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933|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神秘岛》读后感1000字800字600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9-30 00:26: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神秘岛》读后感1000字800字600字

  最近用了几天时间终于把著名科幻小说家凡尔纳的科幻四部曲之一的《神秘岛》读完了。它给了我许多道理,也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人,最善于使用自然条件、 一切事物的创造者、最热爱发明与创造、最具有主见的顶级生物。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在美国南北战争的时候,有五个被围困在南军城中的北方人趁着偶然的机会用气球逃脱了。他们中途被风暴吹落在太平洋中的一个荒岛上,但是他们并没有灰心失望,他们团结互助,以集体的智慧和劳动,克服了重重困难,建立起幸福的生活。他们从赤手空拳一直到制造出陶器、玻璃、风磨、电报机……他们不仅动手能力强,还挽救了在附近另一孤岛上独居了十二年而失去理智的罪犯,使他恢复了人性,成为他们忠实的伙伴。这些荒岛上的遇难者虽然什么也不缺,但是他们并没有放弃返回祖国的努力。一天,他们终于登上了在格兰特船长的儿子罗伯特指挥的邓肯号,重新回到了祖国的环抱。这几个遇难者在荒岛上度过的岁月了,不断发现了不可思议的奇迹。每当他们在危急的时候,似乎总有一个神秘的人在援助他们。原来这人就是《海底两万里》中的主人公、潜水艇诺第留斯号的发明者——尼摩船长。

  这本书有一个十分让我感兴趣的部分——炸开花岗石。原来,工程师无意中发现格兰特湖中有一股暗流,估计下面有一个大洞,但由于水深无法下去观察,只好先让水排干在进入。但这周围都是高大的花岗石,想要打出一个洞来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于是他们思考着:要真么办才能在坚硬的花岗石上打出一个大洞来。后来,他们想到一个办法——用火药炸开来。但他们现在有没有炸药,只好自己制作最简单但又威力巨大的硝酸。于是,他们开始需找材料:甘油、疏酸铁、疏酸铝、硝酸钾……大约经过几十天的时间后,硝酸制造成功了。但是呢,硝酸的稳定性非常低,而且要经过撞击后才会爆炸,以原本的技术是用雷管引爆,但现在没有,之后用锤子之类的东西敲打它,但如果这样,那就得牺牲那个去敲击它的人。后来,他们想出一个办法:先让一根长绳子沾上疏磺,然后把几斤重的铁用一根植物纤维绳子吊在炸药坑的上面粘着疏磺的长绳子系在吊着重铁的绳子的中央,另一端被拉到了距离炸药几英尺的地面上。这样,只要用火点着沾上疏磺的那根绳子神秘岛读后感1000字以后火势很快就会烧到和第一个绳子的接头处;就这样,接头处一旦断掉,铁块就会落到了滴着硝酸的石面上引发爆炸。从绳子烧完大约要十五分钟,于是,他们在点燃身子后立马就回到石窟里面等待着,一直到他们听到爆炸声后,他们便冲往格兰特湖看一看效果,果然不出所料,花岗石被炸出一个大洞,等水流完后他们便发现了湖底下有一个大石洞,并把它命名为“花岗石窟”。

  这本书中的这这个故事告诉我:其实有些事情,其实是可以以我代价的方式去完成的。而人,则是全世界上最聪明,最富有创造力的顶级生物。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6-9-30 00:26:43 | 只看该作者
:《神秘岛》读后感      陈佳迅

  大家可能对儒勒·凡尔纳不太熟悉,但一定听说过《海底两万里》、《八十天环游地球》等名著,这些都是凡尔纳写的。凡尔纳一共写了八十部小说,我读了很多,而最近,我又看了一部——《神秘岛》

  《神秘岛》讲的是美国南北战争时期,五名北军战俘的故事。他们乘坐热气球逃离关押地——里士满,可惜中途气球漏气,被扔到了一座孤岛上。不过这个岛土地非常肥沃,动物很多,还有铁、煤等矿物,就像一座专门为他们准备的岛。

  在工程师赛勒斯·史密斯的带领下,他们炼铁、烧瓷器、造玻璃、做蜡烛,还安装电报装置、建家禽养殖场、制硝化甘油做人工瀑布等,建立了很多“丰功伟业”。后来这五个人虽然在岛上生活得非常快乐,但心里总记挂着祖国,想要找到办法返回。于是他们开始造船。就在新船试航的时候,却意外捡到一个在塔波岛上的人扔的漂流求救瓶。于是他们前往塔波岛拯救了一名叫艾尔通的伙伴……大家一起回到岛上建立了一个富庶的家园。

  然而不幸的是,这个被他们命名为“林肯岛”的小岛在一次火山爆发中毁灭,只剩下一块面积不大的花岗石,它高出水面不足十英尺。正当他们绝望地躺在花岗石上时,一艘轮船出现了。他们被解救了,六个人终于登上了罗伯特·格兰特所指挥的“邓肯号”,重返祖国的怀抱。

  回国后,他们买了一块地形复杂的土地,根据林肯岛上他们起的名字命名了“远西森林”、“富兰克林山”等。大家在陆地上的“林肯岛”快乐地生活、工作。

  看到这里,林肯岛的居民给我留下了这样的印象:乐观、智慧、团结。

  乐观是因为他们流落孤岛,却并没有悲观绝望,而是尽自己所能去改变一无所有的处境。

  而智慧,主要表现在工程师史密斯的身上。他知道任何一种物品是怎么样产生的,从而运用到现实中。没有机器,自己造;没有食物,想办法解决……从头开始追逐建立美好家园的梦想。

  而我最欣赏他们的,还是团结。这一点,我是从哈伯中弹一事看出来的。一次,一艘海盗船在林肯岛附近沉没,几个海盗逃上林肯岛,其中一个发现了哈伯,一枪打过去,哈伯应声倒地。大家赶紧查看,日夜守护着他。因为受伤之前,哈伯神秘岛读后感900字曾经接触过一种容易引起疟疾的气体,这次虽然没有伤到心脏,可是疟疾发作,随时都有生命危险。但在大家的精心守护下,哈伯总算渐渐恢复了。我觉得哈伯的伙伴特别值得敬佩,他们冒着被传染的风险护理哈伯,始终没有放弃他,可见他们的感情是多么深!

  在书的开头,凡尔纳写了大段的对话,描述气球漏气时的惊险,让我的注意力一下子落到了上面。而中间,则用一种观察他们的写作手法,写他们的生活,逼真得我都不确定这五个北军战俘的故事是真是假!所以,整本书看完后,我特别想再看一遍,希望能找到答案。这种书读的遍数多了,才能感受到那最深的精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6-9-30 00:26:48 | 只看该作者
:《神秘岛》读后感       周雪曼

  在假期,我闲着无聊,便拿起一本名叫《神秘岛》的书,开始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我一般读书的时候都先看简介,我翻到第一页,就看到了简介的内容。

  上面是这样说的,美国南北战争时,有五个逃犯,乘气球逃跑了,这五个人中有:斯密斯、纳布、热带翁·斯皮莱、彭克·罗夫、哈伯,他们掉在一个荒岛上,经过几年的努力,最后终于回家了。

  刚开始,他们什么东西都没有,都差点饿死了,但是他们团结互助,依靠自身拥有的智慧和知识,成为不屈不饶的生存者。

  这本书最让我佩服的是一个就是来自新西兰的十五岁少年赫伯特·布朗。他年龄比我大不了几岁,他十分聪明好学、上进,他脑子里充满各种各样的生物学知识,小小年纪,堪称生物专家。他在生物学方面的知识,不仅让我这样的小学生感叹,就连书中其他几个有着丰富知识和经验的主人公都佩服不已。这位小天才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不仅发现了用来做面包的“面包树”,用来驱除蚊虫和瘴气的桉树,还发现了各种新鲜的蔬菜,可以治病的药草,以及彭克·罗夫最喜爱抽的烟草,为这批岛上的“流浪儿”居民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古人说“自助者,天必助之。”在到处充满危机、无人居住的荒岛上,居民们却能够如此安逸地生活,除了他们拥有勇敢、顽强和智慧的品质之外,他们还有丰富的知识和才能,更重要的是,这个岛是个神奇的岛!岛上拥有丰富的矿产供他们所需。

  我时常听老师讲,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风浪不知什么时候会到来,如果陷入绝境,遇到不测时,我们需要储备足够多的知识和能量,为那些不可预知的危险境遇做准备,才使自己不至于在今后的生活中陷入绝境。

  读了这本《神秘岛》,我感受到,今后,自己一定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像书中的十五岁少年赫伯特·布朗一样,用知识来武装自己,为今后的生活做好储备,就算到了荒岛上,依然能生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6-9-30 00:26:54 | 只看该作者
《神秘岛》读后感

  这是儒尔·凡尔纳写的一篇小说。五个主人公有鲁滨逊一样的遭遇——被困荒岛,却根据他们的知识,一次一次克服困难,甚至击退了企图占据小岛的海盗;有丰富的地理天文知识,令我受益匪浅;还有惊心动魄一波三折的故事……这些构成了我最喜欢的一本书——《神秘岛》。

  这是凡尔纳三部曲《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海底两万里》《神秘岛》中的最后一部。主要写了美国南北战争期间,北军的五名俘虏乘坐热气球,逃到南太平洋的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上,并通过齐心协力的努力,将小岛改造成了一个富饶的乐园。整部书中都有丰富的科普知识:地理学、生物学、工程学、天文学、化学等等。作者用它们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还有“鹦鹉螺”号的船长尼摩的不时帮助,使情节又蒙上一层悬疑色彩。这些都令我着迷,既能读到科普文的天马行空,又能领略到侦探小说的紧张刺激,还有特殊的知识结构,这就是《神秘岛》。

  凡尔纳是一位优秀的通俗小说家,他把自己内心的想法变得似乎能使我触摸到。在读这本书的同时,我眼前好像真的出现了一座富饶的小岛:海滩上趴着成群结队的海豹;可怕的美洲豹在丛林里隐藏,爱恶作剧的猴子在树丛间跳来跳去;还有不少的美丽海鸟在岛四周繁衍生息……这座岛上,有一座“花岗岩宫”,有一个物种丰富的菜园子,还有一个养殖场……这就是这些探险者的家。虽然作者没有对五个人物进行正面描写,但是他们的性格却随着情节的深入栩栩如生展现在眼前。冷静对待危险、勇敢坚毅的工程师赛勒斯·史密斯;知识渊博、行动果断的记者热代翁;心直口快、正直的水手彭克罗夫;勤奋好学的少年哈伯;强壮机智、乐于效劳、老实的纳布;还有改邪为正的罪犯艾尔通。

  通过读这本书,我明白了不少知识。这是在荒无人烟的岛上的生存之道,但也是在充满荆棘的人生道路上的取胜技巧。它写出了冒险者们不畏艰难、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临危不惧、不畏强暴的品质。更可贵的是,它同时也歌颂了一行人强烈的爱国意识,他们用美国伟大的公民——林肯命名小岛就是一个例子。这样的意志品质放在生活中同样也能在复杂的社会中取得成功。可以说,这些不仅是文学经典,必要时还是人生中的生存之道。

  在冒险者的努力下,小岛变成了一个乐园。有一块植被生长茂盛的菜园,有一个畜牧场,还有一个自然提供的“养兔场”……在山穷水尽的情况下,依靠自然给的一切,人们能够自力更生,开垦出一片新的天地,那么其他的灾难又说明什么?如果人们不放弃,我们这个世界就会看到很多奇迹。在遇到挫折时,要保持乐观的心态,因为人最可怕的敌人是自己。像我,有时考次好成绩,就会犯同样的毛病——骄傲,下一次考试就会有点小失误,就这样成绩忽上忽下地浮动着;而我们班长,胜不骄败不馁,在上半学期的努力下,下半学期的成绩一直保持在优秀的水平上,深受老师的喜爱,同时,也使我可望不可即,每次总是与第一失之交臂。在成为初中生后,我慢慢试着改变我的心态,效果还不错,可是稍微一松懈,成绩就会有忽上忽下。不过有了初二的努力,我一定会战胜自己,成为真正的胜利者。

  这就是我从《神秘岛》所学到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6-9-30 00:27:00 | 只看该作者
:《神秘岛》读后感

  每当学校举行逃生知识讲座,每当消防官兵讲述着如何在火灾、地震中保护自己,每当春游前班主任在讲台上宣读有关纪律时,我心里总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厌倦,仿佛这都是些不必要的“陈词滥调”。可是当我们真正遇到了危险,我们谁能够保证自己在慌乱中还能如此平静地想起这些逃生常识,然后去一一履行?谁能够保证自己不受一丁点伤害?我们当中,没有,因为我们没有经历过像汶川大地震这样的灾难,我们不知道被压在废墟下是什么感受。如果经历了这些,也许我们就不会对当初老师的教诲产生厌恶。关于这一点,我是在读《神秘岛》时悟到的。

  《神秘岛》的作者儒勒·凡尔纳用他独到的思维,描述了五个流落荒岛的人怎样用自己的智慧创造生活,以及他们的传奇经历。读《神秘岛》,读的就是几个落难人的知识、智慧、胆量、信念,而这其中,我最欣赏的就是他们渊博的知识。

  所谓渊博,并不仅仅局限于老师在课堂上所讲的知识——当然这是很重要的,除此之外,也有生活的基本常识。故事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背景,故事的主人公:工程师塞勒斯·史密士、工程师的仆人纳巴加尼森、水手潘克洛夫、记者吉丁·史佩莱、船长的孤儿赫伯特,外加工程师的一只狗托普。这五个人在荒岛上发挥各人的特长,为美好生活而共同努力着。工程师的学识对孤岛上的这五个居民来说,就好比是与外界取得联系的重要条件之一,塞勒斯·史密士发现岛上的大量天然矿石资源,为他们日后造生活用具、兵器甚至是通讯工具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水手潘克洛夫、赫伯特是他们当中的优秀猎手;纳巴加尼森则是很不错的厨师;至于记者吉丁,则帮助工程师完成一项有一项的“高科技”。另外,他们还和一只大猩猩成为了好朋友,救下了艾尔通,这也是他们能离开小岛的一个重要原因。

  “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我们听得不少了。可是有很多人并不能真正理解,其中也可能包括你我。回到《神秘岛》的故事情节:如果没有知识,荒岛上的居民可能在逃离集中营的过程中就被大西洋的风暴卷入海底;如果没有知识,他们也不会有火来烧烤食物,重新回到茹毛饮血的时代;如果没有知识,他们也不会利用天然矿石制造钢铁、玻璃;如果没有知识,他们就会在荒岛上被野兽所食;如果没有知识,他们也许会同这个小岛一样,在火山爆发中毁灭……

  风雨袭来,知识就是遮挡的伞;危难关头,知识也是一种力量。这样想想,老师的劝诫,消防官兵的演讲,也变得悦耳动听,这些在我耳中,不再是“陈词滥调”,而是遮风挡雨的伞,躲避灾难的利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6-9-30 00:27:06 | 只看该作者
:《神秘岛》读后感

  暑假里老师发给我们了一本书——《神秘岛》。这书名一下子吸引了我,迫不及待地埋头看起来。

  这本书主要讲了美国南北战期间,五个俘虏利用氢气球逃离里士满,中途被风暴吹落在一个荒芜人烟的小岛,他们却从未气馁,团结一致,依靠大家的智慧与辛勤劳动,还有神秘人物的帮助,克服了种种困难,制造出了陶器,木船,电报机……建立起一个富裕的小岛,过上幸福的生活。直到最后火山喷发,几个探险者都险些丧命,幸亏“邓肯”号经过那里时才把他们搭救上船。

  这本书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要有坚定的信念,书中工程师史密斯得救,不仅在于神秘人物的帮助,更重要的是其他探险者有着共同的一个信念:非把史密斯找到不可!是啊,在生活中,在学习上,这种坚定不移的信念是非常可贵的。汶川大地震之后,武警官兵,消防队员们不顾生命危险地救人一种信念:只要还有一个人活着,就要救上来。全国各地的人们纷纷献爱心,你50,我100,为灾区尽自己的一份力,这是一种责任,一种使命。

  而且做事还要有勇气。当然,事情要深思书虑之后才能做,千万不能轻举妄动。艾尔通去海盗船上英勇冒险,虽然差点儿丧命,但有勇气冒险还是好的,最后能机智果断逃跑,说明他很聪明。在日常生活中做事有勇气,还要有智慧,才能临危逃生。智慧,史密斯就很聪明,制作化学火柴,为同伴们在漫长,寒冷的黑夜点亮了希望之火,让他们不在吃生食。现实生活中,拥有智慧的人也不少。一个十来岁的小男孩有智有谋,把一个落水的孩子救上岸。

  做人还需有爱心,书中的尼摩船长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救了史密斯;把托普托出水面;把装满许多东西的箱子放在遗物角;用水雷引起海盗船的爆炸……生活中,将摔倒的小朋友扶起;给残疾人让座;将钱包物归原主…… 这都是爱的表现。

  《神秘岛》这本书令我受益匪浅,让我明白了许许多多做人的道理,今后我会向着这些目标去奋斗,去努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6-9-30 00:27:10 | 只看该作者
《神秘岛》读后感       蔡曼琪

  我个人非常喜欢法国科幻小说家家儒勒——凡尔纳,可以说他所有的有点名气的书我都看过,而《神秘岛》则是凡尔纳最经典的著作海洋三部曲之一,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神秘岛讲述的故事是描述在美国南北战争的时候,有五个被围困在南军城中的北方人(他们是工程师——哈丁上尉、战地记者——史皮莱特、哈丁的仆人——奈伯、水手——潘克洛夫特和他养的孤儿——赫伯特,另外还有一只训练有素的探险犬,属于哈丁的)。趁着偶然的机会用气球逃脱了。他们中途被风暴吹落在太平洋中的一个荒岛上,但是他们并没有灰心失望,他们团结互助,以集体的智慧和劳动,克服了重重困难,建立起幸福的生活。他们从赤手空拳一直到制造出陶器、玻璃、风磨、电报机……他们挽救了在附近另一孤岛上独居了十二年而失去理智的罪犯艾尔通,使他恢复了人性,成为他们忠实的伙伴。这些荒岛上的遇难者虽然什么也不缺,但是他们并没有放弃返回祖国的努力。一天,他们终于登上了在格兰特船长的儿子罗伯特指挥的邓肯号,重新回到了祖国的环抱。这几个遇难者在荒岛上度过的岁月了,不断发现了不可思议的奇迹。每当他们在危急的时候,似乎总有一个神秘的人在援助他们。原来这人就是《海底两万里》一书中的主人公、潜水船诺第留斯号的发明者、反抗压迫的战士——尼摩船长。

  说实话我喜欢着本书的原因是他开阔了我的想象力,让我知道原来着写事情可以用着个角度去看。他让我知道了许多的科学知识。小说里面的情节丰富有趣。凡尔纳的科学手法在着一书中都是用工程师着一神奇有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表现出来的。让我佩服不已。小说里面的工程师就像一个万能的神一样在什么都没有的岛上作出陶器、玻璃、风磨、电报机等等。他们所发生的故事曲折传奇。人物不同各有各的特色,似乎着5个人就概括了全世界的人一样无所不能。他让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想象风暴。让我能够充实自己的想象力,现在人们所缺少的就是着种想象力,没有足够的想象力可以发挥的话人类的文明只会停滞不前。

  这本书还教会了我团结,如果在这几十年中,他们不团结是活不下来的。一个人在荒岛生活,又怎能耐住寂寞,一个人怎么能发现制造这么多东西,他们这五个人也是缺一不可的。缺了工程师,他们无法制造生活用品,无法知道自己的地理位置,就连日常生活中最容易得到的火都无法摄取;缺了水手,他们不能制造船只去塔布岛救人;缺了赫伯特,他们吃的东西就没有了安全保障,因为其他人并不知野菜是否有毒……如果他们不团结,也就不能战胜海盗;如果他们不团结,就不能将这里从一无所有到应有尽有。古今中外有无数名言说的就是团结的重要,比如:共同的事业,共同的斗争,可以使人们产生忍受一切的力量_奥斯特洛夫斯基。而我们中国人往往就是输在这里,比如说:当足球比赛是世界性的时候,中国队是很难踢出国门的,而中国队的强项则是单打,比如:乒乓球。这是因为像足球这样的运动,是体现每个队的团体合作精神,它不是一个人怎样把球踢进去的事,而是需要11人在共同配合下,把一个足球踢进去,而有些队员们只想着个人进球时的荣耀却忽视了合作的重要。

  他们有着丰富的知识,他们有着利剑不可摧的团结精神,他们创造出了神话。我相信,团结的我们,知识丰富的我们也会向他们一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6-16 11:3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