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lspjy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小资料

[复制链接]
43#
 楼主| 发表于 2009-4-19 10:14:00 | 只看该作者
“母亲河”──长江








    长江,从格拉丹冬雪山出发,奔流6300公里,投入大海的怀抱。



    从西到东,她横贯中华大地,哺育了一个伟大的民族,为人类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从高原到大海,她构成了独特而复杂的生态系统,成为无数生命赖以生存的基础;从唐诗宋词到巴蜀神话,她创造了灿烂的中国文明,世界由此丰富了文化渊源的涵义。



  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世界第三大河,流经我国11个省、市、自治区流域,面积18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20%,长江的年径流量为9600亿立方米,占全国淡水资源的40%。长江流域是我国最主要的经济带之一,创造出全国40%的工业总产值。长江沿线分布有成都、重庆、武汉、南京、上海等中心城市,并连结起流域内近100个大中城市、约2000个城镇和广大的乡村。4亿多炎黄儿女依傍大河生活。



  长江是流域内所有生命形式的母亲河,它不仅是人类的栖居之地,还是流域内所有生命形式的栖息、繁衍场所。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仅洞庭湖和鄱阳湖就有鸟类300种以上,鱼类也多达200种。世界仅有的七种淡水豚类,长江就有两种,即白鳍豚和江豚,都是中国特有物种。全球濒危珍稀物种白鹤95%在长江中游地区越冬。长江流域生物物种占中国所有物种的一半以上。



  长江具有无可替代的生态功能,她连接青藏高原和东海,是陆地与海洋有利于态系统的一个纽带。没有长江,物质循环、水分平衡、陆地与海洋的物质能量交换都无法实现。



  长江流域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聚居着约三分之一的中国人口,为人类提供了一条“黄金水道”和丰富的工农业生产原料。同时,长江和长江的湿地群吸附、降解了人类活动产生的废物与污染。湿地是生产力系统最高的生态系统,长江湿地出产的大米、鱼类和其他水生作物养育了中华民族数千年。



  来源:世界自然基金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
 楼主| 发表于 2009-4-19 10:14:00 | 只看该作者

废弃电池的污染与危害








  钮扣电池 钮扣电池含有汞,当其废弃在自然界里,外层金属锈蚀后,汞就会慢慢从电池中溢出来,进入土壤或在下雨之后进入地下水,再通过农作物进入人体,损伤人的内 脏。在微生物的作用下,无机汞可以转变成甲基汞,聚积在鱼类的身体里,人食用了这种鱼后,甲基汞会进入人的大脑细胞,使人的神经系统受到严重破坏,重者会发疯致死。日本水俣病就是甲基汞所致。


  充电电池 充电电池一般都含有有害重金属镉,在自然界中渗出后,污染土地和水流,最终进入人体。镉会使骨质疏松,并造成骨骼变形、骨痛,并引起肝和肾受损等等严重后果。


  普通电池 普通干电池也含有汞,还含有铅和酸碱,对环境也很有害。因此,在发达国家,废旧电池被列为危险有毒废物,必须单独投放和回收处理,绝不能随便丢弃在自然界中。在德国,废旧电池可以送到每个卖电池的商店,这一点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来源:淮南市环境保护局网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5#
 楼主| 发表于 2009-4-19 10:15:00 | 只看该作者

地球能够承受多少人








    荷兰自学成才的自然科学家安东尼·万·利文古克,是世界上第一位显微学家,他于1679年就提出这样的问题:地球能够承受多少人?用今天的科学语言来表达,这个问题是,对人类来说,地球的生态容量有多大?利文古克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是由于他想到了自己的国家荷兰的人口密度。他认为,在高密度的环境里,生活将变得十分困难。他用当时的统计方法估计荷兰人口约100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为116人,当时没有公里的概念,利文古克用的是英里,当然得到的是另一个数。接下来,他是这样分析的:荷兰的领土是地球上适合居住的总面积的1/13400,按荷兰的人口密度,那么,地球最多能容纳134亿人口。


  实际上,要比利文古克想象的复杂得多。目前,世界上1/3以上的人口居住条件比当时的荷兰拥挤得多。就是荷兰本国,根据联合国的统计,每平方公里达到375人。摩纳哥为世界之最:每平方公里达3.1万人。


  从那时起,出现过不少于65种关于地球人口生态容量的说法。科学家们根据不同的因素得出各自的结论:从食品的数量、适合居住的陆地面积到有机物合成必不可少的磷、氮的多少;从地球上淡水的数量、可燃矿物的贮量,到留作埋藏生活和工业废料的地点。结果,得出的数字从不足10亿到超过1万亿,相差如此之大。


  如果只考虑一两种因素是无法得出正确的结论的。例如,冻土带每平方公里能养活多少只北方鹿──—不费劲就能算出。但是,人类的生态容量则要根据互相影响的许多因素,例如,人口最大密度取决于当地的淡水,淡水又取决于有没有足够的能源──—靠能源开动机器,把原本得不到的地下深水压上来,或者淡化海水。反过来,用于这个目的的能源又在某种程度上和淡水有关:淡水使水电站的涡轮机转动或使原子能发电站的反应堆冷却。人类正在改变许多重要的因素,使周围的环境适于居住。


  也许,100年后的人们会感到奇怪,为什么西撒哈拉沙漠每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还不足1人,而南极地区根本没有常住人口。


  所以,现在严肃的科学家绝不谈本文标题这样的问题。要想回答“多少”,一定要有补充说明。例如,如果按目前美国的生活水平,或者按中国、赞比亚、俄罗斯……目前的生活水平,地球能够承受多少人?



  来源:淮南市环境保护局网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6#
 楼主| 发表于 2009-4-19 10:17:00 | 只看该作者

什么叫做温室效应?








    温室是一间用玻璃盖成的小屋,用来种植花草。 太阳照射玻璃时,会使室内温度升高,屋顶及墙壁又能保温,使得花草在冬天或夜晚不会被冻伤。这种利用温室来达到保温的效果,就叫做『温室效应』。



  地球的大气层和云层也有保温的功能,使地球在夜晚仍能维持相当的温度不至於太冷。像月球没有大气层,日夜温差可达几十度哩!地球正处於一个严重的温室效应中喔!那个温室是隐形的,是经由一些过程如:森林火灾、发电厂、汽机车排出的大量废气组成。这些废气就像被子会吸收热能,加强了保温的效果,使地球平均温度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科学家担心,如果温室效应不减弱的话,南、北极的冰山会逐渐融化、海平面逐渐上升很多小岛和近海的陆地会隐没於海中,而那些只能在低温环境下生长的生物,将会有灭绝的危机。温室效应对地球来说或许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我们现在所造成的污染,会不断的累积,影响日後的生态环境。但是我们并没有权力去破坏这美丽的星球,不管是现在或是未来,你说是吗?



  来源: 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网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7#
 楼主| 发表于 2009-4-19 10:17:00 | 只看该作者

战争对环境的破坏



刘英健




    我们知道导致战争的原因有很多:民族、宗教等。但是,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经济利益的冲突,人们为了掠夺资源而进行战争,战争又大规模地消耗稀缺的资源,破坏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直至消灭人类的生命。在1991年爆发的海湾战争中,破坏最大的是油田。科威特当时有1080口油井,大约有950口在战争中遭到破坏,其中600多口被点燃,每天烧掉大约600万桶原油,价值1.2亿美元。这场石油火灾造成了人类历史上最惨重的环境污染。白天,浓烟滚滚黑云蔽日;中午时能见度不过3米;夜晚,烈火熊熊映天彻地,蘑菇状的黑烟直冲云霄。燃烧的油井每月向大气层释放675万吨烟灰,里面包含碳黑微粒、沥青微粒、二氧化硫、碳酸及致癌的烃和剧毒混合物。人们吸入后感到胸闷、气喘,将会导致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脏病的急剧发作。一些有毒物质也将逐渐进入食物链,导致若干年后癌症病人和各种畸形病人的增加。



  另外,石油燃烧所产生的硫酸和碳酸将产生酸雨,破坏周围阿拉伯国家极其宝贵的绿色植被和农田。流向波斯湾的数千万桶原油在海上形成了大面积的油膜,一只只沾满油污的海鸟绝望地挣扎不起,因无力起飞而死在海中。浓烟和油膜遮住了阳光,浮游生物因而失去了生命之源,整个海洋生物链面临断绝的危险。



  因为波斯湾是一个近乎封闭的生态环境,海水流动十分缓慢,大约要100年的时间海水才能完全更换。因此,海湾战争对周围生态环境的破坏将持续100年。为了保护我们的自然环境,我们要呼唤和平、呼唤安宁。



  来源: 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网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8#
 楼主| 发表于 2009-4-19 10:18:00 | 只看该作者
全人类关心环境与发展的问题








    自然环境对现代经济发展具有推动和约束的双重作用。环境问题引起了人类的重视,明智地选择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是人类在历史发展中的经验总结,也是人类在历史发展中的基本目标和任务。


    1972年6月5日,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各国政府的代表第一次坐在一起讨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发表了人类划时代的历史性文件──《人类环境宣言》。这是人类环境保护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1972年10月,在第27届联合国大会上,决定设立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并确定每年的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联合国环境署每年都确定“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世界环境日”活动是人类广泛进行自我教育一种好形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9#
 楼主| 发表于 2009-4-19 10:18:00 | 只看该作者
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  








    从历史发展来看,地球上环境问题的产生,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原始农业阶段,环境质量良好。当人类还处在原始社会的时候,由于生产力极其落后,对于自然环境的依赖只能是非常被动地适应,改造自然的能力十分微弱;人口自然增长率相当低,污染物排放量的增长几乎等于零。那时所谓的“环境问题”,主要是乱采乱捕、滥用资源,缺乏生活资料而引起的饥荒。



    第二阶段──传统农业阶段,环境质量较好。距今大约 七、八千年前,随着原始农业的出现,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大,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几千年来,农业革命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自然环境。人口和经济增长仍十分缓慢,但是,大量砍伐森林、破坏草原,造成了水土的严重流失,水旱灾害频繁。  



    第三阶段──近现代工业阶段,工业污染迅速增加,环境质量急剧恶化。公元1750年出现的工业革命,是人类历史上又一个里程碑,特别是现代工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给人类社会带来了空前的繁荣和灿烂的文明,使整个世界的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人类的足迹已遍及地球表面,上至太空,下至海洋深处。与此同时,人口剧增,城市规模扩大,自然环境被严重破坏、自然环境被严重污染,甚至连人烟稀迹的地球南北两极也难以幸免。人类正一点一点地在毁灭自己生存和生活的根基,造成了新的环境问题。人类在“慢性自杀”!二十世纪初叶,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大规模地建立了污染型的产业(如煤炭工业、钢铁工业、建材工业等),广泛地采用了污染型的技术(如农业上大量投入化肥、农药,工业上大量使用煤炭等),人口不断地迅猛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到五十年代,又增加了石油和有机化学工业的污染,使环境问题带有社会普遍性。  



    第四阶段──现代工业时期,环境质量严重恶化。五十年代以后,人类开始进入到现代工业化全面发展的时期,同时也进入到环境严重污染的时期,出现了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归纳起来全球性的环境污染有以下十个方面:


    1.大气污染和“温室效应”。    2.臭氧层遭到破坏。
    3.水土流失和土壤退化。      4.土地荒漠化扩大。
    5.水体污染和水资源危机。     6.森林被乱砍滥伐。
    7.生物物种急剧减少。       8.矿产资源严重短缺。
    9.人口恶性爆炸。         10.贫困和战争频繁。



    七十年代以来,环境问题已经引起世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采取了各种切实措施,遏止环境的继续恶化,使环境朝着对人类有利的方向发展,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环境问题主要是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过度消耗自然资源和大量排放污染物造成的。这种不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是导致地球自然环境不断恶化的主要原因。发展中国家应吸取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考虑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三同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6-16 16:2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