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974|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七年级语文《月亮上的足迹》备课资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7-5 09:3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整体感知  







(一)主旨



《月亮上的足迹》是一篇纪实报道,也属科普小品,作者以平实的语言,准确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之情。阅读本文,让我们体会到人类登月时的惊心动魄、登月成功后的欢欣鼓舞,从而激发我们探索未知世界的热情。



作为一篇饶有兴趣的科普小品文(纪实报道),它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宇船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的全过程,并指出登月活动的重大意义,这一创举将人类登月的梦想变成了现实。



(二)结构



本文侧重于记叙,按时间顺序展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



本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部分(1、2段),概说登月事件及其意义。



第二部分(3~18段)叙述登月全过程。这个部分是报道的主体,整个登月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3~5段)飞船起飞,第二阶段(6~9段)太空行走,第三阶段(10~15段)登陆月球,第四阶段(16~18段)胜利返航。其具体过程如下:火箭升空→第一级火箭脱落→第二级火箭脱落→第三级火箭启动→进入预定轨道,绕月飞行→进入登月轨道,奔向月球→飞过月·地中间点→飞过月·地引力中和点→登月舱脱离飞船→登月舱降落月球→人类初踏月球→人类月面工作时返回登月舱→登月舱升空与飞船成功对接→向地球返航→进人地球大气层→溅落预定海域→被海军救起。



第三部分(20、21段),再次强调登月事件的伟大意义。



(三)延伸



本文侧重于记叙,将登月的全过程叙述得清楚明白、生动形象。可以说,引人入胜是本文的突出特点。月球上有什么?人如何才能登上月球?飞船是如何制造的?万一出现意外飞不回来怎么办?在高达每秒10.5公里的飞行速度中,宇航员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宇航员在飞行中怎样吃饭?大小便如何处理?如此等等,一系列的问题能唤起读者强烈的好奇心。



怎样把一件事情叙述得完整生动呢?本文提供了很好的范例。首先是渲染。文章的1、2段进行了渲染,目的是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其次是有明晰的时间线索。从第3段的“这一年的7月16日”开始,作者把登月的全过程按照时间顺序作了详细交代,甚至连几分几秒都写得清清楚楚。这就使读者比较详细地了解登月的具体时间,也增强了事件的生动性。可以说,按时间顺序展开叙述是本文写作的又一突出特点。



生动的语言是本文第三个突出特点。语言的生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恰当的描述。在写到火箭发射前的景象时,作者写道:“火箭像巨人一样昂首挺立着,尖端直指蓝天,高达一百多米。”这表现了火箭高大雄伟的姿态。写火箭在太空飞翔时,作者写道:“飞船像一叶孤舟在太空缓缓地行驶。它飞过了……又飞过了……从飞船上可以看到美丽的月球已经遥遥在望。它发着美丽的银光,静静地悬在飞船的上方。”这样描述很能激发读者的想像。2.用数字说话。作者比较详细地列举了一系列的数字,它可以帮助读者增加知识,因为这些数字都是富有吸引力的。比如三级火箭的速度分别是6.8、7.67、10.5,就可以令学生遐想不已。3.叙述中有议论。在记叙文中恰当穿插一些议论的句子,可以起到深化理解、画龙点睛的作用。比如在第4段中作者写道:“一个伟大时代就要来到了……这将是人类进行的距离最为遥远的一次旅行。”再比如第11段中:“这是一个伟大的时刻。这是人类伟大的一步。……这是人类探索太空的里程碑。”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7-5 09:38:00 | 只看该作者
设疑阅读,精研细评



嵇萌 云康



《月亮上的足迹》是一篇饶有趣味的科普小品,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1969年7月驾驶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登月的全过程,把读者领进了一个神秘而又令人神往的世界。阅读本文,可从激趣入手,抓住行文特征,进而把握全篇。



一、设疑阅读,激发自身的好奇心理。



这篇文章以精确的数据、求实的态度忠实地记录了人类登月的全过程,可以说,它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叙述清楚明白、生动形象、引人入胜,何况登月本身这件事就很吸引人呢。因此,我们可以借助这一点,通过边读、边疑、边问,来唤起自己强烈的好奇心。如,月球上有什么?人如何才能登上月球?飞船是如何制造的?万一出现意外飞不回来怎么办?在高达每秒10.5公里的飞行速度中,宇航员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宇航员在飞行中怎样吃饭?大小便如何处理?等等。如此设问,既能增强阅读本文的浓厚兴趣,也会加深对全文的透彻理解,更能学到宇航员的探险精神,并激发起自身的创新意识。



二、抓住线索,学会生动的叙述方法。



怎样把一件事情叙述得完整生动?本文可以说是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首先是渲染。文章的1、2段进行了渲染,目的是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其次是有明晰的时间线索。从第3段的“这一年的7月16日”开始,到“7月25日早上1点35分08秒”飞船飞回地球大气层为止,作者把登月的全过程按照时间顺序作了详细交代,甚至连几分几秒都写得清清楚楚。这就使读者比较详细地了解登月的具体时间,也增强了事件的生动性。我们不妨据此研读、学习,为我所用,以提高自己的习作水平。



三、品评语言,把握语言的表达技巧。



本文的另一个可读之处,就是它的语言非常生动,值得学习、借鉴。一是恰当的描述。在写火箭发射前的景象时,作者写道:“火箭像巨人一样昂首挺立着,尖端直指蓝天,高达一百多米。”这表现了火箭高大雄伟的姿态。写火箭在太空飞翔时,作者写道:“飞船像一叶孤舟在太空缓缓地行驶。它飞过了……又飞过了……从飞船上可以看到美丽的月球已经遥遥在望。它发着美丽的银光,静静地悬在飞船的上方。”这样比喻性的描述形象地写出了飞船飞行时的状态,很能激发读者的想象。二是用数字说话。作者比较详细地列举了一系列的数字,它可以帮助读者增加知识,因为这些数字都是富有吸引力的。比如三级火箭的速度分别是6.8、7.67、10.5,就可以令人遐想不已。三是叙述中有议论。在记叙文中恰当穿插一些议论的句子,可以起到深化理解、画龙点睛的作用。比如在第4段中作者写道:“一个伟大时代就要来到了……这将是人类进行的距离最为遥远的一次旅行。”再比如第11段中:“这是一个伟大的时刻。这是人类伟大的一步。……这是人类探索太空的里程碑。”而这种记叙中加议论的写法,正是我们中学生应该掌握的写作要点。阅读中,我们务必要仔细品味这些语言,把握其中的表达技巧。如此问、读、研、评,相信你的收获一定是会很大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7-5 09:39:00 | 只看该作者
月亮上的足迹



安徽省安庆市第一中学 苏家友



【教学设想】



《月亮上的足迹》是一篇饶有兴趣的科普小品文(也可理解为一篇记实报道)。课文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宇船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的全过程,并指出登月活动的重大意义,这一创举将人类登月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从而激发了读者探索科学的兴趣。



本文侧重于记叙,按时间顺序展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尝试快速阅读,准确全面地获取课文信息,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文章的写法等应是本文的学习重点。可以从网上或图书馆查找有关人类登月的资料,并结合本单元综合性学习“探索月球的奥秘”,激发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培养自主研究、质疑的学习能力,这是本文的教学目的。



本课教学用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



教师:组织学生先参观一次有关天文学知识的科普展览;或请有关的专家、学者给学生介绍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及其取得的成果;或可带领学生参观天文馆,了解有关宇航和月球方面的知识,为学习本课做准备。



学生:可以阅读有关的书籍,如《航天时代》《宇宙奥秘》《“阿波罗11号”登月》等,也可以网上查询有关探索月球秘密、探月历程的资料,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做准备。



二、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设计一:情景导入



可用大屏幕播放有关“阿波罗号”登月(或费俊龙、聂海胜在神六飞船上的生活片段)的视频,导入新课──



能在太空遨游,能飞到月亮上去,这是人类千百年来的幻想。随着空间技术的发展如今幻想正变成现实,1969年7月21日11时56分20秒,人类终于登上了月球,那惊心动魄的一幕,那成功的喜悦,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依然可以领略。让我们共同欣赏美文《月亮上的足迹》。



设计二:故事导入



可以用大屏幕播放嫦娥奔月的故事或讲述有关月亮的传说(古诗歌),导入新课──



月亮的传说、月亮的神秘是人类的向往,什么时候能登月球呢?如今幻想正变成现实,1969年7月21日,人类终于登上了月球,那惊心动魄的一幕,那成功的喜悦,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依然可以领略。让我们共同欣赏美文《月亮上的足迹》。



设计三:图片导入



出示宇航员拍摄到的月球地貌的图片或出示航天飞船的登月资料图片,导入新课──



你们知道这些珍贵的图片资料拍摄的是什么吗?对,是我们的宇航员探索外星球的图片。那么,你们想了解人类成功地踏上月球的全过程吗?让我们一起学习《月亮上的足迹》。



设计四:诗歌导入



大屏幕展示有关月亮的古诗词(《静夜诗》《水调歌头》《枫桥夜泊》等)。



(朗诵诗歌)由学生诵读大屏幕上关于月亮的诗歌。



月亮,自古以来,就与人们结下了不解之缘,它尤其受诗人们的钟爱。那皎洁、静谧的月光,时圆时方富有变化的月形,激起诗人们多少怀念与感慨,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关于月亮的诗歌,请说一句有月亮的诗(“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梨花院落溶溶月”,“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杨柳岸,晓风残月”),月亮在诗人们的描绘下是如此美好,现在我们就与航天英雄一起,到月亮上走一走,去感受那惊心动魄的一刻。



设计五:题目导入



本文的标题是“月亮上的足迹”,请问是谁踏上月球那块神秘的土地从而留下人类的足迹?他们是什么时候登上月球又是如何留下足迹的呢?让我们一起学习《月亮上的足迹》。



(总之,导入旨在引起学生阅读本课的兴趣,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三、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学生速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1.自主学习



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试把登月全过程画一张示意图。



教师巡回检查,随机指点:



a.快速通读课文,并画出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b.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c.试将登月全过程画一张示意图,并能简要说明



2.合作交流



①合作讨论:请大家讨论交流示意图(讨论中教师可巡视指导,并参与讨论交流)。



②展示交流:请每组选出两位准备较好的同学上讲台来投影展示所画的登月过程示意图,并能以记者的身份根据图示作“登月全程跟踪报道”。



教师适时评点,使学生对事件全过程有一个完整清晰的了解:



a. 示意图上的文字说明要求简洁概括,“跟踪报道”事件的全过程须完整清晰;



b.“跟踪报道”的口头表达要求绘声绘色,如临其境;



c.“跟踪报道”的内容可以本文为主,可以参照课外搜集的其他有关资料。



示例一:



本文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的全过程。登月全过程为:火箭升空→第一级火箭脱落→第二级火箭脱落→第三级火箭启动→进入预定轨道,绕月飞行→进入登月轨道,奔向月球→飞过月、地中间点→飞过月、地引力中和点→登月舱脱离飞船→登月舱降落月球→人类初踏月球→人类月面工作时返回登月舱→登月舱升空与飞船成功对接→向地球返航→进人地球大气层→溅落预定海域→被海军救起。



示例二:  



本文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的全过程。登月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登月准备──飞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归来。



四、品读课文,交流赏析



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多媒体辅助教学)



①同学们刚才把登月过程准确地解说出来,这不能不归功于作者把登月的复杂过程写得清楚明白,你觉得课文写作上最值得你学习的一点是什么?



②你喜欢这篇课文吗?阅读时你有什么感觉?哪一处让你最难忘,请找出来并朗读、评析。



③齐读最后一段,谈谈你对登月意义的认识。



示例一:略(让学生谈自己真实的体会,畅所欲言。有几点必须明确:A、按时间顺序清楚明白,有条不紊地叙述事件发生过程的写作方法。B、恰当的描述,叙述中有议论。C、用数字说明。)此三点可各举一例,并分析作用,教会学生在写作中应用。



示例二:学生朗读略,学生谈感受要尊重其主体性(如紧张、刺激、神秘、自豪……)。



示例三:(可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人类第一次登月“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是人类探索太空的里程碑?)讲到此话题,教师根据时间和学生程度可提供下列材料:(多媒体辅助教学)



1.这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阿姆斯特朗)



2.踏上月球的第一步,也是踏上太阳系各行星和最终走向太空其他星球的一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这句话阐述的是事实,而“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则是对未来的希望。(奥尔德林)



3.21~22世纪,人类将移民月球,建立月球村。月球村将利用太阳能取暖,利用月球上发现的水生产蔬菜、粮食,建立各种生活设施。月球村的重要任务是开采氦3并运回地球,并利用这一热能源发电,供应全地球所需电能。人类还将开发地球人拜访月球村的旅游业。(何祚庥)



教师总结:在此之前,人类曾幻想过登月,并产生了很多神话传说、科幻作品,但从来没有真正到过地球以外的星球。“阿波罗”登月计划的成功使人类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人类开始走向地球以外的星球,说明现代科学技术已经达到了向外层空间发展的水平,人类不会局限于地球,人类的未来是美好的。



五、研读课文,质疑探究



教师指导学生相互质疑并共同探究,深入体会。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互相质疑问难,鼓励其从课文中发现值得思考、探讨的话题。



2.学生交流思考所得,经过集中,确立几个探究主题:



(1)作者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作者没有过多的议论和抒情,但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2)千百年来,人类一直翘首仰望天上的明月。留下了多少美丽的传说和不朽的诗篇。



而登月计划的实现,使我们清清楚楚地看到了月球的真面目。一个荒凉、死寂,毫无生机和美感的不毛之地,这给了我们的幻想一个沉重的打击,从此以后,我们对“美丽”的月亮不再存有幻想了。那是不是说,人类登月并不完全是件好事呢?



(3)文中写道,“返航时,宇航员将登月舱甩在了太空”,这样做合适吗?



3.分组选择题目,借助所搜集的资料进行文研读,教师巡回点拨。



4.各组汇报探究成果,教师配合指导。



探究一:作者虽然没有过多的议论和抒情,但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的喜悦以及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对宇航员的敬佩之情。(可举例)



探究二:(让学生充分地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就应给予肯定和鼓励。)



探究三:这样做不合适,因为这样做会制造出太空垃圾,太空垃圾是太空杀手,也是人类的一大隐患。(可联系美国电影《陨石大冲撞》)



六、拓展训练,联想想象



可以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展示搜集到的月球图片,引导想象:(多媒体辅助教学)



①联想想象:想象一下月球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想象一下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员会有什么感觉?试想一下,登月舱与飞船是怎样脱离和对接的?



②故事接龙:“你驾驶着一艘宇宙飞船,在茫茫的太空中寻找外星生命。你离开地球已经好几天了。这时,透过舷窗,你看到了一个美丽的蓝色星球……”(每人一段话“接龙”成一个完整的科幻故事。)



教师可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只要想象合理,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和幻想。



七、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总结:登月成功是人类的一大壮举,是人类聪明智慧的结晶。这次登月已有37年,而我国航天技术到目前仍无法登上月球。但随着我国神州六号飞船的发射成功,五星红旗高插在月球上的日子已为期不远了。愿大家努力学习,长大能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我们也期待着我国的登月计划早日成功!



作业:



①借助图书馆或互联网,探索一下月球的奥秘。题目为《月球奥秘知多少》。



②自学“读一读,写一写”练习中的词语,并在写作中尽可能地使用。



板书设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0-7-5 09:39:00 | 只看该作者
月亮上的足迹  



安徽省铜陵市大通中学 胡嫣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概括登月各阶段内容要点,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的伟大创举。



过程与方法



(1)制作教学课件,准备一些相关的教学素材,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直观,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2)“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情感与态度



(1)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2)结合我国“神舟”系列飞船、嫦娥登月计划有关信息,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教学实录



研读赏析,品味文章



导语:怎样把一件事情叙述得完整生动呢?本文提供了很好的范例。首先,文章的开头进行了渲染,引起了我们的阅读兴趣。其次有明晰的时间线索,作者把登月的全过程按照时间顺序作了详细交代,使我们比较详细地了解登月的具体时间,也增强了事件的生动性。第三,本文的语言也非常生动。



请同学研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1.学生研读,举例说明。



学生自主阅读,找出例句,并回答交流。



生1:我认为“火箭像巨人一样昂首挺立着,尖端直指蓝天,高达一百多米。”写出火箭的雄伟、高大,很生动。



生2:“阿波罗11号”飞船的高度为2650公里,速度为每秒7.67公里。这句话让我体会到飞船的速度之快,体会到人类科技的伟大。



生3:我认为刚才我们划出的表示时间的词语非常详细而准确,让我有一种正在观看发射的感觉。



生4:“三个小时很快就过去了,他们的氧气袋中只剩下够一个小时使用的氧气。”这句话让我感觉到一丝紧张的气氛。



生5:“飞船像一叶孤舟在太空缓缓地行驶。它飞过了……又飞过了……从飞船上可以看到美丽的月球已经遥遥在望。它发着美丽的银光,静静地悬在飞船的上方。”这种描写非常生动,让我仿佛看到了美丽的月球,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生6:“这是一个伟大的时刻。这是人类伟大的一步。……这是人类探索太空的里程碑。”这句话让我体会到了人类登上月球是个伟大的壮举。



教师归纳总结:语言的生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恰当的描述。正如生1与生5所说,恰当的描述能激发我们的想象,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其次,用数字说话。正如生2、生3、生4所举,作者比较详细地列举了表示时间、表示速度、表示高度等一系列的数字,它可以帮助我们增加知识,并富有吸引力。第三,叙述中有议论。如生6所说,在记叙文中恰当穿插一些议论的句子,可以起到深化理解、画龙点睛的作用。希望同学们也能用到夹叙夹议的写作方法。



CAI展示:

语言特色:   

①恰当的描述

②用数字说明

③叙述中有议论

文中还有许多这样的例句,请同学们课后继续感受。



2.学生齐读最后一段,体会其意义。



讨论交流:人类登月有什么意义?你怎样理解阿姆斯特朗的话?



学生畅所欲言,教师稍作归纳。



生:文章中最后一段阿姆斯特朗的话概括了人类登月意义。



师:如何理解呢?



生1:“一小步”是宇航员自己跨出的很小的一步,但对于人类来说是第一次登上月球,所以说是巨大的飞跃。



生2:“一小步”是指一个人的小小的一步,巨大的飞跃是针对人类成功登月而言的,是走出地球的第一步。



师:“一小步”是指宇航员们从飞船跨到月球表面的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说毫不费力,但这却是人类向地球以外的星球的第一步,开创了人类对宇宙探索的新纪元。它显示现代科学技术已经达到了向外层空间发展的水平,人类不会局限于地球,人类的未来是美好的。



拓展延伸,联想和想象



导语:早在1961年苏联已经成功地实现了载人轨道飞行;1969年,美国人又成功地登上了月球;那么我国航天方面有什么成就和计划呢?



学生结合课前预习,畅所欲言。



生1:已经成功发射了“神五”“神六”载人飞船。



生2:杨利伟是中国第一个飞入太空的宇航员。



生3:发射了探月卫星“嫦娥一号”。



生4:我国有宏伟的“嫦娥登月计划”。



CAl展示: “神舟”系列飞船图片,“神五”“神六”宇航员影像,



“嫦娥卫星一号”图片,中国“绕月探测计划”图片



教师简介我国的宇航现状及未来。



联想与想象(口头作文):



CAI展示:



有一天我驾驶着宇宙飞船,经过漫长宇宙飞行,来到了一颗陌生而美丽的星球……



3.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教学,我的体会如下:



首先要把握课标,吃透教材,精心设计教案。通过民间传说故事,激发兴趣,直接导入课文。通过学生自主阅读整体感知,抓住重点,理解文章内容,了解登月知识。通过研读赏析品味语言,理解句意,突破难点。通过拓展训练,丰富学生知识,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并借此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树立远大理想。



其次注重学生主体参与和师生互动。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新的课程改革所期盼和呼唤的。没有学生参与、合作、探究,就谈不上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语文素养的提高。因此,我在课前布置预习,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自主体验和探究,尤其加强了阅读教学和问题探讨、交流,最大限度地给学生合作交流的空间。



通过本节教学,我深深地体会到充分的资料收集与整理,恰当的拓展训练对于学生更好地领悟课文内容,更好地发展思维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及作文实践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会让课堂教学更加生动而轻松。我会继续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超越自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0-7-5 09:39:00 | 只看该作者
专家点评



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所 杨桦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过程包括“创设情境,引入新课”“阅读课文,整体感知”“研读赏析,品味文章”“拓展延伸,联想和想象”等四个教学环节。“教学实录”所体现的是其中的两个教学环节。



“研读赏析,品味文章”,是在学生整体阅读和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了解课文基本内容后,教师把教学重点放在品味语言上,从而深入理解登月的全部过程,这种设计是符合语文教学规律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侧重指导学生自主阅读,找出相关例句,并先由学生描述语言情境,而后由教师侧重总结课文的语言特点。“拓展延伸,联想和想象”环节,意在学生读懂课文的前提下,教师指导学生由课内拓展延伸到课外,结合“神五”和“神六”发射成功的事实,进行人文教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最后要求学生口头作文,达到读写结合、迁移运用知识的目的。教师的整个教学思路是清晰、合理和可行的,教学过程中尤其重视强化学生参与意识,突出学生的自主阅读和探究。



但从“教学实录”看,这两个环节的教学,仍可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方面再深入一步,以提高学生揣摩语言、深入思考的能力。如教师在学生举例分析课文语言特点的过程中,可以相机点拨,其指导效果会更佳。学生分析课文的语言特点时,教师应要求他们不仅能说出语言的表达作用和效果,还能斟词酌句,以达到揣摩、品味语言的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4-28 00:1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