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桃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数学优质课说课稿选集

[复制链接]
78#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7 09:34:00 | 只看该作者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说课稿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教科书第31~33页的内容,完成“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七的第4~7题。
  2、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在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立体图形,是学生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在第二册的认识图形中,虽然已经接触到长方体和正方体,但那只是直观形象的认识,要上升到理性认识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本单元前几课时已经基本上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性质,学习了表面积的计算,掌握了体积的概念和常用的体积单位。这节课要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认识体积公式的来源,掌握公式的意义和用法。
  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是学习体积单位进率的基础,更是以后学习容积的基础。因此,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必须掌握熟练。
  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通过学生联系实际的操作活动,学习一些测量计算知识,可以帮助学习在今后的生产和生活中,实际测量和计算一些物体的体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通过学习体积的计算,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知识来源于实践、用于实践的道理,学习一些研究问题的方法。并且对学习空间观念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
  3、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前面所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是今后继续学习几何知识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应当让学习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的来源,理解它的意义,熟练地运用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要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受到一定的思想教育,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学习一些研究问题的方法,通过学习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逐步形成他们的空间观念。
  4.教材编排特点:
  本节教材的编排可分两部分,即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
  长方体体积计算的教学,采用直观教学法。要求学生用若干个体积单位(1立方厘米)摆成一个长方体,通过这样从整体到部分,从部分到整体的认识过程,让学生认识到一个长方体可以看作若干个体积单位组成的。再启发学生观察思考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的关系,得出计算长方体体积的文字公式: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和字母公式:V=abh。最后是指导运用公式,解答例1。
  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是利用长方体体积计算的过渡得来的。通过让学生复习正方体的长、宽、高都相等,都叫做棱长的知识,直接得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同时讲解a3表示的意义。最后指导运用,解答例2。本课知识结构的编排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5.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两部分内容应当以第一部分为重点。长方体的体积计算中,重点是理解体积公式的意义并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难点是理解公式的意义。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关键是通过反复操作,了解公式的来源,从感性认识出发,经过思维活动上升到理性认识。
  二、教法和学法的选择
  教法和学法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教师的“教”应适应学生的“学”,而学生的学又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学方法应当渗透在教学过程之中,要附合知识的科学性,还要适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才能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知识。
  1.要有充分的直观操作。
  学生思维的特点一般的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然后形成表象,通过一系列的思维活动,上升到理性认识。本课的教学采用直观操作法,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引导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操作的基础上,让学生观察、分组讨论:每排个数、每层排数、层数是长方体的什么?长方体的长、宽、高与它的体积有什么关系,是总结公式、理解公式的重要途径。
  3.讲练结合。
  本节课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学完长方体的体积,做完例1,可以出一组练习题,让学生熟练掌握长方体的体积公式。然后教学正方体的体积,做完例2以后再出示一组练习题,让学生熟练掌握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最后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简单的总结,再让学生进行综合练习。
  4.充分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引导学生掌握新知识。
  学习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时,可以把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直接迁移过来,让学生独立地得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三、教学程序设计
  (一)复旧引新,创设情境
  任何新知识都是在原有知识系为依托,因此在复习中我设计的习题是为本课做好铺垫。
  1.什么叫体积,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什么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教师出示体积单位的模型)
  完成此题,使学生进一步树立空间观念,为这一节课做好铺垫。
  2.有了体积单位,我们就可以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投影出示)
  
  
  
  
  问:①这个长方体你能算出它的体积是多少吗?
  ②将它切成棱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体,数一数这个长方体是由多少个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组成的,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用投影出示)
  
  
  
  
  小结:把长方体切成棱长1厘米的小长方体,可以数出它的体积。
  (二)、激情引趣,揭示课题。
  一节课教学效果如何,与学生学习的心理状态有关,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我联系实际生活中经常遇到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问题,如果要生产电视机、电冰箱的包装箱,必须知道电视机、电冰箱的体积。如果要计量一池水的体积,还能切开数吗?“切开数”这种方法在实际生活中是行不通的。那么怎么办?这就是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揭示课题,激励学生上进好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探究新知。
  (三)、操作想象,推导公式。
  1.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根据这一特点,先利用直观学具,引导学生进行直观操作、思考,并且具体操作、思维和语言表达紧密地结合起来,然后逐步脱离操作直观,利用表象逐步抽象化。具体的过程是:
  师用投影出示长方体
  
  
  (1)请同学们拿出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摆出这个长方体,摆的时候思考,①每排摆了几个?②每层摆了几排?③摆了几层?④一共摆了多少个?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2)学生操作思考,教师出示表格,如下
  长方体总个数每排个数每层排数层数
  
  ①
  ②
  ③
  
  (3)学生口答结果,师依次板书在表格中。
  (4)前面说过,有多少个体积单位,体积就是多少,所以可以用“体积”代替“总个数”(教师在“总个数”下板书“体积”)
  (5)想一想,怎样才能很快知道总个数?
  2.教师出示长方体。
  
  
  
  
  请同学们还用刚才的小正方体摆出这个长方体,摆的时候思考,每排摆几个?每层摆了几排?摆了几层?一共摆了多少个?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你是怎样很快算出总个数?
  3.通过以上两次操作,想一想:①每排个数,每层排数,层数与总个数间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总结出:总个数=每排个数×每层排数×层数②如果每排摆6,每层摆4排,排5层,摆成的长方体含有多少个小正方体,它的体积就是多少。让学生口答,通过学生动手操作,首先吸引学生,刺激感官,启迪思维,提高兴趣,也是引导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程。
  (四)、依据规律,归纳公式。
  为了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我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分组讨论下面问题:
  ①每排个数,每层排数,层数是长方体的什么?(长、宽、高)②通过上面的实验,你发现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与它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学生各抒已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总结出:总个数=长×宽×高,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如果用“V”表示长方体的体积,用“a、b、h”分别表示长方体的长、宽、高。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用字母表示可以写成V=abh。进一步让学生默记公式,指名说一说求长方体的体积,必须要知道什么条件?通过引导学生得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让学生计算例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通过计算使学生正确熟练地掌握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最后把例1填完整。
  (五)、利用关系,类推公式
  教学的成功与否从反馈信息中去判断,通过练习及时反馈,进行矫正,有效的调控以改善学生的学习,优化教学过程,我设计了下表,要求学生口算长方体的体积。
  
  长方体长(厘米)宽(厘米)高(厘米)体积(立方厘米)
  ①421
  ②432
  ③444
  
  让学生口答后,提问:3号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何特点?这种长方体又叫什么?它的体积怎样计算?为什么这样算?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如果用V表示正方体的体积,用字母“a”表示棱长,求正方体的体积的公式应该是什么?V=a·a·a,也可以写成a3读作a的立方,表示三个a相乘,不要误认为а与3相乘。写“а3”时,3写在a的右上角。要写小些,所以正方体的体积公式一般写成:
  V=а3
  这样的教学是加强新旧知识的衔接,使学生感觉新知识不新,新知识不难,实现平稳过渡,使学生树立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信心,让学生独立完成例2,教师巡视,注意学生把“53”是否写正确,解答后集体订正。
  (六)、巩固练习,运用公式。
  练习是数学中教学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手段,为了加强学生的理解,使学生能正确运用公式,我设计了多层次的练习:
  1通过让学生完成教科书第33页的“做一做”的第一题,先让学生动作操作,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的关系,记住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2.做第33页“做一做”的第二题,先学生独立完成,这道题是巩固刚学过的“立方”的知识,要使学生弄清,什么情况下可以写成一个数的立方,一个数立方应该怎样计算。做题时,如果发现学生把3个相同数连加与连乘混淆起来,教师应及时纠正。
  3.完成练习七第1题,让学生运用公式计算。
  4.完成练习七的第7题,要注意这道题算式的运算顺序。
  5、教师出示火柴盒,计算出它的体积。
  问:这个火柴盒没有数量该怎样计算?学生明确应量出它的长、宽、高后,让学生动手量一量并计算。这样设计,既能使学生加深对计算长方体的计算方法的掌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七)、全课总结。
  (1)让学生说说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2)教师总结。
  这样设计目的对新知识进行一次全面的回顾,梳理,内化的过程,同时培养学生总结概括能力。
  ㈦作业。练习七的第5题。
  附板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
  长方体总个数=每排个数×每层排数×层数
  体积长宽高
  143112
  243224
  3645120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bhV=a·a·a
  V=a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9#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8 14:09:00 | 只看该作者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说课

一、说课标:
  《新课标》指出,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地应用。同时还指出,在学习过程中要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通过观察,对比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因此在教学本节课时,通过去书店购书的情境创设,让学生更加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二、说教材:
  《小数加法和减法》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这部分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加减法以及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知识在今后的生活及进一步学习中都广泛的应用,所以掌握这部分内容为学生以后学习及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据本节课的地位及要求确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数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和学会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认识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计算方法上的联系。
  2、能力目标:通过自主探究,比较归纳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和抽象概括能力。
  3、德育目标: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教学重点:注意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和计算法则。
  三、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他们的知识现状采用了多种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性和主动性。学生通过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从而促了他们的反思能力与自我监控能力。在引导学生感受算理与算法的过程中,放手让学生尝试,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并适时调动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比较方法的正确与否,简单与否。这样学生对算理与算法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理解,既明于心又说于口。再按照自主探究-讨论-归纳这样的思路,运用知识迁移让学生发现新知,掌握新知。在自主探究、讨论中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学会自学探究,并提供动口,动手、动脑的机会,让学生在体验,感知、讨论、合作、比较中灵活掌握本节教学重点,突破难点。
  四、教学程序:
  调查分析:
  在教学小数加法和减法前我对曾对班内几位同学进行了一次简单的调查,发现已经有部分学生会计算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对于许多学生已知结论的课该如何去上?
  在教学安排上,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掌握程度,设计了三个教学层次: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新颖的导课,能一石激起千层浪,更好地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更好地为学习新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为了体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我采用了去书店购书的情境导入,让学生选出自己喜欢的书,激起他们参与学习的热情,让学生想学,为学生的继续学习搭起了现实生活与抽象数学的桥梁。
  (二)循序渐进,探究新知
  数学知识的形成有着固有的规律,逻辑性很强,不能有半点的跨越与漏洞,结合数学知识的形成特点。围绕教学重点采用了以下步骤:
  (1)让学生根据所给的条件编一步计算题,在探讨怎样列式?为什么这样列式?中得出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和整数加减法的意义相同。从而突破重点。再将题目归纳成加法和减法两类,进一步系统的学习。
  (2)在探究加法算法上让学生讨论,得出两种方法:一种是把2.58元和3.15元化成“分”为单位或“元、角、分”为单位的整数来计算。提问:摆竖式时为什么分与分,角与角,元与元对齐?得出相同数位对齐的道理,为“小数点对齐”的道理埋下了伏笔。另一种是直接用小数计算。竖式的摆法肯定也对,通过这两个数为什么这样摆?得出小数加法与整数加法一样,都是把相同数位对齐再加,而在小数加法中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就可以做到相同数位对齐。进一步突破难点,明确计算原理后,让学生试做另一道加法题,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比较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的异同,小数加法的关键是什么?以便学生领会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3)在教学小数的减法时我把探究知识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已发现问题,总结规律、解决问题,达到让学生学会学习,能学习,爱学习的目的。
  (4)“试一试”的练习让学生接触得数的小数末尾有0的情况,使学生知道一般要根据小数的性质进行化简。
  (三)深化练习、巩固新知
  练习是数学学习中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提高学生分析、解答能力的有效手段,为了加深学生对法则的理解、对法则的应用,更好的领会小数加减法的意义与整数加减法的意义相同,我设计了不同层次的练习以便学生掌握知识并能熟练应用。
  1、础知识练习:练一练(口算),判断改错,练习二1-3
  2、应用性练习:练习二4-5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喜欢去新华书店吗?其实在书店里也有许多关于数学的问题,下面就是其中之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0#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8 14:12:00 | 只看该作者
二、循序渐进,探究新知
  1、出示例题:小明在书店里看到了他喜欢的三本书,价格如下:
  《哈里波特》《快乐数学》《蜡笔小新》
  2.58元3.15元5.79元
  根据这些条件你能提出一些一不步计算的问题吗?
  2、对比提出的问题,归纳成两类(加法和减法)
  买一本《哈里波特》和一本《快乐数学》一共要付多少元?
  买一本《哈里波特》和一本《蜡笔小新》一共要付多少元?
  一本《蜡笔小新》比一本《哈里波特》贵多少元?
  一本《哈里波特》比《快乐数学》便宜多少元?
  3、教学小数加法计算法则
  ①出示:买一本《哈里波特》和一本《快乐数学》一共要付多少元?
  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板书算式)为什么用加法算?
  ②讨论计算方法:
  根据我们以前所学习的知识能解决吗?(可以让学生先小组讨论,然后大堂交流)
  把2.58元和3.15元化成“分”为单位或“元、角、分”为单位的整数来计算(板书计算过程,并说出最后结果)
  摆竖式时为什么分与分,角与角,元与元对齐?(相同数位对齐)
  计算后再把结果转化为元,对于这样的算法你有何想法?(麻烦)
  你能不能直接用小数计算?怎样摆竖式?为什么这样摆?这和那种方法是一样的?相同数位对齐,只要把小数里的什么对齐?(板书小数加法竖式)
  第二题你会做吗?完成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
  ③讨论:通过上面两题的练习你觉得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在计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小数加法的关键是什么?
  ④小结: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一样,都要把相同数位对齐,在小数加法里就是把小数点对齐,从低位加起;哪一位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最后要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在得数里点上小数点。
  4、教学小数减法计算法则
  ①第三、四题怎样列式?5.79-3.15你会算吗?自己试一试
  ②谁来提醒大家小数减法要注意些什么?
  ③3.15-2.58可以自己试一试
  这一题与上一题有什么不同?(退位)小数退位应遵循什么规则?
  ④小数减法与整数减法在计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结果的小数点要怎样点?
  ⑤小结:小数减法与整数减法一样,都是把相同数位对齐,在小数减法里就是把小数点对齐,从低位减起;哪一位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一作十再减;最后要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在得数里点上小数点。
  5、刚才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你觉得小数加减法应遵循什么方法?(整数加减法)不同的是特别要注意什么?(小数点对齐)
  6、今天我们学的是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是书上8、9页的内容,回去后大家在仔细看一看。
  7、完成“试一试”
  学生可以先独立完成,然后比较在结果上和前面几题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小数末尾的0可以怎样处理,为什么?
  8、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三、深化练习、巩固新知
  1、完成“练一练”第1题。说一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完成“练一练”第2题。
  完成“练一练”第3题。重点交流第1、3题怎样算
  2、二第1、2、3题。
  3、判断改错:(数位不对齐的,小数末尾0没去的,减法做成加法的三种类型)
  4、做练习二第4、5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1#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3 14:36:00 | 只看该作者
 一、教材解读:
  
  1、教材的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三课时
  
  2、教材简析:“三角形分类”是在学生认识了直角、钝角、锐角和三角形的基础上开展学习的,教材分为两个层次:按角分为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并通过集合图来体现分类的不重复和不遗漏原则;按边分为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和一般三角形,着重引导学生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边和角的特征。学好这部分知识为以后进一步学习三角形的有关知识打下基础。
  
  3、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与操作,发现三角形中角与边的特征,学会按一定标准给三角形分类,感受三角形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2)经历观察与探索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教学重点:学会给三角形分类。
  
  5、教学难点:找出三角形角与边的特征。
  
  6、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各种不同的三角形纸片若干袋(每袋都一样),三角板,量角器,直尺、双面胶若干
  
  二、教学设想
  
  “自主学习的过程实际就是教学活动的过程”。以活动促学习是本节的教学定位。通过情景创设,学生经历探索发现、讨论交流、独立思考等活动,逐步建立对三角形角与边特征的认识。通过看一看、想一想、量一量、分一分、连一连、猜一猜等多种形式的学习,为学生提供更多“数学对话”的机会,通过教具、学具、多媒体的运用,让学生经历从现实空间到几何空间的抽象变化的过程,从而获得对三角形边、角特征的认识,进而学会给三角形分类。
  
  三、教法与学法
  
  教法:创设情景——为自主探究搭建平台;积极引导——为有效学习指明方向;主动参与——为合作交流营造氛围;激励评价——为主动学习鼓励加油。学法:观察分析——在情景中提出问题;探索思考——在操作中解决问题;分组交流——在探索中理解问题;独立反思——在总结中内化问题。
  
  四、教学流程
  
  1、情景导入。问:你能按一定标准给教室里的人分分类吗?利用学生身边的事物,往往更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为多角度的给三角形分类作好铺垫。
  
  2、探索新知。出示一些三角形纸片,问:三角形有哪些特征呢?(三个角、三条边、三个顶点)手拿实物问:每个三角形的角和边一样吗?今天我们就根据三角形各自的边和角特征来分分类。学生动手探索分3个环节,前两个环节采用比赛的形式,促使学生考虑合理分工、团结合作,提高课堂效率。
  
  ①观察与测量。分给每个学习一袋三角形纸片、一张彩色纸板和双面胶(每个小组的三角形一样),引导学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进行观察、测量、记录各个三角形的特征。
  
  ②整理、分类。根据记录的数据,经过小组分析、讨论,将分类后的三角形贴在彩色板上。
  
  ③全班展示交流、师生点评。
  
  ④归纳小结。
  
  给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名称,找出不同点和相同点,出示集合图,讲解分类的不重复和不遗漏原则;给出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名称,找出它们的特征。
  
  3、巩固练习
  
  ⑴连一连。(课件出示)
  
  
  
  
  
  
  
  
  
  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
  
  目的是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各种三角形的特征,并利用这些特征给三角形分类。
  
  ⑵游戏,猜一猜。
  
  给出三角形的一个角或两个角,猜一猜可能是什么三角形?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巩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特征。深刻辨别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当学生感到有些疲劳时,这时我就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心理特点,采用游戏练习方式,增加题目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⑶判断。(课件出示)
  
  ①一个三角形里如果有两个锐角,必定是一个锐角三角形。()
  
  ②所有的等腰三角形都是锐角三角形。()
  
  ③所有的等边三角形都是锐角三角形。()
  
  目的是辩明概念。同时,要求学生用手势表示,能促使人人参与学习,达到面向全体的作用。
  
  ⑷填空。
  
  ①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为4cm和5cm,则它的周长为()。
  
  ②已知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17cm,其中一条边长为7cm,则它的其腰长为()。
  
  ③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4cm和8cm则它的周长为()。
  
  在巩固等腰三角形特征的同时又注重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全文小结:以谈收获和实际应用的方式结束。
  
  以谈收获和实际应用的方式结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2#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3 14:37:00 | 只看该作者

《三角形的特征和三角形的分类》说课设计

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人教版教材第8册第135~136页,三角形的特征,三角形的分类,练习三十一的第1~3题。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认识,能够在物体的面中找出三角形,学习了角的知识,认识了常见的角,初步认识了三角形,直角三角形,为学生研究三角形的特征,从角的不同去把三角形进行分类做好了有力的知识支撑。三角形是最简单,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切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学好这部分内容,为学习其他多边形积累了知识经验,为进一步学习三角形的有关知识打下了基础。教材从学生说出哪些物体的面是三角形引出学习三角形的概念和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通过实验发现三角形的稳定性。说说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的运用,再从三角形的角去对三角形进行分类。结合教材,根据学生的知识现状和年龄特点,我试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三角形的概念,知道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能够运用特征辨别三角形,了解三角形的特性,在生活中运用,学会从角的不同去把三角形分类。2、结合三角形特征的研究,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抽象能力,在三角形的分类研究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比较能力,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3、结合知识的运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本课的重点是运用知识,通过观察讨论发现从三角形的角的不同对三角形进行分类。三角形的特征,并能运用特征辨别三角形。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我主要设计以下几个活动:
  1、找三角形:教师给学生一个装有长方形、正方形、四边形、五角星、六边形的信封,让学生在信封中找出三角形。通过这一找三角形,让学生在脑中再现三角形的表象。学生不能找出三角形,教师请学生折出一个三角形,再想一想,生活中的哪些物体的面是三角形的,交流说说。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借助多媒体课件,在三角形实物中突出三角形。为三角形特征的探索作好思想准备。初步感知三角形与其他多边形的联系。
  2、观察、讨论学习三角形的特征。让学生观察媒体出示的三角形,想一想什么是三角形?独立思考后和小组内讨论说说,教师结合学生的口答,板书画<图形>,不成功的图形、三角形。让学生逐步归纳出三角形的概念。然后让学生在纸上画一个三角形,学习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教师出示一组图形,让学生判断哪个图形是三角形。再用三根小棒围一个三角形。通过这一活动,让学生在交流与验证中形成三角形的概念,并能根据三角形的特征画、围出三角形。让学生用三根不同长度的小棒摆三角形,让学生初步感知围成三角形的三条边的关系。运用三角形的特征判断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
  3、实验、感受三角形的稳定性。教师谈话出示木条做的三角形和四边形,让学生猜猜哪个图形坚固,然后请两个同学拉拉试一试,让学生感受到三角形的稳定性。教师运用媒体出示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的运用,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师再借助媒体录象,学校中有一些椅子坏了,请你修理一下,你准备怎样做?通过这一生活情境体验,让学生在实验、交流讨论中了解到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在生活中的运用。
  4、知识运用:(1)判断哪些图形是三角形。教师借助媒体出示一组图形,先和同桌说说再交流,说说原因。(2)判断下列三角形按角分类属于哪一类三角形。教师借助媒体出示图形,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口答交流说说为什么?(3)教师借助媒体创设情境:用一张纸遮住了三角形的一个角,只露出其中的一个角,首先是直角,让学生判断被遮住的是什么三角形?其次是钝角,最后是锐角,组织学生进行判断,让学生判断有依据。(修桌椅)
  在本节课中,教师借助媒体,把生活中的物体的图形和三角形结合起来,组织学生从生活中引入三角形。在课堂中通过观察交流、动手操作学习三角形的特征和分类,然后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学到知识,观察比较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及空间思维得到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3#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3 14:38:00 | 只看该作者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P100例1、2。
  2.教材所处的地位
  小数的性质是一节概念教学课,是在学习了“小数的意义”的基础上深入学习小数有关知识的开始。掌握小数的性质,不但可以加深对小数意义的理解,而且它是小数四则计算的基础。根据小数的性质可以把末尾有零的小数化简,也可以不改变小数的大小,把一个数改写成指定位数的小数。
  3、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掌握小数性质的含义是教学的重点,理解小数性质归纳的过程是教学的难点。
  4、教学目标:
  (1)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2)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教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以主动参与数学活动。
  (3)在教学中渗透事物是普遍联系和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法
  根据教学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任务。我采用了:
  1、情景教学法。让学生在情景里亲自动手操作、探索,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不过如此简单,享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2、游戏教学法。即是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做中学、玩中学”的体现。因为小学生学习活动不再是教师的“说教”,应该更多的时间是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这样的教学,更能体现了“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功能。
  3、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组织教学。体现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互相合作交流的意识,在共同讨论中完成学习任务。
  三、学法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主要培养了学生以下学习方法:
  1、指导学生观察图画,共同讨论,在自主探索中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在游戏中运用学习成果,把数学知识利用到现实生活中。
  3、培养学生共同合作,相互交流的学习方式。
  四、说教学程序
  (一)情景导入激趣揭题
  (课件出示)唐僧师徒一起去西天取经,有一天,他们口渴了,唐僧要把三根甘蔗分给三个徒弟吃,事先他把甘蔗分别装进三个袋子里,上面标注着长度:0.
  l米、0.10米、0.100米,馋嘴的八戒抢先一步说:“我的肚子大,我吃长的。”说着拿回了注有“0.100米”的袋子。沙和尚好不服气,上前对师傅说:“八戒好吃懒做,长的应该让给大师兄悟空吃。”悟空笑了笑说:“两位徒弟别吵了,无论哪个袋子都一样呀!”唐僧听了悟空的话,微笑着点了点头。
  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师傅对悟空的话点头微笑呢?这是因为大师兄悟空掌握了小数很重要的性质,学习了这节课,我们就知道其中的奥秘了”。(板书:小数的性质)
  这样的设汁,旨在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贯穿在小学生喜闻乐道的故事中,引发起学主的学习兴趣,点燃他们求知欲望的火花,从而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为主动探究新知识聚集动力。
  (二)探索新知
  1.
  同学们,刚才悟空说无论哪个袋子都一样,是不是这样呢?下面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米尺和已有的知识来验证一下,好吗?各小组合作研究。
  师巡视并引导学生观察米尺图各小组汇报:
  A、0.1米是几分之几米(1/10米)?用整数表示就是多少分米?(l分米)
  B、0.10米是几个几分之1米?(10个1/100米)1/100米用整数表示是几厘米(1厘米)?10个1/100米就是多少厘米?(10厘米)
  C、0.100米就是几个几分之1米(100个1/1000米)?1/1000米用整数表示是几毫米(1毫米)?那么100个1/1000米就是多少毫米?(100毫米)
  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0.1米是1/10米,就是1分米
  0.10米是10个1/100米,就是10厘米
  0.100米就是10个1/1000米,就是100毫米
  因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所以0.l米=0.10米=0.100米
  这样,学生根据小数的意义,从“0.l米、0.10米、0.100米”出发研究问题。在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中,学生锻炼了运用已有知识解答新问题的能力,培养了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这样教学,也正是使本节课牢牢地扎根于小数意义的基础上,是小数意义的运用,而不是简单的重复,因而是有意义学习。
  接着教师指着“0.l米=0.10米=
  0.100米"这个等式,并标上思考符号“→”,先让学生从左往右观察、比较,你们发现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再标出思考箭头“→”,让学生从右往左观察,发现什么规律,补充板书小数的末尾去掉“0”。
  这样教学,把静态的知识结论转化为动态的求知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对所学的内容理解深刻,记忆牢固,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归纳概括事物本质属性的能力。
  2.
  为了进一步证明小数性质的可*性出示例2:比较0.30和0.3的大小。放手给学生自己研究,发给各小组平均分成100个小格子的正方形各两个。
  汇报交流:
  (1)左图把1个正方形平均分成几份?阴影分用分数怎样表示?用小数怎样表示?
  (2)右图把同样的正方形平均分成几份?阴影部分用分数怎样表示?用小数怎样表示?
  (3)从左图到右图有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份数变了,正方形的大小和阴影面积的大小没变)
  (4)怎样比较0.30和0.3的大小?(0.30是30个1/100,0.3是3个1/10,
  因为10个1/100是1个1/10,30个1/100也就是3个1/10,所以两个小数的大小相等)。
  这样使学生的思维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两道例题,让学生进一步掌握规律,全面概括出小数的性质。
  3.呼应课始,揭示奥秘:由于悟空掌握了小数的性质,所以他面对两位师弟的争执说:“无论哪一袋都一样”。
  4.联系生活,再现新知:还有同学们在商场看到货物的标价为2.50元、3.00元,这样写,不但没有改变小数的大小,而且让顾客很清楚地知道是几元几角几分。
  (三)巩固深化拓展思维
  这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这一阶段是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发展智力的重要过程。在这一阶段,特别是抓住学生的求胜心理进行了练习、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确保学习任务的圆满完成。
  1、判断下面小数哪些0去掉是对的,哪些0去掉是错的?
  8.0808.0880.0080.80800
  2.判断下面各组两个数是否相等?为什么?
  0.25和0.25000.25和0.2050.7和0.07
  3和3003和3.00
  3.第2题:把相等的数用线连起来,先在书上填好后,再提问找朋友。一个同学在第一栏里按顺序报数,其他同学准备当朋友。
  4.闭眼听判:
  “小数点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大小不变”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这样设计、让学生对新知识的各种误解进行辨析、判断,使得所学知识真正转化为能力。
  (四)全课小结
  1.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2.你对自己或同学有什么评价?
  以上是我对小数的性质的简单的设想,请各位领导和老师批评、指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4#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3 14:39:00 | 只看该作者

《小数的性质》说课设计

 一、教材
  1.教学内容:五年制小学数学第七册第三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第三课时:“小数的性质”(课本第64-65页,例1—例4)包括:(1)小数的性质;(2)小数性质的应用(六年制第八册第四单元)。
  2.教材所处地位:本节是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为后面学习小数四则计算做了必要的准备,起铺垫作用。
  3.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对小数的性质这一概念的理解是本节的难点,小数性质的应用是本节的重点。
  4.教学目标:(1)识记理解小数的性质;(2)根据需要把小数化简或是把整数改写成指定数位的小数。
  二、教法
  1.通过直观、推理让学生充分感知,然后经过比较归纳,最后概括小数的性质,从而使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进而达到感知新知、概括新知、应用新知、巩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
  2.采用快乐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和敢于质疑,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动眼以及采用对口令抢答等多种形式的巩固练习,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把数学课上得有趣、有益、有效。
  三、学法
  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学会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理解掌握新知识,学会有顺序地观察问题、对比分析问题、概括知识及联想的方法。
  四、教学程序
  (一)谈话法导入新课
  在商店里,经常把商品的标价写成这样的小数:手套每双2.50元,毛巾每条3.00元。这里的2.50元、3.00元分别是多少钱?(2.50元是2元5角,3.00元是3元)为什么能这样写呢?这是小数的一个重要性质,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并板书“小数的性质”。
  (二)讲授新课
  1.研究小数的性质
  (1)出示例1,比较0.1米,0.10米和0.100米的大小。
  首先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米尺(10厘米以上),在米尺上找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是同一点,说明:1分米=10厘米=100毫米(板书)。
  请同学们看米尺想,1分米是1/10米,可写成怎样的小数?(0.1米);10厘米是10个1/100米,可写成怎样的小数?(0.10米),100毫米是100个1/1000米可写成怎样的小数?(0.100米)
  板书:因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所以0.1米=0.10米=0.100米
  在这里应用直观演示法,变抽象为具体。然后板书准备比较,观察上下两个等式,说明0.1、0.10、0.100相等,再添上“因为”、“所以”、“=”。
  A.从左往右看,是什么情况?(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大小不变)
  B.从右往左看是什么情况?(小数的末尾去掉"0",小数大小不变)
  C.由此,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在这里应用了比较法,便于发现规律,揭示规律,总结性质。
  (2)为了进一步证明小数性质的可*性出示例2:比较0.30和0.3的大小。(图略)
  教师指导学生自学例2。
  教师指示,学生思考:
  ①左图是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几份?(100份)阴影部分占几分之几?(30/100)用小数怎样表示?(0.30)
  ②右图是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几份?(10份)阴影部分占几分之几?(3/10)用小数怎样表示?(0.3)
  ③引导学生小结从图上可以看出:0.30是30个1/100,也是3个1/10。0.3是3个1/10。所以得出:0.30=0.3。
  ④由此,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师生共同小结、板书如下:
  例2:0.30=0.3
  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小数的性质。
  为了帮助学生对小数性质的理解,教师强调指出:为什么在小数的末尾添"0"或去"0",小数的大小就不变呢?(因为这样做,其余的数所在数位不变,所以小数的大小也就不变。举例说明)小数中间的零能不能去掉?能不能在小数中间添零?(都不能,因为这样做,其余的数所在数位都变了,所以小数大小也就变了。举例说明)整数是否具有这个性质?(没有,理由同上第二点)
  2.小数性质的应用
  教师谈话:根据这个性质,遇到小数末尾有"0"的时候,一般地可以去掉末尾的"0",把小数化简。
  (1)化简小数
  出示例3:把0.70和105.0900化简。
  提问:这样做的根据是什么?(把小数末尾的"0"去掉,小数的大小不变)弄清题意后,学生回答,教师板书:0.70=0.7;105.0900=105.09。通过这组练习巩固新知,为以后小数作结果要化简作准备。
  口答:课本“做一做”第1题。
  (2)把整数或小数改写成指定数位的小数
  教师谈话:有时根据需要,可以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还可以在整数的个位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再添上"0",把整数写成小数的形式。
  如:2.5元=2.50元3元=3.00元
  出示例4:不改变小数的大小,把0.2、4.08、3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
  小组讨论后,2人板演,其余学生齐练,订正,表扬。
  0.2=0.2004.08=4.0803=3.00
  练习:口答课本第65页的“做一做”第2题。
  讨论小结:改写小数时一定要注意下面三点:
  A.不改变原数的大小;
  B.只能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
  C.把整数改写成小数时,一定要先在整数个位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后再添"0"。(想一想为什么)
  3.学生仔细阅读课本第64页的例1、例2,记住并理解小数的性质;阅读课本第65页例3、例4掌握小数性质的应用。
  五、巩固练习
  1.练习十三第1题:下面的数,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能去掉?指名同桌对口令,其余学生当小评委。
  第2题:把相等的数用线连起来,先在书上填好后,再提问找朋友。一个同学在第一栏里按顺序报数,其他同学准备当朋友。
  第3题:下面的数如果末尾添"0"哪些数的大小不变,哪些数的大小变化?小组讨论,提问订正,找规律(小数的末尾添"0"大小不变,整数的末尾添"0"大小变了)。
  第4题:化简下面小数,采取抢答来完成。
  第5题:先填书上再口答订正。
  2.练习十三第6题:用元作单位,把下面的钱数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两位的小数。2人板演,其余学生齐练,评价鼓励。
  附板书设计:
  小数的性质
  例1:比较0.1米、0.10米和0.100米的大小。
  因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所以0.1米=0.10米=0.100米
  0.1=0.10=0.100
  ──────→
  ←──────
  例2:0.30=0.3
  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小数的性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4-29 21:3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