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576|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于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使用“学思之窗”的探索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7-5 05:24: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关于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使用“学思之窗”的探索
摘要:高中历史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概括等能力,而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中的“学思之窗”栏目将历史材料与问题有机结合,对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为此,本文从该栏目存在的重要性、分类和如何使用三个层面进行阐述,特别是在教学中如何有效使用这一栏目,笔者进行了一些实践探索,以案例的形式呈现以供参考。
关键词:学思之窗;重要性;分类;使用

一、“学思之窗”的重要性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版)》对高中历史教学与学习提出了如下要求:
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该要求可以看出,高中历史教学注重于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概括、综合和总结问题等能力,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理解历史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的能力。而在历史教学实践中,教师最基本的教学工具亦是学生最基本的学习工具,就是教材。在现行使用的人教版教材的编排中,有这样一个栏目叫“学思之窗”,它将历史材料与问题有机结合起来,符合历史教学中“论从史出”的原则,因此,笔者认为,合理使用“学思之窗”对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有效的进行历史课堂教学的必要工具。
二、“学思之窗”的分类
统计人教版历史教材,仅必修课本的“学思之窗”就有74处,根据其难易程度,大致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比较简单的“学思之窗”,例如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一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的学思之窗:
《史记·殷本纪》载:商朝的相,权力很大。伊尹是开国功臣。在汤灭夏桀和奠定政制中,他起了很大的作用。汤死后,伊尹继续为相,先后辅佐了汤的三个儿子和一个孙子太甲。其中的太甲暴虐无道,不理政务,伊尹将他放逐,令他闭门思过。三年后,太甲悔改,伊尹又迎他回来执政。
思考:从这段记载,你能看出商朝的相权有多大吗?
又如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十八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的学思之窗:
公社的伟大社会措施就是它本身的存在和工作。它所采取的各项措施,只能显示出走向属于人民、由人民掌权的政府的趋势。——马克思《法兰西内战》
思考:巴黎公社采取了哪些民主措施?巴黎公社是什么性质的政权?
诸如此类问题,学生或可通过阅读材料,或可通过阅读课文,便可进行相对正确的回答。
第二类是有一定难度的“学思之窗”,例如历史必修一第十六课《抗日战争》的学思之窗:
日本侵略者也有家庭,也有妻子儿女,和家人在一起也是其乐融融。但是,他们侵入中国后,对手无寸铁的中国平民进行了极其残忍丧失人性的屠杀。他们把一位青年拉到街上,剥光衣服,用硫酸浇到身上,再逼令其行走,直至倒地而死;把俘虏的士兵捆绑在柱子上,用锥子刺成血人,再用刺刀穿透喉咙;把难民捆起来,当成拼刺刀的靶子活活刺死;还轮奸孕妇,又剖出腹中胎儿,挑在刺刀上戏耍等。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6-7-5 05:24:17 | 只看该作者

思考:是什么是日本侵略者从人性变成反人类的兽性?
又如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七课《启蒙运动》的学思之窗:
恩格斯说:启蒙思想家们“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做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思维着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从今以后,迷信、偏私、特权和压迫,必将为永恒的真理,为永恒的正义,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排挤。”
思考:想一想,启蒙思想家是如何继承和发展人文精神的?
这一类“学思之窗”需要在学生理解知识、阅读题目和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在教师引导之下才能够做出相对正确合理的解答。
第三类是有难度且解答过程相对复杂的“学思之窗”,例如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十一课《物理学的重大进展》的学思之窗:
在经典力学中,空间、时间和质量都与物体的运动速度无关。一座钟无论处于静止还是运动状态,它的快慢保持不变,这与人们的日常经验相一致。但是,爱因斯坦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相对论的观点与人们的日常经验不一致,但它在物理学上却十分合理,并为实验所证实。爱因斯坦为了说明时间的相对性,曾经举出这样的例子:把两个完全一样的钟,分别放在地球的北极和赤道上,由于地球自转的缘故,赤道上的钟会比北极的钟走得慢一些。他的计算表明:当速度增大时,时间将会变慢;当速度达到光速时,时间也就停止了。
思考:你认为应该怎样评价牛顿和爱因斯坦的贡献?
诸如此类问题,学生需要具备和学习相关的学科基础知识后,在进行总结时,由老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从而促进学生的有效思考。
三、如何使用“学思之窗”
根据“学思之窗”的分类,在推进课堂有效教学的过程中,可将“学思之窗”的使用分为三种方式。
第一,难度较为简单的“学思之窗”,可以适当用作导入新课工具,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亦可作为学生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的工具。
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决定了教师实施教学的有效程度。历史学科知识相对比较枯燥乏味,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特别是在导入新课的过程中,如果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对于课堂教学的成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例如人教版必修三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这一课的课标要求是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重点是“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家的思想。若依照常规的导入方式,一是通过问答式,什么是百家争鸣?一是通过看本课引言《孔子讲学图》等方式导入,这容易与初中教学发生重复,且不一定能够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但是,若是使用本课学思之窗进行导入则效果和层次完全不一样。这一课的学思之窗是这样的:
孔子说:“性相近也。”——《论语·阳货》
孟子说:“人无有不善。”——《孟子·告子上》
荀子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
以幻灯片的形式展示三位儒者对人性的看法,提问: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三位儒者对人性有何看法?为什么他们同是儒家学派代表人物,思想却有不同?借此导入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背景的探究和讲解。这样的导入既能一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带动学生思维的运转。
例如在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十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的学思之窗,可作为随堂练习巩固学生所学知识的工具。
张謇是江苏南通人,晚清状元。他不热心官场,而是以极大的爱国热忱倡导“实业救国”,并创办实业。张謇认为,发展实业应该“听之民办”,重点要放在纺织和钢铁工业上。他提倡在不损害民族权益的前提下,引进外资。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张謇创办的南通大生纱厂等企业发展很快,仅大生纱厂一、二厂,到1921年就获利白银一千六百多万两,其中三分之二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获得的。这样丰厚的利润,在就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史上是空前的。但到20年代中期,张謇的企业就开始每况愈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6-7-5 05:24:20 | 只看该作者

思考:为什么张謇的企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迅速发展,而到20世纪20年代中期又很快衰落下去?
通过这段学思之窗的材料可以印证教材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有利的外部环境。……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整个中国民族工业又迅速萧条”这一知识点,从而达到论从史出,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
第二,对于有一定难度的“学思之窗”,这类“学思之窗”虽然有一定的难度,但学生通过对教材的阅读,经过思考后也能够解答出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使用这类“学思之窗”,可以作为教学过程中提问的内容,以带动学生思考,实现师生互动。通过充分利用这些“学思之窗”, 既能够为教学中重点难点内容的解决提供史料支撑,又能让学生充分思考起来,活跃课堂气氛。
例如在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七课《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学思之窗:
资产阶级既以榨取着世界市场,于是就使所有一切国度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新的工业)部门加工制造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从地球上最遥远的地区运来的原料,并且它们所出产的制造品已经不只是供本国内部消费而且是供世界各处消费。——《共产党宣言》
思考:工业革命以后,世界市场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
在经过本课内容学习之后,学生经过一定思考后和教师的引导便可以解答出来:世界市场在工业革命之后进一步得到发展,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其原因是工业革命后大机器生产的产品不再满足于国内市场,且原料也来自于世界各地,加上交通运输条件因为蒸汽机车和轮船的出现而大大改善,世界各地间的联系更加紧密。由此,学生对工业革命如何推动世界市场的进一步发展的知识理解将更加深刻,记忆更加清晰。
第三,对于比较复杂的“学思之窗”的利用,可以用做小组讨论内容,既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又增进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
例如讲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二十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
对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影响的分析,课前教师可分配给学习小组不同的任务,引导不同的小组从政策实施初期和后期,从积极和局限等方面引用史实进行分析。而本课中的学思之窗材料:
后来,列宁在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说:“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因为“俄罗斯和它的主要产粮区隔绝了……除了余粮收集制之外,当时我们是没有别的办法来实现粮食政策的”,“因为战争的形势已经斩钉截铁的规定了这种公式和条件我们没有丝毫的选择余地……”
可为学生联系“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后的效果,经过思考和相互讨论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苏俄国内战争时期因为战争因素不得已实行的经济政策,具有超越历史发展和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特点。其他小组再根据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的情况作出剩下的结论:虽然在苏俄国内战争中战时共产主义具有保证战争胜利的重要作用,但进入和平建设时代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势必挫伤工农的积极性,必须做出改变。
四、结语
在历史学科学习中,“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基本的学习方法,而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 “学思之窗”栏目中的每则材料都是编写者精挑细选的,具有典型性和鲜明性,因此,如何利用“学思之窗”,对于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具有非常重要指导意义,在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利用教材中的材料,使之成为我们教学中的有效助力,这值得我们不断的探索、研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5-13 07:1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