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72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温州人家接力聋哑人教育祖孙三代用手“说”爱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5 11:4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从只有7名聋哑学生的破烂学校,到集聋哑、智障、盲人学生逾千人的全日制特殊教育学校,92岁的温州老人黄灿霞有一种恍若隔世的感觉。

半个多世纪来,黄灿霞一家三代接力,用手“述说”着对残疾人的关爱。

60年述说聋哑情

黄灿霞身材不高,头发花白,显得很精神。老人说,这应了那句老话,好心有好报。作为手语老师,长年动手,让她脑子一直很清爽。

60多年前,黄灿霞出嫁了,在那个媒妁之言定终身的年代,她到新婚之夜才知道,丈夫张忠敏是聋哑人。面对丈夫“说话”时的“指手画脚”,她一脸茫然。

婚后不久,在几位亲友的帮助下,丈夫与另一位同在上海求过学的聋哑人,一起创办了私立温州聋哑学校。

当时,好心人捐赠的十张桌子和一张床,就是学校的全部家当。在简陋的条件下,学校开张了,刚开始只接收了5名学生。

温州解放后,学校收归国有,师生人数很快增加到100多人。让她感到不安的是,由于学校教学条件有限,许多聋哑学生被拒校门外,当时不少父母被迫流着泪,带着孩子一步三回头地离开。

见此情景,黄灿霞暗暗发誓,一定要尽力把聋哑人教育事业做好做大。

儿媳转行做特教

作为全校唯一的“耳朵”,黄灿霞退休后,特教学校根本招不到健全人当老师。于是学校动员老人的儿媳妇陈胡湖去学校顶婆婆的职。

特教老师不仅收入低,社会地位也不高。一开始,原本在工厂工作的陈胡湖不愿“低就”,但看着公公婆婆期待的眼光,陈胡湖决定转行。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陈胡湖进修了温州师范学校的全部课程。那时,孩子小,婆婆又在乐清教书,一边进修,一边教学,还要照顾孩子,十分辛苦。

与健全孩子的教育完全不同,教聋哑孩子识字,需要口形配实物才能完成。在教学实践中,陈胡湖几乎自费把温州市面上的所有水果都买遍了,让孩子们在分享美味的同时,学会识字。

孙女接过接力棒

如今,陈胡湖的女儿张必丛也加入特教队伍,成了温州特教学校三年级的数学教师。每天7时不到,她就要从家里出门,转3趟公交车,赶往位于永嘉县瓯北镇的新校区。

与奶奶和母亲不同的是,选择当特教老师是张必丛的志愿。她说,这与自己从小就生活在聋哑人中间有关。高考时,她选择了报考南京特教学院聋儿教育专业,尽管她的分数达到二本线,但对读这个专科学校,她并不感到委屈。

大学毕业后,温州市教育局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特教老师,张必丛毫不犹豫报名参加,6个岗位,有200多名竞争者,其中不少是名校的研究生和博士。但张必丛最终靠实力如愿以偿。

张必丛告诉记者,最开心的事,莫过于一批批聋哑孩子经过语言训练,通过装配助听设备,亲口说出“老师好”3个字。 记者 汪成明 通讯员 叶圣义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4-28 06:2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