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755|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学论文: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让学生绽放光彩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1-11 01:02: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学论文: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让学生绽放光彩
保亭县三道镇中心学校  林珊泓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有一句教育格言“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当前正有着众多学校的教学行为都在由“以教定学”向“以学定教”逐步转型,他们所追求的正是“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对于具有发展性逻辑思维极强的学科——数学教学,这种以学生的学习为主体的课堂更能体现它的意义所在。任何学科,教师“教得有效”只能体现在学生的学上,数学课堂更是如此。要立足于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不但要解决的是教什么的问题,还要解决如何教的问题。
一、以学习为中心,首先须明确“教什么”
教师决定教什么很重要,因为这关系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能立于主体地位上。当教师把传授知识、传授经验做为最终的课堂教学任务时,那么学生的自主意识或创造意识势必被扼杀。为什么说以传授经验为主线的传统课堂模式会存在这样的弊端?从学生的学习方式看,学生的学习生成都是沿着教师的授课思路发展,所有的数学问题,在教师心中早有既定的答案。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再是集体订正等一贯模式,这样获得的学习成效毫无创新可言。课堂上大多时候都是师与生的互动,而生与生之间却缺乏交流,即使能回答问题的同学比较多,但教师能关注到的也只能是少部分学生的思维动向,难于发现“异声音”。个别行为代替了整体行为,数学活动中的“暴露错误”无法实现、知识点的探究也就流于形式无法深入。“与人交谈一次,往往比多年闭门劳作更能启发心智。思想必定是在与人交往中产生,而在孤独中进行加工和表达。”——列夫·托尔斯泰的这句格言道出了“交流”与“沟通”的重要性。我们的传统课堂虽存在有学生自主独立思考的环节,也存在有师生对话,可更多的是寻不到“对学”、“群学”相互交流的踪迹。
教学为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
我们都说“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而我们要想“在有限的课堂里传授无限的知识”显然是不可能的。那么,我们要在有限的课堂里教什么呢?显然是教学生如何学习,让学生从课堂学习中真正参与整个学习过程,进而掌握学习方法。
如果教师把学生的发展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那么教师想得更多的会是如何让学生学会思考;如何学会与人交流;如何能掌握独立学习的方法等习惯的养成或方法的习得。宋代著名教育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从另一个角度思考,这句话言明了课堂应要侧重于教会学生怎样去做的,即学习方法。中国数学会理事、特级教师孙维刚就特别重视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维。对于“听课”、“上课”,他是这样建议他的学生的:一个概念提出来了,不妨试着自己先给它下定义;一个定律或公式写出来了,自己先试着去证明它;一个例题写出来了,自己先试着分析它、解出它。让思维跑在老师的前面,这样听课,才会体会到思维的乐趣。在他的课上,基本上是先出题,写出公式,然后让学生讨论,上黑板演示,老师在一旁点拨,让学生学会寻找规律。从孙维刚老师的课堂实施流程中,我们不难找出自研自探——合作交流——展示点拨的学习踪迹,这和当前教学模式的变革——“先学后教模式”不谋而合。只有先学了才知道要解决的问题在哪里,找到问题所在才能有的放矢。教师真正放手,学生才能真正发挥学习自主权,学生经历了无数次的自主探究、交流所获、思维碰撞的课堂,无形中便学会了学习方法。学生能在独立自主中领悟知识点,能在相互交流中解决困惑,更能在展示评价提升自我,这便是孙维纲教学成功的秘诀——永远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把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7-1-11 01:02:52 | 只看该作者

二、以学习为中心,就必须让学生做思维的主人
单一的教学模式容易窒息了学生的创造里,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在思维不能自由舒展的课堂里,学生容易出现一些问题,譬如“越来越没有问题”、“出了校门就变得呆若木鸡”或是“课堂越来越引不起学生的兴趣”等等。
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思维,让学生做思维的主人。
1、高效设问,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
常言道: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解于问。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精彩的提问是诱发学生思维的发动机,能开启学生的大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师生情感的交流,优化课堂教学。
以往我看到过多数身边的包括自身的课堂,学生只知道老师教什么学生便学什么,学生没有对知识学习产生需求,完全是被动接受。课堂教学没有了悬念,无法引人入胜。而在哈尔滨代表杜良胤老师的《折线统计图》一课上,却是让人眼前为之一亮,就有老师说“这么单调的课,都能被他上活了!”。这节课值得学习之处在于老师能设计有价值的问题,正确引导学生对统计图的有关数据信息进行合理的解释,有效实现统计的意义即“让数据张开嘴巴说话”。
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存在着差异性,这些区别正是它的应用价值。要想让学生明确它在生活中的作用,则从认识它自身的特点出发。杜老师是这样引导学生发现折线统计图的特征的:
(1)引发学生认识“点”能表示数量多少。
师:观察折线统计图,说说你知道了什么?(生:上面的点表示的是一定的数据。生:一个点就是一个数量。)
(2)引发学生发现“线段”能表示数据的增减变化。
师:还有什么发现?(生:除了有点我还发现有线段。)
师:观察这些线段,你有什么发现?(这些线段有些向上斜、有些向下斜。)
师:这些线段都在哪?(生:两点之间。)
师:线上下斜的角度不一样,是什么决定角度的变化?(生:我觉得是数据。)
师:你能通过线段不同的角度发现数据的变化吗?(生:有上下波动。生:有上升趋势,有下降趋势。)
小结:这就是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的区别与魅力所在。这简单的线真的不简单啊!通过折线的变化,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
(3)引发学生发现数据的变化趋势。
师:刚才我们是一部分一部分观察的,现在我们从整体观察一下,它的变化又是什么样的呢?
师:谁能根据图中数据的变化趋势,预测一下,2015年会有多少人来参观呢?说说你的预测理由。
……
杜老师围绕“数据分析观念”这一核心内容设计一系列有效数学问题,引发学生对数据中蕴含信息的思考过程,即数据收集与整理——数据的呈现与描述——数据的分析与预测,进而体会统计图的应用价值。在整个分析过程中,学生在杜老师的问题串的引导下实现了与数据的轻松对话,把原本枯燥、单调的数学符号读出一个个蕴含在数字背后生活信息。
优秀的教师总是善于在课堂上运用“提问”来启迪学生的心智,引导学生获得知识。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作为一名教师,应该精心设计好各类型的课堂提问,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学生口味的提问艺术风格,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以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7-1-11 01:02:55 | 只看该作者

2、创设实践情境,让学生的思维得以舒展。
“教得是否有效”不看教师讲得是否精彩而在于学生学得是否快乐。数学课堂本就是严谨的、
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学习数学是他们的弱项,因为没有多少孩子喜欢上数学课,原因是多数的数学课堂都是一些干巴巴的数字符号和枯燥的公式算理,缺乏故事情境。数学来源于生活,但却极其抽象的存在于生活当中,数学课堂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来谈教学,而构建数学模型更是需要置身于实践情境中完成相对应的操作、体验。
数学探究活动本身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尝试大胆的猜测,可以借助已有的方法技能对其验证、推理,也可以通过肢体感官,摸摸、摆摆、算算、演演感受知识存于生活中的形态,认识知识的本质,领悟知识的用途与意义。如浙江杭州西湖的马钰老师带来的“植树问题”一课,引导学生充分借助示意图、线段图、模拟实验、实际排队等手段,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植树问题是用除法解决问题的一种特殊情况,并逐步建构“商+1,商不变,商-1”的植树问题模型。这节课把数学建模的起点、抽取模型、运用模型解决问题三个过程环节演绎得淋漓尽致。比如解决问题1、“一根木头长8米,每2米锯一段,需要锯几次?”和问题2、“小朋友排成8米长的一列纵队,每隔2米站一人,共有几人”这两个问题的结果分别是商-1和商+1。马老师不单单要求学生猜想、尝试列式解决,还鼓励学生验证:
师:对于上面的问题,同学们都有不同的想法,那么我们就来验证一下。
师:你们想用什么方法验证呢?
生:用画图的方式。
生:用教具摆一摆。
生:如果没有教具,还可以排队验证。
……最后学生通过摆一摆,亲自站一站,动手画一画等活动,借助生活经验和几何直观,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时候“商-1”、什么时候“商+1”,在不断的观察、分析、概括中,逐步提炼出植树问题各种不同情况的一般规律。正如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在«如何帮助学生建立“数”的概念»的专题报告中提到的三招:语言直观、借助参照物、情境再现,这三招正是数学情境最形象概括。如果教师教授每个知识点时都能创设激发操作欲望的实践情境,让学生通过一系列思维活动丰富了思维体验,那么学生的思维就会自由飞翔,就能够真正提高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
经过对无数个优质课堂的仔细观察,它们之所以能让学生为之绽放光彩的地方便是在于:能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能站在孩子的角度精心设计活动方案;允许孩子以主人之姿立身于课堂当中,充分地展示自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6-8 06:3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