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集DOC

[复制链接]
15#
 楼主| 发表于 2010-7-21 14:44:00 | 只看该作者

先让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集体订正。注意对数量关系的复习,为应用题的复习做准备。要让学生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如:“420是7的多少倍”是什么意思?计算时应怎样想?“一个数的3倍是465”是什么意思?要求这个数应该怎样想?必要时,教师可以画简单的图帮助学生理解。
2.做练习十六的第3题。
让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集体订正。此时,可以多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或做题有错误的学生说说应该怎样列式和计算?为什么?
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做练习十六的第10题。
四、小结(略)
五、作业
练习十六的第4题。
第三单元 千米和吨的认识
课题一:毫米、分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6~67页的例1、例2及相应的“做一做”中的习题,练习十七的第 1、2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一把米尺、直尺和一根带子;学生每人准备一把小尺子,一根带子和一枚一分硬币。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师:我们以前都学过什么长度单位?1米是多少厘米?
让学生具体比画一下1厘米和1米的长度。
二、新课
教学例1。
教师:我们以前量比较小的物体的长度或比较短的距离,是用厘米作长度单位。如果我们要量更小的物体的长度或更短的距离,该用什么作长度单位呢?我们今天要学习一种新的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毫米(引出新课)。
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小尺子观察一下。
教师:尺子上的刻度除了我们以前学过的厘米外,还有什么刻度?(还有比厘米更小的格。)
教师:1厘米中间有多少个小格?(教师指导学生数小格。)
教师:五厘米中间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那么小1厘米是多少毫米?(因为1厘米中间有1,2,…,10个小格,每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所以1厘米是10毫米。)板书:1厘米=10毫米
教师:请同学们用手势表示一下1毫米有多长。(看一看学生表示的是否合适。)
2.做“做一做”中的习题。
(1)第1题,让学生拿出一分硬币,量一量有多厚。教师巡视,注意量的方法对不对。订正时,强调 1分硬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以加强对1毫米的直观认识。
(2)第2题,也要注意量的方法。订正时,对量的结果不太正确的学生进行纠正。
(3)第3题,这次测量的长度都超过了10毫米,要注意观察读数有误的学生,以便及时纠正。
3.教学例2。
教师:今天我们还要认识一个比厘米大又比米小的长度单位——分米(引出“分米”的认识。)教师拿出米尺,告诉学生10 厘米的长度就是1分米。让学生拿出尺子指出1分米的长度。
教师拿出米尺,在黑板上先画出1米长的线段。然后学生一起从0刻度开始,每数出10厘米划一个记号,一直数完。
教师:我们知道了分米的厘米的关系,那么谁能说一说分米和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你是怎样知道的?
教师板书: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让学生用手势表示一下1分米的长度。
4.做“做一做”中的习题。
教师告诉学生测量方法,突出以分米作单位,尤其是第 2小题,要1分米1分米地量。最后让同桌的同学比较一下,看准量得更准确。
三、巩固练习
做练习十七的第1、2题。
1.第1题,先让学生自己量,注意观察量得不够准确的学生。看一看是量的方法不对,还是读数不对。
2.第2题,教师先说明题意,然后让学生思考一下再把合适的单位名称填在横线上。还可以再举些例子让学生说出合适的单位名称。
四、小结
教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谁能说一说,厘米是多少毫米?10厘米是多少分米? 1米是多少分米?

课题二:米和米以内长度单位的换算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7~68页例3、例4及相应的“做一做”中的习题,练习十七的第3、4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加深对毫米、分米的认识,会进行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给每个学生准备一张7厘米长的纸条。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米=( )分米    1分米=( )厘米
  1厘米=( )毫米   1米=( )厘米
二、新课
1.教学例3。
教师将纸条发到每个学生手中,让他们量一下纸条的长度是几厘米。对量得不正确的加以指导。
教师:这张纸条的长是 7厘米,如果改用毫米作单位,该怎样表示呢?(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
教师板书:7厘米=(70)毫米
教师:你们是怎样想的?(可让学生先讨论一下,然后再各抒己见。)
可能有的学生用数的方法,有的用进率推算出来的。只要是正确的,教师都应予以肯定,但要让学生明白:用进率推算比较简便。
2.教学例4。
让学生打开书,看一看写字台的高度是多少厘米,然后合上书。
教师:这个写字台高多少厘米?谁能说一说用分米作单位怎样表示?你是怎样想的?
教师启发学生想出:10厘米是1分米,80厘米是8个10厘米,就是8分米。
教师还要说明: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正、反两方面都可以用。
3.做“做一做”中的习题。
先让学生自己做,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三、巩固练习
做练习十七的第3、4题。
1.第3题,让学生独立做,重点辅导有困难的学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10-7-21 14:44:00 | 只看该作者

2.第4题,教师巡视,重点观察第2小题。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第2小题应该怎样做。使学生知道:只有相同长度单位的数才能相加减。
如果有时间,可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做思考题。该题答案是:两个铁环连在一起长70毫米(40+40-5-5=70),三个铁环连在一起长100毫米(40+40+40-5-5-5-5=100)。
课题三:千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0页千米的认识及“做一做”中的习题,练习十八的第1~2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在学习了米、分米、厘米及毫米的基础上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知道千米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千米(公里)长度的观念,知道1千米(公里)=1000米。
教具、学具准备:
卷尺,运动场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师:我们都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
让学生具体表示一下1毫米、1厘米、1分米及1米的长度。
二、新课
教师: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比较大的是米。比如说,我买了 2米布,这根木头长 4米等,这些都是用米作单位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还常用到比米大的长度单位,那就是“千米”,千米也叫公里。比如,我们说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60千米,从某地到某地的路程是100千米等等,这些都是用千米作单位的。
让学生看书上70页的第一幅图。说明公路边上里程碑上的“50千米”指的是从某地到这个里程碑的路程是50千米。
教师:同学们都喜欢体育吗?你们知道运动员跑 400米要在运动场上跑几圈吗?下面我们来看一幅一般运动场的示意图。

教师:运动场的跑道,通常1圈是400米,2圈是800米,那么2圈半是多少米呢?(1000米。)
教师板书:1千米(公里)=1000米
教师:同学们上学,有步行的,有骑自行车的,还有坐公共汽车的。人步行每小时可走5千米,骑自行车每小时可行 15千米。你们能估计一下从自己家到学校有多少千米吗?
教师拿着卷尺带学生到操场上,以人或树的位置为起点最出 100米的距离,让学生仔细观察一下。并让学生按一般的步行速度走一走,所需时间大约是 1分十几秒。然后告诉学生10个这样的长度就是1千米,一股步行12分左右的距离大约是1千米,并让学生想像一下10个100米有多远。
教科书第71页上面“做一做”中的习题,要尽量组织学生实际做一做。有条件的学校可用卷尺量出距校门口 10个100米的距离,让学生观察并走一走,亲身体验一下1000米有多远。
三、巩固练习
做练习十八的第1~2题。
1.第1题,让学生自己用笔画一画。并让学生说一说从小林家到什么地方的路程是1000米。
2.第2题,让学生自己连线。订正时,还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这些交通工具每小时大约行多少千米。

课题四:千米和长度单位间的换算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1页例1、例2及“做一做”中的习题;练习十八中的第3~9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加深对千米的认识,知道长度单位在实际中的应用;会进行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1千米=( )米   1000米= ( )千米
2.4米=( )分米   1 分米= ( )厘米
  6厘米=( )毫米  500毫米=( )分米
二、新课
1.教学例1。
出示例1: 3千米=( )米
教师在小黑板上出示这样两个问题。
(1)1千米是多少米?
(2)3千米是几个1000米?
学生回答了这两个问题之后,教师继续提问:那么谁知道例1 的空格里应填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使学生明白:1千米是1000米,3千米是3个1000米,就是3000米。
2.教学例2。
教师出示例2:5000米=( )米?
请同学们思考并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1)多少米是1千米?
(2)5000米是几个“1000米”。
学生回答问题时,引导学生想出:1000米是1千米,5000米是5个1000米,就是5千米。所以空格里填5。
3.做“做一做”中的题目。
(1)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提示他们想一想例1和例2是怎样思考的。订正时,可指名说一说推理过程。
(2)第2题,学生做题之前,教师可说明题意,然后再让学生做。如果有些学生有困难,教师可稍作提示:题里给出的两个条件单位名称一样吗?列式进该怎么办?让学生自已列式解答。
三、巩固练习
做练习十八中的第3~9题。
1.第3题,教师先说明题意,再让学生做。
2.第4题,让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了解差生的做题情况,并让他们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3. 第5题,可先让学生说一说这几幅图画的是什么。然后,教师说明题意,让学生把单位名称填在括号里。订正之后,可以再举一些例子让学生说一说用什么长度单位合适,以加深学生对长度单位的认识。
4.第6题,是长度单位换算的混合练习。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限定做题时间,看一看学生掌握的情况如何,再进行有针对性的补充练习。
5.第7题,指名读题后,教师与学生可以联系实际,对长江上这两座大桥的长度加以比较。然后再让学生列出算式解答。
6.第8题,可请两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式解答。
7.第9题,可先让学生说一说图意,然后教师说明题意,让学生把结果填在括号里。订正时,指名说一说是怎样做的。

课题五:吨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4页的内容及练习十九的第1~5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10-7-21 14:44:00 | 只看该作者

2.能进行重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教具、学具准备:
将书上大米袋示意图制成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教师:我们都学过哪些重量单位?
让学生描述一下1克和1千克具体有多重。
2.5000米=( )千米   4千米=( )米
  1000克=( )千克   8千克=( )克
二、新课
1.教学吨的认识。
教师:我们以前学过克和千克这两个重量单位。比如,一袋糖重500克,一袋盐重1千克。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一个比千克还要大的重量单位(引出新课)。
出示书上第一个直观图。引导学生说一说图意,然后教师指出: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重量,通常用吨作单位。
教师:谁能说一说还有什么物品用吨作计量单位?1 吨到底有多重呢,请同学们看这幅图(出示大米袋挂图)。
教师:每袋大米重100千克,请同学们数一数共有多少袋?那么10袋是多少千克?
教师直接引出:1000千克就是1吨。
板书:1吨=1000千克
教师:假设三年级同学平均每人重25千克,10个同学的体重是多少千克?40个同学的体重是多少千克?是几吨?
教师:水泥每袋重50千克,见袋重多少于克? 20袋重多少千克?
2. 教学千克和吨的换算。
 4吨=( )千克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推算,不用写出推理过程,启发学生想出:1吨是1000千克,5吨是5个1000千克,5个1000千克是5000千克。所以5吨是5000千克。
3.做“做一做”中的题目。
让学生独立完成,给有困难的学生一定提示。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推理过程。
三、巩固练习
做练习十九中的第1~5题。
1. 第1题,日常生活中用吨作重量单位的东西有很多,写出或说出几个主要的就行。如钢铁、水泥、煤炭等。
2.第2题,教师先说明图意,让学生把结果填在括号里。
3.第3题,让学生自己做。订正时,让差生说一说推理过程。
4.第4题,让学生口算出答案便可。
5.第5题,先让学生说一说书上画的都是什么东西,然后把合适的单位名称填在括号里。教师还可以再给出几个例子让学生说出合适的单位名称。

第四单元 混合运算和两步应用题
1.混合运算
课题一: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7页上的例1、例2和“做一做”的习题,练习二十中的第1~3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初步掌握两个积(商)之和(差)的三步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会正确地进行脱式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师: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没有括号的乘法或除法与加、减法混合的两步式题,下面我们来复习一下。 教师出示卡片,让学生先说运算顺序,再计算。
  16×4+18   18+4×6
  69÷3-14   50-35÷5
二、新课
1.教学例1。
教师出示例1 16×4+6×3提问:“同学们看看这道题有哪些运算?有没有括号?”“在一个没有括号的式题里,只有乘法和加法,要先算什么?”
学生回答后,让他们在自己的练习本上计算,同时请一两名学生在黑板上演算。学生一般会这样做。
 16×4+6×4
=64+6×3
=64+18
=82
教师先肯定先做乘法是对的,然后让学生观察一下这道题的特点,再提问:“这道题与前面学过的乘加式题有什么区别?它有几个乘法?”(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用彩色笔在16×4和6×3的下面画上横线。)
“它求的是两个乘积的什么?”“求两个乘积的和,就要先算出什么?”(先算出两个积)“那么后面的乘法可以和前面的乘法一起脱式计算吗?”“前面脱式计算的哪一步可以省略?”学生回答后,教师将第一步的脱式擦掉,并标上箭头,使板书变成,
 16×4+6×3
  ↓  ↓
= 64+ 18
=82
随后教师重述一遍上面的分析:这道题求的是两个乘积的和,要先算出两个积之后才能相加,所以后面的乘法可以和前面的乘法一起脱式计算。然后让学生将此题按乘法同时脱式的方法重做一遍。学生做题时,告诉他们教师画的横线和箭头做题时不必标出。
2.教学例2。
(1)教学例2(1)。
教师:“如果将例1 中的‘+’改成‘-’,你会算吗?”边说边板书出算式:16×4-6×3,让学生试着脱式计算。学生计算后,指名几个同学说说他们是怎样计算的,这道题的两个乘法为什么可以同时脱式。
(2)教学例2(2)。
教师将例1中的“×” 都改成“÷”并写出算式16÷4+6÷3,让学生脱式计算,然后又将16÷4+6÷3中的“+”改成“-”并写出算式16÷4-6÷3,让学生脱式计算。计算后让学生说说是怎样脱式的。
(3)比较上面的4个算式。
①比较16×4+6×3,16×4-6×3。
从题目上看: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有两个乘法)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第一个算式是求两个乘积的和,第二个是求两个乘积的差。)
从计算上看:它们都是先算两个什么运算?(乘法)是同时脱式计算的吗?为什么可以同时脱式?
通过比较使学生明确:无论是求两个乘积的和还是差,都要先求两个乘法的积,两个乘法可以同时脱式计算。
②比较16÷4+6÷3,16÷4-6÷3。
依照上面两个算式的比较方法引导学生从题目上、计算上进行比较,使学生明确:无论是求两个商的和还是差的三步式题,都要先算出两个除法的商,两个除法可以同时脱式计算。
③小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10-7-21 14:44:00 | 只看该作者

教师:从上面的比较我们知道,求两个乘积的和或差,求两个商的和或差的三步混合式题,都要先算出两个积、两个商,两个乘法可以同时脱式,两个除法也可以同时脱式。那么要是求一个积与一个商的和或差,这个乘法和除法可以同时脱式吗?
让学生做“做一做”中的第5小题,588÷7-29×2,做完后,同桌同学互相说说这道题乘法、除法可不可以同时脱式计算,为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从上面的几种情况我们可以看出,求两个积(商)的和(差)的三步混合式题,乘法和乘法、除法和除法、乘法和除法都可以同时脱式计算。
3.巩固练习。
做第77页上“做一做”中的题。做题时,可以先让学生先说出计算步骤,再计算。
三、课堂练习
1.做练习二十的第1题。这种练习形式学生第一次接触,可先引导学生分析第1 小题,使学生知道:这道题按图指定的运算顺序,要先算出两个乘法的积,再算两个积的差。然后边计算边在□里填上得数。
第2小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做练习二十的第2题。做题前先让学生想想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独立完成。教师注意巡视,看学生是否把题目中的乘、除法同时脱式计算了。对没有这样做的同学要加以指导。
3. 做练习二十的第3题。指名一学生读题,并看图说出每枝铅笔多少钱,每本写字本多少钱,然后让学生按题目要求计算出买铅笔、写字本各用多少钱,一共用了多少钱。最后教师让学生想想求一共用了多少钱从算式上看实际上是求的是两个什么的和?

2.两步应用题
课题一:含有三个已知条件的两步应用题(第一组)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0~81页上的例1,“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二十一中的第1~2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初步掌握求比两个数的和多(少)几的数的应用题的结构,会分步列式解答这样的应用题,培养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小黑板一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师用小黑板出示第80页上的复习题。
同学们做了黄花25朵,做了紫花18朵,一共做了多少朵花?
先让学生读题并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再让学生自己解答,集体订正时,指名说出算式和答案。
二、新课
1.教学例1。
教师:如果复习题增加一个条件“做的红花比黄花和紫花的总数少3朵”并将问题改成“做了多少朵红花?”该怎样解答?
边说边板书出例1,指名学生读题后,提问:
“题目说的是一件什么事?同学们做了哪几种花?这几种花有什么关系?谁能说出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当学生说出“黄花25朵,紫花18朵”时,教师画出表示黄花、紫花之和的那条线段,然后问:“红花与黄花和紫花的总数有什么关系?表示红花的那条线段怎么画?”(比黄花和紫花的那条线段画短些。)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出线段图,

分析数量关系,提问。
(1)根据例题的已知条件,能直接算出红花的朵数吗?为什么?(只知道红花比黄花和紫花的总数少3朵,黄花与紫花的总数没有直接给出。)
(2)要直接算出做了多少朵红花,还要知道什么条件?
(3)要解答这道应用题,第一步应该算什么?怎样列式?(指名回答。)
教师板书:(1)做的黄花和紫花一共是多少朵?
        25+18=43(朵)
(4)知道了黄花和紫花一共43朵,第二步再算什么?怎样列式?
教师板书:(2)做了多少朵红花?
        43-3=40(朵)
(5)这道题做完了吗?(指名说出答案,教师板书。)
2.引导学生把例1同复习题对比,提问:“复习题用几步解答?例1用几步解答?为什么复习题只用一步解答,而例1要用两步解答?”(因为复习题的问题所需的两个条件直接给了,而例1 所需的两个条件,有一个没有直接给出,要先算出来,所以要用两步解答)
3.改变例1的条件,进一步认识有三个已知条件的应用题的结构和解题思路。
(1)教师:如果把例1中的第三个已知条件改成“做的红花比黄花和紫花的总数多3朵”该怎样解答?
教师出示改编后的应用题,其中改变的条件用红色笔写出。提问:
“现在的题目和例1有什么相同点?”(两道题的前两个已知条件和问题相同)
“有什么不同点?”(两道题的第三个已知条件不同例1 的第三个条件是“红花比黄花和紫花的总数少 3朵”,改编后的应用题的第三个条件是“做的红花比黄花和紫花的总数多3朵。”
“线段图该怎样改?改编后的应用题可以直接算出做了多少朵红花吗?为什么?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指名学生说解题思路,教师板书。
(2)教师:如果把例1中的第三个已知条件改成“做的红花是黄花和紫花总数的3倍”又该怎样解答?
教师出示改编后的应用题,其中改变的条件用色笔写出。
让学生说说:现在的题目与例1比有什么相同点?不同点?线段图该怎样改,这道题能不能直接算出做了多少朵红花,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再指名学生说出分析和解答过程,教师板书算式及答案。
4. 小结。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有三个已知条件的两步应用题。因为问题所需的一个已知条件没有直接给出,要先算出来,所以需要分两步解答。
三、巩固练习
做教科书第81页上“做一做”的第1、2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10-7-21 14:44:00 | 只看该作者

第1题,先指名学生读题,说出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然后多指几名学生说说要求小青跳了多少下,需要哪两个条件?都直接给出来了吗?应先算什么?让学生列式解答,集体订正。
第2题,指名学生读题后,同桌同学小声说说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第一步算什么,第二步怎样算,再独立列式解答。集体订正时,指名说说解题思路。
四、课堂练习
1.做练习二十一的第1题。指名学生读题后,独立做在练习本上。教师注意巡视,了解学生的解题情况,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以指导。学生做完后集体订正,并让中等生说出第一步算什么,第二步算什么。
2.做练习二十一的第2题。
讨论:把第1题的第三个已知条件和问题改成“还栽了100棵柳树。栽的柳树比杨树多多少棵?”该怎样解答?
指名学生说出解题思路,其他学生帮助补充、订正。并说说第1题与第2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课题二:比较两数差与倍数关系的复合应用题(第一组)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2~83页上的例2,“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二十一的第3~6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初步掌握比较两数差与倍数关系的复合应用题的分析方法,会分步列式解答这样的应用题,继续培养学生分析解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师出示第82页的复习题“商店有红气球8个,花气球的个数是红气球的3倍。花气球有多少个?”,让学生读题后独立列式解答。指名学生说出算式和答案,共同订正。
二、新课
1.数学例2。
教师把复习题中的第一个已知条件“商店有红气球 8个”改变成“商店有黄气球17个,红气球比黄气球少9个”,出示改编后的应用题即例2。指名学生读题,说出已知条件和问题,当学生说出“有黄气球17个”时,教师画出表示黄气球的那条线段,当学生说出“红气球比黄气球少9个”、“花气球的个数是红气球的3倍”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说说表示红气球、花气球的线段该怎样画,然后再板书此题的线段图。

讨论例题的解法,提问。
(1)根据例题的已知条件,能直接算出花气球的个数吗?为什么?(只知道花气球是红气球的3倍,而红气球的个数没有直接给出。)
(2)要算出花气球有多少个,还要知道什么条件?
(3)要解答这道应用题,第一步应该算什么?怎样列式?(指名口答。)
教师板书:(1)红气球有多少个?
17-9=8(个)
(4)知道了红气球有8个,第二步再算什么?怎样列式?让学生把算式写在自己的书上。
(5)这道题有没有解完?(指名说出答案,教师板书。)
2.引导学生把例题与复习题比较,让学生说一说:这两道题相同的地方是什么?(这两道题的问题和其中一个条件相同)不同的地方是什么?(复习题有两个已知条件,例题有三个已知条件;复习题直接告诉了我们红气球有 8个,例题只告诉了我们“红气球比黄气球少9个”)因此,例题要先算什么?
3.讨论。
(1)把例2 里的第三个已知条件改成“花气球比红气球多5个。”(出示改编的应用题,其中改变的条件用红色笔写出),能不能直接算出气球有多少个?为什么?(红气球的个数没有直接给出)该怎样解答?
让学生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列式解答。
(2)把例2里的第三个已知条件和问题改成“花气球有48个,花气球是红气球的多少倍?”(出示改编的应用题,其中改变的条件用红色笔写出),该怎样解答?现在的题目与例1有什么相同点?(两道题都有三个已知条件和一个问题,两道题的前两个已知条件相同)有什么不同点?(它们的问题和第三个已知条件不同)线段图该怎样改?要求花气球是红气球的多少倍,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让学生自己列式解答,指名学生说出分析和解题过程。
4.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还是有主个已知条件的应用题,因为要解答的问题所需的一个条件没有直接给出,要先算出来,所以是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同是有三个已知条件的两步应用题,因为题里数量关系不同,解答方法也就不同。
三、巩固练习
做教科书第83页上“做一做”的第1、2题。
先指名学生读题,再让学生独立做在练习本上。教师注意巡视,对解题有困难的学生,可针对具体问题给以帮助。学生做完后集体订正。并让中等生说说第一步算什么,第二步算什么。
四、课堂练习
1.做练习二十一的第3题。
让学生独立在书上填,教师行间巡视,然后集体订正订正时,可以采取“开火车”的方式进行,按顺序每一学生说一道题的得数。
2.做练习二十一的第4题。
先指名学生把题目读一遍,并提问:“这道题要求的什么?先要求出什么?再求什么?”然后让学生独立做在练习本上。做完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做的,要求第三只象运了多少千克,需要知道什么。
3.做练习二十一的第5、6题。
让学生独立审题,在练习本上列式解答,教师巡视指导,重点帮助在前面做题时有困难的学生。全部做完后,集体订正,还可以叫一两名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课题三:含有两个已知条件的两步应用题(第二组)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7~88页的例3,“做一做”中的题目,练习二十二的第1、2题。
教学目的:
1.通过多(少)几求和、几倍求和(差)应用题的解答,使学生初步认识有两个已知条件的两步应用题的结构,初步学会这类应用题的解答方法,继续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2010-7-21 14:44:00 | 只看该作者

2.通过比较,使学生弄清有两个已知条件的一步应用题与两步应用题的联系和区别,加深对两步应用题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教师出示下面的题,让学生补充条件。
(1)饲养小组养____,16只白兔。黑兔和白兔一共养多少只?
(2)小明有121本故事书,____,故事书比连环画少几本?
提问。
(1)要直接求出黑兔和白兔一共养多少只,应该知道哪两个条件?
(2)要直接求出故事书比连环画少多少本,应该知道哪两个条件?
2.出示第87页的复习题。
饲养小组养10只黑兔,16只白兔,一共养多少只兔?
让学生读题后独立列式解答,指名说出算式和答案,教师板书:
10+16=26(只)
答:一共养26只兔。
二、新课
1.教学例3。
教师:如果我们把复习题的第二个已知条件变成“养的白兔比黑兔多6只。”这题该怎样解答?
教师出示例3。
饲养小组养10只黑兔,养的白兔比黑兔多6只。一共养多少只兔?
指名读题,说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教师随着板书线段图,帮助学生弄清题意。

然后引导学生同复习题进行比较: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两道题都有两个条件和一个问题,两道题的问题和其中的一个条件都相同。)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另一个条件不同,前一道题直接告诉了我们白兔有16只,后一道题只告诉了我们“养的白兔比黑兔多6只”。)
讨论例题的解法,提问。
(1)根据例题的两个已知条件,能直接算出一共养多少只兔吗?为什么? (只知道黑兔的只数,不知道白兔的只数。)
(2)要直接算出一共养多少只兔,还要知道什么条件?
(3)要解答这道应用题,第一步应该先算什么?怎样列式?(指名回答。)
教师板书:(1)养白兔多少只?
      10+6= 16(只)
(4)知道了养白兔16只,第二步再算什么?怎样列式?
教师板书:(2)一共养多少只兔。
      10+16=26(只)
(5)这道题有没有解完?(指名说出答案,教师板书。)
指出:一道应用题里,同样只有两个条件,但有的只要一步计算,有的却需要两步计算才能解答。
(6)在解答这道题时,哪个条件用了两次?第一个算式中的“10”表示什么意思?求出的结果表示什么?第二个算式中的“10”表示什么意思?求出的结果表示什么?
指出:在解答有两个已知条件的两步应用题时,其中的一个条件有时要用到两次。解题时要仔细分析。
2.讨论。
(1)把例3 里第二个条件改成“养的白兔比黑兔少6只”(出示改编的应用题,其中改变的条件用红色笔写出),能不能直接算出一共养多少只兔?为什么?(白兔的只数没有直接告诉我们。)该怎样解答?
指名学生说出解答过程,教师板书。
(2)把第二个条件改成“白兔的只数是黑兔的3倍”(出示改编的应用题,其中改变的条件用红色笔写出),该怎样解答?
指名学生说出分析和解题过程,教师板书算式及答案。
3.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有两个已知条件的两步计算应用题,因为有两个已知条件的应用题,有的只需要一步解答,有的需要分两步解答,所以我们在解题时要仔细分析,确定该用一步解答还是分两步解答。
三、巩固新课
1.做教科书第88页上“做一做”的第1~2题。
讨论:有两个已知条件的两步应用题和一步应用题有什么区别?
提出:过去我们学过的两步应用题是有三个已知条件的。今天我们学习的两步应用题只有两个已知条件,这容易和一步应用题混起来。我们在解答这样的应用题时,要仔细分析题里的条件和问题。如果根据已知条件能直接求出问题答案的,就用一步解答;如果根据已知条件不能直接求出问题的答案的,就要考虑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四、课堂练习
1.做练习二十二第1题。指名读题后,独立做在练习本上。教师注意巡视,了解学生的解题情况,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以指导。学生做完后共同订正,并让中等生说出第一步算什么,第二步算什么。
2.讨论:把第1题第二个条件里的“多”改成“少”。该怎样解答?
指名学生说出解题过程,其他学生帮助补充、订正。
3.做练习二十二第2题。学生默读题后,独立做在练习本上。做完后,让中下学生说出第一步算什么,第二步算什么?其他学生进行补充、订正。
指名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说出解题过程,其他学生帮助补充、订正。

课题四:含有两个已知条件的两步应用题(第三组)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2页上的例4,“做一做”中的第1、2题,练习二十三的第1~4题。
教学目的:
通过解答已知两数之和与其中一数,求两数相差多少或倍数关系的应用题,使学生初步认识这类应用题的结构,会解答这样的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师出示第92页的复习题:“菜店运来45筐苹果,15筐梨。苹果比梨多多少筐?”让学生读题后独立列式解答。指名复述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然后提问:
“要求苹果比梨多多少筐,需要知道哪两个条件?”使学生明确要求苹果比梨多多少筐,要知道苹果和梨各有多少筐。
二、新课
1.教学例4。
教师出示例4:“菜店运来60筐水果。里面有45筐是苹果,其余的是梨。苹果比梨多多少筐?”指名学生读题,说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教师板书出线段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
 楼主| 发表于 2010-7-21 14:45:00 | 只看该作者

然后引导学生同复习题进行比较: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两道题都有两个已知条件和一个问题,两道题的问题和其中的一个已知条件相同。)有什么不同的地加(另一个条件不同,复习题直接告诉了我们有15筐梨,例4 只告诉了我们60筐水果里面有45筐苹果,其余的是梨。)
讨论例题的解法,提问。
(1)根据例题的两个已知条件,能直接算出苹果比梨多多少筐吗?为什么?(只知道苹果的筐数,不知道梨的筐数。)
(2)要算出苹果比梨多多少筐,还要知道什么条件?(梨的筐数)
(3)要解答这道应用题,第一步应该先算什么?(让学生把第一个小标题写在书上,指名回答)怎样列式?(先让学生回答,再看书验证。)
(4)知道了梨的筐数,第二步再算什么?(让学生在书上写出第二个小标题,指名回答。)怎样列式?(让学生口答,再看书验证。)
大部分学生做完以后,再指名学生说一说解题过程。
(5)在解答这道题时,哪个条件用了两次?
指出:在解答有两个已知条件的两步应用题时,其中一个条件要用到两次。解题时要仔细分析。
2.讨论。
教师:如果把这道题的“60”改为“54”,问题改成“苹果的筐数是梨的几倍?”(出示改编的应用题,其中改变的条件和问题用红色笔写出来),该怎样解答?
教师画出改编后的线段图。

让学生自己解答,解答之后指名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做的,教师板书。
3.小结。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的仍然是有两个已知条件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解答时先从问题想,要解答所求问题,需要知道哪两个条件,再看这两个条件题目有没有都告诉我们,如果缺少一个,就寻找已知条件把它先算出来。这样第一步先求什么,第二步再求什么也就清楚了。
三、巩固练习
做教科书第92页上“做一做”第1、2题。
指名学生读题后,独立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然后引导学生比较:第1 题与第 2题有什么相同点?(两道题都有两个已知条件和一个问题,两道题的问题和其中的一个条件相同。)有什么不同点?(另一个条件不同,第1 题直接告诉了我们女生19人,第2 题没有直接告诉女生的人数。解答方法也不同。)通过比较使学生明确:虽然同是有两个已知条件的应用题,由于问题所需的其中一个已知条件,有的直接给了,有的没有直接给,所以有的只需一步解答,有的需分两步解答。因此在解题时要仔细分析数量关系,确定分几步解答。
四、课堂练习
1.做练习二十三的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做,学生做完后,再指名学生说一说解题思路。
2.做练习二十三的第2题。
指名学生读题后,说出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再引导学生想:要求大汽车的辆数是小汽车的几倍,要知道哪两个已知条件,都直接告诉了吗?第一步要先算什么?第二步再算什么?然后让学生列式计算,做完后集体订正,并让中等生说一说解题思路。
3.做练习二十三的第3题。
先指名学生读题,并说出这道题有几个问题,再让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时,让中下等学生说说两问的解题思路。
4.做练习二十三的第4题。
让学生独立做,做完后说说各题的运算顺序,并说说右边两题为什么乘除法可以同时脱式计算。

3.整理和复习
课题一:整理和复习(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7页上的第1~3题和练习二十四的第1~2题。
教学目的:
通过本单元的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加(减)法和乘(除)法运算的三步式题的运算顺序,加深理解两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提高分析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混合运算
1.教师出示97页上的第1题。
  870÷6-34×4    28×3+168÷7
先让学生说一说每题的运算顺序,再让学生独立做,然后集体订正。
2.教师出示下面的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120×3+42×5    525÷7-176÷8
  35×4-126÷6    1827÷9+34×3
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说各题的运算顺序。
二、复习应用题
1.复习有三个已知条件的两步应用题。
(1)做教科书第97页上的第2题,让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然后让学生改变上题的一个条件或两个条件,口头改编成不同的两步应用题。要鼓励学生编出不同的两步应用题。教师选几题板书在黑板上,如,
改变一个条件的。
①校园里有7棵松树,柳树的棵树是松树的2倍,杨树的棵数比柳树少8棵,有多少棵杨树?
②校园里有7棵松树,柳树的棵数比松树多7棵,杨树的棵数比柳树多8棵,有多少棵杨树?
改变两个条件的。
③校园里有7棵松树,14棵柳树,杨树的棵数比松树和柳数的总数多8棵,有多少棵杨树?
④校园里有7棵松树,14课柳树,杨树的棵数比松树和柳树的总数少8棵,有多少棵杨树?
在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时,说一说解题思路。(2)做练习二十四的第1题。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列式解答,集体订正。
2.复习有两个已知条件的同步应用题。
(1)做教科书第97页上的第3题。学生独立解答,教师把题目板书在黑板上,集体订正。
让学生通过改变题里的问题,把它改变成另一道两步应用题。学生编出后教师板书出来让学生独立解答。
然后再让学生把上题改编成已知花金鱼是白全鱼的几倍求一共养了多少条金鱼的两步应用题。教师把它板书在上题的右边。形式如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4-26 08:0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