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网站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二年级第一学期班主任工作案例教育叙事随笔汇总

[复制链接]
8#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2 09:34:04 | 只看该作者
9月22日 星期五 多云转晴



早读时给全班读了一篇动物童话故事《牛虎兄弟》,主要想让学生试着写写读书笔记,在日记里写,当然要求很低的。



读了,也让几个孩子说了故事主要内容讲什么,在七嘴八舌、东拼西凑中,算是把大概情节叙述清楚了,我又随意请大家谈谈听了这篇童话后的感受或者有什么想法吧。于是,云山雾罩扯了一通,大多数人讲得牛头不对马嘴,只有学习委员说得还有些靠谱:“故事告诉我们,不能听坏人的话,那样会上坏人的当,把自己的朋友当成了敌人。”



我表扬了这个叫李雪的女孩子,在黑板上板书写读书笔记的几个步骤:



1.在什么时候听或看了一篇什么童话故事〔把题目写出来〕



2.故事主要内容写什么〔用自己话说〕



3.你听了或读了之后想到了什么〔一两句就可以〕



然后我连贯地口述了《牛虎兄弟》的读书笔记,特别强调这很简单,很好写,有兴趣的同学晚上回家可以选择一篇你喜欢的故事来写写。不知道这样的要求是否高不可攀;不知道下周一交来的日记中,有没有人愿意写这种题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2 09:42:54 | 只看该作者
9月29日 星期五 阵雨



在团县委开会,三天没上课,日记停写了几天。今天,语文上的是《英英学古诗》,这篇课文属于文包诗,通篇采用英英和奶奶的对话形式结构全文。我灵机一动,何不指导学生尝试写写两人之间的对话?



在总结课文后,我特意指出了本文的对话很有意思,我们可以模仿着去写。我创设了一个小情境:咱们班的吴彤小朋友中午回家向爸爸要钱买橡皮。怎么才能把这一过程用对话形式记录下来呢?我和同学们一起构思,然后大家集思广益,可以七嘴八舌说,由我在黑板上板书整个对话。



吴彤:爸爸,给我五角钱。



〔学生这样说后,我启发他们,能不能有礼貌一点?于是,悟性高的孩子说了:爸爸,您能给我五角钱吗?〕



爸爸:好吧,你拿去吧。



〔我故作疑惑:难道爸爸不问一问女儿要钱干什么吗?接着修改,爸爸的话变成了:你要钱买什么呀?〕



吴彤:买一块橡皮。



〔我提示:吴彤要不要在这里说明一下原因?如果有橡皮,再买一块不是浪费吗?有人说:可以告诉爸爸橡皮弄丢了。我颔首表示嘉许。〕



吴彤:我的橡皮不见了,我想重买一块。



爸爸:钱在我口袋里,你自己拿五角钱。



〔到这儿结束了,我暗示:是不是缺少一句啊?章蒙蒙站起来说:应该谢谢爸爸。〕



吴彤:谢谢爸爸。



不知道这样引路学生会不会模仿着去写?为了开阔思路,我又请几个同学发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会经常遇到或听到哪些对话?



看看明天交来的日记中哪几个同学写了,写的怎么样。期待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2 09:43:12 | 只看该作者
9月30日 星期六 阵雨



昨天王育峰的日记标题是《来客人》,其中有这么两句:“麻将打好了,我叔叔和我姑妈和我爸爸和我去吃饭。桌子上有青菜有鸭子有鸡爪,还有西红柿蛋汤。”



我抄在了黑板上,请同学们读几遍,然后问:“这两句你觉得有需要修改的地方吗?”



一只小手举起来了:“‘我’字太多。”“你的意思是要删去‘叔叔’、‘姑妈’、‘爸爸’前面的‘我’字吗?”我用征询的语气问道。“是的。”于是我用黑板擦擦去了三个‘我’。“同学们再想想,这样一改就行了吗?再读一读。”“‘和’字也用多了。”“很好,那怎么办呢?都删去吗?”



小朋友们脸上都呈现出茫然的神态,我便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告诉他们:“这叫顿号,作用相当于‘和’。上面王育峰的第一句可以这么写:叔叔、姑妈、爸爸和我去吃饭。大家懂了吗?”全班同学有的点头,有的仍是迷惑的表情。我清楚,二年级就要他们掌握顿号的用法,有些过早,但不妨让他们在日记里尝试运用。错了没关系,用对了就表扬。



“王育峰的第二句有没有毛病啊?”为了巩固顿号的用法,我决定趁热打铁。金子杰发言:“‘有’字太多。”“你读得真仔细,同学们注意看,第二句可以这么写……”我边对金子杰投去赞许的目光,边板书:“桌子上有青菜、鸭子、鸡爪,还有西红柿蛋汤。”



我并不想给孩子们阐述空洞的理念:“事物并列说明时,应该加顿号”,而是希望他们能在写日记的过程中自然领悟,在运用语言的实践过程中体会汉语言的无穷奥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2 09:43:26 | 只看该作者
10月9日 星期一 晴



所谓“童话”,字面意思就是“儿童的话”,它是作家揣摩儿童心理、模拟儿童语言而创作的文学作品。其实儿童自己就是天生的浪漫主义的“童话作家”,比喻、拟人在儿童那里不是一种修辞方式,就是他们说话的方式。



开学以来,我已经利用早读时间给全班同学读了三十多篇童话故事,看得出来,他们很感兴趣。可是我不满足于只让孩子们当听众,我想鼓动他们拿起笔来尝试写写童话。



今天早上读的童话中有一篇是《蜗牛背上小房子的来历》,情节浅显,但饶有风趣,大家听得津津有味。我因势利导:“我们能不能在日记里也编一编这种有趣的童话?”为了确保编得有效果,还是老办法,由扶到放,由仿到创。我开始抛砖引玉:“你们想一想,长颈鹿的脖子为什么会那么长呢?”班级里静寂了几分钟,各种奇怪的答案冒出来了:“是转呼啦圈转的。”“长颈鹿爸爸打的。”“拔河拔的。”最有创意的是:“考试时偷抄人家试卷拼命伸长的。”可是这一句也不能成为稍微完整的童话啊。



于是,我采取逆向追问的方式,“逼迫”学生继续编创,丰满情节:“长颈鹿为什么要偷抄?他是怎么偷抄的?抄谁的试卷?脖子伸得有多长?以前他的脖子和别人一样吗?他平时怎么学习的?……”后来我根据同学们的回答,把这篇集体创造的童话完整地口述了一遍,并鼓励大家都来学写童话。



为了进一步降低难度,拓阔思路,我又帮学生选了几个题材:“刺猬为什么全身是刺?”“癞蛤蟆怎么满身长着丑陋的斑点?最早的蛤蟆漂亮吗?”“金鱼的眼睛为什么那么鼓凸?是得了一场重病之后才变成这样?还是……”



从同学们的眼神中可以看出,他们是乐意在日记中给这些问题一个合理的解释的。奇妙的想象,会给他们的童话插上美丽的翅膀。童话,在二年级孩子的日记里,理应占有一个重要的位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2 09:43:43 | 只看该作者
10月11日 星期三 多云



我们在表述事物的数量时,不可避免地要用到量词。最近,学生的日记中就出现得比较频繁,遗憾的是,大多数同学只会用“个”这唯一的量词。



例1:我拿起一个瓜子,放进嘴里。



例2:桌子上躺着两个糖果。



例3:妈妈买了一个可爱的金鱼给我养。



在学生的词汇量普遍不够丰富,对事物的认识尚处于肤浅、表层、模糊的情况下,反映他们认知水平的文字表述必然是粗糙的、不精确的,动辄请出量词“个”也是可以理解的。



其实,在二年级教科书中已经涉及到量词的运用和积累,教育部门编印的语文基础训练册中,也有“填写量词”这样的题型。低段日记中要不要突出准确使用量词呢?我认为可以提一提,但不必刻意追求。对于较难的量词,可以暂缓要求学生掌握。如一扇门、一堵墙、一眼井、一枚邮票等。但一些简单常用的量词,则应该让学生学会运用。如以上三例中,“个”分别要改为“粒”、“颗”、“条”。



我相信,天长日久这样严格要求,下意识地,学生也会懂得量词运用的重要性,自觉不自觉地努力用上精当鲜明的量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2 09:43:59 | 只看该作者
10月12日 星期四 晴



孩子们在一年级时写的日记,被我精选了35篇,暑期结集成《露珠的笑声》,通过平信和电子邮件两种形式,向近20家少儿报刊投稿。截至到今天,共有6人公开发表日记7篇,2篇只有样报,其余5篇合计稿费48元。



发表对全班同学的日记写作刺激作用是巨大的,当我把样报复印后贴在教室的墙壁上,当我把一笔笔稿酬发放到小作者的手上,当大家的目光追光灯一般聚拢在那些“小作家”的身上,我看到其他同学的小眼中,都放射出羡慕、渴望、敬佩的光芒。那种热切的眼神,最终回转化成强大的内驱力,让学生们不由自主地去认真对待每一次的日记练笔。



“兴趣,永远是最好的导师。”斯言不谬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2 09:44:20 | 只看该作者
10月13日 星期五晴 转多云



本学期开学初,在学生写日记的同时,我也同步撰写这个《二年级日记教学系列叙事》的专贴,在小语论坛连载,感觉收获多多。



一是在每天改完全班日记后,便强迫自己思索,今晚的《系列叙事》应该写点什么:是批改中灵光一闪的顿悟?是对日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作用的再认识再体会?还是原始记录提高学生写作兴趣的好点子新点子?或者干脆就是日记教改过程中的零散思绪?



二是经常在键盘上敲打点文字,提高了输字速度,也让自己的文思不至于因长期搁笔而导致枯竭。



三是我的专贴在人教论坛发表以来,点击次数迅速攀升,最多的一天之内超过了三百的点击量,我是9月13日开这个帖子的,到今天正好一个月,目前点击量是2675,应该说还是受到网友的欢迎的。一些同行纷纷留下宝贵意见,提出诚挚的建议;还有的家长要求给他们子女习作点评、修改、推荐投稿的;斑竹也给拙贴加了“精华”,这一切都大大激发了我继续撰写《系列叙事》的信心和勇气。而且借助人教论坛这个平台,能够与广大优秀语文教师互动交流,传播经验,共同探讨习作教学的真谛,不亦乐乎?



希望我能永远以年轻的心态、饱满的激情、流畅的文字,一直在“小语论坛”这块丰腴的沃土里耕耘着,收获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6-17 12:1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