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183|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遭遇“节外生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9-30 06:3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般地说,一张长方形纸条很容易做成一个纸圈,这个纸圈会有正反两个面和两条边。可是,如果你将一张纸条的一头扭转180度和另一头粘在一起,做成的纸圈就只有一个面、一条边,这就是“莫比乌斯圈”(如右图)。你用指尖顺着这个圈的正面上的虚线划下去,结果会划到反面,再继续划下去,最后又回到原来正面的出发点。假如你用剪刀沿着虚线将圈剪开,结果会更令你吃惊:得到的不是分开的两个圈,而是连在一起的一个大圈。
这个奇异的圈由德国数学家莫比乌斯于1858年研究“四色定理”时偶然发现,并以他的名字命名。

在一次公开课上,我和六年级的同学正研究“莫比乌斯圈”。
作为“新世纪”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的一课,这节课让学生自己动手,在活动中学会将长方形纸条制成一个神奇的纸圈,学生们会在其“魔术般的变化”中感受到数学的无穷魅力,从而拓宽学生的数学视野,激发起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我和同学们一起动手,先做成了莫比乌斯圈,然后沿着圈的中线把它剪开。
绝大多数学生都剪出了一个比原来的图长2倍,但只有1/2宽的双侧曲面。但我发现有一名男生由于是没有直接从中间剪,而是从边上剪进去的,所以他剪出了一根长长的纸条。
我想抓住这个错例,提醒一下学生“大胆猜测”后要“小心求证”。就说:“这位男同学,请你说说怎么会剪出这样一根纸条的。”
那位男生站起来自豪地说:“我会做一个魔术!”
对他的答非所问,我苦笑、好奇。看着他请求表演的急切眼神,我说:“那请你给大家表演一个吧。”并带头鼓起掌来。
他走上讲台,煞有介事地用一枝铅笔和一枝圆珠笔玩起了纸带套笔的魔术。
“请看好套住的是铅笔,是吧?”
全班同学屏声静气,看着他在玩魔术。“是,套住的是铅笔。”
他将纸带拧紧后,说:“请看——”
纸带一圈一圈地松开了,最后竟然套住的是——圆珠笔,全体师生一齐鼓起掌来。
“真不简单!佩服佩服!”我由衷地夸道,“你是在哪儿学来的?”
“这是我在长途汽车上看到的,是几个不三不四的人用来骗钱的把戏。”所有的人都善意地笑了。
“谢谢这位同学的精彩表演!我们继续看剪出的纸圈……”同学们又兴趣盎然地投入了研究。
……
课后,回味起那位男生表演的魔术,我反思着对这一“节外生枝”的教学处理……
他表演的魔术与我这节课的教学内容风马牛不相及,我该不该让他展示呢?
学生是活生生的有思想的人,他们有着各种不同的生活经验和思维方式,因此,他们的思维方向、思维结果不一定会顺应教师的教学预设。我们的教学是执行预设的教案,还是开发课堂生成的资源呢?多年来,我们已经习惯了根据自己设计的思路进行教学,在课堂上一旦遭遇“节外生枝”,便千方百计地把学生拉到自己既定的教学思路上。现在,我们知道了不能这样做,应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身上。可这样没有学科味的插曲,也任其滋生、发展吗?
如果我说:“表演一个魔术?课下再交流吧!”那位男生会怎么想?其他同学会怎么看?他和他们的心思、注意力还会集中到学习内容上来吗?这样看来,还是表演、笑过之后的学习更有味道。
如果在那位男同学表演完之后,我让同学们来评价,可能就会有学生指出:这样的表演不是时候。如果没有学生指出,老师作为平等的一员婉转地加以提示,这样的教学就是真正的教育,并且是难忘的教育,而不只是教学展示了。
恩格斯曾说过:最好的学习是从错误中学习。课堂上的差错是一种难得的教育资源,不管是对于学生还是老师。
如此的“节外生枝”,让我又成熟了一度!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9-9-30 06:34:00 | 只看该作者
事件过去快一个月了。偶然翻阅《创造发明1000例(数学卷)》,发现那位男生表演的魔术正是书中提到的拓扑游戏的翻版。
这本书第169页说:我国民间流传着数以百计的神奇莫测的拓扑游戏。用一根绳子,将它盘成下图的样子:

如果把绳子的两个头照图中箭头所示的“1”的方向连在一起时,就能使A处的手指套入其中;如果把绳子的两个头照图中箭头所示的“2”的方向连在一起时,就能使B处的手指套入其中。
哎呀,多好的资源被我浪费了!那位男生表演的魔术哪是没有学科味呢?我汗颜不已。
这节课,我正是想通过和同学们一起动手做莫比乌斯圈,让学生领略数学奇异,涉足拓扑几何,拓宽数学视野。如果当时的我能看破那魔术背后的数学原理,并且在课的总结阶段点明,则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得出:那怦然心动、悠然心会的局面该是多么地生动和诱人!
学生是无意的,我是无知的。如此美妙的“节外生枝”可遇而不可求!新课程,新理念,新课堂,生成的课堂一定会让我们遭遇“节外生枝”,它挑战着我们的教育机智,也拷问着我们的教育底蕴。
好一个“节外生枝”,它让我知道了功夫当用在何处,它让我成熟了三分!
(作者单位系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5-1 13:3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