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656|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七年级语文《化石吟》教学资源整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7-5 09:2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整体感知  



杨桦



一、整体把握



(一)主旨



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这里是赞颂的意思。



《化石吟》是一首宣传科普知识的抒情诗,诗人以优美的语言、神奇的意境,热情洋溢地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化石,为我们展示了亿万年前神话般的生物奇观,让我们了解到那些已经灭绝的生物的生命信息,并且一睹其迷人的风采。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神奇的科学和伟大人类的赞美之情。



这首科学诗写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当时,“十年动乱”刚结束不久,放眼神州大地,改革开放的春风正吹遍大江南北;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热潮正在全国各地掀起,学科学、用科学正成为一种新的时尚,实现科技现代化成了各行各业之人的殷切希望。作者在这个时候,深情地写下了这首科学诗,以此激励人们向科技现代化进军。



我们都知道,化石是可以帮助我们认知逝去的世界的。正如诗歌所言:“逝去的世界说了话”。其实,化石还有很多的未解之谜等待着我们去发掘,化石已经苏醒,化石也刚刚苏醒,这无疑是说明了化石的巨大研究价值。正如诗中所总结的那样:它还有很多令人神往、惊讶的故事等着我们去领略。诗人正从这一点来激发我们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二)结构



全诗可以分为三个结构层次:(1-2)通过发问,引发联想 ;(3-6)具体抒写,无限遐想;(7)回应发问,照应开头。问、想、答,小巧精致,浑然一体。



第一层,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想象。连续不断的问句表现出作者浓厚的科学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也打开了读者思维的闸门,使读者和作者一起去想象亿万年前那神秘的世界,去倾听化石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第二层,这是诗的主体部分,具体抒写遐思的内容。古代生物虽已死亡,其肉体经过亿万年早就化为乌有,但它们作为曾经有过的生命之躯的证据是实实在在的,有这些深埋地下的化石存在,就足以证明地球上的生命是生生不息、繁衍不断的。



第三层,化石回答了开头提出的问题,使全诗结构完整,有放有收,有问有答。



(三)延伸



《化石吟》构思巧妙,语言优美,意境奇丽,写得很有特色。



1.问中有情。 诗歌开篇,诗人用一组设问句组成的排比句,从个体到整体,由鱼儿、鸟儿、树儿推及到整个世界,发出一连串有趣的诘向,激发读者的情思,激活读者的思维,引导我们去思索探究亿万年前的神奇世界。在此基础上,作者十分机智地再用一设问拟人句:“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激情满怀,巧妙扣题,总领全诗。一个“沉睡”,一个“长眠”,一个“苏醒”,使诗歌上下呼应,环环相扣;一个“请”字,极富人情味,使诗歌情趣盎然。



2.想中寓理。诗人用了四节诗,大肆铺陈,吟咏化石,盛赞化石的功劳,大胆想象,为我们展现了亿万年前奇幻般的生物世界,为我们解迷指津。是化石把我们的“思绪引向远古”,为我们描绘“生物进化的图画”,否定“造物主的存在”,回答了生物进化的“平凡的真理”,“裹藏着生命的信息”。在“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进发”的过程中,是化石,“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保存了“生命的档案”;是化石,使我们得以复原恐龙、猛犸,让我们仿佛看见了它们的“引颈长吼”;是化石,使我们得以重现远古的林木,一睹它们“葱茏、幽雅”的风姿。然后,诗人以一“啊”字领起,用第二人称亲昵地直抒胸臆,议论抒情,由化石推及大自然,盛赞大自然这位“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诗歌写得美丽而深情。由于大量使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诗歌精美而灵动。“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一句是诗眼,诗人在宣传科普知识的同时,又弘扬了唯物主义的进化论的真理,诗歌因之而更具深意。



3.答中揭旨。诗人专门用了一节诗照应第二节,巧妙作答,造成一种回环往复之美。结尾句“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你讲的故事多么令人神往、惊讶!”不只是对第二节诗诗意的重申与反复,而是水到渠成,画龙点睛,总结全诗,有力收束。读罢上文,化石讲述的故事难道不“令人神往、惊讶”?诗人在这样的抒情议论中收束全诗,不但独具匠心,而且强化了主旨。



诗歌向我们讲述了化石保存的亿万年前奇幻的神话世界,盛赞了化石,宣传了生物进化的真理,既富有科学知识,又颇具唯物主义精神,给人深深的教育和启迪。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7-5 09:26:00 | 只看该作者
《化石吟》引发的几个考古学迷团



武红伟



《化石吟》是一首宣传科普知识的抒情诗。它展示了人类对化石的研究成果,再现了人类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诗中一系列的疑问将人们带入奇幻的神话般的生物世界,又用优美的语言富有感情地赞颂了会说话的奇异的化石。



现在列举几项考古学中的迷团,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助读《化石吟》。



迷团一:人究竟是从哪里来的。



达尔文说人是由猿演变而来。那在猿变成人之前生命是如何起源,又是如何演化的?



如今,这个千古迷团的另一个答案终于被我国科学家揭开:人是鱼变的,鱼是虫变的。古生物学家罗惠麟、陈良忠、胡世学描绘出的生命起源和演化的序列如下:



由头索动物到脊椎动物的演化模式:云南虫──海口虫──华夏鱼──中新鱼──昆明鱼──海口鱼。



脊椎动物的演化模式:无颌鱼类(昆明鱼、海口鱼)──硬骨鱼类──两栖类──爬行类(一支演化成恐龙、一支演化成鸟类)──原始哺乳类(一支演化为象、一支演化为人类)



这个结论能够得到普遍的认同吗?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吗?人们拭目以待!



迷团二:史前欧洲有黑人吗?



意大利的格里姆尔第山洞在本世纪一再成为考古学家关注的热点,并被大力发掘。令考古学家惊异的是,这些山洞在遥远的史前时代,就被古代人当作藏身立足之地。目前从这些山洞里发掘出来的最早遗物多属于旧石器时代,时间大概是公元前三万五千年左右,这里发掘的骸骨,属于克鲁马农人,也是欧洲大陆第一批真正的原始人。



然而在格里姆尔第山洞发掘的所有骸骨中,最令考古学家们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两具史前的黑人化石。这两具化石一具是老妇,一具是个小男孩。他们合葬是一起,头顶上还有一块架在石柱上的保护板。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们研究了这两块骸骨。根据他们头骨的形状、颜面骨的结构以及前臂的长度,判定他们属于尼格罗人种。通俗地讲,就是非洲人。



这个发现令考古学家们极为惊讶。人们知道,尼格罗人一直生活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大陆,欧洲并没有黑人存在。据历史记载,直到1441年,葡萄牙海军军官安东尼奥贡萨尔维斯在非洲里奥罗海按岸掳取了一男一女两个黑人,带回葡萄牙。后来贡萨尔维斯又和另一船队再去非洲,在那儿捕获了12名黑人,带回葡萄牙贩卖为奴。这是黑人被带到欧洲的最早记录。至于大批非洲黑人被贩卖欧洲为奴,就更是后来的事了。可是这两具骸骨却属于三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如果那时的欧洲就有黑人在生活,那么他们是怎么来的呢?若说他们是史前欧洲的土著,那后来怎么又完全消失了呢?



历史似乎爱跟人类开玩笑,把人或事物放在他们不应该出现的时间和空间里,弄得科学家们绞尽脑汁仍无法解释。



迷团三:楼兰古城之谜



楼兰在唐朝还是边陲重镇。王昌龄有诗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然而,不知在什么时候,这个繁荣一时的城镇神秘消失了。楼兰古国究竟在何时又是如何消失的呢?成了人们猜了若干世纪的不解之谜。现在虽然对此研究、探讨有了新进步,但有许多问题仍需要进一步予以揭示。



迷团四:千古未解之谜三星堆



文明起源何方?古蜀国消失在历史长河的真正原因究竟是什么呢?神秘的器具、文字和图画如何破译?



……



考古之谜,非此几例,仅列举几个而已。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有许多谜会被解开,但又有许多谜陆续被发现。对于学生而言,点到为止,重在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引导他们去叩启科学探究之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7-5 09:27:00 | 只看该作者
化石吟

安徽省安庆一中 陈五杰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2.理清诗歌结构,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3.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

4.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设想】

这是一首生动优美的科学抒情诗,向我们展示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本诗前后呼应,节奏鲜明,声调和谐,音乐性强,易于诵读,教学时重点指导朗读,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挥联想和想象,引导学生认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课前教师可以准备有关化石的资料并指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或参观调查有关自然、化石的内容,了解生物进化的过程,增强感性认识。

这首诗拟用一课时教学。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化石图片(鱼、始祖鸟、恐龙等),引起学生阅读兴趣,直接导入。(或者播放歌曲《木鱼石的传说》,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导入新课;还可以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生物进化的知识,巧设疑问导入新课。)

相关链接:

1.化石:远古时代某种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由于火山、地震、冰川等自然原因而被埋藏在地下,经过漫长的时间变迁,最终变成了像石头一样的东西。这就叫化石。研究化石的目的,一是了解生物的进化,二是帮助确定地层的年代。

2.吟: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这里是赞颂的意思。

二、检查预习

掌握下列字词。

骸骨乌有裹藏葱茏幽雅猛犸海枯石烂引颈长吼日转星移

三、诵读感知

1.初读诗歌



(1)指名朗读,师生从字音、语速、节奏、情感等方面初步评价。

(2)教师点拨

这是一首生动优美的科学抒情诗,节奏鲜明,声调和谐,音乐性强,朗读时要把握意义节奏,进而体会诗人的感情波澜。

(3)教师示范朗读或播放录音。



2.齐读诗歌,交流感受

学生发表看法,谈自己读后的感觉。教师引导他们从诗歌内容、思想感情、表达效果等方面谈认识,并加以适当的点拨。

3.把握内容

默读诗歌,思考问题。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

(2)诗歌可分为几层,大意如何概括?

学生交流后明确:



(1)本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



(2)第1.2节,通过一连串的问句,引发读者的想像;第3节,肯定生物进化理论,

否定造物主的存在;第4节,化石中“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科学家研究生物提供了必要条件;第5节,经过海枯石烂、日转星移,生命由低级逐步想高级发展;第6节,赞美大自然是“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第7节,通过化石我们可以了解生物的进化。诗歌分为三层:

(1-2)通过发问,引发联想

(3-6)具体抒写,无限遐想

(7)回应发问,照应开头



小结:化石的确可以帮助我们认知逝去的世界,正如诗歌所言:“逝去的世界说了话”。

其实,化石还有很多的未解之谜等待着我们去发掘,化石已经苏醒,化石也刚刚苏醒,更加突出了化石的巨大研究价值。正如第7小节所总结的:它还有很多令人神往、惊讶的故事等着我们去领略。

四、分析品味语言

1.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教师结合时代背景加以点拨:



抓住关键词来体会,如:吟、请、神往、惊讶……→对化石的尊重、珍惜、热爱、研究。



《化石吟》让我们认识到化石是人类很好的老师,是一部极妙的教科书,是一本活生生的地球生物进化史和地球变迁史。

我们不仅要尊重、珍惜化石这样的自然文化遗产,我们也应该同样尊重、珍惜我们人类创造的人文遗产。



写作背景:这首科学诗写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当时,“十年动乱”结束不久,改革开放刚刚开始,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热潮正在全国各地掀起,学科学、用科学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实现科技现代化是国人的殷切希望。作者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创作了这首科学诗,表达了作者对科学神奇与人类伟大的赞美之情,以此激励人们向科技现代化进军。



2.自由诵读诗歌,找出理解有困难的诗句或自己欣赏的诗句。



学生畅所欲言,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加以点拨,但不可越俎代庖。



补充:

(1)“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2)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



(3)“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是写人吗?你是怎样理解的?



小结:(1)文中的思绪引向远古,既引起了下文,又表现了作者的思路。(2)之所以是“珍贵的密码”在化石中,作为生命基本物质的有机化合物还保留着,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条件。(3)“刻下道道皱纹”写的是化石,这是一种比喻,人脸皱纹是生命历程的写真,而把化石比做人脸皱纹,不正是地球古生物的档案吗?



3.再读诗歌



教师指导:朗读诗歌需要掌握一些技巧。第一必须把握其思想内容,根据思想内容,确定情感基调。诗歌的感情虽然比其他文体来得强烈,但仍然是发自内心的真情流露。因此首先要领会作者的感情,然后努力地去引起共鸣,使自己的感受接近作者的情感。不能矫揉造作,要让听众听起来觉得自然。第二根据情感的需要,确立语速。诗歌诵读的语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如果表现的内容是欢快的、激动的或紧张的,速度要快一些;表现的内容是悲痛的低沉的或抒情的,速度要慢一些;表现的内容是平铺直述的,速度采取中等为宜。”第三根据诗歌意境,确定轻读重读及音长音短。诗歌诵读,有轻有重,有音长音短,才能将诗歌情感强调出来,才能将诗歌的韵味体现出现,字词句的轻重及音长音短,要根据诗歌内容、意境来判断。第四根据语境的关系,确定诗句的停顿。诗歌诵读,需要正确处理好停顿。节奏自然鲜明,诗歌才富有韵律美。“一般说来,顿号后的停顿最短,逗号后的停顿长一点,分号和冒号后的停顿再长一点,句号、问号、感叹号和省略号后的停顿更长一些。”



学生自由诵读,认真体会以后,分别指名两人朗读(男、女生各一名),师生再次进行评价。



五、质疑、交流

学生就诗歌内容、思想感情和创作手法等方面自主质疑,讨论探究。教师参与讨论,正确引导,适当点拨。



示例一:诗的第二节和最后一节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写好在哪里?



“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照应“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照应“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你讲的故事多么令人神往、惊讶”照应“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这样写,有放有收,前后照应,使全诗结构完整。



示例二: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将化石当作可以说话的人,并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显得自然亲切。全诗共4个“你”字,其中三个都用称呼化石,但第6节中的“你”却另有所指──大自然。



六、拓展延伸

1.“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除了诗中的内容以外,它还会“说”什么话?



学生利用生物课上或课外所获得的有关知识进行自由发挥。要求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表达准确,条理清晰,有完整性。



2.学生分小组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资料(古生物图片或文字资料),然后派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活动成果,并作简要的解释说明。教师给予恰如其分的肯定、表扬和鼓励。

3.学完这首诗,你有哪些收获和感想呢?



教师引导学生从文学、生物等不同角度总结得失,并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七、课堂小结

通过《化石吟》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一个陌生的科学领域,科学是博大精深、无穷无尽的,需要我们保持强烈的兴趣,具备脚踏实地的精神、敢于探索的勇气和百折不挠的毅力!许多科学家都在青少年时期树立了远大的理想,并付出了艰苦的努力,才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希望大家积极探索科学,把握未来世界!



八、布置作业

下面两题,任选一题。



1.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时,你有何感想呢?请用一段话表达出来。



2.面对身边的自然和人文遗产,我们该如何保护和研究它们呢?请简要设计一个保护或研究方案。



九、板书设计

化石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0-7-5 09:27:00 | 只看该作者
化石吟



安徽省舒城县棠树乡中心校 朱哲宏



1.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理解这首科学诗的内容:作者根据科学家研究化石的结论,展现与化石万年前像奇幻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赞美了科学研究的神奇和人类探索精神的伟大。



(2)理解诗的抒情特点。



2.教学实录



师:通过这首诗的学习,同学们对化石所反映的亿万年前的生物世界都有浓厚的兴趣.特别是像恐龙、猛犸这些凶猛而又可爱的家伙。但是,他们都早已灭绝。为了让我们的后代能看到现已濒临灭绝的野生动物,像大熊猫、东北虎等,我们该怎么办?请同学们思考。



(屏幕打出第4步“思”中讨论话题)



师:谁先来说一说如何保护地球上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



生:不能侵占和破坏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森林警察要严加防守,不要让偷猎者有机可乘。



师:对,野生动物的减少的确与人类的滥捕滥杀和破坏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生:要保护森林和水源,为动物提供生存的环境。



生:让所有的动物都回归大自然。包括动物园里的大熊猫。



生:对,要给它们自南活动,不能老把它们关在笼子里。



师:你们的想法很大胆、很正确,人类的确不该将珍稀的动物关

在笼子里。不能一边喊保护野生动物,一边控制它们的自由。



生:人们不能用动物的皮、毛、骨来加工衣服、装饰品,小能吃野生动物的肉。



师:太好了,郭玉茹同学指出了人类猫杀动物的主要原因。我们应该同这些违法分子作斗争。



生:电视上要多加强保护野生动物的宣传;不能老放打猫、吃野味的画面采刺激观众。



生:要让森林里受伤或生病的动物健康成长,必须派医生给动物治病。



师:王军同学能够想到这一点.说明你富有同情心.对野生动物充满着关爱。



生:对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要进行人工繁殖,饲养,让他们世世代代繁衍下去。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生态环境,人人有责。请你们结合刚才的讨论,就这个话题写一篇义章,淡谈我们中学生应该怎么做?再见。



3.教学反思



一节课下来,从学生的反映和自身的感受来看,教学效果是很不错的。原先认为这首诗所展现的是亿万年前的世界,学生对生物学又缺乏足够的知识,不知道什么是化石,恐怕对课文缺乏兴趣,内容理解小透。但是,课前充分的准备起J。作用。讲故事、放图片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明确目标的朗读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质疑讨论化解了重难点,便利学生把握诗歌主旨;思考探究把课堂教学拓展到课外,调动了学生的知识储备.活跃了课堂氛围。同顾这节课,我感触颇多。首先,教师要善于挖掘、利用学生的知识积累。让学生在开动脑筋、展示知识和能力的过程中尝到成功的喜悦。这样自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在教学中要目的明确,要求具体,措施得力,这样才能避免学生学习的盲目性。最后,要平等、真诚的对待学生,轻松课堂气氛,让学生敞开心扉,大明发言,这样,师生才能得到平等的交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0-7-5 09:28:00 | 只看该作者
专家点评



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所 杨桦



《化石吟》教学案例所设计的教学过程分为“听”“读”“疑”“思”四个环节。“听”是通过多媒体播放有关恐龙的音像资料,来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读”是通过学生诵读,体会诗歌的意境,把握诗歌的主旨,领会作者蕴涵诗中的情感。“疑”是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通过老师的提问、学生的质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歌的内容和技巧,准确理解和把握课文的内容和特点。“思”是对诗歌内容的拓展,通过讨论有关问题,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自觉树立保护野生物种的意识,同时提高学生对自然科学的探究兴趣。“教学实录”反映了学生在“思”这一教学环节的学习情境。



“教学实录”中由老师首先提出“如何保护地球上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这一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从“教学实录”可以看出,学生发言很踊跃,讨论很热烈。老师认为设计这样一个“思”的教学环节,目的是在学生读懂《化石吟》一课的前提下,让学生主动去思考相关问题,即我们如何尽可能地去保护地球上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而不是让后世的人们在博物馆中面对化石慨叹、遐思。这种设想是有意义的,让学生在学好语言文字的前提下,树立保护生态环境意识,体现语文课的人文教育功能。但在实现这种设想的过程中,由于老师所提出供学生讨论的问题只有一个,尽管学生回答很热烈,但大家思考和讨论问题的层次较浅,给人以泛泛而谈之感,教学内涵缺少一定的深度。教学实录所反映“思”的教学环节,是一节课的最后环节,这个环节应侧重对一节课的重要内容做较全面的总结。就《化石吟》这篇课文而言,不仅要强调人文内涵,更重要的要总结以赞颂化石为主旨的抒情诗所具有的表达特点,如拟人的手法、第二人称的写法等,以突出语文的工具性特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4-29 16:0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