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512|回复: 5

三年级数学下册《归总应用题》公开课教案(综合资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4-5 11: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撰写公开课教案是每个教师都必需熟悉的一项工作,好的公开课教案能够激发同学兴趣,培养同学多方面的能力,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站提供的这套三年级数学下册《归总应用题》公开课教案符合新课标的规范,思路清晰,结构合理,适合同学的年龄特征,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吻合,具有科学性、实用性等优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5 11: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教学内容:教材第113页例5,练习二十五第1~4题。
教学目的:使同学知道归总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并能正确地解答。进一步提高同学的解题能力。
教学过程:
1.复习
(1)解答下面各题,并说出题中的数量关系。
①张师傅做一批零件,平均每天做25个,8天完成,这批零件有多少个?
②张师傅要做200个零件,平均每天做40个,多少天可以做完?
(2)补充问题或条件,再解答。
①工人叔叔修一条公路,每天修12米,10天修完,……?
②……,每天修12米,几天修完?
教师引导同学小结后,引入新课。
2.教学例5
读题后,弄清条件与问题。引导同学讨论怎样画线段图,表示题目的条件和问题。
每天修12米,10天修完,用线段图表示就是:

每天修15米,几天修完,要用另外一条同样长的线段表示:

引导同学看着线段图进行分析。提问:
①要求几天修完,要知道哪两个条件?(路有多长,每天修多少米。)
②已知每天修15米,所以先要求什么?(路长)
③怎样求出路长?
讨论后让同学在自身画的第一条线段图上标出问题。

分步列式计算出路长后,让同学在自身画的第二条线段图上标出路长。

再分步列式计算出几天修完这条路。
同学列出综合算式后,提出下列问题:(1)假如把例5改为“6天修完,每天应修多少米?”该怎样解答?线段图怎么改?(酌情指导有困难的同学完成解答。)
④比较例5与改后的题的异同点。
相同点:都要先求出路长;
不同点:一道题是求几天修完,另一道题是求每天修多少米。
做一做:
(1)请同学按要求解答“做一做”中的第1、2题;
(2)引导同学说出这两道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小结:这类应用题都是根据已知条件先求出“总数”,再根据另一个已知条件求解。
3.课堂练习
练习二十五第1、2题。(酌情指导有困难的同学。)
4.课外作业
练习二十五第3、4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5 11: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教材说明
归总应用题和归一应用题是相互联系的一组题目。它在两步应用题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很多较复杂的三步以和三步以上的题多是在这类应用题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它是解稍复杂的应用题的重要基础。
归总应用题实际上是数量间成反比例关系的问题。这类题是在“总量”一定的条件下“单位数量”和“数量”之间成反比例的关系。而“总量”在题目中没有直接给出,需要先利用两个已知条件算出来。教材通过例5来讲解这种问题的数量关系和解答方法。开始也用线段图表示已知条件和问题,使同学通过线段图熟悉题里的数量关系,明确根据前两个条件画出线段图,全长表示修的路,也就是总工作量。根据第三个条件和问题画线段图,要确定在所修的路长不变的情况下,每天修15米,求几天修完。然后着重说明分析思路,要求几天修完,必需先算出这条路的长度。在分步解答以后,改变原题的第三个条件和问题,即改成“假如要求6天修完,每天应修多少米”,让同学在已学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和解答。然后也让同学把两题加以比较,找出它们的一起点,明确两题都要先算出这条路有多长,也就是总工作量是多少。
为了使同学掌握这种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答方法,练习题中也注意加强联系、对比。此外,在已知条件的叙述方面还适当有一些变化。如“做一做”中第2题出现小华和小刚两个小朋友,看的是同一本书。练习二十五第6、7题通过同样的事实内容把归总应用题和归一应用题联系起来,使同学初步体会到两种应用题的联系和区别。第8题也渗透了函数思想,通过在表里填写每行人数或行数,使同学初步体会到当解放军人数一定时,每行人数增加则行数就会减少,而行数增多则每行的人数也会相应减少。
教学建议
1.这局部内容可以用2课时进行教学。教学例5,完成“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二十五第1~10题。
2.教学例5前,可以出一道简单应用题:工人们修一条长120米的路,每天修15米,几天修完?让同学口头解答。接着出例5或把复习题改成例5。引导同学弄清题意,并想出怎样画线段图表示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指导同学画图时要着重向同学说明,为了容易看清楚数量关系,还是画两条线段,但要一样长,表示同一条路,也就是总工作量没有变化。然后引导同学看着线段图进行分析。使同学明确每天修15米要求几天可以修完,必需先算出这条路有多长。在分析后要在线段图上标出全路长。再让同学自身分步列式解答。还可以列成综合算式。订正以后,把原题的第三个条件和问题改成书上的“假如……”,让同学想线段图怎么改。使同学弄清第二个线段图中每天修多少米是未知的,但需要6天修完是已知的。所以要把这条线段平均分成6份,并在左端第一小段上面标出“?米”。然后让同学自身分析解答。在这之后可以参照例3、例4的方法比较这两道题的一起点,使同学明确地认识到这两道题的第一步都要先求出全路长,也就是总工作量是多少。
同学练习时可以选定一些题要求同学画出线段图,另外有些题要求列综合算式解答。
3.关于练习二十五中一些习题的教学建议
同学做完第1题,可指名进行分析、比较,让同学口头分析数量关系和解答方法。
第6、7题,反映的事情相同,但第6题是归一题,第7题是归总题。同学做完后,可比较一下两道题的异同,使同学明确两道题都是单价、数量和总价关系的两步题。第6题要求总价,必需先求单价,而第7题要求单价必需先求总价。还可以把每题的第三个条件和问题互换,让同学解答。
第8题,填完表以后,也要让同学观察一下,看能发现什么规律。
第10题,要求同学将它改编成为一道归总应用题。
练习二十五后面的考虑题,解答过程为:要求运来苹果和梨各多少筐,必需知道每筐苹果和梨各多少千克。已知每筐苹果重20千克,还不知道每筐梨的重量,可以根据已知条件求得:20×5÷4=25(千克)。再根据第一个条件就能求出运来苹果和梨的筐数分别是50筐和40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5 11: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归一应用题
教材说明
归一问题实际上是数量间成正比例关系的问题。这种问题通常用算术方法解答比较简单。同学掌握了算术解法,可以巩固前面学过的常见数量关系,又为以后学习比例、函数打下初步基础,也为以后学习较复杂的归一问题做了准备。归一问题是在除法简单应用题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关键是先用除法求出“单位数量”是多少,然后把它作为固定不变的数量(题里一般都说明“照这样计算”),进行推算。
教材通过例3和例4教学归一的两种题目。例3是求出单位数量是多少后,再求几个这样的单位数量是多少;例4是求出单位数量是多少后,再求有几个这样的单位。在教学这种应用题时,小标题只要求同学口述,不必写出来。通过例题,使同学弄清怎样利用线段图把已知条件和问题表示出来。在第五册是老师和同学一起利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这里开始训练同学独立画线段图,为今后借助线段图这种直观手段进一步学习更复杂的应用题打下基础。根据归一题的特点,用两条线段表示较清楚。如例3,第一条线段先表示出3个书架一共用75元。第二条线段再表示5个书架用多少元。两条线段中,要用同样长的线段表示每个书架的单价。教材中突出引导同学想,要求5个书架用多少元要先算什么,弄清解答归一题的关键是先求出单位数量(在这里具体地说是单价)。例3先分步列式解答,然后再列综合算式解答。这是为了能跟线段图配合,便于同学分析数量关系。以后应使同学既会用分步列式解答,又会用综合算式解答。但同学做题时除了有指定要求的以外,不限制同学必需用哪一种方法解答。
例4,仍是买书架的问题,以便于同例3的数量关系和解法进行比较。通过线段图可以清楚地看出前两个条件完全相同,只是第三个条件和问题不同。因此解答这种应用题的关键也是先求出单位数量(单价)。这样就可以使同学更好地掌握这种题的数量关系和解答方法。在例4之后,引导同学对两个例题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一起点,使同学弄清它们的前两个条件相同,明确解题的关键都是先求出单位数量。
在“做一做”里,让同学仿照例题的解答方法独立完成,使同学熟悉这种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练习二十四的习题,为了突出解答两种归一题的第一步都要先算出“单位数量”,教材的编排注意把两种题对比出现(如第1、2、5题)。第12题通过表格形式渗透函数思想,使同学通过解答初步体会到路程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另外,还注意带着复习已学的两步应用题、口算以和混合运算等内容。
教学建议
1.这局部内容可以用3课时进行教学。教学例3、例4,完成“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二十四第1~14题。
2.做复习题时,要注意复习数量关系。例如可提问同学:这道题的数量关系是已知什么,求什么?怎么求?引导同学说出已知单价和数量,求总价,就用单价乘数量。
3.教学例3时,可以直接出原题,也可以把复习题改成例3。在同学读完题后,要说明“照这样计算”的意思是每个书架依照同样价钱计算。然后引导同学画出线段图。由于同学已经有一些基础,可以边提问边指导同学画。例如,可以先提问同学:已知条件“学校买3个书架”,怎么用线段图表示出来?在同学回答画一条线段平均分成3小段表示3个书架以后,教师在黑板上画出这样的图:

。然后让同学在自身的本上照样画出每个书架用1厘米长的线段表示的图。再问:“一共用75元”怎么标在线段图上?同学回答后画出:

。接着再提出问题:怎样用另一条线段表示出“买5个书架用多少元?”先想想“照这样计算”的意思是什么,表示每个书架的线段长度与上面的有什么关系?5个该怎样表示?同学回答后,让同学画出5小段与上面每小段同样长的线段,并注明“5个书架”。再问:求的是什么,该怎样表示?同学在线段上面注明要求的总价是多少元。然后引导同学看着线段图进行分析:求“买5个书架用多少元”就是求什么?(总价)求总价需要知道什么?(单价、数量)题里哪个条件直接给出了?哪个条件没直接给出?引导同学说出要先算出每个书架多少元。然后教师可在两条线段中间对着最左端的一段写“每个?元”。再提问:根据题里的已知条件能求出来吗?根据哪两个已知条件可以求出来?同学回答后,老师列式计算第一步。第二步求什么,可以让同学自身想出或在本上写出,再列式计算。随后再把分步算式改成综合算式。最后还可以让同学把这道题从头到尾简明地分析一遍,并对计算结果进行检验,以熟悉检验方法。
4.教学例4时,在让同学读题后,可先指导同学画线段图。可让同学利用例3的线段图来改画。其中,第一条不变,擦去第二条上的分段点;将“5个书架”的“5”用“?”替换,“?元”的“?”用200替换。然后引导同学想,200元买的书架要多些,所以第二条线段要加长一些,成为:

让同学在自身的本上画线段图的同时,可指定同学在黑板上画出。接着引导同学看图分析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同时把第一步要求的在线段图中标出来。分析清楚以后,让同学分步列式解答。然后再列综合算式。
5.教学例3、例4以后,可以让同学进行比较。先看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点,不同点,然后再看分析思路上有什么相同点,不同点。使同学明确这两道题前两个已知条件完全相同,第三个条件和问题不同。要求5个书架多少元和200元可以买多少个书架,第一步都要先求出每个书架多少元,也就是书架的单价。
6.在试算“做一做”时,可以让同学画线段图,教师注意巡视,必要时给以协助。以后的练习题不必要求题题都画线段图。有些数量关系比较清楚,同学可以直接列式解答出来的题目,就不一定都画线段图。
7.关于练习二十四中一些习题的教学建议
第1、2题,是两种题对比出现,这样能突出两种归一题的第一步都要先算出“单位数量”,只是第二步要算的量不同。这样编排是为了使同学能更好地了解这种题的联系和差异。
第4题,是要求改编成另一种归一题。
第12题,填写表中的空格,要求根据宇宙飞船3秒航行36千米这两个条件来填。实际是例3、例4的综合练习。填路程属于第一种,填时间属于第二种。通过这种表格还渗透了函数思想,使同学直观地体会到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也跟着变化。同学填完后可问一问是根据什么填空的,再看一看它们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第15*题,第一种解法可以用归一应用题的解答方法来解,第二种解法的思路是:28本是7本书的4倍,所以28本书摞起来的高也应该是42毫米的4倍。
第17*题,要求改编成两种归一应用题。假如同学改编成两道其他的两步应用题,也不能算错。
练习二十四后面的考虑题,解答思路是:因为一共是16根小棍,要求移动后摆成4个正方形,每个正方形正好用4根小棍,而没有两个正方形共用一根小棍作边的。所以要设法把有公用边的正方形中的一些小棍移开就能得出答案。参考答案如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5 11: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2、103页上的内容,练习二十三的第1-4题。
教学目的: 使同学初步了解连除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通过不同的分析思路进行解答。同时学习解题的检验方法,进一步提高同学的分析和解题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连除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了解连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通过不同的分析思路进行解答。
教学关键: 通过不同数量关系、分析思路进行解答。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根据条件,提出问题进行解答。(1)三年级同学去观赏农业展览,他们平均分成2队,每队分成3组?(2)三年级同学去观赏农业展览。他们每队有3组,每组有15人,?(3)三年级90个同学去观赏农业展览,他们平均分成2队,?(4)三年级同学去观赏农业展览,他们每队有45人,平均分成3组,? 2、三年级同学去观赏农业展览,他们平均分成2队,每队分成3组,每组15人,一共有多少人?教师引导同学小结后,把复习中的连乘应用题改变一个条件和问题,使它成为例2导入新课。
二、新授。 l、教学例2。三年级同学观赏农业展览。把90人平均分成2队,每队平均分成3组,每组有多少人?(1)读题,结合线段图理解题意。训练同学离开原题目,看线段图复述题意。观赏农业展览的三年级同学90人平均分成2队,每队平均分成3组,每组有多少人?(2)引导同学结合线段图进行思路分析。 ①从条件上分析。提问:(A)题目中哪些条件可以解诀哪些问题?(B)要求每组有多少人,应先求什么?同学回答时,教师引导同学得出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a)根据已知条件,把90人平均分成2队,可以求出每队有多少人。把求出的每队有(90÷2)人当作条件与已知的每队平均分成3组,就能求出每组有多少人。因此要求每组有多少人,必需先求出每队有多少人。(b)根据已知条件,平均分成2队,每队有3组,可以求出一共有多少组,把求出的一共有(3×2)组当作条件与总人数90人,就能求出每组有多少人。因此要求每组有多少人,可以先算一共分成多少组。从问题上分析。提问:(A)要求每组有多少人,应需要哪两个条件?(B)要求出问题,应先求出什么?教师引导同学讨论回答,得出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a)要求每组有多少人?需要每队人数与每队组数这两个条件,而已知每队平均分成3组,所以应先求出每队有多少人。(b)要求每组有多少人?也可以从总人数与总组数这两个条件动身。已知总人数90人,所以应先求一共分成多少组。(3)教师小结以上分析方法,与同学一起研讨得出以下两种不同的解答方法。 ①解法一: (A)平均每队有多少人? 90÷2=45(人)(B)平均每组有多少人? 45÷3=15(人)综合列式:90÷2÷3 =45÷3 =15(人) 答:平均每组15人。 ②解法二: (A)一共分了多少组? 3×2=6(组)(B)平均每组有多少人? 90÷6=15(人)综合列式:90÷(3×2) =90÷6 =15(人) 答:平均每组15入。 2、指导解题的检验方法。(1)引导想一想:这道题除了用一种解法检验另一种解法以外,还可以怎样检验?(2)指导同学用问题与条件交换的方法进行检验。如:想:已经算出每组有15人,又知每队平均分成3组,可能算出每队的人数。(1)15×3=45(人)已经算出每队有45入,已知平均分成2队,可以算出一共有多少人、(2)45×2=90(人)这样算得的结果和题里的已知条件相同,说明解答正确。
三、巩固。 完成教科书第103页的“做一做”题目。
四、作业。 做练习二十三的第1—4题。
(3)归一应用题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7页、109页上的内容,练习二十四的第1、2、4题。
教学目的: 使同学初步掌握正、反归一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结构特征和解题关键,学会用综合算式解答正、反归一应用题,逐步培养同学的分析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正、反归一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结构特征。
教学难点: 用综合算式解答正、反归一应用题。
教学关键: 逐步培养同学的分析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设问。我校开展读书活动,添置一批书架,要买这样的5个需要多少元?这道题能解答吗?为什么?(要求买5个书架需要多少元,就是求总价,必需知道单价和数量,数量题目已经告诉我们了,单价却没有告诉,所以不能解答。) 2、解答下面各题,并说出题中的数量关系。(1)书架每个25元,买5个要用多少元?(已知单价和数量求总价,就用单价乘以数量。)(2)书架每个25元,200元可以买多少个书架?(已知单价和总价求数量,就用总价除以单价。) 3、求下列问题,需要知道哪两个条件?(1)3小时行多少千米?(每小时行多少千米与行了几小时)(2)需要几小时完成?(做多少个零件与每小时做多少个)
二、新授。 1、引言。复习题中第1小题书架的单价已经直接告诉我们,现在老师把它改为间接条件,变为两步计算应用题,这就是要学习的新内容例3。上一阶段,我问学习了连乘,连除应用题,今天学习的例3又不同于这两类应用题的乘、除两步计算应用题。 2、教学例3。学校买3个书架,一共用75元。照这样计算,买5个书架要用多少元?(1)读题,审题。 ①摘录条件和问题: 3个书架共用——75元 5个书架——?元 ②训练同学根据摘录的条件和问题复述题意。结合复述题意说明“照这样计算”的意思是每个书架依照同样的价钱计算。(2)画线段图示意并分析题意。 3个书架用75元,用线段图表示。买5个书架用多少元,要用另一条线段表示:接着,引导同学看线段图进行分析: ①要求买5个书架要用多少元,必需知道哪两个条件?(要求总价必需知道单价与数量。) ③已知数量买5个,所以应先求什么?(单价) ③怎样求出单价?议论后,让同学在黑板上的第一条线段图上标出问题。(3)分步列式解答: ①每个书架多少元?75÷3=25(元) ②5个书架多少元?25×5=125(元) 答:买5个书架要用125元。分步列式计算后,让同学在黑板上画的第二条线段图上标出总价。(4)引导同学列综合算式解答,并说出每步算式表示的意思。 75÷3×5 =25×5 =125(元)(5)让同学检验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3、练习:第107页上“做一做”题目。小结:从以上的例题与“做一做”题目可以看到,今天学习的解题方法是:根据前两个已知条件用平均分方法来出单位数量,即每份数、(具体地说,例题中的“1个书架多少元?”“做一做”题目中的“1小时行多少千米?”)然后以它为规范(照这样计算)再用乘法求出有几个这样的单位数量是多少。 4、教学例4。学校买3个书架,一共用75元。照这样计算,200元可以买多少个书架?(1)读题,审题。 ①摘录条件和问题: 3个书架共用——75元?个书架——200元 ②训练同学根据摘录的条件和问题复述题意。(2)指导画线段图。可让同学利用例3的线段图来改画。其中第一条不变,擦去第二条上的分段点;将“5个书架”的“5”用“?”替换,“?元”的“?”用200元替换。然后引导同学想,200元买的书架要多一些,所以第二条线段要加长一些,要成为:(3)引导同学看线段图分析,同时在第一条和第二条的线段图上分别标上所求的问题。考虑:要求200元可以买多少个书架,要先算什么? ①每个书架多少元? 75÷3=25(元) ③200元可以买多少个书架?200÷25=8(个) 答:200元可以买8个书架。用综合列式:注意为什么要加上小括号?(要改变其运算顺序,必需加上小括号。) 200÷(75÷3) =200÷25 =8(个)(4)让同学说说怎样检验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5、引导比较例3、例4的相同点和不同点。(1)相同点:两道题的前两个已知条件完全相同。解题的第一步都是除法求出一个单位数量是多少?(一个书架多少元。)(2)不同点:两个例题中的第三个条件和问题不同。例3求出一个单位数量是多少后,用乘法来出所求的问题;例4求出一个单位数量是多少后,用除法求出所求的问题。
三、巩固。 完成教科书第108页上的“做一做”题目。(1)读题,解析“照这样计算”。(2)同学独立做题:先分步列式,再列综合算式。
四、总结。 今天,学习的例3、例4和两道“做一做”题目中,都有一个一起的特点:第一步用除法求出一个单位数量是多少,(如例3、例4的求一个书架多少元)然后以这个单位数量为规范,(即题中的“照这样计算”)根据题目的要求用乘法或除法求出所要求的问题。有这样解题特征的应用题,通常是叫做“归一应用题。”
五、作业。 做练习二十四的第1、2、4题。
归一应用题的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科书练习二十四的第5——8题、第10题。
教学目的: 1、使同学进一步理解归一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解答归一应用题。 2、学会用线段图表示应用题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并用来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进行两种归一应用题的对比练习(1)做练习二十四的第5题。先让同学读题,再比较两道小题的异同点。同学做题时教师巡视,然后集体订正。(2)做第6题。可以让两个同学在黑板上做,其余同学在练习本上做。做完后集体订正。二、进行应用题的混合练习 1、做第7题。教师要求同学在读题时边读边想:这道题跟前面两题有什么区别?做完后,教师让几个同学说一说题里的数量关系和解法的异同点。教师要提醒同学,认真审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分析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理清解题思路,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再列式解答。解答后,要检验得数是否正确。 2、做第8题。教师让同学独立解答,答完后集体订正。教师要求同学列出第7、8题的综合算式。让同学说明每一步计算的含义。
三、作业 1、练习二十四的第10题。 2、复习教科书107——108页上的内容。
式题和应用题的混合练习
教学内容: 教科书练习二十四的第9题、第11—14题。
教学目的: 通过式题和应用题的混合练习,提高同学的计算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师出示复习题:(1)学校买4个排球,一共用120元。照这样计算,买6个排球要用多少元?(2)学校买4个排球,一共用120元。照这样计算,180元可以买多少个排球?(3)三年级同学做纸花,6个同学一共做了36朵纸花。照这样计算,?(补充问题后再计算。) 1、教师先让同学做第(1)、(2)题,先画线段图,再解答。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集体订正。 2、做第(3)题时,教师要同学先想好后,再补充问题。做完后,让填不同问题的同学在黑板上写出所补充的问题和计算过程。
二、进行应用题的混合练习 1、做练习二十四的第11题。教师巡视,集体订正。 2、做练习二十四的第12题。教师让同学先读题,然后问:填表时要想什么?引导同学回答:先根据“宇宙飞船3秒航行36千米”再依照空格中要填什么,把要求的问题想好,再计算。 3、做练习二十四的第13题。同学独立做,教师检查指导。
三、口算和笔算练习 1、做练习二十五第9题(看卡片口算) 2、做练习二十四的第14题。让4个同学在黑板上演算,其余同学在练习本上计算。做完后集体订正。
四、让学有余力的同学做练习二十四的第15题。
归总应用题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12页的例5和“做一做”的题目,练习二十五的第1—4题。
教学目的: 使同学初步了解归总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能够正确地解答这种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解答下面各题,并说出题中的数量关系。(1)张师傅做一批零件,平均每天做25件,8天做完。这批零件有多少天?(2)张师傅要做200个零件,平均每天做40个,多少天可以完成? 2、补充问题或条件,再解答。(1)工人叔叔修一条公路,每天修12米,10天修完,?(2),每天修12米,几天修完?教师引导同学小结后,引入课题。
二、新课 1、教学例5。教师让同学读题,弄清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再引导同学讨论怎样画线段图表示题的条件和问题。每天修12米,10天修完,用线段图表示,教师板书线段图。每天修15米,几天修完?教师在黑板上用线段图表示。引导同学看着线段图进行分析。提问:(1)求几天修完,要知道哪两个条件?(路有多长,每天修多少米。)(2)已知每天修15米,所以要先求什么?(3)怎样求路长?讨论后让同学在自身画的第条线段图上标出问题。列式计算出路长后,让同学在自身画的第二条线段图上标出路长。再列式计算出几天修完这条路。让同学列出综合算式,指名说出每步计算的含义。再让同学进行检验。 2、改动例5的教学。教师:假如把 例5改为“6天修完,每天应修多少米?”该怎样解答?线段图该怎么画?教师先让同学改线段图,然后让同学按线段图出现的数量关系来解答。然后,比较例5改动后的题目的异同点。引导同学回答出相同点:两道题都要先求出全路长,也就是总工作量。不同点:例5是求几天修完,改动后的题目是求每天修多少米。 3、做112页上的“做一做”。让同学读题,弄清已知条件和问题,然后画出线段图,解答出来。同学做第2题时,要比较一下与第一题的异同点。最后让同学自身解答,再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二十五第1、2题。
四、小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5 11: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五、作业:练习 二十五的第3、4题。
归总应用题的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科书中练习二十五的第5—10题。
教学目的: 通过混合练习,使同学进一步理解归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列综合算式解答。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教师检查家庭作业(练习二十五的第3、4题)指名回答第3、4题的解题思路和列式理由,再集体订正。 2、教师让同学想一想:怎样将第3、4题仿照改动例5的做法,把它们改编成另一道应用题。可以相互议论应怎么改。教师让同学回答。
二、进行口算练习 :做练习二十五的第5题。教师让同学把得数直接写在式子后面。做完后,集体订正。
三、进行解答应用题的混合练习 1、做练习二十五的第6题。教师要求读题后,画线段图,依照线段图所出现的数量关系,再列式计算。 2、做练习二十五的第7题。教师要求同学读题后,依照题意画线段图,再列式计算。 3、做练习二十五的第8题。同学读题,并考虑怎样根据表中已经给出的数据进行计算和填表。 4、做练习二十五的第9题。同学读题,并考虑这道题跟最近学习的应用题的解答方法有什么不同? 5、做练习二十五的第10题。教师让同学读题后补充条件。巡视时,注意同学补充条件的不同情况。做完后,教师分别让补充条件为“假如每人浇4(或6)棵”的同学起来说明补充条件的理由和计算结果。教师问:每人浇4棵,几人浇完?假如每人浇6棵,还可以用别的方法来解答吗?(教师引导同学回答并列出另一个算式:24÷(6÷3)=12人,并说明理由。)
四、小结 教师:本学期的应用题都学完了。大家注意到两步计算应用题的解答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解题时一定要认真审题,弄清题里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分析数量关系,再列式解答。
五、作业:教师用小黑板出示两道题: (1)将第6题的第三个条件和问题改为“假如每盒5元,可以买多少盒?” (2)将第7题的第三个条件和问题改为“要再买这种磁带10盒,还要花多少钱?”
复习归一、归总应用题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15页第4题,练习二十六的第5—8题。
教学目的: 使同学通过对比练习加深对归一、归总应用题数量关系的认识,提高解答这两种应用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 将第115页的第4题分别写在几块小黑板上。
教学过程: (一)对比练习 1、教师挂出写有第4题的第(1)小题的小黑板。让同学自身默读题后,指名回答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再让同学独立解答。做完后教师分别让同学说解体思路和列式理由。教师挂出第4题第(2)小题的小黑板。让同学比较第(1)、(2)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引导同学回答第一、二个条件是相同的,第三个条件不同,第(2)题的第三个条件正好是第(1)题的得数。让同学独立解答。教师让同学说明这两道题解法上的异同点,引导同学回答:它们都是先求出每人要摆多少盆花。再根据第三个条件的不同,求一共要摆多少盆花或求需要多少人。 2、教学第4题的第(3)、(4)题。教师让同学说明这两道题解法上的异同点和不同点,引导同学回答:它们都是先求出一共要摆多少盆花,再根据第三个条件的不同,求需要多少人或每人摆多少盆花。教师要求同学看第115页上的第4题,想一想这四道题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引导同学回答:这四道题说的是同一件事:同学们摆花盆。由于已知条件和问题的变化,第(1)、(2)题与第(3)(4)题分为两组应用题。每一组应用题的第一、二个条件是相同的,不同的是第一组要先求每人要摆多少盆花,第二组要先求出一共要摆多少盆花。然后再根据第三个条件求出得数。
二、课堂练习 1、做练习二十六的第5题。教师让同学把得数写在题目的后面,做完后集体订正。 2、做练习二十六的第6题。让同学认真审题,再列式计算。 3、做练习二十六的第7题。同学读题后,教师问:这道题实际上给出几个已知条件?(摆一个正方形要用4根火柴棒,摆一个三角形要用3根火柴棒,实际给出了三个已知条件。) 4、做练习二十六的第8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3-28 18:1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