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冀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全套教案

[复制链接]
8#
 楼主| 发表于 2010-7-22 12:43:00 | 只看该作者

让学生充分阅读文本,思考,并联系自己体会。

















充分讨论,谈出自己的感受。
                                                               







阅读链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课本中对楼的介绍的知识,搜集中国名楼的资料。
2、欣赏楼的建筑之美。
3、品味楼的人文内涵。
过程与方法目标:
将阅读链接内容以及与课外搜集的资料相结合,运用、讨论、交流、讲解的方法让学生对楼有更深入的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对中国人文景观的热爱之情,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
【教学重难点】
在阅读、学习和生活中感受楼的建筑之美和人文内涵。
【课前准备】
搜集有关中国名楼的资料,师生共同整理。
【教学用具】
课件(图片、古乐)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一起领略了长江的磅礴气势、五彩池的神奇、秀美,天山的迷人风采,我们的祖国不仅有美丽的自然风景,还有令人叹为观止的人文景观,今天的课堂上,我们就来一起欣赏中国名楼。
二、赏名楼建筑之美,悟名楼人文内涵
    活动说明:由学生担当导游来解说的方式开展学习。(课前把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每组负责一座名楼的解说任务,组员围绕楼的来历、建筑特点、人文内涵三方面来共同商议写好解说词,解说词要条理清楚、突出特色。然后小组选出自己的解说员,选好自己使用的图片资料。)
学生自读文本,组织语言。
小组学习。
   解说员1:同学们,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中国名楼展馆。楼,最早出现于战国晚期,开始是出于军事目的修建的,后来成为风景园林建筑。
中国古代多在临水的地方建楼,取凭高远眺、极目无穷之妙。达官显贵、文人墨客经常登楼一游,或约会宾朋,高谈阔论,或饮酒做诗,低吟浅唱,抒发情怀。因此,历代名楼都有名诗佳句千古传唱。名楼能够享誉海内外是和文人墨客的文化活动分不开的。
解说员2:现在大家看到是黄鹤楼。它耸立于现在武汉市蛇山的山顶,始建于三国,相传是当时东吴的孙权为军事目的而建。这座楼各层大小屋顶,交错重叠,翘角飞举,仿佛是展翅欲飞的鹤翼。楼层内外绘有仙鹤为主体,云纹、花草、龙凤为陪衬的图案。它的平面设计为四边套八边形,取四面八方的意思。整座楼的高大雄浑又不失精巧,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楼”的盛誉。
名楼多传说,它的得名来自于这样的一个故事:黄鹤楼原为辛氏开设的酒店,一个道士为了感谢她千杯之恩,临行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鹤,告诉它能下来起舞助兴。从此这里宾客盈门,生意兴隆。过了10年,道士又回来了,取笛吹奏,道士跨上黄鹤直上云天。辛氏为纪念这位帮她致富的仙翁,便在这个地方起楼,取名“黄鹤楼”。
以上当然是神话传说,三国时在这临江的山巅建楼,首先还是出于军事上的需要,但后来逐渐成为宴客、会友、吟诗、赏景的旅游胜地。历代的名人如崔颢、李白、白居易、贾岛、陆游等都曾先后到这里游览,吟诗、作赋。唐代诗人崔颢登上黄鹤楼赏景写下了一首千古流传的名作:"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后来李白也登上黄鹤楼,放眼楚天,胸襟开阔,诗兴大发,正要提笔写诗时,却见崔颢的诗,自愧不如只好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崔颢题诗,李白搁笔,从此名气大盛。与湖南的岳阳楼、江西的滕王阁并称江南三大名楼。
解说员3:大家好。这座高大、雄浑的楼宇就是岳阳楼。它屹立在湖南洞庭湖畔,背靠岳阳城,俯瞰洞庭湖,北依长江,南通湘江,登楼远眺,把百里洞庭湖光山色一览无余。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誉。岳阳楼是什么时候建的,说法不一。一般都认为它始建于唐代。
岳阳楼的建筑构制独特,风格奇异。气势之壮阔,构制之雄伟,堪称江南三大名楼之首。它为纯木结构,金碧辉煌.远远远望去,恰似一只凌空欲飞的鲲鹏。主楼3层,楼高15米,以4根楠木大柱承负全楼重量,再用12根圆木柱子支撑2楼,外以12根梓木檐柱,顶起飞檐。彼此牵制,结为整体,全楼梁、柱、檩、椽全靠榫头衔接,相互咬合,稳如磐石。其建筑的另一特色,是楼顶承托在玲珑剔透的如意斗拱上,楼顶的形状酷似一顶将军头盔,这种拱而复翘的古代将军头盔式的顶式结构在我国古代建筑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岳阳楼不只建筑精巧 ,而且还集对联、诗文及民间故事为一体的艺术世界。历史上的诗人如杜甫、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李商隐等均前来登临览胜,留下了不少名篇佳作,使岳阳楼名扬天下。公元1045年,庆历四年春,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并请好友、文学家范仲淹作了《岳阳楼记》,从此,岳阳楼更加闻名遐迩。《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爱国情怀。如今岳阳楼楼堂正面悬挂着清代著名书法家张照书写的《岳阳楼记》,由十二块紫檀木板组成。岳阳楼三楼所嵌雕屛是毛泽东所书诗人杜甫的《登岳阳楼》,浓郁的艺术氛围更增添了岳阳楼魅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0-7-22 12:43:00 | 只看该作者

解说员4: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鹳雀楼。它位于山西省永济市,始建于北周时期。因鹳雀经常栖息在上面而得名。
?? 它与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齐名,是中国古代四大历史名楼。
??从现有文献资料记载中分析,鹳雀楼是古代边塞战场上的瞭望楼,全楼高台重檐,楼体十分壮观,加之地理位置很好,前看有秀丽的中条山,俯看是黄河滚滚,远望是山河美景。层楼之雄伟,风景之秀美,使鹳雀楼在唐宋时期就成为中原大地登高览胜的一个好去处,声名远扬。历代的文人墨客,流连于此,登高望远,咏诵出不少壮丽而不朽的著名诗篇。,最为传世的佳作首推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当我们吟诵起“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时。”相信大家都会被诗中雄阔的美景所吸引,被诗中不断进取的精神所激励,都会对这座历史名楼无限向往。
三、拓展延伸
   通过今天的赏中国名楼学习活动,大家一定对楼的由来有了了解,在领略了楼的建筑之精美后,一定会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由衷敬佩,一定会为文人墨客的才华所折服,课后大家可以搜集更多有关中国名楼的资料,例如:位于山东的“蓬莱阁”、广西容县境内的“真武阁”、安徽马鞍山的“太白楼”、浙江嘉兴的“烟雨楼”、广州越秀山上的“镇海楼”、贵州贵阳的“甲秀楼”、四川成都的“望江楼”、云南昆明的“大
观楼”等,让自己对楼有更多了解。

       
让学生对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作一个整体回顾,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学习兴趣。




采用这样的学习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动手、动脑及合作的能力,便于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拓宽学生的语文视野。




综合学习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积累“我的采蜜集” ,背诵《天净沙? 秋》。
2、        口语表达“明天我要去远行”,要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3、习作语句通顺,内容具体,感情真挚。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朗读、对话中理解两段文字的内涵。
2、在朗读、想象中感悟这首元曲的意境。
3、在敞开心扉的开放式的交流中发展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与人交流时,能尊重、理解对方,听他人说话要有耐心。
2、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3、        懂得习作是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珍视个人独特的感受。
4、        喜欢出去走一走,学会享受大自然中万物的美。
【教学重难点】
1、        与人交流时观点明确,语言流畅。
2、        课前能积累习作素材,课堂上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习作。
课前准备:
阅读本单元的课文,阅读与本单元内容相关的文章,搜集相关的图片、文字资料,记录下自己的随行、随思。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我的采蜜集
1、师:美国《幸福》杂志曾在正大栏目中刊登过这样一个题目:假如让你重新选择,你做什么?一位军界要人的回答,是去乡间开一个杂货铺;一位女部长的答案,是到哥斯达黎加的海滨经营一个小旅馆;一位市长的愿望是改行当摄影记者;一位劳动部长想改行做一家饮料公司的经理。几位商人的回答最离奇。一位想变成女人;一位想成为一条狗。更有甚者,想退出人类的世界,化为植物。其间也有一般百姓的回答。想做总统的,想做外交官的,想做面包师的,应有尽有。但是,很少有人想做回现在的自己。 如果让你回答,你会给出什么答案呢?
(学生自主发言)
师:是啊,我们在这看似重复与平淡的日子里慢慢消失了激情,内心深处都渴望变换一种生活。
(出示“采蜜集”的第一段话。)
(指名朗读“采蜜集”的内容。)
师:难道熟悉的地方真的就没有风景吗?
(出示“采蜜集”的第二段话。)
(指名朗读“采蜜集”的内容。)
师:你更喜欢哪段文字?为什么?
(学生自主发言)
(学生带着理解,有感情的朗读。)
2、        抄写“采蜜集”
3、        小组内交流采集的经典句段。
二、读读背背
1、        出示白朴的《天净沙 ?秋》
2、        指名朗读
3、        疏通意思。
4、        轻轻地吟诵,想象它所描绘的画面。学生感情朗读。
5、        背诵。
6、        拓展阅读《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三、口语交际
1、        师: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乘着文字,在字里行间,我们一起游览了长江、五彩池、天山、绍兴与山海关,那么你最喜爱哪儿?为什么?
(学生自主发言)
2、        师:这些地方虽然我们的足迹还未曾到达,但我们的内心早已心仪已久。当然我们在书中还游览过许多胜地,你喜欢哪里?(学生自主发言)
3、        师:听得出你们的心早已飞到那神奇美丽的大自然中。是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才能真正感受自然的美妙与神奇。旅行,是我们每个人心中的梦。有了梦想,便有了激情;有了梦想,便有了力量。揭示本次口语交际内容。
4、        自读课本中的文字内容,了解世界各国的风景胜地。教师多媒体展示。
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0-7-22 12:43:00 | 只看该作者

师:刚才我们一起欣赏了世界各地美丽的风景,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梦,课下同学们也搜集了自己最想去的地方的相关资料,(图片及文字)下面我们就也一起来个评选。小组交流。提示:认真倾听他人的发言,当同学介绍之后,可以向同学提问,或者帮助补充。
6、        全班交流。
7、        “梦想之旅”大排行。(学生投票产生)
四、我的小笔头
(一)联系生活,梳理思路
1、        师:假日总是短暂,可快乐却依然沉淀在我们的心底深处。在这短短的7天里,我们载着自己的梦想出行,收获多多,感慨多多。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
(多媒体播放学生假期活动剪影)
2、        师:刚才我们一起重温了那段快乐的时光,此时此刻你一定想与大家分享你的感受。
(二)讨论交流,指导写作
交流时注意:
当时的情景怎样、你有什么感受。
叙述是否清楚,有没有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
如果学生没有实现愿望,也请说说他原来的打算及后来的感受。
(三)自由写作,交流评价
把事情写下来,注意条理清楚,内容具体生动,表意准确,写清当时的见闻,自己的感受等。要有真情实感。
(四)评议作文,赏析佳作
1、        选一两篇佳作,师生共同评议、修改,从中获得灵感和心得。
2、        小组间相互评议。
注意彼此间的取长补短,评出最佳开头、最佳选材、最佳语言、精彩片段等。
3、        推选佳作,相互赏析。       



通过生活中的事例及自己的真实体验,深刻理解“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的真正含义。














透过这一问题,引发学生进行深度思考,更深刻地理解这两段话的含义,给学生以启迪。









通过感情朗读和背诵,体会秋日图景的美妙。



回顾本单元的文章,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为话题交流做好铺垫。













搜集、整理资料是高年级学生语文能力中很重要的一项,通过小组交流,同学间可以起到引领的作用。
小组交流可以让每个学生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能更好促进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提高。

通过多媒体展示,将学生内心的那根心弦拨动,唤起孩子的美好情感。




在对话中,帮助学生丰满材料,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通过相互评议,学生修改习作,做到叙述具体,表达清楚,语言具有感染力。也就是言之有序,言之有理,打动人心。


指导学生用心生活,用心写作。
【参考资料】《天净沙 ?秋》
该曲虽和马致远的《秋思》有相似处,但却又自有特点。首二句以“孤村”领起,着意渲染秋日黄昏的冷寂。“一点飞鸿”给阴冷的静态画面带来了活力,造成曲子抒发情感的转移。接着诗人用青、绿、白、红、黄五色,以远及近、由高到低、多层次多侧面立体交叉式地描绘出秋日美丽的景象,使整个画面充满了诗意。此曲极富艺术张力,一笔并写两面,成功地将秋日迟暮萧瑟之景与明朗绚丽之景融合在一起,把赏心悦目的秋景作为曲子的主旋律,不失为又一篇写秋杰作。
    白朴这首曲子是以秋景作为写作的题材,我们从其中的修辞可以看出,他的文学涵养是极高的。通篇作品,全都由一些美丽的自然图景构成,而白朴本人,就好像是拿著这些自然拼图的艺术家,拼出一幅美丽中带著和谐的人生图画。
写秋景,自然难免要烘托出萧瑟的气氛,但是如果全以萧瑟气氛为全篇的写作大旨,又会令读者感受到沈闷而有压力。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白朴在选用语辞时,便颇费心神。前二句的「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共用了六个图景:「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而其中任何一个图景,都代表著秋日秋景的萧瑟气氛。为了要使这种萧瑟气氛活泼起来,於是作者接下来选用了「一点飞鸿影下」作为上半段的结语。如此一来,原本萧瑟的画面转成了活跃,寂寞的秋景彷佛也展现了另一种鲜活的生气。最后为了加强作者心目中秋景是美丽而有韵味的形象,因此再以「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作为曲文的结束语。这两句用了「青」、「绿」、「白」、「红」、「黄」五种颜色,而且「白草红叶黄花」这三种颜色,是交杂在「青山绿水」二种颜色之中;「青山绿水」是广大的图景,「白草红叶黄花」是细微的图景,如此交杂相错,於是原本是寂寞萧瑟的秋景,突然变得五颜六色而多彩多姿。由此可见,白朴的散曲写作技巧有多麼高明了。
小学语文冀教版新课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说明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和月”是啊,人之于草木不同,就在于人有情,亲情、友情、师生情……人生有涯,情谊无边。夏秋冬春四季流转,终有一日,都将曲终人散,而唯有情谊却可以常驻心田。就让我们走进“签手情谊,畅响关爱“这一单元来一次心灵之旅。
当我们一次次走进“穷人”的生活,走进“穷人”内心世界的时候,我们会从“穷人”身上看到最美的心灵,看到最闪光的品质。我们会意识到只要我们都有一颗同情别人、不计得失帮助别人的美好心灵,我们就不会是“穷人”,这个社会也不会“贫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0-7-22 12:43:00 | 只看该作者

“最美好的礼物”不在于价值多少,而在于那份心意,在于包含其中的人性之美。其实我们身边,有多少给予比接受更快乐的例子啊!父母看儿女吃得香甜,比吃到自己嘴里更幸福;老师看到学生成才,比自己成功更欣慰……让我们真的学会给予吧,给予真的比接受更快乐。
“有月亮的晚上,真美!”有情谊流淌的人生,真美!《有月亮的晚上》似一幅恬淡自然、安详宁静、旷远辽阔的水墨画,引人无限遐想;又像一首清新隽永、意境悠长、余音绕梁的小诗,令人回味无穷。就让这束“月光”在我们心间久久珍藏,让这份“情谊”在我们身边缓缓流淌。
“成全”一个多么令人感动的字眼,因为“成全”的不仅仅是一个心愿,更是一个生命。快要枯萎的小树需要成全,一个残疾孩子需要成全,我们每一个生命都需要成全。成全草的芬芳,花的清香;成全蜜蜂的忙碌,鸟的歌唱;成全自己的坚强、成全自己的理想,成全亲人对我们期盼的目光。只因为,成全就是爱。
“鲁迅先生不死,中华民族永生。” “正像臧克家《有的人》中所写的那样: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鲁迅先生就一直活在人民心中。一个人何以能赢得人们这么高的赞誉?那是因为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是因为鲁迅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生态度。也许,我们不能名垂青史,但我们至少也要做一个对人民,对他人有益的人。以鲁迅先生为榜样吧,做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
一提到母亲,我们心中便会涌起一股暖流,这不仅仅是因为母亲给了我们生命,重要的是母亲为我们的成长付出了全部的艰辛和心血,还因为母亲是我们的启蒙老师,母亲是我们人生旅途上的灯塔。无论何时何地,母亲的千叮咛,万嘱咐总是常常萦绕在我们的耳边,千万记住这不是唠叨,只要细细品味,你会发现原来母亲的每一句“唠叨”都蕴含深刻的哲理。人这一辈子什么都可以忘记,但唯独不能忘记的就是母亲,包括母亲的唠叨,因为那里有母亲对儿女最真挚的爱。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阅读链接去聆听母亲《爱的絮语》吧!
6、穷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正确认读7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11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        学习作者通过环境、人物对话和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3、        了解故事梗概,理解课文内容。
4、        体会标点符号的用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桑娜和渔夫在生活极度贫穷的情况下,依然具有勤劳、淳朴、善良的美好品质。
2、        感悟桑娜和渔夫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
过程与方法:
通过品读文中刻画人物心理活动和描写人物语言的句子,揣摩、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感悟人物的美好品质,并学习作者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1、感受桑娜和渔夫在生活极度贫穷的情况下,依然具有勤劳、淳朴、善良的美好品质;同时感悟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
2、学习作者通过环境、人物对话和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读题质疑。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课文,题目就是《穷人》。这篇小说是世界著名的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看到题目后,你们有哪些想法呢?
(为什么用“穷人”做题目?“穷人”有多穷?课文怎样写穷人的“穷”?课文是否只写了穷人的“穷”……)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
    要求:学生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自学生字、新词,独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2、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说说哪些语段比较难读,然后安排时间让学生自由练习,最后指名朗读。
3、教师相机检查生字词的读音。
寒风呼啸、汹涌澎湃、魁梧、蜷缩、鬈发、勉强、嘶哑、张罗、自作自受
4、交流背景资料,学生质疑,解决影响理解课文的问题。
三、概括课文内容,整体把握课文。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怎样的事?
由于课文篇幅较长,概括时不容易一下子说出来,应当允许学生逐步把事情说清楚。
2、引导学生把全文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课文第一、二自然段,讲渔夫的妻子桑娜在寒风呼啸的夜晚,焦急地守候在小屋里,等待出海打鱼的丈夫回家。
第二部分:课文第三至第十自然段,讲桑娜出门探望丈夫的渔船,结果走进了西蒙家,意外地发现西蒙已经死去,她把西蒙留下的两个孤儿抱回家,然后忐忑不安地继续等待丈夫。
第三部分:课文第十一至二十六自然段,讲渔夫回家,得悉西蒙死去,主动提出收养孤儿,夫妻俩的想法不谋而合。       

教学开始,教师引导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带着疑问读文,提高了阅读效率。



本文篇幅较长,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朗读,为后面的把握课文内容做准备。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
上节课,渔夫和桑娜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节课就让我们再次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感受穷人的美德。
二、深层研读,感受人物品质。
出示中心话题:在你眼中,桑娜和渔夫各是怎样的人?结合环境描写和人物对话、心理的句子说一说。
预设:A桑娜和渔夫家很穷
1.“渔夫的妻子桑娜坐在火炉旁补一张破帆。(帆破了,可以去买新的,然而他们没有,而是补,可见他们很穷,没钱买新的。)
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0-7-22 12:43:00 | 只看该作者

“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这样的天气,根本不适宜出海打鱼。渔夫之所以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是因为家里很穷。)
3. 桑娜“感到心惊肉跳。(理解“心惊肉跳”,想像这是一个怎样恶劣的天气,即使这样恶劣的天气,根本不适合出去打鱼,出去的话很可能就回不来了,会葬身大海的,但渔夫还是去了,只因为家里太穷了。)
4.“她自己从早到晚地干活儿,还只能填饱肚子。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夫妇两个没日没夜地干,才只能勉强填饱肚子,根本谈不上吃好、穿暖,可见这是多么穷困的生活!)
因此,“小屋里温暖而舒适”所谓温暖,不过是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不那么冷而已;所谓舒适,也仅仅是地扫得干干净净,餐具在槅板上闪闪发亮,屋里很干净而已。
B桑娜和渔夫都很勤劳
1. “地扫得干干净净”,“餐具在槅板上闪闪发亮”(可以看得出桑娜是一个非常勤劳的人,尽管日子非常清贫,尽管要从早忙到晚,尽管吃不好,穿不暖,但她还是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
2.渔夫也很勤劳。(这样的天气,他不出海打鱼,绝对没有人怪他,也绝对不会因为少打一天鱼,而让全家饿死。但他还是去了,冒着危险去了,他想竭尽所能让家里人好过一点,哪怕就一点。)
这一段,要通过对桑娜和渔夫的描述,想象画面把学生带入小说描写的情境中。
指导朗读第一段时,介绍这个小屋的摆设,读时基本上是平静的。天气的恶劣使桑娜恐惧极了,所以课文上的“寒风呼啸”、“海浪拍击”、“又黑又冷”要加重语气,读到“心惊肉跳”时语调开始转换,“心惊肉跳”一字一拍,结尾语调放低,好像不敢想。
朗读桑娜沉思的内容和桑娜说的话时,读出无奈、安慰与担心。
C桑娜和渔夫都是善良的人。
1. 桑娜冒着风暴来到海边,想看到丈夫的小船,天又黑又冷,出海打鱼的丈夫还没有回来,她为什么来到西蒙门口?她是怎么想的?
(海上风起浪涌,在这漆黑的大海边,耳边听到的是狂风的怒吼,是波涛的轰鸣,清早出海打鱼的丈夫能否平安回来,还不知道。就在这时,她却想到了邻居——另一个穷人西蒙,可见她对西蒙同情和关心程度之深。)
读这些句子,把这种关心和同情读出来,因为是“想”,声音要轻些。
2.“桑娜一次又一次地敲门,仍旧没有人答应”桑娜又想:“莫不是出什么事了?她猛地推开门”(不难看出,这时,桑娜的心情紧张起来,她是真的关心自己的穷邻居。)
3. 西蒙死了,孩子睡得这样香甜,孩子还根本不懂事。她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了自己家。
(她没有想,家里多了两张嘴,吃饭会更困难;她没有想,把人家的孩子抱回家,自己的孩子会吃不饱;她没有想家里七口人如今变成九口人,丈夫会更苦;她没有想这样她自己会更累。这些她都没有想,她毫不犹豫地把那两个孩子抱回了家。)
4.课文中说,“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她只知道要这样做,应该这样做,必须这样做,“非这样做不可”。究竟是什么促使她非这样做不可?
(她知道她如果不这样做,这两个孩子就只能活活饿死,活活冻死,是无论如何也活不下去的。她不愿见到这样凄惨的结果。她知道只要把孩子抱回家,这两个孩子就有活下去的希望,她说什么也不能不管这两个孩子的死活,眼睁睁看着他们死去。这是一种本能,一种出自善良的本能。)
从这里可以看出穷人的本色,一心想着别人,而根本不考虑自己的困难。
5.她把两个孩子放在床上,让他们同自己的孩子睡在一起。这时桑娜有些害怕了,课文上用了一个什么词,显出了她心里很不平静。(忐忑不安)
她为什么这样地不安,哪一句话是最主要的?(“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他”是谁,后面省略了,你们能给她补上吗?
(“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再加上两个孩子,往后的日子怎么过呢?”)
所以她说“这是闹着玩的吗”。她想到丈夫可能会责怪她,甚至会揍她。因为他们实在太穷了?一家七口人“只能”勉强填饱肚子”。
指导朗读。“不安地”“断断续续地”
“是他来啦!”(害怕他回来)“不,还没来!”(后面感叹号,说明现在是怕他回来,又怕他不回来,矛盾的,复杂的心情。)“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表示她心甘情愿,语调稍微平些。)
越是穷,越可以看出这个穷苦渔民的妻子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尚品质。       








从天气的描写,家里陈设的描写,以及桑娜和渔夫活动的描写看得出桑娜和渔夫是多么勤劳,他们一家人的生活是多么艰难,从而为后文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善良做好铺垫。
































对文本内容的品读,对人物所作所为分析,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对人物心理的揣摩,对省略号的体会,让我们感受到了生活给桑娜带来的压力,感受到了桑娜热爱丈夫、同情孤儿,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心灵。



第三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通过朗读想象,感受到了桑娜勤劳、善良、淳朴的美好品质。这节课我们来谈一谈对渔夫的看法。
二、深层研读,感受人物品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10-7-22 12:43:00 | 只看该作者

1、描述:桑娜沉思着,久久地坐在床前,不安地等待着丈夫的回来。
指导朗读:
门,突然门开了,桑娜紧张、不字,连眼睛都不敢抬起看他,当然说话也不会高声了。
而丈夫是个渔民,魁梧、黧黑,说话一定是声音宏亮、粗犷,但和风暴搏斗这么久,死里逃生,拖着破网回来,显得疲劳,情绪沮丧。
2.到这儿,桑娜心上的石头还没有落下,“两个人沉默了一阵,桑娜想什么?渔夫又在想什么?
(面对刚刚从死亡线上挣扎回来的丈夫,桑娜不知道如何告诉他收养孤儿的事,所以选择了沉默。而丈夫还沉浸在与海浪的搏斗的恐怖中,心里尚存余悸,看到桑娜沉默,所以也不说话了。)
3.桑娜终于鼓足勇气告诉了丈夫,这时她又沉默,这时她想的是什么?
(她在等待丈夫的决定,所以又沉默了。这两次沉默,都反映了桑娜善良的心地。)
4.分别指导朗读。
桑娜讲西蒙的死,充满了同情和爱。丈夫的“嗯,是个问题,表明问题很难办。”从他“皱起眉”“严肃”“忧虑”充满了同情,态度非常认真,想得很周到,所以语气要加重。这时渔夫也很自然地会想到他们困难的境遇。从哪一个词看出来不仅是桑娜,渔夫也是甘愿帮助别人,而自己受苦的?(熬。熬是忍受艰苦的生活的意思,说明渔夫为了抚养邻居的孩子,准备过更艰苦的日子,准备付出更多的辛劳。)  
他们想到一块儿了。在他们看来,把孩子抱回家是义不容辞的,责无旁贷的。
5.“快去!别等他们醒来。”渔夫怕孩子醒来受惊,催促桑娜去抱孩子。多么善良的心地。
指名分角色读第二组对话。
三、学习写作方法。
“你瞧,他们在里啦”强调“在”。“桑娜拉开了帐子。”小说到这里就结束了。你觉得这个结尾怎么样?这样的结尾。使我们想些什么?你能接下去补充两句吗?
(例话:“看到七个孩子睡得又香又甜,桑娜激动得流下了眼泪。”“渔夫对妻子说:桑娜,你做得对!'”)
这些内容都可以接下去写。这些都是这个结尾使你想到的。这个结尾就好在这里,干净、含蓄,耐人寻味。
列夫托尔斯泰不愧是伟大的文学巨匠,文中多次环境的描写,语言的描写,心理活动的描写都非常细腻,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我们都体会到了。现在,请同学们再次走进课文,品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通过环境描写衬托穷人的穷,怎样通过心理活动描写和语言描写突出穷人的美好品质的。
       












































    回顾全文,品读重点部分,学习作者的描写人物的写法。
板书设计:

6穷人

桑娜                       渔夫
义不容辞
非……不可……
     善良、勤劳、淳朴






















7最美好的礼物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正确认读4个要求会认的字,掌握6个要求会写的生字词 。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从字里行间感受小男孩儿美好的心灵。
4、理清文章地叙述顺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体会“给予比接受真的更令人快乐”这句话的含义。
2、        激发学生乐于奉献的思想感情。
3、从小男孩儿的一言一行中感受他纯洁无私的心灵。
过程与方法:
1、自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2、通过品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通讨论、交流的学习方式,抓住重点词句体会“给予比接受真的更令人快乐”。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在什么时候收到过什么样的礼物或送出过什么礼物?你认为最美好的礼物是什么?(学生各抒己见)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新的课文——《最美好的礼物》(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把易错的字写在纠错本上。
3、学生在小组中读课文。
教师针对存在的共性问题在全班强调。
4、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
5、认读生字词,理解词语。
三、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脉络
1、课文写了一件怎么样的事?主要人物是谁?(课文讲述了一个圣诞节前夜,保罗偶然结识了一个生活贫困的小男孩儿,在短暂的相处中,小男孩儿的言行强烈地震撼了保罗的心灵,使他深深体会到“给予比接受真的更令人快乐”。 这篇课文以保罗和小男孩为主要人物)
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叙述故事的?
(根据地点的变化来理清作者的叙述顺序。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到保罗的轿车,经过了哪几个地方:办公室前、途中、小男孩家门前、街道上。)
四、小结
这个富有爱心的小男孩让我们和保罗一样感到震撼、感到意外、这时候的读者和保罗一样,都得到了一份最美好的礼物——那究竟是什么呢?
       









这一过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初读课文能概括文章大意,了解作者的叙述顺序。


第二课时
一、        导入
小男孩儿的言行强烈地震撼了保罗的心灵,也震撼我们的心灵 。小男孩儿的哪些言行让保罗震撼,让你震撼呢?
二、        细读课文,品味词句,理解含义。
出示中心话题:保罗是怎样从小男孩儿那里体会到“给予比接受真的更令人快乐”。小男孩儿的哪些言行让保罗震撼?
1、默读课文,围绕中心话题,画出保罗和小男孩的对话,以及保罗的心理活动的句子,理解句子的含义。
(小男孩抬起头,问道:“先生,这是你的车吗?”
“是啊,”保罗说,“我哥哥给我的圣诞节礼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10-7-22 12:44:00 | 只看该作者

小男孩儿说:“你是说,这是你哥哥给你的,而你不用花一角钱?”
保罗点点头。 “啊!我希望……”
保罗认为他知道小男孩希望的是什么,有一个这样的哥哥。但小男孩儿说出的话让保罗感到非常惊讶:
“我希望” 小男孩儿接着说:“我希望自己也能当这样的哥哥。”
保罗深受感动地看着这个男孩,然后他问:“要不要坐我的新车去兜风?”
“带我去兜风?当然愿意!”
逛了一会之后小男孩转身向保罗说:“先生,能不能麻烦你把车开到我家前面?”
保罗微微一笑,他知道小男孩儿为什么这样做他一定是想让邻居们看到他坐一辆又大又漂亮回来的车子回家。
“能不能麻烦你停在两个台阶那里?”)
2、仔细品读句子,体会保罗两次猜错小男孩儿的想法的思想感情,
⑴保罗听了小男孩的话,以为小男孩希望也有一个这样的哥。但是听了小男孩的“我希望也能当一个那样的哥哥”这句话,保罗却十分惊讶。小男孩儿的回答出乎了保罗的意料是他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那句话什么意思?(表现了小男孩儿一心只想着弟弟,乐于奉献。)
⑵当小男孩儿请求保罗把车子开到家门前时,保罗认为他(小男孩)是在想什么?后来保罗怎么知道自己又错了?
因为他猜想小男孩是想在邻居们面前炫耀一下。却没有料到小男孩儿从家里背出了有残疾的弟弟。看一看保罗哥哥送给保罗的新车,并告诉弟弟,今后他也要送给弟弟一辆这样的新车。这出乎了保罗意料,再次让保罗感动。感受到了小男孩纯洁无暇、美好无私的心灵和乐观自信的性格。
3、品味小男孩对弟弟说的那段话是什么意思。
品读,谈自己的看法。
(他对弟弟说这段话的意思,不仅仅一定要向保罗哥哥那样送辆新车给弟弟,更多是给弟弟鼓起生活的勇气,让弟弟感受到他的爱,要他相信“只要有我,就有弟弟的幸福”。)
4、品读课文的最后两段,体会保罗的情感变化。感悟保罗从男孩儿那里体会到的“给予比接受真的更令人快乐”。
(小男孩乐观的精神、无私的言行以及浓浓的亲情感动了保罗,让保罗的心灵深处激发起无私助人的强烈愿望。保罗下车将小弟弟抱上车。)
(小男孩的举动和言行让保罗对快乐有了新的理解。同时也用自己的行动为别人做点什么 ,也能给别人带来快乐,自己也获取了快乐。)
三、课题深研,理解文章中心
在这个圣诞节都有谁得到了礼物?课题中的“最美好的礼物”指的是什么?(给予别人,无私奉献比索取更快乐)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上面两个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懂得小男孩给予他弟弟、给予保罗、给予我们的是最值得珍惜的“最美好的礼物”。
四、作业:
小练笔
同学之间讲一讲关于“礼物”的故事并写下来。
1、        把故事的情节讲清楚。
2、写作要侧重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写出内容真实,情感真挚的关于礼物的片段。
3、写后相互交流,评议写作佳品。
       









































学生通过保罗和小男孩的对话,以及小男孩儿的言行来感受小男孩儿的纯洁无暇、乐观自信。感悟保罗的情感变化。

板书:
7 最美好的礼物
                      哥哥→保罗
                               ↓
小男孩→弟弟  
给予比接受更快乐




























8有月亮的晚上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课文内容,理清作者写作思路。
3、        品读重点句子,品味语言的质朴美。
过程与方法:
1、自渎课文,感受乡村孩子的生活和学习。
2、交流讨论,感受乡村月夜美好,体会师生情感。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山村生活的恬淡幽静和师生之间的真挚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读懂课文,理清作者写作思路,感受师生间深厚情谊。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引入猜想,激发阅读兴趣
“晚上”是静谧的,“月光”会给人清爽的感觉。《有月亮的晚上》向我们展示了山村的秋夜,一片纯净的长天,一轮皎洁的圆月。这迷人的夜晚,会发生什么故事呢?下面请同学们自渎课文。注意要把课文读准确、流利。
二、初读课文,理解内容、理清写作思路
1、师:读完课文,说一说:《有月亮的晚上》这篇课文记述了怎样的故事呢?(有月亮的晚上,为了满足孩子们的愿望,我这个乡村教师牺牲了仅有的一点自学时间,陪伴他们读书的故事。)
2、通过自读课文,你觉得乡村孩子快乐吗?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出来的呢?教师引导学生理清本文写作思路。
(月夜相约—踏月上学—教师伴学—高歌散学)

第二课时
一、充分朗读,感受乡村月夜的美好,体会师生相互依恋。
1、出示中心话题:师:“有月亮的晚上,真美“是作者的切身体会。请同学们再仔细读课文,联系课文内容说一说你感受到了月夜里的哪些美。
2、        小组内交流
3、        全班交流,教师适当点拔
学生:
(1)踏月上学景色美:圆圆的月亮挂在树梢,看上去湿漉漉的,仿佛在清水里刚刚洗过一样。小河里波光粼粼,好像涌动着一河月亮。我们沿着长满柳条的堤岸走着,时而走进树影里,时而走在月光下,这恰似走在“晚凉天净月华开”的意境之中
老师:月亮、小河、杨柳、长堤,多么美丽的景色,同学们就美美的读一读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5-6 01:4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