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427|回复: 0

《深度思维》我的读书感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4-14 13:06: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9年元月开始读叶修的《深度思维》,到今天2月14日,终于读完了,我可能是个简单近乎愚的一个人吧,看一遍,连碎片也是那么零星,再翻看一遍,大概有点印象,所以再做思维导图加深点知识点。

这本书是2018年暑假时,互加吴虹校长推荐的一本书,我买回后就开学了,我参加了大大小小读书会有4个,直到互加的勇气读书会,我才拎出来读。读后想,想着再翻书,翻着书思考,这本书作者叶修真是用心极致的脑力大作,给我们的人生点灯,为我们做人做事的高效智慧提供强有力的工具和方法。

《深度思维》内容梗概:

第一部分主要包括逻辑链条、换位、可视化思维和流程思维,第二部分主要是生态思维、系统思维、大势思维、兵法思维和慢即是快。

逻辑链条中的5why和5so以及两者的联合使用;换位思维要有用户视角、逆向思维、创新思维。换位思考的典型思维书籍就是《六顶思考帽》,全局分析、客观事实、感性直觉、乐观思考、保守行事、创新思维。可视化思维就是利用矩阵图对事情进行分析,难易程度可以用耗时度和技术难度来衡量,重要性可以用损益程度、影响广度和扩散度来衡量。

流程化思维自带复利功效,但是做的不好亏损也是很重要的,每天进在时间的影响下就会产生巨大的效应,流程分为顺序流程和连贯性流程,前者影响不大,但是后者会产生影响很大,流程结构分为两种结构,串行和并行结构。

生态思维,是说别人都在淘金的时候你可以卖牛子裤,最后成名。即别人看到的是一棵树,你看到的是森林。还有淘金模型、森林模型和池塘模型。

系统思维就是在一个系统中,因果往往是互为因果的,发现可以改变的节点,做出调整,选择有意义的方向进行选择,建立对自己有利的流程和系统。

大势思维,顺势而为,不要逆流而上。趋势可以从政府规划、科技进步、人口变化数据等中寻道。

兵法思维,胜者知道自己会胜才出出,耐心也是一种策略,专注是没有资源背景一无所有的人致胜的法宝。

作者在文末还说了自己想成为一个大器晚成的男人,作者举了三国演义中的司马懿的例子,从7岁上学开始算起,他努力了64年。如果从他22岁当小官开始算起,他努力了48年。司马懿还是熬了将近50年,终于把所有敌人全熬过去了,终于熬到了翻身的机会。可以从两个方向理解这句话:第一个方向,所有优点都凑齐了,司马懿还是熬了50年;第二个方向,尽管命运如此残酷曲折,但司马懿通过50年的持续努力,终于熬出了机会,挣脱了命运之手。

是不是很受启发啊?

这个例子耐人寻味!

作者还在文末这样点悟总结:上篇思维逻辑链让人的思维层次更深一点;可视化思维能够处理那些信息很繁杂的难题;换位思维让人看问题时有更开阔的视角,并能体察别人的想法;流程思维让人能够把一件事情做细做好。他写下这些思维方法,希望能帮助那些疲于应付每日工作生活的普通人。

下篇思维的格局讲授各种格局类思维方法,它们能帮助你站在更高的层面上认知事物的规律,找到正确的大方向,让你的努力不会白费。生态思维让人洞察复杂生态中潜藏的机会;系统思维让人理解事物的复杂因果规律;大势思维让你看清未来大势,学会借助时代的力量;兵法思维则指出生命中的陷阱,让你在漫长的发展中保持不败,也不要陷入两难的被动情景;最后,慢即是快,指出普通人的最佳策略是专注,通过专注,普通人也能取得相当的成就。

我是个极普通的人,就作者笔下那些没有背景、资源、资金一无所有的人,我该如何在时代的趋势中有一席之位,立于不败之地呢?

叶修的话,分享给大家:

对于出身平凡、缺乏资源、没有背景的人来说,专注做好一件事才是大概率的生存之道。慢即是快,这是技术,也是心法。如果你是一名老师,那么请把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发挥到极限,把你不多的精力全部投入到教育教学的学习和发展里。

长时间专注于一件事情,似乎效率很低,人生进展得很慢,不够精彩。但对于普通人来说,慢即是快,专注才是最好的选择。

对于那些智力、知识积累、技术水平、人脉、资金等资源本就不出众的人来说,如果他们把有限的资源分散到不同的领域,那么每一个领域都会停留在低速启动区间,他将永远面临较低的收入,以及随之而来的各种烦恼。所以普通人最好的策略就是专注,把所有的力量集中到一点,在一个领域冲进能力的高原区域,并得到金钱上的自由。这是一条对普通人来说风险最低、成功率最高的道路。

我是老师,我就做好教书育人这一件事,用心做好这一件事,也并非易事,唯有专注、专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3-28 17:1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