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343|回复: 0

历史学科讲座 在新课程改革形势下历史教师到底怎么办?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5-13 10:03: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讲座目的:让学员了解新课程改革的最新信息与发展现状;

讲座重点: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趋势及最新信息;

讲座难点:让学员懂得如何在新课程改革中进行教育教学。

一、教育教学的现状

我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报告,是说法国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毛毛虫实验”:把许多毛毛虫放在一个花盆的边缘上,首尾相连,并在花盆周围不远处撒了一些毛毛虫比较爱吃的食物。毛毛虫开始一个跟着一个,绕着花盆的边缘一圈一圈地爬,一天过去了,又一天过去了,这些毛毛虫还是夜以继日地绕着花盆的边缘在转圈,它们最终因为饥饿和精疲力竭而相继死去。心理学家在做这个实验前曾经设想:毛毛虫很快厌倦这种毫无意义的绕圈而转向他们比较爱吃的食物,遗憾的是毛毛虫并没有这样做。显然,导致这种悲剧的原因就在于毛毛虫总习惯于固守原有的先例和经验。

我们不能否认,学习先进经验的确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但经验各有其生长的土壤。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经验犹如盛开的玫瑰,我们要把一丛玫瑰从别的花园移植到自己的园地来就不能不考虑土质、水分、土壤等条件。历史教学虽然有《课程标准》和教学理论作指导,有教材作依据,有大量的教学参考资料和许多成功的经验可借鉴,但这一切都不能照搬。在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的今天,经过各式各样的新课程理论培训,广大教师对新课程的理念都能说出一二。不少教师说起新课程来头头是道,但一走进课堂,使用的还是传统的教学模式,采取的仍是陈旧的教学方法,处处都能看到传统教学的影子。面对课程改革,我们的教师发出的感叹是真实的、现实的、理性的。课改之路虽难走,但绝非死路一条。我们面对课改都在反思,但反思仅停留在思考的层面是幼稚的、肤浅的,课程改革更需要我们能动地提高自身的教育理念,遵循科学的规律,勇敢地探索、实践,与课改一起成长,在此过程中积累经验,增强自信,走好脚下的路,走好课改的路,这一切需要自信作为支撑。心理学家告诉我们:自信能够激发我们的潜能,能够使我们创造性地去工作。为此,笔者想对自己和教育同志说一句:课程改革我们需要自信。拥有自信,我们才能走出反思的思考层面,走出迷惑,走出低谷,到实践中拓荒、审视、积累、薄发。

二、教育教学的对策

(一)教学形式要“新”。古希腊普鲁塔克说的好:“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与生命离不开阳光和空气一样,课堂教学离不开学生积极的思维参与。而就当前历史教学的总体状况来说,课堂上最缺乏的就是活力。“地毯式的轰炸”、“水泵式的强灌”、“压迫式的进食”,成年累月的强化训练,使学生完全丧失了自由发展的空间和时间。而教师也可能没有那么多精力关注每个学生,这样同学之间的帮助就显得更为有效。为此,我们着力构建“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在学生自发组织的合作小组里,大家互相释疑解惑,互相启发。在此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大家就去协调;有什么矛盾,大家商量解决。同学之间的情感也加深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收获。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尽量给学生多一点思考,多一个活动的空间,多一次表现的机会,多一些尝试成功的喜悦,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探究活动的天地。例如:我们在学习人民版第一册《罗马人的法律》这一节课时,就可以充分利用教材后面设计的“古罗马的模拟法庭”,教材首先介绍了古罗马的法院组织和诉讼程序,并提供了两个参考案例。在课堂上,我就组织学生分别模拟原告、被告、法官、律师等,进行模拟审判活动。通过这次活动,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罗马法庭和罗马社会的认识,还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法律意识。

“好的教师教人发现真理,不好的教师给人奉献真理”。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深入探究,问题由学生提出来,问题也要由学生自己解决,养成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这种开放式的教学将为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注入催化剂,装上助跑器,插上腾飞的翅膀。

(二)教学手段要“新”。以往的历史课教学,一般是“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巴众人听”,教学手段比较单一,往往激不起学生的兴趣。而随着科技的进步,现代信息技术已成为教育的重要工具,在提高知识获取率和促进学习等方面都表现出良好的效能。它不仅为人们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而且可延伸人类的能力和拓展支持学习的社交环境。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如何以新的教育教学理论为支撑,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挖掘基于计算机的技术潜力,使之为教学与学习的改进服务是教育科学研究面临的一个新课题。例如,我们在学习人民版第二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曲折发展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电视剧《大染坊》的片段,学生通过观看主人公陈寿亭创办民族工业的经过以及最后的结局,展示了民族工业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下艰辛的发展历程,既揭露了旧社会的黑暗,也讴歌了中华民族不屈抗争的顽强精神。所以通过多媒体教学,能使历史教学由平面走向立体,化抽象为具体,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列宁也曾经说过:“电影具有在精神上影响群众的非凡能力。”

(三)课堂信息的纳入要“新”。随着社会实际的日新月异,教师不能将教材作为唯一的课堂资源而应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补充新的知识,引用新教材,新成果去充实教材的内容,使学生产生新鲜感。但在选材上要把握好两个原则:一要紧跟时代步伐,及时反映学科前沿和人们最为关注的社会热点,如我们在学习必修三专题七《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和革命者》,在讲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时,就可以联系1945年美国向日本投放的两颗原子弹,相对论为原子弹的研制提供理论依据,进而联系到2011年由于日本海啸引发的核危机,提醒人们要科学合理地利用科技成就,也可以从另一方面论证了“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这个道理。二是不要贪大求全,因为全面系统地研究某一问题,往往会超出中学历史的知识范围,导致学生无法解决。

(四)知识结构的重组要“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知识结构的重组上要新,尤其是复习课。重组时要把握好一个原则:不拘泥于教材。布鲁纳认为“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事实上,知识只有形成体系,才能有利于储存和提取。一般的说,学生所获取知识是形式的、离散的、表象的,需要教师启发学生整理加工,在头脑“内化”的基础上形成多层次、多系列的网络状的纵横联系的动态知识结构。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也应善于运用知识结构图帮助学生整体建构,要敢于打破教材的结构。比如我们在复习必修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时,就可以利用下面的知识结构,对教材进行重组。

(五)习题的选择要“新”。在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的同时,各科练习册泛滥。许多同学一门课程就有几种练习册,今天做这本练习,明天看那本资料,手忙脚乱,最后却发现有很多相同的题目却出现在很多不同的练习册里,更可气的是有相当一部分试题已被删除,不作为考试要求。所以,我认为习题的选择要新。教师在选择习题前,要认真研究教材、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明确课程标准、考试大纲对应知识点的具体要求,并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认识上的模糊点、薄弱点、易错点等选择习题。教师在选择习题时,一方面要严格控制题目的数量,防止练习过多、过滥、过杂,要突出题目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另一方面还要注意题型的多样化,既要有传统的文字叙述题,也要增加识图题、填表题、曲线题、调查研究题;减少单纯的以知识记忆为主的题目,适当增加促进学生理解的知识应用的题目数量,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提高练习的效率。并能通过习题使知识横向联系,纵向深入,多角度求解。只有注重科学有效的练习指导,才能真正收到学与思结合,温故而知新的效果。而学生在层层深入探讨的过程中,活化了渗透作用的知识,学生不再停留在知识表面,而是变中求“活”。同时,也可以通过习题探究,让学生体验到知识的构建过程,不仅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化思想,而且有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挥。

(六)评价方法要“新”。传统的历史教学一直沿用闭卷考试,考试内容多为死记硬背的书本知识。虽然近年来一直强调要增加对学生能力考查的力度,但总的看目前的考试在形式上和内容上不少还是封闭式的“冰山”。而我则主张促使学生多动手,比如鼓励学生多阅读书籍、利用电脑网络技术,搜集和整理材料,让学生撰写学习心得、历史小论文,鼓励学生将自己的观点写下来;也可以开展讨论、调查等各种活动方式,开展独立自主的探究性学习,并完成研究课题。

三、新课程中教师角色要实现转变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生长点是“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的核心是“探究性学习”。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即由被动接受性学习向主动探究性学习转变。要实现这一转变,除了教学评价方式的转变外,还必须推动教师角色的转变。从传统中走出来,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应该引导教师逐步实现下列转变:
    (一) 由“权威”向“非权威”转变。我们应该允许教师在某些知识领域有不懂的问题而不是绝对的权威。教师可以向学生学习,可以向学生承认自己不懂的问题,可以请学生帮助老师解决教学中的疑难,让学生消除学习的“神秘感”。教师不应该以“知识的权威”自居,而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是一种享受,是一种生命的呼唤。
    (二) 由“指导者”向“促进者”转变。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仅仅是指导者,要变“牵着学生走”为“推着学生走”,要变“给学生压力”为“给学生动力”,用鞭策、激励、赏识等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三) 由“导师'向“学友”转变。我们倡导专家型教师,但不提倡教师站在专家的高度去要求学生。教师要有甘当小学生的勇气,与学生共建课堂,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快乐一起分享、一起成长。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的良师,更要成为学生的学友。
    (四) 由“信息源”向“信息平台”转变。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成为了学生取之不尽的“知识源泉”。缺乏师生互动,更缺乏生生互动。在新课程中,教师不仅要输出信息,而且要交换信息,更要接受学生输出的信息。教师要促成课堂中信息的双向或多向交流,因而教师要成为课堂中信息交换的平台。
    (五) 由“一桶水”向“生生不息的奔河”转变。我们曾经认可教师要教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必须要有一桶水的观点。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教师原来的一桶水可能已经过时,这就需要教师的知识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的更新,需要教师成为“生生不息的奔河”,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挖泉”即挖掘探寻,以寻到知识的甘泉。
    (六) 由“挑战者”向“应战者”转变。新的课堂中不能仅仅是教师向学生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解决问题。它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提出问题,因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向教师提出问题,便是对教师的挑战。开放的课堂中教师随时可能接受学生的挑战,而成为应战者。
   (七) 由“统治者”向“平等中的首席”转变。教师不能把课堂视为自己的课堂,而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不能作课堂的统治者,因为统治者总免不了令人“惧怕”。教师应该从统治的“神坛”上走下来,与学生融为一体。在新课程中教师不能再是居高临下的,而是与学生站在同一个平台上互动探究,在平等的交流中作“裁判”,在激烈的争论中做“首席”。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要得法。历史教师要根据各种教学方法的不同特点,从教学内容、学生以及教师自身的具体情况出发,灵活运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多种教学方法互相配合,只有这样,才能使历史教学真正走向高效。新课程是新事物,新事物必然有新问题、新困难,但是困难是有限的,我们的创造是无限的。“千里始足下,高山起微尘。”我们不应放弃,而应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努力去探索去实践。当困难产生时,我们对课改的反应不是消极、被动的反应,而是在实践生活中能动的反应。有了这种能动,我们便不会“守株待兔”,教师便可以在课程改革中主动地调节支配自己的实

践活动,在实践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潜能增强自我的能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3-29 00:1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