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网站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优秀论文交流)

[复制链接]
8#
 楼主| 发表于 2010-5-21 08:11:00 | 只看该作者
实施快乐数学教学,关注学生健康成长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岑松江夫人小学 张魁军



【摘要】在新课改的大潮中,“快乐教学”脱颖而出。岑松江夫人小学教学教研在“爱”与“会”理念的正确指引下,树立“快乐教学”的思想,沿着“爱会课堂”教研方向,既教师“爱教—教会—会学”,学生“爱学—学会—会学”,强调教学要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培养学生以学为乐的志趣,变“厌学”为“愿学”,变“苦学”为“乐学”,以人的发展为本,促进学生和谐、健康地发展,并践行于日常的教学中,架设了梯度课堂教学研究平台----“三轮教学研究课”,有效地消除了学生的厌学情绪,使学习变得有趣,让学习过程变得愉快,学校的教育教学成效提升到了又一个新的高度。在实际教学中,我校数学教师牢固地掌握了以下几点实施“快乐数学教学”的策略:一、让学生在平等、信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感受学习的乐趣。二、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感受学习的乐趣。三、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感受学习的乐趣。四、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感受学习的乐趣。五、让学生在多媒体辅助教学中感受学习的乐趣。六、让学生在教师榜样的情感熏陶下感受学习的乐趣。



【关键词】新课改  “快乐教学”  激发积极情感   培养乐学志趣   变“厌学”为“愿学”   变“苦学”为“乐学”   以人的发展为本   促进和谐、健康地发展   实施“快乐数学教学”的策略



在新课改的大潮中,各种先进的教学理念涌现,可谓“百花齐放”。其中“快乐教学”脱颖而出,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特别是数学教育界,它已逐渐成为广大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认知和运用最多的教学指导理论。



岑松江夫人小学教研在“爱”与“会”理念的正确指引下,树立“快乐教学”的思想,沿着“爱会课堂”教研方向,既教师“爱教—教会—会学”,学生“爱学—学会—会学”,强调教学要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培养学生以学为乐的志趣,变“厌学”为“愿学”,变“苦学”为“乐学”,以人的发展为本,促进学生和谐、健康地发展,并践行于日常的教学中,架设了梯度课堂教学研究平台----“三轮教学研究课”,有效地消除了学生的厌学情绪,使学习变得有趣,让学习过程变得愉快,学校的教育教学成效提升到了又一个新的高度。



小学数学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学科之一,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有关数、图形、统计等基础知识,而且还要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及一定的推理能力,培养良好的数学情感和态度,养成以学为乐,乐于探索,敢于成功的良好习惯,促进他们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得到和谐发展。在实际教学中,我校数学教师牢固地掌握了以下几点实施“快乐数学教学”的策略。



一  让学生在平等、信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教学是一个涉及教师和学生在理性与情感两方面的动态的人际交流过程。师生关系在教学活动与教学效果之间起着一种潜在的“中介”作用。调查表明:“学生不喜欢学校的第一位因素不是课程的压力,而是师生关系,学生需要老师的信任、公平、鼓励和表扬。”因为任何一个教学目标只有通过师生之间良好的人际沟通这个潜在的和谐环节才能得以实现。没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就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活动。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一定要扮演好自己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角色。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用商量的口气与学生交谈,如:“谁想说说......”“请你说说......”“谁愿意说说......”等等。课后,也常常和同学们一起交流、探讨或其它活动等。由此建立起来的师生关系更加平等,更加融洽。另外,教师还关怀、尊重、信任、理解和热爱每一个学生,和学生全心全意地交朋友,使这种新型的民主师生关系成为一种友好的合作关系,形成一种师生间的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人格碰撞的良好互动关系。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事实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才能焕发出求知的积极情感,才能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



二  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就是给学生提供让问题意识萌芽的合适土壤,启迪学生积极思维。课堂教学中,教师采取讲故事,猜谜语,做游戏等方式,把枯燥的数字、符号,抽象的概念、公式,变成有实用性、愉悦性的具体场景,从而引发学生的兴趣和疑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其全身心投入学习活动中。



    例如,在教学“循环小数”时,我让学生先在脑中再现春夏秋冬自然风光,一年中的春夏秋冬四季更换,周而复始;再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循环”现象(如星期一到星期日),使学生初步理解“循环”的含义,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又如:在教学“质数和合数”时,我从学生的学号入手,创设游戏情景。上课伊始,学生就从自己熟悉的学号开始游戏复习旧知——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自然数按能被2整除可以分为奇数和偶数等知识,引入新课——自然数的另一种分类“质数和合数”。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和欲望。



再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学说,学生的认知来源与生活,只有对知识产生兴趣,才能产生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在课的开始,创设情境,激趣导入。我创设了一个“猴王分饼”的故事情境——猴山上的猴子最喜欢吃猴王做的饼了。有一天,猴王做了三块大小一样的饼分给小猴们吃,它先把第一块饼平均切成四块,分给猴 1一块。猴2见到说:“太少了,我要两块。”猴王就把第二块饼平均切成八块,分给猴2两块。猴3更贪,它抢着说:“我要三块,我要三块。”于是,猴王又把第三块饼平均切成十二块,分给猴3三块。引出数学问题—同学们,你知道哪只猴子分得多吗?一上课,先听一段故事,学生非常乐意,并会立即被吸引。思考故事当中提出的问题,学生自然兴趣浓厚。通过故事设疑,激起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用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入新知,使学生感到学习很有趣,不枯燥无味。



三  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认识的愉悦性是自己去体验感受知识,愿意学、主动学才是学生发展的先决条件。新课标提出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强调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所以,我们的数学教学应跳出“书本——教室”这个小圈子,让学生从自己生活中,从社会生产实践中寻找数学问题,使学生从封闭的教室走向开放的社会大课堂,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通过自由活动,亲身体验如何做数学,实现数学再创造。



例如:在教学“质数和合数”一课时,我组织学生“猜张老师的电话号码”和用学号描述奇数、偶数、质数、合数的“游戏下课”,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应用和掌握新学知识,享受获取新知识,运用新知识的喜悦。



又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时,在新授的开始是根据“猴王分饼”的故事引发出几个分数让学生猜想哪些分数的大小相等呢?于是学生就七嘴八舌地讨论开了,再请学生说说那些分数的大小为什么相等?然后让学生通过“模拟分饼”折纸的小组活动验证自己的结论,最后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分数的分子、分母之间发生了什么变化,怎么变化的?小组观察、讨论、发现规律,总结出分数的基本性质。得出性质后,再让学生说出猴王的想法,并回答如果小猴子要四块,猴王怎么办?既前后照应,又让学生在帮猴王想办法的过程中,运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在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中让学生感悟数学思想(变与不变的思想),感受和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四  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学生在数学课堂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受到班内同学的影响,同学之间的交往和对话是多元的。新课标明确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将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与同伴一起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等数学活动,经历了认知历程,情感相互感染的历程。因此,要让学生获得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分享成功的快乐和喜悦。



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时,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模拟分饼”,先独立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分工合作,动手操作学具圆形纸片。让学生在画画、剪剪、涂涂、比比等过程中合作学习,经历知识的形成的过程,有利于教学的多边互动,使每一位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探究乐趣。



五  让学生在多媒体辅助教学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信息时代,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给我们的教育教学改革带来了历史的飞跃。中国教育由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课堂教学走向“屏幕教学”,由讲授型教学向创新型教学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适时恰当地选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以形象具体的“图、文、声、像”来创造教学的文体化情景,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给数学课增添了无穷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兴趣,这不仅可以有效的避免厌学情绪、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并且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思考,真正的体现学生为主体,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认识”这节课时,本来这节课的内容是相当抽象和枯燥的,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可以在教学课件中设计这样一个环节:一只卡通熊带领大家参观新建成的小区,整个小区的环境是由学生已学过的各种图形组成的,有圆形、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菱形等等。然后问大家:“这个小区漂亮不漂亮,你发现它们都是由那些图形组成的了吗?”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调动起来了,争先恐后的抢着回答问题。这样把抽象的知识和生动的情景有机的结合起来,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和欲望。



又如:在讲解“圆的面积”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圆面积计算的方法这一重点,可以先在电脑上画好一个圆,接着把这个圆分割成相等的两部分共16份,然后通过动画把这两部分交错拼好,这样就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反复演示几遍,让学生自己感觉并最后体会到这个近似的长方形的面积与原来的圆的面积是完全相等的。再问学生还发现了什么?这个近似的长方形的长、宽与圆的什么有关?从而导出求圆的面积公式。使这课的重难点轻易地突破了,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六  让学生在教师榜样的情感熏陶下感受学习的乐趣



教师有其自身的情感熏陶与激励促进作用。皮亚杰认为,好的“构造”可以是学生在良好的环境和气氛中,依靠对教师的认识、模仿和领悟并在老师的熏陶下达到一个新境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品质的培育时,教师自身的心理品质和严谨的教风显得由为重要,表现为良好的情感调控能力和富有自制力,注意情感的传递效应。教师的讲评、板书、批改和教育中所显露出来的品质对于学生是一种感化,是一种榜样的力量。现代教育要求教师要更多地掌握和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尊重学生在数学课堂学习规程中情感体验方面的差异,从而使教师不仅能够传授知识,而且能够促进学生健康情感的形成。



学生是鲜活的花朵,是未来的希望,而他们的健康成长很大程度上决定我们的教育。所以,当代教师应当以“快乐教学”的理念来实施教学,让快乐教学成为一个新的教育里程碑,让快乐的阳光普照校园,让我们的学生尽情编织童年的梦想,享受数学,享受快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0-5-21 08:11:00 | 只看该作者
引导学习反思 促进自主学习  



福建省德化县实验小学 毛建铭



数学学习中的反思是普遍存在的。反思,简单的说就是对过去经历的再认识,数学学习中的反思就是对原有学习经历的回顾、重新思考。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一切知识最终都必须通过主体的建构活动才能得以完成,反思是建构主义的一个核心特征。我国著名理学家朱熹早就提出了“学、问、思、辩、行”的学习模式,实践证明,在学习过程中,充分提供给学生学习反思的机会,多关注学生的反思行为,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可以促使学生产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对学生来说终身受益。



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对学生学习的反思还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造成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原因之一,小学生的反思行为大多数处于一种下意识的、不自觉的状态。也就是说,我们的学生还不会反思、或者不善于反思。不知道该在什么时候反思?反思什么?怎么反思?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总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发生的错误,有时只要学生稍微反思一下就能发现,并能独立的加以更正。比如,抄错数据、得出了不符实际的答案(小明的身高138分米;一共2.8人)等。原因之二,我们教师还没有意识到反思对于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能力水平的重要性,没有及时去培养学生自觉反思的习惯。因此,教给学生一些反思的方法,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是我们数学老师迫在眉睫的一大任务。现笔者根据数学学习过程的特点,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展开简要论述,以期有更多的教师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反思,使我们的学生能在不断反思中更有效地学习数学、学好数学。



一、课堂总结——引导学生反思自问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和对自己的学习做一个评价,就是训练学生整理思维过程和思维策略,通过自我评价、自我赞赏,提高学习信心,逐步养成反思的习惯。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课堂教学一结束,教师立即打开课本布置作业,让学生埋头于习题中。教师来回于学生中间,对“接受较差”的学生进行指导……在这里,学生完全没有了反思的机会。



其实,教师要舍得花一些时间,让学生进行反思自问:1、今天老师讲的是什么知识?(整理内化,构建知识体系)2、我知道了多少?(对照检查,确定补习方向)3、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对书中的哪些地方还存在疑问?(质疑提高,培养创新精神)……然后有问题的可以举手提问,师生集体商讨解决。这种课堂空间的安排必然能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自我的整理和内化,从而构建自身的知识体系,可以起到“磨刀不误砍柴功”的作用。在课末这样的反思,教师要以鼓励和表扬为主,让学生敢想,更敢说。



同时,在引导学生反思自问时,也应注意这样一个问题: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学生总是根据问题的具体情景(如板书、教师的语言暗示等)来进行简单的回顾总结,这种总结是受具体情景制约的,如果不对它进行提炼、概括,那么它的适用范围就很有局限,不易产生迁移。因此应在总结时让学生反思整个学习过程,结合数学基本方法,引导学生在思维策略上回顾总结,分析具体内容中包含的数学基本思想方法,对具体内容进行再加工,从中提炼出应用范围广泛的一般数学思想方法。



二、完成作业——引导学生反思自查



现在的学生作业做完了就往组长那儿一扔,便去做自己的事情。把作业交给老师去评,错了,返回订正,再送老师批改……有的学生甚至要在这样的循环中来回数次。这种重复,不仅不能使学生增加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反而会产生一种厌烦情绪。学生在这样的往复中,增加自己麻烦的同时,也给老师增加了负担,不但大大降低了学习的效率,还会滋长不负责任的坏习惯。



上述情形的现出,大多是因为学生在作业时往往满足于做出题目,而对自己的解题方法的优劣却从来不加评价,作业中经常出现解题过程单一、思路狭窄、解法陈旧、主次不分等不足。还有的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时不求甚解、粗心大意,满足于一知半解,在解题完之后,忽视对结论的反思,经常出现结果不符合实际,数据出错等现象。



例如:小强带着15元钱购买了4瓶牛奶,牛奶每瓶1.5元,剩下的钱买矿泉水,每瓶2.5元,可以买多少瓶矿泉水?

学生完成的算式是“(15 -1.5 × 4)÷ 2.5 =3.6(瓶)”。



但大部分学生可能未认识到结果的不合理,这时对结果的反思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因此教师应当结合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错误设计教学情境,帮助学生从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角度来剖析作业错误的原因,指导学生自觉地检验结果,培养他们的反思能力,使学生在纠正作业错误的过程中掌握基础知识,理解基本概念的本质。同时通过这一反思过程,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的思维逐渐朝着多样、灵活、精细和新颖的方向发展,在对问题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以促使学生形成一个系统性强、着眼于相互联系的数学认知结构。



在教学实践中,我要求学生在作业完成后不要急于上交。而是要给自己提这样的三个层次的问题: 1、我今天的作业和昨天相比怎么样,进步了?还是退步了?(浅层次的反思)2、我认真检查了吗?我都做对了吗?(中层次的实践反思)3、当学生反思习惯的养成达到一定水平时,可以引导学生这样问自己:这道题有没有别的解法?(深层次的质疑反思)在批改作业过程中,为了检查学生的反思情况,打开作业本,不急于用红笔在学生作业本上做对或错的符号。而是认真“扫描”,发现有错误的,总是把本子退给学生,让他自己去独立检查找出来。那些没有认真反思自查的学生经过这样多次的“教训”之后,就会觉得:与其要被退回重查,还不如自己进行认真反思自查。另外,还可以让学生把反思的结果写在作业本上,教师根据学生的反思结果,进行方法上的指导、疑难问题的解答、反思质量的评价。



三、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反思自究



一个人对解决问题的体验是有时效的,如果不及时进行总结,这种经验就会消退,从而也就失去宝贵思想方法的训练机会,失去从经验上升到规律、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机会,这是教学上的一种最大浪费。因此,为了提高数学学习效率,必须使学生有时间、有机会对自己的思维活动进行反思,对自己是怎样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应用了哪些基本的思考方法、技能和技巧、走过哪些弯路、从中获得哪些经验教训进行认真的剖析,逐渐培养随时监控自己的数学思维活动的习惯。



学生解决问题时,或多或少都会带有一定的“尝试错误”,再加上缺乏对解题过程的反思,不对解题过程进行提炼和概括,为完成任务而解题,导致解题质量不高,效率低下。解题是学好数学的必由之路,但是不同的解题指导思想会有不同的解题效果。养成对自己的解题过程进行反思的习惯是具有正确的解题思想的体现。为提高解题质量和效率,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整理思维过程,确定解题关键,引导学生回顾和整理解题思路,使解题的过程清晰、思维条理化、精确化和概括化。



例如:解决应用题“一个人加工一批零件,原计划每天加工200个,6天可以完成;现在要在5天完成,每天需要比计划多加工多少个零件?”时,学生按常规的解法是“200 × 6 ÷ 5 - 200=40(个)”,教师就可以启发学生反思:“有没有其它的方法?”通过思考,学生探究出另一思路:“假设把原来第6天加工的200个零件平均分到前5天去做,那么就是5天完成了全部任务,所以每天需要比计划多加工200 ÷ 5=40(个)。然后让学生进一步比较、反思两种方法,使学生体会到第二种方法的优势。



四、学习态度——引导学生反思自省



没有一个学生不希望自己优秀。在对自身学习态度的反思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通过对比,清楚的知晓认真学与不认真学的结果差异。从而坚定“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信念,认真学习。无数事实证明,人总是在不断的反思总结中提高的。每周我都主动与班主任进行协调,利用十几分钟的时间集中进行反思。让学生自己好好回顾在近阶段中的表现,进行深入的反思。就集体或其他人的学习状况也可以开展类似一家之言的评议,哪些地方做的好,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在不断的总结中反思、纠正、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



这样的反思训练,首先,要求教师有这样的观念:并不是知识传授的越多,积累的越厚实,就等于学生良好知识结构与数学能力的形成。教师的发问不能替代学生的独立反思,要重视培养善于思考的学生。其次,为了把反思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需要教师带头进行反思,为学生树立榜样,营造良好的氛围。诸如,“这节课最精彩的地方是XXX提出的一个问题”;“在……地方老师处理的不够好,有待于老师改进”。……这样潜移默化的对学生施加影响。另外,还要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调动学生反思的积极性。教师根据学生各方面的表现情况,开展反思学习争星比赛,一周一总结,一周一评比。这样长期训练,直到学生能自觉反思,最终养成了反思的习惯。



反思是一种隐性的教育资源。学生对自己学习中的不足或成功进行反思,进而修正或强化。事实上,学生这种自我发现问题、自我调整、主动应对的过程,不正是我们老师所追求的学生自我教育的境界吗?学生学会了反思,就相当于给学生请了一位尽心尽责的老师,随时随地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进行有效指导,从而可以实现自我教育,提高学习的效率。哲人笛卡儿说过“我思故我在”,我们说:“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多反思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0-5-21 08:12:00 | 只看该作者
学生数学乐学习惯的养成训练  



重庆市垫江县桂阳小学 李孝昌



  所谓“乐学习惯”是指学生在学习时表现出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特征的总和,是良好学习习惯的一种心理能动状态。

一、让学生乐于参与学习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培养学生参与学习积极性。

创设恰当的情境,能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既能创造愉快学习的乐学气氛,激发学生求知欲,又能促进学生主动进行知识探究。在情境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通过动脑、动口、动手,自觉思考,主动地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可设计为:请学生用小棒表示每人分到的苹果个数。有6个苹果,如果平均分给李军和王平,他们各分到几个苹果?学生能很快取出3根小棒。教师接着说现在只1个苹果,还是平均分给李军和王平,请用小棒表示每人分到的苹果个数。许多同学被难住了,有的同学把一根小棒用手指握住一半露出一半,问他表示什么意思?回答说,因为每人分到半个苹果。教师进一步问: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半个”吗?学生被问住了。此时,一种新的数(分数)的学习,成了学生自身的欲望。

2.探索知识形成过程,为学生体验成功创设条件。

新课程提倡注重过程,要让学生自己主宰学习的认知过程,亲自去实践探索知识的奥秘。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索就没有数学的发展。在教学中,要加强实践操作,学生通过自己实践、思索,以“动”促“思”,对所学的内容才能真正有所领悟,进而内化为自己所有,逐步形成自己的数学认知结构,并享受学习的快乐。例如:在教学“平方厘米的认识”时,让学生参与新知识的发展和形成过程,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等活动:量一量,发现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的秘密;找一找,找到了生活中许多物体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摆一摆,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摆图形。经历亲身体验和感知,很好地获得感性经验,从而实现了认识知识的内化过程。这样,学生在平等、民主、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中,促进了理解力和判断力的发展。

3.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呵护学生好奇心。

小学生特点就是好奇心强,对什么都感到新奇,对什么都要问个“为什么?”而好奇心正是创造的起源,是独创思维火花的闪现。教师就需要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教师那微笑的面庞,亲切的话语,信任的目光,让每个学生感到安全、舒畅,学生便会思路开阔,思维敏捷,有许许多多稀奇古怪的念头涌现。我们给予启发诱导,鼓励呵护,便会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尊重、理解、包容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方式与策略,锻炼胆量,树立自信。

1.课堂上要鼓励学生敢想敢说,不怕说错,建立自信。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因为学生的想法与自己不一样或方式繁琐就一律抹。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 “自主”性,就要尊重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策略。在教学中,即使遇到学生提出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也不要随便指责,只要学生以积极心态调动已有知识经验,迁移通化了新知识,解决了新问题,我们就应给予表扬、鼓励,使其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如在学习了加法、乘法的运算定律后,有的学生可能会问为什么减法、除法没有,老师在肯定学生问得好后再启发学生:“你能自己算算试试吗?” 学生敢想、敢疑、敢说,受到启发,通过努力学生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不但认识上就会产生飞跃,也锻炼了胆量,树立自信心。

2.善待每一个学生,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

师生是平等的,教师应走下讲台,深入学生中间,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和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尊重关心每一位学生,与学生多接触,谈心了解他们学习、生活情况;在学生有错时不过分批评指责,而是给他们改过的时间和机会,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让学生感到老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从而乐于和教师交往,从而自觉地投入到积极学习之中。

三、让学生在公平、和谐、竞争的环境中主动学习

1.给学生创造良好的竞争环境,激发他们学习的激情和潜能,主动思维、大胆实践、克服困难,不断进取,去获得成功。

如在计算训练、统计操作中经常设计“夺红旗”、“找朋友”、“送回家”、 “开火车”、“接力赛”等游戏活动,学生对这些活动特别感兴趣,并且在竞争中把个人与集体融合起来,形成了团结互助,共同提高的良好道德品质。在应用题、几何知识、综合实践等学习活动中安排一些争当“小神探”、“攻坚能手”、“智多星”、“红旗组”等竞赛活动,培养了学生锲而不舍的进取精神,更鼓励了那些肯动脑筋、勤于思考、勇于攀登的奋斗精神。
    2.设置合理科学的评价方式,引导学生沿着健康轨道开展竞争。

在学习上不仅赛知识、技能,还要赛习惯、意志、学法、思维和语言的表达。那就不能把考试的分数作为唯一评价标准。如一个学难生经历了艰苦努力,取得进步,那他就应该与考第一名的同学一样得到肯定和赞扬。在学习中都按要求完成好作业的同学,老师还要引导学生去比谁的解法更优、思路更简,从而让学生朝着更高的标准不断努力,永不满足。

3.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小学生好奇,有求知欲望,但不刻苦、没耐心、少毅力、自我控制力差。要想使学生主动听课、积极动脑、学会学习,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就要善于用生动的语言、恰当的比喻、直观的演示、形象的画图、启发性的提问、变化多样的教学方法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使他们有效地把耳、目、脑、口利用起来,在动手、动脑、动口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他们独立学、思、用的能力;在概念、法则、公式的推导过程中,体会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懂得如何学习数学,从而培养其主动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4.让学生在知识运用中养成乐学好习惯。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学习了“利息”前,就可以安排学生去调查银行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有关存贷款、债券、建设基金、住房公积金等利息的知识,再结合调查情况学习利息,学习后又让学生回去跟父母交流,并与父母共同理财。这样把生活问题和数学知识沟通起来,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到数学价值,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求知情趣,在知识运用中养成乐学好习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10-5-30 07:41:00 | 只看该作者
论文千篇: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0-6-4 08:30:00 | 只看该作者
在教学中营造探究氛围  



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荔湾实验小学 黄穗瑶



探究教学,又称为引导探究教学或探索性教学,是20世纪中期由美国教授施瓦布提出的。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一年级学生初入学,良好学习习惯尚养成,爱说,好动,注意力不易集中,同时,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还不具备完全依靠推理等纯抽象的方法获取知识的能力。因此,从小培养他们的探索意识,使之形成一定的探究氛围必要的。



一、紧密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小朋友刚入学,兴趣爱好尚未形成,此时,运用探究教学,联系实际,抓紧时机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学生在喜爱本学科的同时,形成一定的探究氛围。



10以内数的认识是在小学阶段最早出现的概念教学,它很重要,没有它,在以后其它的数的认识教学将难以进行;而它又很容易,许多学生在入学之前都见过,甚至会读会写。如何让这“旧知识”引起学生探究的情感呢?在教学中我让学生根据数字的形状,联系实际,发挥想象力,想每个数字像什么,如数字“3”,有的学生甚至能说出是麦当劳的“M”字竖着放,此外学生还可根据自己所说的自编数字儿歌和数字课间操。在教学的同时,我把用实践和故事结合在一起告诉学生一些他们不知道的事,如:我让学生自己找一找生活中为什么人们会在不同的场合上有选择地应用数字,从而告诉他们1~10这10个数字各表示什么含义;在学“0”时,有学生问“为什么0不在1前面学,而在后面学,”为了鼓励学生的这一探究精神,我告诉学生“0”并不是和1~9这几个数字一起诞生的,它的到来是非常曲折的;在学生学了中国文字“一~十”后,为了区别中国数字与数学课上所写的阿拉伯数字,我又给学生讲阿拉伯数字是怎样来的等等。通过以上的,我让学生感到其实数很有意思,而不是表面上的一个数字那么简单,同时我又让学生感到我所告诉他们这些知识,是他们自己发现,然后找到答案的,从而初步形成探究氛围。



二、用思考题引导学生来讲,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课堂上,面对同一个教学内容,不同的人由于思维方式不同,运用策略不同,往往会有不同的见解和认识上的差异,这种差异正好提供了学习活动中的优势互补,使之对知识的探究活动能够切实进行。



探究过程十分重视形象思维教学和推理思维教学。如我在教《连加、连减》时,在学生看图(左边3只小鸡,中间2只小鸡,右边1只小鸡)讲图意并列式计算后,我让学生观察3+2+1这个式子里有几个运算符号,3、2、1各表示什么?整个式子表示什么?从而小结:像这样把三个数合起来,求一共是多少,我们用加法计算,而这种加法式子我们叫连加;接着让他们小组讨论3+2+1这个算式应该怎样算,最后让他们思考这个算式还可以怎样列式?在探究教学中,我用思考题启发学生说话,了解学生的思维情况,并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给予肯定、纠正或补讲,从而逐步培养学生形成探究能力。在教连减时,我让学生观察比较:前面的式子(3+2+1)我们把它叫做连加,那这个式子(8-3-1)叫做什么呢?此时,我紧扣“旧”知识,捕捉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训练点,给学生探究时间,让他们观察、比较、思考、讨论,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进而形成初步的探究氛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10-6-4 08:31:00 | 只看该作者
关于算法多样化的教学反思



淄博高青黑里寨多星希望小学 王晓焕



一.  教学过程简述
出示例题9+3= ?让学生口答此题,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1:9+3=12,因为9加1得10,10加2得12,所以9+3=12。
生2:9+3=12,因为9和3组成12,所以9+3=12。
生3:9+3=12,因为3加7得10,10加2得12,所以9+3=12。
师:还有其他想法吗?
生:沉默
师:再想一想,想得仔细一点。
生:还是沉默。
师:你们想一想(边说边作掰手指状)。
生4:我知道了,我们还可以一个一个地数手指。
(在座学生哄堂大笑)
师:对你说得很好,我们是还可以掰手指,这也是一个好方法。
生5:不对,这个方法是幼儿园里教的,我们已经是小学生了,还用这种难为情的。
师:(显得很不自在)接着问:还有其他算法吗?
生6:摆小棒,先摆9根,再摆3根,然后数一数,一共有12根。
生7:还可以摆圆片、摆三角形……
师:把这些方法都一一罗列在黑板上,(显得很自豪)。
二. 思考
1. 教学中的算法多样化决不是新课标所倡导的那样,只要学生回答出的算法多就是算法的多样化,这两者之间有着质的区别。新课标中的算法多样化是指在同一层面内解决问题的方法的不同。如:本堂课的前几种算法可以称作为算法的多样化,而后面几种算法正如一位小朋友所说的是幼儿园小朋友才用的和小学生所用的方法属于不同层面的,所以称不上算法的多样化。本堂课这位教师的出发点是好的,在追求新课标理念下的算法多样化,但是他的做法只停留在表面上,是为了多样化才多样化,并不是新课标所积极倡导的算法多样化。
2. 新课标所积极倡导的算法多样化还有一个后继步骤,那就是算法的优化,算法只有在优化后多样化才有意义,否则对学生来说加重了课业负担,而且不能得到算法多样化所带来的好处。何为算法的优化,我认为: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已有知识水平,在多样的算法中找到一个自己认为最好的、最为合适的、最能解决问题的算法的过程。这个和我们以前所认为的优化有着明显的区别,以前只从教师的角度去考虑优化,而现在更强调从学生的层面去考虑优化。且优化的过程由学生来完成。让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不断地优化、不断地完善。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知识不断地积累、实践不断地深入,学生已经优化的算法也会随之发生改变,如本课一学生所讲的掰手指是幼儿园小朋友才用,我们已经是小学生了,还用这种方法难为情的。从中不难看出掰手指对幼儿园小朋友来说的确是一个好方法,但对于小学生来说已经不是一个好方法了,也就是对于小学生在进行9加几的计算时除极个别外,他们的优化目标不会是掰手指了。
3. 需要注意的是,提倡算法多样化,并非要求学生一定要掌握多种计算方法;也并不是要求学生要生硬地去套出多种算法。算法多样化应是学生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自然形成的。新课标中所提及的算法多样化和优化,是指集体的多样化,个体的优化。也就是说要求全体学生尽可能地多想出几种不同的算法,而不是要让每个学生都能想到或掌握这些算法。优化是学生个体的行为,教师不能把全班同学所有的算法都优化成一个算法,这有违新课标的精神。
三、实践反思
1. 本人认为,本课执教教师在学生已经回答出了三种不同的算法时,应及时地引导学生再思考其他算法的做法无可厚非,但是不能用掰手指去诱导学生说出掰手指的方法。学生一开始没有说出掰手指的方法,其实在他们的脑子里已经潜意识地将这种算法优化掉了,这在学生的回答中已经得到证实。如果再把这种算法搬出来而且还说这是一种好方法,那么是不是要求所有的学生在计算时都去掰手指,高年级手指不够又该如何?
2.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学会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在新课中当学生已回答出三种不同的算法时,教师应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优化,而不是再去追求所谓的“多样化”。其实这已经不是新课标所倡导的“多样化”了。
   对于新课标,本人对他的认识也不够深入,有待于今后边实践、边反思、边总结。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

点评

在新课改的大潮中,“快乐教学”脱颖而出。岑松江夫人小学教学教研在“爱”与“会”理念的正确指引下,树立“快乐教学”的思想,沿着“爱会课堂”教研方向,既教师“爱教—教会—会学”,学生“爱学—学会—会学”,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1-21 10:4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10-6-4 08:31:00 | 只看该作者
课堂与生活有多远

——一堂数学课的思考

四川省沐川县教师进修学校 欧显容



前不久,我县举办了新课程实施以来的第一次课堂教学大比武。笔者有幸组织了本次小学数学高段的比赛。下面是一参赛教师教学人教版十一册(旧)“百分数的简单应用”时的片段。
[片段实录]
师:同学们,先让我们来做个实验。老师这里有一杯凉开水,有一些糖,如果我把这些糖倒入水中,这杯水就变成了──糖水。(教师边说边从一瓶纯净水里倒出一部分在水杯中,再从一包白糖里到入一部分糖在水杯中)
师:你能根据刚才的实验,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吗?
生:糖占糖水的几分之几?
生:糖和水的比是多少?
……
师板书:糖占糖水的几分之几?
师:这个问题同学们会解答吗?
生:会。(学生不假思索地答)
师:能解答吗?为什么?
生:不能,因为糖和水的重量我们都不知道。
师:那我告诉你,糖10克,水190克。
学生解答,汇报,引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教学。……
综观刚才的教学,我们不难发现教师的教学观点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变。首先,教师选取的兑糖水实验不但与学生的生活接近,而且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其次,在兑糖水实验中由学生根据实际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自然引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百分之几的简单应用题。应该说,这样的引入是自然、有效的。
但是,有一点值得注意:当学生答出糖和水的重量不知道时,教师很急切地告诉学生糖10克,水190克。笔者不仅要问:这一数据是怎么得来的?准确吗?与实际重量相差多少?课后笔者就该问题与该参赛教师进行讨论。教师一脸茫然地说,这个问题事先根本没有考虑过,只是想把题目中解答问题需要的数据告诉学生就行了,而对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实验数据对学生影响这些都未放入考虑的范畴。
[反思]
新课程的实施转变了教师观念。教师在教学时更加注重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注重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注重在情景中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等。但是,随之而来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情景的创设对本课的教学有无作用,过程的探究是否体现了科学性等。像上述案例出现的问题,笔者认为造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思想潜意识划开了课程与生活的界限。其实,当学生意识到要求出糖占糖水的几分之几必须要知道糖和糖水各自的重量时。教师不必急于告诉学生糖和水的重量,而是引导学生估计倒出的水和糖的重量。新课标中加强了估算的要求,此处实际是加强学生估测最好的机会,并且学生对于物体质量的体会也会更深。如果学生在估计时确实有误差,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一瓶水的重量推算倒出的水重以及根据一勺糖的重量推算倒出的糖重。这样也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小小的改动,会让学生真实的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感受到估测的重要性,那种出现诸如身高145米,一个鸡蛋50千克这样的笑话也许出现的就少多了。
二、过程教学实际在走过场,缺少科学严谨对待数学知识的态度。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或举一两个例子就推导出一个定理或性质,并认为这个定理或性质是普遍适用,从而推广应用出去。对定理或性质的正确性从来就没有提出过质疑。这并不是学生不会提问,而是一直以来都是通过此种方式教学的。我们的学生已经习惯了,已经对教师或教材上的结论深信不疑了。那种看似重过程的教学,也只是走走过场而已。就如前面的案例中提到的糖10克、水190克这一数据,没有任何一位学生提出质疑,没有任何一位学生想知道这个准确的数据是怎么得来的。
[建议]
为了避免此类情况的出现,笔者以为:
首先,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比如“时分的认识”,可让学生联系自己一天的作息时间来体会某一时刻自己可能在做什么,通过各种活动体会一分钟究竟有多久,跑50米究竟需要多长时间,从家到学校上学大约要多少时间等等。比如“千克和克”的教学,可让学生通过称一称、掂一掂的活动体会1千克、1克到底有多重,再联系身边的实际称称一个苹果、一个鸡蛋、一本书……的重量,最后通过大量收集身边的物品的重量进一步体会。再如“对称图形”,我们的教师在教学时采用民间剪纸活动引入课题,再通过乡村学校里特有的各种树叶、植物的叶子作为教学资源,既让学生感受对称图形的美,又真正领会到对称图形的特征。
其次,要以科学严谨的态度来教学。现代教学论倡导的教学活动应当重视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和勇于创新。教学从重结果转变为重过程。于是便出现了教师在课堂上带领学生通过各种探究活动、通过各种实验来探索数学公式、定理或性质。但是,由于误差的原因,学生实验结果往往与书本上的不一致,这时我们不能因为实验数据与结果不一致就将某些数据舍去。而应对数据进行分析,找到原因,要以科学的态度来对待实验数据。这样不仅教育学生对待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更重要的是教育学生怎样做人,怎样做一个诚实的人。
    最后,加强学习从根本上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新课程的改革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但要求教师要有过硬的学科知识,还要有先进的教学理念,更重要的是还要懂得通过何种方式方法进行教学。因此,教师要不断加强课标的学习,了解新课标对学生有哪些要求;深钻教材,明白教材的编排体系;改革教学方法,把课堂教学落到实处。总之,如果我们的教师能多思考、勤钻研、不断总结,终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4-20 09:3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