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739|回复: 3

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整理:记叙文阅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7-7 15:48: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4年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整理:记叙文阅读
2014年山东省菏泽市(一)阅读下文,完成12-14题(7分)
                    百合花(节选)
                        茹志鹃
我们走进老乡的院子里,只见堂屋里静静的,里面一间房门上,垂着一块蓝布红额的门帘,门框两边还贴着鲜红的对联。我们只得站在外面向里“大姐”“大嫂”地喊。喊了几声,不见有人应,但响动是有了。一会儿,门帘一挑,露出一个年轻媳妇来。这媳妇长得很好看,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蓬松松的刘海。穿的虽是粗布,倒都是新的。我看她头上已硬翘翘地挽了髻,便大嫂长大嫂短地向她道歉,说刚才这个同志来,说话不好别见怪,等等。她听着,脸扭向里面,尽咬着嘴唇笑。我说完了,她也不作声,还是低头咬着嘴唇,好像忍了一肚子的笑料没笑完。这一来,我倒有些尴尬了,下面的话怎么说呢!我看通讯员站在一边,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我,好像在看连长做示范动作似的。我只好硬了头皮,讪讪地向她开口借被子了,接着还对她说了一遍共产党的部队打仗是为了老百姓的道理。这一次,她不笑了,一边听着一边不断向房里瞅着。我说了,她看看我,看看通讯员,好像在掂量我刚才那些话的斤两。半晌,她转身进去抱被子了。
通讯员乘这机会,颇不服气地对我说道:“我刚才也是说的这几句话,她就是不借,你看怪吧!……”我赶忙白了他一眼,不叫他再说。可是来不及了,那个媳妇抱了被子,已经站在房门口了。被子一拿出来,我方才明白她刚才为什么不肯借的道理了。这原来是一条里外全新的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缎的,枣红底,上面撒满百合花。她好像是在故意气通讯员,把被子朝面前一送,说:“抱去吧。”
12.“我说了,她看看我,看看通讯员,好像在掂量我刚才那些话的斤两。”一句中“掂量”能不能换成“揣测”?为什么?(2分)
13.文中画线句子是      描写,作用是                  。(2分)
14.根据选文内容概括“年轻媳妇”是一个             的人(3分)
12.不能换。因为“掂量”是斟酌“那些话”的分量,而“揣测”是指推测或猜测别人的心思,所以不能换。
13.环境   暗示了此房的主人刚结婚,为下文情节的展开作铺垫。
14.美丽  纯朴  善良
2014东营市(五)(16分)
命系悬壶①
陈源斌
姚五先生是我家乡古镇上的世传名医。他的名字竟然可以治病。邻居家小孩突发急痧,整夜惊叫抽搐,大人捋着头发哄他说:“好孩子,别怕,请姚五先生去了。”捋着捋着,啼哭声变小,孩子气息匀细,睡熟了。有个半大少年,暑天贪吃生食,又喝凉水,不一会发作起来,抱着肚子在地下打滚,一口气吸进去,憋得脸色乌青,连眼睛都倒起来了。这时候,有人喊说:“好了,好了,姚五先生来了。”其实才远远看到姚五先生的影子,走到跟前还得好一会儿呢。地下的病人却把一口气痛痛快快吐出来,觉得肚子好受多了。
关于姚五先生的传说很多:说他某年路过某地,听见一户人家嚎啕哭丧,进屋看时,人已经断了气,穿好送终的寿衣寿裤,躺在草铺上了。姚五先生说有救,熬了一罐药,撬开牙关,灌将进去,草铺上的人立刻还了魂;又说他某年途中撞见一群披麻戴孝抬棺人,他朝滴在地下的血迹看看,又凑到跟前嗅了嗅,赶紧开棺急救。原来是位难产的孕妇,幸得姚五先生救治,母子双双侥幸活了命……这些故事都不新鲜,显然是从一些旧书和传闻那里,移植过来的 。姚五先生听了,总是不置可否,一笑了之。
传来传去,姚五先生就被神化了。说他不但能让死人活,也能让活人死。这话是当着姚五先生的面说的。他跟往常一样懒得理睬,只管凝神替面前的病人诊治。这句话却惹出了一个意外灾祸:有一个青年高高骑在墙头上看热闹,手里捧了一罐南瓜稀粥,喝了个底朝天,肚子胀得像只鼓。那青年听见这句话,很不服气,抓着喝空了的罐子,“啪”地一声跳到地下,说:“我就不信,我一个大活人,他真有本事,敢不敢让我马上就死?”姚五先生抬头看看他,脸色陡变,让人赶紧找青年的家长,准备后事。果然如此,没等家长 赶到,青年已经瘫软死去——事后,姚五先生解释说,青年喝了一肚子稀粥,从那么高的墙头猛跳到地上,硬把肚肠挣断,又因地处偏僻乡下,来不及救治,可惜这条性命了。
姚五先生体恤民情,替人治好病,或是救了一条命,视人家的家境,酌收诊费。遇到乡下普通老百姓,他把手挥挥,说,算了,你要真过意不去,闲暇时送几只斑鸪鸪来吧。斑鸪鸪是一种乡下常见的鸟,喜好在野地里用脚爪刨挖单叶芽果吃,随手就捉得到,不算什么难事。姚五先生嗜好这种野味。他饮食十分挑剔,从来不在外面吃饭。有时候下乡到人家忙活一天,连口水都不喝,照样挥挥手,走了。多少人被他感动了,望着他的背影,为他祈 祷,说:“好人哪,但愿他长命百岁!”
姚五先生只活到五十岁。他患的是当地俗称的膈食病,就是不能吃饭——得过他恩惠的乡下人说,姚五先生怕是斑鸪鸪吃多了。斑鸪鸪喜欢刨吃野地里有毒的单叶芽果,这种野鸟身上积存了毒素,人偶而尝个新鲜是可以的,吃多了,就会有大妨碍。姚五先生一辈子替太多的普通百姓看过病,吃了太多的人家送来的斑鸪鸪,日积月累,中了重毒了——姚五先生是治膈食病的圣手,有一个祖传单方,远远近近,好多患这种病的人,都是由他治愈的。他按祖传单方给自己抓了药,煎好,一口气喝下肚里,却一点不剩地吐了。再舀一碗,硬灌下去,泼刺一声亮响,全部喷射出来。很明显这是药不对症,姚五先生把头摇摇,叹了一口气,说:“命系悬壶,治得了病,治不了命。”他一天天瘦下去,瘦下去,瘦成了一根芦柴似的,只剩了一口气在胸腔里悠悠转着。接着,这口气断了,他死了。
注释:①汉代以后,民间郎中的药铺或诊所门口大都挂一个药葫芦即“悬壶”,以此作为卖药行医的标志。题目中的“悬壶”即为“行医”之意。
21.从小说内容看,题目“命系悬壶”的含义是什么?(3分)
22.在古镇人们眼中,姚五是一个怎样的形象?(3分)
23.小说多处透露出的“言外之意”是姚五并非神医,请举出两例简要说明。(3分)
24.本文多处运用细节描写,任选一处加以赏析。(3分)
25.小说意蕴丰富,你从中领悟到了怎样的道理?(答出两点即可)(4分)
21.答案:①古镇上人们把性命维系在医生姚五身上。或点出姚五具有良好的医术医德,多少人性命因他而保全。②行医是姚五安身立命的依靠,他因行医而生存而丧命。或暗示姚五的性命与他行医生涯息息相关,救治了太多无钱治病的人的性命,却也因此吃了太多的斑鹄鸪而丧命。
    评分:答出一个要点2分,答出两个要点3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
22.答案:姚五是一位医术高超、医德高尚的世传名医。
    评分:答对一个要点1分,答对两个要点得3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
23.答案示例:①邻家小孩、半大少年听到他的名字病症减轻,主要是心理作用,与他无关;      ②很多有关把死人救活的传说,属于移植,并不可信;③青年跳墙而死,他也只能解释原因,为之可惜,却束手无策;④他虽然治愈了很多人,却治不好自己的病,五十岁就死了。
   评分:答出一处得1分,答出两处得3分,共3分。其它答案符合题意即可。
24.答案示例:如“再舀一碗,硬灌下去,泼刺一声亮响,全部喷射出来。 ”赏析,运用动作  
         细节,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姚五喝药时的艰难情景,揭示了神医不神的事实。
   评分:举例1分,赏析2分,共3分。只举出例句不得分。其它答案符合题意即可。
25.答案:①医患的生命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是相互依存的。②世上没有真正的神医,任
         何医生即使再高明也不能救助所有的性命,我们不能把自己的生命完全托付给他
         人。③命运靠自己把握,不 能将我们的命运完全寄托在别人身上。④面对任何事
         情都要有自己的正确认识和客观判断,不应片面否定或盲目崇拜。
   评分:答题以小说包含的道理为依据,合情合理。答出一个要点得2分,共4分。其他答案符合题意即可。
2014湖北省咸宁市(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8~12题。(14分)
开在记忆深处的花
记忆,好比一口深邃的井,我们所经历的绝大多数人和事,都被淹没了、遗忘了,而能让我们记住的,只有那些开在记忆深处的花。
小学时,我在加拿大生活学习过两年,经历过很多新鲜事,见过很多有趣的人,但一次买鱼的经历,令我至今难忘。
那是一个星期日,妈妈带我去一家新开张的宠物店买鱼。水族箱里养着的各式各样、五花八门的鱼让人眼花缭乱。左挑右选,我看中了一种非常漂亮但价格不菲的鱼,一条就需要20加元。
工作人员是一位十六七岁的大哥哥,典型的西方人的模样:一头很短的黄发,一双浅蓝色的眼睛,一个尖尖的鼻子,一张总往上翘的嘴,这张脸充满了友善。
我指着那条漂亮的鱼说:“麻烦你给我捞一条。”
让我意外的是,他问了一个似乎无关紧要的问题:“你养鱼的缸大吗?”
我疑惑地说:“不大,比较小。”我一边比划鱼缸的大小,一边说。“抱歉,我 不能把这条鱼卖给你,你的鱼缸太小,会把鱼养死的,我帮你另外选一种吧。”他笑着说。
我怀疑自己是不是听错了。按我们中国人的思维,卖东西的主要是把东西推销出去,才不会管其他的。在国内,经常会遇到一些卖鱼人,为了牟利,专门推销那些价格昂贵却难养活的鱼。
我满脸疑惑,妈妈认为,可能 是这种鱼不好养,鱼缸小容易死,怕我们找上门来,他才不愿意卖给我们。
于是我说:“您放心,如果养死了,我们不怨你。”
“这种鱼本来能活40多年,现在它还是一个婴儿,但它对生活空间要求比较高,如果鱼缸太小,很容易死的!难道你忍心看一条本来能活40多岁的鱼,在婴儿期就死掉吗?”
没有唯利是图,也没有高深的理论,有的只是再普通不过的道理:对生命自然而原始的尊重。我被他的话深深震撼了,我觉得自己无比渺小。最后,在他的建议下,我选了很好养却最便宜的一种鱼:斗鱼。一种几乎可以在一个茶杯里生活的漂亮的鱼,价钱仅需3加元。
从此以后,我对自己所养的一切动物有了另外一份关怀:尊重每一个生命,而不仅仅是让它们吃饱喝足 。
开在这记忆深处的花,历久弥新,永远艳丽、清晰,吸引着我,指引着我。
(选自《读者》2012年第18期)
8.请在下面括号里填入表示“我”心理变化的词语。(3分)
意外→(     )→(     )→疑惑→(      )
9.品析第⑦段划线句,说说作者“疑惑”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的原句回答)(2分)
答:                                                               
10.卖鱼店工作人员是一个什么性格的人?(3分)
答:                                                                     
11.下面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本文把一次买鱼经历中所受到的教益比作“记忆深处的花”,形象生动。
B.对卖鱼人运用了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的手法。
C.文章结构完整,开头和结尾互相照应,主题突出。
D.“难道你忍心看一条本来能活40多岁的鱼,在婴儿期就死掉吗?”使用的是反问句,强调了卖鱼人不忍心鱼在婴儿期死掉,为揭示小说主题埋下伏笔。
12.品析第 段划线句,说说“尊重每一个生命”在这篇文章中所包含的意思。读了这篇文章,你有怎样的启示?(3分)
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7 15:48:56 | 显示全部楼层
二、阅读理解(50分)
(一)(14分)
8.(3分) 疑惑     怀疑     震撼
9.(2分) 他问了一个似乎无关紧要的问题
10.(3分) 友善  热情(耐心)  尊重生命 (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 两点给满分)
11.(3分)  B
12.(3分)意思(1分):注入情感,并根据饲养动物的特性,恰当地喂养,保证它们活得好,活得长。(或:尊重生命,把动物当人一样喂养)
启示(2分):①我们应该在尊重生命的前提下追求利益,不能把人类的利益凌驾于其他生命之上。②卖鱼人不唯利是图、热情友善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③我们要勇于认识到自已的不足,及时改变自我。(能答出其中一条的主要意思,即可得满分)
2014内蒙古包头市(二)阅读下面记叙文,完成12-16题。(14分)
珍贵的军大衣
  林廖君
  屋外,寒冷的冬夜,大雪纷飞;屋子里,油灯的火苗舔着夜色,像贪婪的舌头舔着糖。
父亲坐在火桶旁读《论语》:“……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我正在走神,“你小子在不在听啊?”父亲要冲我发火了。
    这时,响起了敲门声,山村的小学寂寥无声,敲门声格外响亮。门开了,风雪卷了进
来,一个瑟瑟发抖的陌生人立在门口。
    来人穿件军大衣,一身雪花,年龄看起来比我父亲大约小几岁。这个人手扶门框,自
我介绍说,他姓闻,是地质队的。这次来这个山区探矿,现在迷路了。父亲听了,眼睛一
亮,热情地将陌生人迎了进来。
    父亲与这个陌生的闻叔叔热烈地攀谈起来。说着,父亲突然一怔,用手指着闻叔叔,
哦,你还没吃饭吧?你一定没吃饭!闻叔叔点点头。父亲吩咐母亲,赶紧给闻叔叔下一碗
热汤面,多放些生姜和辣椒。
    母亲有些迟疑,面条是有的,可是对于那个时候的家庭有点贵重。其时父亲患有严重
的胃病,温软的面条,可以减轻他的胃疼。母亲以商量的口吻问道,能不能炒一碗饭呢?
父亲的回答是否定的,这一刻的父亲显得威严而热情,说话一锤定音。    在鸡蛋和葱花的香味中,闻叔叔狼吞虎咽,这人真的饿坏了。他把湿透的军大衣放在
火桶边上烤,水汽旋转着向上升腾,湿漉漉的暖意在屋子里荡漾开来。这天夜里,闻叔叔
就住在我家,和我父亲几乎说了一夜的话。
    第二天的早晨,父亲把闻叔叔送出了山外。
    时间一长,这个人和这件事,渐渐在我们脑海里淡去。
    不想,一年之后的冬天,闻叔叔突然又来了。他专程给父亲送来一件崭新的军大衣。
因为那一夜,他看出父亲畏寒而且咳嗽。
    父亲大笑,继而连连摇头,调侃说,一碗面条就换一件军大衣,显得我不够仗义啊!
    闻叔叔有点不悦,放下大衣就走。父亲让我抱上大衣,跟他去追闻叔叔。在一个山
峁,与闻叔叔有了一番拉扯。闻叔叔忽然停住了,指着大衣的胸口对父亲说,你摸摸里面!
父亲一摸,怔住了。半晌才说,我收下了,兄弟情义厚啊!
    此后的几年冬天,父亲一直穿着这件军大衣,咳嗽减轻了许多。一年秋天,父亲去世
了。这年的冬天,母亲把大衣拿来翻晒。
    暖阳下,大衣贴胸部分,豁然露出一块用针线缝上去的羊皮。羊皮在阳光照耀下,闪
烁着洁白、晶莹的光。恍然间,我明白了些什么…一
    (选自2013年12月11日《承德晚报》有删改)
12.文章第一段介绍父亲诵读《论语》的情节有何用意?(2分)
13.请你品析“你还没吃饭吧?”“你一定没吃饭!”这两句话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3分)
14.在对待给求助者做饭这件事上,父亲和母亲的想法为什么会有所不同?分别表达了
  怎样的情感?(4分)
15.父亲为何起初拒绝闻叔叔的馈赠,而最终又接受了馈赠呢?(3分)
16.文章结尾作者说“恍然间,我明白了些什么”,作者究竟明白了什么?请你写出来。(2分)
(二)(14分)
12.(2分)  (1)突出儒家经典对读书人的教化作用。(1分)
    (2)为下文写父亲帮助迷路的地质工作者做铺垫。(1分)
13.(3分)  (1)“你还没吃饭吧?”让人觉得是一句缺少真情的客套话。(1分)
    (2)“你一定没吃饭!”是一种合理的断定,流露出真心助人的热情。(1分)
    (3)而正是这种真情,才使求助者能安心接受帮助。(1分)
14.(4分)  (1)父亲让做一碗热汤面,是因为热气腾腾的面食,能让从寒冷的野外来的求
    助者更快地暖和过来。表现了父亲帮助他人时的真情实意。(2分)
    (2)母亲建议做炒饭,是由于物质匮乏,想把面食留给有胃病的父亲。表现了
母亲对父亲的关爱。(2分)
15.(1)父亲觉得给人一碗热汤面的帮助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不该接受新军大衣这
么厚重的回报。(1分)
(2)拒绝馈赠表现了父亲助人不图回报的高贵品质。(1分)
(3)当父亲摸到军大衣里面闻叔叔专门为他缝上的羊皮时,又觉得拒绝是不近
人情的,所以就接受了。(1分)
16.(1)人间最贵是真情。
(2)只有真情才能换来真情。(本题是开放性试题,其他答案,概括出两点且言
之成理即可得分。)
2014年河南省(一)阅读下文,完成7—10题。(共16分)
看自行车的女人
①想为那个看自行车的女人写点什么的念头,已萌生在我心里很久了。
②第一次见到她,是在北京一家医院前的人行道上。一个胖女人企图夺她装钱的书包,书包的带子已从她肩头滑落,搭垂在手臂上。身材瘦小的她双手将书包紧紧搂在怀里,以带着哭腔的声音叫嚷:“你不能这样啊,我每天挣点儿钱多不容易呀!”
③她40余岁,穿着一套旧迷彩服,戴着一顶旧迷彩单帽。那身衣服一看就是地摊货。脚下是一双老式旧布鞋,没穿袜 子,脚面晒得很黑。帽舌下,她的两只眼睛,呈现着莫大而又无助的惊恐。
④我从围观者的议论中听明白了两个女人纠缠的原因:那胖女人存车时,忘了拿放在车筐里的包,包丢了。她认为这个看自行车的外地女人应该负责任,并且怀疑是被她藏起来了。
⑤胖女人一用力,终于将看自行车的女人那书包夺了去,她将一只手伸进包里去掏,却只过掏出了一把零钱。“当”的一声,一只小搪瓷碗抛在看自行车女人的脚旁,抢夺者骑上自己的自行车,带着装有一把零钱的别人的书包,扬长而去。
⑥看自行车的女人追了几步,回头看看一排自行车,慢慢走回原地,捡起自己的小搪瓷碗,瞧着发愣。忽然,她把头往身旁的大树上一抵,呜呜哭了……
⑦第二次见到她,是在一家商场的自行车场。我因没买到合适的东西,带着的一百元钱也就没破开。取自行车时,我歉意地说:“忘带存车的零钱了,一百元你能找得开吗?”我以为她会朝不好的方面猜疑我,因为一个人从商场出来,居然说自己兜里连几角零钱都没有,不大可信的。她望着我怔了怔,然后一笑,很不好意思地说:“那就不用给钱了,走吧走吧!”她当时那笑,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我们 许多人,不是已被猜度惯了吗?偶尔有一次竟不被明明有理由猜度我们的人所猜度,于是我们自己反倒觉得很稀奇了。每每的,竞至于感激起来。我当时的心情就是那样。应该不好意思的是我,她倒那么不好意思。
⑧后来我又去那家商场,付存车费时,我说:“上次欠你两毛钱,这次一起付给你。”我之所以如此主动,是我觉得她肯定记得我欠她两毛钱的事,若由她提醒,我会尴尬的。不料她又像上次那样怔了怔,然后一笑,很不好意思地说:“不用啊,不用啊!”硬塞还给了我两毛钱。我将装东西的纸箱夹在车后座上,忍不住问她:“来北京多久了?”“还不到半年。”“家乡的日子怎么样?”“不容易啊……再加上我儿子又上了大学……”她将“大学”两个字说出特别强调的意味,一脸自豪。我推自行车下人行道时,觉得后轮很轻,回头一看,她正替我提着后轮呢。骑上自行车刚蹬了几下,纸箱掉了,她跑过来,从书包里掏出一截塑料绳……
⑨这年冬天,雪后的一个晚上,单位一位退休摄影师给我打电话,让我替他写一封表扬信。他要表扬的,就是那个看自行车的女人。“我到那家商场去,遇到熟人聊了一会儿,竞忘了取自行车,拎兜也忘在车筐里了。拎兜里的几百元钱倒没什么,关键是我洗的三百多张老照片啊!干了一辈子摄影,那些老照片可都是我的宝呀!天黑了我才想起来'急忙赶去,你猜怎么着?就剩我那辆车了!商场早关门了,看车的女人在冷风中站着’抱着我的拎兜,守着我那辆旧自行车。人心不可以没有了感动呀,是不是?人对人也不可以不知感激呀,是不是?”他在电话里言辞恳切。
⑩不久前我又去那家商场,见看自行车的已经换成一个男人了,我想问原先那个女人到哪里去了,张了张嘴,却什么也没问。我祈愿她永远也不会再碰到什么欺负她的人,比如那个抢夺了她书包的胖女人。
⑩阳光底下,人与人应该是平等的。弱者有时对这平等反倒显得诚惶诚恐似的,不是他们不配,而是因为这起码的平等往往太少,太少……
    (作者:梁晓声。有删改)
7.本文写了“看自行车的女人”的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 (4分)

    8.品读第③段和第⑥段,从人物描写的角度,结合相关语句进行赏析。(4分)
第③段:
第⑥段:

9.本文表现了作者的理性思考。作者是 如何做到这一点的?请以第⑦段为例进行分析。(4分)

10.从全文看,“我”为什么想为“看自行车的女人”写点儿什么?( 4分)

(一)(共16分)
7.①她被胖女人冤枉,被抢走了装钱的书包。②她知道我没零钱时,免收我的存车费。③她不要我补给她的存车费,还帮我抬车、捆纸箱。④她等候忘了取车的摄影师,并帮他保管拎兜。(意思对即可。一点1分,共4分)
8.第③段:主要运用了外貌描写。(1分)“旧迷彩服”“老式旧布鞋”“脚面晒得很黑”写出了她衣服的廉价、穿着的过时、工作的辛苦。或:“她的两只眼睛,呈现着莫大而又无助的惊恐”写出了她当时的处境和内心的惊恐。(意思对即可。1分)
第⑥段:主要运用了动作描写。(1分)“追…‘回头看看…‘慢慢走回…‘捡起…‘瞧”“抵”“哭”写出了她被抢后的为难、无助与伤心。(意思对即可。1分)
(共4分。若答细节描写,分析合理,可酌情给分)
9.在叙述她免收“我”存车费这件事后进行}义论。(意思对即可。2分)由她对“我”的信任、体谅,引起了“我”对人与人之间猜度与信任的感慨,引人深思。(意思对即可。2分)(共4分)
10.①看自行车的女人的遭遇令“我”同情,她对“我”的体谅、对工作的尽职尽责令“我”感动。②看自行车的女人是社会中弱者的代表,为她写点什么是为了呼吁人们尊重他们,平等对待他们。(意思对即可。一点2分,共4分)
2014黄冈市四、深层次阅读赏析(共13 分)
长在心上的眼睛
梅贻涵
小驴的爸爸妈妈扔下当时才三岁的小驴进城打工的第二年,奶奶的双眼突然就什么也看不见了,走路只能拄着棍子。可最近,小驴惊讶地发现,奶奶的眼睛似乎复明了。
做饭切菜时,明晃晃的菜刀紧挨着奶奶的手刷刷地飞,吓得小驴直吸冷气,可奶奶手下的菜切得又细又匀,刀丝毫没伤到手。平时吃饭,奶奶总是将盛得满满的一碗给小驴,自己碗里的饭却浅浅的。小驴很是心疼奶奶,有时趁奶奶不注意,偷偷地将盛得多 的那碗换给奶奶,可每次都会被奶奶发现。小驴以为奶奶的眼睛复明了,悄悄地将手指放在奶奶的眼睛前面晃了晃,可奶奶还是一点也感觉不到。小驴想,奶奶一定具有了特异功能。
小驴的爸爸妈妈每到秋天都给小驴邮鞋。可这年秋天,鞋没有邮来。小驴脚上的旧鞋,鞋底都快磨透了。可他不想告诉奶奶,他知道奶奶没有钱买。冬天很快来了,小驴脚上的鞋急得张开了嘴,五个脚指头冻成了胡萝卜头。
到了晚上,小驴脚痛,睡不着觉,他发现奶奶到了深夜也不睡,总是背对着他坐着。小驴问奶奶,奶奶说:“躺着累,坐一会儿。”许多天过去了,奶奶经常一坐就是大半夜。
周日,小驴一大早就来到村外的山上。山上的雪很大,到处白茫茫的,地上的草木全都盖上了厚厚的大被子。小驴用一把小铲子扒开积雪,挖出藏在雪下的一种草根根,宝贝似的装进一个红色塑料袋里。这种草根很少,小驴四处寻找着,不知什么时候,小驴露在外面的脚趾被树枝扎破了,雪地上留下鲜红的血迹。可小驴仍不停地找着 ,挖着,脚上的鞋也磨得没有了底。
回来的路上,小驴遇到大胖。大胖不解地说:“ 你真傻啊,怎么大冬天穿个没底儿的鞋四处跑?”平时,小驴就怕别人说他傻。因为他听人说,因为他傻,爸爸妈妈才不要他了。可这次小驴没生气,他笑了笑,转身一瘸一拐地往家跑。回到家,小驴举着塑料袋冲奶奶喊:“奶奶,这是给你的药。”奶奶赶紧接过来用手摸了摸,“ 驴儿,你这是在哪儿弄的?”“ 我在山上挖的。王爷爷说,这草能治失眠。”奶奶眼眶红了,急忙弯腰下去抓小驴的脚,她用颤抖的手脱去小驴脚上那双破得实在不能再穿的鞋,将小驴那两只脚放在自己的衣服里暖着。过了一会儿,奶奶放下小驴的脚,从床头柜上拿起一双棉鞋:“ 穿上试试,看合脚不?”小驴突然明白了,原来奶奶夜里坐着不睡,是在黑暗中一针一线地给他做鞋。他流着泪说:“ 奶奶,你是不是有特异功能?”奶奶摇摇头。“那你怎么看到的?”
“用心。”
“心上也长着眼睛?”小驴惊奇地问。
“是的,每个人的心上都长着一双眼睛。”奶奶笑了笑说。
30.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文章开篇“奶奶的眼睛似乎复明了”一句中的“似乎”表现了小驴对奶奶切菜的熟练程度、发现饭碗被换等的疑惑,表达了小驴对奶奶的关注之情。
B.“ 小驴脚上的鞋急得张开了嘴”使用了拟人手法,形象地表现了小驴脚上鞋的破旧,直接引出下文奶奶深夜给小驴做鞋和小驴在雪天给奶奶找药的情节。
C. 文章通过大胖的眼睛真实地再现了小驴鞋子的破旧程度,穿着如此破旧的鞋子找药,衬托出小驴对奶奶的深厚情感。
D. 小驴不让奶奶抓住自己的脚,是因为小驴的鞋确实烂得不成样子,怕奶奶知道事
情真相,这个动作表现了小驴是个懂事的孩子。
30.B(“直接引出小驴在雪天给奶奶找药的情节”错)
31“. 鞋”在小说中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2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31(. 1)“鞋”是小说的线索,文章用它引出奶奶给小驴做鞋的情节,表现出奶奶对小驴的爱。(2)小驴穿着破旧的鞋在雪地里找药的情节描写,突出了小驴对奶奶的深厚感情。

32.根据要求回答问题。(4 分)
①“ 山上的雪很大,到处白茫茫的,地上的草木全都盖上了厚厚的大被子”这句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她用颤抖的手脱去小驴脚上那双破得实在不能再穿的鞋”一句中的“ 颤抖”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32.① 交代了小驴为奶奶上山找药的环境,营造了一种大雪封山、无比寒冷的氛围,表现了小驴为奶奶寻找治疗失眠草药的艰辛,体现了他对奶奶的爱。
②这个词语形象地表现了年老的奶奶对小驴没有新鞋穿的痛心,表达了祖孙二人相濡以沫的人间真情。(意近即可)
33.有人认为小说的标题“长在心上的眼睛”不如“ 奶奶的眼睛”好,你的看法是什么呢?请说明理由。(3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33.用“长在心上的眼睛”好,因为“心上”一词最集中、最具体的表现了奶奶的爱,形象生动,深化主题,而“ 奶奶的眼睛”则较为普通,既不形象,也没有文采。(意近即可)
34.请你站在父母亲应承担的家庭责任的角度,给小驴的父母发一条 短信,劝说他们多关心子女,关照家庭。或者以“关爱留守儿童”为主题,为电视台拟一条公益广告。(2分)
34.短信示例:
叔叔阿姨好,你们为了家庭的生活幸福,长年在外打工,的确不容易。但小驴年幼,奶奶多病,很需要你们的照顾,请你们平常多电话问候,逢年过节多回家看看,好吗?
广告词示例:
关爱留守儿童呵护祖国花朵爸爸(妈妈),请别走得太远。同在一片蓝天下
2014哈尔滨市(三)阅读《天空没有多余的星星》,回答15-19题(14分)
天空没有多余的星星xkb1.com
    ①李忠义是一个工人。
    ②他没有值得炫耀的地方,活得也很艰难。他从小患有腿疾,走起路来一跛一跛的。个子不高,头发有些发白,近乎丑陋的脸上还有一块疤。因为腿疾,单位安排他当收发员,无非是分发报纸信件。李忠义是个闲不住的人,他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后,就常到工地去转转。技术活他插不上手,可他总能找到自己能干的活儿:道路坑洼他去填平,排水沟堵了他去疏通,散落的砂石他细心地堆积成方,散放的管材他整理成行。他眼里总有活儿 。夏日,酷暑难当,他主动去食堂帮厨,吃力地把解暑的绿豆汤担到工地,自己渴了却忍着不喝。冬日,他常常夜半巡夜,生怕工棚生火酿成事故。每天清晨大家走出工棚,总会看到皑皑雪地上,有一串串高低不平的足印。
    ③他文化水平不高,却在工地醒目的地方立起一块黑板,用他笨拙的字迹,将每日新闻、安全警示和天气预报写在上面,虽然版面不很美观,却很受工友们的欢迎。
    ④别人有困难他跟着着急,别人高兴他跟着快乐,别人痛 苦他也跟着痛苦。一次,一个工友半夜发烧,他背着工友顶着风雪去医院,跛着腿跑来跑去,整整陪护了三天。工友病愈出院了,他却病倒了 ,一病就是一星期。
    ⑤大凡地位卑微的人头就扬不起来,位尊显贵的人头就低不下去。李忠义却在命运面前不低头,也从不抱怨生活对他的不公。他充实地、忙忙碌碌地打发每一天,用他炽热的胸膛温暖冬天,用他辛勤的汗水融化冰雪。一次,工会到工地放露天电影,放到一半时,风把银幕掀落,正在大家焦急之时,只见一个笨拙的身影,蹬着梯子攀上柱顶,吃力 地把银幕重新拉好。电影又重新放映,场内响起掌声。
    ⑥可就在那个冬季的一天,李忠义值了一宿夜班,不知是过于劳累,还是那天风雪太大,经过一个无人值守的铁路道 口时,竟被呼啸而来的火车刮倒,被人发现送往医院,已经无救了。一个普通而平凡的生命,在一个朦胧的冬晨消失了。
    ⑦送别的那天,工友们都来了,他们穿着汗渍的工装,甚至有的还背着工具,戴着安全帽,他们要最后送他一程。悼词说的是什么他们没有听到,哀乐从哪里飘来他们没有听到,只听任奔涌的泪水顺颊而下,淋湿了衣衫,打湿了脚下的土地。李忠义需要休息了,他安详地合着双眼,那花白的头发在人们无尽的哀痛中,似乎还在微微抖动,像一朵成熟了的蒲公英,随风飘洒。
    ⑧他的生命太短暂了, 没有壮怀激烈;他的身份太普通了,没有光华闪烁;他的业绩太平凡了,没有风云叱咤。李忠义是一个工人,但更是一个好人,在工友的心中,他就是一座山、一条河。
    ⑨天空就像一个和谐的大家庭,那么多的星星亲密地依偎在一起,不管大的小的、远的近的,谁也离不开谁,就是云彩遮住了它们,它们也会躲在后面熠熠发光。
    ⑩天空没有多余的星星。
    注:蒲公英:多年生草本植物,种子带有白色软毛,成熟后会借助风力飘洒到各处繁殖。
    (选文有改动)
15.(2分)文章开篇写道“李忠义是一个工人”,意在告诉读者,他是一个    而    的人。

16.(3分)文章③④⑤段写了李忠义做的哪几件小事?(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17.(3分)如何理解第⑦段画线句子的深层含义?

18.(3分)为什么作者说李忠义在工友心中,“就是一座山、一条河”?

19.(3分)你是如何理解文章标题“天空没有多余的星星”的?

2014年新疆乌鲁木齐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17题
手风琴的魔力
林娜
一天,父亲带回来一个大盒子,他把我叫过来,当着我的面打开了盒子,并对我说:“它能给你今后的生活带来无限欢乐。”盒子里是一把手风琴,我只能勉强挤出一丝微笑,我一直想要一架钢琴或者一把吉他。之后的两周,父亲一直没提手风琴的事,直到一天晚上,他突然宣布下周我要开始学琴。
手风琴并不便宜,每周学琴的费用也价格不菲,这对于一直秉承节省风格的父亲来说有点反常。父亲是一名工程师,他喜欢研究各种东西,他经常在工作室里修修补补。父亲话不多,但每句话掷地有声。不过,音乐却能让父亲变成另一个人。他喜欢古典乐曲,每次外出驾车,他都会打开收音机寻找音乐节目。一次,我在家里找东西时居然发现了一把漂亮的小提琴。“那是你父亲的”,妈妈说,“你爷爷送给他的。但因为一些原因,他没有学,这一直是他的遗憾。”我无法想象父亲那双粗糙的手拉起小提琴是一种什么情景。
不久后,我开始跟着老师学拉手风琴。第一天,我就感到了“压力”,手风琴的重量压得我肩膀很不自在,还有就是父亲,上完课他对我说:“听说你学得还不错,继续努力。”我看得出父亲很高兴,他的眼中闪着希望的光芒。此后,我被要求每天练习一个小时,这对我来说是个噩梦。我想出去打球,而不是背着这个沉重的东西练习枯燥的曲子。但父亲的话我不敢违背。在经过枯燥的练习后,我居然能把一个个音符连起来了,后来甚至还能拉出几首简单的曲子。晚饭后,父亲常常会要我拉首曲子。他靠在沙发上闭着眼睛听着,“不错,比上周又进步了,你的老师说得没错,拉手风琴的确适合你,你有这方面的天赋。”
整个夏天,我都在练习一首又一首的新曲子,因为有一个在当地剧院演奏的机会。不过每次练琴时我总能听到小伙伴们在外面嬉戏的声音,这让我纠结不已。终于有一天,这种情绪在父亲面前爆发了。“我不想当着那么多人去演奏。”我说。“你必须去。”父亲坚定地说。“为什么?”我叫了起来,“就因为你小时候没能拉上小提琴?你从来不用拉琴,而我为什么天天要这样?”父亲先是愣了一下,接着他说:“因为它能给你自己,也能给别人带来快乐,你现在也许感觉不到,但迟早有一天你会了解。而且你有这方面的天赋。”父亲又心平气和地说:“有一天你能为你的全家弹奏美妙的音乐。那时你会明白,如此努力到底是为什么。”父亲从未跟我说过这样的话。从那以后,我练琴再也不用别人督促了。
音乐会那天,妈妈特意精心打扮了一番。父亲也穿上了西装,打上领带。我感觉到,他们比我还紧张。这大概是父亲的一个梦想。终于轮到我了。我走向舞台中央,熟练地拉起手风琴,一个音符也没拉错。掌声四起,我的心情非常激动。我看到坐在第一排的父母激动地站起来为我鼓掌。演奏结束后,妈妈紧紧地抱住我。父亲也把我搂在怀里说:“你太棒了。”①顿时我似乎明白了些什么。
随着岁月的流逝,手风琴渐渐淡出了我的生活。只有在家庭聚会上,父亲还会让我拉上一曲。后来,我上了大学,找到了工作,搬家时我把手风琴也带走了。再后来,我又搬过几次家,手风琴一直伴随着我,只是再也没有被打开过。直到很多年后,我的孩子们偶然发现了它。“盒子里是什么,爸爸?”我打开盒子时,他们笑了,叫道“拉一曲,拉一曲。”我不情愿地背上琴带,拉了几个简单的曲子。真没想到,我拉起来还是那么娴熟。很快,孩子们围成圈跳起来,咯咯地笑个不停。妻子也笑了,打着拍子。看着他们纵情欢笑,我感到惊异。我的耳边回响起父亲说过的话:②“因为它能给你自己,也能给别人带来快乐,你现在也许感觉不到,但迟早有一天你会了解。”我终于明白,去努力,去为别人作出牺牲意味着什么。
选自(2014-02-24《环球时报》)
13.⑴生硬地显露出。形象地写出了“我”因不喜欢手风琴而又迫于父亲的要求所流露出的尴尬无奈的表情。⑵吃惊发呆的样子。准确地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顶撞一时语塞的情状。
14.读读文中画横线①处的句子,说说“我”“似乎明白”的是些什么?
14.①只要努力练习,就会有所收获②手风琴可以为自己和家人带来欢乐;③父亲为什么喜爱音乐并坚持让自己学琴。
15.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根据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况。
15.性格坚定,沉默少言,勤劳俭省,喜欢音乐,热爱家庭,善于鼓励引导孩子。
16.文章结尾画横线处②再次提到前文中父亲说过的那句话,有哪些好处?
16.①前后照应,强调; 已为人父的“我”终于明白了父亲当年所说的话的深意;②两次出现父亲的话,有助于突出中心——能使自己和他人快乐而付出努力,牺牲是值得的。
17.题目中的“魔力”有哪些含义?说说你的理解。
17. ①能改变人的性格:父亲变了,我也变了。②能带给人快乐;自己快乐,他人快乐。③使人懂得生活的道理;能使自己和他人快乐而付出努力,牺牲是值得的。
2014年南宁市六、现代文阅读(共13分)
刀爱
⑴明媚的三月三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奶奶用刀砍树的声音。
⑵“三月三,砍枣儿干……”每到这个时候,奶奶都会这么低唱着。在清凉的阳光中,奶奶手拿一把银亮的刀,节奏分明地向院子里的枣树砍去。那棵粗壮的枣树就静静地站在那里,用饱含沧桑的容颜,默默地迎接着刀的洗礼。
  ⑶“奶奶,您为什么要砍树?树不疼吗?”我问。在我的心里,这丑陋的树皮就像穷人的棉袄一样,虽然不好看,却是它们执御冰雪严寒的珍贵铠甲。尽管冬天已经过去,可现在还有料峭的春寒啊。奶奶这么砍下去,不是会深深地伤害它们吗?难道奶奶不知道“人活一口气,树活一张皮”吗?我甚至偷偷地想,是不是这枣树和奶奶结下了什么仇呢?
  ⑷“小孩子不许多嘴!”奶奶严厉地呵斥着我,把我赶到一边,继续自顾自地砍下去,一刀又一刀……
  ⑸那时候,每到秋季,当我吃着甘甜香脆的枣时,我都会想起奶奶手里凛凛的刀光,心里就会暗暗为这大难不死的枣树庆幸。惊悸和疑惑当然也有,但是却再也不肯多问一句。
  ⑹多年之后,我长大了。当这件事情几乎已经被我淡忘的时候,在一个远近闻名的梨乡,我又重温了童年的一幕。
  ⑺也是初春,也是三月三,漫山遍野的梨树刚刚透出一丝清新的绿意。也是雪亮的刀,不过却不是一把,而是成百上千把。这些刀在梨树千上跳跃飞舞,像一个个微缩的芭蕾女郎。梨农们砍得也是那样细敢,那样用心,其认真的程度绝不亚于我的奶奶。他们虔诚地砍着,仿佛在精雕细刻着一幅幅令人沉醉的作品。梨树的皮屑一层层地洒落下来,仿佛是它们伤痛的记忆,又仿佛是它们陈旧的冬衣。
  ⑻“老伯,这树为什么要这样砍呢?”我问一个正在挥刀的老人。我隐隐约约地感到,他们和奶奶如此一致的行为背后,一定有一个共同的理由。这个理由,就是我童年里没有知晓的那个谜底。
  ⑼“你们读书人应该知道,树干是用来输送养料的。这些树睡了一冬,如果不砍砍,就长得太快了。”老人笑道。
  ⑽“那有什么不好呢?”
  ⑾“那有什么好呢?”老人反问道,“长得快的都是没用的枝条,根储存的养料可是有限的。如果在前期生长的时候把养料都用完了,到了后期还拿什么去结果呢?就是结了果,也只能让你吃一嘴渣子。”
  ⑿我怔在了那里,没有说话。
  ⒀我被深深地震撼了:树是这样,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一个人如果年轻时过于顺利,就会在不知不觉间疯长出许多骄狂傲慢的枝条。这些枝条,往往是徒有其表,却无其质,白白浪费了生活赐予的珍贵养料。等到结果的时候,他们却没有什么可以拿出来奉献给收获的季节。而另外一类人,在生命的初期,就被一把把看似残酷的刀,斩断了圆润而酣畅的歌喉,却因此把养料酝酿了又酝酿,等到果实成熟的时候,他们的气息就芬芳成了一壶绝世的好酒。
  ⒁从这个意义上讲,刀之伤又何尝不是刀之爱呢?而且,伤短爱长。
  ⒂当然,人和树毕竟还有不同:树可以等待人的刀,人却不可以等待生活的刀。我们所能做的,在逆境的时候,去承受挫折并积蓄养料;在顺利的时候,自己给自己一把刀并慎用养料。
⒃让我们铭记刀爱,用生活的砥砺,去迎接累累的硕果和甜美的微笑。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4年第2期,乔叶作,有删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7 15:49:22 | 显示全部楼层
22.请概括出“我”对砍树这一行为的情感态度的变化。(2分)
儿时:                         长大了:                        。
22. 儿时:疑惑(不理解)(1分)  长大了:震撼(理解)(1分)   
23.说说下列句中加点词好在哪里。(4分)
(1)他们虔诚地砍着,仿佛在精雕细刻着一幅幅令人沉醉的作品。
(2)我怔在了那里,没有说话。
23.(1)“虔诚”是恭敬而有诚意的意思,(1分)形象地写出了梨农们砍树时的细致、用心(认真),表达了梨农们对梨树深深的爱及期望。(1分)  (2)“怔”是发愣、发呆的意思,(1分)表现了我听了梨农的解释后深受震撼并明白了刀之伤原来就是刀之爱的心理。(1分)
24.结合语境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那棵粗壮的枣树就静静地站在那里,用饱含沧桑的容颜,默默地迎接着刀的洗礼。
(2)奶奶严厉地呵斥着我,把我赶到一边,继续自顾自地砍下去,一刀又一刀……
24.(1)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枣树人格化,(1分)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枣树无怨无悔地承受(迎接、接受)刀的考验的场景。(1分)   (2)运用了神态、动作描写,(1分)形象地写出了奶奶砍枣树时的解决、认真。(1分)  
25.结合全文,谈谈你对题目“刀爱”含义的理解。(3分)
25.刀爱有两层含义:(1)奶奶、梨农们砍果树,看似在伤害果树,实则是为了让果树结出更多更甜的果实,是对果树的爱。(1分)(2)在人生的道路上,逆境时我们要克服自身滋长的骄狂傲慢。(1分)用生活的砥砺,结出人生的硕果。(1分)(或答:人生路上,在逆境的时候,去承受挫折并积蓄养料;在顺利的时候,自己给自己一把刀并慎用养料。用生活的砥砺,结出人生的硕果。)
2014年沈阳(二)阅读选文,完成14~20题。(23分)
雨夜的灯光
    ①八岁那年,我跟着父亲赶集卖黄豆。黄豆并不好卖,直到下午,父亲才卖出去十几斤。
    ②开始散集了,集市上的人少了许多。天边的云越来越多,间或还会响起一记惊雷。我扯着父亲的衣角,催促道:“爸,快要下雨了,我们赶紧回家吧!”
    ③雨落下来,父亲把蛇皮袋扎好,架上自行车,带我到一个屋檐下避雨。我们俩眼巴巴地看着大雨倾盆而下,不知何时才能回家。
    ④夜幕降临,风停雨歇,空气里都是湿透的烂泥味。一脚踩在地上,泥水直往裤脚里倒灌。父亲坚定地喊了一声:“回家!”他把我放在自行车横粱上,骑着自行车,摸黑往家赶。走出去大约十里地,路两旁已很难见到灯光,耳朵里除了夜鸟的叫声就只剩风声了。
    ⑤山道经雨一淋,红土变成黏泥。父亲累得气喘吁吁,再怎么用力,行进起来也是慢如蜗牛。父亲把我从车上抱了下来,让我帮着推车。
    ⑥一路跌跌撞撞,我们来到了一个让人胆战心惊的三岔路口。这附近遍地坟场,林间的猫头鹰像孩子哭似的鸣叫着,吓得我几乎丢了魂。我赶紧抓牢父亲的衣襟,带着哭腔说:“爸,我怕……”“别怕,跟着我走!只是鸟叫,有什么可怕的!”父亲抓住我的手,安慰着。
    ⑦不知什么时候,我们前方亮起一盏马灯,暖暖的,亮亮的,像是升在林间空中的一轮明月。
    ⑧“你们去哪儿呀?”光亮后面的人影问。“陈坊。”父亲应声答道。“你儿子多大了?”那人又问。“八岁。”父亲答。
  ⑨“我送送你们吧!”
⑩两人一问一答,把寂静的夜衬得更加寂静。
    ○11一路上,那人和我们讲起他儿子的故事。
    ○12那年,他儿子也是八岁,一次突然高烧不退,他和孩子的妈妈连夜送儿子去山下的医疗站。因为走得急,忘了带马灯。那天夜里也下了一场大雨,道路泥泞难行。一家人摸黑赶路的时候,不小心跌倒在沟边的岩石上,儿子竟被摔坏了头,,至今反应还很迟钝。
    ○13“我不希望再有人在这条山道上摔倒。一到雨夜,没什么事,我就打着马灯出来看看,好让路过的人能看清前面的路。这条路上满是泥巴,路边沟沟坎坎全是硬硬的岩石,要是摔倒了,可真危险啊!”他边走边说。
    ○14走了大约五里山路,我的双脚实在酸痛得不行了,就向父亲直嚷嚷:“爸,我脚疼,走不动了!”父亲一边吃力地推车,一边安慰我说:“就快到了!”那人二话没说,竟半蹲着让我趴到他背上。他直起腰的时候,对我说:“我儿子,当时也是你这么大!”然后就一路背着我走。黑夜里,我定定地看着马灯前面那一缕温暖的灯光,把淡红的软泥照得亮亮堂堂,而他一脚踩下去,温暖的灯光里便飞溅起一串红泥来。夜风吹起,让人顿感一阵凉意,我紧紧地贴在他的背上,感受到他后背的温热,心里也热乎乎的。
    ○15走出山林,父亲向打马灯的男人道谢。这时,我才看清了他的脸:黑黑的眉毛,浓浓的胡须,一双深邃的眼睛,仿佛流尽了泪……
    ○16多少年过去了,那一路的灯光总让我感到那样的温暖,那样的难以忘怀。
    (选自《轻悦读丛书》,有删改)
14.请阅读选文,补全下面的表格。(4分)
段落 ①~③ ④~⑥ ⑦~○15
○16
主要内容 A “我”与父亲摸黑赶路 B “我”感念打马灯男人的帮助。
A:            
B:            
14.A.“我”和父亲遇雨受阻。
B. 打马灯男人护送我们走出山林。
15.选文第②段画线的句子有什么作用?(3分)
15.环境描写,交待云多雷响的天气,预示大雨将至;烘托“我”焦急的心情;为下文走路艰难作铺垫。

16.请从修辞的角度分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3分)
不知什么时候,我们前方亮起一盏马灯,暖暖的,亮亮的,像是升在林间空中的一轮明月。
16.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黑夜里马灯的明亮。
17.请分析选文第⑩段中两个加点词“寂静”的含义。(3分)
第一个“寂静”:                                    
第二个“寂静”:                                    
17.第一个“寂静”指夜晚山林的宁静;
    第二个“寂静”既指夜晚山林的宁静,也指“我”内心的平静。
18.选文第○12段属于哪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4分)
18.插叙:交待打马灯男人雨夜的不幸遭遇,揭示打马灯男人雨夜护送路人的原因。
19.选文第○15段为什么要细致描写“打马灯男人的脸”?(3分)
19.突出打马灯男人给“我”留下的印象之深,表达“我”对他的同情和感激。
20.选文多次写“马灯的光亮”有什么作用?(3分)
20.线索,象征打马灯男人美好的心灵,突出灯光带给“我”的温暖与安慰。
2014年广东省(四)(17分)
怯懦
安宁
①那一年她到北京读书,父亲跟随她一起北上打工。
②她从没有去看望过父亲,也无法找到他工作的地方。她只从父亲口中,知道他在一个新开发的工地上,做风餐露宿的民工,每个月领了钱,便会定时打到她卡上。她也曾想过去找他,像别的同学那样,领着他到学校四处转转,哪怕,只是在食堂里吃一顿简 单的饭。但北京那么大,去任何一个地方,似乎都需要在公交地铁上辗转换乘,她想,或许他们彼此,在北京很难会有见面的机会。
③她知道自己心里,其实并不希望父亲能来看她。她羡慕常能收到父母包裹或是电话的舍友,看她们故意大惊小叫地在她面前,将漂亮的衣服、好吃的特产,孔雀开屏一样地展示给她;或者听她们在 电话里,温柔地朝父母撒娇,声音如一朵花儿,看似羞涩无比,却是拿最耀眼的色彩,刺伤了她的眼睛。她们与父母家人远隔千里.却如同近在咫尺;而她与父亲,明明都同在北京,却似远隔天涯。常有舍友在挂掉电话后,装作漫不经心地问她,你的父母何时会来看你?她总是模棱两可地回答说,他们忙呢。
④这也是父亲曾给过她的理由。他来到北京,只主动给她打过一次电话,听得出是在嘈杂的工地上,借了别人的手机,只匆匆地说,很忙,记得照顾好自己,我会每月给你寄钱。她还没有来得及问问父亲的情况,便听见那边有人喊:“55秒了,快挂!”之后电话那端,便只剩“嘟嘟”的声音。她记得“话吧”的老板,怪异地看她一眼。那视线里鲜明的不屑,如一把尖锐的刀子,瞬间插入她的身体。
⑤她一直以为,在北京各个工地间辗转的父亲,除非回家,与她再不会有相见的机会。但她没有想到,却以那样难堪的方式,看到父亲。
⑥那是学校社团组织的一次电影展,她的舍友临时有事,让她在门口,帮忙发放“意见反馈表”,并照顾嘉宾。就在所有的票都发完,嘉宾也一一列席,她打算回自己座位上时,门口突然传来一阵争吵。她随着看热闹的人走过去,见门卫正把一个明显是民工的男人死劲往外推,男人硬是不动。周围一群同样衣着斑驳的民工一哄而上,与门卫理论,一片混乱中,她渐渐弄清了事情的原委。原来这群在学校建筑工地的民工,听说晚上礼堂里有免费电影,便纷纷涌了过来;被推出的那个民工,假说找女儿,试图混进去。门卫识破他们的伎俩,几番争执,便有了她看到的那一幕。
⑦礼堂里的灯渐次熄灭下去,她转身要走,背后突然传来熟悉的声音:我就是要找我女儿,她叫陈叶,学外语的。她一下子怔住了。那一刻,她似乎被一根针给定住了,想要挪动脚步,却发觉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劳。而且,愈是挣扎着想要逃脱,心底的疼痛,就来得愈是剧烈。最终,她没有回头,迅速走开。当所有的灯熄灭,电影在黑暗中开始时,泪水,终于哗哗地流下来。
⑧真没有想到,父亲原来离她如此近,近到不过是几百米,便可以从那片喧嚣的工地,走到她的宿舍;近到她每天从五楼的教室里,透过窗户,便能够看到不远处的脚手架上,蚂蚁一样忙碌的民工;近到她每天打饭,若是绕一段路,就会看到工地上,在初春的风沙里,坐在钢筋水泥上,埋头吃饭的那群劳作者。
⑨可是,父亲却从来没有来找过她,直到那天晚上,他喝了点酒,又被保安欺负,在一群民工的怂恿下,终于在礼堂门口喊出了她的名字。
⑩她与父亲,都是没有勇气的人……
(选自《2013中国年度小小说》,有删改)
15.根据小说的 情节,以陈叶为陈述对象,完成下面的表格。(4分)
情节 主要事件
开端(北京) 陈叶与父亲同在北京却从未见面
发展(“话吧”) (1)
高潮(礼堂) (2)
16.第③段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请举一例,作简要分析。(4分)
答:                 
17.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指出其表达效果。(4分)
(1)那视线里鲜明的不屑,如一把尖锐的刀子,瞬间插入她的身体。
答:                 
(2)她似乎被一根针给定住了,想要挪动脚步,却发觉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劳。
答:                 
18.小说的结局耐人寻味,请说说其妙处。(5分)
答:                 
(四)(17分)15.(1)陈叶第一次接到父亲在北京打来的电话(陈叶与同在北京的父亲只通过一次电话)关注点:陈叶与父亲通电话(1分),第一次(或“唯有一次”)通话(1分)。
(2)陈叶看见父亲不敢相认。关注点:陈叶看见父亲(或“父亲就在眼前”)(1分),陈叶没与父亲相认(1分)。
16.示例一:舍友与家人远隔千里如同近在咫尺和陈叶与父亲同在北京却似远隔天涯,形成对比(2分),表现了陈叶的失落、无奈、羡慕等复杂的情感(2分)。
示例二 :收到包裹或电话的舍友与从未收过的陈叶形成对比(2分),表现陈叶的羡慕之情(2分)。
示例三:陈叶羡慕舍友得到父母关爱,却不希望父亲来看她,形成对比(2分),这种矛盾的心理表现了她的虚荣(2分)。
示例四:舍友的父母经常寄来包裹和打来电话,与陈叶父亲从没来看女儿形成对比(2分),表现了陈父的怯懦(2分)。
17.(1)(2分)这里有分明、明显之意(1分),既形象地表现出“话吧”老板对陈叶的歧视(或“老板的势利”)(1分),也表现了陈叶的敏感(1分)。本小题最多得2分。
(2)(2分)这里有固定不动之意(1分),形象地写出父亲的出现使陈叶极度震惊(或“尴尬”、“不知所措”)(1分),表现了陈叶想认又不敢认父亲的矛盾心理(或“认还是不认父亲的犹豫”)(1分)。本小题最多得2分。
18.小说的结局是陈叶父女最终没有相认(1分)。妙处:①凸显人物的性格(1分):表现了父女的怯懦(或“缺乏勇气”)(2分),女儿怯懦是因为自卑与虚荣(1分),父亲怯懦是因为自身的卑微和对女儿深沉的爱(1分)。②深化主题(或点题)(1分):反映了世俗的尊卑观对人的影响根深蒂固(1分)。本题最多得5分。
  2014年广州市(二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8-22题。(22分)
一块烫石头
【苏联】盖达尔
  村里有个孤老头,靠编篮子、缝毡靴、看守农庄果园不让孩子进去啊过日子。他身体很坏,他瘸着腿,头发过早地白了,还有道弯弯的深疤打颊帮一直通过了嘴唇。这一来,就算是笑吧,他那张脸看上去也像是很悲伤,像是凶巴巴的。
  有一回,一个叫小伊凡的孩子爬进农庄果园,想偷苹果吃。没想到,裤腿在围墙钉子上一挂,扑通一声落到下面带刺的醋栗丛里了。伊凡浑身是伤,哇哇大哭。好,这一下给看守人抓住了。不用说,老头儿可以拿荨麻抽他,甚至可以拖他到学校去告状,可老头儿可怜伊凡。伊凡两只手都刺伤了,裤腿撕破了,一条破布片挂在屁股后面,像条羊尾巴,通红的脸颊上扑塔扑嗒地淌着眼泪。
  老头儿一声不响,把吓破了胆的伊凡从园子门带出去,放他走了,没打他一下,甚至没有在背后说他一声。
  伊凡又羞又恼,溜进林子,走迷了路,到了一个沼地。他累坏了,看见青苔中间露出一块的石头,就往上一坐。可他马上“哎哟”一声跳得老高,因为他觉得就像坐在一只野蜂上面,野蜂打裤子后面那个窟窿狠狠地螫了他的屁股。
  可回头一看,石头上根本没有野蜂,只是像被烧烫的煤块似的。石头表面上还露出些字,给泥糊住了。这是块魔石头——伊凡这样想!他踢下一只鞋子,用鞋后跟擦掉石头上的泥。
    他读到这样的文字:
      这石头放到山上,谁打碎它,
      谁就能返老还童,从头活起。
  文字后面还有个图章。这图章很复杂,有两个十字,三条尾巴,一个圈圈加一竖,还有四个逗号。
  伊凡读后,觉得很不痛快。他才八岁,要是从头活起,他一年级就得再念一年,这他想都不敢想。
  这块石头要是让他不用念学校里的功课,一下子就从一年级跳到三年级,那又另当别论了!
  愁眉苦脸的伊凡打果园经过,又看到了那老头儿正在咳嗽,老停下来 喘气,手里提着桶石灰浆,肩膀上掮着把树皮丝刷子。伊凡想:“瞧这个人,他本来可以随便用荨麻打我,可他可怜我,没有打。现在让我也可怜可怜他,叫他返老还童吧,这样他就不再咳嗽,不再瘸腿,呼吸也不再那么困难了。”
  于是好心的伊凡来到了老头儿面前,开门见山,把事情一五一十告诉了他。老头儿好好地谢过小伊凡,可是不肯擅离职守上沼泽地去,因为世界上这种人还是有的:趁这个机会溜进果园,把水果偷得一个不剩。
  老头儿叫小伊凡自己到沼地上去,把石头挖出来,搬到山上去。他待会上那儿,拿样什么东西把石头敲开。
  事情闹成这样,叫伊凡很不高兴。可他没有拒绝,他不想让老头儿生气。第二天早晨,小伊凡拿起厚麻袋,戴了双粗麻布手套,为的是不让手给石头烫伤,就上沼泽地去了。
  伊凡弄得浑身是泥,好不容易把石头从沼泽地里挖了出来,接着他就吐出舌头,在山脚的干草上一躺。
  他心里说:“好吧!我把这块石头推到山上去,等会儿瘸腿老头儿来了,就敲碎石头,返老还童,从头活起啦。大伙儿都说他一辈子吃够了苦。他年纪大了,孤单单的,挨过打,遍体鳞伤,不用说,从来没得到过幸福。别人却得到过。”他小伊凡虽然小,这种幸福也得到过三次。一次是他上学要迟到了,一位素不相识的司机用闪闪发亮的小汽车把他从农庄一直送到了学校门口;另一次是春天里,他赤手空拳在沟里捉到一条大梭鱼;还有一次是米特罗方叔叔带他进城过了一个快活的“五一”节。
他想到这里,站起身子,耐心地把那块石头推到山上去。
  太阳快下山了,老头儿才上山向小伊凡走过来。这时小伊凡已经精疲力竭,浑身发抖,蜷成一团,在烫石头旁边烘烤又脏又湿的衣服。
  “老爷爷,你怎么不带锤子、斧子、铁棍啊?”小伊凡惊奇地叫起来,“难道你想用手把石头砸碎吗?”
  “不,小伊凡,”老头儿回答说,“我不想用手把石头砸碎。我根本就不 想砸碎它,因为我不想从头活起。”
  老头儿说着,走到惊奇的小伊凡身边,摸摸他的头,伊凡感到老头儿沉重的手掌在哆嗦。
  老头儿对小伊凡说:“当然,你准以为我老了,瘸着腿,残废了,很不幸,其实我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人。”
  “我这条腿是给一根本头压断的,可那时候我们是在推倒围墙,正在构筑街垒,举行起义,要推翻你只在画片上看到过的沙皇。
  “我的牙给打落了,可那时候我们被投入了监狱,齐声歌唱革命歌曲。我的脸也在战斗中被马刀劈伤,可那时候最早的人民团队已经开始反击白匪。
  “我害了伤寒病、待在又矮又冷的板棚里,躺在干草上翻来覆去地折腾,说着胡话。可有一件事比死更可怕,就是我听说我们的国家遭到包围,敌人的军队要战胜我们。然而,我在重新闪耀的太阳的第一道光芒中清醒过来,我知道了,敌人又被击溃,我们又进攻啦。
  “我们这些幸福的人相互从一张病床向另一张病床伸出了瘦骨嶙峋的手,当时胆怯地幻想着,即使不在我们生前也在我们死后,我们的国家将变得像今天这样的强大。傻伊 凡,这还不是幸福吗?!我为什么要另一次生命,要另一个青春时代呢?我曾经是过得很苦,可我过得光明正大!”
  老头儿说到这里停下来,拿出烟斗来抽。
  “对的,老爷爷!”小伊凡听了轻轻地说。“既然这样,这块石头本可以安安静静地躺在那个沼泽里,我干吗费劲把它搬到山上来呢?”
  老头儿说:“让大家看到它,小伊凡,你看看以后会怎么样吧。”
  许多年过去了,那块石头依然在那山上原封不动,没有砸碎。
  不少人在它旁边经过,走过去看看,想了想,摇摇头,又走了。           (有删改)
18.小说中的“魔石”有哪些奇特之处?请分点概述。(4分)
19.从全文看,小说开头对老头儿的外貌描写有什么作用?(4分)
20.“事情闹成这样,叫伊凡很不高兴。可他没有拒绝,他不想让老头儿生气”,伊凡为什么会“很不高兴”呢?从“他没有拒绝”,能看出伊凡是个怎样的人?(4分)
21.文中说“不少人从它旁边经过,走过去看看,想了想,摇摇头,又走了”,假如你就是其中的一人,会怎样想呢?请展开想象,写出你当时的心理活动,不超过60字。(4分)
22.伊凡和老头儿对幸福的认识有什么不同?请你对其中一人的认识谈谈自己的看法。(6分)
18、【参考答案】①石头烫得像煤块似的;②石头上面刻有文字和复杂的图章;③它可以使人返老还童;④它在山上却没有人敲碎。(一点一分,共四分。)
19、【参考答案】运用外貌描写(1分),写出了老人年迈体衰、丑陋悲伤的形象特点(1分),一方面与后文他放走小伊凡的善良宽厚形成对比(1分),另一方面其丑陋可怖的外貌特点与下文老人提到自己的参战经历遥相呼应,使文章情节更紧密、有逻辑性。(1分)
20、【参考答案】老头叫伊凡自己去沼泽地挖石头,实际上是不愿搬石头,伊凡认为自己的“一番好意”不被人接受,因此“很不高兴”。(2分)从他“没有拒绝”,可以看出伊凡是一个乖巧、懂事、为他人着想的人。(2分)
21、【参考答案】我要不要砸碎它让一切 重新来过呢?虽然过去不如意的事儿不少,可重来又有什么意义呢?要幸福,关键还是把这辈子活好啊!
22、【参考答案】
(1)伊凡认为“幸福”就是得到满足温饱、身体健康、得到奖励,是一种单纯简单的快乐,是满足于物质生活的幸福;老头儿在经历了战争、命运的摧残后,仍然认为自己是幸福的,他的“幸福”是活得光明正大,自由而充满希望,是一种饱含民族大义的使命感、责任感,是满足于精神的幸福。
(2)我认为老头儿的认识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仅仅满足于物质的幸福是浅薄的,我们更需要追求精神上的幸福。老头虽然过得很苦,但他有自己的目标并为之付出努力,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满足,这使他即便生活在艰苦的环境中,依然有着坚强不屈的性格,活得充实而自我。现实生活中也是如此,我们只有追求精神上的幸福,才能在社会中拒绝名利的诱惑,实现自我价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7 15:49:41 | 显示全部楼层
2014年安徽省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一]  (22分)
   红  书  包
  秦文君
  20多年前,我还是个小学四年级学生。
  有一回,同班的汪丽娜背了一只崭新的红书包,那书包简直美极了,我只看它一眼,心里就发颤,不由得伸出手去摸一摸,大概它美到我心里去了。
  那天,我被这美丽的红书包缠绕着,别的一切感受都退得远远的。我甚至感到,快活与否,就同这书包紧密地连在了一起。放学时,汪丽娜就走在我的前面,我听见大伙都在议论她的书包漂亮,不觉有点儿生她的气。在此同时,一个念头从我心里升了起来:我一定要马上拥有一只这样的书包。
  一连几天,只要一放学,我就走上大街,专跑文具店。终于,我在一家小文具店的橱窗里,找到了这样的红书包。隔了层光闪闪的玻璃,我发现它更加吸引人了。我在它跟前站了许久,一会儿(      )看,一会儿(      )看,过一会儿(      ),单眼看。“没有什么能同它比美。”真的,当时我就那么想。
  我又奔又跑地赶到车站,等了三部公共汽车,才等到母亲从车上下来。她惊讶地看着我,我什么也不说,拉着她的手直奔那家文具店。到了那儿,就指着红书包说:“给我买吧,妈妈。”
  “可你的书包还挺新的,而且也很漂亮。”
  我不知怎的就想哭,一边死活不肯离开,像是打算在这儿站一辈子。母亲摸摸我发烫的额头,心就软了。没想到她摸出钱夹要付钱时,才发觉带的钱不够。可在这时,店要打烊①了。
  夜里,我老做梦,梦见店里的红书包让人用一把大剪刀剪坏了,急得我大嚷大叫起来。爸爸把我唤醒,小声对我说,明天,他下了班就去把我的红书包买回来。
  第二天的整个白天,我都非常快乐,心里涌动着紧张和激动。见了汪丽娜,我就想:我马上就可以背上那只红书包,同你的那只毫无差别!到了傍晚,我突然变得惴惴不安:万一那店里的书包都让别人买去了呢!于是,我三番五次往那里跑,弄得店里人都开始皱起眉头来打量我。
  晚上,爸爸一手推着自行车,一手高高举着红书包回来了。我抢过那只鲜红的书包,高兴得打转。等狂喜过之后,才看见母亲正在给父亲搽松节油。原来,为了快点赶到店里,爸爸骑车时同一部黄鱼车撞在一起,膝盖上肿起老大一块。
  我的心情沉重起来:我怎么会不顾一切地迷上这红书包的,竟没发现爸爸的膝盖为了它受伤了呢。
  爸爸说:“爱美是件好事,可生活中美的东西太多。你跟在别人后面,永远也是跟不过来的,能体会美才是最美的事情。”
  第二天,我背着红书包兴高采烈地去学校,在校门口碰见汪丽娜,谁知她又换了个紫色的新书包,比原来的红书包漂亮不知多少倍。
  从那天起,我依然爱一切美丽,美的旖旎②永远能给予我无限的灵感,可是从此就没有再像过去那样骄躁不安了。能懂得美,懂得美的东西美在何处有时就很知足了,也很快乐,世界上最美的东西莫过于存着的爱美的心。
  后来,那个红书包用旧了,而我一直珍藏着它。不为别的,就为它成了我生活的启示录。
                                        (选自《秦文君文集》,有改动)
    [注]①打烊(yáng):关门停止营业。②旖旎(yǐ nǐ):柔和美好。
5为什么“我”会产生一定要有红书包的念头?(3分)
                                                         
  6.依次在文中括号里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捂着眼   凑近着   退远点       B.凑近着   捂着眼   退远点
  C.凑近着   退远点   捂着眼       D.退远点   捂着眼  凑近着
  7.依据文章思路和内容,在下面横线上填写合适的语句。  (6分)
                    →我找到卖后书包的文具店→                → 我得到了心爱的红书包→                        
  8.文中画线句子是作者修改后的,将它与修改前的句子作比较,从情节发展的角度具体分析修改后的好处。  (4分)
  修改前:晚上,妈妈一手推着自行车,一手高高举着红书包回来了。
  修改后:晚上,爸爸一手推着自行车,一手高高举着红书包回来了。
                                                                 
  9.从全文看,篇末的“启示录”包含了那些内容?(答出三点即可)(6分)
                                                              
                                                                 
  【一】(22分)
  5. 对美的无比热爱,但又不知如何去体会美;在某种程度上还有一定虚荣心在作怪,也想人前显贵。(3分)
  6. C(3分)
  7.非常喜欢红书包并渴望得到它  磨父母买红书包  珍藏回忆红书包获得教益(6分)
  8.把“妈妈”改为“爸爸”,正和前文“爸爸把我唤醒,小声对我说,明天,他下了班就去把我的红书包买回来”的情节相照应,还和后文写红书包来之不易并受到父亲的教育相一致。这样一改不但结构上更加严谨,而且更能体现父母对“我”疼爱。(4分,意思对即可)
  9. (1)人都应追求美好的东西
(2)能体会美才是最美的事情。(3)追求美但不一定要得到它。(6分)
2014白银市(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8-12题。(15分)
转场的哈萨克
刘斌立
   十月,乌尔这拉克决定辞职了。
   父亲三天前的电话,告诉他要转场到冬季牧场去。上百只牲畜,是他们家的全部财产,需要一起完成迁徙,这是一项非常浩大的“工程”。父亲已经年迈,需要人去帮他。鸟尔达拉克是长子,下面只有一个还在读高中的妹妹,他必须回去。哈萨克族是一个永远在路上的马背民族。他们为了牲畜的生长,要在春夏秋冬辗转于四个牧场。这些年牧场退化,他们转场的次数越来越少了,只能夏季一个牧场,冬天迁到一个暖和一点的过冬处。
    乌尔达拉克今年七月从鸟鲁木齐的大学毕业,好不容易在一家经营医疗器材的公司找到
了工作。这已经让很多不得已而回到家乡的同学艳羡了。大学时每到转场,乌尔达拉克都请
假回家,帮家里打理异常辛苦的转场。可现在刚刚找到工作,马上请那么长时间的假,领导很难理解,更难同意。
    鸟尔达拉克和父亲在电话中发生了争吵,他觉得现在转场可以租用汽车,不用像以前那
样骑马赶着羊群和骆驼。他说很多同学的家里已经用汽车运输物资和牲畜转场了。可是当
父亲听到这些时变得异常生气。老人觉得,一个哈萨克人必须尊重传统,-f尔达拉克作为长子必须继承这些。
    回到家已经是三天以后的夜晚,乌尔达拉克只跟母亲和妹妹打了招呼,并没有跟父亲说
话。为了转场,工作丢了。父亲那晚安排着第二天的工作,要求乌尔达拉克独自完成拆卸毡
房、查看病兽的事。乌尔达拉克回答:“以前都是跟着你做,我自己不会干。”父亲大怒:“哪个哈萨克男人不会做这些就是度物!”乌尔达拉克也不示弱:“我不需要靠做这些来生活。”话音刚落,父亲的马鞭就扫过来。鸟尔达拉克流着泪,拿起强光手电,走出了毡房。
    第二天清晨,父亲宰了生病的羊煮了肉。鸟尔达拉克在母亲的协助下拆卸了毡房。
    迁徙开始了,女 人负责孩子和家当,男人要驱赶并追回跑丢的牲畜。当有大卡车拉着其
他转场的人家从他们的身边开过时,父亲则用嘲讽的口气问候车上的族人。鸟尔达拉克不多
言语,只 是在父亲的指挥下扬鞭策马。
    五天的迁徙终于完成了。父亲搭建毡房,母亲煮奶茶准备吃食。-尔达拉克准备宰杀体
弱不能过冬的牲畜,用于狂欢 聚会。转场完成,人们都会聚在一起喝酒庆祝。
    狂欢那晚,乌尔达拉克独自走出了毡房。刚才他听到父亲跟族人讲,他不想让女儿高中
毕业就回家出嫁,他希望女儿也考上大学到城市里去。鸟尔达拉克嘴角嘲讽地抽了一下,心
想:考上大学又有什么用,找到工作不是还得回来转场吗?
    秋夜,乌尔达拉克感觉到孤独、无助。工作已经辞了,父亲难道是真要让他回家放羊吗?
“你知道我为什么给你取名-尔达拉克吗?”父亲突然出现在他的身后,扔给他一件羊皮背心。
“乌尔达拉克在哈萨克语中的意思就是孤独的人。哈萨克在草原上已经越来越孤独,牧场快
养不活我们了。“
  父亲坐在一块石头上,示意乌尔迭拉克也坐下。“这是我们家最后一次转场,明年春天,
我和你母亲就要去定居点了。政府在县城旁边修了很多房子,免费给我们住。你明天就回城
做个城里人吧,你妹妹要是考上大学,让她也去。”父亲说着话,点了根烟。寒冷的空气中,白烟缭绕着特别显眼。
    他并没有看 到鸟尔达拉克脸上的意外,继续说道:“我只是想你回来跟我学会如何转场,
以后就再也没有机会了。我老了,草场一年不如一年,在马背上的日子要结束了。我只想我
唯一的儿子,虽然进了城,但还是哈萨克,他应该知道怎么在马背上过日子。”
    那晚,乌尔达拉克喝了很多酒,第二天独自回城了。回城的路上,他看到了很多定居点的房子星罗棋布在城市的边缘。他想,那里真的是哈萨克的归宿吗?
    (选自《中学生阅读》2014年第2期)
8.乌尔达拉克的父亲为什么坚决让儿子回家帮忙转场?(3分)
答:                  
9.文中两个加点的“嘲讽”各有什么含义?(4分)
答:                  
10.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答:                  
11.分析文章2-4段在全文中的作用。(3分)
答:                  
12.你认为乌尔达拉克有必要学会在马背上过日子吗?为什么?(3分)
(答: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8—12题。(15分)
8.(3分)这是乌尔达拉克家最后一次转场,父亲希望他继承哈萨克族的传统,学会在马背上过日子。(意思对即可)
9.(4分)(1)父亲认为他们不尊重哈萨克传统,不按照传统办事(2分)。
(2)儿子认为父亲所说与所做自相矛盾,不理解父亲,表达对父亲的不满(2分)。
10.(2分)他是一个爱儿子的人(1分)。他是一个尊重哈萨克传统(热爱哈萨克传统生活)的人(1分)。他是一个独立、倔强的人(1分)。(符合文意,答出两点即可)
11.(3分)运用插叙(1分)。补充交待了最后一次转场的背景(1分)和乌尔达拉克辞职的原因(1分);为下文父子之间的矛盾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1分);有助于刻画人物形象(1分)(答出任意两点得2分)。
12.(3分)言之成理即可。示例:我认为有必要。因为在马背上过日子是哈萨克族的
传统,做为哈萨克人必须继承哈萨克族的传统和精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3-29 01:2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