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40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三年级上册《集合问题》教学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1-27 14:04: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集合问题》是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集合》的第一课时的内容。集合一种最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本节课教材例1借助学生熟悉的题材,渗透了集合的有关思想,使学生理解用直观图(集合圈)表示“重叠部分”,了解直观图各部分的意义,特别是重叠部分(交集)的含义,从而掌握用集合的思想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一、创设情境,设置悬念。 我在课堂的开始就预设一个脑筋急转弯的题目“房间里有两位爸爸和两位儿子,猜猜房间里一共有几个人?为什么?”,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学习例1,解决参加两个课外小组一共有多少人,,由于直观思维,孩子们跳入了教师有意设置的“陷阱”,大部分学生回答出有17人,肯定是17人吗?答案有了争议,学生的认知出现了冲突,正确的答案应该是多少?

二、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本节课上,我尝试让学生从生活实际中亲身感知集合的思想,并使他们亲身体验集合图的产生过程,因为都是本班的学生,(从收集学生的名单——反馈整理好的名单——圈一圈, 站一站——圈跳绳和踢毽子的名单——课件一步步演示集合的形成),让学生在过程中体验集合的思想,感悟重叠,让学生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从而获得数学学习经验。接着,让学生自己设计如何画图。学生设计的图各式各样。可见,创造源于实践,提供实践操作平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当学生汇报自己独特的表示方法时,进而引导学生借助一种图(集合图)来理解这一问题,让学生经历集合图的产生过程并充分感知体验集合图的作用。通过让学生在情境体验中“学”、在解决问题中“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表现意识,使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思维也更加活跃。

三 、注重学生思维的严密性。特别是在解读集合图时,让学生充分理解 “参加”的,“只参加”的,..“既参加.....又参加....”的含义。反思今天的教学过程,我还是比较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严密性,本节课上有2次重点解读了韦恩图,第一次是韦恩图的形成初期,第二次是形成了规范的韦恩图后。在解读韦恩图的过程中,我很注重让学生表述各个部分的意思。红色圈是表示“参加跳绳比赛人数”,蓝色圈是表示“参加踢毽子比赛人数”,而去掉了都参加的部分后是“只参加跳绳比赛的人数”,“只参加踢毽子比赛的人数”,多了一个字“只”,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意思完全不一样。重叠部分表示“既参加跳绳又参加踢毽子”。因此在比较“8+9-3”和“5+6+3”中的“+3”和“-3”时,大部分学生都已理解。在分析中,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使枯燥的文字转化为图形,并对这个图形作了重点解读:如:你认为红色圈表示的是什么?一共有几人?蓝色圈表示的是什么?一共有几人?这黄色部分表示的是什么?一共有几人?那5个人表示的是什么?这6个人表示的是什么? 重叠部分 的3人表示的是什么?从中让学生真正地读懂图意,知道了集合图丰富的内涵。

四、存在不足。集合知识比较抽象,特别是重叠部分的理解,还需要一个过程,内化为自己的能力,今后在练习时还需要进行强化。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4-23 15:4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