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047|回复: 0

初中语文教研随笔 生命文化的表达-------莫怀戚《散步》解读之我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7-21 08:45: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散步》是莫怀戚于1985 年创作并发表在中国青年报上的一篇经典散文。早期人教版的语文教材将其作为泛读课文,安排在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3 课。在2016年最新出版的语文教材中,它却被作为一篇精讲课文,安排在了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从泛读课文到精讲课文,从第四单元“晋升”到初中第一单元第14课,在这样大的调整变动中,我们不难看出,《散步》一文的价值地位正在提升,其本质意义开始聚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那么《散步》一文的本质究竟是什么?这历来是大家争论不休的焦点。《散步》一文表现出了高尚的人情美,含蓄的人性美,并揭示了一个重大的主题: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美德,应该说,它带给了我们包括亲情、人性、生命在内的多重熏陶。但就人教版的语文教材来看,无论是新教材还是旧教材,《散步》都被归放置以表现家庭、亲情为主题的单元里。笔者猜想,教材的编者们也许更倾向于《散步》一文在亲情上与孩子们产生的那种心灵共鸣,希望借此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那么,对于刚升入初中的学生来说,是不是从小到大一直在耳边灌输的尊老爱幼就是本课学习的一个重点了呢?而作者本人通过文本到底想表达什么?作为语文教师到底应该通过《散步》教给孩子什么?。

余映潮老师说:“青年教师需要苦练的第一基本功,是研读教材的基本功。”独立钻研教材,是备好课的前提。当然,这种能力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相应的阅读经验和教学经验作基础。下面,笔者就想就文本本身出发,来试着探寻作者的创作旨归,希望此番探究能够对以后教学有所启发和帮助。

文章的开端就这样写道: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看似平常的一行字不仅向读者传达了“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故事发生的地点,故事中出现了哪些人”,它还包含着更深的意蕴。味到作者选用句式的匠心,发现这些句子不同寻常的意义,深入了解作者的言语意图,就能真正使学生理解所谓的“言语形式实现言语内容”首先,我们在直观上会发现“我”字出现了三次,说明“我”的重要性,那为什么“我”如此之重要?因为我是家里的顶梁柱,我的责任重大,表现了我对家人的关爱和一种保护的使命感。我们会发现有一个语言习惯就是在汉语里通常是把主语“我”放在最前面的,这是与英语的语言差别。其次,就是我们会发现一般正常的对于这样一件事的叙述应该是“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在田野散步”但是,作者这样的表达很庄重、真切,表现了“散步”这件事在我心中很重要。“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作者在散步的后面用了一个冒号,足见散步的重要性。一家人出来散步本来是很普通的事,但是看似普通的散步对于我来说却是很不一般、而且是很有必要的。另外,这句话的句式很美,特别是“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读起来有一种层次感。从一个字到四个字,再到七个字,慢慢读着,一个幸福温馨的家庭图便也慢慢向我们铺展开来。如果换成“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的母亲,我,我的妻子和儿子”,那种层次美感则就消失了。这句话读起来还有一种庄重感,以沉稳、舒缓的语气读着,仿佛就是整个家庭都在我肩上,我要挑起来,慢慢地、稳稳地走,我的那种责任感同时也敲击着读者的心。如果换成“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在田野上散步”,就显得很随意,那种庄重感则全无了。

   接下来“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这一段,作者介绍了全家出来散步的原因,在这样娓娓道来的叙述中,我们不难看出其中的母子情深,同时也能感觉到岁月无痕,人在悄然变老。母亲现在的身体状况不太好,而我也在尽最大的努力帮助她享受生活和生命。我对母亲有一个健康身体的期盼, 有一个积极心态的祈求,有一个活泼长寿的愿望,有一个安享天伦的理想。 儿子对母亲的劝说,话语温馨质朴,饱含着他对母亲的真切关心,凸显的是对他人生命的关爱, 特别是对年老生命的关爱,拳拳之情溢于言表。

“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联想起《春》的首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用反复的手法凸显出我对春的期盼。同时与后文“春天总算来了”中的“总算”一词对应,我此刻的喜悦之情尽现。我之所以如此喜悦的原因是“有一些老人挺不住”,而“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熬”与“严冬”对应,这个冬天不仅对母亲是一种折磨和煎熬,对于孝顺的“我”,也是一种煎熬。所以当春天来临,我的欢欣并不是来自于春天的美丽,而是来自于我对母亲的爱,庆幸我的母亲又度过了一场劫难,母亲重新又开启了自己生命中的另一个春天。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色彩艳丽的水彩画,作者交代了散步的时间、地点以及所看到的周围的场景和“我”的喜悦的心情。“随意地铺着”“嫩芽”“咕咕地起着水泡”,让人感到一种春天的气息、生命的气息扑鼻而来。作者寓情于景、情景和谐,这当然不是单纯的自然环境描写,更是表现了一股强烈的生命意识:这不仅是对大自然生命的赞颂,同时也是对一切因为春天而勃勃生机的生命的渴望和欣喜。

从之前一段的暗示: “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我们可以看出,熬过了严冬的母亲将会获得新的活力。事实上的确是这样,作者在下面有对母亲眼中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进行了一番描述:“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 两行整齐的桑树, 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母亲眼里的春色是这样美好,春天在召唤,生命在呼唤。这字里行间流露的正是一种对生活的酷爱,对生命的彻悟。刘亮程在《寒风吹彻》中说“一个人老的时候,是那么渴望春天来临。尽管春天来了她没有一片要抽芽的叶子,没有半瓣要开放的花朵。春天只是来到大地上,来到别人的生命中。但她还是渴望春天,她害怕寒冷。”( 《一个人的村庄》, 新疆人民出版社)莫怀戚的母亲也不例外,所以他非常庆幸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一个`·熬”字,这并非对严寒的冬天的抱怨, 而是母亲顽强生命力的突出表现,是母亲对生命的渴求与酷爱。在春天的田野里,母亲看到了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和水波粼粼的鱼塘。这是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对美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对自我生命的眷念与珍爱。

散步中当然不乏有趣的事情和一些小小的插曲。下面作者就给我们呈现了这样的画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天真稚嫩的话语,传达出的却是对生命的最质朴的认识美好的生命状态,是由于其代代相因、生生不息之传承。这里不仅写出了小儿子的聪明活泼,同时也是巧妙地阐释了生命文化的传承和生命美好的状态。另外,还有关于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分歧的故事,母亲想走平坦顺畅的大路, 不想走小路去给儿子徒增负担,

拳拳母爱溢于言表, 因为母亲历经人生之路的坎坷磨难, 明白生命之途的坦荡安宁得来不易, 惟有倍加珍惜。儿子要走小路, 不仅因为小路上有秀美清丽的景色, 更因为年幼无知的他还没有经历过生命的捶打历练。最终,“我” 决定顺从母亲, 因为“我伴着母亲的时日已短”。这真是一句催人泪流满面、直指心灵深处的话, 源于作者对生命的深刻体悟和尊重。生活中, 我们往往“集万千宠爱” 于稚嫩生命, 分歧之中大多是孩子最终得到满足和关爱, 而忽略了对垂老生命的尊重。对垂老生命的尊重才最终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程度。当然正因为我对母亲的责任以及希望能够尽心尽力、延长她的生命,所以尊重母亲的决定,但是母亲反过来呢,也是对幼小生命的宠爱,说到“还是走小路吧。”于是,我们才看到了一家人的其乐融融、和和美美,这可能比起孝顺来说,更是一种生命延续和珍爱生命的力量,这也正体现人到中年时所肩负的神圣使命。在选择走小路的途中, “到了一处, 我蹲下来, 背起了母亲, 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 然而很瘦, 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 毕竟幼小, 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 稳稳地, 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 就是整个世界。”这里“ 我”和“ 妻”的形象很有象征意义: 我们站在人生的中点上, 肩负着承前起后的责任。对上, 肩负着赡养老人的义务; 对下,承担着培养教育子女的重任, 这形象地表明了“ 我”这一辈人对生活有一种神圣使命感。同时,这样的“世界”也是一个生命世界,世界因为生命的延续而完满,我们也因生命的传递而和谐。作者用“整个世界”来形容我们祖孙三辈,一方面是于我而言,他们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是我的整个世界。另一方面也许是因为我们这三代人就像一个缩影、一个代表,无数这样的家庭组成了整个世界。

另外,通过文献的阅读,笔者发现莫怀戚在《<散步>写作契机》中说道:《散步》写于1985年,因为是发一种“生命的感慨”,所以注定了它的抒**彩。切入角度:强化“生命”,淡化伦理,一是因为伦理说得已经太多,出新很难,二是“生命之说”不但本质,而且人性与动物性的参照也出来了——只有人类才不但保护幼小的生命,而且善待衰老的生命。所以成熟生命的责……自需背负。而在另外一篇《二十年后说<散步>》中:“我如实报告:占据我心的,只有一种东西就是生命(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的)。生命的两头,小与老,都是脆弱的,中间那强壮的生命就要对两头负责。人类就应该是这样。因此,可说《散步》表达了人类独有的生命文化。而这种文化,以我们中华民族最为深厚,源远而流长。”正如培根所说:“哺育幼小是所有动物的本能,但善待老人才是人类的文明之举。”这样一种文明,正是因为作者对生命文化的传承,以及他自身对于母亲、儿子生命的深刻理解和体会。

我们可以看出,既然《散步》选入初中教材,当然有它不可替代性的一面,而那些偏激甚至反面的解读在教学中是站不住脚的,而对于散文教学来说,我们一定是通过字里行间、运用各种阅读方法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真情实感,并以文本为鉴,能够强化自身的写作。所以,亲情、和谐等主题固然不可缺少,但是我们从文本、从学生、从作者角度可以看出:《散步》的主旨不应仅仅限于此,而是在学生以往学习的基础上能够通过有效的教学让学生明白作者的真实情感——"人类独有的生命文化,生命的两头,小与老,都是脆弱的,中间那强壮的生命就要对两头负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3-29 01:4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