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729|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七年级语文《山市》备课资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7-5 09:4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整体感知  







(一)     主旨



这里说的“山市”,跟海市一样,是一种因折光反射而形成的自然景象。它美丽而又奇特,然而好几年也难得出现一次,只有少数幸运儿在偶尔的机缘里能够见到它,而绝大多数人只能望而兴叹。



这篇文章是根据目击者的叙述写的,它历历如画地再现了山市由生成到消失的过程,无论是大笔勾勒或工笔描摹,都能极尽其妙。极富想象力,是本文的一大特色,根据描述想象山市美景。



(二)结构



按照山市出现的全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1.初生阶段:从孤塔高耸到宫殿出现。这是目击者眼中的画面。文章还描写了目击者的心理变化:见孤塔时,彼此“相顾惊疑”,表明它是突然出现的,而且跟实景差不多,使人不得不“惊”,但一想到“近中无此禅院”,又不得不“疑”。待到宫殿出现,才悟出原来这是“山市”。这样写就把读者带到目击者所在的地方了,有身临其境之感。



2.发展阶段:城郭的出现。先总写一笔:“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颇有恢宏的气象。然后分写:“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虽然寥寥数语,却可以诱发读者想象出一幅跟《清明上河图》相似的画卷来。这幅画卷最后在风中消失,又不禁使人感到怅然。



3.高潮阶段:危楼的出现。因“风定天清,一切乌有”,只剩下一座高接霄汉的危楼,所以楼的形状看得格外清楚,连楼外天空也显现了出来,给人的感觉是距离比先前的城郭缩短了一些。更为特殊的是,楼上还有来来往往的人,或凭或立,与人世无异,这又给人以亲切感,增强了观赏的兴趣。最后写幻景的消失,跟影视中的渐隐镜头颇为相似,又使人感到余味无穷。



结尾一段写山上的“鬼市”,这是补笔,有照应开头的作用,说明奂山这个地方确实能看到这种奇异的现象。



(三)延伸



《山市》一文具有如下特点:



悬念起笔。作者开门见山,直接点出奂山的山市是“邑八景之一”,相当于奂山的一个漂亮的亮相。可接下来的“然数年恒不一见”,好像突然又给奂山蒙上了一层面纱,读者不由得被唤起强烈的好奇心。作者以善于编织曲折离奇的故事见称,本文开头也多少有一些小说笔法。



以情衬景。作者不是纯客观地写景,而是通过孙禹年及其朋友的眼睛来铺展山市的奇景。孙禹年与朋友饮酒,忽然看见远处奂山山峰上隐现出高耸的“孤塔”,他们不禁“相顾惊疑”,因为此前这儿压根没有寺院,却突然间出现一座孤塔,这种强烈的惊奇、迷惑的情绪,既是对离奇的山市初现时的一种气氛烘托,又是感染读者的感情媒介。这样,作品在惊疑的情绪波动中层层铺开景色,就使山市的每一景一物,每一次幻变都渗透了新奇的韵味。接着,“孤塔”旁又出现了数十所华丽的宫殿,直到此时作者才在浓重的神秘气氛中,轻笔点破了:“始悟为山市”。孙某及其朋友由“惊疑”而“悟”,伴随着“悟”而来的应该是轻松、释然的心情,集中精神难得一见的山市奇观。



由粗及细,详略得体。例如,作者写城郭,仅仅是“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九个字,以虚代实,以略代详,粗粗勾勒了一个庞大城市的规模和轮廓。对城市的整体布局和细部事物,一概不作描述,只以“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概括。可是,我们虽不细知其详貌,但是,加以“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就足以想象那城市的繁荣景象了。这真是虚中见实。接着,作品对“危楼”的描述,却是实写、细写。作者不仅摹写出楼的高大雄伟以及它简洁明朗的结构,并且还用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笔墨,写出了楼上各色人的活动,细腻地点染了楼中人物的风姿和神态。如果说,前面是以粗、虚、略的笔法,勾画了城市的概貌,写来颇见气势的话,那么,后面则是以细、实、详的笔墨,具体描绘了山市中的一楼一景,一人一态,写得极有情味。这样的描写,我们不只是看到了“山市”里的高楼、城郭,而且还似乎感受到了“山市”里人情风俗的气息。同时,也使得本是无中生有的山市蜃景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富有实感。



动静互变。山市景色幻变不定,作者着力捕捉山市的每一次或细微或急剧的变化,令人目不暇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7-5 09:41:00 | 只看该作者
虚实相间 曲尽其妙



何发祥



《山市》是蒲松龄的一篇散文,虽然它是收在小说集《聊斋志异》之中,但文章不仅写出了山市的变化过程,还写出来目击者看景时的心理变化,其境其情都可谓俱佳:虚虚实实,相互交错。



虚景实写。我们都知道,山市跟海市一样,都是一种折光反射而形成的自然现象,由此看来这美丽而神奇的景色乃是幻景、虚景,可作者在写它时,竟当成一幅画:大笔勾勒、工笔细描,实实在在地刻画,可谓是曲尽其妙。



瞧:孤塔宫殿……城郭市场……危楼行人。这山市出现、生成、消失的过程,作者总是如实叙述,一笔不空。



如山市刚刚出现的时候,作者有意地写出了目击者的心理变化:“相顾惊疑”,可见此时的景色是那样的逼真,如同实实在在的景致,让人不得不“惊”。



在写到城郭的出现之时,同样是“实”上下功夫:从大到小,一笔不虚──“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所有这些景致,近在眼前,伸手可触。



在山市的高潮阶段;危楼的出现,作者更是细实描摹:楼、窗、人,无一不是眼中的实景,让人顿生亲切之感。乃至,幻景的消失,仍是叫人平添许多余味。



实情虚写。正因为山市之景不可多得,见到的人自然是惊讶、惊奇。作者在表现这些目击者的心理的变化,非常节省笔墨,只几个“虚”字,人物内心的变化就跃然纸上──



“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这里一个“忽”字,足见眼前之景是看者心中没有想到,而且还说明了“山市”来之快。那不用说,目击者是要“疑”了。



“……居然城郭矣”一个“居然”,更是表现了看者的始料不及,与前面的“疑”,其内心变化又是进了一层。



实头虚尾。“头”是指文章的“开头”,“尾”是指文章的“结尾”。



文章的开头是“`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这自然是说,这一切都是实实在在的景致,可在结尾却是“……又名‘鬼市’”成了虚幻,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古时科学技术不发达,人们对所看到的现象是无法做出解释。再加上迷信思想也使人们相信真有所谓鬼神。所以,民间就把这“山市”现象神秘化了。有的书还记为“随杜宇王入西山隐去之民,从云里复有归来。”今天,我已清楚,这是物质通过光的折射和反射作用,把彼地物体的影子“放映”到此地的一种自然现象。



但也可见《聊斋志异》的特色,虽是“孤愤之书”,却总与狐鬼有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7-5 09:42:00 | 只看该作者
山市



安徽省安庆市第一中学 苏家友



【教学目标】



1.学习积累一些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并能简练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2.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幻景。



3.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原理,培养自己主动探索的科学精神。



【教学设想】



《山市》处于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继《〈论语〉十则》后第二篇文言文,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初步。这里说的“山市”,跟海市一样,是一种因折光反射而形成的自然景象。它美丽而又奇特,然而好几年也难得出现一次,只有少数幸运儿在偶尔的机缘里能够见到它,而绝大多数人只能望而兴叹。这篇文章是根据目击者的叙述写的,它历历如画地再现了山市由生成到消失的过程,无论是大笔勾勒或工笔描摹,都能曲尽其妙,极富想象力。本课学习主要以诵读为主,并能根据描述想象山市美景,了解科学知识,培养主动探究的习惯。文言字词不需要重点掌握,但也得作些了解,以帮助理解文意。



《山市》一课是文言文,它所涉及的问题是自然现象,与“海市蜃楼”相似,可引导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适当探究;本文用精练生动的语言描述山市的生成到消失的经过,极富于想象力,这一点值得学习。学习本课主要以诵读为主。因为学生学习文言文尚在初始阶段,所以要求学生诵读课文,以积累材料、培养语感为重点;至于文言字词和语法的要求,则尽量放低或基本不作要求。



从学习方法看,可采用如下方法:



1.诵读法。本文用文言形式按明晰的时间顺序,历历如画地再现了“山市”由生成到消失的全过程。要完成在准确理解文句意思基础上简练概括课文内容要点的学习任务。



2.想象法。本文描述“山市”蜃景用语精练生动,学习过程中要发挥再造想象力。



3.搜集资料法。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查阅搜集资料,能够领悟、延展课堂内容,激活自己探究的兴趣,科学解释山市的成因。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



教师:可搜集有关资料做成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阅读《聊斋志异》中涉及自然现象(含动物趣闻)、民间技艺等自然小品,如记录作者在济南亲自经历的一次地震的《地震》、记木偶戏的《木雕人》、记气功表演的《铁布衫法》、记动物趣闻的《狮子》《大鼠》《螳螂捕蝉》等,引起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兴趣,扩大视野。推荐一些相关网站(或图书)。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自然小品,引起对物理现象的兴趣,扩大视野。根据教师推荐网站,或自行搜索,尽量全面地了解蒲松龄和《聊斋志异》以及“山市”“海市蜃楼”。(分组分任务查找并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介绍)



预习课文中要反复朗读,读好一些四字结构如“相顾惊疑”“高垣睥睨”“(既而)风定天清”“居然城郭(矣)”“(然数年)恒不一见”“(见山上)人烟市肆”等,能对课文有个初步印象,并画出难词难句。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基本疏通课文大意,找出疑难之处,留待课堂解决。



爱好美术的同学可用绘画展示“山市”的美景。



二、导入



设计一:录像导入法。播放电视剧《八仙过海》片段(视频)……有道是“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许多人都听说过海市蜃楼,却无缘目睹这种神奇、壮观的幻景;“山市”蜃楼你可能更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这里,蒲松龄给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奇异的图画……(板书课题、作者。)



设计二:图片导入法。(展示几幅海市蜃楼的图片)提问:你见过这样的景象么?你知道它是什么吗?(学生自由发言)在夏天,沿海一带或沙漠地区,经常可以看见在空中或地平面以下有远处事物的影像,古人无法解释,误认为是大蛤蜊吐气形成的,因此,就称为“海市”或“海市蜃楼”。这种现象,有时人们在山区也可以看到,人们就称之为“山市”(出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随着清代的著名作家蒲松龄来观赏一次山市的出现过程吧!(板书课题、作者。)



设计三:故事导入法。同学们,在《一千零一夜》中,有许多描绘奇幻的神话,如沙漠中一夜之间建筑起宏伟的宫殿,美丽的城池,你能讲述一个吗?(学生讲述)这些神话是人类想象力的伟大产物,也是古时候的人们对未知的海市蜃楼的描绘与神化。现实世界中许多人都听说过海市蜃楼这个词语,但却无缘目睹这种神奇。清代文学家蒲松龄为我们写下的《山市》,描绘了山中蜃景,与我们所说的海市蜃楼略有不同。山市是一种科学现象,它到底有怎样的奇观呢?让我们走进这山市,去感受这山市的奇妙吧!(板书课题、作者。)



设计四:情景导入法。同学们,看看窗外,感觉到秋天已经来到了吗?(学生自由描述窗外的秋景)是啊,秋天的黄叶飘零,冬日的银装素裹,春时的姹紫嫣红,夏季的佳木繁荫,这些自然现象我们每个人每年都能看到。可是有一种美丽神奇的自然现象却好多年都难得一见,多数人一生都无缘看到。这种自然现象就是海市蜃楼。幸好清代有一位写狐写鬼的文学家蒲松龄,根据目击者的叙述描绘了一次这样的景观──山市(山市蜃楼),弥补了我们不得一见的遗憾。今天,让我们走进《山市》这篇课文,通过文字描述来欣赏一下这种奇特的景观。



三、诵读



通过自主分层次多重多种方式的朗读,理解文意,并能根据文字想象画面。



1.读顺:首先听教师范读,或播放录音。明确要求,对照书本,一字一音听准。接着查工具书,看书上注音,自主朗读两遍,将课文读通顺,再听录音。然后四人小组两两合作,轮流朗读,相互正音。(其间,教师巡行于行间,随时解决生字或误读。)最后师生共读。



2.读懂:逐段分别独自诵读,要求流利顺畅。关键词义的解说、句子大意和段落概述。



四人小组两两合作通过“我来问,你来答”的方式解决关键词义(主要是四字结构)和句子大意。



示例:



甲:我来问,你来答。山市高潮时出现的“危楼”是不是指“快倒的楼”?



乙:这个问题难不倒我,“危楼”指的是“高楼”,它还站得好好的。



甲:这座高楼是几间的几层的?里面的人在干什么?



乙:五间的、数不清几层的。里面的人有的靠着,有的站着,干什么的都有呢!



甲:它是怎么一步步消失的?



乙:先渐低再渐如常楼渐如高舍,又倏忽如拳如豆消失了。



甲:“危楼”一词在哪诗里还学过?



乙:李白的《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



……



乙:现在我来问,你来答。孤塔是一直存在还是突然出现?根据是什么?



甲:是突然出现的。因为见孤塔时,人们彼此“相顾惊疑”。



乙:人们见到见孤塔时为什么又惊又疑呢?



甲:因为它是突然出现的,而且跟实景差不多,使人不得不“惊”,但一想到“近中无此禅院”,又不得不“疑”;等到宫殿出现后,人们才悟出原来这是“山市”。



乙:为什么危楼的形状后来人们看得格外清晰?你认为最奇异的还是什么?



甲:危楼的形状后来人们看得格外清晰是因为“风定天清,一切乌有”,只剩下一座高接霄汉的危楼,连楼外天空也显现了出来,给人的感觉是距离越来越近。最奇异的是楼上还有来来往往的人,或凭或立,与人世间一样,让人称奇。(这给人以亲切感,也增强了人们观赏的兴趣。)(或者最奇异的是最后写幻景的消失,跟电点影视中的渐隐镜头非常相似,使人感到余味无穷。)



……



师生合作弄清山市出现的全过程及结尾的作用。



纵观山市的出现分三个阶段:初现孤塔宫殿,再展城郭恢宏,又看危楼出现。结尾照应开头。(板书)



3.读说(画):朗读课文想象一下,山市到底会是一幅什么美景呢?能否根据文中几个表示时间的词语来描绘自己想象中的画面,或者根据自己查寻的相关资料想象自己见到的山市,然后说一说;能画画儿的同学可以任选一个镜头画出来,在班里展示欣赏。



示例一:(一两名学生描绘出画面)



甲:你不经意地一抬头,看到不远处,突地出现青塔白楼,楼阁殿堂,街道里巷,并且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然后一阵大风,尘土飞扬,烟雾弥漫,只剩下那座高楼,灯光点点,人影屑屑,可是只一会儿,楼渐低,减低,直至如拳如豆消失不见。的确是很神奇啊!



乙:我正顺着一条宽敞的石板道走去,路旁古松夹峙,清风习习,前行三四里,前面便是焕山山峰,峰上松柏浓郁,奇花竞秀,山泉由焕山峰顶流下,再从涧中泻出,形成巨大的水帘,好象九天落下的银河,夕阳倒映着水帘,落日的夕辉和瀑布的水色,衬托着焕山洞天。在飘浮的晚霞中,忽见一座巍峨的宫殿,宫殿的前门有一块金字匾额,在夕辉的照射下,“某某洞”三个大字历历可认。由宫殿、廊庑、楼阁、亭台组成的建筑群,从下仰望,倒数不出到底有多少重院落,有多少建筑物。我被眼前这一幅美妙的景色惊呆了,自言自语的说:“果然是个人间仙境。”



示例二:(选出两名学生绘画作品展示)



4.读思(疑):思考:刚才我们欣赏到了那样的美景,古人却给它起了个怕人的名字“鬼市”,为什么?能否根据查寻的资料揭示山市的成因?



示例:古时科学技术不发达,人们对所看到的现象无法做出解释。另外,多年的迷信思想也使人们相信真有所谓鬼神。民间把这“山市”现象神秘化了。有的书还记为“随杜宇王入西山隐去之民,从云里复有归来。”据科学家的解释,山市蜃楼跟海市蜃楼、沙市蜃楼一样,是物质通过光的折射和反射作用,把彼地物体的影子“放映”到此地的一种自然现象。这种现象曾多次出现过:我国渤海南岸的蓬莱县,就常看到遥遥千里平常根本看不见的庙岛的幻影;1934年8月2日在南通附近的江面上空就出现过楼台城廓和树木房屋,全部蜃景达20多里。约半小时后,向东移动,突然消逝;还有在沙漠看见蜃景的。



5.读写:你明白这种现象是怎么回事了吗?这个解释远远不能满足我们的求知欲。请大家根据相关资料写出蜃景的形成过程及原理。



播放flash:《蜃景──空气中的全反射》



(可参见http://www.hongen.com/edu/dgkt/wl/dc031301.htm



示例略。



四、作业



下列任选其一:



1.根据本课所学给蒲松龄写一封信,解释“山市”的科学成因。



2.读读蒲松龄的其他文章,了解其创作风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0-7-5 09:42:00 | 只看该作者
山市



安徽省合肥市第五十中学 张妮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熟悉课文内容,了解、认识文中描述的山市蜃楼。



能力目标:1.领悟我说──我问──我写的阅读模式,培养自主阅读整体感知的能力。



2.熟悉文中的描写顺序,培养学生的再造想象力。



德育目标:领略人世间奇异的自然现象美,激发对科学的探究精神。



二、教学实录



[我说]整体感知、畅谈感受



师:《聊斋志异》专门记述奇异之事,你认为"山市"最奇异的地方在哪里?请有感情的朗读出来。



(学生在书中点勾圈画,马上有人举手发言)



生1:(朗读: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我认为这句话写出“山市”形成速度快,而且突然,出乎意料。



师:那个字能体现你刚刚说的这种感情?



生1:“忽”字。



师:那你再读一遍这个句子体现一下



生1:(再朗读,学生鼓掌)



师:读的真好,我们再请一些同学来谈一谈,读一读。



生2:(朗读,既而风定大清,一切忽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山市来无踪去无影,我觉“乌有’’有两个字太神奇了!



师:说的不错,读的如何呢,哪位同学评价一下



生3:她读的没节奏,没什么感情,声音也太小了。



师<笑>:那你给我们读一读



<生3读,学生鼓掌>



师:读的真好,看来朗读不光要做到音准,语速适中,还要有感情,语调抑扬,下面的同学要得多注意向他学习啊,请同学们继续谈。



(学生4、5、6、7、8各说出自己喜欢的段落并朗读,其他同学评价)



[我问]合作探究,三问三笿



师:对于这篇文章同学们一定有许多想知道的,现在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讨,将疑难问题提出来,注意问题要有价值。<学生分小组学习,老师行间指导>



生9:什么是山市,它是怎样形成的?



<很多同学点头表示疑惑>



师:看来同学们都很想知道“山市”是怎么回事,老师也很想知道,所以特地请了你们的物理老师来给大家解释一下。(学生鼓掌)物理老师:同学们好。山市是大气层中的光线因折射而形成的幻景,是一种奇异的自然现象。当空气各层的密度有较大差异时,远处的光线就发生折射或反射,这时可以看见在空中有远处物体的影子,一般在沙漠成空旷的自然环境里才出现。到初二学到物理知识。同学们会了解的更详细。(多媒体演示山市成因,密度的概念)



生10:为什么古人把“山市”说成“鬼市”?



生11:因为当时科学不发达,人们无法科学的解释山市形成的原因,现代人就不会这样认为。



生12:因为山市里人烟市肆,与世无别,亦真亦幻,人们感到神秘,所以称它鬼市。



(师肯定。学生继续就合作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集体探究)



(生13、14、15、16,分别质疑,山市变化经历了几个步骤,变化描写的顺序,山市里有没有街道,危楼上有多少人,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等)



[我写]仿写练笔、深化主旨



师:蒲松龄用自己的语言历历如画地再现了山市的形成到消失的过程,无论是大笔勾勒或工笔描摹都能尽显其妙。一幅幅画面如一颗颗神奇的珍珠,作者以时间为线索把它们串成一串美丽的珍珠链。抒发了自己对山市奇异之美的赞叹。其实人世间令人叹为观止的自然现象还有很多,同学们不妨也像作者一样把它们有感情地描述出来。



(学生思索拟稿,相互交流)



学生17:我描写的是夏日流星。夏天,流星闪现在我们的头顶,金黄的光亮刹那间划亮天空,似一道耀眼的光弧。它来去匆匆,留给人们无限遐想。



师:语言较优美,只是流星太短暂,同学们不能仔细观察它的过程,有没有其他的自然现象能让我们细致观察一番的?



学生18:我写的是彩虹。雨后,被雨水冲刷的天空格外湛蓝,天空东北角依稀印出一道浅白的圆弧,它若隐若现,似有却无。不一会儿,圆弧呈现出色彩缤纷的模样,有红色、蓝色、浅肤色,每种颜色的分界比较模糊,像画家手中未晕开的调色盘。渐渐的,色彩明晰了,圆弧也变得格外耀眼,仿佛闪着光芒,使人无法直视,镶嵌在空中,竟像一幅逼真的图画。(学生鼓掌)



师:真不错,她按照彩虹出现的时间顺序细致的描摹了彩虹的颜色、形态变化、而且加入了丰富的想象,给我们带来了美好的享受。



(生18、19、20分别朗读自己描写的日食、海啸、火山喷发等片段)



<视学生掌握情况而定,本环节可挪到课后>



三、教学反思



一篇传世佳作可学之处实在太多,但课堂时间有限,学生精力有限,只能择其精要感受思悟。



首先,本节课注重方法的传授,让学生会学。



古语有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新课标下的课堂里提倡学习方法与能力的培养。本课文篇幅短,内容颇浅显,是一篇自主阅读的典范之作,适宜对学生进行自主阅读方法的传授。所以教师把方法策略的学习放在实现“三维目标”的首位,使学生不再劳而无功,读而无获。



其次,本节课注重兴趣的引导,让学生乐学。



本节课里令学生感兴趣的除了“山市”的奇异,还有语文课堂里出现了物理老师的身影。语文教材涉及面广,强凋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知识相互渗透是教者设计的一个初衷。这样可以在教学中发挥其他学科教师的引导作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融合各学科知识的能力,提高语文学科学习质量。



最后,本节课注重学生的自主意识,让学生要学。



本节课自主阅读部分三个环节“我说——我问——我写”设置都围绕“我”(学生本人)进行,由学生发生主观动作,建构一个新的知识结构,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主动学习积极建构新的认识结构的学习环境,教学形式由灌输变为主动建构,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本节课不足之处,鉴于时间关系,学生对课文精彩语句的咀嚼品味还不够充分,分组讨论时,组员素质的差异使个别小组学习效果不太突出,此外,如果教者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再放手一点,让学生更活跃一些,或许学生的思维会碰撞更多美丽的火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0-7-5 09:43:00 | 只看该作者
专家点评



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所 杨桦



《山市》的教学过程以学生诵读为主。在诵读过程中,教师侧重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讨论,了解课文大意。整个教学过程分为“设问激疑,导入学习”“顺畅朗读,疏通大意”“整体感知,畅谈感受”“合作探究,互问互答”“拓展延伸,仿写练笔”等五个环节。



“教学实录”反映了其中的三个环节。“整体感知,畅谈感受”是在学生自读、教师范读、集体诵读的前提下进行的。在学生熟悉课文情节的氛围中,教师指导学生进入自主阅读阶段,由教师先提出“你认为‘山市’最奇异的地方在哪里”领起学生对全文的整体感知,这种感知过程是z 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中,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学生之间相互交流阅读体会。“合作探究,互问互答”,主要是由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和学生共同回答完成的。“什么是山市,它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古人把‘山市’说成‘鬼市’”等问题都是文章的难点、疑点,由教师来回答学生的疑难,既体现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又有效地解决教学的难点,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方法。“拓展延伸,仿写练笔”,教师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记录一种奇异的自然现象,目的是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整个教学过程突出的特点是强调诵读,指导学生自学。



对刚刚接触文言文的学生来说,这篇文章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尤其是课文生字词较多,学生初次朗读会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如能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重点掌握一些词语,会有利于学生养成积累文言词语的良好习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4-27 21:4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