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35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优质课评比后……——对处理教材的几点认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4-18 07:0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新课程改革中,教材是重要的教育因素。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教。这不仅是一个教学理念的转变问题,而且是一个教学实践的操作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教材是教师用来教学的材料,也是学生用来学习的材料,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教师使用教材需要教育的智慧。因此,教学不仅是一种艺术,一种科学,而且是一种智慧。教师使用教材,不仅关系到知识的层面,而且关系到智慧的层面。教师使用教材的智慧,就是教师在精通教材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体会和教学风格,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年龄特征和实际学习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精心处理,合理分配课时,妥善安排教学顺序和每一课时教学内容,以求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            “面”的把握

如何解读文本呢?我个人认为,就是在钻研教材时要多问几个“为什么”?
一要问“文章为什么要这样写?”朱熹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阅文者披文以入情。”作者写文章总是要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有的情感表现得很直白,让读者一眼就能看出来;而有的则需要认真揣摸语句,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文意,这就需要我们多问几个“为什么”?比如:语文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教材有一篇课文《雨后的森林》,全文如下:
    雨停了,
    雨停了,
    蘑菇撑开小伞,
    木耳爬满老树,
    红果枕着绿叶,
    葡萄滴着水珠。
    森林是彩色的图画,
    森林是祖国的宝库。
    这篇课文是一首小诗,全诗描写了雨后的森林色彩艳丽、生机勃勃的景象。但诗的开头为什么用了两个“雨停了”呢?仔细读读全诗,我从“木耳爬满老树”这句话中体会到作者的用意,题目是“雨后的森林”,文中又写到“木耳爬满老树”,看来这场雨下得时间很长,现在“雨”终于“停了”,明媚的阳光出来了,美丽的彩虹出现了,森林里的动物、植物在经历了长时间的风雨的洗礼之后,看到了阳光,那该是多么欣喜啊!因此,开头的两句“雨停了,雨停了,”应该是动植物们发自内心的欢呼!
    有了这样的理解,再来指导学生朗读,学生就会读得有滋有味,情趣盎然了。有了这样的理解,再去理解“木耳爬满老树”也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

二、            “线”的贯穿

三、            “点”的突破

文本,终归是教学的基础和凭借,像是农民手中的田地,如若对于这田地缺少应有的了解,在这地上胡乱地种些东西,是没有什么收获的,而文本的解读,就是研究,就是找出蕴含在这文本之中的学生语文素养的生长点。这个点找不到,或是找错了,教学过程就是失败的;如果是找得不准,或是找得不全面,教学过程的收效就不能达到最大化的,就是有缺失、缺憾的,所谓“教学是遗憾的艺术”指的就是这个。
    文本的解读的过程就是老师为学生开辟登山的盘山道的过程,解读过程中所出现的一切问题,只会为学生的登攀增加难度,课堂教学中就会出现不到位、缠绕不清、蜻蜓点水或是走马观花等现象,学生的解读就会缺少应有的深度,学生就会在原地打转,就不会欣赏到文本所呈现的美妙。
     从哪些方面着手来解读文本呢?著名特级教师高林生认为:一是词句,二是文体,三是修辞,四是结构、节奏,五是文本的来龙去脉……
     词句,这是文本中最基本的东西,是文本所有价值的承载形式,是基础的基础。如《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在这篇文章中有很多词语与文章的中心意思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接连不断,总是,几百年,几千年,几万年,锲而不舍,日雕月琢,目标专一,持之以恒,不懈努力,迷恋,孜孜不倦,数十年,始终,不教一日闲过,坚持不懈,这些词语在分别理解的时候并不是难点,我们的语文老师要有一种意识,有一种通观的意识,将它们连接起来看待,发现规律,从而找到作者用词的匠心,体会出作者借用这些词语所蕴含着的态度和情感。对于这篇文章来说,作者运用这些词语蕴含着两层意思,一是要有专一的目标,不变的前进方向,二是要努力刻苦,且坚持不懈,这样才会达到目的,实现自己的理想,成就事业。
     文体,指的是文本体裁,是文本的类型,文本的类型决定着教学的取舍。在文本的解读过程中,我们常会犯这样的错误,不注意文本的体裁,不注意文本的呈现的形势,因此我们在对教材的取舍和决定教学起点、重难点就偏离应有的分寸和方向,使教学偏离正常的航向,偏之过重,重之偏远。《滴水穿石的启示》这篇文章,体裁上属于论说文,重在说明道理,语言简约,说理透彻,层次分明,有理有据。我们的语文老师在解读时要充分注意到这一点,充分关注论说文的特点,语言风格。记得有一位老师在上这一节课的时候,把教学的着力点放在了说理上,组织学生大量的搜集相关的资料,交流,表达,然后拓展到指导学生联系自己做思想教育。论说文放在语文课本里,重要的取值标准还应该是语言文字,人文精神的畜养仍然应该紧抓语言文字这个把手,在对语言文字的领悟、转化、玩味、内化中自主感悟、自我吸纳,含英咀华之时,精神自然生成。
     修辞,是文本的“情眼”,也就是情感点,抓住修辞,也就抓住了文本的情感线,也就触摸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体察到了编者选编这篇文章的用心。同时,文本的结构和节奏,也是不容忽略的,因为他们也是有意义的。如《水乡歌》,这是一首诗歌,几个小节分别讲到了水乡的水多、船多、歌声多,我们在解读这篇文章时不能只注意到每一节的内容,还要注意这篇文章的结构之间的联系,注意节奏,联系起来看这篇文章,我们就会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最后落脚在“歌多”上,就会发现作者的情感。在《滴水穿石的启示》这篇文章中,作者没有使用很多的修辞方法,这是由文本的属性、类型而决定的,说理性的文章使用过多的修辞,说理的气势、节奏就会受到影响,因此文章中作者只用了反问这种修辞形势,这也是增强表达语气的需要。再比如,还是在《滴水穿石的启示》这一篇文章中,我们如果注意稳中所列举的三个事例的话,我们就会发现作者所举事例的精妙、恰当,因为作者所举的事例代表了各个方面:各行各业,古今俱备,中外皆有,起点迥异……
    文本的来龙去脉、相关背景、现实的发展状况以及相关学科的关系,搞清了这几点,就能真正的走近作者,真正明白编者的意图,发展文本,让语文教学从文本出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超越。比如《滴水穿石的启示》这篇文章,作为一位老师,我们也要学会用相关的学科来看待“滴水穿石”这种现象,明白了这种道理,至少可以使我们的教学信念能得到增强,心中有上课的底气;联系现实,我们作为一位语文老师就会看到明白编者选编这篇文章的用心在于针砭现实,指导学生人生实践,我们就会增强教学的勇气,找到真正适宜的教学思路。
    一个好的语文老师,首先应该是一位好的读者,善于读书,能真正读懂文章。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08-4-20 09:1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优质课评比后……——对处理教材的几点认识

好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4-29 23:4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