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60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初三物理知识结构要点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2-20 09:3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第一章   机 械 能

一、能的概念:一个物体能够        ,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能量的        可用做功的多少来量度。能量的单位是        ,用符号    表示。
二、机械能:
  1、动能:物体由于        而具有的能叫动能,质量越     速度越     ,则物体动能越大。
2、势能:
(1)重力势能:物体由于           而具有的能,质量越     举得越     ,重力势能越大。
  (2)弹性势能:物体由于                    而具有的能,弹性形变越     ,弹性势能越大。
  3、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动能和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可以相互        。
4、机械能:        和        统称为机械能,与整个物体的                情况有关。动能和势能转化过程中,若不考虑其它能量损耗,则总机械能不变。 机械能=        +        。

第二章   分子动理论  内能

一、分子动理论:1、物质是由大量        组成的;2、分子是在                的作            运动(宏观表现为        );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        和        。
二、内能:物体的内能是指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        和                的总和。物体内能的大小与物体的        有关,所以内能也称     能,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也称为            。内能与物体内部分子的             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情况有关,是不同于机械能的另一种形式的能量,机械能可以为零,内能始终             。
三、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
1、做功:(1)外界对物体做功(压缩气体做功、克服摩擦做功),物体内能          ,此时      能转化
为          能。(2)物体对外做功(气体膨胀),物体内能          ,此时      能转化为
          能。
2、热传递:是指能量从        物体传到         物体或者从同一物体的          部分传到          部分的过程;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          的多少叫热量,单位是          。
做功和热传递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          的。
四、比热容:               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     ℃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做该种物质的比热容,用符号     表示。比热容的单位是            ,读作                        ;水的比热容为                 ,它表示:                                                。
五、热量计算
1、在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温度          ,内能          ,它要          热量,此时放出的热量
Q放 =                     ;低温物体温度          ,内能          ,它要          热量,此时吸收的热量Q吸 =                     。如果用△t表示            ,则热量公式可写成:                     。
2、热平衡方程:在热传递过程中,热量总是从          物体传到          物体,直到两物体         相同时为止,即达到热平衡,在此过程中若没有(或忽略)内能损失,则高温物体放出的热量         低温物体吸收的热量,即:Q吸    Q放。
六、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         ,也不会         ;它只会从一种形式         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         到另一个物体,在转化和转移的过程中,                  保持不变。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4-28 03:3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