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276|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山居笔记读后感想500字读《山居笔记》有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5-19 00:27: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山居笔记读后感想500字读《山居笔记》有感
    邵琼瑶

  暑假时间太多,可做的事太多,反而没有静下心来阅读。

  《山居笔记》按字面的解释的话,便是居住山中时的笔记。那样的话,我们应当摒除一切浮华与喧嚣,面对旷古的寂静,叩问心底的善,然后穿越时空,去追寻不朽。

  余秋雨书写着从古至今,形形色色的人,形形色色的事,汇总起来,无非就是这个冷暖交织的人间。

  人间是如此,就看个人的心境了。有人写诗写道:“我在放飞一个名叫幸福的气球。”有人却写:“秋天来了,我们在雁群的翅影下,险些为人间的寒冷落了泪。”余秋雨活得很宁静,很开明。有人活得很喧嚣,也很绝望。但总归是一个世界。

  追溯百年前的时光,才发现,人生不过是一个循环。但依然有追求的价值,有快乐的价值。善不会变。文明和邪恶不会混淆。

  进行一场和远年的灵魂的对话。面对历史,面对我们的人生。为人性的复杂与纯粹而落泪。然,我们不能回答谁是谁非,只能用生命去感知,去体验。那样微妙的感受,该怎样用语言来表达?恐怕只有余秋雨做得到吧。

  书一页一页的翻下去,停止在最后一页。合上书,听到一声遥远的,浑厚并且苍凉的叹息。时间种种,无言以对,只能一声叹息。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6-5-19 00:27:41 | 只看该作者
山居笔记读后感    王梓元  

  读余秋雨的《山居笔记》有许多感触:感于他对历史文化的独到见解;感于他对现代文化的责任感;更感于他文章里所散发出的深情大度的光彩。

  《山居笔记》这部书写作历时两年有余,余秋雨辞去了学院的行政职务,几乎全身心地投入写作。多年来他边走边想,边想边写,在追求真理、热爱文学方面,他是毫不吝啬的。按照他的话说就是“全书是我以直接感悟方式探访中华文明的第二阶段记述”。

  他还说,“写作这本书的最大困难,不在言论之勇,不在跋涉之苦,也不在考证之烦,而在于要把深涩嶙峋的思考粹炼得平易可感,把玄奥细微的感触释放给更大的人群,这等于用手掌碾碎石块,用体温焐化坚冰,字字句句都要耗费难言的艰辛,而艰辛的结果却是不能让人感受到艰辛。”我折服于他的这种治学严谨的作风,这种境界早已超越了文字本身。 从《天涯故事》里,我知道了 “鹿回头”,那“清澈而美丽,无奈而凄凉”的鹿的目光其实是那一双双闪耀着渴求生命光彩的眼睛,他们从遥远的地方投过来,穿透了时空,一直走进我们的心灵。

  如果不是天涯海角,不是绝壁死谷,不是生命被逼到了最后的边界,那么目光不可能这样执著。从战国开始,那些历史的片段强烈地吸引着我,特 别是余先生谈到的海南历史中的女性现象:洗夫人、黄道婆带来的整个中原大地的兴旺繁荣;从这里走出去的宋氏三姐妹,带着海南强劲的浪潮,成为女性的骄傲。女性文明派生并推动了家园文明,苏东坡、李光他们是泪涔涔地来,却在家园文明里破涕为笑;海瑞、邱浚他们虽然是气昂昂地走,却放不下这里的家园文明,终究乐极生悲……

  《十万进士》是一篇发人深省的文章,余先生将科举以来的考场好好地嘲弄了一回,“一种巨大的不信任,横亘在考场内外”,古代如此,当今亦如此。通过余先生的这篇文章我才知道“枪手”一词原来有其悠久的历史。从“枪手”看智慧,从纵横的历史轨迹中,发现原来早在唐朝就有了极大的市场,没想到有名的诗人温庭筠竟然是一等作弊高手,而且是远近闻名的。看来,面对考试,无论是怎样的形势和内容,古人和我们今人其实都存有诚惶诚恐的心境,这真的是一种无奈。 “鼓噪不如沉默,息谤得于无言。”读余秋雨的文章,我终于有了这样的感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6-5-19 00:27:45 | 只看该作者
山居笔记读后感     朱琳

  天冷了,寝室静静的,一本《山居笔记》静静的在桌上,我坐下轻轻的翻开这书,小时候的农村生活让我对这“山居”二字产生莫名的好感。故而,我贪婪的吸取着这从秋雨中凝出的精华,一篇又一篇……每读完一篇,便轻合上书,闭上眼睛,静静的思索其中的韵味。

  不久,在书的二百五十八页,我窥见一篇文章:遥远的绝响。先生开篇便说:对于那个时代,那些人物,我一直不敢动笔。可,我又何尝不是,对于那些在我脑海深处吟啸过无数遍却永远鲜活如初的魏晋人物?学着先生,我在书桌前直了直腰,定了定神,然后逐字逐句的品味,继而,他们的风情风姿风神风度在我脑海里,涌现……

  先生说,魏晋是乱世。可,乱世有佳人。

  如阮籍,那个行至穷途,号啕大哭,悲叹“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的男子。王勃说: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我说:非也,阮籍猖狂,书生意气,男儿之哭,于此尽矣!先生写道:有一位兵家女孩,才貌双绝,却未等出嫁便已亡故。阮籍不认识这女孩也不认识这家的任何人,听到消息后赶去吊唁,在灵堂号啕大哭,痛诉哀悼之情。一股几欲让我热泪盈眶的感动油然而生,他不在乎任何东西,只为生命,只为青春,只为美好,只为惋惜,哭得荒唐而高贵!阮籍不拘礼法,甚爱狂饮。邻居家卖酒的女子漂亮,他常常去喝酒,喝醉了就躺人家脚下睡着了,而女子的丈夫也不责怪。他母亲亡故时他正跟人家下棋,对报丧之人不闻不顾,硬是铁青着脸跟人家分出胜负,然后叫来酒,狂饮数斗后吐血数斗,后又在母亲灵堂上吐血不止,几欲死去。此等至情至孝,何等可爱又何等可敬?

  还有,还有那个甚至让我不敢仰视的男子,他生得“龙章凤姿,天质自然”,他的好友山涛形容他: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巍峨若玉山之将崩。对,他叫嵇康,字叔夜。他是曹操的嫡孙女婿,他写过《太师箴》《释私论》《养生论》等许多美妙诗歌,名声在外却热衷于打铁,而且不收钱。有人送他酒肴作为酬谢他会高兴的与之开怀痛饮,他视朋友如生命,最珍视的友情有时却伤他最深。由于当朝的忌恨,他被随手拉来的罪责判了死刑,在邢台之上,三千太学生集体请愿免他一死,朝廷不为所动。于是,取来抚过无数遍的琴,弹了一曲世人惊为天籁的《广陵散》,神秘的琴声铺天盖地,继而从容赴死,雍容大度,风姿天成。那个场面,那缕琴音,在我心里久久的回荡……

  是的,对于那个时代的人物,如我一般的小女子只能偶尔仰视:怕看多了玷污他们的圣洁。魏晋人物,魏晋风度,岂是言语能尽的?

  要问我从这绝响里领悟到了什么?是什么呢?是对魏晋的荡心神驰?是对风度的最新诠释?是衷心叹服?是心灵升华?我亦不知。

  要问我从《山居笔记》里学到什么?是什么呢?是对先生真情倾注的欣赏?是对山居生的倾心向往?是拍案叫绝?是五体投地?我亦不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6-5-19 00:27:49 | 只看该作者
山居笔记读后感    郭晓丹

  一幅纵观千年的历史画卷就在我面前铺展开来,鲜活的人物形象,震撼的历史事迹,恐怖的王朝暴政,悲苦的百姓生活,麻木的社会礼制,一点点地渗进我的脑髓。跟随余秋雨的旅游行迹,历史的版图构造在脑中渐渐扩展,如一滴墨水滴在水中,慢慢渲染开去。我,被带到了那个时候,观测古代生活的善与恶的较量。

  罗邺的“ 莫道还家便容易,人间多少事堪愁”;温宪的“鬓毛如雪心如死,犹作长安下第人”;赵嘏的“鬓毛洒尽一枝桂,泪血滴来千里书”,这些伤心失意的诗句从由缘起?一切都是科学制度留下的祸害。科举制,本质上是一个文官选拔制度,兼并文学和政治。经前人对选拔官员的弊端逐渐深入认识并加以改进,从汉代的“察举制”,到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再到隋唐时期出现的科举制度,并一直沿袭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1905年才真正被废除。

  尽管科举制度在早期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到中后期已是弊多利少。有过对范进、孔乙己的了解,我们能深知,在这层乌云的笼罩下,人心被污浊,出现人心惶惶;官场手段更是俗不可耐,人也因此变得圆滑世故。原先湛蓝的天空不再清澈。当时,科举得失已成为一种牵连着家庭、亲族、故乡、姓氏荣辱的重大社会命题,远不只是个人的事了。新科进士与落榜下第者社会待遇的巨大反差;报考者不中举而终生滞留京城复考,到死前都无法与妻儿再相见,最后只能郁郁而终……科举制度也有人性化的一方面,应试者可通过他荐和自荐的方式来应考,但其间也会受到大量的阴暗伎俩。

  不仅考生的人格被科举制度的毒气变得扭曲变形,而且就连考官也成了科举制罪孽的最大承受者。多数考官都被官场这边的权力给压倒,否则就会遭遇被贬、被调任等冤屈待遇。但他们也有属于自身的利益,在社会声誉之高简直无与伦比,并且能受到进士的隆重的拜谢和终生性的报答,甚至以死相报。中国文化注重细节,而把这种习惯用在考试上,因此酿成了千万个经历科举制度的考生的悲剧。考官往往通过小笔误来否定考生的整体文化程度,同时,他们也受到影响而不得不承受巨大的心里磨难。

  然而,科举考试的彻底败落,在于他的考试内容。特别是到了八股文的出现,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摧毁士子的创新精神,为中国古代社会培养出大量废物,以科举制度来抵拒着商业文明。在我看来,这不过又是一场时代的悲剧。

  在《山居笔记》中,记忆颇深的是《十万进士》这一章。回首这一千三百多年中国走过的泥泞之路,我仿佛听到考生进京赶考时悠长的马蹄声,掀起滚滚红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6-5-19 00:27:53 | 只看该作者
山居笔记读后感      陈俞安

  与这本书的首次“见面”,是一次在书店的邂逅。

  它首先吸引我的当然是它的第一章——一个王朝的背影。它并没有在开头就大肆记叙清王朝曾经是多么的辉煌,而是抱着一份谦虚的心态以一个游者的身份,在游历清王朝所创造的壮观遗址来走近它,窥探它曾经耀眼的辉煌。这个王朝是个多难的王朝,不过幸得有几位不错的君主:康熙、雍正、乾隆。我最为欣赏的是康熙,欣赏他在表态是否继续修复长城时的那份觉悟: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但我也终究为清王朝败在一个女人的手里而叹惋……

  一章过后我的情思不由地被它牵动,便决定与这本书做“朋友”。

  以前读过一二本钱老先生的书,觉得他对人对事的分析一针见血,总能以最简洁到位的语言直达中心。但《山居笔记》却更多地体现对人与人性的多层次剖析,渐渐为读者拨开迷雾,看清本质。就像《桃花源记》里的一句话“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感谢这个朋友让我看到了历史上黑暗的角落,在《苏东坡的突围》一章中作者为了展现中国世俗社会机制中的奇特,即“它一方面愿意播扬和哄传一位文化名人的声誉,利用它、榨取他、引诱他,另一方面从本质上却把它视为异类,迟早会排斥他、糟践他、毁坏他”,他一共列举了五个对苏东坡进行毁谤的人和事。有两个是朝中位居高位之人,比如李定,一个不孝之人却也毁谤苏轼不学无术、文辞不好。也有在地方任职一个芝麻绿豆小官的李宜之,他非要污蔑苏轼在游览安徽一座园林时作了一首诗,诗词的内容是叫人不必热衷做官,他以这首诗缺乏上进心会影响取士的理由给皇上写信检举揭发苏轼,理由之荒唐真叫人贻笑大方。也许像他这样的小人物,若不是赶上朝野一股反苏热潮并插上一手,他也不会被后人所知道。还有一个诋毁苏轼的大人物,他就是沈括,我国古代著名的科学家。他嫉妒苏轼徒以文笔博得圣上及百姓的赞誉,便常在圣上面前说苏轼的坏话。由此可见,一个人在一方面的伟大并不妨碍他在另一方面的龌蹉。作者选取的几个例子看似杂乱却隐含深意:朝中的大臣诋毁苏轼就罢了,连芝麻绿豆大的官也敢插上一手,甚至连成就显赫的“伟人”也不例外,足见中国世俗社会机制的黑暗与悲哀。在这种机制下连苏轼这等伟人都无法逃脱被陷害的厄运,那么史上还有多少不为人知的文人因此而遭受非人的对待。

  反思现在,这种机制似乎依然存在,有多少人因为得到辉煌的成就而遭遇多方的关注,进而受到多方的质疑,最终逃脱不了厄运。像海明威和川端康成,取得诺贝尔奖后不久都选择自杀结束自己的生命。环视四周,也许我们自己也曾经听说或经历过失势如山倒,一个人失败后总会有不少身边的人对他施加不闻不问的冷暴力甚至对其落井下石。这种机制其实不是中国的专利,也许只是在中国的表现得比较突出。我不敢说这种机制来源于人的劣根性,但我们应该冷静地反思,至少我们自己不能成为那种卑鄙的小人,妨碍世界创造伟大。

  谢谢《山居笔记》这位朋友,它让我看到了更深层的问题,我也会以史为鉴,不枉我与它的一场相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6-16 21:0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