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8761|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优秀案例与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9-6 22:3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商末尾有0的除法”案例与反思






三年级办公室 朱淑云






这部分内容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被除数个位上除以除数,应在个位上写0。难点是让学生初步感知和理解为什么商的个位上要写0的道理。



教学目标



l、熟练掌握一位数笔算除法法则的基础上,学会正确、熟练计算“商末尾有0的除法”并用乘法来验算。



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良好学习习惯。



片段一:



情景导入



小朋友,中国羽毛球队齐心协力,顽强拼搏,在奥运会上多次夺得冠军,领奖台上一次又一次升起五星红旗,为祖国争光。我们小朋友喜欢打羽毛球吗?看,老师给你们带来的礼物。(课件出示例题情境图)



一、探索计算方法



l、一个学生读题:老师带来了62 个羽毛球,要分给三个班级,平均每个班能分到多少个羽毛球呢?还剩几个?



学生根据题目列式,教师板书出算式。



同桌合作用学具分一分,求出结果。个别同学交流答案及方法。



教师指出:我们可以用学具帮忙,还可以用竖式来计算。通过学生回答怎样列竖式板书。



(1)学生自己列竖式计算



(2)说说遇到什么疑惑,同桌研究个位上2除以3不够商1,怎么办?



(教师指出:个位上2除以3不够商1,要在商的个位上写0。)



(3)小组内说说为什么个位上要写0;个别交流、同桌互说。



(4)接着完成题目,完成板书。



2、巩固计算方法。



(1)“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自己做一做。交流答案。说说个位上为什么写0。



(2)展示图中同学做的,为他批改。



3、学习验算。



(1)展示另一个同学做的(“想想做做”第3题:改错题)



(2)学生检查,说说找到错误之处,逐一改正。



(3)怎样才能知道是对还是错呢?



(4)学生写出验算过程,一人板演。



4、“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分组练习、6人板演。



集体交流后让学生观察这些题目的答案进行分类(商末尾有0的;没有余数的;有余数的)(课件根据学生回答分组)让学生说说91÷3个位上为什么有0。



5、“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分组练习,说说发现了什么?



三、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想想做做第6题:天渐渐暗了,同学们准备搭帐篷了。(展示搭帐篷情景)一学生说:“每顶帐篷最多只能住6人,至少需要多少顶帐篷?”



学生同桌讨论;个别交流想法;同桌再说说为什么要多搭一顶帐篷。



四、总结评价点拨学法。



五、课堂作业。






反思:



1、通过复习题的练习,不仅复习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而且也巩固了等分除法的解题方法,为学习新知作铺垫。同时新授中先让学生列出算式,再利用学具进行实际操作,为竖式计算的思维过程提供了形象支撑,学生便于理解。



2、新授前先让学生计算商末尾没有0且整除的除法,而后让学生试算商末尾有0且有余数的除法,新旧知识产生了矛盾,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同桌合作用学具分一分,求出结果;当得出商的个位上写0时,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商的个位上写0。整个新授过程充分体现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课堂教学模式。



3、注意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让学生切身体会到生活离不开数学



4、改错题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有利学生在实际计算时避免出现同样的错误,达到了防患未然的作用。由图中一个同学向同学求助怎样才能自我检查自己的题目做得是对是错来让学生为他想办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进一步养成进行验算的好习惯。通过练习计算并验算进一步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让学生根据得数分分类让学生进一步感知理解为什么商的末尾会有0。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9-6 22:36:00 | 只看该作者
在“做数学”中体验“生活数学”
――《长方形的周长》教学片段评价与反思

海门市通源小学  林茂

数学本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教学要瞄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最佳联结点,并架起桥梁,将数学知识因贴近生活而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素养,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就这一点我在平时的教学中也作了一些尝试,下面就将本人对《长方形的周长》这课内容的三次试上教学片段与反思整理如下:

教学片段一:

  (出示一个长为13厘米,宽为8厘米的长方形图形)

师:这个长方形的长、宽各是几厘米?

生:长是13厘米,宽是8厘米。

师:周长指的是什么?

(让一个学生在图中指出)

师:你会求它的周长吗?小组内讨论后求一求。

(小组间讨论,教师适当巡视指导)

根据学生口答板书:

(1) 13+8+13+8=42(厘米)

(2) 13+13+8+8=42(厘米)

(3) 13×2+8×2=42(厘米)

(4) (13+8)×2=42(厘米)

师:哪种方法计算最简便?为什么?

生:第4种。因为这种方法的计算步骤最少。

  虽然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通过小组讨论研究的形式,自主探索地掌握了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学生汇报的方法也很多样化,教师引导也很自然,应该来说这个教学过程是成功的。但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总觉得缺少了一点什么?通过仔细反思后恍然大悟,我的整个教学过程全是依据书本来教学的,教学内容比较“死”,也很抽象,不够直观。不少教育专家早就指出:“教科书,只是教与学的工具,决不是唯一的资源”、“大胆而创造性地处理教材,甚至是重组或改编教材,那是教师的业务权利”。我认为,教学时可以对数学教材内容进行替换,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素材来取代,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此,我对这一教学片段作了如下改动:

教学片段二:  


  (出示一段铁丝正好围成一个长13厘米,宽8厘米的长方形)

师:要求铁丝长多少厘米,其实就是求什么?

生:长方形的周长。

师:现在请4人小组合作寻找求周长的方法。比一比哪个小组找到的方法最多,又最简便。

各小组派代表汇报学习结果,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随机出示相应的解法。

(1) 13+8+13+8=42(厘米)

(2) 13+13+8+8=42(厘米)

(3) 13×2+8×2=42(厘米)

(4) (13+8)×2=42(厘米)

师:谁愿意当小老师,结合这个铁丝模型(教师事先将该铁丝模型

的一个长和宽用红色涂好,另一个长和宽用黄色涂好),大家介绍一下为什么能够这样算?

生:这个铁丝的周长等于红色部分的铁丝或者是黄色部分的铁丝的长

度乘2,也就是一条长边加上一条宽边的和的2倍。

(再请2至3名学生上讲台说。同桌互说)

师:求长方形的周长需要知道哪两个条件?

生:长方形的一条长和一条宽的长度。

师:以上四种解法你觉得哪种最简便?

生:第4种。

师:那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做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吧。+

通过色彩对比鲜明的铁丝模型进行教学,学生一看便能马上明白:长方形的周长就是两个长和宽的和。使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这一计算方法。初步做到了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但这与《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的:“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的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有一定的差距。同时这一要求也明确了小学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运用数学。于是我又对这一教学片段作了第三次改动:

教学片段三:


师:现在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一张照片,今天,我就请同学们来当一回

小小的设计师,小组可以合作,帮这张照片设计一张木制相框,看需要多长的木条才能做成这个相框。其实就是求照片的什么?

生:长方形的周长。


  (小组讨论操作,教师适当巡视指导。)

  小组汇报,教师板书方法:

(1)12+8+12+8=40

(2)12×2+8×2=40

(3)(12+8)×2=40

  师:刚才同学们积极动脑,想出了很多的方法去求至少需要多长的木条才能做成这个木制相框。

师:这几种计算方法,你更喜欢哪一种呢?为什么?

生:这种方法运用了长方形对边相等的特点,计算比较简便。

师:说得真好,你们猜老师喜欢用哪一种吗?你们知道我为什么喜欢用这种方法吗?今天就让我们用这种好办法来求长方形的周长。

让学生自己当一回“小小设计师”,不仅满足了学生的荣誉感,还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有了兴趣,就会有执著追求。这里让学生自己去设计一个相框,这就是发生在身边的具体、形象的事情,不再是一种抽象的数学知识。这个教学过程充分地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有机结合起来了,是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使得数学更贴近生活,学生也从中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感受到数学的真谛与价值。

教学反思:

  在这三个教学片段的一次次的改动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数学知识是离不开生活的。社会生活纷呈繁杂、包罗万象,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教学资源,有时要靠我们去发现,只有教师头脑中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才能把数学的理性知识同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一定要让学生明白“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更好的去服务生活,应用于生活,并学以致用。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学习生活,鼓励学生善于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养成运用数学的态度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9-6 22:36:00 | 只看该作者
认识平年、闰年
袁璐


教学目标:


1、经历比较、归纳的过程,知道平年、闰年及季度;记住平年、闰年的天数;掌握判断平年与闰年的方法。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日常生活与数学知识是密切相关的,培养数学应用的意识和能力。


3、了解一些宇宙天体运动规律与年月日关系的常识,了解气象部门对春夏秋冬的科学划分,引发对自然科学产生好奇心,激发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判断某一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2004年和2006年的年历卡,1997—2008年2月的月历卡。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




1.提问: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已经知道了关于年、月、日的哪些知识?(一年有12个月,有3l天的月份是大月,有30天的月份是小月……)




2.谈话:前不久,小明碰到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想知道吗?


小黑板出示:我有一个非常可爱的弟弟,他是2004年出生的,今年他满两周岁了。前几天,我为弟弟买了一份生日礼物,准备在他生日那天送给他。可2006年的年历上怎么没有弟弟的生日呢?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


提问:你对这个问题是怎样理解的?




二、主动建构




1.探究活动一。


谈话: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2004年和2006年的年历卡,对比着找一找,小明的弟弟应该是2004年的哪一天出生的?


反馈:找到了小明弟弟的生日了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小结:因为2004年2月的天数和2006年2月是不同的。小明的弟弟应该是2004年2月29日出生的。可2006年的2月只有28天,没有29日,所以小明在2006年的年历上找不到2月29日。


我们通常把2月只有28天的这一年称为平年,有29天的这一年称为闰年。(揭示课题:认识平年、闰年)


提问:那么2004年和2006年,哪一年是平年?哪一年是闰年?


提问:这样一来,平年和闰年全年的天数也是不一样的,你能根据平年的天数很快算出闰年全年有多少天吗?


交流:你是怎样算的?(肯定"365+l=366天”的算法)




2.探究活动二。


拿出年历表观察1997—2008年2月的天数,完成下面的问题。


(1)先和同组的同学按着年份顺序说一说哪些年份是平年,哪些年份是闰年。


(2)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将你的发现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


学生按要求活动。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


反馈:谁来汇报一下,从1997—2008年2月的天数中,你发现了什么?


归纳:通常每4年里有3个平年,1个闰年。


提问:那么到底怎么判断公历中哪些年是平年,哪些年是闰年呢?请同桌两人合作,一人找几个平年,另一人几个闰年,分别用这些年份除以4,看看会有什么发现?


各小组汇报计算结果和本组的发现。


归纳:除以4没有余数的数是4的倍数,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是闰年。




3.知识链接:你知道吗?


学到这儿小朋友肯定有疑问了,为什么每4年里会有1个闰年呢?这其实是有科学依据的,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录音配音乐解说:地球自转一圈为一天,地球绕太阳转动一周为一年。地球绕太阳转动一周的时间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这样每年就大约比365天多6小时,4年累计下来大约就多了24小时,将多出的这一天放在2月.2月就有29天。所以,通常每4年中就有一年的2月是29天,人们把这一年称为闰年。




三、应用拓展




1.完成“想想做做”第l题。


(1)提问:他们说的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


谈话:你还能像他们这样说一说一些值得纪念的事件是在哪一年发生的吗?这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先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


指名在全班交流。(学生有可能说到整百年)


(2)讲解: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例如,2000年是闰年,而2100年是平年。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平年一年有多少天?是几个星期零几天?


学生独立完成后反馈。


(2)提问:闰年一年有多少天?是几个星期零几天?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在班内反馈。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1)提问:看了这个问题后,你知道了什么?


(2)讲解:季度也是常用的时间单位。从每年的1月份起,3个月为一个季度,一年有四个季度。


(3)谈话:能独立解决这个问题吗?把每个季度的天数算出来,填在相应的括号里。学生完成后反馈。


(4)讲述:一年有四个季度和通常所说的一年四季,即春、夏、秋、冬不是一回事。一年中的四个季度如何划分非常明确,而春、夏、秋、冬四季的划分,全国各地由于地理位置不同差别很大,四季的长短和起止时间各不相同。气象部门提出了春、夏、秋、冬四季划分的标准,大家可以阅读第21页“你知道吗”,了解有关的信息。




四、总结反思




谈话:今天的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现在知道小明弟弟的生日问题是怎么回事了吗?他以后将几年过一次生日?如果他长到了12岁,你帮他算算他过了几次生日。关于年、月、日的有关知识,你还想知道哪些?




五、课外实践




带着自己的问题,去看看《十万个为什么》或其他书籍,也可以上网查一查,把你了解到的知识讲给同学听。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做课本第21页思考题,通过计算,不仅能巩固有关年月日的知识,还能了解一些农业生产常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0-9-6 22:36:00 | 只看该作者
让学生自由地搜集
海门市通源小学 沈燕


三年级上册《统计》一课要求学生根据获得的信息进行分类,然后绘制图表的统计知识教学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过生日吗?


生:喜欢!


师:过生日,你们喜欢吃什么,穿什么吗,玩什么?


生:吃蛋糕,穿白色裙子。


师:看来你的生日在夏天!


……


师:我们能不能过个集体生日呢?


生:能!


师:怎么过?


生1:可以统计全班学生的生日,凡是同月份出生的可以在一起过。


生2:可以统计学生的爱好,凡是爱好相同的可以在一起过。


生3:可以统计穿着情况,喜欢同一颜色的学生可以一起过。


生4:可以统计个人爱好,凡是爱好一致的同学可以一起过。


生5:可以统计每个学生的属相,属相相同的在一起过。


……


师:今天,这儿有十多位老师在听课,你们是把全班同学统计完后再决定为谁过生日,还是把全体听课教师都统计在内一起过?


全体学生(大声回答):把全体听课教师统计完以后再一起过。(学生那高兴劲就甭提了,纷纷拿着纸高高兴兴地跑到下面开始统计,他们一边跑着,一边问着,一边记着,十分忙碌。统计内容包括教师的姓名、年龄、工作年限、工作单位等。但课堂秩序很乱,而且用了近四十分钟。)


评析:


传统的统计教学,给学生提供的材料是现成的,比如某工厂一月份产量是多少,二月份产量是多少……十二月份产量是多少,然后再绘制统计图表。作为传统技能型课型,虽然学生易于学会,但学生们难以理解数学的价值。课后几位教师认为该节课的任务没有完成,即学生根本没有学会如何根据获得的信息进行分类并绘制图表,并且课堂还特别乱。我想,这是许多教师没有跳出传统教学,让学生快乐学习数学的反映。


数学的学习是快乐的,而传统的统计知识教学,学生在绘制图表前得到的信息都不是自己实践获得的,这自然没有什么快乐可言。虽然不可能事事都去亲身统计,但在学生首次接触新的知识时,应该让他们自由地搜集,而且从课堂中我们完全可以看到,自由搜集的学生是快乐的。


有人会说,那本章节的教学任务怎么办?实质上经过前面快乐的搜集,后面的任务学生同样能快乐地完成,他们一定会通过理性的思考,并按照自己的思维去绘制个性化的图表,比如同地区者一起过生日,同属相者一起过生日,同工作年限者一起过生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4-24 13:0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