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525|回复: 0

小学英语教学研究室交流发言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5-8 15:49: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首先,非常感谢学校领导能给我这个机会,让我坐在这里与大家交流、分享。其实,说句实话在接到刘曦主任通知说让我今天坐在这里和大家交流时,我的内心是充满了忐忑不安的。为什么这样说呢?我先跟大家说说我自身的情况吧,我专业学得是英语教育,今年是我上班的第八个学年。其实,除了上班第一年我在官渡中学教授八年级英语和去年一个学年在我校担任三、四年级的英语外,中间我做了五年的小学数学老师。所以,对于英语,尤其是对于小学的英语教育我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记得,去年刚接手三、四年级英语的时候我真的是一头雾水、千头万绪。首先,我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根本看不明白课本和教师用书,不是不懂里面的英语知识,而是看不懂课本和教师用书每个单元的模块构造,不知道怎么去把握重难点、怎样去教学生。这时候给我帮助最多的就是我们的英语组长张薇薇老师,开学的头一个月我都是先去听她的课然后再上课,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张老师也总是主动帮我解惑。从去年开始,我加入了学校的教学研究室,这无疑又为我的专业成长搭建了新的平台,下面作为研究室成员我将自己差不多一年来的收获跟大家总结、交流分享,如有不妥当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教学观念的转变

原来我一直认为小学英语很简单,课本上不就是那么几个单词和几句对话吗?so easy,只要领着他们读读单词、背背课文就行了。但是,慢慢地我发现越是简单的东西越难教,因为,只是机械的领着孩子们读读背背他们根本就没兴趣,不愿意张口。这是为什么呢?思前想后我发现是因为我忽略了课堂是学生的课堂,课堂上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学中不是学生配合老师,而是我们怎么样设计好自己的教学环节去配合学生。尤其是英语,不是孩子们的母语,对于有一部分基础差的学生来说根本就不认识单词和课文,所以怎样才能让学生对英语产生兴趣并开口说就变成了我接下来要改变的重中之重。我利用小学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在课堂上设置一些活动,让他们多动动胳膊、拍拍手,或者把简短的句子说唱出来,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情就有了。例如:这学期三年级第一单元是《Welcome back to school》主要是介绍新学期孩子们重返校园,班里又来了新朋友。其中在第一课时有这样一个句子—Boys and girls,we have two new friends today。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这个句子确实有点长,领读好几遍效果都不好,而且重复的次数一多孩子们也没兴趣了。所以,我就停下来对学生们说:“孩子们,准备好你们的小手,我们让小手帮助大家来记忆好不好?”她们一听要拍手就来劲了,开心的点点头。接着我又说:“逗号后面的句子我们读一个单词拍一次手,friends和today中间停顿一下”我先给学生示范一下,然后让他们跟着做。经过这样愉悦的学习,孩子们又可以形象记忆,出错的机会真的慢慢降低了。课堂上我就喜欢这样用自己的激情把学生所有的兴趣和注意力都调动起来,不想死气沉沉的,否则课上着上着,连自己都想打瞌睡,更何况是学生呢。

二、上课、评课促提升

加入教学研究室以后,上公开课的机会相比以前明显增多,这也给了我很多成长的机会。记得,刚转成英语时第一次上公开课,我一头雾水,根本就不知道怎么备课,那些备课资源从哪里找?课件怎么设置才能吸引学生让学生学会?全英的英语课堂我应该怎样把控才能让学生听得懂?这些问题都让我陷入思考。虽然那次公开课我倾尽了自己所有的努力但感觉准备的还是很一般,不过我们有幸把教研室小学英语教研员白艳荣老师邀请过来听课、评课,专家的指导让我有种“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觉,也为我以后的教学指明了方向。本学期,无论是研究课、还是青年教师展示课我都积极参加,目的就是让自己的能力在每一次的听、评课活动中有所提高。在今年的达标课活动中,我们又一次有幸邀请到白老师来听课,在后来的评课环节中她说:“今年的这节课和去年那节相比,你的进步不是一点点。”听了白老师的这句话我感觉这一年中自己的所有努力没有白费。说句实话,我真的非常感谢学校给我们搭建的教学研究室这个平台,虽然参加每一次活动真的花费了我很多时间和精力,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的成长了与进步也是有目共睹的,或许这就是有付出才会有收获吧!

以上这些,只是我对自己这一年来在英语教学工作中的一些浅显的,还不太成熟的看法和体会,敬请各位领导和老师批评指教,提出你们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谢谢大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4-18 14:0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