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99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功率》同步检测题及试卷答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9-25 09:50: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14资料  《功率》同步测试
江苏丰县初级中学 董慧玲
一、选择题

1.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它是用路程和时间的比值来定义的。初中物理经常用到这种定义物理量的方法,下列物理量中所采用的定义方法与速度不同的是(    )

A.密度            B.压强             C.功              D.功率

答案:C

解析:密度是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压强是压力与受理面积的比值,功率是功与时间的比值。功是力与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不是用比值法定义的。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9-25 09:51:45 | 只看该作者
2.(2013年苏州市中考题)在如图1所示的四位科学家中,以其名字命名功率单位的是(    )
图1
答案:C
解析:牛顿是力的单位,帕斯卡是压强的单位,瓦特是功率的单位,焦耳是功的单位。
3.下列关于功率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做功越多,功率越大
B.物体做功时间越短,功率越大
C.物体做功越快,功率越大
D.物体做功时间越长,功率越大
答案:C
解析:功率是单位时间内做的功,物体做的功多,但做功用的时间较长,功率不一定大,A错。物体做功时间短,但做的功太小,功率也不一定大,B错。物体做功越快,其含义是做相等的功用的时间短,或相等时间内做的功多,所以功率越大,C正确。物体做功时间长,而做的功太少,功率反而越小。
4.如图2所示,要粗测小明同学做“引体向上”时的功率。下面所列物理量中,不需要测量的是(  )
A.他的质量               
B.单杠的高度
C.每次身体上升的高度      
D.做“引体向上”的时间
答案:B
解析:小明同学做“引体向上”时克服自身重力做功,其功率应该利用计算,所以要测量他的功率,需要测量他的质量、他每次身体上升的高度以及做“引体向上”的时间,至于单杠的高度,无需测量。
5.如图3所示,是甲、乙两个物体做功与所需时间的关系图像。由图可知,甲物体的功率P甲与乙物体的功率P乙相比较,正确的是(    )
图3
A.P甲>P乙       B. P甲<P乙          C.P甲=P乙           D.无法比较确定
答案:A
解析:从图像看出,相等时间内甲、乙两个物体做的功不相等,W甲>W乙。或者做相等的功W甲,甲、乙两个物体所需时间的不相等,t甲<t乙,这两种情况说明P甲>P乙。
6.(2013年武汉市中考题)三位同学准备进行爬楼比赛,看看谁的功率大。他们展开了如下的讨论:
甲:只有测出各自的体重、爬楼用的时间和爬楼的高度,才能进行比较;
乙:在爬楼的时间相同时,只要测出各自的体重、爬楼的高度,就可以进行比较;
丙:在爬楼的高度相同时,只要测出各自的体重、爬楼的时间,就可以进行比较。
A.甲、乙和丙     B.甲和乙   C.甲和丙   D.乙和丙
答案:D
解析:学生爬楼时克服自身重力做功,其功率应该利用计算。要比较他们的功率,可以测出各自的体重、爬楼用的时间和爬楼的高度,然后就可以进行比较。或者在爬楼的时间相同时,只要测出各自的体重、爬楼的高度,就可以进行比较;再者在爬楼的高度相同时,只要测出各自的体重、爬楼的时间,就可以进行比较。
7.在2014年中考体能测试中,小明同学选择跳绳。他在1min内跳了120次,每次跳离地面的高度为5cm。假设他每跳一次所用的时间相等,则他跳绳时的功率最接近(       )
A.5W               B.50W              C.500W       D.5000W
答案:B
解析:假设小明质量为50kg,他跳绳时克服自身重力做功,计算他的功率时需要弄清楚他跳一次绳所做的功,以及跳一次绳用的时间。则功率为
8.用拖拉机耕地时,一般都行进得较慢,这是为了(    )
A.减少机器损耗    B.获得较大的牵引力
C.节省燃油      D.减小阻力 
答案:B
解析:由可得。由此我们便可以理解用拖拉机耕地时,一般都行进得较慢。这是因为拖拉机的功率是一定的,其行进速度越小,获得的牵引力越大,这样才能克服耕地时的较大阻力前进。
9.小盼、小汉两同学沿同一竹竿进行爬竿比赛,小盼从地面匀速爬到竿顶用了16s,小汉从地面匀速爬到竿顶用了12s,已知小盼、小汉两人的体重之比为3:4,则小盼、小汉两人爬竿的功率之比是(  )
A.3:4  B.4:3   C.9:16   D.16:9
答案:B
解析:爬竿运动是克服自身重力做功,两人从同一位置匀速爬到竿顶则h相同,其功率应该利用计算。可以看出功率与体重成正比,与时间成反比。即
10.一个物体由A点自由下落时,相继经过B、C两点,如图4所示,已知AB=BC,物体在AB段重力做功W1,功率P1;在BC段重力做功W2,功率P2,则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
A.W1=W2,P1>P2   B.W1=W2, P1=P2
C.W1=W2,P1<P2   D.W1≠W2, P1≠P2
答案:C
解析:物体下落过程中,重力对物体做功,做功大小,因为AB、BC两段重力相同,高度相同,所以W1=W2。既然做的功相同,但BC段下落要比AB快,时间比AB小,根据,所以P1<P2。
二、填空题
11.如图5所示,表示挖掘机与人力挖土做功的快慢,我们可以采用_______相同,比较__________的方法;或采用________相同,比较________的方法。
答案:时间     做功大小    做功    时间
解析:功率是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由做功大小和所用时间长短共同决定。
12.木块在大小为2N的水平拉力作用下,10s内在水平面上沿拉力方向前进1m,拉力做的功为________J,功率为_______W。
答案:2    0.2
解析:拉力做的功利用计算,功率利用计算。
13.(2013南充市中考题)某工人在水平地面上,用100N水平推力以0.5m/s的速度匀速推动重500N的物体,使它沿水平方向移动10m,该过程中工人所做的功是       J,水平推力的功率是         W。
答案:1000    50
解析:工人计算人所做的功利用公式,水平推力的功率。或者先计算物体运动的时间,再利用计算功率。
三、计算题
14.(2013年广东省中考题)龙舟比赛是中国传统运动项目之一。如图6,某队龙舟和运动员总质量为25×103kg,在一次龙舟赛上,该队以1min40s的成绩夺得500m比赛冠军。已知该龙舟在运动过程中受到的阻力是龙舟和运动员的总重力的0.12倍。
(1)该队的龙舟比赛在500m比赛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多少米/秒?
(2)如果把在比赛过程中该队龙舟的运动看作匀速直线运动,求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划船时的功率是多少千瓦?(g=10N/kg)
图6
答案:(1)5m/s   (2)150kW
解析:(1)已知物体运动的路程和所用时间,利用公式得到运动的平均速度;(2)已知龙舟和运动员总质量,可以得到总重力;已知龙舟在运动过程中受到的阻力是龙舟和运动员的总重力的0.12倍,可以得到阻力的大小;因为龙舟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牵引力等于阻力;已知牵引力和运动速度,利用公式得到划船时的功率。
15.一质量为3000kg的汽车沿着长为5.4km的盘山公路匀速行驶,当它从山脚行驶到高为0.5km的山顶时,耗时15min,汽车发动机的牵引力为4000N。求:
(1)汽车行驶的速度。
(2)汽车发动机牵引力做的功。
(3)汽车发动机牵引力的功率。
答案:(1)
(2)
(3)
解析:题目已知条件有多余,应该注意排除干扰因素。(1)计算速度公式中,路程应为汽车行驶的实际长度5.4km,而不是0.5km。(2)汽车发动机牵引力做的功应该是牵引力与汽车通过距离的乘积,与汽车重力无关。
16.(2013年丽水中考题)压路机是一种利用碾轮的碾压作用,使土壤、路基垫层和路面铺砌层压实的工程机械,广泛用于筑路、筑堤和筑坝等工程。某型号压路机质量为3×104千克,发动机的额定功率为120千瓦,g取10牛/千克。求:
(1)如图7所示该压路机在沥青路面碾压时,压路机对水平路面的压强为2×105帕,压路机对水平路面的压力为多少牛顿?压路机与路面的接触面积为多少平方米?
(2)该压路机发动机正常工作,压路机在沥青路面上行驶500秒,发动机所做的功为多少焦?
(3)该压路机发动机正常工作,压路机在水平地面以4米/秒的速度匀速直线行驶,则压路机的牵引力为多少牛?压路机受到的阻力为多少牛?
答案:(1)3×105牛   1.5米2   (2)6×107焦   (3)3×104牛    3×104牛  
解析:(1)压路机对路面的压力等于其重力,重力可以利用计算。压路机与路面的接触面积可以利用压强公式的变形计算。
(2)发动机所做的功直接利用计算。
(3)根据,变形得到就可以计算压路机的牵引力。再根据压路机匀速直线行驶,压路机受到的阻力与牵引力是平衡力,这样可以顺利计算出阻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4-29 14:5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