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

[复制链接]
36#
 楼主| 发表于 2010-4-19 18:13:00 | 只看该作者

态度表示在对书面作业的评分、对回答教师问题时的答案的质量,都显得无动于衷。……不和格的分数并没有使这些同学感到不安。他们对自身的同学的胜利和失败也抱着与我无关的态度。我们向自身提出了一项任务:分析一下这些同学在课堂上和家里的学习情况,找出这种消极态度、缺乏学习热情的原因。?
我们听了一个叫阿拉的女同学在文学、代数、物理和历史课上的回答并进行了分析,我们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这个女同学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并没有体验到那种心情激动、精神振奋的情感(这种情感能标明同学在完成学习任务时是花了力气的)。因而,在这个女同学的思维活动中,没有克服困难的强烈愿望,而且她连困难的地方也没有觉察出来。……显然,她在准备功课的时候,原本就缺乏那种认真地考虑一切、把一切都弄清楚的愿望,也就是说,她选择了一条把最容易、最好理解的东西机械地背诵下来的道路,以便在上课时能够不太费力地复述出来。阿拉的回答是单调乏味的,既不能激动她自身,也不能感动别的同学。该班许多其他同学的情况也是如此。?
我们发现,这个班里对同学的回答的质量也缺乏集体的关心,这种情况是同学对整个集体的学习缺乏热情的后果。一个同学回答得很糟,前言不搭后语,全班同学对此无动于衷;同学回答得很好,表示了他有很好的知识,也同样没有任何人表示激动。假如说“二分”还能引起一个同学的不安,那么得个“三分”他就完全心满意足了。我们发现,许多同学只要得个“三分”他就满心轻松地坐下去了。对于完成家庭课业的认识,同学们首先把它看成是要“学会”教科书的若干页数而已。?
这些观察使我们得出结论:必需在课的自身、在教育过程的组织中去寻找同学这种冷漠态度的原因。对一些课和教师工作情况的分析标明,我们上面指出的事实的根源,就在于教师自己在工作中缺乏热情。例如文学教师,他在备课的时候没有把注意力集中在最难的难点上。更有甚者,教师竭力把这些“难点”化为极其容易的东西,造成一种印象,似乎教材里并没有任何复杂的地方,一切都很容易,不需花费特别的努力就能掌握的。他没有强调指出困难的概念和大纲里难懂的局部,没有把同学的注意力集中在这上面。这是一条错误的道路。教师人为地把一些“棱角”磨平,减轻同学掌握教材时的难度,这就代替了教给同学去克服困难。其结果,就是在某些情况下把困难的教材降了格,或者马马虎虎地学过去。……?
教师工作中的另外一个重大缺点,就是教师对同学的知识抱着冷淡的、缺乏热情的态度。同学的不好的回答没有震动教师,没有迫使他去认真地考虑同学知识单薄的原因。教师带着同样冷漠的心情给同学打“五分”、“三分’’和“二分”,因此,同学也并不把优异的分数看成是顽强劳动的结果,而认为是碰巧;对不和格的分数并不认为是失败,而认为是
“正好碰上了难的问题”。?
我们做出这个结论是有具体事实作根据的。女同学拉伊萨在文学课上得了一个不和格的分数。在课间休息时间,我们问她:“你应当怎样做,才会不再得不和格的分数呢?”她回答说:“假若我碰上了一个比较容易的问题,我是能够回答得好的……”这个回答说明,有些同学不是把希望寄托在自身的知识上,而是靠碰运气。为什么同学会对学习发生这样的观点呢?
我们研究了同学的知识和教师的提问方式,看出教师总是有意无意地给最差的同学提些比较容易的问题,而对较强的同学提出的总是难问题。这套“方法”造成的结果是,当同学一听完教师面向全班提出的问题后,就能大致估猜出它是要求谁来回答的。有一些同学已经形成了自身“在学习上没能力”的牢固概念。既然教师平时很少向这些同学提问较难的问题,那么他们怎么会不形成这种想法呢?这些同学和全班同学都形成了固定的想法,例如,拉伊萨在各门学科上,包括俄罗斯文学在内,都只能学到“三分”的程度,就连拉伊萨自身也习惯于这么想了,教师对这一点也是深信不疑的。假如偶而给拉伊萨打了一个“四分”,那么她多半是感到“不自然”,而不是体验到满足和欢乐。?
我们分析了八年级同学的学习情况后,就把培养同学的学习愿望的问题(即培养一种稳定的情绪状态——学习热情的问题),提到校务委员会上进行讨论。我们揭露了上述缺点,促使教师们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全体教师得出了一致的结论,认为在苏维埃学校里,热烈的学习愿望是一种道德的和政治的情感,培养这种情感首先是我们教师的职责。学习愿望并不取决于同学的任何天赋才干,而是要在日常劳动中、在克服困难中逐步培养出来的一种品质。同学(特别是高年级同学)能够从教师的话里分辨出真正的热情或者是故意做作的、虚假的、慷慨激昂的情调。他们不喜欢教师那种毫无热情的表示(不是指外表上的表示.而是指内心的流露),因为这里面隐藏着教师对同学的力量缺乏信心的因素。因此,每个教师都应具备真正的、布尔什维克式的满腔热情这种必不可少的品质。没有这一点,缺乏对同学的知识的真心诚意的关注,就谈不上培养同学的热烈的学习愿望。?
教师集体向每一位教师提出这样的任务:在备课时,要深刻而周密地考虑让同学通过什么途径去克服学习中的困难,无论如何不能回避这些困难,而要引导同学走上克服困难这条虽然艰巨然而受益极深的道路。每一个同学都应当竭力追求在学习上达到最好的成果,被这种愿望所鼓舞。但是,这种鼓舞的精神并不是靠什么特别的措施(谈话啦,开会啦,等等)所能造成的,而首先是正确地组织同学的劳动的结果。我们把培养同学热烈的学习愿望这个问题提出来了,这就促使每个教师认真考虑自身的整个工作体系,而首先考虑讲解新教材时的教学法。?
下面我们还是以八年级那个班为例,来说明学校的教师集体在培养同学的学习愿望方面取得了哪些效果。在八年级上学期末的时候,这个班里共有四名俄语不和格的同学。要在这门学科上改正不和格的分数,就必需刻苦耐心地学习,而想达到这一点,就必需使不和格的同学看到自身的、开始时哪怕是很不显著的进步。同学尼古拉已经习惯于得不和格的分数,作文和默写总是得“二分”,这已经不再使他感到激动。尼古拉对于自身在俄语方面无法得到好成果的想法已经如此牢固,以至他每逢要完成这门学科的家庭作业时就感到烦恼。任课教师雷萨克给自身定下一条目标——一定要打穿这堵冷漠态度的墙壁,使尼古拉和别的同学树立起能够学好语文的信心。?
教师给这四名不和格同学安排了一项作业:每天把高尔基的长篇小说《母亲》誊写一页,并根据有关的规则分析和解释每一个词的正写法。只有耐心细致地完成这项作业,才有可能取得有益的结果。同学们对这项作业很感兴趣,因为它不同于平时完成的那些练习。他们感到,老师对这项新型的作业寄予很大的希望,相信同学的读写程度一定能够提高。这就给同学增添了力量,只过了一个半月的时间,就看出了初步的成果。尼古拉和其余3名俄语不和格的同学,在小说原文里发现了他们前几年一直写错(犯有严重语法错误)的词。同学们现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7#
 楼主| 发表于 2010-4-19 18:13:00 | 只看该作者

也开始仔细地阅读其他文艺作品,在里面寻找能够说明学过的语法规则的词。他们依照教师的建议,开始记正字法词汇本,在这些词汇本里,给每一条语法规则下面留有相应的一栏。他们把所有的正字法方面有困难的词都抄到词汇本里。这样,所有的不和格同学终于都在俄语默写方面取得了满意的分数。这一点更加鼓舞了他们,增强了他们的信心。……?
这些成果不只对“差生”自己,而且对班上其余的同学都发生了巨大影响。大家都看到了,4位同学由于所付出的努力而取得了一定成果,他们深信,每一个人都能够要求自身学得更好。在班集体里终于建立了一种努力学习的气氛,否则就谈不到全班的进步。这种努力学习的气氛是整个同学集体的一种重要的情绪状态,他们对今后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有了信心。?
发明这种“胜利的预感”,是教师在培养耐久的学习愿望方面的一项最重要的任务。?
我们得出结论认为,热烈的学习愿望就是同学在掌握知识或完成实际作业的每一具体阶段上,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所体验的一种道义上满足的状态。但是只有在被一种远大而高尚的目标所鼓舞的同学集体里,才干体验到这种道义上的满足。那4个同学,在他们的学习上没有取得任何成果以前,总感到自身在集体里是很不自在的;集体即使对他们寄予同情,但也没法替他们去学习。而当这4个同学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以后,集体就会认为让落后的同学进一步提高学业成果是自身的目标了。这样就树立了集体为同学的学业成果的负责感和同学在集体面前的责任感。?
取得更好的学业成果这一高尚的目的,还要靠对劳动自身的尊重感来予以支持。我们对几个以前在学业上落后的同学的学习情况进行的仔细观察标明:他们现在开始体验到由于自身的学习活动而带来的欢乐。当教师向全班安排了一道新的作文题以后,这几个同学已经不像从前那样感到有一种毫无希望的情感在压抑着他们了。相反地,他们感到一种紧张而兴奋的心情,这种兴奋心情也传给了全班同学。那些在完成语文作业方面总是得“三分”的同学,也被一种希望得到更好成果的心情鼓舞起来。?
现在,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善于把整个同学集体坚持在这种紧张感的状态里,并赋予这种紧张感以积极的性质。这时就需要更明确地向同学指出他们应当努力去达到的目的。……我们对同学完成课堂作业的情况进行的观察标明,同学在着手完成作业时的那种兴奋而紧张的心情,其所以是积极的因素,就是因为同学不再像以前那样,由于对劳动抱着漠不关心的态度而感到一筹莫展了。我们对尼古拉这个长期被认为是学业落后而无可救药的同学进行观察,发现以前那种一筹莫展和满不在乎的态度被一种活跃的情绪所代替,这种活跃情绪说明他在完成一项重要作业时所需要的智慧力量已经来潮。以前,在上课开始15—20分钟以后,尼古拉就不能集中思想地进行学习了,而现在只要上课铃一响,他就能立即进入学习。其余的八年级同学也是同样聚精会神地学习着。于是,学习愿望变成了一种促使同学把全部精力动员起来的起着积极作用的情感。在作业结束以后,已经看不到同学缴了练习簿时那种沮丧的表情。相反地,他们在课间休息时热烈地讨论自身的作业,没有一个同学表示出失望和对成果缺乏信心的情绪。尼古拉写的作文得了“三分”,因为有4处正字法错误和两处修辞错误。他马上把这些有错误的词抄到自身的正字法词汇本里。这次作业以后,尼古拉又写了几篇不和格的作文,但是现在,这种暂时的失败已经不会使他感到沮丧和失去信心。而是相反地,激励着他去克服困难。教师给他指出,对哪些规则应当加以特别注意,尼古拉也能细心地完成训练性的练习了。?
在培养同学学习和取得更大成果的耐久而牢固的愿望方面,教师在课堂上发明一种精神振奋的、生气勃勃的“情调”,具有重大的意义。常有这样的情况,就是从教学法的观点来看,对教师的课没有任何可以指责的地方,但是教师讲述教材时的那种漫无目的、有气无力的口气,使得同学发生一种无精打采的情绪。教师对教材的冷淡态度马上就传给了同学,于是教材就好像成了师生之间的一道障壁。对于“课的情调”这个难以捉摸、难下定义的概念,我们平日在日常实践中用“课上得没劲”这一类话来表达,但是我们并没有力图去找出可以解释它的原因。在这种课上,同学没有感到紧张劳动后的健康的疲劳。但是儿童在枯燥乏味的课上所感到的疲劳,往往大于他们在那些充溢着紧张的、内容丰富的劳动的课上的感觉。我们每年都要分析本校教师的400多节课。这项工作使我们得出下面的结论:当教师不是以同学的眼光来看自身所讲的话,不考虑自身的话应当在同学身上引起什么样的情绪的时候,这种课往往就会上得枯燥乏味、毫无生气。这种课从来不会引起儿童的良好的情绪感觉,儿童总觉得课上得太久,只有课间休息的铃声才干带来几分活跃气氛。在这种课上不能培养学习愿望,因此,除了所有的教学法要求之外,应当对课堂教学补充提出一条很重要的要求:课堂教学应当引起良好的情绪感觉,即从学习中得到的满足感、从掌握新知识的紧张劳动中得到的健康的疲劳感。我们在分析和评价教师的每一节课的时候,总是详细地研究:在这节课上,掌握知识的过程究竟是否积极,教师是否引起了全班同学的兴趣。从这个观点来分析课,能够协助个别教师和整个教师集体在课堂上培养同学的耐久而牢固的学习愿望。?
我们还把培养学习愿望的问题跟同学的意志领域密切地联系起来。同学应当努力地好好学习,但不是为了满足个人的虚荣心和只顾自身的面子。激励同学去学习的基本意志动机。应当是下列几点:自觉的劳动态度,为从事共产主义社会建设者的未来活动而做好准备,集体的荣誉感,班级、学校的荣誉感等。……?
培养严肃的学习愿望,也是思想教育、共产主义道德教育的最重要的组成局部之一。明确地认识学习的目的和达到此目的的手段,能够使学习愿望变得更有效、更有意识。早在中学学习期间,每一个男女青年就应当逐步形成自身要达到某种生活目的的愿望。而我们教师认为自身的任务就是协助每一个同学选定自身的目标并付诸实现,也就是说,这个目标要提得切合实际。……?
热烈的学习愿望、明确的学习目的,是同学学习活动的最重要的动因。培养这种愿望的工作,是跟学校的全部教学和教育工作的布置紧密联系的,并且首先是在课堂教学中实现的。培养学习愿望,有助于巩固同学集体,加强集体主义情感,促进互相协助的志趣。每一个教师集体的任务,就是要千方百计地培养这种情感,并把它引导到正确的道路上去。进一步提高同学的知识质量,提高学校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思想水平,其保证正在于此。
54、怎样使小同学愿意学习
为了使同学在智力上和精神上得到生长,就必需使他有对知识的渴求和有掌握知识的愿望。多年的教育工作经验使我深信,儿童的学习愿望是一些细小的源泉,它们汇合成“教学与教育的统一”的大河。怎样才干打开这些源泉呢?怎样才干使它们不致淤塞呢?怎样才干防止儿童对学习漠不关心的现象呢?遗憾的是,我们当教师的人经常会遇到这样令人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8#
 楼主| 发表于 2010-4-19 18:13:00 | 只看该作者

虑的现象:儿童在入学的时候是带来渴求知识的火花的,但是这点火花很快就熄灭了,而发生了教学上最凶恶最可怕的敌人——儿童对学习的冷淡态度。?
或者可以这样说:怎样布置班级和学校的全部教学和教育工作,才干使儿童希望自身今天在精神上变得比昨天更丰富,在智力上变得比昨天更聪明,使他感觉和体验到自身在智力上和思想上的生长,为此而感到自豪,使这些情感成为激发儿童去克服困难的动力呢?要知道,儿童想要好好学习的愿望,是跟他乐观地感知世界(认识周围世界,特别是自我认识)不可分割的。很明显,假如儿童对学习没有一种欢乐的喜爱,没有付出紧张的精神努力去发现真理,并在真理面前感到激动和惊奇,那是谈不上热爱科学、热爱知识的。?
为了使儿童有强烈的学习兴趣,就必需使他有一种丰富多彩的、引人入胜的智力生活。我们应当经常关心的是:当儿童跨进校门以后,不要把他的思维套进黑板和识字课本的框框里,不要让教室的四堵墙把他跟气象万千的世界隔绝开来,因为在世界的奥妙中包括着思维和发明的取之不竭的源泉。换句话说,就是假如我们想让儿童高高兴兴地学习的话,那就无论如何不能用学校常用的那些方法来局限儿童的智力生活,即一味地要求他识记、背诵和为了应付教师的检查而把知识再现出来。?
顺便说明一下,我不希望给读者留下这样的印象,好像作者对识记和背诵抱着轻视的态度。不,没有识记和背诵,教学和智力发展就是不可思议的。但是,假如把教学变成单纯的记忆活动,那么它就变成了无的放矢的教学,因为只有在把记忆的努力和考虑的努力结合起来,只有在对周围世界的现象和规律性深入考虑的时候,才可能有真正的智力发展。?
要使小同学的智力生活丰富多彩,就必需坚持考虑和记忆的和谐。尊敬的同行们,让我们一起来关心这件事:在小学里,首先要使儿童善于考虑,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寻根究底地去探索真理,在认识的世界里去漫游。只有这样,他才干成为一个好同学。?
这里我想介绍一下我校低年级教师所取得的一些经验。在我们学校,对儿童的教学是在他们入学前的一年里(即预备班里)就开始的。儿童们生活在一个对他们来说十分有趣的考虑的世界里。我们对这些学前儿童进行一种被称为“思维课”的特别的活动。这种活动,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到思维的源泉那儿去旅行。我们带领小朋友们到花园里、树林里、湖岸边去,在他们面前展示出各种事物、现象、关系和依存性的极其多种多样的细微差异和各方各面。一个人由于看见世界,他就不会成为消极的观察者,而是成为真理的发现者,由此便发生了活的思想。我们认为,只有在我们教会自身的同学积极地看见世界的情况下,才干防止儿童眼睛里那种好奇的火花熄灭下去。亚里士多德曾经指出:思维是从惊奇开始的。大家知道,儿童对于从周围世界里以和日后从他自身里所揭示出来的东西的强烈兴趣,是他渴望知识、追求认识真理的志向的源泉。譬如,儿童用自身的智慧懂得了这样一条引人入胜的真理:太阳是生命的源泉;不论生命是以怎样的形式表示出来的,只有阳光才干使它苏醒。这一真理在小朋友们的内心引起很大的激动。在小朋友们面前,发生了各种猜想,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联系和关系,虽然他们还不理解这些联系和关系的实质,但是他们很想去理解它。当儿童用自身的智慧掌握住一个真理以后,他就借助它去解释许多新的现象。但是,儿童理解了的东西越多,也就会发生更多的不理解的东西,于是他就会更加积极地考虑,对知识的追求就更加迫切。这种精神状态,能使儿童的智慧对于一切必需识记的东西具有特殊的敏感性。一个人勤于考虑,能靠自身的努力去发现真理。他也就会以巨大的积极性和强烈的兴趣去感知和识记。
为了发明思维和记忆之间的和谐,需要到自然界里去上一系列这样的思维课(从预备班到四年级末,共5年)。这一套思维课是我们训练考虑的学校,没有它,我们就很难设想不只在小学的所有课堂上,而且在以后的教学和智力发展各阶段,会有完满而有效的脑力劳动。这种训练思维的学校,是发展发明性智力的基础,是为了掌握一批批新的知识所必不可少的。我校低年级的全体教师认为,思维课的教育意义,首先在于它能使知识得到经常不时的运用。要培养儿童的学习愿望,正是需要让儿童在小学里掌握的知识不致成为死的堆积物,不要把它们堆放在儿童的头脑里,仅仅为了教师在一定的时间从这个“堆栈”里取出来检查一下。所谓发展智力,这就是使知识处于运动之中,处于运用之中。充溢乐观情绪的自我认识是儿童渴求知识的前提条件。要培养这种乐观的自我认识,就要使儿童通过亲身体验认识到:知识能变成他的思维和劳动的工具,他可以通过运用知识来表示自身的智慧,表示自身的为人。在思维课上进行着一种复杂的过程,这就是个性在发明性的思维中,在对待周围世界的现象的态度中,在解释和深刻理解这些现象中进行的自我表示的过程。正是在这里,在儿童的好钻研的智慧与直接接触到周围世界的现象之间、人的劳动与世界之间的极其精细的相互关系的时候,才干激发和表示出儿童的积极的智力;正是在这里,他才第一次感到自身是知识的主人,才干学会珍视信念,因为靠自身的努力得来的东西是特别珍贵的。?
我们深信,由于上了思维课,同学变得善于考虑了。当然,这种思维课并不是什么万能的东西,也不是培养智力和学习愿望的唯一手段。但是,考虑到儿童的感知和思维的年龄特点,这可能是形成同学对脑力劳动和对自身自身的观点和态度的最适当的手段。而最主要的是:早在学龄初期,就要使一个人自觉地珍视他的善于考虑的个性。离开这一点,那就根本谈不上有自觉地掌握知识的志向。?
一个年纪幼小的人,由于经常不时地亲身感觉和体验到运用知识的欢乐,感觉和体验到自身是知识的主人的自豪,他就会把这种对待周围世界的态度迁移到自身身上和书籍上来。我们教给儿童观察自然界,是为了教会他读书,而要把同学培养成为一个爱钻研、会考虑的读者,并不是那么简单的。这跟仅仅教会同学流利地朗读并不是一码事儿。只有当儿童的智力生活是在书籍中度过的时候,他的学习愿望才干确立起来。然而,许多学校的一个最大的弊端,正在于精神生活中缺乏书籍。有许许多多这样的学校,那里的图书馆的书架上,正好没有供学龄初期儿童阅读的书籍。我们提倡阅读,并不单单是为了让儿童找点可做的事情,而是为了让他生活在书籍的世界里。?
现在,书籍正面临着跟其他的信息来源(电影、电视、录音带等等)进行竞争的局面。因此,即使在那些有好书供同学阅读的地方,书籍也会经常摆在书架上,成为“沉睡的巨人”。
我们认为,教育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在这场竞争中,要使书籍始终成为胜利者。只有在书籍成为学龄初期儿童的最有吸引力的精神需要的地方,才会有学习的愿望,这种愿望才干确立起来。同学在读些什么,是怎样读的,读后在他们的精神生活中留下什么痕迹?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9#
 楼主| 发表于 2010-4-19 18:13:00 | 只看该作者

我们不准备就课外阅读的内容问题提出广泛的建议。一个深思熟悉的教师,从他开始儿童工作的最初几天起,他就在周密地考虑:在小学期间,应当让每一个同学阅读(和反复地阅读)哪些书。当然,图书馆里一定要备有这些书。不如此,学校就会从智力文明的策源地变成死记硬背占统治地位的场所。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考虑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既没有帆,也没有风。阅读就是独立地在知识的海洋里航行。我们的任务,就是让每一个同学尝到这种航行的幸福,感到自身是一个敢于独自闯进人类智慧的无际海洋的勇士。?
在小学里,独立阅读在同学的智力发展、道德发展和审美发展中起着特殊的作用。独立阅读在同学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也影响着他的学习态度。我们力求使每一个同学在童年时期,就阅读一些关于自然界、关于本民族的英勇的过去、关于苏维埃人在伟大卫国战争时期为祖国的自由和独立而进行的斗争以和关于文化、科学、教育的优秀作品。我们在几十年时间内编订了一个“童年阅读书目”,其中包括每一个同学在小学期间应当阅读的250种书的名称。我们仔细地为这个书目挑选图书,所选的书籍一定要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认识价值。这些书籍将作为珍贵的财富进入同学的精神生活。在这些图书中,关于英雄人物的书籍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这些英雄人物成为小朋友们摹仿的典范。真正的教育开始于自我教育,而自我教育开始于儿童对人的道德高尚和伟大的向往。?
假如一个人没有在童年时期就体验过面对书籍进行深思的激动人心的欢乐,那就很难设想会有完满的教育。阅读之所以能成为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是因为人在赞赏英雄人物的道德美和努力摹仿的时候,就会联想到自身,用一定的道德尺度来评价自身的行为和自身的为人。阅读和面对书籍考虑,应成为同学的一种智力需要。这一点对于培养思维素养也是极其重要的,没有思维素养,也就不可能有对学习的渴求和不时掌握新知识的愿望。?
通过阅读而激发起来的思维,好比是整理得很好的土地,只要把知识的种子撒上去,就会发芽生长,取得收成。由于能对书籍进行考虑,同学就更容易掌握大纲规定的教材。同学对书籍的考虑越多,他的内心中由于书籍而激发的喜爱感越强烈,他学习起来就越容易。?
思想好比火星儿:一颗火星儿会点燃另一颗火星儿。一个深思熟虑的教师和班主任,总是力求在集体中发明一种一起热爱科学和渴求知识的气氛,使智力兴趣成为一些线索,以其真挚的、复杂的关系——即思维的相互关系把一个个的同学连接在一起。早在小学的时候,就要设法使儿童不只自身热爱学习,而且把自身对知识的热爱转移给同学们,使这种智力情感激励别的同学。建立在思维基础上的儿童之间的相互关系,不应当仅仅局限在课堂上。有经验的教师们都时常跟儿童进行一些关于书籍和创作的谈话。让儿童给同学们讲述一些使他感到激动的事情,会使他要在智力上变得更丰富的志向确立起来;他给他人讲述的思想越多,他自身就会变得越丰富。?
创作活动对于建立一个完善的儿童集体具有重要的意义。这里首先是指语言的创作。我们学校低年级的每一位教师都经常举行儿童创作的晨会。儿童在会上朗读自身写的故事和诗歌。这基本上就是让儿童用艺术的形式,把自身所看到的,以和感到有趣、惊奇和激动的事物表达出来。思维的火花在于它的情感色彩。使一个人感到激动的事,也会使别的人感到激动。例如,一个同学向同学们朗读他写的一篇关于冬天的早晨的作文。他是观察了自然界的现象,为赞叹它的美而写出这篇作文的。当小朋友们听着他的朗读时,就体验到对于考虑的迷恋。于是,每一个人都想在创作上尝试一下自身的力量。?
可能有人会问,假如儿童还达不到这样的创作水平,即一个同学的思想还不能感染别的同学,它的美还缺乏以激起他人的创作愿望,那该怎么办呢?根据我的亲身经验,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出来首倡,点亮第一颗火花。我自身写一篇关于使我激动、入迷的事物的作文。我把自身的思想传达给小朋友们,在他们的智慧和心灵中激发所需要的意向。?
创作是独立思维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上,儿童认识到自身考虑的欢乐,体验到一个创作者的精神上的满足。让每一个同学都做到这一点是多么重要啊!没有智育就不可设想会有完满的教学,而智育正在于使儿童用语言的手段进行创作时,感到自身是一个作者,为把生活、自然界、人与人的关系的美变成思想美而感到由衷的喜悦。?
学习的愿望是一种精细而淘气的东西。形象地说,它是一枝娇嫩的花朵,有千万朵细小的根须在潮湿的土壤里孜孜不倦地工作着,给它提供滋养。我们看不见这些根须,但是我们悉心地维护它们,因为我们知道,没有它们,生命和美就会凋谢。?
追求知识的愿望,是靠儿童的虽不轻松然而快乐的、诱人的、出于自愿劳动所发明的千万条根须日以继夜、不知疲劳的工作来滋养的。然而只有使力量的付出跟儿童的自尊感密不可分的时候,他的劳动才干成为快乐的、诱人的、自愿的劳动。必需使儿童感到自身是一个劳动者,使他为自身的努力所达到的劳动效果而感到自豪。培养自豪感也就意味着在儿童心灵中树立一种要成为考虑者的愿望。这是整部教育学中最精细微妙的领域之一。没有由于脑力劳动而激发起来的自豪感,也就没有教学过程中的教育,也就谈不上教学与教育的统一。
为了使我们的小朋友始终感到对知识的渴求,为了使学习愿望成为他们并不轻松的脑力劳动的主要动力,我们必需关心整个学校教学的这一最重要的前提条件:儿童的脑力劳动对象既是可以理解的,同时也应当有适当的难度。只有在脑力劳动对儿童的力量进行一定的考验的情况下,才干培养儿童具有一个“考虑的劳动者”的自尊感。儿童胜利地经受了这种考验,怀着自豪而欢乐的心情回顾走过的道路,能够对自身说:“这是我找到的。这是我发现的。”
让我们举例说明我们是怎样树立这种考虑劳动者的自尊感的。我们给二年级同学读了一道应用题:“建成了每幢有9套住宅的房屋4幢和每幢有4套住宅的房屋9幢。已有1/9的住宅里住了人,问还剩下几套住宅没有住人?”我们已经训练了小朋友们,对于这样难度的应用题,在二年级一般地都用口头解答。课堂上笼罩着一种集中精力进行考虑的气氛。小朋友们要先记住已知数(条件),理解它们之间的依存性,然后开始计算。?
在应用题没有解答出来以前,小朋友们是不动笔的,只有作业都完成以后,他们才把答案写在一张小纸上。教师在课桌当中走着,看见有谁已经做好了作业,就给那些思维最敏捷的同学再发一张卡片,上面安排新的更难一些的题目。在我们把应用题读过后,只经过5、6分钟,有几个小朋友的眼睛里就闪耀着快乐的火花:得到了正确的答案。由于受到胜利的鼓舞,这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0#
 楼主| 发表于 2010-4-19 18:13:00 | 只看该作者

小朋友得乐意再做更难的题目。我们看到,又有一批批小朋友的眼睛里露出快乐的闪光。可是班里有一个差生尤拉,学习很差。我们专门为他把题目重读一遍。我们看到,这小朋友是多么艰难地但终于弄懂了各个已知数之间的依存关系。尤拉只是理解了应用题,但他也为此感到高兴。我们也应当善于对儿童考虑的这一点胜利给予评价。尤拉在我们的协助下,一次又一次地重复读着那些已知数。我们知道尤拉的记忆力很差。这小朋友单是考虑应用题的条件就费了10来分钟。对他来说,这一点非常重要。接着他转入计算。我们又一次跟他把应用题的已知数重复一遍。计算正在正确地进行,小朋友感到高兴,我们也跟他一起感到高兴。但是突然又出现了困难:又有什么已知数忘记了。小朋友付出那么大的劳动而在构筑的房屋又倒塌了。我们又跟尤拉一起重复应用题的条件,这小朋友又抓住了原来断了的思路。当作业已几乎进行到底的时候,又有什么东西忘记了。我们还是耐心地给他解释几遍,让他再进行考虑。?
终于,尤拉把答案写在纸上了。小朋友为他的胜利而欢欣鼓舞。在他的精神上,有一种难以表达的欢乐:这胜利是他经过艰苦努力而得来的!正是这种发现的欢乐,这种靠自身的努力而完成作业的欢乐,才是人的自尊感的源泉。这是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它能在儿童的心灵中激发出新的考虑的能源。我们要珍惜这种力量。我们要千万谨慎地防止儿童的脑力劳动得不到任何结果的现象。一个小朋友,只要在两三个月里看不到自身脑力劳动的效果,他的学习愿望就会消失,因为实际上劳动自身也不存在了。儿童学习愿望的源泉,就在于进行紧张的智力活动和体验到取得胜利的欢乐。?
在有经验的教师的教育实验中,最困难、最复杂的问题,正是如何使最差的同学也能看到自身的劳动效果,并体验到考虑劳动者的自豪感。有时候,要把一个小朋友引到一个胜利的高处,像我们引导尤拉那样,需要花费一星期、两星期甚至更多的时间。是的,我们的工作就是要求有巨大的耐心和对儿童的发明力充溢信心的啊。
55、逐步养成儿童从事紧张的发明性脑力劳动的习惯
很重要的一点是:儿童在入学以前,是处在大自然、游戏、美、音乐、幻想、发明的一个迷人世界的包围之中。当他们入学以后,我们切不可总是把他们关在教室里,跟那个世界相隔绝。在学校生活的最初几个月和头几年里,学习不应当变成同学活动的单一项目。只有当教师把儿童以前有过的那些欢乐慷慨地向他们敞开的时候,儿童才干热爱学校。当然,这并不是说:要使学习迁就玩乐,故意把学习变得很轻松;而是只要儿童不感到学习枯燥就行
了。应当逐步地训练儿童去从事人生最主要的事业——从事严肃的、刻苦而耐久的劳动,这种劳动没有紧张的考虑是不可能的。?
我认为,重要的教育任务在于渐渐地养成儿童从事紧张的、发明性的脑力劳动的习惯。儿童应当学会在某一特定的时间解脱周围的一切,以便集中精力去达到教师或他自身所提出的目标。要努力做到使儿童养成这种专心致志的习惯。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脑力劳动才可能成为儿童喜爱的事情。?
小学的任务就是逐渐地使儿童养成不只在体力劳动中而且在脑力劳动中克服困难的习惯。应当使儿童懂得脑力劳动的真正的实质,那就是:要努力地开动脑筋,要深入地钻到事物、事实、现象的各种各样的复杂而微妙的关系、细节和矛盾中去。无论如何不要让同学感到一切都轻而易举,不知道什么叫做困难。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要同时培养脑力劳动的素养和自我纪律。智育是精神生活的领域之一,在这个领域里,教育者的作用是跟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意志的培养,就是从自身向自身提出目标、集中智慧的努力、考虑和理解以和进行自我监督开始的。我认为,重要的教育任务就在于:正好要在脑力劳动中使同学感到什么叫做困难。?
假如儿童在学习中感到一切都很容易,那么惭渐地就会养成懒于考虑的习惯,这会使人堕入歧途,使他形成一种对待生活的轻浮态度。说来也很奇怪,假如学习过程不能在儿童面前设置一些能够克服的困难,那么这种懒于考虑的习惯倒是多半先在那些有能力的同学身上滋长起来的。而且,懒于考虑的习惯,又多半在低年级就养成了:有能力的儿童很轻易地掌握了对别的儿童来说要付出一定的紧张的脑力劳动的东西之后,他实际上就无事可干了。不要让同学无所事事,这也是一项特殊的教育任务。?
逐渐地训练刚入学的儿童习惯于在教室里上课,这是进行完满的劳动教育、德育、体育和智育的必要条件。在教室里上课是从事脑力劳动的最有利的环境,但是应当逐渐地训练儿童习惯于这种环境。对低年级同学的教学的特点也正在于此。假如一开学就马上强制他们每天在教室里学习4个小时,那么这种在将来对他们从事脑力劳动很有利的环境,反而会损害儿童的健康。在开学后的最初几周里,我逐渐地引导小朋友们进入新的生活。在九月里,我们每天待在教室里的时间不超越40分钟,十月里不超越2小时。这些时间是用来学习识字和算术的。其余的2个小时,我们都在户外度过。小朋友们急不可耐地期待着“真正的上课”——他们是这样称谓在教室里的学习的。我很高兴看到小朋友们有这种愿望,同时在心里自言自语:“小朋友们啊,你们哪里知道,此刻跟你们同年龄的小朋友,正在气闷的教室里累得精疲力竭,一心盼望着下课的铃声呢……”?
在教室里,我们读识字课本,画圈圈和杠杠,学写字母,自编和解答应用题,——这一切都是逐渐地渗入小朋友们的多方面的精神生活的,不会以其形式单调使他们感到疲倦。我们不是依照识字课本把同一样东西连读许多遍;既然小朋友们都把字母学会了,我就用多种多样的积极活动的方式训练他们的阅读技巧。小朋友们口编关于自然界的“小作文”,并把它们写下来(这种“小作文”,就是写一两句话,如在观赏果园后,同学写道:“苹果重重的,垂向地面”;“绿叶中间挂着红红的苹果”;“春天开的是白花,秋天长成了金黄色的苹果”。)这样做,大大促进了阅读能力的发展,要对比着识字课本把同一篇课文读许多遍好多了。?
在课堂上使学习的形式多样化,可以说是教育学上的“窍门”之一。经验证明,在一年级刚开学的时候,不应当有“地道的”阅读课、写字课或算术课。形式单调会使儿童很快感到疲劳。当儿童刚刚开始感到疲劳的时候,我就马上变换作业形式。图画是使作业多样化的有力手段。譬如,我看到,阅读开始使儿童疲倦了,我就说:“小朋友们,打开图画册,让我们把刚才读过的童话故事画出来。”于是,刚刚流露出来的疲劳的征兆消失了,小朋友们眼睛里发出欢乐的光芒,单调的活动被发明性的活动取代了……在算术课上也有类似的情况,当我觉察出小朋友们理解应用题的条件有困难时,我就求助于这种发明性的劳动——画图。小朋友们把应用题再读一遍,然后把它“画”出来。在这以前似乎是莫名其妙的那些依存关系,变得容易理解了。听讲听得太久也会使儿童疲劳。我一发现小朋友们的目光暗淡了,就赶紧把讲述的东西来个“收场”,不再继续下去,而开始让他们画画。?
我们每星期出去观赏或旅行一次,在观赏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1#
 楼主| 发表于 2010-4-19 18:13:00 | 只看该作者

编写带图画的小作文。小朋友们把个人的见闻和感受画下来,在画的下面写上一两句话,这就是“带图画的小作文”。小朋友们在教室里读这些小作文,这样做给了他们很大的满足。编写小作文是一种训练儿童在将来从事耐久的、紧张的脑力劳动的极好手段。早在一年级,特别是在二年级,我就力求给每个同学安排个别作业,希望他把作业做到底。这一点对于培养脑力劳动的纪律非常重要。?
放学以后,小朋友们回家休息。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防止儿童在上课时过分疲劳,但他们在上完课以后终究还是很累的,所以一定要休息。多年的经验使我深信:一般来说,在下半天,不应当让同学再从事跟学校里同样紧张的脑力劳动。特别是不能允许学龄初期的儿童负担过重。假如在学校里从事了3、4个小时的脑力劳动以后,在家里还要强迫儿童再像学校里那样紧张地用脑,那么儿童很快就会被搞得精疲力竭了。?
当然不安排家庭作业也不行。应当教给儿童进行用脑的努力,集中注意力。但是这一点应当首先在课堂上来做,逐步地训练同学独立从事脑力劳动的习惯。要儿童学会注意力集中、专心致志地工作是很不容易的。有经验的教师能够“拴住”儿童的注意,吸引他们听自身的讲述、讲解和叙述,但他们不是靠采取什么特别的措施,而是靠讲课的内容。在学龄初期组织同学脑力劳动的技巧,就在于当儿童注意地听讲、记忆和考虑的时候,使他们不觉得自身是在用力,是在强制自身注意听讲、记忆和考虑。假如教师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儿童会把所有引起兴趣的特别是引起惊奇的东西,都坚持在记忆里。为什么我班上的小朋友们能这么容易地记住字母,学会读和写呢?因为没有在他们面前提出一定要做到这一点的目的。因为每一个字母对儿童来说,都是一种引起惊奇感的鲜明形象的体现。假如我每天都给予学前儿童 “一份儿知识”——指给他一个字母并要求他记住,那是不会有任何收效的。当然,这并不是说要把目的对儿童隐藏起来。在教他们的时候,要使他们觉察不出你的目的,这样能够减轻脑力劳动。而做到这一点,却远不是像乍看起来那么容易的。在学龄初期这个阶段,特别是在一年级,儿童确实是不会专心致志的。教师应当去掌握儿童的注意力,去利用心理学上所说的不随意注意。?
有些教师认为,能在课堂上造成一种使儿童“经常处于智力紧张状态的气氛”,就是自身的胜利。初看起来,他们采用的那些方法能够造成一种积极的脑力劳动的假象:作业的花样像万花筒似的不停地变换,儿童集中注意地听着教师的每一句话,教室里笼罩着一片紧张的寂静。但是,这一切付出了多么大的代价,而所得到的结果又是如何呢?不时地使足力气来集中注意力,不让任何一点东西疏忽过去,——而这个年龄期的儿童还不善于约束自身的注意力,其结果只能是使儿童精疲力竭,使神经易于激动,使整个神经系统过于疲劳。所谓“在课堂上不浪费1分钟”、“没有一时一刻不在进行积极的脑力劳动”,——可能在教育人这件精雕细刻的工作中,再没有比这种做法更为有害的了。教师在工作中抱定这样的宗旨,那就简直意味着要把儿童的精力全部榨出来。在上完这种“高效率的”课以后,儿童回到家里已经疲惫不堪了。他很容易激动和发怒。本该让他好好地休息,可是还有许多家庭作业等待着他。儿童只要朝那装着课本和练习本的书包望上一眼,就感到厌恶。?
难怪学校里经常发生违反纪律的现象,它表示为同学对教师和同学的态度粗暴,无礼地对待他人所提的意见,结果引起许多抵触。因为儿童的神经在课堂上已经紧张到了极点,再说教师也并不是电子计算机。所以并不奇怪,儿童在放学回家后经常心情郁闷,不愿说话,对一切都冷漠,或者相反,他们处于一种病态的极易发怒的状态。?
不,决不应当用这样的代价来达到使儿童集中注意、专心听讲和积极用脑。应当不时地使儿童的精力得到补给。这种补给的源泉就是:去观察周围世界的事物和现象,到大自然中去活动,读一些有趣的书(这里所说的读书,是出于儿童求知的愿望,而不是为了怕老师提问),举行观赏旅行等。学习应当跟多方面的智力和体力活动密切结合起来,使这些活动能激发儿童的鲜明、动人的情感,使周围世界像一部有趣的书,诱使儿童很愿意去读这部书。除了到自然界去旅行和游戏以外,体力劳动能为儿童的智力和体力的发展提供广阔的余地。经验证明,体力劳动对小小朋友来说,不只是获得一定的技能和技巧,也不只是进行道德教育,而且还是一个广阔无垠地、惊人地、丰富的思想的世界。这个世界激发着儿童的道德的、智力的、审美的情感,假如没有这些情感,那么认识世界(包括学习)就是不可能的。正是在体力劳动的过程中,形成着同学的极重要的智慧品质:好奇心、钻研精神、考虑的灵活性、鲜明的想像力等。学校的极为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教会同学运用知识。正是在低年级,由于同学的脑力劳动的性质偏重于掌握越来越多的技能和技巧,才发生了把知识变成僵死的负担的危险性。假如只是掌握了这些技能和技巧,而不把它们运用于实践,那么学习就会渐渐地离开儿童的精神生活的领域,跟他们的兴趣和喜好脱离开来了。为了防止这种现象的发生,教师就要设法使每一个儿童发明性地运用自身的技能和技巧。假如用考虑、情感、发明、游戏的光芒来照亮儿童的学习,那么学习对儿童来说是可以成为一件有趣的、引人入胜的事情的。
56、让小朋友们心里的诗的琴弦响起来
不久前,到我们这里来观赏的一位基洛夫格勒州的女教师抱怨说:“我真不懂,小朋友们上学以后,在他们身上发生着什么变化。小朋友来的时候,既聪明伶俐,又勤思好问。可是你瞧,到了五年级,他已经是个平平经常的同学,而到了六年级,他就不想学习并且掉进不和格同学的行列里去了……怎样来解释这种现象呢?”?
的确如此。为什么许多同学学得不好呢?为什么八年级的同学,对于一个要求稍加考虑的基础性的问题,也往往不能独立地进行分析呢?按所谓教学论的道理来说应当是这样的:同学掌握的知识越多,他获取新的知识就应当越容易。可是事实上完全相反:同学掌握的知识越多,他往后的学习反而越艰难。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呢?为什么许多少年在八年级毕业以后不想再学下去(他们说,学习太困难了)呢??
我坚定地认为,现代学校的整个教学体系有着非常严重的缺点:没有足够的智力的训练,也就是说,没有进行足够的专门的工作来发展同学的能力。同学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着他人的思想,却没有表达自身的思想。向他们提出的惟一的任务就是:识记,坚持,再现。像我们现在所做的那样,把学校的语文教学仅仅归结为死抠语法,这是很荒谬的,要知道,儿童早在知道世界上还有语法这个东西存在以前,就已经能理解本族语的极其细微的情感色彩了。因此,学校的首要的任务,就是教会同学善于考虑和善于说话。有经验的教师们都确信:许多同学之所以连语法也没学好,正是因为词并没有成为智力发展的手段。?
我在学校里工作了33年,得到一条信念:必需把儿童的生动的词语和儿童的发明作为教学体系的基础。不要重复他人的思想,而要发明自身的思想。我曾有幸(是的,这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
 楼主| 发表于 2010-4-19 18:13:00 | 只看该作者

真正的幸福)把一个班从预备班一直带到十年级,领着他们走过一条完整的认识的途径。我相信:要使儿童的求知欲、好奇心、活跃的智慧和鲜明的想像不只不熄灭而且得到发展,那么我所上的那种所谓“思维课”是很有必要的。?
我让我未来的同学——六岁的学前儿童每星期到学校来两次。我带领他们到果园、树林、河岸边和田野里去。我们的“课本”就是我们周围的世界,就是太阳、树木、花朵、云彩、蝴蝶、各种颜色和声音、自然界的各种各样的复杂的音乐。我们每出去观赏一次,就把这大自然的书读上一页。譬如,这些书页的名称有:自然界里的生物和非生物;水里和陆地上的生命;穗子和种子;自然界在春天的苏醒;秋天的最早的象征;蚂蚁的生活;天空的云雀……? 儿童学习看出并且通过亲身体验去认识事物跟词之间的深刻的联系。在这种思维课上所取得的效果,是任何书本和任何课程都无法给予的:小朋友们不只是用智慧,而且是用整个心灵来感知周围世界的。他们深刻地感觉到词的情感色彩:词好比是一点火花,去点燃思维的火药。在思维课上,小朋友们不只是听,而且是用感官去感知这些词语,如:闪烁的群星,柔和的风。这些词语的声音,在小朋友们的意识里永远地跟鲜明的、难忘的、激动人心的画面结合起来了,因此就成了他们意识中带有深刻个性的东西。?
每一个小朋友就其天性来说都是诗人,但是,要让他心里的诗的琴弦响起来,要打开他的创作的泉源,就必需教给他观察和发觉各种事物和现象之间的众多的关系。譬如眼前是一棵繁花盛开的树。儿童看到闪耀着的阳光的光点、雪白的花瓣、忙碌的蜜蜂、颤抖的树枝和悠闲的小蝴蝶。我给小朋友们指点出这些事物之间的几十种的相互联系,于是激发起他们自身的、活生生的思想来,小朋友们就编起各种故事来了。只有在儿童亲眼看见的那些事物之间,才干找到不计其数种的联系,——也就是说,关于开花的苹果树和春天的太阳、关于蜜蜂和树枝、关于小蝴蝶,就可以编出不计其数个故事,而且每一个故事都有它独特的情节。?
下面就是我的同学在思维课上编出的几个故事。在我们学校里,从预备班开始一直到七年级,都在上这种课的。?
花瓣儿和花朵(三年级丹尼娅作)
一朵白色的大丽花开放了。蜜蜂在它的上面飞舞,采蜜。?
这朵花有42片花瓣儿。有一片花瓣儿骄傲起来了:?
“我是最美丽的。没有我,花朵就不会开放。我是最主要的。要是我离开这儿走掉,有什么关系呢?”?
花瓣儿一使劲,挣脱了花朵,跳到地上。它落在玫瑰花丛中,等着瞧花朵会怎么样。?
可是花朵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一样,仍旧朝着太阳微笑,仍旧吸引着蜜蜂来采蜜。?
花瓣儿起身走了,遇着了蚂蚁。?
“你是谁呀?”蚂蚁问。?
“我是花瓣儿。最主要、最美丽的花瓣儿。没有我,花朵就不会开放。”?
“花瓣儿?我只认识长在花朵上的花瓣,像你这样长着两根细脚的东西,我可不认识。”
花瓣儿走呀,走呀,到了黄昏就干枯了。而花朵照样开放着。?
缺少一片花瓣儿的花朵仍旧是花朵。而离开花朵的花瓣儿就什么也不是了。
带翅膀的花儿(一年级娜塔莎作)
这是夏天的事儿了。起了一阵大风。风把一粒长着两个毛茸茸的小翅膀的种子带到了草原上。种子落在草丛里。青草惊奇地问:?
“你是谁呀?”?
“我是带翅膀的花朵,”种子回答说,“我准备在这儿,在草丛里生长。”?
草青高兴地欢迎新来的邻居。?
冬季过去了,小草开始发绿。在种子落下去的那个地方,露出一根壮实的茎。它的上面开了一朵黄花。它鲜艳得像一颗小太阳。?
“啊,这原来是蒲公英呀!”青草说。
谁更聪明(三年级加里亚作)
公牛、山羊和绵羊争论谁最聪明。每一个都说:“我比大家都聪明。”谁也不想比他人愚笨。?
于是它们去找驴子,让驴子评一评谁最聪明。驴子给它们出了一道题。?
“你们每一位都说说,为什么青草会生长。谁说得比他人更聪明,它就是最聪明的。”?
公牛说:“青草能生长, 因为经常下雨。”?
山羊说:“青草能生长,因为有太阳晒。”?
可是绵羊闷声不响。一天、两天、三天、一个星期,它还是闷声不响。?
于是,驴子决定说,绵羊最聪明。既然他闷声不响,说明它有心眼儿。而公牛和山羊,
虽然它们说了,作兴会说错了呢。?
我面前放着几千篇儿童编的故事,每一篇都各有各的优点。现在你们读了其中的三篇。我再重复地说一遍:只有当词进入同学的精神生活,成为他的带有深刻个性的创作工具的时候,才干取得这样的效果。这个工具,正是要在童年期和少年早期加以运用。在这几年里(特别是从6岁到10岁这个年龄期)没有做到的事,以后永远也弥补不上了。假如儿童在小学里没有学习用词来进行考虑和创作,那么到五年级再来开始这项极其精细的劳动,就毫无意义了。?
现在的学校的整个教学和智育的体系,需要从根本上加以科学的改善。让鲜明的思想、生动的词语和儿童的发明精神来统治学校的王国吧。同学的精神生活和智力发展的全部内容和全部性质,都应当建立在这三根支柱上。
小学教师应当努力扩大同学的知识面,使他们由认识家乡的田野和树林而逐渐扩大到了解祖国以至全世界的自然界和生活。?
我的小朋友们早在一年级就很清楚地知道,地球是一个围绕着太阳旋转的巨大的球体,它有时以这一面,有时以另一面对着太阳,所以在同一个时间,地球上的各个地区里既有炎热的夏天,又有严寒的冬天,有的地方是白昼,有的地方是黑夜。从二年级起,我们开始做环球“旅行”。小朋友们坐在学校里用植物的藤蔓搭成的“绿色教室”里。他们面前放置着一个很大的地球仪,它被人工制作的“太阳”照射着。“地球”绕着“太阳”转,“月亮”又绕着“地球”转。我对他们说:“小朋友们,你们看,这儿是我们祖国的广大国土。我们居住在离祖国西部边境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4-28 09:0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