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555|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山的那边》备课综合资料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7-4 23:3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课文解析



张晓明



《在山的那边》这首诗的结构很清晰,总共两节,诗歌按照的叙事的方式写出了人生的信念,从“小时候”到“有一天“再到“今天”,这些带有典型叙事性的时间词语写出了作者对“山“和”“海”的感悟过程。从小时候就有一颗不甘蛰居闭塞山区之心,但是相对今天来说当时的认识是幼稚的。长大后,感悟了,诗人用群山和大海的形象表达了人生信念。诗歌中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我们反复吟诵就能感触到作者所表达的人生信念:要翻过山,见到大海,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其实只要体悟“海”与“山”的象征意义,“山”和“海”的意境,懂得“海”就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就是努力后理想的天地,无数座山就是人生中的各种险阻,但是这个“山”也是我么通向成功的必经之“山”,通向理想之“山”,就可以把握全诗的意蕴和主旨了。



这首诗歌虽然篇幅较短,但诗人的语言形象而又精练,内容饱满而又充实,表达了作者反复体会的情感。通过简短的语言真切地写出了不同时间,人生不同的感悟。文章一开始就引人入胜,“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边是什么呢?”将人们带入了童年时代,让人对未来,有着作者一样的热烈的企盼与遐思。近而“有一天我终于爬上了那个山顶/可是,我却几乎是哭着回来了/──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种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期待视野的改变,让读者融入了作者的思维中,在语言上作者采取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当时真切的感受。再而写今天“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从而写出了人生信念和感悟。读这篇文章就像在欣赏一首动听的音乐。



美·休斯曾写过《母亲对孩子说》一诗:



喔,孩子,我要告诉你

生活对我并不是一架水晶梯

它上面有钉子

有碎片

有裂板

那儿的地上没有地毯——



是光秃秃的

但是所有的时刻

我都在向上攀登

在到达楼梯平台前

要绕过许多拐角

有时在黑暗中摸索

那儿没有一丝光线

孩子,你千万不要后退



不要因为前面有艰险

便停步不前

现在你不要跌落下去

因为我还前进,宝贝

我还在攀登

生活对我并不是一架水晶梯



这首诗歌和《在山的那边》主旨上都写出了人生中有艰难险阻。但《在山的那边》作者通过自身的经历写出了自己内心真切的感受,更富有感染力。在这首诗歌中,作者通过母亲经历的种种困难,告诉读者,人生是有太多的苦难,顺境不会永远的。《在山的那边》表现手法上采取了“海”与“山”的象征手法,诗人以群山和大海为意象,用大海比喻理想,用群山比喻困难重重,用爬山比喻艰苦奋斗,从而告诉人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7-4 23:31:00 | 只看该作者
相关链接







  
全诗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写童年时候我的想望和困惑,其中的“山”和“海”就是现实中真实的“山”和“海”。第二部分,写长大后我的拼搏和奋斗,其中的“山”象征了困难,“海”象征了信念。



本诗的语言是非常凝练、形象而又有丰富内涵的。诗的第二节中,“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一句非常形象,我本希望看见大海,结果好不容易爬上山顶,望见的依然是山,“我”真是大失所望,沮丧极了。诗人写大山好像人生气时那样“铁青着脸”,将大山拟人化了,表面上是写山的颜色,实际是写自己的心情难过,这样写既形象又生动。这也正体现出诗歌的语言特点:用形象的语言来表达诗人主观的感受。正如杜甫的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感物伤怀的时候,看见美丽的花也像在流泪一样。再有诗的第五节中“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一句有丰富的内涵,体现了诗歌含蓄的特点。飘来的东西是很轻的,为什么会扎下深根呢?“种子”比喻妈妈给“我”的信念,然而童年的认识毕竟是肤浅的,所以说是飘来的。后来“我”不懈努力,这种信念就在“我”心中扎下了深根。理想的树立也需要日积月累,像滴水穿石那样才能让它扎下深根。另有诗的第五节中“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的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一句中的三个量词用得凝练而又富有内涵,“一次又一次”强调了“我”失望的次数多;“又一次次”强调了“我”的努力,不灰心;“一座座”,说明“我”遇到的困难非常多。同时,这句诗给我们以启示,在生活中做任何事情都不能企图一举成功,要能承受住失败和挫折的打击。跌倒后要能爬起来,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成功。



在朗读中,可能会遇到这些问题。①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诗人小时候想望山那边的海,爬山是为了望见大海,这个想望并没有告诉他人,所以说“隐秘”。②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这是拟人手法。“我”爬上山顶,满以为能够看见大海了,望见的却依然是山,非常失望、沮丧,所以望见那边的山,看起来就像“铁青着脸”。山色是青的,只因为“我”的心情不好,好像山也铁青着脸在那里怪我痴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爱。③“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是什么意思?我原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大海,现在明白这是幻想,所谓“零分”就是说幻想全然落空。④“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比喻一个信念,妈妈给我的信念,山那边是海。妈妈是由我的痴想、疑问而说起这话的,这话也并非确指理想,所以说是飘来的。⑤“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呢?诗人确信远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实现的,日日夜夜理想在心中激荡,鼓舞着“我”不懈地奋斗,就像听到大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枯干的心灵”比喻对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就是说,理想滋润着心灵,使心灵不再枯干,变得充实而有活力。⑥“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先要想为什么“照亮”,可以想见这“全新的世界”是光辉灿烂的。再想照亮前后的心情,能体会到那一种惊喜,理想境界的实现使人兴奋、惊喜。



诗中所说的“海”是什么呢?诗人说,“是用信念凝成的海”“是一个全新的世界”。这就是说,“海”指的是理想的境界。



山那边是海,这“山”不是一座山,而是无数座山。爬上一座山是非常吃力的,爬无数座山,那就更要历尽艰险。这就是说,理想的实现是要历尽千辛万苦的。



一方面因为渴望早日实现理想,一方面因为对实现理想的艰巨性估计不足,以为爬上一座山,就能看见大海,就能达到理想境界,可事实并非如此,就不免失望、沮丧。



“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边是什么呢?”神往山那边的新天地,是童年的遐想。“妈妈给我说过:海/哦,山那边是海吗?”这就是说,妈妈指点了理想,唤起了我的想望。然而童年的认识毕竟是肤浅的,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海,一旦望不见海,望见的依然是山,于是大失所望。



长大了,诗人领悟了,妈妈所说的海,是信念凝成的海,海很遥远,但是并非虚无缥缈。理想和信念,使人不畏长途跋涉,“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诗人把自己的人生感悟,把自己的坚定信念,告诉人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



这首诗表达了一种信念,表达了一个哲理。诗人取象于群山和大海,用大海比喻理想,用群山比喻重重困难,用爬山比喻艰苦奋斗,意象壮阔,意蕴丰富。一个“山”字,既可以指一座山,也可以指无数座山,由一个意境翻出一个新的意境,诗意在跌宕中推进,感情也波澜起伏,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初中语文课文精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7-4 23:31:00 | 只看该作者
在山的那边



朱芒芒 袁源



本课是一首激发读者追寻理想的哲理诗,又是学生踏进中学要学习的第一篇课文。点燃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向往和热情,是尤为重要的。所谓“万事开头难”,也就是因为“万事开头重要”。因而,设计此课,要以让学生窥见语文课堂学习中的思想美、情感美、知识美等的交融,产生走进博大精深、五光十色的语文殿堂的冲动和期待为目的,这是需要倍花心思的。而完成这一任务,以朗读、感悟为主要手段的教学方式,是较为有效的。



初涉中学语文学习,学生必要的语文学习习惯养成不可少。让学生课前自学“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痴想、隐秘、想望、凝成、诱惑、喧腾、漫湿、一瞬间”,查字典,理解这些词语的意义,并要求以独特的方式进行课前一分钟汇报,如:① 字形解读:以偏旁与字义的关系讲述对词语的理解,“瞬”间的“瞬”以“目”为偏旁,意为眼珠儿一动、眨眼,“瞬间”极言时间之短;“漫湿”二字均以三点水为偏旁,与水的浸润有关。等等。② 义类归并:将表达的范围较一致的词语,归为一类,比较其差别。“痴想”和“想望”均属于心理描写的词语,但是“痴想”比“想望”更有着迷的意思。“诱惑”虽然不是直接描写心理的词语,可其透露出的被“诱惑”者的心理状态,是显而易见的。③ 反义推敲:就词语产生的阅读效果来看,有没有使人产生相反感觉的,或者,以寻找反义词的方式,解释词语的意思。“凝成”给人的感觉是较为长久的固定和静止,而“喧腾”则让人产生片时的热闹之感。“隐秘”的意思则应是“不外露”。小组汇报后,再由代表向全班汇报。此环节相当于课前演讲,可以不纳入课堂教学的正式环节。



字词教学如果只强调词语的音形义的记忆,很容易显得生硬。以上以自学及个性化汇报方式为手段的字词学习要求,对于初一学生,估计有一定难度,但其方式是容易受学生欢迎的,即使完成的效果不理想,也不妨让学生锻炼,久而久之,学生研究语文知识的兴趣、探究语文知识的能力会有所增强的。



本课的导入颇需讲究。诗人运用浪漫的手法,以“海”比喻理想,以“山”比喻重重困难,以爬山比喻人生奋斗的过程,意象壮阔,意境深远,给人以启迪。同时,诗中贯穿着诗人“想望—失望—想望—欢欣鼓舞”的情感变化。所以,不妨用歌“山”颂“海”的诗句诵读入手,或者以诵读赞颂理想追求的精彩诗文切入,渲染气氛,传授学法,做好课文理解的铺垫,也激发学生的热情,进而进入课文学习。



本文的教学以诵读、感悟为主线,可以分三步走:



第一步,理解朗读。让学生自由朗读,谈谈自己的朗读体会。同时,要求学生把握“山”和“海”的象征意义。诗中的“海”在诗人的笔下具有崭新的意义,“是用信念凝成的海”,“是一个全新的世界”,是虚指的一个理想境界。诗中的“山”,不仅指一座山,也是指无数座山;不仅是指自然界的山,还象征着生活中的重重困难。因此,读到有关“山”的诗句,应当带着失望、彷徨等复杂的感情,而读到“海”的诗句,则应当带着热切的期盼。这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初步读出情感的一步。



第二步,动情朗读。在把握了“山”和“海”各自象征意义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根据诗人感情变化的线索,去探究二者的关系。“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边是什么呢?”山那边的未知世界使“我”好奇。“妈妈给我说过:海/哦,山那边是海吗?”妈妈的指点,唤起了“我”对“海”的向往。经过多次失望后,“我”仍然“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我”坚信“翻过无数座山后”,一定会看到“海”。在这里,要让学生思考“山”和“海”二者的关系,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领悟二者的整合意义在于表达了一个哲理:奔向理想的人生道路上困难重重,但是只要克服困难,勇往直前,终将达到理想的境界。此处可以在自由朗读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内朗读,比较,推敲,用自己的生活感受去体会作者的感情。



第三步,激情诵读。此步朗读训练,要注意朗读时的语气、语速、语调。可由教师范读(或指名学生朗读示范),由学生自评,教师适时指导,找到学生普遍接受的朗读方式。再请全班同学齐读全诗,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哪儿最伤心?哪儿最激动?那儿最有信心?灵活地运用范读、指名读、齐读、快速读等多种形式,甚至可以让学生进行课堂片段朗诵比赛。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在读中体悟哲理,品味意蕴,同时体会诗歌通过语言传递出的深刻哲思和深沉感情。



在本诗的教学中,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对诗中一些重要词语进行揣摩,联系上下文,探究其深层含义。如“痴想”,原意是发呆地想,这里的意思是,总是神往于大山外面的世界,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说明“我”从小就不愿困居于狭小的天地,渴望追求新的天地。“隐秘”,是指小时候想望山那边的海,爬山是为了望见大海,这个想望并没有告诉他人。“铁青着脸”,是“我”心情沮丧时的主观感觉。本希望看见大海,结果望见的依然是山,大失所望,沮丧极了,脸色铁青。“种子”,比喻一个信念。妈妈是由“我”的痴想、疑问而说起这话的。“山顶”,因为总以为爬上山顶就可以望见大海,所以每座山顶都是那样富有诱惑力。每一个山顶都是一个挑战,都是一个希望。“枯干”,形容对理想的渴望。“一次又一次”“又一次次”“一次次”,表明面对困难,作者毫不动摇,坚定的追求心中的理想。这种追求是需要极大的勇气和力量的。这些重要词语深层含义的探究可以穿插在朗读教学中自然进行。



“‘诗’读百遍,其‘美’自见。”诗歌教学强调朗读是很有必要的。同时,对于初中的学生,以朗读促理解,激感悟,也是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有效举措。重视朗读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也是大有裨益的。因为诗文的文化营养通过反复诵读,很容易内化为学生自身的品质,在需要的时候,成为学生真正的人生感悟或启示。尽管朗读教学是传统的教学方法,但对于今天的语文教学,还有其很强的生命力和很高的现实价值,因此,应当得到传承和发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0-7-4 23:31:00 | 只看该作者
在山的那边



天津市河东区香山道中学 甄英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现代诗歌朗读的基本要求。



2.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3.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深沉情感。



二、教学实录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读过这首诗吗?



部分学生:读过。



师:没有读过的同学请起立。



二生起立,忐忑。



师:那你们来猜测一下,在山的那边是什么?



生:是山。



师:为什么?



生:山区里的山是连绵不断的。



师:如果你住在这样的地方,你希望山那边是什么?



生:城市。



师:为什么?



生:山区太穷、太落后,我希望能过富裕、现代化的生活。



师:是啊,很多山区太落后了,真希望山区的人们都能过上富足的生活。



生:我不同意他的看法,我认为, 山那边不再是山。作者说在山的那边,肯定是说,很多山以外的地方,那肯定不会是山了。



师:那你希望会是怎样的地方呢?



生:我希望是海。



师:理由?



生:山区太闭塞,我希望能看见广阔无边的大海,海会给我一种心胸开阔的感觉,还会给我力量。



师:好啊,男孩子就该有海一样的心胸。



师:这两个同学没有读过课文,他们有了这样不同的认识,这是因为我们拥有梦想。梦想让我们无忧无虑,梦想使我们不畏艰难险阻,梦想公平地赋予每个孩子以权利。当城里的孩子在喧嚣的都市里做梦时,山里的孩子们都在想什么呢?他们的想法又给我们什么启示呢?(导入的同时伴随多媒体展示:一个孩子伏在窗口向远方眺远,远处是起伏的群山,东方有一轮红冉冉升起。字幕:山的那边是什么呢?)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引导学生思考“山”与“海”的象征意义。



师:文中的“山”与“海”在两节中意义相同吗?它有什么象征意义吗?如果有,那它们象征什么呢?



生1:不同,第一节中的“山”和“海”指自然界中的,第二节中的有象征意义,“山”指现实的东西,“海”指诗人渴望见到的东西。



生2:“山”应该指困难,“海”指克服困难后的喜悦。



师:这两位同学都能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这很好,特别是第二位同学已基本揭示了“山”的象征意义,值得表扬。关于“海”的象征意义,还有同学愿意发表自己的看法吗?



生3:我觉得“海”指理想。



师:很好。其实“海”就是象征一种理想。



2.学生自读课文,合作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



师:“我常伏在窗口痴想”一句中,“痴想有何作用?



生1:(鼓起勇气说)说明“我”很爱幻想。



生2:这个词用在这里很准确。



师:你能具体谈谈吗?



生2:摇摇头。



师:没关系,请坐下来继续思考。大家看看,这个是不是在描写人物?



生齐答:是。



师:人物描写方法有很多种,这里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生3:心理活动。因为这个词中有个“想”字。



师:他在想什么?



生3:想知道山那边是什么。



生4:我觉得“痴”是描写神态的。



师:写出了“我”的什么神态?



生4:发呆、非常入神。



师:大家回答得非常好。对“痴想”这个词的分析让我觉得,你们每个人都很了不起。



师:“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



生1:妈妈说的那句话。



师:更准确地说,妈妈的那句话对我起了什么作用?



生2:妈妈的那句话给了我希望。



生3:给了我前进的动力。



生4:给了我坚定的信念。



师:对,这粒种子实际上就是一种力量,一种信念。其实诗中有句话已经透露了这粒“种子”的含义,大家能找出来吗?



生1:“在山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师:为什么说“山那边的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生1:因为只有具有坚定的信念,才能越过高山,看到大海。



师:既然“山”已不再是山,“海”也不再是海,它们都有了另外的意思,你能否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出山海的象征意义?



生:只有具有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毅力,才能克服困难,实现理想。



师:刚才这位同学所说的,就是学习这首诗后我们应该明白的一个道理: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不可能一帆风顺,我们一定要做好与困难作斗争的准备。我们应该坚信,翻过无数座“山”,一定能看到“海”。



3.再读课文,找出喜欢的诗句细细品味,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一起讨论。边读边议边品味,揣摩诗歌语言的魅力。



生:“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句诗非常形象,“我”本希望看见大海,结果好不容易爬上了山顶,望见的依然是山,“我”真是大失所望,沮丧极了。



师:这句没写诗人自己,你怎么看出他的心情?诗中的写法好不好?



生:写大山好像人生气时那样“铁青着脸”,诗人将大山拟人化了,表面上是写山的颜色,实际是写自己的心情难过,这样写既形象又生动。



师:你能读出这种感情吗?(学生有感情朗读)



生:我特别喜欢这句“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的枯干的心灵”,诗人确信远方有海,也就是理想,日日夜夜在鼓舞着“我”不懈地奋斗,因为要实现理想必须经历失败。“我”对理想非常渴望,有了理想“我”就坚强了。



师:朗读这句一定要充满对理想的渴望,请你试试。(学生有感情朗读。)



生:我最喜欢最后那几句“是的!人们啊,请相信——/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这句诗很有人生哲理,当理想实现的时候,人们惊喜万分。



师:好,就用这样的声调和喜悦来读。    (学生齐声朗读,读得很好。)



师:大家也可以说说自己不理解的句子。



生:诗的结尾“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是什么意思?



师:是什么东西在一瞬间照亮了你的眼睛?



生:是大海。



师:“大海”是什么?



生:是理想。



师:能轻而易举实现理想吗?



生:不能。要克服无数个困难。



师:克服困难的过程也就是在黑暗中摸索的过程。黑暗的尽头是什么?



生:是光明。



师:对,是光明。一个在黑暗中摸索了许久的人,当光明突然出现在眼前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生1:高兴。



生2:愉快。



生3:惊喜。



生4:兴奋。



生5:激动。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对。将同学们刚刚分析的归纳起来,就是诗的结尾所蕴含的意味和感情。诗中的山象征着困难,海象征着理想,而不断爬山意味着不懈的奋斗与努力,要实现理想就要坚持不懈的去奋斗。既然同学们明白了面对困难,我们应该坚持不懈、百折不饶的道理,以后我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挫折也应该坚持下去。



三、分析反思



这堂课教学设计重在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环节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在教学中既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完善学生的个性,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首先,凸显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热情。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第三条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指出“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样才能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个性得到充分展示。作为初中新课程的第一篇课文——《在山的那边》从某种意义上说具有奠定基调的作用。为了适应新课标的要求,让学生在第一节课上更加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我在教学中刻意放大了学生讨论、发问、自由交流等环节所占的比重,以此唤起他们的参与热情,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并为今后的自主学习打下基础。



其次,尊重学生感受,重视学生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第五条中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宋代替学生的阅读,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感情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诗歌的意味如水中盐、花中蜜,只能靠学生反复朗读去体味。在学习这首诗时,充分体现了对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重视,注意和发挥了朗读的作用,灵活地运用范读、指名读、齐读、快速读、激情诵读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体悟哲理,品味意蕴,培养朗读能力。学生通过朗读,认识了“山”和“海”的象征意义;通过自由品读、研读分析,感受到了“我”对困难的认识和应该拥有的正确态度。这完全是学生自己阅读实践的结果。我并没有用自己的思考束缚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没有用统一的标准去统一学生的思想。正因为如此,学生在课堂上妙语连珠,不时有思维火花的闪现。



再次,赏识学生优点,培养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提问和回答我始终给予积极性的评价。并且学生可以互相交流,还可以表达自己的学习收获。这样,就让学生觉得学习没有强迫意识,没有厌倦感,更不会有逆反、抵触心理,学生学习兴趣油然而生,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尊重。同时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也有利于学习方式的形成,促进学生的主体意识的发展,形成个性。



总之,《在山的那边》作为第七册的开篇之作,从某种意义上说,我是在通过它向学生阐释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中通过恰当的“导”、“引”,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参与,使学生合作、自主、探究学习,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达成学习目标。教学中引导学生充分注重朗读的外化要求以及朗读的内化要求,并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引导学生反复地朗读,认真地品味语言,不断地揣摩,使学生从中感悟,得到熏陶,形成语感。另外,较好地把现代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一步优化了教学过程,优化了教学的时间结构,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当然,这节课也存在一些问题,学生的参与面还不是太广,学生的多元性反应也不够充分,今后,还需要在这些方面多努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0-7-4 23:32:00 | 只看该作者
专家点评



朱芒芒



在进入语文新课程改革后,许多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科书,灵活运用教学策略,取得不少成果。甄英老师执教的《在山的那边》就是一次有益的探索。



一、整体构思体现了新课程所追求的创新精神。



《在山的那边》是一首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的哲理性诗歌。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维度看,学生学习了这首诗后,自身的人生意识被激活,并终身受益,那就是学习该诗最有意义的收获。为了充分体现这一意图,甄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采用以交流讨论为主的教学方法。在整个教学流程中,教师“刻意放大了学生讨论、发问、自由交流等环节所占的比重以此唤起他们的参与热情,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并为今后的自主学习打下基础。”在交流讨论中,学生认真思考,大胆发言,各抒己见,积极合作,讨论“山”与“海”的象征意义。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深入,理解了二者的象征意义给我们的启示是:只有具有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毅力,才能克服困难,实现理想。这样的教学构思有新的创意,体现了新课程所追求的创新精神。



二、重视朗读和语言揣摩,重视学生的阅读感受和体验。



本篇课文是一首哲理诗,语言看似平易,实际上蕴含着深刻的意义。在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边读边议边品味,感受诗歌语言的魅力。学生先找出自己喜爱的诗句,“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因为我听到海仍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然后反复朗读,不断揣摩诗句里重要词语的含义,细细品味其中蕴含的丰富感情,或沮丧、或期待、或惊喜、或激动。在这种体验性学习活动中,学生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尤其值得肯定的是,这堂课学生的阅读活动紧紧扣住了两个环节,一是“读”,即反复进行有表情地朗读;二是“品”,对诗中的重要词语(如“铁青着脸”“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不断揣摩,深究其义。



三、在师生互动的教学氛围中,当好平等对话中的首席。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不断普及,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更活跃,思路更广阔,体现出较强的主体性。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不仅必不可少,而且更显重要。“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这一点在甄老师的教学中已有所体现。如她在课堂上点拨“你是怎样看出诗人的心情?诗中的写法好在哪里?”“你能读出这种感情吗?”“朗读这句诗一定要充满对理想的渴望,请你试试。”这些点拨看似不经意的淡淡一笔,实际上是在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品味诗情,揣摩诗意,且产生步步深入、水到渠成之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4-29 19:5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