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293|回复: 2

幼儿园公开课教案 美术活动—— 《美丽的青花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5-24 21:56: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教学设计意图:
    花瓶文化是古今中外艺术领域的灿烂瑰宝之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喜欢用各类花瓶装饰家居空间,孩子们在生活中逐渐感受到花瓶文化的艺术魅力。花瓶的造型、装饰图案、纹样、风格品味各不一样,给孩子带来不同的艺术感受。通过青花瓷这个班级特色,使幼儿充分增加了对青花瓷的了解和喜爱,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和兴趣需求,我尝试让孩子感受花瓶文化的艺术风采及其典雅高贵的美。因此,将通过让孩子尝试用多种方法在看、画、玩、想一系列活动中,培养孩子参与美术活动的兴趣,体验成功创作的快乐。
活动目标:
1.了解青花瓷花纹的主要特征及其主要装饰方法,知道青花瓷是我国传统民间艺术。
2.尝试用多种方法有创意地设计、装饰青花瓶。
3.欣赏感受青花瓷典雅高贵的美,体验成功创作的快乐。
活动重点:感受花瓶艺术文化
活动难点:能根据自己的喜好有创意地设计、装饰花瓶。
活动准备:
    1.Ppt课件《美丽的花瓶》。
    2.幼儿操作材料:线描装饰等各种瓷器图样,展示台、蓝色记号笔、半成品花瓶若干。
    3.活动前了解图案、对称、花纹等知识、
活动重点:感受花瓶艺术文化
活动难点:能根据自己的喜好有创意地设计、绘制青花瓷花瓶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通过音乐的渲染,图片的欣赏,营造一种声、色、景和谐融合的氛围。
    1.初步感知青花瓷的色彩美。(在音乐声中带幼儿进入活动室欣赏青花瓶。)
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些图片,请你们来看看,图片上的瓷器有些什么特点?
    师:青花瓷只有蓝白两色。青花瓷是我国从古流传至今的传统艺术品,被称作“国瓷”,受到国内外人们的喜欢,它给人的感觉很高雅,真美呀!
2.理解青花瓷的装饰特点,进一步感受它的构图美。
(1)我们继续来欣赏青花瓷吧!这次欣赏的时候请你仔细看,青花瓷的花纹和图案有哪些?
(2)谁来介绍一下,你看到的青花瓷花纹和图案有哪些?(由弯弯的枝条、花朵、叶子组合在一起的图案叫缠枝花)。
小结:青花瓷的花纹图案有的来自于大自然,如花瓣、枝条、叶子图案;也有的是人们创造和想象的,代表人们心中美好愿望的吉祥物,如山水风景、传说故事、花卉动物等等。
二.看课件(19——21)。在花纹排列上青花瓷也很有特点。  
1.请你来看看这个花瓶,它的图案是怎样的?(小结:单纯的绘画,没有其它花纹装饰)
2.这个花瓶的花纹是怎样排列的?(小结:按照一个花纹图样有规则地排列)
3.再来看看这个瓶子,它的花纹和图案是怎样排列的呢?(小结:把绘画和花纹相结合,周围用了一些花、枝的图案有规则地装饰。正是这样,青花瓷显得典雅高贵,它已经成为了中国传统艺术中的精华,让人越看越喜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5-24 21:56:17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幼儿大胆创新,尝试多形式装饰青花瓶,教师巡回指导。
今天我们就来做一名青花瓶设计师。老师为你们准备了水粉颜料、线描材料,还有各种瓷器图样,你可以选择自己擅长的方法大胆设计你心目中的青花瓷!设计的时候可以把你觉得最美的、最喜欢的东西加入进去,也可以在图画里面装上你自己的小心愿,画完以后老师要请你上台来介绍的。(幼儿操作,教师指导,课件滚动播放青花瓷)
四.作品展览会、作品评价。
(设计好的作品置于展示台上)谁来介绍一下你设计的青花瓷?你是用什么方法来设计青花瓷的?在你的青花瓷里有什么?代表什么意思?(表扬有创意的作品)
小结:看了以上的作品,我们知道了美丽的青花花纹已经被运用到了生活中许多其它物品上,看来只有不断地创新和发展,才能使这传统的艺术得以继承,青花也是如此。
活动反思:
活动前我通过亲自制作,为幼儿准备了充足的操作材料,运用纸杯和气球的结合完成的花瓶,并进一步对青花花纹、图案等知识进行了了解。活动中,我觉得自己的备课不是太充分,在语言组织上不够简练和熟练,环节有点罗嗦,自己对青花瓷知识应该进一步去研究学习。孩子在活动中,能够细心、专注的操作和完成自己的作品,在花纹、图案的设计上有点单一,需要进一步加强绘画技能、方法、经验的积累。在评价上还需要运用更恰当的方法、语言进行作品的评价和孩子的评价与指导。通过孩子们整体的作品看,效果不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11-8 10:53:55 | 显示全部楼层
请问有该活动的PPT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3-29 16:4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