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6422|回复: 3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初中地理教学论文(获奖文章交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5-24 15:3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重视多媒体在地理复习课中的应用



山东淄博临淄孙娄中学 王海霞



初中地理到了复习阶段,课时容量大、难度增加、复合性强的特点越来越突出。复习课的教学目标相比新授课而言,更多地强调地理事物间的联系,或是因果关系,或是类比关系。这些都要求教师在时间有限的课堂上,最大限度地呈现给学生尽量多的直观印象,这是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课本难以做到的。所以,必须重视多媒体在地理复习课中的应用。



一、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多媒体教学手段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而言,优势在于,可以利用其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的综合处理,充分创造一个图文并茂、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快乐中将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多媒体教学在地理课中的优势更是明显,地理学习中经常遇到一些相对抽象的内容。比如学生难以理解的《地球的运动》一节,很难运用语言来描述地球自转、公转的性质以及产生的现象。通过多媒体播放视频,学生就一目了然了。地球的公转轨道是美丽的椭圆,公转时地轴与轨道面成66.5°夹角,公转到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时,太阳分别直射在赤道、北回归线、赤道、南回归线上,与此同时,南北半球出现不同的昼夜长短变化。看了演示,学生不仅牢牢地记住了这些特征,而且被地球环绕太阳运动的优美所折服,不断地发出惊叹的声音。他们大概也感受到人类的渺小,因为其它行星都没有地球这样独特的适合生命生存的条件。多媒体教学的直观、生动、动感是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



二、多媒体教学在复习课中的优势



1.可以节约时间



复习课中,经常地进行地理事物间的比较,以培养学生对比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比如,中国的工业分布与日本、俄罗斯、欧洲西部的比较。如果运用课本,学生得在一节课上翻好几册书,或许等找到正确的页码,学生的耐心也没了。多媒体教学就可以轻松地解决这类问题,运用课件把各个国家、地区的工业分布展示出来,其中的异同点一看就清楚了,规律也就总结出来了。



2.可以增加课堂容量



如果想串讲《世界地理》第二册,运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要用课本一页一页地指导学生读图、看书、做笔记,至少要两节课。但是,运用多媒体教学,只要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把需要学生看的图、需要重点记忆的文字以课件的形式出现,学生就可以轻松地听讲、有效地突破重点难点。



3.可以提高练习的速度



地理复习阶段,为了培养学生由基础知识过渡到正确应对中考,需要进行大量的练习。练习以后的讲评、过关、拓展,都是需要时间的。多媒体教学可以让教师的讲义在课件中出现,不必花时间去图示,不必重复板书相同的内容,把学生容易出错的问题详细地展示出来,提高了练习的速度。



三、复习课中应用多媒体教学的几项原则



1.多媒体应该用到该用的地方



虽然多媒体教学在地理复习课中的作用是明显的,但不能滥用。要选取那些常规方法无法演示或不易演示的内容,比如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世界上的气候类型分布图等。选取传统教学方式不能很好解决的问题,比如如何理解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的分布范围,解释地形雨、锋面雨的成因。



2.应用多媒体教学要注意学生的管理



应用多媒体本是为了突出直观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好地解决教学重难点。但是,如果教师专注于对课件的使用,可能忽略了对学生的管理,这是需要注意的。如果多媒体使用不当,也容易引起学生的视觉疲劳,分散注意力。



3.教师不能形成对多媒体的依赖



在复习阶段,多媒体帮助教师节约了许多的时间,但是也要避免教师上课就用多媒体,甚至连黑板上的板书也不要了,属于地理教师基本功的板图也放弃了。这样对一个地理教师的成长是不利的。毕竟,使用多媒体的熟练程度代替不了渊博的学识、严密的逻辑思维、引人入胜的教学语言、行云流水的板图艺术等这些能够形成人格魅力的内在素养,这才是一个教师教学成功的根本。



总之,在初中地理复习阶段,既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又要防止因使用多媒体而引起的负面效应。让多媒体真正服务于我们的教学,服务于学生的成长和教师的发展。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5-24 15:34:00 | 只看该作者
重视知识构建,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

山东淄博临淄孙娄中学 王海霞
初中阶段的地理学科是一门重要的课程,文理兼备,内容十分丰富。除了地理知识以外,还涉及文学、历史、数学、物理、化学等方面的知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学好这门课,不仅在地理常识方面有收获,还对提高学生的分析、探究、综合能力有很大的帮助。所以,作为一名初中地理教师,必须把努力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当做自己的重要责任,让学生学会地理、会学地理,善于应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其中,重视知识构建,是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



一、知识构建对地理课堂教学的重要意义



地理课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包罗万象,是生动有趣的,但是有的学生不喜欢地理,因为地理知识又是琐碎的。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教师要学会构建每一课时的知识树。经过老师深思熟虑构建起来的知识树能够清晰地展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有一条明确的思维路线,这条线索就把琐碎的地理知识串联起来,让学生感觉记忆是有规律的,各个知识点之间是有联系的。

比如在教学七年级下册第七章《认识省内区域 》第二节
《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一节时,教材呈现给学生的好像是没有联系的知识点:西双版纳在西南边陲、有发达的旅游业、有多种热带植物和动物、有少数民族风情、旅游业发展中遇到了问题等。其实,只要抓住了
这三条主线,这节课的知识就不再琐碎,而是一棵大树上长出了三枝清晰的树枝。许多的时候,教师需要借助知识树来帮助学生建立知识间正确的符合地理学科特点的联系,让学生自觉养成“分析自然环境对人文特征影响”的习惯,从“人与地的关系”的角度来看待地理学习。

如果教师能够把每一课时的教学内容用知识树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就会节约学生大量的记忆时间,即使记忆,也是有规律的尊重地理事物内在联系的有意义识记。时间久了,在学生眼里,地理知识不是若干个琐碎的点,而是一条条清晰的线。



二、
知识构建需要遵循的原则




1.要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和身心发展水平



既然构建知识树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服务于教学,那就要求教师在构建知识树的时候,一定要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和身心发展水平。要考虑能够让学生理解起来更顺畅;要考虑起来能够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要考虑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要严格遵守地理的学科思想和学科方法



教是为了不教,构建知识树的目的也是如此,希望通过每课时知识树的构建,能够养成自觉分析地理事物内在联系的习惯,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所以,知识构建切记不能违背地理的学科思想和学科方法,做一些迎合学生的或者不严密的设计,这样对学生将来的地理学习也是没有好处的。



3.构建知识树要体现出教师的教学风格



可以说,即使面对同样的教学内容,不同的老师就会有不同的教学设计。因为每位教师的性格特点、看问题的视角、教学风格是不同的。因此,知识树的设计切忌盲目跟风,要做出最适合自己教学优点的知识树,这样用起来才游刃有余。



三、知识构建对地理教师的要求



知识构建不同于备课、上课,是对教师更高层次的要求。



1.教师必须熟悉教材,有灵活驾驭教材的能力



知识构建是找出知识间本质的内在的联系。如果不熟悉教材,很难做到这一步。教师必须对教材烂熟于心,而且对本课时知识在整个章节、整册书、整个初中地理阶段的地位和作用有明确的认识。否则,即使构建了,也没有多少使用价值。



2.教师必须熟悉学生,了解学生学习中可能出现的困惑



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越能针对学生学习难点的知识构建越有价值。学生学习遇到障碍,大多是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了“短路”。知识构建就是解决这些短路的桥梁。



3.教师必须对课程标准有充分的了解,做出符合自己个性的解读和理解



知识构建的理论依据在课程标准。教师必须认真学习和领会课程标准,把课程标准的要求落实在每一节课的教学中。备课中所设计的知识构建就是落实课程标准的良好时机,可以通过设计合理的知识构建向学生传递正确的课程理念。



4.教师必须勇于打破平铺直叙的教学观念,能够提纲挈领的引导,给学生印象牢固的帮助



知识构建是教师对教材的加工和升华,是体现教师学科素养的重要途径。所以教师切忌懒惰,一切照搬教学参考书。只有融合了教师独特视角、展现教师教学风格的知识构建才是有生命力的,才会对学生的学习有巨大的帮助。



总之,知识构建是需要广大地理教师积极参与、不断反思。只要大家充分认识到知识构建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意义,并且脚踏实地地去实践,相信会有效地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5-24 15:35:00 | 只看该作者
浅谈培养学生提出地理问题的能力



山东省高青县实验中学 袁玉玲



学生提出问题不仅是作为学习主人的重要体现、发挥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一个方面,也是地理能力的一种重要反映,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非常重要。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生不敢问的原因主要是怕受教师责备,怕被同学嘲笑,丢掉面子。学生如何才能在课堂上主动提出问题呢?



一、创设敢问的课堂氛围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协作者和促进者参与到他们的学习中来,使地理课变为师生、生生之间互相帮助、互相交流的“学习课”,营造出宽松、舒适、愉悦的氛围。另外,多举一些名人和学生中因善思好问而取得成就和成绩的例子,给学生提供鲜活的学习榜样,学生感受主动提出问题的好处。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对敢于提问的学生给予表扬,并做到错了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进行补充;不同的意见进行争论、允许保留意见;老师错了欢迎提意见……对于提出的问题尊重并认真思考,简单的,积极引导,不嘲笑、不讽刺,挖掘其中的闪光点和可贵之处;回答不了的,能灵活应变,不敷衍搪塞;好的问题,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不合常理、异想天开的问题更应保护其提出问题的积极性,其合理部分给予肯定的评价。贯彻“无错原则”,形成“敢于提问”的学风。



二、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使学生“会问”



抓住教材的重、难点,提出问题。对所学内容,学生先自行了解,确定重、难点;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分析交流重点在哪里,难点是什么,并简要说明依据;最后教师依据学生情况,可与学生交流,共同确定重、难点。提出问题可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角度去思考;可逆向假设发问……如学习“地球的运动”时,学生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如果地球不自转,还会有昼和夜吗?还会有昼夜更替吗?地球上会出现怎样的昼夜更替?  如果地球自东向西自转,产生的现象与现在有什么不同?我们有什么方法可以知道地球在运动呢?…… 回答问题的机会留给学生,个人回答不出或有意见分歧时,再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在学生需要时进行适当点拨、引导。



对于抽象的概念,通过提出问题,思考回答,加深理解。如有的同学提出:“南极”、“南极地区”、“南极大陆”、“南极洲”是不是一个概念。



对地理规律提出问题并分析解答,利于学生对地理事物发展变化的趋势、空间组合和形成原因的理解,增强其对地理原理的运用能力。如在探究北美洲地形、气候、河流之间的关系后,有的同学提出:北美洲、亚洲气候有哪些相似之处?北美洲、亚洲地势对河流流向的影响。北美洲、欧洲西面都临海洋,为什么两大洲温带海洋性气候面积分布差异巨大?



感到困惑,有认知矛盾处提问并解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总之,地理教学中,只有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0-5-24 15:35:00 | 只看该作者
浅谈地理教学三维目标的设计



山东省高青县实验中学 袁玉玲



地理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是通过明确教育教学活动的目标,提示旨在达到目标的最优内容和方法,并且成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一种标准。只有认识教学目标的重要性,科学地研究,缜密设计,才能比较理想地实现教学目标。



一、课时目标设计依据



1.教科书、课程标准



课时教学目标要通过课程标准及教学内容分析设计,因为教学内容是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载体。不同教学内容,在培养学生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各有所侧重。



2.学生



教学目标的实现要通过学生来完成。学习重、难点由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学习思维规律及特点决定。分析学生学习此内容时在认知、情感、态度等方面的适应性,以便为不同状态和水平的学生提供适合他们最佳发展的教学条件。



二、课时目标设计原则  



1.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是基于三维目标的关系思考,尽管课程目标是从三个维度陈述,其实质是相互渗透、相互交融的有机整体。“过程与方法”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知识与技能”目标的桥梁、纽带,是学生获取地理知识与地理技能,以及形成正确的地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主渠道,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的途径。过程常常蕴藏着一定的方法,一定的方法须体现在一定过程之中,并通过一定过程掌握一定方法。“知识与技能”是基础性目标,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物质载体;“情感、态度、价值观”是终结性目标,是实现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形成实效性过程和科学方法的动力,在探索知识和科学方法的过程中起到推动作用,是实现教书育人的基本功能。但它不能独立或直接进行,只有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融为一体,才是有生命力的。



2.主体性原则



教学目标的陈述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体现出地理教学过程由教师本位向学生本位的转变;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由理念到实践的真正实施的开始;体现出教师角色由传授者变为参与者,由控制者变为帮助者,由主导者变为引导者的真正转变。



3.层次性原则



不同班级、同一班级的不同学生的知识结构、理解能力、经验或经历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国家课程标准制定的是某学段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是绝大多数学生应达到的标准,因此,教学目标的设计要考虑到学生个体的学习差异。教学目标的层次性,也是因材施教教学原则的要求。



4.可测性原则



教学目标是全体学生在教学过程结束后应达到的基本标准,必须具有可测性,否则,就不能充分发挥教学目标的评价功能。因此,要求目标陈述精确、标准、具体、规范。



5.动态性原则



教学目标是通过综合考虑各因素在上课之前制定下来的。课堂上,在师生双边活动中,常出现偏离原来教学目标的情形,此时,把课时目标作些微调,关注学生即时表现,加以适当影响、引导,既帮助学生增长知识、提高能力,又保护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的自主精神,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课时目标陈述技术



课时目标陈述基本方式可分为两类:一是采用结果性目标的方式,即明确告诉人们,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什么,所采用的行为动词要求明确、可测量、可评价,此方式主要应用于“知识与技能”领域,如:“能在地形图上识别不同地形”。二是采用体验性或表现性目标的方式,即描述学生自己的心理感受、体验或明确安排学生表现的机会,所采用的行为动词往往是体验性的,过程性的,主要应用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如“通过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大致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



一般认为,行为目标陈述的基本要素有四个:行为主体(学生)、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如“学生(主体),知道(行为动词)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在生活中(条件)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表现程度)。不同的行为动词表现了不同层次的学习结果。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对不同教学内容应达到的要求,恰当选择行为动词来明确地表述应达到何种结果,以加强教学设计的可操作性和教学质量的可测度性。对需要从多个侧面多角度考虑的问题,如“两极地区异同”,作为面对全体学生的标准,可这样陈述:“至少各写(说)出三点”。



四、课时目标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1.学生主体地位要明确。行为动词要将学生活动外显,利于测量。如“理解”“掌握”“会读”等难于把握,不利测量。



2.在课时目标中,一个知识点的三维目标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体现教学目标的系统性、层次性。如“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这一知识点的三维目标是:联系当地实际或观察课本插图和搜集的图片,通过分组讨论、发表看法等过程与方法,说出当地或课本插图及自己所见其它地区的民居与气候的关系,感悟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初步树立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观念。三者的实施有机结合,形成完美的整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0-5-24 15:36:00 | 只看该作者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最优化的研究



刘海艳



  地理课堂教学是地理教学最主要的组织形式,绝大多数的地理教学活动都是在课堂上进行的。因此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直接影响到整个地理教学的质量。为此,我们必须紧扣地理学科的特点,充分挖掘地理学科的特色,优化地理课堂教学。在地理课堂中,教师如何做好教材和学生的桥梁,给学生一个生动活泼的课堂,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以达到地理课堂的最优化呢?



一、加强教师自身的素质,优化地理课堂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作为地理课堂教学的实施者──教师来说,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来优化地理课堂,这是问题的关键。



(一)教师要加强理论学习



由于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对教育的要求不断提高,教育职能、教育思想、教材内容和教育对象都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因此,教师就不能墨守成规,必须适应发展变化的需要,努力学习新知识,获取新信息,掌握新理论,研究新观点,从而在教学中创造新方法。



教师唯有不断学习,不断充实,成为一条长流常新的小河,才能较好地胜任地理教学工作。



(二)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



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学习动机、学习目的性还不强烈,愉悦、兴趣是他们的学习驱动力之一,甚至对老师的好感也会成为学习的驱动力。如果学生不喜欢地理课、不喜欢地理老师,那么学生怎么会喜欢“地理” ?怎么能学好地理?因此需要教师注意增强自己的的组织能力与亲和力。



1.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爱护学生,理解学生,尽量少训斥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创设愉快、合作、友爱、宽松的学习环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带着愉快、轻松的心境主动投入学习。让“三带”进入课堂—把微笑带进课堂,把鼓励带进课堂,把竞争带进课堂;教师要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一个学生,把和蔼的微笑洒向每一个学生。



2.注重课堂教学艺术的完善



听一位教学艺术完美的教师上课对学生来说,不是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他们会因此而喜欢他教的学科,并投入极大的兴趣。因此,教师有必要在课堂教学艺术方面多下苦功夫,以求完美。在课堂讲解时,既有生动形象、趣味幽默的语言、也有抑扬顿挫、快慢适中的语调;既有清晰工整的地理板书,也有醒目美观的地理板图,并且运用情感的力量感染学生,创造与学生心理息息相通的教学情景,渲染课堂气氛,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景中学习知识。例如,利用设疑创设理智教学情境、利用板图创设动态教学情境、利用诗句创设景观教学情境、利用谚语创设应用教学情景、利用故事创设乐趣教学情境、联系实际创设成功教学情景,对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大有帮助。



(三)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



1.课前的准备



备课做到“九有五吃透”



教案格式做到有教学目标,有重点、难点、有预习提纲,有教具准备,有板书设计,有教学步骤,有学法指导,有练习作业设置,有课后小结,这是“九有”。五吃透指:吃透教材教学内容所占的地位和作用,吃透和挖掘教材的育人因素,吃透教材的编写意图、知识体系,吃透教材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吃透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应用的全过程的脉络和布局。



2.课堂教学中



讲课做到“五为五突出”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育人为目标,突出重点、难点,突出精讲巧练,突出因材施教,突出思维训练,突出教学实效。



(1)要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的时间



最大限度的降低教学时间的消耗,地理在中学科目中,算是一个副科,学生不会把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这一科目上,所以,教师更应该锤炼自己,向45分钟课堂要效率。教学中要做到:一要避免教学内容面面俱到,二要避免教学环节松松跨跨,三要避免教学语言罗嗦重复,四要避免板书杂乱无章,五要避免课堂气氛一潭死水。



(2)围绕教学重点组织教学



A.复习提问快节奏── 一般不超过五分钟



B.导入新课激兴趣──恰当的运用直观演示、故事设疑、情景创设等技能,唤起学生高度注意,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进入新课。



C.新授知识抓四点──突出重点、点拨疑点、突破难点、梳理要点



D.巩固新知多形式──动用多种形式激活练习,使单调的课堂练习生动活泼。



E.课后小结应精要──将全课堂内容高度浓缩,理清思路,加深学生理解和应用。



3.课后反思



评课做到“五评五促”



讲后教师自评,教研组互评,教务处总评,学生参评,领导点评。促进教师学习新课程理念的责任感,促进教师钻研教材的积极性,促进教师了解学生的主动性,促进教师课堂改革的紧迫感,促进现代化教学手段进入课堂。



二、抓住地理学科的特色,优化地理课堂



学习地理离不开地图,它是地理教学的最重要的工具,地图被称为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它能以无声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认识课文内容,生动形象的反映地理事物的分布,揭示许多地理事象或地理原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地图的运用。



中学地理教材中的景观图、分布图、概念和原理图、统计图、漫画等共有几百幅,这些图蕴含的大量地理知识与信息是文字难以表达的。因此,要学好地理,一定要掌握好地图知识和正确的读图解题思路与方法。



另外,地图教学也是地理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



在如今的信息社会中,知识的更新速度非常之快。由于初中地理学科内容的基础性特点,学习者无须死记硬背地理知识,完全可以借助地图来掌握有关知识。即使是地理基本原理的学习,也可以借助地图来学习、掌握。地图(包括地理图表和图像)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对初中生而言,是帮助其树立空间地域概念的基础,也是培养其地理思维的主要手段,所以,地图在一定意义上既是教具,也是学具。地理教学中牵涉的各种各样的原理图、示意图、综合景观图、系统联系框图、统计图表等是培养学生地理综合能力的次一级手段,应指导学生在平时读书过程中加强对这些图像的了解,掌握判读方法。我们应该让学生从以往的“题海”中解放出来,把培养读图能力看作培养学生地理实践能力的具体途径,把培养学生获得此项可以终生受用的地图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



地图教学能力也是地理教师教学能力强弱的主要指标。地图教学能力是指地理教师在地理教学中运用、制作地图、指导学生阅读、分析地图的能力。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地图也将越来越多地进入课堂,对地理教师的地图能力又有了新的要求。如果地理教师本身缺乏地图能力和地图教学能力,很难成为一个好的地理教师。而目前一些地理教师不愿用、不会用地图的情况实质是教学要求不高或教学能力低弱的表现。而目前在地理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死记硬背”现象,恰恰与地理教师不重视提高自己的地图教学能力有关。地理教师还要注意学习电子地图等新的地理教学手段。



三、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优化地理课堂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方法的选择必须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是直接经验少,理解能力差,思维形式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而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该时期是从童年向青年过渡的时期,心里充满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抽象思维在一定程度上仍要以具体形象作支柱,心理活动具有较大的可变性,这些心理特点和心理品质对我们初中地理教学提出了新要求。



(一)根据地理教学目标和内容设计教学方法



教师对一节课后学生应该掌握到哪些知识、增长哪些方面的技能月明确,教学方法的设计就越有针对性,目标设计直接指向学生的学习行为,并用可操作的词语加以表述,教师就可以据此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例如,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在地图上指出某地区的主要半岛、岛屿、海湾”,教师就需要选择与指导与学生读图有关的教学方法,以帮助学生在地图上掌握这些知识。



根据地理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就是要照顾到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的特点。地理教学内容丰富多样,既有感性知识又有理性知识,既有系统地理知识,又有区域地理知识,只有紧紧抓住各类知识特点进行教学设计,才能在教学中揭示这类知识的本质特征,深入浅出的搞好教学。



(二)根据学生特点设计教学方法



新课程内容的安排已从整体上考虑到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能力水平,根据学生特点选择教学方法则要由教师自己来做。要设计出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需要教师对学生有深入的了解,在某一年龄段的学生是如何掌握地理知识的,他们对地理的兴趣怎样才会产生,在什么样的教学条件下学生才能够更成功的记忆、理解和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以及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是怎么样增强的等等。



例如,从初中学生的记忆发展上看,有意识的记忆日益发展,但“初一学生的无意识记忆还表现得很明显,他们对有兴趣的材料记得比较好,而对一些困难的材料记得比较差”,并且他们的机械记忆还起着很大作用。教师在教学时,要多注意选择有趣的材料来辅助困难问题的教学,并用反复练习和反复应用的方法来帮助学生记忆某些基础知识。



从初中学生的思维发展上看,“初中学生的思维发展的一个主要特征是:抽象逻辑思维日益占主要地位,但是思维中的具体形象成分仍然起着重要作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抽象知识如地理概念、地理原理比小学自然课中涉及到的地理知识明显增多,但这些抽象知识的学习必须要有恰当、充足的地理感性材料作为基础。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不仅形成学生地理表象、地理感性知识的学习都需要直观教学方法,那些地理理性知识的教授往往也需要使用直观方法。



(三)根据教师自身特点设计教学方法



最后教学方法的选择还要考虑教师自己的条件和特点。每一个教师在教学中都有自己的长处,也都有不擅长的地方。不论别人使用某种教学方法如何成功,即使教学内容、学生特点和教学条件都相同,你自己也不一定能够使用的好,教师个人的教师素质、教育理论水平、教学观点、教学经验、兴趣爱好等,都直接影响教学方法的使用。例如,有的地理教师语言能力极强,可以使课堂讲述达到很理想的效果,他就可能更多的选用讲述的方法:有的教师美术功底很好,也许他会更多的选用板图板画辅助教学,因为对这名教师来说,绘制投影片、板画都是有兴趣而且不太困难的事情:有的教师计算机技术掌握的很好,学校又有条件他就可能选择多媒体辅助教学。所以在选择教学方法上,要注意充分发挥教师的个人特长,同时避免不顾条件盲目模仿别人的教学方法。



四、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优化地理课堂



众所周知,将计算机应用于中学地理教学是中学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方向,它有其他方法或手段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其次,多媒体辅助教学是落实地理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手段。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改善了课堂教学中师生间的信息交流,改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上提供了多种可能途径,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运用电脑科技,应用计算机使大量的专业地图、景观与实物照片、图片与地理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电脑学到更多的知识,使学生能够更直观地熟悉地理数据和图形,在学习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



1.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可以把静态的、抽象的、给形象化、具体化


地理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包含研究的内容十分广泛,区域性与综合性是地理学的两大突出特征。区域性,是地球表层最显著的特征,即自然事物与人文事物在分布上的不均一;综合性,是由于地理学研究所使用的时空概念与其他学科不同(在地理学研究中时空不具有可逆性)。从天文到地理,从自然到社会,既有时间上的变化,也有空间上比较,中间不但包含有按自身规律发生、发展变化着的自然现象,如地球运动、地壳运动、大气运动等;同时也包含了一定程度上受人类影响的人文现象,如各国的基本国情、农业和工业、人类和环境等。这些知识内容,很难像数学那样抽象,也很难像物理学、化学或生物学那样进行一定条件下的实验,所以,在传统的单一的课堂教模式中,教师教的、学生学的、思考的往往是一种定性的描述。对于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而此时,计算机多媒体的运用,则应能弥补这一局限性。在教学中,计算机的辅助以其良好的人机界面,丰富的教学辅助内涵显示了极大的优越性。利用计算机特有的功能通过显示各种原理示意图,利用颜色、箭头、线条和物体相对位置变化等来显示地理现象的发生、发展或变化运动的过程,突出其动态性,把大量看不到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如地震、板快运动、洋流等,通过计算机模拟,利用多媒体技术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不仅可以把原本复杂的地理现象简单化、形象化、加强直观性,而且通过有针对性的动态演示和提示,可揭示出地理现象其内在的规律性,有效地加强重点,突破难点。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等高线地形图的生成,大陆漂移学说,都可以动态演示,以达到掌握、巩固的目的。



2.可以使课堂容量大,提高教学效率



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另一个优点便是通过图像、图形、声音和动画等多媒体视听手段,对授课内容可进行综合加工处理,将上课所需的所有内容都设计在教学软件中,从而具有非常大的容量。在45分钟的有效教学时间内,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前提下要最大限度地加大教学密度,讲究教学效率。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知识跨度很大的学科,又十分注重实际应用,要让学生真正地学好它,一方面需要不断向学生强调地理学科重要性的教育,引导学生对地理学科的重视,保证必要的时间投入,另一方面需要我们不断地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素质,改进教学方法,运用好地图这个工具,借助多媒体技术的优越性,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并千方百计创造良好的地理教学氛围,来优化地理课堂。



(河北廊坊第四中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0-5-24 15:36:00 | 只看该作者
导读在新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王敏



导读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读课文、读图表。

地理教材的一个特点是图文并茂,各种地图中储藏着大量的地理信息,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和阅读地图,并从地图上获取信息,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新教材增加大量图象的出发点。在新地理教材的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尽量地减少教师的讲述,引导学生学会使用地图,从地图上获取知识,从而逐步树立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

首先,运用地图吸引学生,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通过读图主动从图中获取地理信息,了解和分析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与规律,形成地理技能。如(七年级上册)关于经纬仪的定义、特点、规律,教材中设计了系列问题:

1.经线呈什么形状?纬线又是什么形状?

2.比较不同的经线长度有什么变化,不同的纬线长度是否相等?

3.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呢?

4.找出本初子午线和赤道,看看经度和纬度在地球仪上是怎样排列的。

这就要求学生通过读图观察,自己归纳总结完成,而之前的地理教材定义、特点和盘托出,再配上一幅图这就让一些不动脑筋的学生忽视了读图思考,而只注重死记硬背知识点。不利于学生主动从图上获取地理信息,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做出判断。

其次,指导学生阅读地图,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要教给学生从地图上获取信息的方法。如阅读“我国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图”,指导学生先观察图例,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是用不同的颜色表示的。然后提出问题:

1.耕地有几种不同的景观?它们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哪个部位?

2.水田和旱地的分布大致以什么地方为界,与哪条等降水量线的分布比较接近?

3.林地主要集中在我国的哪三个地区?

4.草地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什么地方?

5.难以利用的土地包括哪些类型,它们主要集中在我国的什么地区?

通过这些问题激发学生去观察、思考,主动从图中寻求答案,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归纳和总结能力。为了加深对土地类型分布特点的理解,最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

1.联系中国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解释一下造成这种分布差异的原因?

2.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特点对人们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这样不仅使我们学的知识得到了综合利用,而且还对学生未来的生活有启发和指导意义。体现了新课标中“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些基本理念的指导意义。

最后,运用地理,让学生学会分析地理事物、地理特点和形成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指导学生阅读七年级上册课本插图“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原因示意图”,首先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让学生模仿图中的四个不同的人进城时的语言,并说明各自进城的理想和目的。使学生明确不同角色的人向城市迁移的动机不一样。然后再进一步分析得出结论,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主要原因是:(1)乡村人多地少,人口急剧增长造成乡村的劳动力过剩;(2)城乡差别:城市的就业机会相对较多,城市的生活、教育、文化、交通等条件比乡村好。在此基础上,联系当地实际,让学生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1.有没有迁到城市里去的?

2.他们到城市去干什么?

经过讨论,学生了解到我县迁到城市的人口数量逐年增多,主要迁往廊坊、北京、天津等城市,他们大多从事建筑、保洁、食品、化工等方面活动,一小部分从事销售服务、家政等行业。联系实际,更能加深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总之,地图在地理教学中运用很广泛,加强导读环节在地理课堂中的恰当运用,不仅能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河北廊坊大城第四中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0-5-24 15:36:00 | 只看该作者
巧引歌词丰富地理课堂  



祁乐




导语:在地理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恰如其分地引入几句歌词,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的智慧,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使学生牢牢地掌握所学的地理知识。在地理教学中引用歌词要注意:一要明确目的,“引”歌是为地理教学服务。引用歌词是运用歌词中蕴含的地理知识内容,为地理教学服务,切忌在地理课堂引吭高歌而喧宾夺主。二是“引”就要引得巧,也就是要恰如其分,恰到好处。



在我们身边,能称得上歌唱家的人也许并不多,但爱唱歌、会唱歌,哪怕会哼唱几句的却大有人在。因为好歌儿能给人以心灵美感和精神享受,既可直抒胸臆,又可借景传情。当代歌曲,内容丰富多彩,其中许多歌词蕴含了丰富的地理知识。在地理教学中,若能紧密结合教材的内容,巧引蕴含地理内容的歌词,则能使教学情景交融、生动活泼,使学生兴趣盎然,乐于探索,便于地理知识的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并受到良好的爱国主义和国情国策的教育。真可谓一举多得,妙不可言。



一、歌以言志



歌曲《歌唱祖国》有一段词:“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嘹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此走上繁荣富强;地是我们可爱的家乡。人民共和国站起来了,我们团结勇敢坚强如钢……”这段歌词我常在讲中国地理开篇时引用,因为她唱出了新中国成立带给中国人的豪情。我们的祖国曾经苦难,但我们的人民从未屈服,经过不屈不挠的浴血战斗,终于迎来今天独立、自主的祖国。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勤劳智慧的中华儿女正以前所未有的激情和“欲与天公试比高”的气概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在中国地理学习之始引用这段歌词,既可导入新课,又可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学习情绪昂扬,教师可趁此机会鼓励学生从小立志,勤奋学习。



二、歌以抒情



我们的地理课堂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丰富的地理知识,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就需要教师善于把握教育契机,营造良好教学情境。在讲授《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时,我做了这样的尝试:先讲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幻灯片呈现各族人民载歌载舞欢聚在天安门广场的画面;接着以深情的语调介绍:“我国民族众多,有56个民族,其中人口最多的是汉族。习惯上,把汉族以外的兄弟民族统称为少数民族。从远古时代起,我国各民族就劳动、生息在祖国广大的土地上,共同开拓了辽阔的疆土。发展了繁荣的经济,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对我们伟大祖国的缔造和发展都做出了贡献。在历史的长河中各族人民相互之间有着密切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建立了不可分割的血肉关系,以团结统一多民族国家自立于世界之林。”然后问学生:“哪几句歌词唱出了各兄弟民族间的手足之情?”学生齐答:“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民族是兄弟姐妹亲如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以上歌词,突出了教学主题,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歌词琅琅上口,感情真挚,为本节内容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调。



三、歌以状物



地理学科很大一部分内容是通过对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描述来揭示地理规律。对于中学生来说,这种描述应尽量形象、生动,有时候几句歌词就能发挥大作用。只要你留心,这样的例子真不少。例如,在讲长江概况时,引入《长江之歌》:“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借助歌词,在地图上引导学生找到长江发源地青藏高原唐古拉山格拉丹冬雪山,自西向东注入东海。长江不仅为沿江地区带来了丰富的水资源,沟通了沿海和内陆的交通,促进了沿江地区的经济发展,而且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与黄河并称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这首歌深情地表达了华夏儿女对母亲河的依恋和赞美。可以说荡气回肠,意味隽永,若能配以画面和音乐,效果甚佳。



再比如讲解我国季风气候显著时,我引用了《黄土高坡》中的几句:“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不管是东南风还是西北风,都是我的歌。”在学生还在回味歌词的时候,我趁机抛给学生这样的问题:“为什么黄土高原的盛行风是东南风和西北风,而不是东北风和西南风?那么何时刮东南风、何时刮西北风?”顿时,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兴趣盎然地讨论起来,有的小组甚至争得面红耳赤。这样使学生在兴趣高涨的状态下进入季风气候的学习。经过老师一步步地引导,同学们在讨论中明理,于探究中释疑,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过程中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



四、一歌多用



在歌的海洋中蕴藏着无数的珍奇异宝,只要你处处留意,做有心人,于点滴之处细思量,就能大海捞珍,总有所得。偶有所得,还需反复把玩,估足身价,以备日后用得多,用得妙。我对流行歌曲并不十分了解,但韩红的一首《天路》却深深吸引了我。其中有这样几句:一条条巨龙翻山越岭/为雪域高原送来安康/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哎……/把人间的温暖送到边疆/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长/各族儿女欢聚一堂/。这是一首赞美青藏铁路的歌曲,我认为这也是一首极有地理利用价值的歌曲。



在教学中,我曾一歌三用。第一用在讲中国民族,当提到藏族人民主要聚居在青藏高原时,我播放了flash《天路》,然后问学生“一条条巨龙”指的是什么?青藏铁路的建成给藏族同胞送来了什么?学生们提到了很多,最后归结为青藏铁路的建成促进了汉藏地区间的多方面交流与合作,加快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增强了各民族间的大团结。



第二用在讲青藏地区高寒的自然环境时。当学生了解到青藏高原是世界最高的高原,因为高,所以气候寒冷,自然环境恶劣,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因而交通不便(西藏曾经是我国唯一不通铁路的省区),更加剧了青藏地区的闭塞和落后。讲到这,我话锋一转:今后的青藏将非同往昔,因为“一条条巨龙翻山越岭,为藏家儿女送来安康。”



第三用在讲中国铁路时,在学生已掌握我国主要铁路干线的基础上,让学生观察我国哪个省区铁路线最稀疏,为什么?学生们基本上能答出是西藏,并从自然条件恶劣的角度去分析。到此引入歌词并提问“为什么新中国成立这么久,一条条巨龙才翻山越岭,为藏家儿女送来安康?”同学们积极发言道出了青藏铁路修建要克服的三大难题:高寒、缺氧、多年冻土。接着我又问学生:从青藏铁路的修建,你想到了什么?学生们更加畅所欲言。最后我满怀激情地做了总结:2006年7月1日,两列钢铁巨龙满载着全国各族人民的希望,分别从格尔木和拉萨车站缓缓驶出,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冻土铁路——青藏铁路全线通车运营。这标志着西藏正式结束不通铁路的历史,也标志着中国所有省、市、区全部通上铁路。青藏铁路是几代中国人梦寐以求的愿望,是党和政府作出的关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决策。作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标志性工程,青藏铁路是藏族同胞与全国各族人民的连心路,是雪域高原迈向现代化的腾飞路,也是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不断创造非凡业绩的奋斗路。一条青藏线,穿越历史和未来;一条通天路,寄托梦想与期待。不同的教学内容却引入了同一首歌,在引入情景和时机上虽不相同,但点睛的几句歌词功效非凡:使学生既了解青藏高原环境恶劣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又了解我国铁路建设的伟大成就,还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的教育。



在地理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恰如其分地点缀几句歌词,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智慧,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使学生牢牢地掌握所学的地理知识。那么地理教学中的“引”歌要注意些什么问题呢?一要明确目的,“引”歌是为地理教学服务。引用歌词是运用歌词中蕴含的地理知识内容,为地理教学服务,切忌在地理课堂引吭高歌而喧宾夺主。二“引”就要引得巧,也就是要恰如其分,恰到好处。



中学生天真烂漫,朝气蓬勃。他们喜欢唱歌,唱起歌来就像快乐的小鸟。在地理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恰当地引入上他们喜爱的或熟悉的歌曲中的一句或几句歌词,活跃了课堂气氛,促进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使地理知识的学习变得鲜活生动,地理课堂趣味盎然。但是在地理课堂可以引用的歌词毕竟有限,引歌的时机把握还需反复推敲,这就要求我们地理老师要不断扩大自己对歌曲的涉猎视野,提高对歌曲的鉴赏水平,及时、准确地捕捉到更多更好的歌曲信息来丰富地理课堂。



(唐山75中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5-8 17:5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