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033|回复: 0

四年级语文上学期开学第一课教学设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9-15 20:15: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学习目标:

1.说说自己在暑假中的收获,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营造一个温馨舒适的师生氛围。

2.畅谈打算,制定目标,让学生尽快进行自我调整,收收心,从暑假的慵懒状态中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3.通过对教材的梳理让学生对本学期所学知识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激发语文学习的兴趣。

4. 通过师生讨论总结学习语文的好习惯,了解好习惯受益终身的道理。

学习重点、难点:

1.明确自己本学期应有的学习态度,认真扎实地上好每一节课。

2.进行强化训练,使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习过程:

一、 说说自己在暑假中的收获。

大家在暑假里肯定过得非常愉快,非常充实。你能将自己记忆最深刻的一段与大家一起分享吗?可以说说自己游玩的事情,可以说自己学会的本领,也可以说说自己在自学中取得的收获。同学们畅所欲言。借此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创设良好的师生氛围。

二、 畅谈打算,进入状态。  

愉快而又难忘暑假地过去了,现在进入了正式的学习阶段。我们进入了新的学年。下面你们来说说新学期你们有什么打算?  学生讨论,老师指名说。学生各抒己见,多数学生都表示要下定决心努力学习。  

小结:通过制定新学期计划,可以使学生清晰地理清短期的目标,并朝着制订的目标努力。

三、明确取得好成绩或考试失利的原因。

1.回顾上学期的成绩。

2.由成绩优异的学生谈一谈自己取得优异成绩的原因。

3. 以不点名的形式向平时懒于学习的同学提个醒:不能将过多的心思花在学习以外的地方。

四、了解本册语文书的内容,认识本学期的学习任务。

1.梳理新教材内容,翻开书本目录自己看看有哪些内容?与之前学过的知识有哪些衔接和改变。

2.老师带领学生熟悉教材。

3.识字写字:学会本学期要求会写200个生字,会认200个生字;能运用多种 方法积累、认识生字。能自学自查,注意辨析同音字、音近字、多音 字和形近字,逐步提高认字、识字能力。

阅读: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大意,比较正确地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能凭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境。懂得做人的道理,热爱生活。

写话:学习观察生活,学习选择材料,学习清楚明白地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口语交际:能当众说话,愿意与别人进行口语交际,做到语句比较通顺,态度大方,有礼貌。

综合性学习 :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公同讨论;能依据收集的资料办手抄报,组织讨论会、读书会、朗诵会、故事会等活动。

五、对学生的常规课堂进行要求。

1.课前:准备好学习用品(作文书、笔记本、文具盒),上课铃声响马上进教室,按老师要求齐背课文、古诗或齐读词语。‚做好课文的预习工作(解决生字词、标自然段等)

2.课中:遵守纪律,不做小动作,要认真听,动脑筋,想办法。发言先举手,声音响亮,同桌交流时轻声细语。拿学具、文具速度快,轻拿轻放。

3.课末:整理学习用品,做好下节课的学习准备。

4.课后:作业独立完成,认真书写,学会思考。

5.小组长收发作业要及时,督促学员按时按质完成。  

六、师生共同总结学好语文的好习惯。

“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一半”“好习惯使人终生受益”那么六年级的学生在学习语文时需要养成哪些学习习惯呢?

1.上课专心听讲的习惯。课堂上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用于发言,有效的利用课堂40分钟完成当天的学习任务。学习会变得更加轻松、自由。

2.善思好问的习惯。除了课堂上专心听讲,还要善于思考、提问。要学透彻,不能一知半解。只有学透彻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3.主动预习的习惯。预习可以培养、提高自学能力,提高听课效率。在预习时将自己不明白的地方用铅笔勾划出来,标上记号,这样在听课时就可以有的放矢啦!

4.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当天的作业当天完成。作业要按照正确的书写格式进行书写。写作业时细心审题,认真思考。作业写完进行自查。

师生共同总结学好语文的好习惯,并让学生理解好习惯受益终身,先养成好习惯才能学好语文。

全课小结,提出希望。  

同学们,新的一年开启新的希望,希望大家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我相信一定能让自己的学习成绩有一个新的突破,也能在知识的海洋中体会辛勤航行后的巨大喜悦和丰硕收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3-29 16:5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