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943|回复: 0

公开课四个太阳课后自我反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3-22 08:05: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十分羡慕那些能够参加优质课的老师,一群人为了一节课反复推磨。过程虽然艰辛,但却能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和智慧,更能在这个过程中让教师对课堂教学拥有新的感悟。周二上午第一节,我有幸在1.2班上了一节公开课四个太阳。基于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下,我设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以识字为基础,在突破识字重难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会朗读,读出文字背后的力量。整节课设计紧凑,以游戏、竞赛为主紧紧吸引孩子专注力,同时以此来调控课堂节奏。教学目标清晰,多样化的评价贯穿课堂始终……整个设计和课堂都在我的掌控中,上课的情境也在我的脑子重现了不下几百遍。课后各位听课老师对我本堂课的教学给出了很多中肯的建议,孙校长更是明确为我指出课堂中应该给予孩子清晰的引导和准确的评价,避免弄巧成拙、本末倒置。

学生有兴趣,方式蕴无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此设计理念的基础上我把乏味枯燥的认读生字作为走进文本的基础,进行各种富有童真的解读。我们来带着拼音读一读它,去掉拼音小帽子,你还认识它吗?有什么好的方法记住它?有的同学说:“太阳的太是大字加一点”,有的通过想象来记住这个字。如何让由不会到学会?我想每个孩子都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记忆思维模式,我们能够提供的只是多种方法供他们选择。然而,小学生的思维尚处于直观具象阶段,注意力容易分散,如若在课堂上缺少学习动机和动力,学习效果将大打折扣。孩子们的学习动机从哪里来?我想竞争就是激励他们最好的方法,不服输就是他们最强的动机。从早读到课前绘本分享再到课堂上的小游戏,我们以组划分进行PK,哪组团结哪组努力红花就跑到哪里,万古不变的“小红花”魔力毫不亚于一根棒棒糖的价值。学生更多的收获到学会知识的幸福感,你会发觉当他们真正学会了就会用最大的声音最坚定的语气来说出答案。当然幽默的语言如同“兴奋剂”,老师如能根据教学内容,采用幽默诙谐的方法授课,就能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就能使学生愿意和老师配合,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学生主体作用得以发挥,教师讲课才能如鱼得水。课堂上我从不松懈对每一位学生的关注和提醒,本节课有两个孩子可能是过于激动从而乱接话、钻桌子下面手舞足蹈,平常的课堂上也是状况百出,借着公开课他们更是变本加厉,在他们的影响下,其他孩子也开始坐不住了。我就顺机表扬听讲最认真的孩子,并走到他们跟前拍拍他们俩说要表现自己可是要用正确的方式哦!不仅他们俩低下了头,其他孩子也立刻端正继续投入到课堂中来。

课堂有味道,发展在其中。自新课改以来,“以人为本、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语文课堂是一个文本体验的过程,识字不多的小学生需要教师在学生心里搭建愉悦的桥梁,激励着他们主动去走进文本,体验文字的魅力。我以引导学生“以人为本”作为原则,以朗读作为抓手来促进学生发展。每节课上孩子不以回答错问题为耻,不会的同学会发出:“谁来帮帮我?”的信号,也总有很多同学伸出援助之手。最后的谢谢不客气也是把错误尴尬化为学习的小插曲,认真倾听的口号搭配目光巡视,每个发言的学生都是最闪亮的星。这样的以人为本,和谐礼貌的课堂让我们更加平等就如《论语》曰:“不学礼,无以立”。“书读百遍而义自现”阅读文本是发展的又一关键,“腹有诗书气自华”如何读出文字背后的力量?我认为准确的评价是引导的关键,阅读的时候,我会说:老师看到某某同学认真思考,他会用笔划出重点的词句,真会阅读!学生朗读表情到位时,我会表扬他,从你的脸上老师看出你心里很开心,你读出了欢快的语气!有些学生上课认真听讲,眼睛会跟随老师,我会表扬:某某同学一看就是在认真听讲,因为他眼睛一直跟随着老师。这样即表扬了当事人,又能激励其他学生向当事人学习,并且明白具体应该怎么做。比笼统地说真好!真棒!更有激励性。其次,“读要分出层次,首先是读通,将句子读顺口,不认识的字要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对于这一点,同学们做得很好……”这些评价语是教师根据学生朗读的情况随即说出的,而不是泛泛而评,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表现进行了表扬与激励,这更有利于学生明确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也能让其他学生知道自己该学习这位同学的哪些优点,避免他的哪些缺点。

最后再次感谢为我评课的所有老师,你们的鼓励和专业性引领才能使我有感必发,有悟必思。公开课虽然结束了,但是在今后日复一日的课堂中,教师的激励方式又该如何变化,让学生感受到新意,不对语文学习产生倦怠呢?这是我必须要继续探索的问题,也愿把握更多的机会与老师们一起前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3-28 17:1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