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8509|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无声的朋友》教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5-29 22:30: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无声的朋友》教案
课时1:有它真方便
教学目标
1、对身边公用设施的使用现状进行调查,学会正确使用公用设施和自觉爱护公用设施。
2、提出改进建议,开展力所能及的保护公用设施的活动,培养学生的责任心。
教学重难点
关注身边的公用设施,爱护公物。
教学准备
调查表,劳动工具或修理工具。
教学过程
一、活动动员。
1、讨论:我们每天都在享受着公用设施提供的各种方便。我们应该感谢它们,爱护它们,同时也要认真想想,它们现在怎么样了?
2、动员:我们首先要了解公用设施的使用情况,然后再去开展一些力所能及的保护公用设施的活动。
二、看看周围的公用设施。
1、布置活动任务:观察学校或家庭附近的公用设施了解公用设施的使用情况,看看有没有被损坏。
2、分小组讨论调查路线,制订调查计划,填写调查记录表。
3、分组调查(注意安全教育)。
4、班级交流调查结果。讨论:看了结果,你们有什么感想?
三、说说我们的好点子。
1、读读书上的小组建议的范例:我们该从哪些地方入手提建议。
2、分组讨论:通过对公用设施的调查,你有什么好建议?
3、全班交流。评评最佳点子,总结好点子并投递给有关部门。
四、我给公用设施“洗洗澡”。
1、分组讨论:除了提建议,我们还能开展些什么具体活动吗?
2、小组确定活动内容,并做好活动准备。
3、分小组活动。
4、活动总结,写活动日记。
五、拓展活动。
组织“督察小队”,开展一些假日活动,比如双休日上街作宣传,检查公共设施的情况,发现问题可向街道办事处和派出所反映。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5-5-29 22:31:02 | 只看该作者
《无声的朋友》教案
课时2:听听他们的诉说
教学目标
1.对身边公共设施的使用现状进行调查,学会正确使用、自觉爱护公共设施。
2.出改进建议,开展一些力所能及的保护公共设施的活动,培养一定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难
1.通过观察,认识公用设施及其重要性,了解破坏公用设施的现象及其危害。
2.引导学生自觉地爱护公共财物,维护公共设施。
教学过程
一、非常目击。
1.出示生活中公共设施遭到破坏的影像或图片。
2.教师:生活中你们还在哪些地方看到过这样的场景?我们的好朋友——公共设施现在过得怎么样?(学交流汇报课前的调查结果)
3.教师:我们每天都在享受着这些无声的朋友提供的各种方便,我们应该感谢它们,爱护它们,让它们发挥最大的作用。可是,它们的使用现状真令人担忧,请听听它们的诉说吧!
二、公共设施在哭泣。
1.呈现电话亭的哭诉(漫画或者动画故事)。几位学生在电话亭上乱涂乱画,还使劲地摇动,“电话亭”痛苦地呻吟:“哎呀,我受不了啦,画得我一身脏兮兮的,人们一看到我就皱眉头,可恶的‘牛皮癣’,我疼死了……”。
2.××的自白。仿照上面“电话亭的哭诉”的形式,学生在前面交流调查结果的基础上,通过“××的自白”介绍公共设施被损坏的情况及其危害性。
3.学生听了公共设施的诉说后谈自己的感受。
三、不该发生的故事。
1.多媒体呈现以下案例(或教师讲述):放学回家的路上,彬彬把小石头皮当“足球”踢,飞起的石头把路灯砸坏了。彬彬的妈妈劳累了一天,下班回家,却因路灯坏了,看不清楚路而摔得满身是伤。彬彬知道后难过得掉下泪来。
2.学生交流生活中发生的类似故事。
3.深化认识。
四、实话实说。
1.教师:你平时是怎样对待公共设施的,你有没有损坏过公共设施呢?请你对着这些哭泣的公共设施实话实说,并说说以后你准备怎么做。
2.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五、点子总动员。
1.公共设施被损坏得这么严重,那我们能为它们做些什么呢?(小组讨论,提出一些保护公共设施的好点子,并记录在教科书第55页的空白处)
2.全班交流。
3.教师:大家的点子都很好,但这些金点子只有被有关部门采纳了,才有实效。下面我们来想想办法,让我们的金点子更好地发挥作用。
(1)可以按照居住地分组,给社区、村委会提建议。
(2)可以按照公共设施的类别,给相关的部门提建议。
(3)可以归纳总结成一份比较完整的、可行性强的建议书,提交市政部门,甚至主管城市建设的领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5-15 07:2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