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雪儿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系列网络课程(历史)

[复制链接]
8#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2 15:59:00 | 只看该作者
第一章 历史新课程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
八、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误区提示
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教学专业支持工作小组”的跟踪调查,课程改革实验区的师生们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突出的成绩,素质教育的精神在教学工作中得到了一定的体现。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新课程的教学改革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理应成为教学过程的设计中需要认真考虑的因素。它们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把 “对话”变成 “问答”
把传统的 “满堂灌”变为 “满堂问”,“知不知”、“是不是”、“对不对”、“怎么样”、“好不好”之类的毫无启发性的问题充斥课堂,一方面把整体性教学内容肢解得支离破碎,从而大大降低了知识的智力价值,另一方面把对话 (师生之问、学生之问、学生与主体之间的平等互动的对话)庸俗化为问答,课堂上一问一答,表面上师生、生生在互动,实质上是用提问的方式去 “灌”,直到学生钻进教师事先设计好的套子里,使之 “就范”才肯罢休。
2.为夸奖而夸奖
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于是有的教师便不管学生怎样表达、表现,一味给予表扬。我们认为,正如一味惩罚并不可取,一味地夸奖学生同样弊大于利。对学生而言,过多的夸奖会导致上瘾,迷恋夸奖对学生发展绝对无益,同样过多的夸奖也会让学生习以为常,无动于衷,也起不到鼓励的作用;对教师而言,教学固然要讲求艺术,但最根本的应关注是否有实实在在的教学效果。素质是 “教育”出来的,而不是 “鼓励”出来的。尤其是教师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随意性夸奖不仅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价值导向,反而可能导致学生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
3.把 “自主”变成 “自流”
强调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有的教师上课便让学生自己看书,没有指导,没有提示,没有具体要求,看得如何没有检查,没有反馈,由学生一看到底,满堂看,典型的 “放羊式”,有人称之为傻读;有的教师甚至一味强调学习内容由学生自己提 (喜欢哪一段就读哪一段),学习方式由学生自己选 (喜欢怎么读就怎么读),学习伙伴自己挑 (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典型的 “自流式”。这样做,学生表面上获得了自主的权利,可实际上并没有实现真正的自主。
4.有活动没体验
课堂上,学生一会儿忙活这,一会儿忙活那,教室里乱糟糟,闹哄哄,却称之为 “动中学”,这种 “活动”是外在多于内在,动手与动脑相脱节,目的性差,为活动而活动,有活动却没有体验,没有反思。活动性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类的特性恰恰就是自动自觉的活动。”但新课程所提倡的活动是外显活动与内隐活动的统一,是操作活动与思维活动的统一,它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动口、动手、动脑,亲自体验过程。有活动没体验,活动的价值也就丧失殆尽。
5.合作有形式而无实质
教师片面追求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形式,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及过程没有进行认真的设计。只要有疑问,无论难易,甚至一些毫无讨论价值的问题都要在小组里讨论。讨论时间又没保证,有时学生还没有进入合作学习的状态,小组合作学习就在教师的要求下结束了。教师在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中不是一个引导者而是一个仲裁者,教师只是按照既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设计,把学生往事先设计好的教学框架里赶。这是典型的应付式、被动式讨论。
学生方面,缺乏平等的沟通与交流,尤其是缺乏深层的交流和碰撞,结果往往是优秀者的意见和想法代替了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和想法,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成了陪衬,他们更多时候在做听众,即使他们发表了意见也不会受到重视。总之,当前大多数课堂里小组合作学习处于一种自发和随意阶段,不少教师在应用小组合作学习这一组织形式时偏重于形式,缺乏对其内涵的深刻认识和反思。
6.探究的 “泛化”与 “神化”
课程改革大力倡导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多样化的探究性学习。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学科知识都适合探究性学习方式,那种体现事物名称、概念、事实等方面的陈述性知识就不需要学生花时间去探究,仅靠听讲、阅读、理解等方式就能掌握。无需探究、考究的偏要去探究,考究,这只能是对探究价值的贬损和摧毁,从而导致探究的浅层化和庸俗化。
相反探究的神化则是把探究拔高,用科学家的探究性质和水平来看待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从而一方面对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不屑一顾,在实际教学中,表现为不尊重,不信任,不引导,课堂上即使出现了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也是草草了事,急于收场。另一方面过分关注和挑剔探究的操作方法和操作技能,而不是把着眼点放在学生 “科学基本素养”的提高上,从而导致学生好奇心和探究欲望的丧失。
7.贴标签式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凸显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是新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和特征,也是教学具有教育性规律在新课程中的体现。但是,这不意味着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是可以 “独立”和 “直接”进行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只有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融为一体,才是有生命力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就一门学科而言,是伴随着对该学科的知识技能的反思、批判与运用 (过程与方法)所实现的学生个性倾向性的提升。
一些教师脱离具体内容和特定情境,孤立地、人为地、机械生硬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这种教育是空洞的、无力的,因而也是低效或无效的。从教书育人的机制来看,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应是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式的,它主要通过学生的无意识心理机制发生作用。但是,现在却有教师像讲解知识要点一样,通过讲解的办法,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直接 “教”给学生,这种教育只是一种知识教育或技能教育,而不会成为有效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因而对学生的发展不可能有实际的作用。
讨论与探究
1.在实验区的新课程改革中,主要出现了哪些问题?就历史学科而言,其中的哪些问题最容易出现?怎样预防?
2.结合新课程的理念,以某一个和几个问题为例,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3.将自己的教学实践与上述误区相对照,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及其应对之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2 16:00:00 | 只看该作者
第二章 以探究为主的历史课堂教学设计
引  言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探究学习旨在促进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探究学习是相对接受学习而言的,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践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过程。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是探究学习的本质特征。
课堂中的探究学习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满足学生的探索求知欲。学生在广泛收集、接触教材以外众多的史籍、文献和实物等史料的过程中,学会正确认识历史的科学方法,有助于学生在自己已有经验的支持下,有目的、自觉主动地去获得知识,建构自身的经验系统。
探究性学习强调将学生引导到问题情境中去,促使他们去发现问题,自主探究,自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实践和创新能力。
禁烟运动和毒品问题的网上探讨
江苏昆山国际学校 王黑铁
学情分析
信息时代,网络多媒体技术广泛应用于教学是大势所趋,其优势无需多言。课件成为众多教师的新宠,制作课件辅助教学蔚然成风,也是不争的事实。“历史与社会”课更加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更加重视 “历史”与 “社会”的联系,“力图加强学生学习与社会现实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动态地观察、体验社会生活”, “为将来适应社会、参与社会、解决社会问题奠定基础”。《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实验稿)》指出,历史必须走出故纸堆,实现自身的时代意义。如何在网络多媒体条件下在历史课堂进行研究性学习?本课就此作了一些尝试。初二学生对于本课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运用电脑又是这代人的长处,网络对于他们更是有着超乎寻常的吸引力,这些为本课教学的开展提供了便利。
教学分析
本案例所选素材为沪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晚清的危机与变革”中第一课 “鸦片战争”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鸦片战争是中国古代史到近代史的转折点。本课内容展示了鸦片战争的背景。学好本课可以为后面内容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课文中的毒品问题也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当今泛滥的毒品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害,尤其是吸毒人群的低龄化趋势更叫人忧心忡忡,所以这节课本身又是一个很好的德育素材。在历史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在青少年学生中进行 “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的教育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这本身也体现了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的新课程理念。本案例中,教者对教材作了大胆的处理和适当的拓展,紧紧抓住毒品问题,学古通今,强化 “历史”与 “社会”的联系,既立足现实借鉴历史又回过来指导现实。为了兼顾古今,课题暂定为 “拒绝毒品”,主要分为两个主题,即 “历史:血与泪的回忆———晚清鸦片输入和禁烟运动”和 “社会:珍爱生命远离毒品———当今毒品问题和国际禁毒”。每个主题下面都有相应的分解探究主题。
教学设计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认识炙热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通过学习认识毒品的危害,自觉抵制毒品,远离毒品,提高禁毒意识。
2.能力目标:初步培养正确认识、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能力;培养用联系的眼光自主探究分析解决历史与社会问题的能力。
3.知识目标:了解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及其危害;林则徐与禁烟运动;虎门销烟;毒品的种类及危害。
教学过程
教者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采用网络教学 (利用FrontPage软件制作课件),深入浅出,引导学生生动活泼地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
以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为代表的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成功与否,只能取决于学习者是否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主体性,即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这堂课力图利用网络架构一个轻松、快捷的教学平台。学生在这个平台上根据探究的主题,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自主探究历史和社会问题。同时,同学们可以通过校园网论坛或E-mail实现即时性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团体协作和交流。在这个平台上学生才是真正的主角。课堂的每一个环节无不强烈地凸显着学生的主体性。
本课教学需要宽带网络的支持,宜在电脑房进行。
主要教学流程如下表所示:


教学片段
(一)知识大冲浪。模拟时下流行的这类电视节目 (如央视的“开心辞典”)进行。老师扮演主持人或 “考官”,辅以幻灯片演示和图片展示,还可以准备一些糖果之类的小奖品。
师:1.清朝统治者自以为天朝上国,物产丰盈,长期对外实行什么政策?
生 (纷纷举手抢答,场面热烈):闭关锁国。教师适时表扬点评。
师:2.选择:鸦片战争前,清朝只准一地对外贸易。这个地方是(  )
A.北京B.上海C.广州D.苏州
生 (纷纷举手,出现了异口同声的场面):广州。
教师适时表扬点评。
师:3.选择:英国为什么向中国输出鸦片 (  )
A.为了毒害中国人民B.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
C.为了侵占中国的土地 D.为了挑起鸦片战争
生 (七嘴八舌,有不同意见,场面依然热烈):B。
教师适时表扬点评。其他附题如下:
4.填空:1838年,___________皇帝任命为___________钦差大臣,赴___________查禁鸦片。
5.填空:1839年6月,林则徐下令将收缴的_________、__________(国家)的走私贩的鸦片在_______海滩当众销毁。
6.林则徐是通过什么方式销毁鸦片烟的?
7.禁烟的消息传到英国,英国决定发动对华战争。鸦片战争爆发于哪一年?
8.选择: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 (  )
A.为了报复中国政府的禁烟运动
B.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掠夺权益
C.为了进一步向中国输出鸦片
D.为了强占殖民地确立世界霸权地位
(二)历史论坛上精彩帖子精选
1.如果发现你身边的朋友或亲戚吸毒,你会怎么办?
生1:我会劝阻他,告诉他毒品的危害性:会损害自己的身心健康,还会引发许多社会问题。
生2 (跟帖):他都吸毒了还会听你的?还是赶快拨打110吧。
生3:送进戒毒所。
生4:要大义灭亲,再来一次 “虎 (家)门销烟”。
师 (跟帖):是呀,讲亲情的时候,不能丧失原则,但讲原则,也要注意方式方法,有点 “人情味”。
生5:先要跟踪他,看他是跟谁买的毒品,接着顺藤摸瓜,抓住毒贩,连根拔起。
师 (跟帖):这位是福尔摩斯还是柯南,厉害厉害,佩服佩服。可是千万别忘了一则普通公民无权抓捕嫌疑犯,二则作为青少年首先要保护好自己。
生6(跟帖):同意教师的看法。我会用真情感化他,并号召大家都来关心他,帮助他。
师:看得出,你很善良。关心帮助别人也是我们青少年应该具备的优秀品质。但对于毒品问题,千万不能麻痹大意。
生7:老师言之有理,要离他远点,别跟他同流合污。
……
2.你认为青少年应如何防止吸毒?
生1:千万别因为一时的好奇而去尝试,“尝毒一口,跌入虎口”。
师 (跟帖):很好!如此说理通俗明了,值得表扬。
生2:不要跟陌生人说话。
师:不能因噎废食吧。正常的人际交往还是要的,很多时候我们的朋友也是从陌生到熟悉到了解,然后成为朋友的。
生3(跟了一个帖子插话):不要轻信陌生人,要有一定的防范意识。
生4(也插了进来):交友要慎重,千万不要跟那些小混混来往。
生5:不到歌舞厅、夜总会之类的不良场所。
生6:总之远离那些吸毒的人,自觉抵制毒品的诱惑,当然克制力要绝对OK。
生7:要多学习毒品和法律方面的知识,青少年要认识到毒品的危害性。
生8:我补充一下,作为青少年,要有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情操和高雅的情趣。
……
3.你认为要遏制毒品的泛滥,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生1:提高人们的禁毒意识。
生2:严惩制毒、贩毒者。
生3(按捺不住,跟了生2的帖子):把那些制毒、贩毒的都枪毙掉,不就天下太平了?
师 (赶忙跟帖):制毒、贩毒者丧尽天良,穷凶极恶,有的罪大恶极,被枪毙是他们罪有应得。但是法律讲究公正,不能一概而论、格杀勿论。
生4:举双手双脚赞成老师。所以我认为要完善法律法规,依法严厉打击毒品。
生5:1.强力打击;2.毁掉生产毒品的原料;3.加大普法宣传;4.赶快研制开发一种戒毒特效药,一吃就灵。
师 (跟帖):很全面,好!
生6:叫海关把严点,别让毒品走私进来。
师 (跟帖):是呀。我们国家的毒品很多都是从国外走私入境的。但是,毒品问题其实不是某一个国家的问题,而是一个全球性的国际问题。
生7 (跟帖):所以应该加强国际合作。
……
随着噼里啪啦敲击键盘的声音,论坛上的帖子不断刷新,师生、生生的观点不断碰撞,同学们的认识也逐渐理智、成熟和深入。
有些帖子互相雷同,有些是从网上复制粘贴过来的,当然还有一些精彩的帖子,由于篇幅的关系在这里就不再罗列了。
教学反思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得的主动参与者。”
但是,长期以来,历史课堂教学沿袭的是教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学生总是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再加上受教学条件的限制,许多教师,尤其是历史教师只能情愿或不情愿地进行“满堂灌”。历史课成了死记硬背、枯燥乏味的代名词。固步自封于教材,枯燥乏味的说教反复摧残着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严重地窒息着学科的生命。
网络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一扫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为建构主体性课堂模式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网络对于E时代少年的 “天然”吸引力,强烈的感官刺激、浩如烟海的信息资源、快捷高效的交流通道……这些对于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主体主动参与,引导主体主动探究,团队协作,促进主体主动发展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网络多媒体条件的支持下,研究性学习走进了历史课堂,历史课堂由此才真正焕发出生命力和发展力。
这堂课利用网络架构了一个轻松、快捷教学的平台,把求知和创造的乐趣交还给学生。课堂的每一个环节无不强烈地凸显着学生的主体性,而立足点和归宿就是学生的终身发展。
网络运用于主体性课堂教学是大势所趋,时代必然。网络为历史主体性课堂注入了强大动力和充沛活力,历史课堂因此而别开生面,异彩纷呈。
案例评析
在本案例中教者对教材作了大胆的处理和适当的拓展,紧紧抓住毒品问题,学古通今,强化 “历史”与 “社会”的联系,既立足现实借鉴历史又反过来指导现实。这体现了新课程标准倡导的 “用教材”而不是 “教教材”的理念。学习历史,立足现实,“珍爱生命,远离毒品”是本设计态度情感价值观教育之所在。
该设计引入多媒体网络教学手段,意在创设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氛围。由于网络资源具有共享性、无限性和适时性等特点,这就为学习者主动构建知识提供了充足的信息资源,弥补了传统教学中信息仅来源于教师和教材,以及教学内容抽象化,缺乏情境化的局限。另外,网络为合作学习提供了时间和空间上的保证。本设计步骤清晰:一、创境激趣,发现问题:一组罂粟图片、一段 《鸦片输入》的视频把学生带入特定的历史情境中。林则徐曾采取过哪些禁烟措施?为什么说领导虎门销烟斗争的林则徐不愧为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两个预设性问题,成为学生主动探究的起点。二、利用资源,自主探究:学生利用Google等引擎在Internet中自由搜索相关知识。三、协作交流,相互促进:运用网络特有的交互、调阅功能,在个体之间、小组之间、师生之间进行多种形式的交流。尤其是BBS论坛是本设计的最精彩处,观点与观点的碰撞,思想与思想的交锋,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体现。
有效的问题是学生主动探究的起点。本案例设计中的问题都是教师预设的,而不是学生在主动学习过程中生成的
预设性问题只有转化为生成性问题,才可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索动机。本案例最大的不足在于教师没有把预设性的问题转化成学生生成性问题。另外,有些问题仅靠单个学生是不能解决的,只能让学生合作完成。本案例中教师没有给学生以明确的分工,没有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围绕一些问题展开合作研究。
点评:沈志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2 16:01:00 | 只看该作者

第二章 以探究为主的历史课堂教学设计
由重庆谈判引出的话题
南京市第二十四中学 金 波
学情分析
本课是八年级上学期的内容,学生经过一年多历史学科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和综合分析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上可以拥有较大的发挥空间。
初二的学生好奇心强,教师教学中要注意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如果一开始教师就能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十四中学是南京市一所普通中学,学生家庭经济条件一般,因此学生课余查阅资料的途径有着较大的局限性,大多数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了解主要来源于课本。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利用现有资源,挖掘教学潜力,给学生更多的历史背景资料。并且借用图片、配音、录像等制造意境,营造浓厚的历史氛围,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印象更加深刻。
教学分析
本案例所选素材为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7课的教学内容。本课是关于共产党在抗战胜利后为中国的光明前途,同国民党进行的政治较量 (即重庆谈判)和军事较量 (解放战争)。本课涉及的历史事件较多,头绪繁杂,而人教版教材虽然将课程标准的内容纳入其中,但内容过于简略,对历史事件 (特别是对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的历史事实)的介绍不够完整,这就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也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无法对解放战争前两年的历史形成完整的概念。鉴于此,教者在备课收集资料时发现北师大版本的教材编写得较为完整,于是将此作为阅读材料发放给学生,作为教学的有益补充。同时一方面编写了讲学案及课前预习要求,另一方面还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讲学案提前预习,查找相关资料。大胆地尝试用两个版本的教材上课,旨在更好地贯彻新课程改革的精神,牢固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
1.知道重庆谈判,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作出的努力,认识国民党独裁内战的本质。
2.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知道人民解放战争开始转入战略进攻。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知道重庆谈判的基本史实和 《双十协定》。
(2)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作出的努力,认识国民党政治欺骗的手法和独裁内战的本质。
(3)知道全面内战爆发的时间。
(4)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史实,认识中共执行的正确的作战方针和方法,探究解放军粉碎敌人进攻的原因。
(5)了解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知道人民解放战争开始转入战略进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讨论、预习、分小组活动等学习形式,培养学生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的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重庆谈判的学习,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揭穿国民党政治欺骗的手法和独裁内战的本质而做的努力。学习毛泽东等伟人为了民族大义,不惜牺牲个人的崇高精神。
(2)通过对全面内战的爆发的学习,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学习中国人民解放军为了中国的光明前途不怕流血牺牲的英勇无畏精神和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教学过程




教学片段
《重庆谈判》教学片段
投影:《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形势图》
师:同学们,从这两幅图上,你能看出美国和蒋介石在作什么准备?
生:战争准备。
师:《蒋介石给毛泽东的第一封电报》,请一个同学给大家读一下,好吗?
生:学生代表朗读。
师:很好,下面我们来观看一段有关重庆谈判的资料片,进一步了解当时的情况。
生:认真观看资料片。
师:课前我们已经发放了资料,请大家根据刚才的资料片,分小组讨论投影片出示的论题。
(投影片)分组讨论题:
1.蒋介石电邀毛泽东去重庆是不是为了 “国家大计”?
2.蒋介石电邀毛泽东去重庆的真实目的是什么?
3.毛泽东为什么要冒风险去重庆谈判?
4.毛泽东去重庆会改变蒋介石的既定方针吗?请举例说明。
(学生:1.阅读课文和北师大版教材2.结合资料片内容,分组讨论3.推选代表汇报)
师:很好,同学们讨论得很热烈。经过充分讨论,大家看出国共两党重庆谈判的态度有何不同?
生:找一两个同学回答 (略)
师:归纳总结,出示投影。
投影片: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
共产党:“争和平、反内战”
师:总结:共产党在人民面前表现了争取和平的诚意,政治上获得了极大的主动。使国民党在政治上处于被动地位。
师:提问:重庆谈判结果如何?
生:归纳协定内容。
师:出示投影:结果:签订 《双十协定》。
师: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所做的努力,人民对和平的渴望,都无法阻止蒋介石发动内战的步伐。(转入下一栏目学习)
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是师生间教与学的双边互动活动,教学过程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本身的知识掌握程度和教学技巧。然而教学中方法的使用并不是教师随心所欲、信手拈来的,它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师生的主客观条件决定取舍。恰当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教学内容的传授,有利于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可以引起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好地完成教与学的任务。反之,就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为了让学生能够自主地学习,教者在设计讨论题时,注意有层次,有梯度,并围绕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特点,注重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素质。
为了更好地再现历史,教者还自己制作了多媒体课件,采用了大量纪录片的资料,以使学生更生动、更直观地了解关系到中国人民两种前途、两个命运的有声有色、威武雄壮的历史活剧。
通过设问或多媒体手段,引导学生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培养学生探索新事物的兴趣,激发其求知欲和创新欲。这种方法能很好地贯彻研究性学习的理念。
附:课前预习要求
一、重庆谈判:1945.8
1.查找有关 “重庆谈判”的历史资料 (了解历史背景、经过、协定内容)
2.课前预习讨论题:
(1)蒋介石电邀毛泽东去重庆谈判的真实目的是什么?
(2)蒋介石在美国的帮助下做了哪些战争准备?
(3)毛泽东为什么要冒风险去谈判?
(4)毛泽东去重庆谈判能改变蒋介石的既定方针吗?为什么?
二、内战爆发:1946.6
1.战略防御:1946.6—1947.6
(1)查找有关 “转战陕北”的历史资料 (了解战况、结果)
(2)课前预习讨论题:
①全面内战爆发在什么时候?蒋介石进攻的目标是哪里?
②西北人民解放军为什么能粉碎敌人的进攻?
③你知道 “蘑菇战术”是怎么回事吗?
2.战略反攻:1947.6
(1)查找有关 “挺进大别山”的历史资料 (了解基本史实)
(2)课前预习讨论题:
①刘邓大军为什么要挺进大别山?
②为什么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的开始?
案例评析
本篇教学设计,教者根据具体的学情,采取灵活而恰当的方法和手段,很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首先,针对学生基础一般,获取历史知识的渠道有限的现状,教师开发拓展课程资源,在学生使用人教版教材的基础上,又将本课的北师大版教材印发给学生,使学生学习本课有了一个较为充分的知识依托。其次,教师运用多媒体,给学生放映大量历史资料片,创设历史情境,使学生置身于历史的场景之中,走进历史,充分感知历史。第三,教师并不只是停留于创设一个生动而丰富的历史情境,而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教材内涵,通过对问题的探究讨论把学生的思维水平提升到新的高度,学生对历史的认识也由表象深入到本质。在新课讲解之前,教师就将本课的思考题发给学生预习,使得学生已有一定思考时间,课堂上又要求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这样保证了学生学习效果的实效性。
对于重庆谈判这一重点内容,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和互动性较强的体验性活动,以吸引学生参与。如要求学生模拟毛泽东赴重庆谈判在重庆机场发表对中外记者的演讲,请学生对演讲词进行评判。对于内战爆发的必然性,教师应引导学生从抗战胜利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去理解,以提升学生对历史问题的本质认识。
点评:侯建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2 16:03:00 | 只看该作者
第二章 以探究为主的历史课堂教学设计
从美国国旗的变化看美国历史的发展
江苏南京第九中学 姚丽娟
学情分析
江苏南京第九中学是一所有着悠久办学历史的学校。它位于南京市黄金地段———新街口附近,地处南京市教育强区———玄武区内。自1995年通过江苏省重点学校验收以来,办学质量历年处于南京市同类学校的前列。
近几年来,随着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数量逐年增加,生源层次也较以往更加复杂。本案例中所选择的班级为民营班,生源水平相对比较整齐。该班学生的学习习惯好,学习能力强,知识面宽广。除课堂以外,他们的历史知识获得大多来源于各类报纸、书刊、电视和网站等。
由于目前南京市未将历史学科列入中考范围,所以学生对历史学科的重视程度不够。学生在历史课堂上的学习主要以个人的兴趣取向为动力,课堂以外花费的时间很少,所以很少有学生能够形成相对比较系统的历史知识体系。
教学分析
本案例所选素材为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十二课的教学内容。课文标题为 “美国的诞生”。前一课的内容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一课的内容是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这三课是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步入近代”中的重要内容,是世界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标志性事件,它们对此后世界历史的发展影响深远。
本课教材主要分为:美国独立战争爆发的原因———美国独立战争的主要经过———美国独立战争的性质影响。从本课内容上看,主线比较明晰,但是由于美国国家诞生的特殊性、独立战争性质的双重性等原因,导致教学过程中内容复杂,头绪繁多。
本课的教学重点:
1.美国独立战争的起因;
2.美国诞生的过程。
本课的教学难点:
1.美利坚民族的形成;
2.美国独立战争的性质。
教学设计
本课内容是人类历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过程中的一个典型而特殊的事例。就典型性而言,通过本课的学习,必须让学生加深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性的认识和理解;就特殊性而言,通过本课的学习,必须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美国国家诞生的基本过程。
1.知识与能力:了解主要事件———英国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建立了十三个殖民地,英国对殖民地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发展的压制,来克星顿枪声,萨拉托加大捷,约克镇战役;主要人物———华盛顿;重要文件——— 《独立宣言》,《1787年宪法》。通过对美国独立战争胜利原因等问题的分析,培养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战争地图、历史图片等,自动生成问题,主动探究结果,从而顺利解决问题,牢固掌握知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美国独立战争是北美人民反对英国殖民统治,争取民族解放的正义战争;美国独立战争是民族解放运动,同时也是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摧毁了英国的殖民枷锁,赢得了国家的独立,为资本主义在美国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同时对欧美的革命也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教学过程
根据本课的主要内容构建教学知识板块:一、美国独立战争爆发的原因;二、美国独立战争的主要经过;三、美国独立战争的性质影响。三大板块之间的关系体现了本课内容的主要线索。
根据本课内容的主要线索确立教学的主要流程:
导入:
“今日美国”(展示美国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具有代表性的图片,使学生对当今世界头号强国———美国,有一个总体的认识。)
师:美国历史短暂,但发展迅猛。
课题:“美国的诞生”
讲授:
引用:“现代的文明的美国的历史,是从一次伟大的、真正解放的、真正革命的战争开始的。”
———列宁
一、美国独立战争爆发的原因
地理大发现   →??英国在北美大西洋沿岸
  英国的殖民       建立了十三个殖民地

北美殖民地经济的发展   →??英国对北美十三个殖民地
   美利坚民族的形成        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压制

二、美国独立战争的主要经过
爆发标志 来克星顿枪声 (1775年4月)
建立军队 大陆军,华盛顿为总司令 (1775年)
宣布独立 《独立宣言》发表 (1776年7月4日)
战争转折 萨拉托加大捷 (1777年)
战争胜利 约克镇战役 (1781年)
承认独立 《巴黎和约》的签订 (1783年)
组建政府 联邦政府成立 (1787年)
制定宪法 《1787年宪法》(1787年)
三、美国独立战争的性质影响

性 质

影 响

民族解放战争


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

对以后欧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实现了国家的独立

资产阶级革命


确立了资产阶级政治体制

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展




小结:“现代的文明的美国的历史,是从一次伟大的、真正解放的、真正革命的战争开始的。”

———列宁
师:美国自诞生之日起从没有停下发展的脚步。
延伸:美国的发展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美国不同时期的国旗,使学生自动生成问题,主动探究结果,从而了解美国领土扩张的历史)。
教学片段
延伸:美国的发展
师:美国自从诞生之日起从没有停下发展的脚步。(投影:美国国旗)这是哪个国家的国旗?
生:美国。师:人们一般把它叫作什么旗?
生:星条旗。
师:有哪位同学知道这上面的 “星”和 “条”各代表什么?
生:“星”代表的是美国目前所拥有的州的数量,“条”代表的是最早拥有的州的数量。
师:这面美国国旗上一共有多少道条纹,多少颗星呢?
生:有50颗星。
生:有7道条纹。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左上角部分一共有50颗星,代表的是目前美国一共拥有50个州。其他部分是由13道红白相间的条纹组成的。
师:很好!美国国旗不仅象征着行政区域的划分,而且记载了美国领土扩张的历史。美国获得独立战争胜利后,是怎样一步一步发展到今天的呢?(出示:《独立宣言》发表时的旗帜,1777年的国旗,1818年的国旗,1960年以后的国旗)
师:同学们从这面 《独立宣言》发表时的旗帜中发现了什么问题没有?
某生:这面旗帜左上角的方框内是英国的 “米”字旗。师: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某生:这说明在美国独立之前它是英国的殖民地。
师:很好!1775年,北美大西洋沿岸13个英国殖民地的人民发动了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独立战争。1776年7月4日,殖民地人民发表 “独立宣言”,宣布成立美利坚合众国。
师:1777年6月14日,美国正式确定国旗的形式为:旗底为红白相间的13道条纹,左上角镶一蓝色长方形,上面排布13颗白色五角星。条纹和白星都代表当时争取独立的13个殖民地。从19世纪初开始,随着领土的不断扩张,美国国旗上的星、条随之增加。
师:关于美国领土扩张的历史,大家想知道哪些内容呢?
(讨论)
众生:土地的来源,扩张的方式、时间、方向等。
师:在课前我请每一位同学选择一个美国的州,了解它是怎样成为美国的领土的。下面我们就请一部分同学来介绍介绍。
生1:路易斯安那州是美国在1803年花费1500万美元从法国手中购买的。
生2:密西西比州是通过侵占印第安人的土地建立的。
生3:得克萨斯州是1836年美国支持策动原属墨西哥的得克萨斯省独立,成立共和国,随后在1845年吞并的。
生4:阿拉斯加是美国在1867年的时候,用720万美元从沙皇俄国手中购买的。
生5:内华达州是美国强迫墨西哥 “出售”的。
生6:夏威夷是美国在1898年吞并的。
……
师:从同学的介绍中我们能不能总结出美国领土的主要来源?
(讨论)
众生:美国后来的领土大多是从其他国家和北美印第安人手中获得的。
师:从这四面旗帜上,我们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美国在不同阶段的领土扩张成果。那么,依据刚才同学们的介绍我们能不能尝试着总结出美国领土扩张的大致趋势呢?
(讨论)
众生:总体趋势是:从东向西,从北美向海外。
师:除独立时的13个州以外,其他的州是美国通过哪些手段获得的呢?
(讨论)
众生:主要手段有———购买、侵占、吞并、策动独立—吞并、强迫出让等。
师:从美国领土扩张的历史中,我们能不能探询出目前美国在某些国际事务中的态度、做法的真实目的呢?
生:(略)。
师:随着国旗上白星的增加,美国的领土面积已从独立时的330万平方公里扩大到今天的936万多平方公里。人类历史是在不断发展的,任何国家都不会停下发展的脚步。很难想象若干年后的美国领土将会是什么样子。
教学反思
历史是人类过去所有政治、经济、文化等内容的总和。在中学正常的教学过程中,除本国历史以外,我们很少有机会系统地向学生介绍其他某一个国家完整的发展历史。国别史的教学内容也是依据世界史学习的需要来选择安排的。某一个国家的历史发展不仅能反映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性,同时也能体现该国历史发展的个性化特征。
自前苏联解体之后,世界的两极化格局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一超多强的局面。美国作为当今世界头号强国备受世人瞩目。美国无论在政治领域,还是在经济领域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以美国为代表的高度发达的西方文明,也被当今的中学生所热衷。
在初中世界历史的教学内容安排上,除独立战争、南北战争以外,基本上没有其他单独介绍美国历史发展的内容。虽然独立战争、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事件,但是它们也无法反映出美国历史发展的全过程。由于初中学生知识储备不够充足,认识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等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加之课堂学习时间有限,要在本课主要教学内容之外再让学生形成系统的美国自诞生后逐步发展的历史知识体系比较困难。在备课过程中,选择了利用美国国旗这一素材,从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入手,从学生的兴趣角度出发,层层推进,全面介绍美国领土扩张的历史。
历史的价值在于为现实服务。本课这一环节安排的另一个目的就是想让学生通过了解美国领土扩张过程中不同手段的运用,揭示美国在当今国际事务中的某些做法的真实目的。遗憾的是,在该班的教学过程中,由于一些原因导致未能通过学生的学习自动地实现这一教学目标。但总体说来,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加深了学生对美国历史的把握和了解,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通过对材料的归纳分析问题的方法。同时将历史与现实联系,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拓展了学生的历史视野。
案例评析
美国是一个大国、强国,在当今国际事务中拥有无可争辩的控制力和影响力,掌控着话语主导权。不管我们承认与否,美国的单边主义背后是其强大的综合国力的支撑。对美国的认识,可以有多种视角,当代中学生对美国的感知似乎更多是通过可口可乐、麦当劳、耐克鞋、好莱坞大片……从历史的视角来看,美国的发展历程是必不可少的,它或许更加客观与理性。
本篇教学设计从美国国旗的变化看美国历史的发展,选取角度新颖。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易于激发学生兴趣点,由美国国旗入手,又是一个可以拓展开掘的话题。教师根据美国国旗的特征 (星和条组成)及含义、变化情况,设计一组问题,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将美国的领土扩张过程清晰而有条理地勾勒出来。由这一教学设计,我们可以感觉到教师的授课思路清晰而流畅,学生由于兴趣点被触发,学习热情较高涨。电教手段的运用恰当而巧妙。
遗憾的是,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所要达到的深层意图未能实现。按教者自述:“另一个目的就是想通过让学生了解美国领土扩张过程中不同手段的运用,揭示美国在当今国际事务中某些做法的真实目的。”但是,“由于一些原因导致未能通过学生的学习自动地实现这一教育目标”。什么原因?教者未加详述。笔者以为,这其中或许有学生因素的制约,但教师对这一问题的开掘未能提升到一定的高度是一个重要原因。美国的领土扩张,本质上是为了解决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资源、市场的局限等矛盾,实际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扩张。美国统治集团在领土扩张过程中表现出善抓机遇、富于智慧的特点。但19世纪美国领土的扩张,是在特定的历史时空背景和条件下的特殊产物,换句话说,不能根据美国历史上的领土扩张来推论现在及若干年后的美国领土将会是什么样子。因为历史的时空背景和条件都发生了转换。今天美国的扩张是以另一种形式表现,凭借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为后盾的资本扩张、文化渗透、美式价值观的输出。从历史到现实,尽管美国的扩张方式和手段不同,但有一点是始终不变的,那就是追求美国的国家利益 (实质是资产阶级利益)的最大化。教师如能抓住这条红线,精心设计有梯度、可开掘、互动性的问题,或许能较好地实现深层教育目标。
本教学设计的标题过大,美国历史的发展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话题,而教学内容所提供的只是美国领土的扩张情况,似乎不足以支撑。不如改为 “从美国国旗的变化看美国领土的扩张”。另外,美国领土的扩张过程,如能运用多媒体技术,动态地展示出来,效果会更直观,学生印象会更深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2 16:11:00 | 只看该作者

第二章 以探究为主的历史课堂教学设计
模拟美国内战前南方代表与北方代表的辩论
江苏省昆山市第二中学 钱燕华
学情分析
已经进行了两年多的新课程,不仅使学生通过平时学习提高培养了学会学习、学会思考等学习方式,也使学生养成了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乐于在学习中和同学合作交流的良好学习习惯,并具备了一定的发现探究、获取知识和分析比较的能力。学生对美国内战的历史较感兴趣,但大多处于一知半解的程度。因而需要在教师积极引导下,根据其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进行发现探究,促使其在已有认知水平的基础上,产生进一步的知识和智慧生成。
教学分析
本案例所选素材为沪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八课的教学内容。课题为“资产阶级革命的狂飙”。本课涉及内容较多,主要是学习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和美国内战,其中美国独立战争内容和本课内容密切相关。美国独立战争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外部障碍,南北战争则为资本主义发展清除了内部障碍。本课教学在教师引导分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范例后,其余内容分三课时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探究进行研究性学习。美国内战主要包括美国的领土扩张,南北矛盾与奴隶制,林肯与 《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南北战争结果等方面内容,美国两种经济制度间的各种矛盾是本课的一个难点。
教学设计
校园信息化建设的推进,使师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主题发现探究成为可能,加之本课涉及的史料非常丰富,因此,本课设定的教学目标包括以下几方面:
1.知识目标:了解美国领土扩张、南北矛盾激化的有关内容,知道美国内战概况及其结果,林肯和 《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美国南北方最终统一的史实,认识到国家统一是民心所向,分裂不得人心,中华民族必将完成统一大业。
3.能力目标:
(1)通过对林肯等重大历史人物的学习,认识到重大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的巨大作用及其局限性,提高以唯物史观全面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通过网络信息资料收集、筛选、运用的实践探索,提高信息素养。
(3)通过虚拟时间旅行,培养想象能力,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根据本课内容,运用情趣交融策略、主动参与策略、思辩迁移策略,虚拟时间旅行,创设发现探究情境。分设若干学习小组,提供相应的学习资源。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使学生结合已有的经验,对眼前的信息进行 “梳理,分类,比较,综合,提炼,概括,升华”。教师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其掌握学习方法,拓宽学习思路,表达各自不同的见解。真正做到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体现了教学的开放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设计上课的课堂空间。有条件的学校应选择网络教室,运用网络资源型课件帮助学习。课前准备播放电影 《乱世佳人》主题曲 《随风而逝》,展现关于林肯、美国国旗及美国内战场面的Flash动画等,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学习环境,使学生仿佛穿梭于历史时空,置身于19世纪中叶的美国。
导入:
师:同学们,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我们班被选中参与一项时空穿梭的任务。大家闭上眼睛,等音乐响起时,你们会发现我们已经来到了一个陌生的年代,陌生的地方。
(播放录像 《乱世佳人》片段)
师:我们随着历史的足迹来到了什么时代什么国家了呢?
生:美国内战时期的美国。
师:美国独立战争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外部障碍,那么独立战争后美国的发展情况如何呢?为什么美国还会发生内战?美国内战的情况如何?美国内战对美国资本主义发展有哪些影响?让我们一起去探索,去发现,去感悟吧!
导入以后,结合多媒体网络课件,从美国的领土扩张、南北矛盾与奴隶制、林肯与 《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南北战争结果等方面内容结合相关学习任务的完成依次展开。
关于美国的领土扩张,教师提问:美国独立后,建立起来的资本家和种植园奴隶主的联合政权,他们经济利益虽然不同,但他们在哪个方面的利益是一致的?(都热衷于扩张领土)由此独立后不久,美国走上了扩张的道路。
(播放课件中的录像,美国领土扩张动画展示。)
通过小组讨论、总结等方式,探讨领土扩张的主要方式及其影响。
主要方式:赎买、武装颠覆、入侵等。
影响:
1.西进运动:土著印第安人遭到血腥屠杀,或被驱赶到最贫瘠的山区。
2.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扩大两种制度的矛盾。
教师布置学生通过浏览教师课前准备的相关网络资源课件,分组、分角色完成各自的探究任务。(网络资源型课件包括一些相关背景知识、文献资料片段等文字资料、影片、动画、音乐等视频资料、网络相关资源链接等)
任务1:假如你来自美国南方,请从南方的利益出发,介绍美国内战前夕南方经济发展的情况,并力图说服北方保留南方已有的经济发展模式。
任务2:假如你来自美国北方,请从北方的利益出发,介绍美国内战前夕北方经济发展的情况,并力图说服南方改变落后经济发展模式。
任务3:假如你是一名报道1860年美国大选的记者,请根据相关课件信息,写一篇关于这次大选及其影响的报道。
任务4:假如你是一名战地记者,请利用课件中的相关信息,分析内战的原因、爆发时间、发生的重大事件、最终结果。
任务5:假如你能和林肯作一次对话,你将如何评价林肯,你最想和他说什么?
任务6:假如你能决定改变一下历史———内战的结果与历史事实相反,请你预言今天的美国将会是什么状况。
任务7:假如你联系美国内战和目前我国的两岸关系,你将得到什么启示,并想对美国说些什么?
任务8:全体学生参与学校校园网BBS讨论,可以是课内,也可以是课外,教师予以具体评点。
任务1、2两组同学可以展开简短的课堂辩论。
通过任务3的完成,明确内战导火线:林肯当选总统,南方挑起内战。
通过任务4的完成,明确内战的相关问题:
(1)原因:两种经济形式的矛盾
(2)开始:1861年
(3)转折:林肯政府的措施 《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4)结束:1865年,北方胜利。
(5)意义:制止了国家分裂,废除了奴隶制,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内部障碍,美国迅速成长为世界强国。
通过任务5的完成,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强调了林肯的两大历史功绩:为维护国家统一和解放黑人奴隶做出了贡献。了解林肯政府颁布的 《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对内战产生的重大影响,并使学生初步掌握以唯物史观全面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通过任务6、7的完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认识到国家统一是民心所向,分裂不得人心,中华民族必将完成统一大业。
通过任务8的完成,使课堂讨论延伸到课外,知识拓宽与迁移,并使每个学生有公平参与讨论、交流的机会,有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
教学片段
片段1:南北方辩论
师:同学们随着历史的足迹来到这里,我们很快就明显感觉到了这里南北方两种不同的经济制度的矛盾。今天我们请来自北方的同学和来自南方的同学在此开个小小的辩论会。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他们各自的经济发展情况。评一评,哪种经济制度更有利于美国的发展。
生1:我们北方实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种制度比南方好。
生2:我们南方发展种植园农业,生产棉花等很多工业原料,有什么不好的?
生3:说起你们生产的工业原料,我们就来气。你们把生产的棉花和其他工业原料运到英国去,又从英国输入大量廉价的工业品,不买我们北方生产的工业品。你们还是不是美国人?你们是卖国贼!我们要求提高关税!
生4:我们决不允许你们提高关税!我们利用奴隶劳动,可以获取高额回报,你们凭什么干涉!我们要在西部新增加的土地上也推行奴隶制!
生5:黑人奴隶的命运多么悲惨!你们让他们过着悲惨的生活,使他们不能成为我们的自由劳动力!我们要解放他们。你们想在西部新增加的土地上继续实行奴隶制,没门!
生6:你们想要废除奴隶制,休想!惹急了,我们将向你们开战!宣布独立!
生7:如果你们一意孤行,我们将做出相应的反应,哪怕是战争,我们也不惧怕。我们的实力比你们强,我向你们保证,如果战争爆发,奴隶制必将被废除。(北方同学欢呼!)
生8:走着瞧,我们必胜!(南方部分同学欢呼!)
师:南方的一些同学你们为什么不加入为南方欢呼的行列?
生9:我们是南方黑奴!
师:噢,原来是这样!请大家注意这个细节!不管怎么说,看来一场战争是不可避免地要发生了!到底战争的情况会怎样呢?
片段2:美国内战和两岸关系
师:美国独立战争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外部障碍。南北战争制止了国家分裂,废除了奴隶制,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内部障碍,美国迅速成长为世界强国。联系目前的台海形势,同学们有什么启示?
生1:统一必将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北方发动的保卫国家统一的战争受到人民的拥护,从而保证了战争的胜利。
生2:对于台湾岛内 “独立”的势力,必须始终存有戒心。如果台湾单方面宣布 “独立”,就要有武力平叛的决心。
生3:统一则强,分裂则弱,长痛不如短痛。
生4:对美国的劝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生5:美国自己不允许国土分裂,也就没有道理处心积虑地试图分裂他国的领土。
生6:美国自己会用武力维持统一,也就没有理由反对他国用武力维持领土完整。更没有理由向分离势力提供武器。
生7:华人曾经为了维护美国国家统一而参军打仗,从情理上看,美国就更没有理由阻挠中国的统一了。
师:同学们的讨论充满了爱国激情,谈得太好了!历史证明:统一则强,分裂则弱。我们国力日益强盛的祖国,必将实现统一,统一也必将使我们国家变得更加强大!
教学反思
虚拟时空旅行,发挥网络资源优势、交互优势,创设情境,激发情趣,促进学生合作参与、思辩迁移,播下创新的种子,给初中历史课堂注入生命的活力。
在备课和教学过程中,教者从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出发,体会到了学生无尽的潜能,关键是教师能否合理开发。以下是教学策略的具体实施:
1.情趣交融策略
所谓 “情”指的是师生情谊,所谓 “趣”指的是学习有趣味。对新知识的引入不是简单的直截了当,不作任何铺垫,而是利用 《乱世佳人》的电影片段,再现历史场景,使学生以时空旅游的状态,自然进入历史情境。通过南北双方的角色分工,图、文、声、像并茂的网络多媒体展示,使学生融入历史情境,兴趣盎然。教师在此基础上揭题引探,学生带着学习任务,自由浏览网络课件。这样,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使学生结合已有的经验,对眼前的信息进行 “梳理、分类、比较、综合、提炼、概括、提炼、升华”。教师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其掌握学习方法,拓宽学习思路,表达各自不同的见解。真正做到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教师成为与学生共同探索的参谋者,成为富有知识并讲求策略的指导者。对于这样的历史教学,教师付出的智慧性劳动远比传统教学要多很多,而这又恰恰是师爱的体现。
2.主动参与策略
在分析美国内战爆发前夕南北双方的矛盾表现时,让学生在自由浏览网络课件信息的同时,努力使信息 “为我所用”,以南北双方分角色进行辩论 (一方代表南方种植园主,另一方代表北方工业资产阶级),创设了 “南北双方”的竞争氛围。网络学习环境下小组成员的平等竞争参与使学生在课堂上充满活力,从 “要我学”到 “我要学”,有助于激发竞争意识与提高竞争素质。学生各抒己见,气氛活跃。通过讨论学生自然得出结论:奴隶制的存废问题是矛盾的焦点所在,内战一触即发。教师的简洁点拨,学生的交互合作,大脑兴奋引导其不断地探索,其创新思维也得到了提高。
3.思辩迁移策略
所谓 “迁移”指的是运用,举一反三,而举一反三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创新。正如于永正老师所说:“迁移的前提是对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与新问题间相似结构、关系的发现与匹配。”初中历史教材知识丰富,涉及面广,是浩如烟海的中外历史内容中的基础知识。面对如此丰富的内容,如何引导学生自我构建知识体系,学会迁移,这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又一问题。在本课教学中我们将美国内战和两岸关系进行联系,让学生在校园BBS讨论中发表自己的 “一课一得”,延伸拓展了课堂学习。让学生去看、去听、去想,找寻历史的共通性和独特性,用心去感悟潜藏在史实背后的真谛。
在教学设计实施中有些问题值得我们注意:一是学习小组的设置必须是 “异质”的学生组成的。在讨论过程中组内成员间的相互依存和个人责任心的统一,能促进每个学生在认识、情感和态度上的积极发展。这样,既体现了自主学习的原则,也为学习困难生的提高创设了条件。二是这样的学习,对学生的操作技能要求较高,但这也正体现了信息技术教学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发展趋势。
案例评析
新课程推进需要能够脚踏实地、争为人先的教学改革实践的思想者、探索者。古今与中外,时间与空间,纵向与横向,教师引导学生一起走进一幅全息互动的历史画卷。播下创新的种子,收获希望。本案例设计情趣交融,利用 《乱世佳人》的电影片段,再现历史场景。以图、文、声、像并茂的网络多媒体展示,使学生融入历史情境。创设情境不是教学的目的,而是为达到教学目的而采用的手段。本案例的设计目标在于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去探究,去感悟潜藏在史实背后的真谛。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育教学提供了强大支持。本案例结合校园网的建设,利用多媒体网络作为教学的辅助。在网络学习环境下,小组成员的平等竞争参与使学生在课堂上充满活力,并使教学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交互性、合作性原则。但在设计中,没有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特有的信息数据库管理技术,教师没有提出针对不同学生的个别或个性化学习建议。
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信息加工与情感体验的主体以及意义的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但在本设计中教师如何通过多媒体教学网络的反馈信息的收集功能,及时了解并协调指导学生的探究活动这一环节没有设计进去。
点评:沈志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2 16:39:00 | 只看该作者
第二章 以探究为主的历史课堂教学设计
为雅克萨之战“出谋划策”
泰山学院附属中学 武洪梅
学情分析
授课校地处泰安市府东二百米的擂鼓石路,地处繁华地段,学生获得历史知识的途径比较多,因此知识面比较广,思维活跃,勇于探索创新,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一年多时间的相处,师生关系融洽,同学之间也已经懂得互帮互学。因此教师应根据其认知程度、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合理地进行教学设计,力求具有针对性。
教学分析
本案例所选教材为人教版历史教材八年级上的教学内容。课文标题为 “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对黑龙江流域的侵略”。之前的内容是清朝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所采取的措施,之后的内容是清朝经济的发展。它们都与本课有着密切的联系。学好本课可以更好地理解前面的内容,也为后面内容的学习打好基础。本课从台湾和黑龙江分别遭到荷兰、沙俄的入侵着手,着重讲述了清朝为反抗外来侵略,保卫边疆所做出的努力。大体可分为三个问题:一是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设置台湾府;二是康熙帝两次亲征雅克萨;三是签订 《尼布楚条约》,划定中俄两国东段边界。其中 《尼布楚条约》的签订是本课的一个难点。
教学设计
1.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的过程以及后来清政府设置台湾府的历史史实,结合台独势力的猖狂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理解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
2.通过自由辩论,理解康熙两次亲征雅克萨是保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正义斗争,抵制了沙俄对我国黑龙江流域的侵略。
3.通过历史小品剧来演绎 《尼布楚条约》的签订,从而明白中俄 《尼布楚条约》是一个平等的条约,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以此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根据本课 “抗击荷兰、沙俄对台湾、黑龙江流域的侵略”的史实,将本课设计为三个主题:
回归祖国———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设置台湾府
立克强敌———康熙帝两次亲征雅克萨,打败沙俄
扬我国威———签订 《尼布楚条约》,划定中俄两国东段边界
每个主题体现一个完整内容。三个主题之间存在潜在的联系,这样有助于学生构建知识结构,训练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从整体上把握本课内容。然后采取 “先学后教、自主探究”的方式,把学生分为四个组。第一组搜集有关台湾的资料和台独分子搞台独的事例,结合课本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设置台湾府这一历史史实,谈一下自己的感想;第二组采用 “自由辩论”方式来阐明康熙帝亲征雅克萨的丰功伟绩;第三组准备好演绎小品剧的道具,结合课本 《尼布楚条约》签订的历史史实,自编小品剧,重现谈判现场;第四组掌握课本内容并搜集一些相关资料及时给其他三组作补充,并担当评委。
每组各尽其职,组内成员各有分工,学生把搜集的资料和课本内容相结合,经过小组共同合作、分析和处理,最后在课堂教学中生生、师生共同讨论研究完成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者设计了一系列全新的教学组织方式:图片制作、资料搜集展示、自主探究、情境复现、主题演讲、自编小品剧等,力图营造一种自由民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课堂气氛,为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动手、表达等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导入:
(幻灯打出郑成功画像)
师:哪位同学知道这个人是谁?能否简单地介绍一下他的事迹?在肯定学生的回答后,根据当时的情况作适当的补充。然后简介欧洲资本主义国家荷兰侵台的背景,导入新课。
在进行第一个主题的教学时,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展示搜集资料、主题演讲、探讨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政府设置台湾府,表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在进行第二个主题的教学时,通过课本内容和学生掌握的关于康熙帝的情况,结合 《康熙大帝》片段的放映,展开自由辩论,展示康熙帝亲征雅克萨,保卫了我国领土不受侵犯。
在进行第三个主题的教学时,从扬我国威的角度,让学生用历史小品剧演绎 《尼布楚条约》签订的现场,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片段
主题二和主题三
利用多媒体出示一段资料:“沙皇俄国是一个欧洲国家,本来同我国并不接壤。从16世纪后期起,沙俄越过乌拉尔山逐步向东扩张,侵占了广大的西伯利亚。清军进关时,沙俄乘机大肆入侵我国,强占了雅克萨和尼布楚,在两地修筑城堡作为据点,四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沙俄的一支远征队进攻雅克萨,侵略军残暴地血洗全城,城寨一片血海,只有15人幸免于难。”
师:请讨论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沙俄侵犯我国黑龙江流域,给人民带来巨大侵害。
师:面对这一问题,当时清政府出现抗战派和求和派,并展开激烈争论。请同学们针对这一现状,自由讨论,发表一下你的见解。
生1:我坚决同意抗战。俄国胆敢侵占我中国领土,残杀我国人民,要立谏康熙帝抗击沙俄。
生2:我不同意他的做法。自两宋以来,历史上我国大多以求和方式来维持边疆友好和平,防止战争带来的生灵涂炭。更何况沙俄实力雄厚,若不考虑周全轻易动用武力,胜算不大。
生3:两宋时期是我们国家内部两族之间的纠纷。而沙俄作为外来侵略者,其性质不同。因此,就算战争会给部分人民带来灾害,但为了国家领土的完整、主权的独立,保我江山社稷,必须用武力解决沙俄来犯,将其赶出雅克萨,收复失地,以免后患。
师:同学们说得很有道理。主战派同学认识到沙俄的野心之所在,主张动用武力;同时,一部分同学也认识到沙俄的实力以及战争的危害。但总体说来,对待外侵,我们应坚决抵抗。而当时的康熙帝先给予了沙俄警告,但沙俄却变本加厉,于是,康熙帝两次亲征雅克萨。这是当年雅克萨之战形势图,请问我们应如何取得战争胜利?
(教师用幻灯片打出形势图让学生发表见解,学生走上讲台。)
生1:(用图标指示)经过出巡东北,视察防务,我分析沙俄军队主要集中在他们侵占的两个据点尼布楚和雅克萨之内,因此,应把兵力调集到这两个地方围攻敌人。由于雅克萨三面环水,因此采用水陆两军并进的方法,杀敌人个措手不及,定能立克敌军。
生2:我同意该同学的做法。但须补充一点,自古以来都说 “擒贼先擒王”,这说明领导者是军队的核心。因此,为振奋军心,齐心杀敌,康熙应该亲征,水陆并进的妙计加上皇威浩荡,定能力克雅克萨。
师:同学们现在已进入清朝军营,并且将局势分析得很透彻。康熙皇帝于1685年采用水陆并进的方式亲征雅克萨,沙俄侵略者死伤累累,被迫投降,清军取得雅克萨战争的胜利。但当清军撤走之后,沙俄再次占领雅克萨,面对此情此景,我们应如何面对。(讨论)
生:既然沙俄如此厚颜无耻,我们必须斩草除根,撤底打退沙俄军队。
师:但是沙俄当时态度特别坚决,占据我国领土不肯撤出军队。我们怎么办?
生:采用釜底抽薪的办法。我们可以在雅克萨城外掘长堑,筑土垒,断绝城中水源,将俄军围困在城中,并断绝援兵,这样一来沙俄力量受到消耗,我们定能胜利。
师:同学们可以说个个是小诸葛,分析到位。当时清军将沙俄军队围困半年之久,断绝了沙俄援兵,并且其首领托而布津被清军击毙,加之当时疫病流行,沙俄军队 “群龙无首”,丧失了抵抗力。因此,战争还没真正打响,沙俄就派兵请求清政府停战。这样清朝取得了二次讨伐雅克萨的胜利。那么这次清军会像第一次一样,立即收兵吗?
生:不会,也不能草草收兵。因为沙俄非常厚颜无耻,第一次雅克萨之战胜利后,清军撤走,沙俄军队就卷土重来。这次我们应该接受教训,和沙俄谈个明白,来解决两国东段边界问题。
师:同学们想得很周全。当康熙帝看到雅克萨之战我方胜局已定,决定通过谈判方法解决中俄两国东段边界问题,沙俄被迫同意。于是双方签订了历史上著名的 《尼布楚条约》。
(用多媒体打出 《尼布楚条约》并亲身演绎。)
师:现在同学们自由组合,演绎一下当年签订 《尼布楚条约》的实况。现将一组演绎状况抄录如下:
道具:硬纸卡板三个 (标有 “中方”、“俄方”、“公证人”字样)、红印盒、笔、《尼布楚条约》边界示意图。
人物:观众若干,代表中方、俄方、公证人的学生。
中方:尊敬的俄方使者,贵国已战败,应退出我国,不再侵占我方领土。
俄方:贵国陛下文武过人,实在佩服,我等甘拜下风,我方战败,并无任何奢望。还请您来划定两国界限。
中方:那就不再推辞了。黑龙江、乌苏里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是中国领土,俄方不得再踏进半步。
俄方:贵国地大物博,区区一地又何必斤斤计较,就把乌苏里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让与我们吧!
中方:主权问题是不容许任何谈判的,让与领土绝不可能。
俄方:我也只是希望,既然贵方如此坚决,那我们就签订条约吧!
中方:请贵方看好 (学生指示地图)中俄两国以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和外兴安岭往东至海为界,外兴安岭以北,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以西属俄国,外兴安岭以南,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和外兴安岭往东属中国。贵方意下如何?
俄方:自古胜者为王,败者寇。我签。(拿笔签字并按手印)
中方:签字并按手印。
公证人:我宣布因为此条约在尼布楚签订,因此定为 《尼布楚条约》,即时生效。双方不得违背,否则必定重罚。
师:同学们演绎得很好,《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两国保持了100多年的和平状态。清朝的做法巩固了边疆,康熙为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立下了汗马功劳。同时也显示了中国人民抗击外侵的伟大胜利。这是值得我们骄傲的。
(播放电视剧 《康熙大帝》主题曲,引起学生共鸣)
教学反思
通过情境化教学,学生能应用历史的眼光看待问题,将抽象、枯燥、呆板的历史知识演绎成了活生生的画卷。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变得活跃,开始将课本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并能为己所用。历史小品剧的演绎更是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故事演绎历史知识,减少了历史的枯燥与死记硬背。由此可见,表演历史小品剧是历史课堂教学中一道重要的调味剂。除此之外,值得重视的是,当教师将一些疑问与探索深入课堂教学时,发现当一部分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表见解时,却有极少数同学混水摸鱼,整节课似乎与他无关。也就是说课堂活跃了,大部分学生的兴趣、思维调动起来了,面对少部分不爱思考的学生,我们该如何去做?另外,教师的知识有时显得不太够用,因此,教师应该及时给自己充电。同时,教师也不可忽视学生的想象力与知识面,要给他们尽情发挥的空间,学生会带给你惊人的启示。总之,课堂先是学生的课堂,然后才是教师的课堂。新课改理念下,我们应转变观念,实现课堂的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让教与学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案例评析
本案例充分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课堂教学始终以学生为主,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采用分组讨论、合作探讨、相互辩论等活动形式,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效果较好。
该案例最值得吸取的是其中的情境教学。学生对 《尼布楚条约》签订场景的小品演绎,电视剧 《康熙大帝》片段和主题曲的播放,都为学生学习这段内容创设了一个良好的情境。在这样的情境中,历史变为了暂时的现实,学生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对本节课内容的学习,心随所动,情随所感。这样的教学效果是以往普通的教学方式所无法达到的,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知识处理上,本案例中教师能够做到前后相连,旁征博引,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并且教师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新问题,注意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和挖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历史与现实相联系,将学习知识的过程深化为一次深刻的思想教育过程。将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紧密结合,并将三者有效地融为一体。不但使学生进一步增强了维护祖国统一、建设祖国美好未来的决心和信心,也为他们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点评:朱增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2 16:40:00 | 只看该作者

第二章 以探究为主的历史课堂教学设计
左宗棠“功”与“过”的讨论
山东省泰山学院附中 赵翠霞
学情分析
泰山学院附中位于泰山脚下,是市直属中学。学生不仅知识面广阔,兴趣也很广泛,获取信息的途径多,涉猎新知识的欲望也很强烈,对学习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善于钻研,乐于合作,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学生们初步掌握了历史学习的方法,具有较好的处理信息的能力,学会了一些综合归纳分析问题的方法。学生对国家大事比较关注,对英雄人物非常敬佩,有较高的人生信仰和道德观念,为改革历史课堂教学奠定了基础。
本案例所选素材为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课的教学内容,课题是“收复新疆”。本单元集中学习了外国侵略者对中国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反抗,前两课已学习了英国资本主义发动的两次鸦片战争。19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加强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国边疆出现了新危机。左宗棠收复新疆,既遏制了列强对我国西北地区的侵略,同时也反映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决心和勇气,维护了祖国统一。
本课包括两个大问题:一是阿古柏侵占新疆,对新疆各族人民进行残酷统治;二是左宗棠收复新疆,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巩固了西北边防。左宗棠收复新疆是本课的重点。收复伊犁的重要性与付出代价的必要性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设计
1.了解阿古柏侵略我国新疆和残酷剥削、压迫新疆人民的史实;
2.明确左宗棠收复新疆的艰难经过和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精神;
3.收集左宗棠的资料,加以处理和分析,学会全面、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
4.认识到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都会得到人民的支持。
教学过程
根据本课内容和今天的热点问题,分为四个部分:
1.图说历史:新疆自古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俄英支持阿古柏侵占新疆;
3.左宗棠收复新疆;
4.深化探究:任何企图分裂祖国的阴谋都是不可能得逞的。
为了更好地完成本课的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的精神,教者在课前就布置了研究性学习的任务。将学生每十人一组,共分为五组。第一组搜集自西汉以来中国历朝历代对新疆地区的管辖情况,打印各时期地图,注明对这一地区管辖的机构。第二组讲述俄英支持阿古柏侵占新疆的史实。第三组自制课件,展示左宗棠收复新疆的过程。第四组收集左宗棠的史料。第五组收集东突分子的罪恶行径。要求各组同学积极参与,分工合作,互相配合,以合理的形式展示自己的成果。
导入:
出示两幅图片:一幅是夕阳中驼队行经大漠,发出一路铃声。一幅是今天新疆人民载歌载舞的生活图片。你知道这两幅图片反映的是我国的哪个地区吗?这一地区领土面积有多大?占我国领土的百分之几?
讲授新课时的第一个主题展示:以图说历史为题,把第一组同学收集的自西汉以来我国各朝代在新疆设置的机构及相关地图,做成小展板,按朝代展出对比。以最短的时间、最直观的方式让学生认识新疆自古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第二个问题,俄英支持阿古柏对我国新疆地区的侵略。结合地理知识,了解浩罕国的由来,明确它的地理位置,为课本知识的学习确立时空概念。
第三个问题,学生出演历史小故事。左宗棠上书慷慨陈词:《复陈海防塞防及关外剿抚粮运情形折》,力主收复新疆。学生利用课件讲述收复新疆的过程,激发爱国情感,并由本目引出对左宗棠的评价。
第四个问题,深化探究。与今天的热点相结合,学生出示收集的关于东突势力的歪理邪说及罪恶行径,结合现在恐怖分子的猖獗行动,让学生讨论其实质,认识其危害,自觉地从思想上抵制这种分裂祖国的恐怖活动。
小结:(教师出示图片)建国后,我国对新疆的治理和新疆欣欣向荣发展的图片,讲述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及成果。结合本校新疆籍女教师来校学习和该市派员支援新疆教育,使学生认识到新疆是祖国母亲怀抱中盛开的花朵。
教学片段
清末重臣左宗棠
师:同学们,对于我们今天学习的收复新疆的主要人物左宗棠,自古以来褒贬不一。今天同学们收集了很多关于他的史料,请同学们从自己的视角讲述一下他的活动,并评价一下这个人物。(学生出示收集的资料)
生1:左宗棠,晚清军政重臣,字季高,号上农人,湖南湘阳人。少年时就胸怀大志,自比卧龙,曾以 “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自勉。
生2:1851年,左宗棠曾资助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1876年,左宗棠在督办陕甘军务时,残酷镇压西捻军和陕甘回民起义,是镇压农民运动的刽子手。
生3:(播放自制课件)左宗棠是洋务派在地方的代表之一。洋务运动时期,曾在福州马尾办船厂,他办的福州船政局成为中国第一个新式造船厂。同时,左宗棠也能够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力图挽救清王朝于危亡之中。
生4:1875年,俄英支持阿古柏侵占新疆地区,于是左宗棠与李鸿章展开关于 “海防”和 “塞防”的争论。左宗棠指出西北 “自撤藩篱,则我退寸而寇进尺”,坚决主张收复新疆。
生5:在收复新疆时,左宗棠采取了正确的战略战术,团结爱护新疆各族人民,打败侵略者,收复了新疆。
生6:(出示图片)我这里有一幅左宗棠 “抬棺上征途”的图片。他收复新疆后,提议以谈判方式收回伊犁同时又设立抗俄司令部,支持曾纪泽的抗俄斗争,迫使沙俄归还伊犁地区。
师:同学们的材料很翔实。我有两个问题想和同学们探讨:左中棠打败阿古柏后,为何不以武力乘胜收复伊犁?
(学生讨论、争辩后总结)
生:当时沙俄力量雄厚,清政府国力弱小,如果硬打,无异于以卵击石,以外交手段收回伊犁,正反映了左宗棠的智慧。
师:为了收回伊犁,清政府割让了西北的另一大片领土并给付大量赔款,这样做值得吗?
(小组讨论,推举代表回答)
生1:通过地图,我们可以知道伊犁是新疆的大门,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收复伊犁能遏制沙俄对新疆乃至其他地方的入侵。
生2:当时的沙俄是世界强国,能通过谈判收回伊犁,无异于逼狼吐出吞食的食物,不付出一定的代价是不可能的。
师:同学们能分析得如此精辟,实在让老师佩服,可见大家课下认真查阅了资料,准备得非常充分。对于左宗棠的事迹还有补充吗?
生1:左宗棠曾上书建议新疆改设行省,于是1884年清政府采纳了这一建议,使新疆得以长治久安。
生2:1884年,中法战争中,左宗棠负责督办福建军务,积极布防,组成 “恪靖援台军”东渡台湾抗法。
生3:(展示课件)左宗棠收复新疆时,命令士兵沿途种植柳树,今人称为 “左公柳”。今天的 “左公柳”下有告示:“昆仑之墟,积雪皑皑,杯酒阳关,马嘶人泣。谁引春风,千里一碧?勿剪勿伐,左侯所植。”正反映了左宗棠率湖湘弟子治理新疆的功绩。
(学生辩论后归纳)
生:左宗棠的一生有功有过,他是镇压农民运动的刽子手,是洋务派在地方的重要代表之一,他收复新疆,是我国的民族英雄。综其一生,功大于过。
师:同学们的评价非常中肯,在封建社会里,所有的爱国大臣和爱国将领都有两面性,他们既反人民,又反侵略,我们要一分为二地、客观公正地评价他们。
教学反思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由血与泪谱写的战歌,因此,对这段历史的学习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对侵略者的痛恨,对妥协投降者的不齿,对民族英雄的崇敬,让学生在喜怒哀乐中体验到历史的快乐,同时也使学生不再满足于课本上已有的知识,他们利用课余时间查阅图书,浏览网页,复印相关资料,并进行互相交流。作为教师,一方面在课后及时地对学生进行指导,教会他们收集和整理信息的方法;另一方面,在课堂上,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活动空间,给学生一个展现自己才华和发表见解的舞台。学生们通过讨论、争论得出结论,增长了知识,拓宽了视野,学会了方法,锻炼了能力。学生的表现,让人惊呼:千万不要低估他们。学生往往有着无限的潜能,有待挖掘,学生的智慧是金,要靠教师的智慧去淘。
案例评析
本案例大胆设计教学思路,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教学采用学生制作历史图片、搜集资料形成观点、讨论、结合现实谈古论今等形式,还课堂于学生,使整个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学生兴趣盎然,教学效果显著。
在课前教师要求学生查阅历史资料,制作大量的系列历史地图,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使学生学会了学习历史、研究历史的基本方法。地图的充分利用,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能从多角度认识历史问题。同时,教师指导学生收集的自西汉以来我国各朝代在新疆设置的机构及相关地图的展示,也有利于学生对历史形成完整的纵向概念,便于整体的把握。在学生讨论左宗棠的主要功绩和评价其主要活动时,教师及时引导,使学生能够比较全面、深刻地认识历史人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了有关史料,使学生直观而清楚地理解,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到了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借助内地教师与新疆教师相互交流的情况,以及对当今东突势力的分裂活动进行的抨击,不仅酝酿了一种浓厚的爱国主义氛围,同时也为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生讨论和自我学习作为本课的主要教学形式,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了学习兴趣,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点评:朱增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4-29 10:2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