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79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课堂教学的智慧》教学实录—《观察物体》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6-10 13:12: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课堂教学的智慧》教学实录—《观察物体》
东方市大田中学             钟昌业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三视图”的基础,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从不同方向看物体的不同。这些内容都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是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对物体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教学本节内容时要用实际物体让学生观察,让学生从实践中,从生活中得出结论。
教学目标  :
1、观察物体,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简单物体的形状,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让学生知道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 能正确辨认从上面、侧面、正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教学过程 :
教学环节:
一、教师活动 :
1、导 入 新 课 :
师:上新课之前,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小游戏,由老师发出方位口令,同学们用手指出以自己为中心的方位,做好准备,开始!
师:指正面,指侧面,指上面,指下面。
师:刚才,我们一起找出了以自己为中心的正面、侧面、上面和下面。同学们找得真好。今天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试着从这些不同的方向观察同一个物体,看一看有什么不同。
2、预设学生行为 :
学生做游戏
3、设计意图 :
激发学生兴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二、实 际 操 作探 究 新 知:
1、师:上节课,老师让同学们从家里带来一个自己最喜欢的一个玩具,现在,请同学们放在桌子上。学生拿出玩具。
师:请同学们组成4人小组,先选出1个玩具,从自己的角度观察这个玩具。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演示,你们发现了什么? 教师要让学生们觉察到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教师可以让学生上台边演示边和全班同学说自己看到的是什么形状的物体。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现在请大家看黑板上的挂图,看看图上的同学是怎样观察的。(出示例1挂图) 谁来说一说图上的同学在干什么呢?
指名学生回答说出:小亮观察的是恐龙的正面,小明观察的是恐龙的侧面,小红观察的是恐龙的后面。
2、预设学生行为 :
(1)、学生自由活动,在自己的座位上从玩具的正面、侧面观察玩具。教师请几个小组的学生上台演示。让学生分别说出自己看到的是玩具的哪一个面。
(2)、学生演示
(3)、学生汇报出自己看到的是哪一面
3、设计意图 :
(1)、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得出结论,学习新知 。
(2)、培养学生总结的能力,学习的方法 。
三、巩 固 发 展 :
1做一做让学生做书上的“做一做”。
教师巡视。教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想的过程。
  师:说得真棒。请同学们在图的旁边将三个小朋友分别与他们所看到的三个面连线。
出示小黑板练习:
2连一连。
3猜一猜。
4说一说。
2、预设学生行为 :
学生开始讨论,讨论后让学生们说一说。     学生做, 谁看到的图形?用线连一连。 出示我的书包的图片,让学生判断是从正面、侧面,还是从上面拍摄的。 让学生组成4人小组,选定教室里的一个物体进行观察,要求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并说出观察到的物体形状有什么不同。
3、设计意图 :
让学生在操作中巩固所学的知识 。
四、课 堂 总 结:
师: 这节课上到这里,就要结束了,谁能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预设学生行为 :
学生总结这节课学到的知识 。
设计意图 :
提高学生总结知识的能力。

五、 板书设计:
观察物体

不同位置
↙     ↓    ↘
                  从前面       从侧面     从后面
                          ↘           ↓        ↙
                                  形状不同
六、教学反思:
《观察物体》一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体验到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让学生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同时通过学生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合作意识、创新意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4-24 23:5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