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2262|回复: 3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3年新长春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全册课课练课后练习题及答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2 12:41: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套2013年新长春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全册课课练课后练习题及答案免费下载为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整理,所有试卷与初中教材大纲同步,本站试卷供大家免费使用下载打印。
       因为试卷复制时一些内容如图片之类无法显示,需要下载的老师、家长可以到本帖子底部下载WORD编辑的DOC附件使用!
      试卷内容预览:


      八年上第一篇《格律诗八首》第一课时:《次北固山下》、《春望》、《钱塘湖春行》

命题人:三井子镇职业中学  王国臣          审题人:王志远
一、文学常识填空:
   1、格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有一定的严格的(       )。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每首(     )句。按字数可分为(    )律诗和(     )律诗两种,简称为(    )和(     )。律诗的一、二句叫(      ),三、四句叫(      ),五、六句叫(    ),七、八句叫(      )。其中(         )和(          )要求必须对仗。
   2、《春望》的作者杜甫,字(            ),号少陵,有(        )之称。《钱塘湖春行》的作者白居易,字(         ),晚年又号(            ),唐代诗人。
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次北固山下》是一首写景诗,就长江的风景引起旅途的乡愁,是所谓的即景生情。
  B、《春望》这首诗情景交融,“望”字贯穿全篇,以京城荒凉破败的景象作正衬,以春天的景色作反衬,诗人以景衬情,结尾两句进一步表达诗人的忧国忧民、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C、《钱塘湖春行》是一首歌咏西湖的诗,描写了诗人暮春时节骑马游西湖的情景。旨趣不在于介绍某一处名胜或某一种景物,而是要从整体着眼来描绘湖上的蓬勃的春意。
三、下列诗句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C、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四、名句积累和运用:
   1、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一诗中,借助莺燕的活动传达了春天来临的信息,也透露出诗人的喜悦之情的两句诗是:□□□□□□□,□□□□□□□。
   2、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中虽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中,蕴含着人的意志和情思以及一种自然理趣的句子是:□□□□□,□□□□□。
   3、花和草都是常见之物,但在《钱塘湖春行》一诗中,却被诗人刻画得十分精致和生动,不单纯是对景物作客观的描绘,也从中表达了诗人的主观感受,这两句诗是:□□□□□□□,□□□□□□□。
   4、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中,以“□□□□□,□□□□□。”这样的平实之笔,犹如画家作画之前在纸上铺设的底色,为抒情言志创设出收缩自如的挥洒空间。
   5、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中,“□□□□□,□□□□□。”这两句诗天人两合,物我一理,历来是人们交口称颂的佳句。殷璠《河岳英灵记》更有“诗人以来少有此句。”
   6、时光流逝,天运无情。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中以“□□□□□,□□□□□。”这两句诗道出了“犹自音书滞一乡”的思乡之情。
  7、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一诗中,“□□□□□□□,□□□□□□□。”一联,不仅极有分寸地描绘了早春时节特有的景色,而且把诗人自身那完全沉浸于一派莺歌燕舞的早春景色中的姿态神情,也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8、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一诗中,“□□□□□□□,□□□□□□□。”一联,表明自然景物美不胜收,诗人也余兴未阑,集中饱满的感受给读者无尽的回味。
  9、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一诗中,“□□□□□□□,□□□□□□□。”一联,借对早春植物的描绘,为我们展示了蓬勃的春意。
  10、山水花鸟,常常成为文人墨客情感的寄托,心意的象征。当国都沦陷之时,杜甫在《春望》一诗中,借助花鸟来抒发内心悲痛之情的两句诗是:□□□□□,□□□□□。
五、属对:1、上联:花哭是为国破,下联:                           
          2、上联:早莺争树贪恋暖地,下联:                           

              《格律诗八首》 第一课时:《次北固山下》、《春望》、《钱塘湖春行》
        随堂练习题答案
一、1、格律、八、五言、七言;五律、七律;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颔联、颈联。
2、子美、诗圣;乐天、香山居士。
二、C.
三、C
四、1、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3、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4、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5、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6、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7、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8、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9、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10、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五、1、鸟啼只因家亡;2、新燕啄泥只为筑巢。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2 12:42:00 | 只看该作者
     下载方法:在本站右上角选择用QQ账号登录或立即注册后,直接点击下面的附件或右键另存为下载到桌面上解压缩即可!
      
八年级上册语文全册课课练.zip (80.82 KB, 下载次数: 621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2 12:42:04 | 只看该作者



八年上第一篇《格律诗八首》第二课时:《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赤壁》、《夜雨寄北》
         随堂练习      命题人:三井子镇职业中学  王国臣          审题人:王志远
一、文学常识填空:
   1、绝句是诗体名,每首(      )句,等于律诗的减半,所以也叫“截句”或“断句”。产生于(         )朝,兴盛于(       )朝,常见的为(   )言、(      )言,简称为(        )、(      )。分为古体绝句和近体绝句两种。
   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作者刘禹锡,字(            ),(         )代中期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和诗人。
   3、《赤壁》的作者杜牧,字(          ),晚唐诗人,人称“(           )”。
   4、《夜雨寄北》的作者李商隐,字义山,好玉溪生、樊南生,与杜牧并称“           ”。
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二十多年来转徙巴山楚水的悲愤心情,表达了对已故友人的怀念及自己的豁达豪放的胸怀、昂扬奋进的精神。
   B、《赤壁》一诗没有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后果,而是从反面落笔,用两位美女的命运来说明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的影响,抒发自己的怀才不遇的苦闷。
   C、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以饱蘸深情的笔触,追忆了在巴山夜雨时对妻子的深切怀念以及团聚后的互诉情肠的情景。
三、名句积累和运用:
   1、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蕴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诗句是:□□□□□□□,□□□□□□□。
   2、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以会晤的欢愉来衬托客居的寂寞,把思念的深情转化为重聚的希冀的诗句是:□□□□□□□,□□□□□□□。
   3、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道出相聚的细语,诉说昔日羁旅的回忆,虽是虚笔却情真意切的诗句是:□□□□□□□,□□□□□□□。
   4、听着窗外夜色中时紧时疏的雨声,诗人的内心就会贮满诗的灵感。孟浩然的“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飘飞着暮春时节的思绪;韩愈的“□□□□□□□,□□□□□□□。”洋溢着春雨时至的喜悦;李商隐的“□□□□□□□,□□□□□□□。”流露着秋雨到来之时的哀伤。
   5、2007年3月16日,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举行记者招待会,温家宝总理在回答台湾东森电视台记者关于台湾问题的提问时,曾引用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两句诗,来说明“海峡两岸和平发展是大势所趋,是任何人无法改变的。”
   6、“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每当我们遇到困难和坎坷时,往往会引用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两句诗,来鼓励自己。
   7、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两句诗,与“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有异曲同工之妙,表现了诗人豁达的胸襟。
   8、杜牧在《赤壁》一诗中,运用假想,表明机遇可以改变人的命运,甚至改变历史的诗句是:“□□□□□□□,□□□□□□□。”
   9、杜牧在《赤壁》一诗中,表明自己独到的看法,肯定了曹操的雄才大略的诗句是:□□□□□□□,□□□□□□□。
   10、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从“四人帮”的桎梏下解放出来的神州大地,又焕发了蓬勃的生机,真可谓:□□□□□□□,□□□□□□□。(《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四、属对:1、上联:周郎东风助,下联:                              
          2、上联:归期无定愁绪无定,下联:                              
       《格律诗八首》第二课时:《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赤壁》、《夜雨寄北》
         随堂练习题答案
一、1、四、南北、唐、五、七、五绝、七绝。2、梦得、唐;3、牧之、小杜;4、小李杜。
二、C
三、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2、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3、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4、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5、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6、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7、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8、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9、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10、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四、1、曹操铜雀空  2、夜雨有时团聚有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2 12:42:09 | 只看该作者
八年上第一篇《格律诗八首》第三课时:《游山西村》、《过零丁洋》
        随堂练习       命题人:三井子镇职业中学  王国臣        审题人:王志远
一、文学常识填空:
   1、《游山西村》的作者陆游,字          ,号             ,          时期著名的爱国诗人。
   2、《过零丁洋》的作者文天祥,字            ,又字            ,号             ,
南宋的政治家、诗人。和他同一时代的还有一个词人、爱国将领是                      。
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游山西村》一诗以江南农村生活为题材,立意新巧,语言真挚,把秀美的山村风光与淳朴的村民习俗巧妙融合,表达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与向往之情。
   B、《游山西村》一诗的颔联写景中蕴含了深刻的哲理:它告诉我们如果峰回路转、前路不通时,我们不妨退一步或绕道而行,就会发现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天地。
   C、《过零丁洋》这首诗表达了南宋爱国将领文天祥虽身陷囹圄,却矢志不渝,誓与国家共存亡,决不投降,即使死了也要赤胆忠心,名垂史册的决心,尤其是后两句千古传诵,鼓舞无数的仁人志士为民族事业奋勇献身、视死如归。
三、名句积累和运用:
   1、在生活中,当人遇到困难需要我们安慰和鼓励时,我们常引用《游山西村》中的名句是:□□□□□□□,□□□□□□□。
   2、面对敌人的屠刀,英雄们大义凛然,高声吟诵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的名句:“□□□□□□□,□□□□□□□。”昂首走向刑场,他们的壮举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3、《游山西村》一诗中,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意境相同的诗句是:□□□□□□□,□□□□□□□。
   4、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和不如意,常会遭遇□□□□□□□的境地,但只要我们不灰心丧气,加倍努力,自会迎来□□□□□□□的胜境。(《游山西村》)
  5、陆游在《游山西村》中借景物的曲径通幽来抒发诗人内心的兴奋昂扬之情的诗句是:□□□□□□□,□□□□□□□。
  6、鲁迅说:“爱国者的话是有价值的.。”这让我们联想到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的穿越时空、激励世代的千古绝唱:“□□□□□□□,□□□□□□□。”
  7、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有两句光照千古,曾激励过无数的仁人志士为祖国和人民献身的诗句,这两句诗是:□□□□□□□,□□□□□□□。
  8、东北三省沦陷后,祖国的大好河山遭到日本铁蹄的践踏,灾难中的中国人民流离失所,正如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所说的那样。
  9、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最高表现。《红岩》中的共产党人许云峰慷慨就义前就曾高声朗诵过其中的豪情激荡、气冲霄汉的两句诗:“□□□□□□□,□□□□□□□。”
  10、面对前临大海,后有追兵的险境,文天祥的孤苦伶仃、忧虑惶悚的心情可以用他在《过零丁洋》中的“□□□□□□□,□□□□□□□。”两句诗来表达。
四、属对:1、上联:山重水复心疑惑,下联:                                
           2、上联:坎坷仕途路,   下联:                                
五、以下二题任选其一:
       1、你最喜欢《游山西村》中那两句诗,说明喜欢的理由。
       2、你最喜欢《过零丁洋》中那两句诗,说明喜欢的理由。
              《格律诗八首》第三课时:《游山西村》、《过零丁洋》
        
随堂练习题答案
一、1、务观,放翁,南宋;2、宋瑞,履善,文山;辛弃疾;
二、B
三、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4、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5、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6、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7、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8、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9、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10、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四、1、柳暗花明路渐明  2、赤诚报国心
五、如:(1)我最喜欢《游山西村》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两句诗。因为:他不仅描绘出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美好景象,更蕴含了一个深刻的哲理:即在困境中不放弃希望,迎难而上,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一定会有新的出路,进入新的天地。
(2)我最喜欢《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两句诗。因为:它体现了爱国志士文天祥在国破家亡之时的坚贞不屈的高尚品质,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及视死如归的献身精神,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最高表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2 12:42:16 | 只看该作者
  八年上第二篇《宋词二首》第一课时:《凤栖梧》   
  随堂练习  
        命题人:三井子镇职业中学  王国臣           审题人:王志远
一、文学常识填空:
   1、词是一种合乐而歌、字数固定、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萌芽于(    )朝,形成于(   )代,盛行于(     )代。有人认为词是诗的余绪或下降,所以又称诗余,以合乐而唱,句式长短不一,又称乐府、(     )。
  2、宋词根据词的风格的不同,习惯上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兴于北宋词坛的“婉约派”之前导是温庭筠,后来又有欧阳修、(          )、(          )、(          )、秦观、周邦彦等,它们多描绘生活中温馨、细腻的感情,(           ),其意境、手法都在中国词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并产生深远的影响。始创于北宋中叶的大词人(       )的豪放派,气势(         ),意境雄浑,词中充满(        ),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作家还有(           )等。
二、名句积累和运用:
    1、柳永的《凤栖梧》一词中,与《古诗十九首》中的“相去日以远,衣带日已缓”的情调一致的句子是:“□□□□□□□,□□□□□□□。”
    2、柳永的《凤栖梧》一词中,作者坚决果断,直抒胸臆地透露了对远方人的深切思念的句子是:□□□□□□□,□□□□□□□。
    3、柳永的《凤栖梧》一词中,以明畅淋漓的笔调,抒写他“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执着恋情的句子是:□□□□□□□,□□□□□□□。
    4、柳永的《凤栖梧》一词中,以健笔写柔情,自誓甘愿为思念伊人而日渐消瘦与憔悴,表现了主人公坚毅的性格和执着的态度的句子是:□□□□□□□,□□□□□□□。
    5、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6、柳永的《凤栖梧》一词中,用“□□□□□□□,□□□□□□□。”这两句词概括了一种锲而不舍的坚毅性格和执着的态度。
三、赏析词句,回答问题:       雨 霖 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一)、根据你对该词的理解,用原文的语句填空。
1、用侧面描写突出满腔愁绪和恋恋不舍之意的词句是:□□□□□□,□□□,□□□□。
2、通过描写环境来刻画悲凉气氛的词句是:□□□□,□□□□,□□□□。
3、直接描写不堪忍受凄苦的离愁别绪的句子是:□□□□□□□,□□□,□□□□□。
4、通过白描的手法,间接地将依依惜别之情推向高潮,突出“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的词句是:□□□□□□,□□□□□。
5、下阕中,借虚景寄托感情的词句是:□□□□□□?□□□,□□□□。
6、下阕中,写知音难觅,心境凄寂苦楚的词句是:□□□□□□□,□□□□□。
(二 )、 本词的作者柳永是婉约派词人的代表,那麼你认为作者在这首词中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宋词二首》第一课时:《凤栖梧》  

随堂练习题答案
一、1、南、唐、宋、长短句。2、晏殊、柳永、李清照;婉转缠绵;苏轼、豪放、豪情壮志、辛弃疾。
二、1、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3、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4、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5、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6、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三、(一)、1、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2、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3、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4、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5、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6、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二)、这首词是他离开都城汴京(现在河南开封)时写的,抒发了跟情人难分难舍的思想感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2 12:42:20 | 只看该作者

江城子密州出猎
出题人:三井子镇职业中学  于晓红
一、用原文语句回答问题:
1、词中描写出猎时太守形象的句子是:                    ,        ,,         ,  
               。
2、词中运用夸张的修辞方式,描写太守狩猎盛况的句子:        ,        。
3、词中运用典故言志的句子是:         ,        。
4、词中表现作者虽老,但壮志不衰的词句是:         ,        !
5、词中表现作者虽年事已高,但仍满怀壮志,希望为国家效力的词句是:           ,
                 ??
6、词中表达作者决心报效祖国,立功边疆,实现报国壮志的句子是:      ,     。.
二、课文探究。
1“亲射虎,看孙郎”是倒装句,即                       .。上阕后半部分的意思是         
                                              。
2“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此人为自己勾勒了一个                                                  形象,英武豪迈,气概非凡。
3、这首词只一“     ”字贯穿全篇,大有曹操“                   ”的气概,是          派的典范词篇之首。
三、根据《江城子》词的特点,学生自己填写一首新词;或者自己创作一首新词。
四、结合词的主旨,用优美的语言扩写这首词。


                                      审题人:王志远
答案:
一、用原文语句回答问题:
1、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
2、千骑卷平岗。
3、亲射虎,看孙郎。或者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4、鬓微霜,又何妨!
5、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6、西北望,射天狼。
二、课文探究。

1、看孙狼,亲射虎。为了报答全城人相随的盛意,我要向孙权射杀猛虎那样,在猎场上好好表现一番。

2、挽弓劲射的英雄
3、狂, 横槊赋诗   豪放
三、四题答案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2 12:42:25 | 只看该作者


三 、现代诗歌二首
《也许》

出题人:三井子镇职业中学  于晓红

一、文学常识填空。
闻一多,原名(       ),又名(      )或(      ),诗人,学者,(      )派代表诗人。主要作品有《      》、《      》、《       》。

二、根据诗歌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以《也许》为题,有什么含义?诗中重复“也许”一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诗人在诗中隐藏感伤,将悲哀化成祝福,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你觉的这种手法好么?为什么?


3、《也许》的副标题指出这是一首葬歌,诗文中哪些词句给予了相关提示?


4、品读第三节,和谐幽静的气氛,充满自然地天籁,这是作者所希望的女儿安息之所,在作者眼中尘世的骚动与喧哗远不如死亡的宁静与和谐,你是如何看待的呢?

三、拓展阅读。
七子之歌——澳门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
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阅读诗歌回答下列问题:
1、、重点理解 “我的肉体”和“内心的灵魂”是什么意思?

2、澳门他是怎么样想念生母的,用诗中的一个词语来回答?

3、澳门尽管和祖国母亲分隔了太久,尽管被列强夺去了土地和自由,但澳门人民心里一直有一个坚定的信念,那坚定的信念是什么?

4、七子指哪七个地方?


审题人:王志远

答案:
一、文学常识填空
闻一多,原名(闻家骅 ),又名( 一多 )或( 亦多),诗人,学者,( 新月)派代表诗人。主要作品有《  七子之歌   》、《  红烛    》、《   死水    》等。
二、根据诗歌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以《也许》为题,有什么含义?诗中重复“也许”一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诗人明明知道爱女此次是永世长眠,但他不愿意承认这个残酷的事实。作为父亲,他有着育儿常识,小孩生病哭闹,常常哭着昏睡过去,所以,前两个“也许”,他宁愿假想孩子,她是“哭得太累”的缘故,又要睡一睡了。整首诗的框架也就建构在“哭累要睡”这一点上,所以,这一“睡”字,可以说是全诗的诗眼,自上而下,一贯到底,使全诗的立意显得十分清楚,女儿的离开对诗人来说是永远的睡着了。 
2、诗人在诗中隐藏感伤,将悲哀化成祝福,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你觉的这种手法好么?为什么?
诗人在诗中隐藏感伤,将悲哀化成祝福是用拟人手法对死亡加以表现,并把锋锐的笔尖直指造成这不幸死亡的社会。诗人用“蚯蚓翻泥”、“根须吸水”等新鲜想象,设想早夭少女在地下的欢快愉悦。快乐不在生前,而在死后,美不在人间,而在地下。平凡的语言蕴藉着不平凡的深意,以决绝的方式彻底诅咒那个非人的社会。
这种手法好,将将悲哀化成祝福从另一个角度写悲伤,更表达哀婉之情,惜别之意。同时对充满丑恶和罪孽的世界无情揭露。
3、《也许》的副标题指出这是一首葬歌,诗文中哪些词句给予了相关提示?
该诗副题虽标为“葬歌”,却没有直接写坟墓,而是通过写小草、青松、阳光、清风等自然景物,以及夜鹰、青蛙、蝙蝠、蚯蚓等自然界小动物,从侧面写出了爱女的所葬之地,渲染和烘托了墓地四周幽静的环境气氛。
4、品读第三节,和谐幽静的气氛,充满自然的天籁,这是作者所希望的女儿安息之所,在作者眼中尘世的骚动与喧哗远不如死亡的宁静与和谐,你是如何看待的呢?
环境气氛的渲染烘托和折射出了诗人当时的心情,那年头,正是军阀割据、内战频繁的时代,政治、社会极其昏暗腐败,诗人对此十分愤慨,感到女儿虽然去世太早,但既然离开这个浑浊的人世,日夜与夜鹰、蝙蝠等为伴倒也罢了,在松荫庇护下安睡,听“蚯蚓翻泥”、听小草的“根须吸水”,也乐得清静,总比听那人世的咒骂声要美妙一些。这虽然只是诗人一时的自我安慰,但也可以看出诗人对当时社会的厌恶,同时也反衬了爱女的纯洁无暇。

三、拓展阅读
1.、重点理解 “我的肉体”和“内心的灵魂”是什么意思。
“我的肉体”指的是澳门的土地,以及土地上的一切资源,甚至包括澳门人民的人身自由。“内心的灵魂”指的是澳门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一心想着祖国的情感。
2、澳门他是怎么样想念生母的,用诗中的一个词语来回答
梦寐不忘
3澳门尽管和祖国母亲分隔了太久,尽管被列强夺去了土地和自由,但澳门人民心里一直有一个坚定的信念,那坚定的信念是什么?
那个坚定的信念是“我要回来!母亲!”
4、七子指哪七个地方?(港、澳、台、九龙、广州、威海卫、旅顺大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6-6 09:1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