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14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如何提高学生理解计算中的算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9-24 20:32: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如何提高学生理解计算中的算理

                                 秀英区东山中心小学    覃福平
                                           学分帐号  527501

计算教学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中始终占有很大的比重,这部分看似简单的教学内容,却是学生深感厌烦的部分。单调的算式、繁琐的计算,使学生无法理解问题的本质,体会不到数学学习的价值,更无法想象学习后的用处。
《新课程标准》对计算教学的具体要求和处理上作了一些比较合理的变化,本人认为弄清算理是计算教学的根本。
要使学生会算,首先必须使学生明确怎样算,也就是加强法则及算理的理解,在教学时,教师应以清晰的理论指导学生理解算理,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正所谓“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算理
教材对计算教学作了精心的设计,一般都是从具体的情境进入教学内容。这对学生理解算理有很大的帮助。
在《乘法分配律》一课中,教材出示一幅服装店的情境图,提出问题:买4件上衣和4条裤子一共多少元?学生列出两种解法:50×5+40×5和(50+40)×5。 教材又提出:“你能把这两道算式 写成一个等式吗?”这两道为什么相等呢,仅仅是计算结果相同吗?根据情境理解两边算式的意思,左边算式是4件上衣的钱加4条裤子的钱。右边算式是1套衣服的钱乘5。这时就可以适度抽象等式的本质特点,在运算的层面上解释等号两边的联系:左边先算50乘4与40乘4,再把两个积相加。右边先算50加40的和,再把和乘4;学生很容易就能理解:“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等于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加起来,结果不变。”    用字母表示  a×(b+c) =a×b+a×c ,把计算赋予了现实意义,帮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算理
2、在动手操作中理解算理
人教版新教材中设计了大量便于学生进行操作的内容。如用小棒、圆片、小正方块等,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表象的建立,参与到算理的探究中。
在《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教学时,借助小棒让学生体会要减的数无法从零碎的几根里取走,于是引导学生思考要将一小捆(十根一捆)打开,再取走要减去的根数。不同数字的反复操作使学生意识到,当减数比被减数的个位大时,无法减就要从被减数的十位退一,也就是将一捆打开的过程。“退一当十”的算理在学生的自主探索中形成。
3、在纠错中巩固算理
在计算教学课堂上,一些学生学会了算法后在练习时还是出现错误。其实这些学生还是算理不清。笔者有一次在教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一位数的口算时,一位学生在练习时把32+6的结果算成92,这就是因为他没有真正理解“十位和十位相加,个位和个位相加”的算理。遇到这种情况,教者不必着急,学生的错误本身就是一种教学资源。教师可以让他自己想一想,为什么会算错,错在哪里。如果他本人说不清,就可以找其他同学告诉他,个位上的6应该和个位上的2相加得8,8加30得38.在纠正这个错误的同时,全班同学都得到了巩固。
  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算法,训练思维。一节高效的计算课,学生除了计算能力得到提高以外,发现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不断地加强。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6-12 16:0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