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
[摘要]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教育带来了生机,更带来了冲击和挑战,教师专业发展已成为热点、难点问题之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的专业化素质成为改革的关键。网络的普及、各种先进教学设备进入课堂,使我们的教学形式越来越多元化。针对教育信息化给教师专业发展提出的挑战与机遇,提出信息技术环境中教师专业发展的有关策略。通过探讨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与方法,思考在教学中、教师培训上应用信息技术所产生的效果、效率和效益。为今后持续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深化小学教学改革,全面推进学校的发展寻找有效途径。
[关键词]信息技术 网络 教师 专业发展
“振兴国家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的专业化素质成为改革的关键。教师学历水平的提高,教育理念的更新,使我们的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网络的普及、各种先进教学设备进入课堂,也使我们的教学形式越来越多元化。世界各国在积极地推进教育改革的同时,逐渐认识到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师”。与此同时,教师专业化、教师的专业发展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成为世界教师教育关注的焦点,也成为教育改革的重点。
一、我国教师专业化的现状
中国的教育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教师教育是19世纪末的舶来品,教师教育的产生比西方的历史要晚约200年。20世纪末期,我国先后颁布了多部法律,为推进教师专业化提供了基本的制度保证。1994年我国开始实施的《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第一次从法律角度确认了教师的专业地位。1995年国务院颁布《教师资格条例》,2000年教育部颁布《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教师资格制度在全国开始全面实施。2000年,我国出版的第一部对职业进行科学分类的权威性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首次将我国职业归并为八大类,教师属于“专业技术人员”一类。
二、我国教师专业化存在的问题
教师是一个正在形成中的专业。就专业的六个基准:专业知能、专业训练、专业组织、专业道德、专业发展、专业自主而言,教师已经基本具备了专业的要求和特征,并越来越专业化。依上述六个基准作为衡量的尺度,比较分析国内外教师专业化的程度,可以发现我国教师专业化存在的问题主要如下:
1.从教师的专业知识来看,现行师范院校课程的设置不利于入职前教师专业知识的养成。目前,我国师范院校的课程设置过于强调各核心专业的学科知识,专业基础课比例过大,而与一般教学知识、学科教学知识、情景教学知识相对应的教育专业课程比例过小。这使得师范院校的学生在班级管理、教育科研、教育评价、教学实验、多媒体教学等方面缺乏有效的训练。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我国师范院校的课程设置忽视了师范院校学生发展的实际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不利于入职前教师专业素质的养成与入职后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
2.从教师的专业道德来看,社会对教师的道德期待和教师自身的道德要求之间尚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尤其是在当前改革开放的环境下,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师德滑坡、职业怠倦等现象,这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某些与教师职业道德操守相背离的行为。
3.从教师的专业训练来看,同世界大多数国家相比,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学历水平偏低。近年来,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小学、初中、高中专任教师的学历达标率比1997年大约提高了5~19个百分点。截至2005年,全国小学、初中、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已经分别提高到98.62%、95.22%和83.46%。但是,这仍与世界大多数国家存在着差异,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难以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特别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