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924|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学信息技术优秀论文新课程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策略研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8-17 21:57: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学信息技术优秀论文新课程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策略研究
摘 要:随着信息化环境的变化和发展,信息技术教学策略需要相应的调整,从以前的操作技巧训练向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发展,需要从以前的纯软件学习转变成培养学生全方面素质的方向发展。这就要求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正真加入教育学生、培养学生品质的内容,做出教学策略的调整和教学方法的改变。需要从培养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学生的学法、学习评价与反馈等方面做很多教学实践工作,既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又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
关键词:信息素养 ;全面发展; 教学策略 ;个性培养
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很普遍,与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息息相关,人们的信息素养在社会生活中越来越显得重要。要想培养出适应新时代的信息技术人才,这给我们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我们的教学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信息素养培养。在国家实施高中新课程后,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学正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学生信息素养的全面培养与计算机操作技能之间的转换,传统教学与学生个体发展之间的问题,单纯的计算机操作与情感教育之间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必须采用灵活的教法和学法,如何让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达到高效,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积极参与者
据多年的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的观察和了解,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内容不太感兴,学生觉得教师所讲授的教材上的内容没意思,没有自由活动的空间。所以我们要从课堂教学入手,把信息技术课的特点与学生兴趣、创新性结合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具体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正确地引导学生,使其对电脑的兴趣发展为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
    (一)生动有趣的导入是成功课堂的开始
从我校的情况来看,学生不太敢在课堂上质疑问难,刨根究底。学生创新的火花在害怕中当然无法点燃,学生创新的意识再不敢问、不敢讲中泯灭。为此,教师要努力设计一堂课的导入部分,最好是创设融洽的情景,培养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为教学内容的展开做出铺垫。这里的融洽情景,不仅仅指营造宽松、积极、愉快、和睦的课堂气氛,不仅仅是在行动上、态度上对学生尊重、信任、热爱,更应该是师生之间每每进行的心灵碰撞,会激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消除学生畏惧的心理障碍。从而鼓励学生发表独立的见解,使学生的身心得到解放,又使学生受到鼓舞和感染,与教师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主动参与的热情便油然而生[1]。
教师要创设融洽的情景,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这里的融洽情景,不仅仅指营造宽松、积极、愉快、和睦的课堂气氛,不仅仅是在行动上、态度上对学生尊重、信任、热爱,更应该是师生之间每每进行的心灵碰撞。教师富有情感的投入,会激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消除学生畏惧的心理障碍[1]。从而鼓励学生发表独立的见解,使学生的身心得到解放,又使学生受到鼓舞和感染,与教师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主动参与的热情便油然而生。
(二)以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过程,一个普遍的模式:教师演示,学生练习,如此循环往复。教师在教案设计中所提到的教学方法,也仅仅是讲练结合,多媒体演示等。这种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学生是在被动接受。没有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久而久之学生对这种教学就感到乏味。
对信息技术的教学,要让学生动起来,让他们去探索去尝试,允许他们犯错误,在纠正错误中获取知识[2]。例如,在Word 中图形叠放层次一节的教学,老师为了学生获得对“层”的认识,先出示了几幅内容相同而叠放层次不同的图,让学生观察其不同之处,学生很容易看出,这四幅图只是每幅中图形的叠放层次的不同。然后让大家自己试着做出这四幅图,学生开始制作,有的学生想到了复制,画第一幅,复制了四个,但是图形拖来拖去,始终达不到目的;有的学生是一幅一幅画出来的。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8-17 21:58:04 | 只看该作者

新课程计划明确指出:“倡导教学民主,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每一位教师都有责任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为学生充分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信息技术和思想政治学科整合的目标就是要通过信息技术所创建的理想学习环境和全新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自主的学习,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2]。
鼓励学生大胆、灵活地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好方法。如:在学完Word模块内容后,让学生分小组设计板报,要求学生结合生活中制作黑板报、手抄报的经验进行创作。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积极性很高,自由讨论,互相交流。同时,相邻小组之间作品的相互比较,接着老师作评价,对学生作品中有创新的部分提出表扬,这样给大家起到激励作用,培养创新意识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相互合作,可以达到共同进步,取长补短,互相促进的功效。课堂上主要通过小组竞赛的活动,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好胜心,并促进同学间的团结协作。只有合作愉快,才能获胜。如:在学习网络应用时,让学生借助互联网的功能查找信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齐心协力一起解决问题,拓展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
合作意识要渗透在教师的引导当中,通过教师有意识地引导,让学生认识到合作的必要性,合作可以使任务完成得快,做得好,发挥集体的智慧。这样学生就会产生合作的欲望,从而促使学生完成一次较好的合作。要想合作真正有效果,教师在合作前、合作时、合作后要进行必要的引导[3]。
(一)合作前的要点
在合作学习之前,要留给学生充足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因为只有当学生在解决某个问题感到很困惑时就会产生强烈的合作欲望,并且合作前教师一定要引导好选择有效的合作方法。
(二)合作过程中的要点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动态指导,让学生在合作中成长。采用多种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活动。教师也要积极平等地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去,并对各小组的学习及时地进行鼓励、引导和帮助,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乐趣。
要让合作学习有成效,课堂上要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合作学习时间。没有一定的时间,合作学习将会流于形式。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操作、探究、讨论和交流的时间。
在合作过程中教师参与到学生中去,巡视每组进展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在合作完成后,教师对各小组的表现给予评价。
(二)合作学习之后的要点
一般在合作学习之后,需要对合作学习进行一些记录,如对合作过程中的出现的问题做以简单的记录,以此为基础对以后的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调整,也便于下一节对不同小组出现的问题提出纠正要求。
开展合作学习。由于每个学生有不同的知识经验,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同学之间可以取长补短、互相学习,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提高。这样,既能保证学生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学习任务,又能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不同的知识教学,还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也不采用统一评价的方式,通过对学生平时的学习活动和操作活动的有效记录和评价,将过程评价、动态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对学习进行评价和考核,使学生的学习活动纳入平时有效的管理和监督之下,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反应出学生的真实水平。这种教学方式很受学生的欢迎,同时又有效的避免了有的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困难,而有的学生却觉得所学内容过于简单这样一种知识水平不平衡的矛盾。而且还能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信息技术课教学的特长。在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后,这种教学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效的利用了信息技术课的特长和优势,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4-8-17 21:58:16 | 只看该作者

   四、开展分层次教学,注重个性化培养
新课程理念是“全面发展,注重个性培养”,传统信息技术课学生们都叫“电脑课”,注重软件的操作步骤,把信息技术课变成软件使用说明书,与培养学生全方面发展差距很远,更谈不上培养学生个性的发展。新课程理念要求信息技术教学的培养目标是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同时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这样既有了全面发展又有了个性培养,也符合现时代信息化社会发展的需要。不同层次的学生指的是在不同的智能领域或非智能领域有蕴藏着发展潜能的学生。学校教育教学从管理到具体的课堂实施,要创造学生“最近发展区”,让所有的学生根据其实际接收情况得到最贴近的发展空间[4]。
(一)熟悉学生,按学情分层
虽然高中学生尤其是高一新生在年龄和知识层面具有一定的统一性,但学生的个别还是存在的,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知识基础、学习态度、情感、智能等方面,在信息技术课的学习中,主要表现在: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差异、学生兴趣方面的差异、学习态度方面的差异[4]。根据这些差异,结合班级学生的成绩、自主学习能力、智力情况等因素,可分为ABC三个层次:A 层,基础扎实,接受能力强,学习方法正确,成绩优秀;B层,是基础和学习能力一般,有一定的上进心,成绩中等左右的学生;C层,是基础,接受能力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为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在分组的过程中一定要避免使用差生这样的词语。
(二)分层确立教学目标
确定教学目标要在分析学生的基础上,结合具体教学内容来确定,设置分层目标要遵循“既要让全体学生达到教学大纲要求的基本目标,又允许学有余力的学生超过课程要求去学习”的原则,使目标层次与各类学生现有发展水平相适应,让不同起点学生都有力所能及的目标。例如,在选修三“网络技术应用”中“网站建设”单元教学时,面向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出“能够自己设计网站的主页”的教学目标,而面向学有余力的学生提出“能够制作具有超级链接,图文并茂的网页”的教学目标。
(三)设计分层次练习,使学生都有发挥的空间
在练习的设计上要尽量分出不同层次,从练习难度上要设计难易程度有差异的练习,通过练习让各层次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比如在《电子表格处理与加工》中我设计了三个练习题:
    1基本函数有哪些?
    2学会使用求和、求平均值函数。
    3尝试使用其他函数。
对于上面三道题,都是侧重方法性的练习题。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少做、快做,对于个别已经熟练掌握操作的学生,可以允许他们跳过,直接做有提高性及有发展性的题,同时也鼓励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试做难度较大的题,适度加压[4]。
(四)评价与反馈分层
评价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很重要,所以我们要重视发现学生的优点,并且及时的给予肯定及表扬。由于学生的习惯、智力、兴趣和性格等方面的差异,对学生的评价要进行分层评价,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收货。
     五、选修课程内容与当地实际情况相结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4-8-17 21:58:20 | 只看该作者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对课程结构进行了重新设置,包括必修和选修两部分,这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但在实际操作中又是一个难点。如何发挥选修课程的作用,是当前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由必修和选修组成,其中必修是《信息技术基础》,选修可以从《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人工智能初步》五个模块中任选两个,这些选修模块涉及信息技术的技术基础、应用、信息处理等各个层面,既注重技术深度和广度的把握,适度反映当前最前沿的技术,又关注技术文化与信息文化理念的表达,突显信息技术课的学科特点与应用价值,进一步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但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这些选修课并没有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其原因是什么呢?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学修内容理论性强,学生不熟悉教材中列举的示例,因此我们需要灵活的调整教学策略,再不改变教材结构和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根据我们甘肃的实际环境情况,对教材实施本土化。如,在《算法与程序设计》与程序设计中增加刘家峡水库与黄河流量的关系求解问题,《网络技术应用》中增加敦煌莫高窟文化教学网站的制作,《多媒体技术应用》中增加临夏花儿的音频处理和黄河水车的图片处理等示例,从教材教学目标入手,结合当地人文环境和实际情况,对选修内容进行适当的本土化示例,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六、结束语
随着信息化教育的发展和新课程的深入推进,信息技术课程确实需要从技能型培养向综合素养发展,要求我们的广大教师不断改进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策略、教学方法,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培养出新型的人才,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活起来,为高效课堂而努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4-29 21:4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