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165|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读《经典即人生---文字是修正灵魂的良药》心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7-15 14:04: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读《经典即人生---文字是修正灵魂的良药》心得
当第一次从校长手中接过这本书时内心是很沉重的,因为我知道这是一份责任,也是一份信任。但是也一直没有急着去拜读这本三百多页的书,因为对于陈琴老师其实已经有所了解,去年也粗略的读了复印本的《经典诵读问答录》也已经受益良多,打算心静下来在还好读读这本期待已久的好书。
最近几日读完了,感觉心里波涛汹涌,有很多想说的想去做的,但是,有种感受叫无以言表,但是还是想说说我的一些感受。
第一章《语文之忧与素读之道》
陈老师也曾无数次低回惆怅,无数次搔首追问,无数次豁然又迷惘:语文,是什么?陈老师蓦然回首时才发现:大道至简似平常。老师读书,再教学生读书。唯有爱读书的老师才能培养出爱读书的学生,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讲,陈琴老师读书是为了给学生作参照物。
对于语文课,陈老师主张低成本的课堂。课堂不是舞台,上课不是拍电影,经不得剪辑。每一节课都是神圣的,我们就是这样的底色,就只能这样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当然,生活需要电影类的艺术,比如,公开课就是艺术,是生活化的艺术。
在这一章里我还学到了陈琴老师关于家校关系的处理,她的“家校共读”活动进展的就很值得我去学习。对于低段拼音教学陈老师也给了我们一个好的方法:声母、韵母都像背口诀一样,念的滚瓜烂熟,再来逐个认识,用卡片指读。识字课对于“六书”的渗透也不觉得生涩,陈老师的教育智慧那么的让人钦佩。
最后陈老师告诉我们语文是什么?“是一节节课的技术训练吗?我从来认为,语文不是老师教会的,语文老师只要做到三件事就够了,一是教孩子认识近三千个汉字;二是教会孩子朗读;三是不遗余力地诱惑孩子迷恋书籍。其他的事,孩子自己会主动学会的。”
对于语文课老师要爱整棵树,直至整片森林,而不是盯着某一片叶子或某根树枝。想想何尝不是呢,我们的课提问时参与的有几个人,有多少人会游离于课堂之外,什么才能让更多的孩子受益呢,就是读书,去热爱读书吧,去捧起书本,嗅里面的馨香,品里面的味道,悟里面的哲思,修灵魂的高度。
第二章《经典素读教学实践举例》
这一章节,是从2007到2011年陈琴老师的教学札记,记录很多她真实的素读课堂和她的语文课。这里面看到陈琴老师的坚持和辛劳,也看到了为师的责任。她的每一封《给家长的一封信》都那么的真诚和动人。她的素读课上学生是那么的热爱,她的语文课又何尝不是一种境界,她的作文教学因为她长期的经典素读,孩子们厚积薄发,基本不用老师教就能写出好文章,她也教孩子们练字,也会教孩子们如何来面对考试,如何答题,如何在应试教育上也能考出高分,她甚至每节课预习都会让孩子们去画思维导图。当然更多的是那一堂堂精彩纷呈的经典素读课,朗朗书声,低吟浅唱,拍案朗诵,师生对读,顶针读,镂空背,更甚者手舞足蹈起来,读到入情入境,读到忘我,那是何等的洒脱,何等的境界。
第三章《读书乐与荐书忙》
读到这一章真的让我惊叹,因为我被陈琴老师的读书量惊住了,这些书里面陈琴老师都做了批注,都有自己独特的感悟,有些书甚至不只是读一遍,有些好的内容,她还抄下来、背下来。我整理了一下她所提到的书籍,希望自己以后能后一一去拜读。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6-7-15 14:04:37 | 只看该作者

陈琴老师看的书有: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声律启蒙》《千家诗》《唐诗三百首》《大学》《中庸》《论语》《老子》《庄子》《孟子》《古文观止》《礼记》《学记》《史记》《尚书》《周易》。
四大名著《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
海明威《真正的高度》、泰戈尔《飞鸟集》、纪伯伦《沙与沫》、狄金森《狄金森诗选》、董桥《文字是肉做的》、朱自清《标准与尺度》、西梅内斯《四月》《我不知道》、泰戈尔《吉檀迦利》、李希贵《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吉姆·崔利斯《朗读手册》、《舒婷顾城抒情诗选》、《余光中经典》、席慕蓉《七里香》、《叔本华的人生智慧》、《培根论人生》、《爱默生人生十论》、克里希那穆提《你就是世界》、李泽厚《美学之书》、《叔本华美学随笔》、朱永新《改变,从阅读开始》、高时良《学记研究》、圣严法师《正信的佛教》、王东华《发现母亲》、肖宪,张宝昆《世界上最成功的教育—犹太教育揭秘》、托马斯·佛利德曼《世界是平的》、亚当·斯密《国富论》、纳德·曼维尔《蜜蜂的寓言》、范增《吟赏丹青》《吟赏风雅》《吟赏风流》、《叔本华人生哲学》《罗素论幸福人生》、尼采《快乐的知识》、林语堂《生活的艺术》、《读书的艺术—如何阅读和阅读什么》《博览群书》、《卡尔维诺文集·意大利童话》、钱理群《我的精神自传》、朗达·拜恩《秘密》、潘文国《危机下的中文》、泰勒·本—沙哈尔《幸福的方法》、弗拉季米尔·纳博科夫《普宁》《洛丽塔》、杜拉斯《情人》、爱默生《论自助》《论精神法则》、卢梭《爱弥儿》《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遐想》、劳伦斯《虹》、董娇《故事》、王荣生《语文教学内容重构》、王丽《名家谈语文学习》、李瑞山《语文素养高级读本》、里尔克《秋日》、王国维《人间词话》、叶芝《苇间风》、罗曼·罗兰《贝多芬传》《巨人三传》《约翰·克里斯朵夫》、马可·奥勒留《沉思录》、辜鸿铭《春秋大义》、龙应台《在海德堡坠入情网》、张晓风《张晓风文集》、柏拉图《理想国》、安妮宝贝《素年锦时》、陆小曼《晚渚轻烟》、俞平伯《重圆花烛歌》、章诒和《往事并不如烟》、王阳明《传习录》、《资治通鉴》。
以上这88本书,我想也只是陈琴老师看的所有书里的一部分而已,光看看这些书的名字就已经让人望而生畏了,更何况去细读呢,可是陈琴老师做到了,其实有几本书自己在大学图书管里也是看到过的,只是觉得那时的自己才疏学浅,读不懂,也不敢去读,至今有一本劳伦斯的《虹》还躺在书柜的最底下,我想是时候拿出来读读了。
从这些书单中看到了,陈琴老师阅读也是很广泛的,从哲学到美学,从散文到小说,从古至今,从诗歌到杂文,我想这就是陈琴老师上课为什么那么有魅力了,她的学生为什么那么爱她,如果我的老师读过那么多书,而且上课时会常常讲故事一样把那些书里的精华讲给学生听,学生怎么不会被那些精彩的内容吸引呢,怎么会不喜欢这个饱读经书,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老师呢。
第四章《“小”心观察“大”教育》
这一章的内容是陈琴老师从一些小事上去感悟现今的教育,如新闻上的自杀少年,奥数班的疯狂等等,还有陈琴老师对杜威的教育观见解,以及犹太人的教育和我们的教育差异。其中陈琴老师对于优秀是培养出来的,兴趣是培养出来的进行了解释,最让我受益的是《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里提到的一点让我触目惊心,书里写到“中国有句古话:自古慈母多败儿!慈母,在这里当然是指呵护过度的人。以我的生活经验而言,但凡在家里,那种事无巨细都把孩子照顾得舒舒服服的父母,培养出来的孩子无一不是懦弱低能的。他们怕孩子开煤气炉,害怕孩子独立户外活动,害怕孩子爬高爬低,甚至担心孩子开水龙头都会受伤。这种环境中出来的孩子在熟悉的亲人跟前就刁蛮任性,离开关注的目光就怯懦无助,走上社会,经不起任何意外,脆弱得如同承受不了任何力度的豆芽,他们只能以‘听话’的态度依循生活的既定轨迹,一旦变更,就茫然无措了。”
看到这样的话,我想想我们有些家长不就是这样的吗?在看看最近新闻上因为高考自杀的还少吗?几乎每年都有吧,这些孩子他们把那些东西看的比生命都重要,可是真的那么重要吗?而我们学校的教育经常和家庭教育严重脱节,令许多孩子变成双面人,很多家长打电话都说;”是吗?他再家不这样啊。”老师听到家长说孩子在家里的情况往往也会觉得怎么会这样,他在学校挺好的啊。所以啊,这又是一个难过的话题。
读完这本书,思绪万千,我想用林清玄《和时间赛跑》里的一句话做为我的结尾“如果将来我有什么要教给我的孩子,我会告诉他:假若你一直和时间比赛,你就可以成功!”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去读书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6-7-15 14:04:43 | 只看该作者

当第一次从校长手中接过这本书时内心是很沉重的,因为我知道这是一份责任,也是一份信任。但是也一直没有急着去拜读这本三百多页的书,因为对于陈琴老师其实已经有所了解,去年也粗略的读了复印本的《经典诵读问答录》也已经受益良多,打算心静下来在还好读读这本期待已久的好书。
最近几日读完了,感觉心里波涛汹涌,有很多想说的想去做的,但是,有种感受叫无以言表,但是还是想说说我的一些感受。
第一章《语文之忧与素读之道》
陈老师也曾无数次低回惆怅,无数次搔首追问,无数次豁然又迷惘:语文,是什么?陈老师蓦然回首时才发现:大道至简似平常。老师读书,再教学生读书。唯有爱读书的老师才能培养出爱读书的学生,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讲,陈琴老师读书是为了给学生作参照物。
对于语文课,陈老师主张低成本的课堂。课堂不是舞台,上课不是拍电影,经不得剪辑。每一节课都是神圣的,我们就是这样的底色,就只能这样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当然,生活需要电影类的艺术,比如,公开课就是艺术,是生活化的艺术。
在这一章里我还学到了陈琴老师关于家校关系的处理,她的“家校共读”活动进展的就很值得我去学习。对于低段拼音教学陈老师也给了我们一个好的方法:声母、韵母都像背口诀一样,念的滚瓜烂熟,再来逐个认识,用卡片指读。识字课对于“六书”的渗透也不觉得生涩,陈老师的教育智慧那么的让人钦佩。
最后陈老师告诉我们语文是什么?“是一节节课的技术训练吗?我从来认为,语文不是老师教会的,语文老师只要做到三件事就够了,一是教孩子认识近三千个汉字;二是教会孩子朗读;三是不遗余力地诱惑孩子迷恋书籍。其他的事,孩子自己会主动学会的。”
对于语文课老师要爱整棵树,直至整片森林,而不是盯着某一片叶子或某根树枝。想想何尝不是呢,我们的课提问时参与的有几个人,有多少人会游离于课堂之外,什么才能让更多的孩子受益呢,就是读书,去热爱读书吧,去捧起书本,嗅里面的馨香,品里面的味道,悟里面的哲思,修灵魂的高度。
第二章《经典素读教学实践举例》
这一章节,是从2007到2011年陈琴老师的教学札记,记录很多她真实的素读课堂和她的语文课。这里面看到陈琴老师的坚持和辛劳,也看到了为师的责任。她的每一封《给家长的一封信》都那么的真诚和动人。她的素读课上学生是那么的热爱,她的语文课又何尝不是一种境界,她的作文教学因为她长期的经典素读,孩子们厚积薄发,基本不用老师教就能写出好文章,她也教孩子们练字,也会教孩子们如何来面对考试,如何答题,如何在应试教育上也能考出高分,她甚至每节课预习都会让孩子们去画思维导图。当然更多的是那一堂堂精彩纷呈的经典素读课,朗朗书声,低吟浅唱,拍案朗诵,师生对读,顶针读,镂空背,更甚者手舞足蹈起来,读到入情入境,读到忘我,那是何等的洒脱,何等的境界。
第三章《读书乐与荐书忙》
读到这一章真的让我惊叹,因为我被陈琴老师的读书量惊住了,这些书里面陈琴老师都做了批注,都有自己独特的感悟,有些书甚至不只是读一遍,有些好的内容,她还抄下来、背下来。我整理了一下她所提到的书籍,希望自己以后能后一一去拜读。
陈琴老师看的书有: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声律启蒙》《千家诗》《唐诗三百首》《大学》《中庸》《论语》《老子》《庄子》《孟子》《古文观止》《礼记》《学记》《史记》《尚书》《周易》。
四大名著《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6-7-15 14:04:46 | 只看该作者

海明威《真正的高度》、泰戈尔《飞鸟集》、纪伯伦《沙与沫》、狄金森《狄金森诗选》、董桥《文字是肉做的》、朱自清《标准与尺度》、西梅内斯《四月》《我不知道》、泰戈尔《吉檀迦利》、李希贵《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吉姆·崔利斯《朗读手册》、《舒婷顾城抒情诗选》、《余光中经典》、席慕蓉《七里香》、《叔本华的人生智慧》、《培根论人生》、《爱默生人生十论》、克里希那穆提《你就是世界》、李泽厚《美学之书》、《叔本华美学随笔》、朱永新《改变,从阅读开始》、高时良《学记研究》、圣严法师《正信的佛教》、王东华《发现母亲》、肖宪,张宝昆《世界上最成功的教育—犹太教育揭秘》、托马斯·佛利德曼《世界是平的》、亚当·斯密《国富论》、纳德·曼维尔《蜜蜂的寓言》、范增《吟赏丹青》《吟赏风雅》《吟赏风流》、《叔本华人生哲学》《罗素论幸福人生》、尼采《快乐的知识》、林语堂《生活的艺术》、《读书的艺术—如何阅读和阅读什么》《博览群书》、《卡尔维诺文集·意大利童话》、钱理群《我的精神自传》、朗达·拜恩《秘密》、潘文国《危机下的中文》、泰勒·本—沙哈尔《幸福的方法》、弗拉季米尔·纳博科夫《普宁》《洛丽塔》、杜拉斯《情人》、爱默生《论自助》《论精神法则》、卢梭《爱弥儿》《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遐想》、劳伦斯《虹》、董娇《故事》、王荣生《语文教学内容重构》、王丽《名家谈语文学习》、李瑞山《语文素养高级读本》、里尔克《秋日》、王国维《人间词话》、叶芝《苇间风》、罗曼·罗兰《贝多芬传》《巨人三传》《约翰·克里斯朵夫》、马可·奥勒留《沉思录》、辜鸿铭《春秋大义》、龙应台《在海德堡坠入情网》、张晓风《张晓风文集》、柏拉图《理想国》、安妮宝贝《素年锦时》、陆小曼《晚渚轻烟》、俞平伯《重圆花烛歌》、章诒和《往事并不如烟》、王阳明《传习录》、《资治通鉴》。
以上这88本书,我想也只是陈琴老师看的所有书里的一部分而已,光看看这些书的名字就已经让人望而生畏了,更何况去细读呢,可是陈琴老师做到了,其实有几本书自己在大学图书管里也是看到过的,只是觉得那时的自己才疏学浅,读不懂,也不敢去读,至今有一本劳伦斯的《虹》还躺在书柜的最底下,我想是时候拿出来读读了。
从这些书单中看到了,陈琴老师阅读也是很广泛的,从哲学到美学,从散文到小说,从古至今,从诗歌到杂文,我想这就是陈琴老师上课为什么那么有魅力了,她的学生为什么那么爱她,如果我的老师读过那么多书,而且上课时会常常讲故事一样把那些书里的精华讲给学生听,学生怎么不会被那些精彩的内容吸引呢,怎么会不喜欢这个饱读经书,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老师呢。
第四章《“小”心观察“大”教育》
这一章的内容是陈琴老师从一些小事上去感悟现今的教育,如新闻上的自杀少年,奥数班的疯狂等等,还有陈琴老师对杜威的教育观见解,以及犹太人的教育和我们的教育差异。其中陈琴老师对于优秀是培养出来的,兴趣是培养出来的进行了解释,最让我受益的是《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里提到的一点让我触目惊心,书里写到“中国有句古话:自古慈母多败儿!慈母,在这里当然是指呵护过度的人。以我的生活经验而言,但凡在家里,那种事无巨细都把孩子照顾得舒舒服服的父母,培养出来的孩子无一不是懦弱低能的。他们怕孩子开煤气炉,害怕孩子独立户外活动,害怕孩子爬高爬低,甚至担心孩子开水龙头都会受伤。这种环境中出来的孩子在熟悉的亲人跟前就刁蛮任性,离开关注的目光就怯懦无助,走上社会,经不起任何意外,脆弱得如同承受不了任何力度的豆芽,他们只能以‘听话’的态度依循生活的既定轨迹,一旦变更,就茫然无措了。”
看到这样的话,我想想我们有些家长不就是这样的吗?在看看最近新闻上因为高考自杀的还少吗?几乎每年都有吧,这些孩子他们把那些东西看的比生命都重要,可是真的那么重要吗?而我们学校的教育经常和家庭教育严重脱节,令许多孩子变成双面人,很多家长打电话都说;”是吗?他再家不这样啊。”老师听到家长说孩子在家里的情况往往也会觉得怎么会这样,他在学校挺好的啊。所以啊,这又是一个难过的话题。
读完这本书,思绪万千,我想用林清玄《和时间赛跑》里的一句话做为我的结尾“如果将来我有什么要教给我的孩子,我会告诉他:假若你一直和时间比赛,你就可以成功!”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去读书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5-12 18:0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