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lspjy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初中生物老师教学随笔

[复制链接]
15#
发表于 2008-9-5 06:5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生物老师教学随笔


关于家蝇的生殖



陕西省宁陕县城关初级中学 王娟妮



  2007年5月3日,我独自一人在宿舍收听BBC英语。突然,一只硕大的家蝇窜进了我的宿舍。据经验推测,这是一只雌家蝇。对于像苍蝇、蚊子、跳蚤等昆虫,我向来是对它们深恶痛绝的。



据书上记载,这些昆虫可传播多种疾病。于是,我拿起蝇拍毫不留情的打向那只雌家蝇,谁知被它躲过了。对付这些昆虫,我曾有过宁可一晚上不睡觉,也要将它们消灭掉的纪录,这次当然也不例外。于是我又拿起蝇拍打向这只可恶的雌家蝇,这次不偏不斜,正好打中,它终于over了,我松了一口气。我撕下一片卫生纸,准备把它的尸体包起来扔到垃圾桶里去。



此时,我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差点令我呕了出来。就在这只雌家蝇的腹部有大约10到20只的蛆在蠕动(这只雌家蝇的腹部已被拍烂)。我记得在上大学时,《普通动物学》第294页上曾写道:“蝇类中最常见的是家蝇,几乎完全生活在人类居住的地方,并常窜入室内。”那么,这只家蝇窜入我的宿舍是正常的。



  在第294页上还写道:“其卵产在粪便和垃圾上,刚孵出的蛆长约2mm、无足、透明,随后逐渐变成淡黄色,以细菌为食。约经4天,钻入土中化蛹;蛹期长达数周。羽化后成虫从土中爬出。”由此可见,家蝇的发育过程经历了受精卵→幼虫→蛹→成虫4个时期,属于完全变态发育,其受精卵在体外孵化。而今天我所看到的雌家蝇,其受精卵已在体内孵化为2 mm左右的蛆,这又做何解释呢?



我想在自然界,还有很多东西未被我们人类所认识。而有些认识是不全面的,有些认识则是错误的。正如那个研究蜜蜂发声原理的小女孩。《十万个为什么》上已有定论:蜜蜂是靠翅膀的震动发声的。但是这个小女孩却依靠自己敏锐的观察力和坚强的意志,证明了蜜蜂发声的真正原因,即是翅膀下的小黑点发出声音,而不是翅膀的震动发出声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08-9-5 06:5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生物老师教学随笔


常用诗词中蕴含的生物学知识



湖北省襄樊市第十五中学 胡涛



  新课程强调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这一点从人教版生物教材中随处可见诗词的引用频度上即可窥见一斑。作为生物教师,如果没有较强的文学底蕴,不善加整理地利用这些人文资源,势必会让自己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同时也不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从这一角度来讲,生物教师有必要在这方面下些功夫,在备课过程中有意识地收集一些学生曾学过的或易理解的诗词,并将其运用到教学中,一定会使课堂鲜活而富有内涵,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现将笔者整理的相关知识介绍如下,供各位生物同仁参考。



一、生物具有应激性



1、“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宋·叶绍翁《游园不值》)



“红杏出墙”是植物的向光性运动的结果,可使茎、叶处于最适宜利用光能的位置,以进行光合作用。



2、“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宋·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鹊惊”、“蝉鸣”这是动物对于外界的刺激产生的一种趋利避害反应,这属于生物的应激性。



二、生物圈中的物质是循环的



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清·龚自珍《己亥杂诗》)



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C、H、O、N、P等元素,不断进行着物质循环。落花被微生物分解后,某些矿质元素又回到了无机环境,能够被植物重新吸收利用。



2、“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唐·李白《将进酒》)



这句诗生动描述出了生物圈中的水循环。地表及江河、海洋中的水,会以水蒸气的形式到达陆地上空,最终又会以雨、雪等形式返回地面,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黄河之水天上来”是有一定道理的。



三、生物与环境是相互的



1、“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宋·苏麟《献范仲淹诗》)



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由于向阳花木接受日照时间长,因而获取一定的热量所需的时间短,所以会发育较快。



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影响植物开花的外界因素主要是光照和温度。由于地势的原因,山中的温度一般比平原的温度要低,所以山中的桃花开放要比平原的晚些。



3、“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宋·苏轼《惠崇春江晓景》)



春江水暖,鸭子先知,写鸭子对水温的感觉,完全是由鸭子在水面的嬉水神态联想出来的,但同时也反映出温度这一非生物因素对鸭生活习性的影响。



4、“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



在农田生态系统中,杂草与农作物之间的关系是种间竞争。一般农作物竞争不过杂草,如果人疏于管理,就会出现“草盛”而“豆苗稀”的景象。



5、“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南宋·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二首》)



黄粉蝶喜在黄色的油菜花中飞舞,由于黄粉蝶具有与油菜花颜色一致的保护色,以致难以寻辨。



四、生物的殖和发育



1、“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唐·李绅《悯农诗》)



这句诗从“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形象地说明了生物通常都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同时也隐含说出了种子中都有发育成新植物体的结构—胚。



2、“有心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荫”(《增广贤文》)



有些植物在移栽过程中,由于根系遭到破坏,致使其吸收水分的能力大大减弱,加之蒸腾作用会丧失大量的水分,所以移栽后很难成活。而有些植物如柳等的繁殖能力很强,可以用茎等进行无性繁殖。



3、“野蚕作茧人不取,叶间扑扑秋蛾生”(唐·张籍《田家行》)



这句诗描述了野蚕作茧化蛹、茧中出蛾的现象。从发育过程来看,野蚕的发育过程属于完全变态。



4、“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唐·杜甫《曲江二首》)



这句诗将蝴蝶在花丛中飞舞觅食、交配、产卵和蜻蜓点水产卵,一触即飞之状,描绘得栩栩如生。



5、“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莺争暖树”是由于早春气候还冷,因而黄莺会为向阳的树枝而相互争斗。这实际上是它们繁殖中的一种占区行为。“燕啄春泥”则反映出燕子用喙衔泥草,并混以唾液在屋檐下的筑巢行为。



6、“青虫不易捕,黄口无饱期….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唐·白居易《燕诗示刘叟》)



这句诗通过鸟类育雏的现象,使学生认识到生物繁衍后代是它们的一种本能;更让其体会到父母生儿育女的艰辛。



五、生物的生理活动



1、“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唐·杜牧《山行》)



植物叶片中的主要色素成份会随着,气温、日照的增减发生变化。在秋天,由于气温降低,光照减少,枫树等红叶树种的叶片细胞液此时呈酸性,整个叶片中叶绿素含量下降,而花青素含量明显增多,所以这些植物叶片会呈现红色。



2、“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唐·李白《将进酒》)



不少人由于极度紧张、忧愁、悲伤等原因往往会引起体内发生一系列急剧变化,造成内分泌严重失调,在很短时间内出现白发。



4、“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草本植物大多属多年生,使植物生命周期变得生动可感。



5、“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唐·杜甫《江南春绝句》)



同种动物会因为觅食、防御、繁殖等原因而生活在一起,这属于动物的群聚现象。



6、“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宋·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在农田生态系统中,害虫捕食农作物,青蛙捕食害虫,这是一条食物链。听到青蛙在稻田里欢快的“歌唱”,所以才会“稻花香里说丰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08-9-5 06:5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生物老师教学随笔

“一节好课”之我见



吉林省集安市财源中学 苏海波



  教无定法,一节好课也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我相信任何一个有责任心和事业心的教师,他都在努力追求上好每一节课。那么,到底什么样的课算是一节好课呢?下面就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浅谈如下:
  

  1、一节好课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我们做任何事都要有明确的目标,上课、学习也不例外,大到一个学科,小到一节课,我们都要有明确的目标。如生物学科总体目标是整合三维目标,提高学生生物学科综合素质,从而把我们的生物科学应用到生活、生产实践中。以总目标为准绳,在每节生物课上,我们都要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做好文章。如《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一节,知识上学生应了解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在此基础上,达成共识——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学生要想了解、掌握这些知识,就需要收集、整理、概括和分析,而这个过程,正是培养学生能力的过程。在学生了解、掌握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的基础上,澄清认识——生物圈是我们唯一的家园,呼吁学生爱护我们的家园。围绕目标我们的课就能做到游刃有余,放得开,收得拢。在这节课中,学生的学习是有意义的。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再进一步是锻炼了他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产生更进一步学习的强烈的要求;进而他越来越会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样学习学生会学到新东西,学生上的是有意义的课。



2、一节好课要有真正的实效性



就广度而言,一节课到底上的好不好,我们得看通过这节课,学生收获如何。这节课下来,对班级的大多数学生应该是有效的,尤其是学习困难的学生,他们都学会了什么知识。就深度而言,承接前面所言,大多数学生学到了知识,那么他们都学会了什么知识,对于同样的学习内容,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深入到什么程度呢?这是一节好课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这节课应该是充实的课。整个过程中,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使绝大多数学生积极参与,都有事情干,都有收获。通过你的教学,绝大数学生都学会了一定知识,整个课堂是充实的。
  

3、一节好课要有适当的拓展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我们教师已经清楚地认识到,教材不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以教材为蓝本,针对具体的内容,做适当的拓展。如《耳和听觉》,在学习外耳道部分时,教师有必要向学生介绍耳屎的形成、作用以及挖耳屎时的注意事项。这样更有助于我们将所学生物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这样的课是务实的。



4、一节好课要有一定的生成性



一节课不完全是预设的,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的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的、能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如对人体的八大系统的学习,我把学生分成了八小组,以小组为单位,收集相关资料,课上交流,这一过程是预设的,但在课上交流,资源共享过程中,确实生成了不少内容。交流互动,气氛相当活跃。这一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这样的课可称为丰实的课。也才有更好的亮点供师生分享。



5、一节好课要有恰当的展现形式



课堂展现形式多种多样,如探究、合作、分角色表演、辩论等。一节课教师如何组织教学,要适学习内容,学生状况而定。教师采取恰当的展示形式,能快速切入学生,与学生产生共鸣,最大限度调动学生,使其积极参与,从而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如前面提到的人体八大系统的学习,同学们每小组负责一个系统,根据学生课前的准备,加之七年级学生表演能力、表演欲望强的特点,我组织学生分角色表演,通过这种形式,八大系统的组成、功能及协调关系,表现的淋漓尽致,真可谓寓教育乐之中。



当然,一节好课还有许多标准,它需要适度的评价,不断的反思,不断的完善……一节好课,说起来好像很容易,但真正做起来却很难,但正是在这样一个追求的过程中,我们教师的专业水平才能得到提高,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服务于我们的教育事业;同时也才能够真正享受到教学作为一个创造过程的全部欢乐和智慧的体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08-9-6 06:4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生物老师教学随笔


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常家中学 李 萍



  陶行知说:“学生有了兴趣,就会用全副精力去做事。所以,学与乐是不可分离的。”欢乐是人的天性,学生时代是需要欢乐的时代。所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接受知识,用愉快的心情融入到学习中,就会激发其学习的内在需要,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一、融洽师生关系,让学生在轻松中快乐学习



成功的教学,首先要热爱学生,了解学生。没有爱便没有教育,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教师只有爱学生,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才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主动的接受知识。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首先教师要深入学生,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喜怒哀乐等情绪的变化,时时处处关心学生,爱护学生,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让你在学生的眼中不仅是一位可敬的师长,更是他们可亲可近的亲密朋友。



其次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权利,采用一切的方式肯定学生,赏识学生。真诚倾听学生的心声,允许他们提出不同的、相反甚至是错误的见解,解放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与学生平等地商讨问题,把学生看作解决问题的伙伴。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参与中快乐学习



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即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对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至关重要。而主动学习离不开学生的参与,只有让学生在参与中生动活泼地发展,才能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教学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以新知识为工具进行探索,每一次精彩的发言、每一个问题的解决都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成功感和自豪感。这种快乐的情绪成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源泉。教师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多给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根据教学内容,适当放手给学生,让学生充当“小老师”,自己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参与中找到自信,在自信中快乐学到知识。



三、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快乐学习



爱玩是初中生的天性。如果能把课堂中枯燥的知识融入到“玩”中,必然会极大的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到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采用多种多样的游戏和活动,把课本上的抽象知识融入到游戏中,激发学生参与的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学习《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时,教师准备好一件护士服,让一名学生穿上充当“医生”,其它同学充当“病人”。“病人”提出一些与本节内容有关的问题,如“我这几天生病了,吃不下饭,为什么消瘦了?”“刷牙时我的牙龈经常出血,该吃些什么样的食物?”等,“医生”根据学过的知识作出回答。同学们都踊跃参加“医生”与“病人”的扮演活动,在轻松、愉快中掌握了知识。



四、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在探究中快乐学习。



初中生有强烈的好奇心,爱打破沙锅问到底,对生活中常见的的一些问题容易产生疑问。教师可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在探究中体会成功的快乐,并在快乐中获得知识。



例如,在学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时,有的学生发现,草丛中的蝗虫大都是绿色的,学生便产生了疑问。教师可引导学生提出探究方案,将绿色蝗虫分别放在两块大的绿纸板和黄纸板上,然后各放入一只鸡,记录鸡吃掉全部蝗虫所用的时间并进行比较。学生探究的兴趣高涨,有的学生捉来蝗虫,有的学生带来鸡,有的学生带来纸板,学生根据自己的探究方案,进行探究,理解了生物的与环境相适应的意义,在探究中快乐的学到了课本上的知识。



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给我们教师带来许多新的挑战。我们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努力使自己的课教得艺术、生动,学生才会学的愉快、主动,教学才将更具有亲和力,学校也将会成为学生的乐园,学生将会在快快乐乐地在知识的海洋中健康成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08-9-6 06:4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生物老师教学随笔


让“苍蝇”领着我们去认识“家蚕”








我们知道,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过程是由具体形象的认识到概括抽象的过程。但是,对于家蚕的认识,由于具体的教育实物资源的缺乏,所以,作为海岛的学生,甚至包括教师,对蚕的认识是陌生的,对蚕的生殖与发育过程也不清楚,即使学生按照教材所介绍的生搬硬套地记住了,那也不代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因为这里缺乏一个形象直观的认识体会过程。生物学科的教学,引导学生对新生事物的认识,最直接有效的手段是引进形象直观性质的课程资源,通过生动直观的形象展示,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认识与理解。那么,在认识昆虫的生殖与发育过程中,没有家蚕可用,我们找什么代替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走进了赵德敏老师所教的二年四班的课堂。



一开课,赵老师先与学生谈起自己对季节的看法,说到自己不喜欢的是夏季,原因是夏季苍蝇太多,接着赵老师又说起小时候到厕所除四害,去抓墙角“黑色的苍蝇蛹”的故事,谈到蠕动“蛆”,说起会飞的苍蝇……, 而且一边给学生介绍,一边引导学生回忆总结,随着他的介绍、板书、引导和学生的总结认识,我恍然大悟:赵老师是准备将学生最为熟悉,也最感观的苍蝇的一生为代表,对学生进行“昆虫的生殖与发育过程”的教学。用学生对身边熟悉的“苍蝇”来代替对“家蚕”的认识,进而引导学生加深对昆虫的生殖与发育过程的认识,来加深学生对昆虫由卵→幼虫→蛹→成虫的过程认识。而把课本中的实例“家蚕一生”(教材内打乱的图解次序)仅作为本课的一个知识点和一个习题训练的方式。



此时学生的积极性特别高,连那些平日不愿意学的孩子也要举手,因为课程资源的输入不仅为学生解决学的疑难,而且也给学生带来了学的兴趣。



时下,课程理念观流行这么一句话:教师是用教材教,不是教教材。站在生物课程与生物教材的关系立场上,这句话我们可以意会成两层含义:第一,教材里的内容不等同于所有的课程内容和课程资源,生物教师向学生介绍的学习内容不仅限于一本教材,教材只是课程及课程资源的一部分,只是学生真正所学需要的一部分, 教材不等于是学生学习的所有,生物学习内容应远大于教材;第二,用教材教,不是教教材,对于这句话,我们可不可以这样理解:如果用教材里的内容去教,学生不易理解接受的话,那么用不是教材的内容去教教材,让学生容易接受理解,行不行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2008-9-6 06:4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生物老师教学随笔


一位学生的“不合理”语言引起的反思



重庆市丰都县三建中学校 向启尧



  上课铃响了,我满怀信心地走进了教室。我今天要上的是《水中生活的生物》这个内容。这个内容需要上两节课,本节是第一节,讲的内容是鱼的外部结构。针对这个内容,学生应当有许多的生活经验,想来学生学习起来也是非常顺利的。



    教学开始了,我顺利的按照我的设计思路,展开了课件,画面呈现了多姿多彩的海洋生物。学生们也被这多姿多彩的海洋生物所吸引。课堂的学习氛围也变得越来越浓烈,我也在暗暗地为我的引入成功而高兴。随着课件的进一步展示,也在朝着我所讲的内容深入。我所展示的海洋生物的图片,毕竟这里的学生没有见过真实的。见过的也只是在电视等媒体上的。我展示了凶猛的大白鲨、整个身体像皮带一样的带鱼,身体像一个圆形的魟、以及银鲳。后面两种都是学生没有见过的。根据我的教学思路,这些毕竟离我们的生活经验比较遥远。逐步的,我的图片也慢慢的贴近了生活。又展示了珍贵的中华鲟,并在此时也向学生讲了中华鲟的是保护鱼种。图片又出现了“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鲢鱼、鳙鱼。为了让学生更加能理解,我就介绍了鲢鱼就是我们常说的白鲢,鳙鱼就是我们平常说的花鲢。正当我兴致勃勃的向学生介绍这几种鱼时,一个学生突然说道:“那就是花鲢啊!”我满以为他的兴趣高,有了新的认识,可他接着说:“花鲢我吃过的,味道很安逸哟!”



    本来教室中各个学生都在津津有味地听我的介绍,哪知他的第二句话学生们都听到了。并引起了学生们的一阵哄笑。我语速也顿了一下,并瞟了他一眼,脸色也有了明显的变化,绝大多数学生也明显的感觉到我脸色的变化,都停止了笑声。课堂上的气氛也有些走样了。但也恢复了学习的氛围。



    我的课件也在此时展示了一张鲫鱼的图片。



    刚才的那个学生一看到,就大声地说:“哎呀,那就是鲫鱼。”本来此时我的心情也变好了许多,既然有一们学生认识了它,而我这节课就是以它来开展的。这不是更有利于我这节课的教学吗?哪知,没有等到五秒钟,他又发言了:“鲫鱼比花鲢还好吃些,肉嫩,很香。我还捉过呢。”



    他那大喇叭似的声音仿佛是晴空的一声惊雷,全班学生都听见了。我也暗暗的想你不说后面的那几句多好,学生们有了上次的经历,没有敢哄堂大笑,只有些学生低头悄悄的哧哧的笑。而另一些学生也正看着我,在等我的反应。



    此时我的思路也被他的话给搅乱了。根据往常的习惯,我也许又会又会瞟他一眼,以示制止。但上次的效果都没有,这次这样肯定也是没有效果的,本想批评他几句,突然又想,自己小时候不是也捉过鲫鱼吗,还养过呢。想来学生们也做过这些活动,我于是就问:“同学们,你们吃过鲫鱼吗?”学生们被我这一问还没有反应过来。他们有很多愣了一下,仿佛在揣摸我的心理,是不是接下来要批评那个同学呢?胆大的学生也小心翼翼的回答:“吃过。”我又问:“好不好吃?”我接着说:“好吃,就像刚才那位同学说的一样。那么你们捉过吗?”学生们看出我没有要批评那位学生的意思,几乎全班的学生都大声的说捉过。这时,我又问了一个简单得令他们想不到的问题:“你们说一说,鱼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呢?”学生们一下子好像被蒙住了,显得有点不知所措。但又一下子反应过来了。“当然是生活在水中啊!”语气中还显得有些不值一答的口吻。我说:“对,我们这节就是要讲《水中生活的生物》。并且要以鲫鱼为例来讲。”学生释然。刚才紧张的气氛一下子又变得轻松了。我又接着说:“既然你们吃也吃过,捉也捉过,那么有谁能告诉我,鱼是靠什么游泳啊?它的向前游动、上浮、下潜、转变是怎样完成的呢?”这时只有几个学生说是靠鳍。我又问:“鳍有多少片,有几种鳍,每种鳍的功能相同吗?”这时,学生们回答不上来了,很多学生也低头看书了。我说:“那好,你们看来还不知道,那些就先自学一下,看谁能先回答刚才的问题。”经过三分钟,最先举手的是那位“偏离”了课的内容的学生,并表现出了胸有成竹的姿态。



    其实,我还是担心他又回答偏了。请了几位学生,但回答都不够理想。于此同时,他见我没有叫他,也显得更加有些想回答的欲望,手也举得很高。这是这个班的学生中少有的。于我就叫了他。你猜怎么着,他却是回答得最全面的,最精彩的。



    课后,我就这堂课作了深刻的反思。



    第一、我在教学中还没有真正的体现新课标精神,也没有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一味的按部就班,按照自己的教学前设计的思路并一步一步的进行。忽视了学生的存在,也忽视了他们的思维的存在。由此,也想到的爱因斯坦,我以前的教学,也和爱因斯坦的老师一样,也把学生的一些问题视为怪问,扼杀了他们的拓展性思维。



    第二、学生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以我第一眼瞟他,显得我对他不够尊重,让学生心灵深处感到了老师的鄙视。近一步和我拉开了师生间的情谊。学生的想法,有时与我的“传道”相“背”,也正是他们的想法,也才有了“解惑”之说。我在想,如果以我第一次的行为——瞟他一眼,第二次仍是那样,那么也就没有他那样精彩的回答。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很高,学习非常主动。



    第三、我的随机应变能力须加强自我锻炼。当学生中的语表达明显和讲授内容差异大时,没有及时出合理的反应,而是想通过简单粗暴的方法加以制止。这样,势必造成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受到挫折,学习知识的思维也无法打开,想像力遭到扼杀。这次教学,反应出我的随机应变能力必须加强锻炼。



    第四、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教师不是课堂的“主宰”。学生的学习活动应随着我的思路来进行。这样的教学也是应试教育模式的做法。教学活动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知识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他们终身学习的习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
 楼主| 发表于 2008-9-6 06:5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生物老师教学随笔


乐在其中学在其中



大连市第十八中学 鞠 彤



    “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这熟悉的歌声一定把你带回了童年。游戏是我们童年的乐趣之源、成长动力,即使成年以后,也勾起你无限的回忆和向往。同样,游戏为青少年学生所喜闻乐见,游戏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也有着出其不意的效果。

    新教材中“生态系统的组成”这一部分内容,增加了资料分析,图片改为了彩色,除此以外,关于“生态系统的成员”,并没有太大变化。怎么能出新意呢?课前我就陷入了思考,心里有了一个主意,只看学生的意见了。经过探讨,同学们一致乐于分角色扮演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真菌),甚至还有同学要扮演地球母亲……大家的积极性高涨、兴趣盎然。我们约定,各个小组分头准备,上课时一决高低……

    于是,有的收集材料,有的制作头饰、道具,有的编台词,有的导、有的演,不亦乐乎。总之,是“各组有各组的高招”。

    上课了,小组汇报演出开始。植物们底气十足,昂首阔步、挺胸抬头地自我夸耀,你听他们说:“我们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不仅养活了自己,还养活了动物呢!没有我哪有你们?你瞧,我多伟大,所以我是光荣的生产者。”自豪之情溢于言表。动物们也不甘示弱地表现自己的强壮,细菌、真菌则先是唱着歌上场了:“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个无人知道的细菌……”失落地描述自己的渺小、被人忽视,然后则斗志昂扬地表现自己的重要作用,“如果没有我们细菌和真菌,世界将是什么样,你知道么?(神秘地)遗体遍地都是,垃圾堆积成山,正是有了我们的分解,把复杂的有机物变成简单的物质,归还土壤,供给植物重新利用。可千万不能小瞧我们这些分解者呀!”

    就在各说各的理之时,地球母亲以宽阔的胸怀提示大家是一家人,缺了谁也不行,一个都不能少,我们应该互相团结,彼此爱护……

    最后,我也适时参与其中,说道:“同学们,只有我们这些生物也不行,我们都需要阳光、空气、水等。我们沐浴着阳光雨露的滋润,我们自由畅快地呼吸,有你、有我、有他,因为我们有地球这个家园,让我们一同爱护她吧!”将游戏升华。

    表演完的小组意犹未尽,没轮到的小组急不可耐、跃跃欲试。一节课就这样在生龙活虎、不知不觉中进行着……

    新的课程、新的教材给我们提供了广阔天地,新的理念给我们的课堂注入了无限生机。凡是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凡是有利于学生成长的一切方式方法都可引以为借鉴。寓教于乐的游戏恰当地介入课堂成为可能,亦在情理之中。即使对于成人,快乐、天真都是我们由衷的向往,何况刚刚站在少年向青年迈进门槛的初中生?沉闷严肃的课堂使他们过早成人化,压抑了本来的求知欲、学习欲。为师者应积极创设愉悦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适宜的成长土壤,以满足学生的表演欲,提升学生的成就感,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4-25 19:4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