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343|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初三关于五四节的作文500字征文600字700字800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5-6 10:40: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初三关于五四节的作文500字征文600字700字800字

 当星星还在夜幕中玩耍时,黎明已悄然而至;当乌云还在飘飘然时,阳光已经洒下黄金;当我们还在无止境地嬉笑玩闹时,年龄已悄然增长。就这样还没来得及和童年说再见,我们已经踏上了青春的列车。我们一群“不知愁滋味”的懵懵懂懂的少年,开始了我们的青春。不知倦怠地属于我们自己的密码在时空中写下故事,在乐谱中留下音符。
  青春,我们多梦。
  青春的我们,小小志高。梦想着踏上异国的土地,领略迥异的风俗人情;盼望着成为文坛上的托尔斯泰、雨果,科学上的牛顿、居里夫人,音乐上的贝多芬、莫扎特。青春的我们有着无数的梦想,当一个幻灭时,另一个又冉冉升起,永远生生不息。
  青春,我们浪漫。
  青春的我们,会独自登上峰顶,体会“一览众山小”的豪情,会一步步踏上台阶,认识“人往高处走”的人生哲理;青春的我们,会对着悠悠长夜轻吟“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青春的我们,会找一条僻静的小河,细细体会垂钓人生。青春的我们,浪漫如丝,如雾,如雨,如风,悠柔地绽放浪漫。
  青春,我们迷惘。
  青春的我们,有时烦躁不安,心情恶劣,只会仰天长啸,最后疑心自己是否提前到达“更年期”;青春的我们,有时会躺在草地上,望着无尽的天空思索,生活是什么?我们在干什么?有太多的“什么”于“为什么”;青春的我们在生活不解时,会在马路上无尽地徘徊游荡,似乎是寻找失落的自我。青春的我们……一半清醒一半梦。
  青春,我们奋进。
  青春,我们年轻,我们精力充沛。我们对任何事情都充满了好奇,探索,追寻,我们不要老后悔,不要“老大徒伤悲”。因此,我们抓紧分分秒秒,为了目标而奋进。青春,我以夸父的毅力,追寻我们的梦,一朝有一朝,无怨无悔。
  青春,多姿!
  青春,多彩!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5-6 10:41:00 | 只看该作者
许多革命先辈,他们在敌人面前不屈不挠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们用生命换来了我们幸福而和平的今天,方志敏就是其中一个。
  方志敏——一个耳熟能详的中国共产党员。由于叛徒的出卖,不幸被捕。当他被捕后,敌人们又来搞“庆祝会”,把他带到大会的讲台上去“示众”,妄想借此宣扬他们的胜利,打击群众的革命热情。
  他挺立在台上,那么地镇定自若,那么地冷静,好像不是一个被捕的人。上饶的革命人民谁不敬仰他,他们一看到方志敏落在敌人的手里,心情无比沉重,对那些敌人,嘴里有说不尽的恨。敌人们是那么残忍、凶恶,但方志敏在最后几秒,抓住时机,给大家说最后的宣传。方志敏这种镇定自若的精神多么可贵。以后,很多敌人引诱他投降,但方志敏却说:“不!我们不会投降!”他的这句话告诉着每一个敌人,但敌人们依然不放弃,想引诱方志敏,答应他只要投降,就可以享尽荣华富贵,但方志敏凛然正气,他没有出卖革命、出卖战友,他说:“革命者宁可被敌人残杀,决不投降敌人,要我屈膝投降,休想。”因为他始终坚持“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英雄气概。敌人们见他意志坚强,无计可施,就“成全”了他,最后,他在1935年1月24日光荣的牺牲了。
  今天,我们过上了安宁的日子,多么舒适,没有争吵声,我们不禁会想起;那些在敌人面前不屈服、视死如归的国际主义精神的革命者,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他们为了人民的幸福自己却牺牲了,他们虽然没有享受到安居乐业,但他们曾为了人民的希望——共产党,抛头颅洒热血的奋斗精神一直千古流芳。方志敏永远存活在每一个的心中!我们为祖国有这样的英雄而骄傲,他们把自由给了我们,自己却牺牲了,如果换上我,我一定会选择自由,多么可贵的精神啊!
  他们为什么会不愿屈服呢?为什么会那样忠贞呢?原因就在于他们有着为自己的理想,为人民的崇高的革命主义精神。这种精神是催人奋进的兴奋剂;是冲破一切艰难险阻的原动力;是摧毁反动派的致命武器,以及,他们有一种人生信念。
  我们生活在这样好的条件下,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呢?每当看到五星红旗在空中飘扬时,我便会想起方志敏、江姐、刘胡兰以及的革命者,他们用生命换成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让我们珍惜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6-16 04:0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