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lspjy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小资料

[复制链接]
36#
 楼主| 发表于 2009-4-19 10:12:00 | 只看该作者

大气污染的危害








    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环境组织发表的一份报告说:“空气污染已成为全世界城市居民生活中一个无法逃避的现实。”如果人类生活在污染十分严重的空气里,那就将在几分钟内全部死亡。工业文明和城市发展,在为人类创造巨大财富的同时,也把数十亿吨计的废气和废物排入大气之中,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圈却成了空中垃圾库和毒气库。因此,大气中的有害气体和污染物达到一定浓度时,就会对人类和环境带来巨大灾难。


    一、大气污染对人体和健康的伤害   大气污染物主要通过三条途径危害人体:一是人体表面接触后受到伤害,二是食用含有大气污染物的食物和水中毒,三是吸入污染的空气后患了种种严重的疾病。从下面的表格中,可以看到:各种大气污染物是通过多种途径进入人体的,对人体的影响又是多方面的。而且,其危害也是极为严重的。


     二、大气污染危害生物的生存和发育   大气污染主要是通过三条途径危害生物的生存和发育的:一是使生物中毒或枯竭死亡,二是减缓生物的正常发育,三是降低生物对病虫害的抗御能力。植物在生长期中长期接触大气的污染,损伤了叶面,减弱了光合作用;伤害了内部结构,使植物枯萎,直至死亡。各种有害气体中,二氧化硫、氯气和氟化氢等对植物的危害最大。大气污染对动物的损害,主要是呼吸道感染和食用了被大气污染的食物。其中,以砷、氟、铅、钼等的危害最大。大气污染使动物体质变弱,以至死亡。大气污染还通过酸雨形式杀死土壤微生物,使土壤酸化,降低土壤肥力,危害了农作物和森林。


    三、大气污染对物体的腐蚀   大气污染物对仪器、设备和建筑物等,都有腐蚀作用。如金属建筑物出现的锈斑、古代文物的严重风化等。


    四、大气污染对全球大气环境的影响   大气污染发展至今已超越国界,其危害遍及全球。对全球大气的影响明显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臭氧层破坏,二是酸雨腐蚀,三是全球气候变暖。


    1. 南极上空出现臭氧洞 在离地面10—55千米的平流层里,大气中的臭氧相对集中,形成了臭氧层。大气中有了臭氧层,起着净化大气和杀菌作用,可以把大部分有害的紫外线都过滤掉,减少了对人体的伤害,而且使许多农作物增产。臭氧过浓会使人体中毒,而臭氧含量减少,紫外线就长驱直入,使人体皮肤癌发病率增加,农作物减产。科学家已经发现,在南北两极上空的臭氧减少,好象天空坍塌了一个空洞,叫做“臭氧洞”。紫外线就通过“臭氧洞”进入大气,危害人类和自然界的其它生物。“臭氧洞”的出现,同广泛使用氟里昂(电冰箱、空调等的制冷材料)。现在,美国和欧洲等国家决定,自2000年起,停止生产氟里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7#
 楼主| 发表于 2009-4-19 10:13:00 | 只看该作者
几种大气污染物对人体的危害
名 称
对 人 体 的 影 响
视程减少,流泪,眼睛有炎症。闻到有异味,胸闷,呼吸道有炎症,呼吸困难,肺水肿,迅速窒息死亡
恶臭难闻,恶心、呕吐,影响人体呼吸、血液循环、内分泌、消化和神经系统,昏迷,中毒死亡
闻到有异味,支气管炎、气管炎,肺水肿、肺气肿,呼吸困难,直至死亡
伤害眼睛,视程减少,慢性气管炎、幼儿气喘病和尘肺,死亡率增加,能见度降低,交通事故增多
光化学烟雾
眼睛红痛,视力减弱,头疼、胸痛、全身疼痛,麻痹,肺水肿,严重的在1小时内死亡
碳氢化合物
皮肤和肝脏损害,致癌死亡
一 氧 化 碳
头晕、头疼,贫血、心肌损伤,中枢神经麻痹、呼吸困难,严重的在1小时内死亡
氟和氟化氢
强烈刺激眼睛、鼻腔和呼吸道,引起气管炎,肺水肿、氟骨症和斑釉齿,
氯气和氯化氢
刺激眼睛、上呼吸道,严重时引起中毒性肺水肿
神经衰弱,腹部不适,便泌、贫血,记忆力低下
小资料    震惊世界的几起大气污染事件
    马格河谷事件 1930年12月1-5日,比利时马格河谷工业区,60余人死亡。   
    多诺拉事件 1948年10月26-31日,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多诺拉镇,占全镇 43%的居民(5911人)受害,11人死亡。
    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 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洛杉矶市,65岁以上老人死亡400多人。
    伦敦烟雾事件 1962年12月5-8日,英国伦敦市,4天内死亡人数比常年同期多4000余人。
    四日市哮喘事件 1961年,日本四日市,817人患哮喘病,10多人死亡。
    博帕尔毒气泄漏事件 1984年12月3日,印度博帕尔市, 2500多人直接死亡,20万人受到伤害,其中5万人双目失明。


    2. 酸雨的危害向全世界蔓延 酸雨的危害遍及欧洲和北美,我国主要分布贵阳、重庆和柳州等地。酸雨降到地面后,导致水质恶化,对各种水生动物和植物都会受到死亡的威胁。植物叶片和根部吸收了大量酸性物质后,引起枯萎死亡。酸雨进入土壤后,使土壤肥力减弱。人类长期生活在酸雨中,饮用酸性的水质,都会造成呼吸器官、肾病和癌症等一系列的疾病。据估计,酸雨每年要夺走7500-12000人的生命。

    3.“温室效应”的严重恶果 我们居住的地球周围,包裹着一层厚厚的大气,形成了一座无形的“玻璃房”,在地球上产生了类似玻璃暖房的效应。本来,这种“温室效应”是正常的。但是,进入工业革命以来,由于人类大量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等燃料,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骤增,“玻璃房”的吸收太阳能量也随之增加。于是,在地球上产生了干旱、热浪、热带风暴和海平面上升等一系列严重的自然灾害,对人类造成了巨大的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8#
 楼主| 发表于 2009-4-19 10:13:00 | 只看该作者

温室效应和全球变暖








    在地球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能够吸收地面发出的(长波)辐射热量,并部分返还地面,因而使地球温度升高。这称为大气温室效应。因为温室气体使地球增温的作用很像玻璃使玻璃(花卉)温室增温一样。据理论计算,如果没有地球大气,全球地面平均温度将是零下18.5℃而现在约为15℃。因此大气温室效应使地球平均温度上升了33.5℃之多。



    人类自从诞生的二三百万年来,一直和自然界合谐相处、相安无事。可是,工业革命开始之后,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向大气排放了巨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使地球大气返还给地面的热量日渐增多。也就是:大气温室效应的增强导致了全球变暖。



    由于全球变暖尤以高纬度极地增温为最大,因此将造成极冰融化,海平面上升,全球变暖还使全球极端气候事件和自然灾害显著增多,它们将严重影响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为此,联合国1992年在巴西召开了国际环境发展大会。会上通过的《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就是为了共同限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可是事情的发展并不顺利,其中主要原因是,温室气体排放量占全球四分之一的美国自从布什政府上台后,就以“美国出现经济滑坡,限制温室气体排放对美国经济发展不利”的一己私利为理由,宣布拒绝执行刚刚通过艰苦谈判已经达成具体减排协议的《京都议定书》。无奈之下,2001年9月,除美国外的其他国家撇开美国缔结了《京都议定书》。美国受到了空前的孤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9#
 楼主| 发表于 2009-4-19 10:13:00 | 只看该作者
关注气象灾害对我国的影响



广东省陆丰市东海中学 张 斌




论文摘要: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最多的国家之一,尤其以气象灾害对我国影响最为深刻,关注气象灾害常发地区及防治措施,有利防灾减灾,减少损失。



关键词:气象灾害 水旱灾害 台风 寒潮 风沙危害 防灾减灾措施



引言:我国是自然灾害多发区,每年都需一大笔资金、物资用于救灾、抗灾。因此关注自然灾害,特别是气象灾害,做到事先预防、及时挽救,尽量把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是每个公民的职责。



踏入二十一世纪,在人们的印象中,自然灾害此起彼伏,连绵不断。一会儿东南亚地震海啸的余悸刚平,一下子印尼又发生火山爆发,不一会儿台风“珍珠”登陆……这一幅幅触目惊心的画面,让人类在大自然的面前显得多么软弱、无助!



在这里我们主要阐述气象性灾害,因它是自然灾害中最严重的灾害之一,我国是受害最大的国家之一,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各种自然灾害总损失(平均每年约500亿-600亿人民币)的57%。因此了解我国气象灾害的分布和产生原因,是加强防治、减少损失的重要前提。此外,人类的过度经济活动,破坏了生态平衡,加大了灾害发生的强度、密度,造成全球性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



水旱灾害(旱灾和涝灾)是危害面积广,灾情重。在东部季风区,尤以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最为频繁,近年来有向南扩展的迹象。它主要是受季风、降水的季节、年际变化大等因素影响。



涝灾包括洪水泛滥和雨水贮积于地表的现象,它是我国平原地区重要的致灾原因。据统计,公元前206年至1049年的55年间,我国发生较大洪涝事件1929次,平均两年一遇。黄河决口多次,平均“三年一决口,一百年一大改道”。1949年后,经多次对有关河段进行整治,如加固堤坝、植树造林、泄洪入海等治理措施,大江大河的决口改道现象没有发生,但洪涝灾害依然存在。解放以来,发生了几次大的水灾(如1954年江淮流域、1975年河南地区、1991年华东地区、1995年和1996年洞庭湖、鄱阳湖水系)直接经济损失少则几十亿,多则上千亿。而1998年的长江大洪灾,是自1954年以来的又一次全流域大洪水,席卷了大半个中国,直接经济损失达1666亿元。



旱灾是对我国农业生产影响最大、最常见且分布范围最广的一种气侯灾害,一年四季皆可出现在不同地区,以季节连旱和连年干旱为严重。历史上明崇祯年间的华北、华东、中南、西北等地大旱长达17~18年,旱灾引发饥荒,曾经因一次旱灾死亡1300万人,损失无法估算。2003-2005年,华北、华东也出现连年旱灾,土地龟裂、粮食颗粒无收,生活用水紧张,就连水资源充足的广东,也出现连季旱灾(尤以湛江为重),只能望洋兴叹。虽然现代社会面对干旱,可以人工降雨,但人工降雨也需讲究气象条件,且人工降雨成本大,对大气污染也大,经常使用易引发一系列灾变,此举乃不得已而为之。“涝一线,旱一片”在古代早已是家喻户晓,现代社会连续几年大旱,失业率增加,GDP降低,人民生活水准下降,易引发社会问题。



台风灾害(热带气旋)夏秋季节热带风暴、台风侵袭,是我国沿海大陆及海域的主要致灾原因。根据热带气旋中心风力及风速,可分为热带低压、热带风暴、强烈带风暴、台风、强台风、超强台风六个级别。全球海区平均每年发生62个热带风暴以上强度的热带气旋,其中西北太平洋海区约占47%。在1949-1990年的42年中,平均每年约7个,最多12个(1971),最少3个(1950、1951),对比周边菲律宾(4~5个)、日本(3~4个)、美国(3~4个)等多热带气旋国家,我国是世界上每年登陆的热带风暴 、台风最多的国家。从登陆的沿海各省看,粤最多(约占1/3),其次为台、琼、闽。致灾特点表现为突发性强、强度大、群发性显著,往往在1-2小时或1-2天内造成大的灾害。即使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也只能准确、及时报道,时刻关注着(因暴雨易引起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以便随时做好防护准备,尽量把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而不可能把灾害化解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0#
 楼主| 发表于 2009-4-19 10:13:00 | 只看该作者


风沙危害主要发生在“三北”一带,因西北季风吹扬干旱地区的沙尘往东南方向扩散,以春季为多发期,近年的扬尘、沙尘暴、强沙尘暴天气日数逐年递增(尤以北方、西北为重)。如2006年4月期间京津地区的一次强沙尘暴,能见度约500米,持续时间几小时。风沙危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虽比水旱灾害小,但潜伏的间接损失无法估算。容易引发半荒漠、荒漠化土地的逐年扩展,生存环境日益恶化,防治措施是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如种植耐旱作物、方格网状沙障等)防护林体系。



寒潮每年春末、秋冬时期,强冷空气从西伯利亚、蒙古一带入侵我国,影响地区较广,所到之处大幅度降温、减湿。寒潮带来的低温、冷害对农业影响很大,作物减产、死亡率高,但对工业、交通领域也同样存在威胁,可加强预测预报,增强防灾能力,防抗结合。



因大气运动是跨国界、跨区域的空间运动,为克服气象灾害所造成的危机,有必要通过世界各国的广泛合作,建立全球规模的可持续对地观测体系,深入研究气象灾害的起因,掌握灾害规律,为人类造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1#
 楼主| 发表于 2009-4-19 10:14:00 | 只看该作者
长江呼救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由于人口迅速增长,而且大多数集中在长江两岸,从而诱发了大规模的围湖造田。长江流域的湖泊因此大面积萎缩,仅洞庭湖的面积就比全盛时期缩小了一半以上,江汉平原的湖泊从1000多个减少到目前的300个。


  湿地面积的减少,加大了雨季洪水的危害。据史料记载,长江流域在唐代以前平均20年左右发生一次洪涝灾害,以后逐渐增加,进入29世纪80年代以来平均每两年一次,有时甚至连年发生。湿地的破坏还使水资源得不到涵养。中国人均资源占有量仅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25%,其中40%来自于长江。如不及时保护长江水资源,中国将很快面临严重的淡水危机。



  流域内动植物的生存环境也被人类的各种开发活动严重破坏,100多种洄游性鱼类和上百种越冬候鸟面临威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
 楼主| 发表于 2009-4-19 10:14:00 | 只看该作者








    河流也有生命,其生命力来自干流与支流和湖泊、湿地的“血脉”沟通、自由流淌形成的独特系统。河流的生命规律不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人类肆意破坏河流的生命系统最后必将扼杀人类所生存的地球生态系统的生命力。



  河流是流域内所有生命形式的发源地和载体。江河是初级生产力最大的系统之一,河流从上游带来大量有机质丰富的泥沙,沉积于中下游,使得土地肥沃, 人们聚落于此,从事农业种植,逐步进化成各种文明;河流还是动植物等其他生命形式的栖息与繁衍场所,人类只是河流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河流具有独特的生态功能,没有江河的纽带作用,各种生态系统无法交流。地球表面纵横交错、奔流不息的河川将生命所需的水分与营养输送到陆地各个角落,滋润着地球上各种生命,就像血管把血液输送到身体各个部分,不容人类随意堵塞改变。


  来源:世界自然基金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6-6 02:4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