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网站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实验小学语文老师优秀教育叙事、教学随笔、教育故事12篇

[复制链接]
8#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6 12:34:00 | 只看该作者
一年级二三事



特级教师 周益民





从没想过自己会教一年级。



但是,任何的可能性都会在前方等待。



随着暑热的到来与远去,我也掀开了我教学生涯新的一页。



1.琐碎小事的大讨论



上午,五个班级的语文教师到齐,自发开始第一次教研活动。



内容:入学后的常规教育。



坐姿、站姿、写字、举手、静息……都是最鸡毛蒜皮的事。然而,一年级无小事,这些正是我们要研究的大事。



刚进学校就这么从头管到脚,是否符合孩子的天性?是否抹杀孩子的兴趣?教育的自由民主还有否影踪?



不,这是孩子应该具备的学习习惯,良好的习惯将受益终身。小时候正是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错过时节悔恨不已。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有瑕的真玉。哺育世间万物的太阳虽有“黑子”,但并不影响人们对它的赞美和热爱。我们的学生也许确有不足,做教师的又为何不能多一点理解和宽容,给他们一个宽松的环境?每个人都是在不断尝试、不断纠正中成长的。不要忘记,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小时候做板凳,最好的第三张仍旧是歪歪扭扭的。



──周益民



还有,我们是具备一定班额的集体教学。家有家法,班有班纪,如此才能有效提高效率,这符合最大多数的利益。



呵呵,每一回都会在这种行为要求的设置上产生分歧,其实,关键是拿捏的度。



共识形成,那就各抒己见。



坐姿何要求?



屁股坐椅面三分之一,双手平放桌面。一直这样的。



不妥吧,这样坐一课不累死?你自己试试?



一个个摆好架势,嗯,确实不舒服。那怎么办?



身子靠椅背,手放大腿。



你说我听一齐来体验。



这样好,屁股坐了四分之三,背又有依靠,真不累。



这样,小孩会不会过分放松,塌腰驼背?



再试。



不会不会,后背靠椅背,身子自然挺,看黑板时还避免了原先坐姿时的过分仰头。



好,就这么定了!



慢!我们都是几十岁的人,我们舒服小孩子是否适合?



还真是的,再看看这椅子,真有点高。怎么办?



陆老师的女儿不是在办公室吗?把她抓来看看不就得了。



来,小乖乖,小屁股坐稳,背靠在椅子背上。──呵呵,两条小腿悬着直晃荡。



再站站看──哎呀,小屁股用劲往前扭一扭,脚尖点地才站起。



唉──教室里一群大人齐叹气。



往前坐点儿,双手平放桌上看看。这回小脚丫终于碰着地了。



没有余地,小朋友们只能这么坐了。



举手有什么要求?



那还不简单?左手举呗。



哈哈,你是左撇子吧!哪儿见过齐唰唰一片左手的?



你们别笑,左手举说不定真有好处,据说多动左手有助开发右脑。咱们试试左手举手,说不定就开发出一批神童。



哈,值得一试。



这样,坐姿的要求中应该是右手放在左手下面。



对,这样也方便写字时左手按书的要求落实。



半天就这么过去了。



2.想象力遗失启事



大凡教一年级拼音,都会遭遇一件烦恼事,就是不少孩子学前已经部分地学过拼音。烦恼何来?因为孩子来自各家幼儿园,而幼儿园的拼音教学似乎并无明确的统一标准,孩子们的拼音掌握情况差异很大,甚至有个别孩子是零起点。这种大差异为我们的教学带来了难度。



但这还不是最主要的。



这节课教学声母b、p、m、f。



我出示了教材中p的表音表形图:一只小猴子推着小车上山坡。



──你们看看,图上画的是什么?



──是p。



我话音还没落,教室里就是七嘴八舌的一片。



──有小朋友眼睛很亮,看出了藏着的p。小朋友再仔细看看,图上画的是谁,他在干什么?



──老师,这幅图就是要告诉我们p。



亲爱的孩子们,你们很聪明,你们看到了图画里藏着的p。但是,除了p,你们就不再关心其他的了吗?



课前,我曾经设想,你们看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你们看到了小猴的辛苦,你们甚至听到了小猴的呼哧呼哧的喘气。小猴,推车上山太累了,为你加油!小猴,你真是好样的,上山后歇会儿吧。小猴,我有纸巾,给你擦擦汗吧。你们还会猜,小猴为什么要推车上山?他是去看姥姥吗?车里装的是什么呢?



也许,这些有点远离了本课的目标,但我却希望看到那种情境下的你们。那种飞扬的童年状态。



遗憾的是,知识至上、唯一的确定性已经开始悄然侵袭你们的稚嫩之心。



孩子们的想象力何时遗失了?



我们一起上路去找吧。



3.故事?上课?



任课老师都反映,班上有几位“角色”很厉害。语文课上也如此,手里总摸索着直尺、橡皮之类的玩意儿,鞋子一脱,腿翘得老高。DJY则常常一把小剪刀不离手,脚下剪出一地纸花。



──谁的小手放得平?



──我的小手放得平。



一边喉咙喊得震天响,一边小手照剪不误。



有点黔驴技穷。



光练常规不成,在内容上试试。怎么试?每节课用个故事点缀点缀。



翻箱倒柜“偷”出儿子的书,先讲这本《大个子老鼠小个子猫》吧。



一听讲故事,小眼直放光,腰板挺得笔笔直。



“……大个子老鼠‘阿嚏’‘阿嚏’直打喷嚏王……”除了FCL外,其余同学听得都很专注,不时哈哈笑几声。我看窗外没人经过,语气便放肆又夸张。



故事告个段落,看出都有点意犹未尽。



“如果你们表现好,以后老师每节课都给你们讲故事。”呵呵,这种老掉牙的诱惑法怎么不用打草稿就溜到了嘴边?



下一课如法炮制。有效果,但一到拼音的教学,似乎各个角落又开始蠢蠢欲动。我灵机一动──



上课了,马老师走进教室,看到小猪、大个子老鼠、小个子猫他们乱作一团,有点生气了,走到讲桌前,说:身坐正,脚踩地……(孩子们自然跟了上来,立马坐得好好的。)



马老师说,今天,我要检查你们“四声”的情况。(出示标有四声的字母)大家读!



已经分不清是在讲故事还是上课了(当然,如果是故事,那肯定是世界上最蹩脚的),情节、人物在故事和教室穿梭进出。看孩子们一个个投入的样子,这招管点用。



那好,以后我们就一起来创作我们共同的故事。听说,以前曾经有个老先生,好像是叫陈鹤琴,称这种教学是“教学故事化”。



4.关于“怎么办”的这么办



怎么办



小虫写信给蚂蚁



他在叶子上



咬了三个洞



表示我想你



蚂蚁收到他的信



也在叶子上



咬了三个洞



表示看不懂



小虫不知道蚂蚁的意思



蚂蚁不知道小虫的想念



怎么办呢?



《怎么办》是台湾诗人方素珍的作品,有趣、好玩。



范读完全诗,我问:



“你们说怎么办呢?”



──等小虫变成蝴蝶后飞过去直接告诉蚂蚁。



──小虫可以请旁边的蚂蚁写,蚂蚁懂蚂蚁的话的。



──他们可以去找蜜蜂,坐在蜜蜂身上飞过去相会。



这是开学来我在这个教室里听到的最富有光彩的童年声音,他们的主人分别是徐圣洋、黄开一,还有一位遗憾忘记了。



“哈哈,你们的办法都很管用。老师也给他们想个办法,想听吗?──让他们赶快学写字。”



记忆中这首诗的题目本来叫做《不学写字有坏处》,1978年获得台湾第四届洪建全儿童文学奖童诗组第一名。北师大版教材稍作改动取名《写字很有用》。诗人构思奇妙,将这么一个事理寓于一个简短而意味深长的诗体故事。诗人自己曾多次开玩笑说:“这可是我当年的情书哦,可惜那个男孩子就像蚂蚁一样看不懂那三个洞。”



但问题的关键是,现在的题目叫做《怎么办》!这样,诗歌的空间就显示出了丰富的不确定性与可能性。



此刻一边敲着键盘一边后悔得要命,平时总一副为童年请命的嘴脸,原来真正的骨子里也不能免俗。好端端一首诗硬要贴点“教育”的金,还有点洋洋自得润物无声。童年就是常常被这样戕害的。语文也常常就是这样夭折的。



说实话,本人实在不敢恭维孩子们手中使用的那本《诗词诵读》。不过,编者如果不是从别的书上拼抄过来,而是自己灵思勃发改成现在这个诗名,那倒是实实在在叫人对前面的失误有那么点原谅的了。──原来大大小小的编写者们多多少少也算还有点眼光的。



回头再想想,如果硬要往“学写字”上拉,倒也是有办法的,教师不用那么急于抛出观点,可以就着孩子的想象话题不断给予诘难──



“等到变成蝴蝶,那得多长时间,小虫等不及。”



“自己的想念总请人写多麻烦啊,再说小虫有点害羞,这样的话不好意思让别人知道呢。”



“乘坐蜜蜂飞机倒很浪漫的,不过遇到风雨天就麻烦了。”



如此一来,只有学习写字了。呵呵。



不过,这样讨论,怎么想怎么都有点请君入瓮的意思,不算上乘之策。



对了,记着要给方小姐去个邮件,让她看看咱们孩子的高招。或者,更重要的,建议她干脆就改用“怎么办”这个题目得了。



5.语文课上的“咩咩”声



今天教学练习一,内容是“你知道小动物们遇到危险时怎样保护自己吗?”课本举例:乌龟遇到危险时,就把头、脚缩进硬壳里。接着要求学生分别试说山羊、刺猬、乌贼在遇到危险时的表现。



编者的用意在“让学生了解这些动物怎样进行自我保护的常识”,“藉以培养学生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索。结合语文学习,观察自然,用口头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语文教学参考用书一年级(上册)》P140,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第5版)



刺猬、乌贼脱险的方法一般人都不会陌生,但山羊使什么招数我还真不怎么明白,只觉得山羊是一种很柔弱的动物,也没什么特别的本领。备课时我心里直纳闷。翻了几本教学资料,才明白山羊是“用头上的尖角来顶敌人”。于是断定,到课上孩子们对于这个问题也肯定傻眼。



“山羊遇到危险时会怎么样呢?”我预想着该是沉寂的一片,便预备着适时启发。哪知话音刚落便是小手的树林:



──山羊遇到危险时,就大声叫咩咩。



哈,出乎意料的有意思。于是,“咩咩”、“咩咩”,教室里响起一片羊叫,此起彼伏。



“亲爱的山羊,你们在叫什么呀?”灵机一动,我干脆就着这个答案深入而下。



“我在叫,不好啦,坏人来啦!”



“我在叫,快来人啊,快来人啊,坏人在追我啊!”



“我在叫,伙伴们快走啊,有坏人啊!”



“不对”,我故意绷起脸,孩子们疑惑地看着我。“你们听,你们刚才怎么叫?咩──咩──叫得多欢哪,哪里是有危险,明明是说我好开心啊!”



哈哈哈哈,孩子们大笑起来。



“咱们重新表演一下。小山羊,遇危险,心里急,直叫唤!”真如敌情来临,孩子们一个个做神情紧张样,“咩咩”得急切又可怜。



“谁懂‘羊语’,请做翻译?”



“我们是叫:救命啊,救命啊,快来救我啊!”



“情况那么急,你们就在原地喊叫?”



“我们撒开四蹄,拼命往前跑,一边跑一边喊,救命啊,救命啊,有坏人啊!”“老师,还有一种情况。”陆星丞站起来激动地说,“如果敌人还要跑得快,追上了山羊,骑在山羊的背上。山羊就突然停下来,两条前腿高高抬起来,就像人那样站起来,敌人没注意就给摔下来了。”



“这只小山羊真聪明。看来,遇到危险的时候一定不能慌,要开动脑筋想办法。”



于是,课就在兴高采烈中一路进行下去了。连那刺猬遇到危险变成小刺球这几乎不存在疑义的地方也遭到了孩子的不满:



“刺猬虽然缩成了小刺球,可敌人还是认得它,盯着它不走怎么办?变成小刺球后得在刺上顶满花朵,伪装起来,敌人就认不出了。”



“如果敌人总不走,刺猬就要饿死,所以刺猬应该先钻进一个大果子里再变成小刺球,这样就不怕饿了。”



教到这儿,觉得真有点要嘲笑编者们的良苦用心了:“让学生了解这些动物怎样进行自我保护的常识”,“用口头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他们大概忘记了,这不是科学课,而是一节为正走向文字天地的孩子预备的语文课。常识固然需要,但是孩子的浪漫诗情与想象本能却给“常识”插上了飞翔的翅膀,于是固定而唯一的“常识”获得了无限的可能,这才是语文最真切的要义。就在这种自我释放中,语言的表达完全成了他们内心的迫切需求。“我要说”,“我想告诉你”,还有比这更重要的吗?



儿童阅读带领人要牢记的信条是:我所做的是让孩子“渴望”阅读,而不是只教孩子“如何”阅读。



自由宽松的语文课堂才会激起学生智慧的波澜。要允许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脑袋思考,用自己的嘴巴表达,获得自我满足。高涨的热情将会有力地支撑学习活动。身处有限的空间,心灵却在高远地飞翔,激情泛起的才智与探索生成的快乐不断喷涌。于是,有形课堂学习的结束同时意味着无形课堂学习的开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6 12:34:00 | 只看该作者
从“鱼就是鱼”想开去……



山东省微山县实验小学 高祥虎



  近日,读李欧·李奥尼的童话故事《鱼就是鱼》,感受颇深,诚如一位私交甚笃的青年名师所言:教育的大道理,从来不是、也不应该是晦涩难懂的。“鱼就是鱼”是一个很有趣的儿童故事,李欧·李奥尼这位大师级的儿童文学家,用他最惯用隐喻的创作语言,讲述的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条鱼,它很想了解陆地上发生的事,却因为只能在水中呼吸而无法实现。它与一个小蝌蚪交上了朋友。在小蝌蚪长成青蛙之后,便跳到陆地。几周后青蛙回到池塘,向鱼汇报他所看到的。青蛙描述了陆地上的各种东西:鸟、牛、人。鱼根据青蛙说的想象,对每一样东西用图像表征:都带有鱼的形状,只是根据青蛙的描述稍作调整──人被想象为用鱼尾巴走路的鱼、鸟是长着翅膀的鱼、奶牛是长着乳房的鱼……“鱼就是鱼”的故事,其实是随时都可能在发生的,随时都可以发生在每一个人身上,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知系统,看到的都是经过自己的已有认知和经验加工过的东西。


  文学家能够将建构主义思想表现得这样清新无华着实让人钦佩。回味着这个被朱老师誉为“对建构主义的核心要义作出了最为直接的表达、形象的注解”的小故事,关照着我们的课堂教学,忽然渐显这样粗浅的思考:



  (一)多一些理解,因为“鱼就是鱼”



  在我们的研讨课或公开课课后,总会有执教老师抱怨学生的发言不如预设中的精彩,说了一箩筐学生的“是非”,来倾诉其“满腹委屈”。前几天听课,一位教师试讲一节录像课,刚开始她还能神采飞扬,一副和蔼与耐心的样子让人为之心动。我暗暗为学生有这样一位好老师而庆幸。然而,当她在自以为本节课的设计亮点环节时,却遇到了“挑战”。这位教师极尽启发诱导之能事,也无法得到她所想要的“完美答案”,没想到的事发生了:她首先大声向电教人员说:别录了!别录了!”然后,几乎声嘶力竭地向莫名其妙的孩子们大喊道:“你们怎么能这样来理解这句话?!”目瞪口呆的不仅仅是学生,还有我和其他的同事。



  不错,鱼就是鱼。他不是青蛙,也不是飞鸟。学生就是学生,按照建构主义的思想来解读,他的学习理解是以自己的经验背景为基础,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建构自己的理解。所以,我们对孩子有时看似谬之甚远的阅读感受,应该有一份理解。教师更不能把自己的解读想当然地等同于学生。因为,教师就是教师,学生就是学生。



  (二)多一些尊重,为了“鱼就是鱼”



  正如故事中的鱼儿,他每天都梦想着的会飞的鸟、吃草的牛、还有那些穿着衣服、他的朋友称之为人的奇怪动物,都具有鱼的表征,因为他是鱼。他所有的猜想都基于他是鱼的所有感知和经验背景。这让我想起我们人类对外星球上的生命的探寻:他们是什么样子的呢?但是从看过的动画片,科幻片中的生命体,似乎也没有能逃出地球上生物的性状,看来这似乎也说明了“人就是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像行为主义所描述的“刺激──反应”那样。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因而具有自我的特质,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窦桂梅老师在讲《朋友》时对同样一句话的多元解读的提示语时,曾引用罗曼·罗兰名言:“从来就没有人读书,只有人在书中寻找自己,发现自己。”这是在鼓励学生基于自我经验和视阈的个性解读,也是学生建构自我意义的实践层面的尊重。其实,也正是因为有了一个个独特地感受和理解,让我们的解读和思考变得丰厚和立体。



  这让我又想起新课程标准倡导的阅读理念之一: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等。这也是现在常挂在我们语文教师口边的一句话。



  为了“鱼就是鱼”,我们应有一份对学生自我感知的尊重(哪怕有时是偏离课堂和文本的)。否则,当我们遇到那个耳熟能详的“雪化了变成春天”诗意回答,也可能会造就不以为然的悲哀。尊重,是新课程改革的主题之一,我们在努力地实践着,但远远不够。



  (三)多一些引领,基于“鱼就是鱼”



  基于“鱼就是鱼”的理解,说明了在人们基于自己已有的知识建构新知识中,创造性的机遇和危险是并存的。《人是如何学习的》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教师需要注意学习者原有的不完整理解、错误观念和对概念的天真解释对所学科目的影响。教师还需要依据这些概念来帮助每个学生达到更成熟的理解。如果学生的初始概念、观点,他们获得的理解与教师的期望会有很大的差别。”



  因而,我们的教学既不能无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简单强硬地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不单是知识的呈现者,更是学生亲历经验和知识的引导者,是学生已有经验的唤醒者,也是新旧知识交接的平衡者。教师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多元审视,倾听他们时下的看法,思考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据,拓展资源,唤醒引入,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解释,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生学习过程中自我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6 12:34:00 | 只看该作者
课堂长镜头



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傅家镇中心小学 刘玉静



  “课堂长镜头”──没看过吧!今天,我会让你一饱眼福。


(一)精彩的角色表演



  秋天到了。葡萄架上的葡萄成熟了。那一串串紫红色的葡萄多可爱啊!



  在音乐声中,小演员门上台了。第一个是“小狐狸”。你看,他一边走,一边东看看,西瞧瞧,好像正在找东西吃。突然,他的眼睛一亮。原来,他看到了葡萄架上的葡萄,他在架下一会儿焦急的转来转去,一会儿跳起来。可惜个子太矮,跳的太低,虽然累的满头大汗,但是,总是摘不到葡萄。最后,实在没办法,只好灰溜溜地走了。边走边自言自语地说:“这葡萄是酸的,不能吃。这葡萄是酸的,不能吃。”“小狐狸”的神态、动作,逗得同学们哈哈大笑。



  “小狐狸”走了不久,一只可爱的“小兔子”蹦蹦跳跳地走上了讲台。她抬头看见了熟透的葡萄,高兴地说:“多好的葡萄呀!一定好吃极了!”这时,一直在树上玩耍的“小松鼠”听到了,赶紧说:“不能吃!不能吃!狐狸说这葡萄是酸的。”



  他们两个正说着,一只“小猴子”唱着歌走来了。看到那一串串紫红色的葡萄,快速地爬上了葡萄架,摘下一串就往嘴里送。“小兔子”和“小松鼠”看见了,大声地喊到:“不能吃!不能吃!这葡萄是酸的。”“你吃过吗?”“小白兔”摇摇头说:“没吃过。小松鼠说葡萄是酸的。”“你吃过吗?”“小猴子”又问“小松鼠”。“我没尝过。狐狸说酸的很呢!”“小猴子”听了,毫不犹豫地摘了两串葡萄,给“小兔子”和“小松鼠”他们一串,自己一串,大口大口地吃起来。



  “小兔子”和“小松鼠”看着“小猴子”吃的那么香,也尝了一颗。“啊!真甜!”“猴子哥哥,谢谢你,要不是你,我和小兔妹妹就吃不到葡萄了。”“不用谢。记住,做事要动脑筋,要去试一试。不能光听别人的。”三个好朋友高高兴兴地吃起葡萄来。



  “哗哗哗”几位同学创造性的表演赢来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



  也许有人会说:“这是为迎接什么节日,排练节目吧!”我说:“错了。”这是二年级的同学们在学习《酸的和甜的》一课时,进行的角色表演。同学们在表演中、观看中,不但复习巩固了所学知识,而且对课文有了进一步的感悟。有趣的角色表演,在学习中常常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有趣的口语交际



  “叮铃铃。”上课铃响了。同学们快速地跑进教室。你瞧,同学们三个一组,五个一伙围在一起,在互相欣赏着什么?走近细看,原来同学们每人拿着一张画的画,在欣赏同伴的“大作”呢!也许你会说:“这是在上美术课吧!”“不。你错啦。”这是一年级同学在进行口语交际──《我们的画》。



  “谁想来展示一下,把自己的画讲给同学们听一听?”老师的话音刚落,同学们一个个高高地举起了小手,一双双期待的眼睛望着老师。



  第一个走上讲台的是位叫朱晴的女同学。她画的是,在一片绿绿的草地上,有两只小鸡,有一座房子。空中还画着几团乌云。“同学们,我画的画是,有一天,小鸡哥哥和小鸡弟弟在草地上找虫子吃。天上一下子有了乌云,快要下雨了。小鸡哥哥对小鸡弟弟说:‘小鸡弟弟快跑呀!快跑呀!天快要下雨了。我们快到前面那座小房子里避避雨吧!’他们俩向小房子跑去。他们刚跑到小房子里。哗、哗、哗大雨就下起来了。小鸡弟弟说:‘谢谢你小鸡哥哥。’小鸡哥哥说:不用谢。我的画讲完了。”“讲得好极啦!”我忍不住夸奖道。



  第二个走上讲台的是位叫姜洲的男同学。他画的是,一个小男孩和一只小黑狗。“同学们,我画的画是,我家有一只小黑狗。他的身子黑黑的,耳朵黑黑的,鼻子黑黑的,小嘴巴也是黑黑的。他很调皮。经常跟我闹着玩。每天我上学的时候,它都把把送到门口,还用爪子抓我,和我再见呢!”“你观察想象得真棒!”我真诚的鼓励道。



  一石激起千层浪。“老师我说。”“老师该我了”……



  看着同学们那一张张充满童真的小脸,听着同学们那充满想象的话语。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自己太小看同学们了。想不到在自己看来,平平淡淡的一幅幅画,在孩子们的心中却是一个个美丽动人的小故事。



(三)丰富多彩的展示台



  “大家好。我给同学们唱首歌。”“大家好。我给同学们讲个故事。”“大家好。我给同学们变个小魔术。”“大家好。我给同学们猜几个字谜:二小二小,头上长草(蒜);一点一横长,两竖在中央,一边一个点,弓字在下方(弯);房子下方一头牛,抬头看天没了头(牵)。”“大家好。我给同学们说几个趣味成语:胆小如鼠、画龙点睛。”……



  这是二年级同学们在‘展示台──露一手’课堂教学中的才艺展示。



(四)快乐的字母游戏



  今天,教室里,同学们更快乐。同学们的面前放着一些小棒和棉线。同学们正在进行字母组拼大赛呢。你看,同位之间正兴致勃勃地边说边赛呢!听,摆出字母的同学多兴奋呀!“我用棉线摆出了s!”“我用棉线摆出了w!”“我用棉线摆出了z”“我用小棒摆出了l!”“我用棉线和小棒摆出了b、p、d、p!”“我用棉线和小棒摆出了t、k、y”……



  这是一年级拼音教学中,我正在让同学们动手、动脑,用毛线、小棒摆学过的汉语拼音字母呢!



  三尺讲台,人生舞台。对我来说那一堂堂平凡而又难忘的40分钟,就象一个个永不重复的长镜头,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放映着、欣赏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6-17 00:3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