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雪儿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系列网络课程(历史)

[复制链接]
22#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2 16:44:00 | 只看该作者
第三章 以合作为主的课堂教学设计
“作战室”中替“老总们”谋划战略大决战
南京市第一中学 张菊梅
学情分析
教学中,教师努力贯彻新课标,采用多样的教学方式,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注意引导和保护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经过一年的学习与训练,师生密切配合,学生的能力得到锻炼,演历史小品、办历史小报、充当小老师等教学活动都能很好地完成。
进入初二,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初步掌握了一些学习历史知识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的能力,能互相协作解决问题。但是,随着其他学科学习任务的加重,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减少。如何留住学习的热情,成了教师备课过程中一直思考的问题。如果历史课堂既能让学生觉得生动有趣,学得轻松,又能让他们学到知识,学到智慧,受到历史的启迪,这样的课堂一定会受到学生的欢迎,这种教学效果,也正是教师在每节课的设计中应努力达到的。
教学分析
本案例所用教材为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八课,课文由两个子目构成:一是 “三大战役”,即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共中央抓住有利战机,连续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取得了战略决战的伟大胜利,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反动军队主力,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第二子目重点介绍 “百万雄师过大江”及南京国民政权的覆灭和南京的解放。
本课涉及的战役较多,如何结合教学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和自觉运用地图学习历史、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观是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
1.教学重点: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
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2.教学难点:
三大战役的战略战术;
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教学设计
课程目标:列举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说明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1.知识与能力:
(1)在学习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基础上,能够列举这些战役,掌握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和解放南京等基本历史事实要素;
(2)通过本课学习,培养读图识图的能力,收集、选择、整理历史资料的能力,以及初步的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看历史视频材料,排练、表演历史小品,让学生体验历史情境;
(2)通过小组合办小报,培养学生收集历史资料的能力,学习选择和初步整理历史信息的方法,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
(3)学习用图示的方法描述三大战役的概况,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初步养成结合地图学习历史的习惯;
(4)在教师的帮助下,回顾人民解放战争的有关情况,举例说明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胜的原因,论从史出,以史带论,初步培养从多角度联系问题和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史实,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体验当年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深切感受中国共产党人 “用兵如神”的智慧,培养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广大人民群众的情感。
教学过程
导入:
学生自拍参观总统府DV,导入。
新课学习与活动:
解题:什么叫战略大决战?
一、三大战役
1.为什么三大战役首先在东北打响?
2.教师结合课件讲述辽沈战役概况。
生生互动:巾帼赛须眉
a.比一比:女生组用小报形式介绍淮海战役,男生组用短剧表演形式介绍平津战役。
b.赛一赛:男女生互相提问,解答问题,教师适当补充。
3.读图识图:读三大战役图,对三大战役进行小结。
读:图名、图例;
框:三大战役的名称、分别的起止时间、歼敌人数;
圈:三大战役中的主要作战地点:锦州、沈阳;徐州;北平、天津;
标:三大战役共产党的主要作战部队;
想:三大战役的共同方针是什么?
二、百万雄师过大江
1.历史再现:观看视频材料,感受人民解放军渡江的场面。
2.材料分析:读1949年4月30日 《新华日报》,找新闻标题,哪些内容反映了 “宜将胜勇追穷寇”?
三、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提问:共产党为什么在三年内就能以弱胜强,打败国民党?举例回答 (摆事实讲道理)
1.合作探究:四人小组讨论;
2.师生互动:交流总结。
总结:作业超市:
1.知识巩固:填课文97页表格;
2.观看电影 《大决战》;
3.参观渡江战役纪念碑;
4.采访见证过渡江战役的当事人;
5.网上遨游:登录相关网站。
教学片段
师:辽沈战役结束后,人民解放军发动了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
关于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课前布置大家预习,看看是女生准备得充分呢,还是男生表现得精彩?
投影打出:活动内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
活动方式:巾帼赛须眉
(女生组:淮海战役 男生组:平津战役)
女生1:我们共收到小报七份 (展示),经过讨论,评出以下奖项:
最佳美工奖:***
最佳设计奖:***
最有创意奖:***
最需改进奖:*** (批评之意,学生笑)
下面由我代表女生带领大家一起学习淮海战役的有关内容。
1948年11月,中原解放军和华东解放军发动了淮海战役,淮海战役是以徐州为中心进行的。(结合小报上的地图)解放军先分三路包围徐州,然后在碾庄地区围歼国民党一个兵团,后来又在双堆集英勇作战,歼灭大量敌军。徐州的国民党军队见大势已去,城也不守了,弃城逃窜,解放军占领徐州。仓皇逃跑的敌人还是逃不出解放军的手掌心,在一个叫陈官庄的地方被解放军包围,并被全部歼灭。淮海战役历时65天,歼敌55万多人。
(展示小报中 “中共淮海战役总前委领导成员”合影)
请你说说这些人分别是谁?
师:你为什么要大家指认这些人啊?
女生1:他们是中共淮海战役总前委领导人,你能说出他们分别是谁吗?男生1:邓小平、陈毅、刘伯承,还有两个不认识。(学生笑)
女生1:还有两个是粟裕、谭震林。第二个问题:请你指出淮海战役三个小战役的顺序。
男生2:碾庄、双堆集、陈官庄。
女生1:(展示小报中的 “支前民工小车队”等图),请大家结合课本95页 “淮海战役人民支前表格”思考:陈毅说 “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推出来的”,陈毅的话说明了什么问题?
男生3:淮海战役的胜利与人民群众的支持密不可分。人民群众创造了奇迹。
师:刚才胡文杰 (即女生1)的小老师当得非常好,她介绍说淮海战役是以徐州为中心进行的,徐州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是南京的屏障,也是国民党军在中原地区的战略支撑点。解放了徐州就威胁到敌人的统治中心南京,为解放军解放江南奠定了基础。
淮海战役是一场硬仗,蒋介石在徐州地区,先后投入的兵力达80万人,人民解放军全部作战兵力就60万。以少数人包围消灭多数人,这是件了不起的事。《孙子兵法》说,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什么意思?孙武认为,兵力是敌人的十倍就包围敌人,兵力是敌人的五倍就攻打敌人。现在淮海战役是少数人包围消灭多数人,如果孙武再世,他也会对人民解放军深感佩服啊。难怪斯大林听到淮海战役胜利的消息后就连连说:“奇迹!奇迹!60万打败80万,这真是军事史上的一个奇迹!”
在淮海战役进行的时候,平津战役也开始了。战场上硝烟四起,课堂上男生女生擂台赛也紧张激烈,下面我们看看男生的表演。
(男生上台表演,大致如下:)
旁白:1948年11月29日,华北军区第三兵团包围张家口,平津战役开始。
傅作义作战室中:
傅作义:林彪的部队一两个月内还不可能进关,共军包围张家口,不过是个局部的行动,我已命令104军进至淮南,16军进至昌平、南口,趁此机会,首先击破聂荣臻部,然后迎战林彪,如果后期局势不利,仍可让部队从北平至天津到塘沽从海上撤退,这样可攻、可守、可走……
旁白:西柏坡的解放军总部作战室。正是在这个极其简陋的地方,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领导人民解放军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周恩来:傅作义在这里摆了个一字长蛇阵。如果一切顺利,我们可以在新保安附近截住35军,并可以将35军包围于新保安城内。
朱德:关键的是,还不能急于歼灭新保安、张家口的敌军,要不然傅作义就一走了之了,先要切断他们从海上逃跑的路线,让敌人退无退路,逃无逃处,成为 “瓮中之鳖”。
毛泽东:对,就这么办。通讯员,发份电报给林彪,让他们在12月前提前入关,对北平、天津、塘沽作战略分隔,隔而不围;并命令各部队暂时围而不打张家口、新保安。
朱德:待林彪率领东北野战军秘密进入山海关后,可以下命令攻下新保安、张家口,然后集中力量,攻打北平、天津。
毛泽东:先打天津,只要拿下天津,傅作义可就没戏了,北平解放的日子指日可待啊!
朱德:北平是个历史文化名城,枪炮不长眼睛啊……
周恩来:是啊!最好的办法是和平解放北平,既能保住这座古城,也使北平人民避免了一场战乱,同时,傅作义起义投靠我军,也为其他还在继续顽抗的国民党将领做出了榜样。
毛泽东:我们很有信心阿!胜利一定属于我们,那将是人民的胜利阿!
男生1:请大家根据我们的表演,回答几个问题
一、平津战役中共产党的主要作战部队是……
女生1:华北解放军和东北解放军。
男生1:淮海战役中小战役的顺序?
女生2:先打新保安,后打张家口,再打天津,最后和平解放北平。
男生1:为什么要和平解放北平?
女生3:(答案略,见周恩来台词)
师:先打新保安,后打张家口,再打天津,最后和平解放北平,这从地理位置上来说先打的是两头,后取中间。这是平津战役的战术特点。平津战役歼灭和改编敌人52万,基本解放了华北全境。
教学反思
本课涉及四场战役,内容多,素材多,如何对大量资料进行整合是备课时首要思考的问题。其次,如何以不同的方式处理这四场战役,并取得较好的效果是摆在教师面前的又一个难题。第三,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关注学习的方式和学习的过程,而不仅仅是关注历史知识学习的结果,也是教学设计应注意的。
导入部分,让学生自拍总统府DV,从身边的历史遗址讲开,拉近了学生与历史的距离。
对 “三大战役”的部分教学,教师作出如下设计:课前先分工,教师负责解决的知识点是 “辽沈战役”,女生组负责 “淮海战役”,男生组负责 “平津战役”。学生在经过初步的资料收集、整理以后,提出方案,女生决定做小报,男生决定表演小品。女生的小报办得比较顺利,三四人一个小组,两三天就完成任务,后来学生又通过讨论评出很多奖项,作为对自己成果的鼓励。本案例 “课堂实录”部分记下的仅仅只是学生学习成果的汇报,在整个分组办报的过程中学生的能力得到锻炼,合作的意识加强,体现了新课标 “关注学习的方式和学习的过程”的精神。男生组的小品表演遇到一些困难,他们先观看电影 《大决战》,熟悉平津战役的过程,然后编写剧本,但剧本的第一稿语言不简练,情节拖沓,主题也不集中。后来教师给他们提出建议,让他们注意突出两个问题,一是平津战役的战术特点,二是北平的和平解放,课堂上学生的表现也让人很满意,他们能在三四天的课余时间内基本独立完成剧本的修改、排练,绘制了军事地图,还准备了军大衣、烟斗等道具,体现了积极性和创造性。虽然只是五六个同学表演,但在这个过程中参与的同学很多,而且通过小品排练、表演,创设了情境,内化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读图识图部分的设计,根据初中学生的特点,把读图的步骤归纳为几个字,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读、框、圈、标、想”动手动脑,将知识点落实到地图上,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时空观。
在 “百万雄师过大江”部分,通过观看视频材料,感受人民解放军渡江的场面;读1949年4月30号 《新华日报》在南京的创刊号,既让学生有走进历史的感觉,也让学生从第一手的历史资料中获得了信息,解决了问题。
作业部分,用超市的形式出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任选一项或几项完成,体现了作业的层次性,也尊重了学生的个人兴趣。
最后一点要说明的是本案例取材于一节公开课,可能带有某些展示的成分,它和平时的常态课有一定的区别,可能设计的活动比较多,利用多种形式锻炼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在常态课的情况下完成有一定困难,如果平时的每堂课都能着重培养学生某一方面的能力,那也是贯彻新课标的精神了。
案例评析
这是一节教师精心设计、充分体现新课改理念的成功历史课。教师对课程资源进行了合理而有效的开发,如由学生自拍总统府DV,观看渡江战役资料片,展示1949年4月30日在南京创办的 《新华日报》等,既有效利用了地方史资源,又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使学生觉得历史可亲、可近。学生学习效果的高低,应取决于学生是否处于积极有效的学习状态,而这又有赖于学生对教学积极有效的参与。我们看到,本节课上,教师为了让学生充分参与,对教材作了灵活而大胆的处理,有放有收,有取有舍,教师只讲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则分别由女生组和男生组以办历史小报和小品表演方式展现,学生在此过程中获得的是多重的体验、感悟、锻炼、提升,以及同伴之间的交流、沟通、协作。新课改强调学生对教学的参与度,但同时也不应放弃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要求,要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有效落实。我们欣喜地看到,本节课教师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通过读图识图这一环,以 “读、框、圈、标、想”几个步骤,有效落实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教师对本节课作业的布置也有新意,作业以超市形式呈现,有书面作业,也有看电影、参观纪念馆、调查访问、上网查阅资料,给学生提供了多种选择,这种开放性多元化的作业结构形式更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注重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的理念。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教师对战略大决战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领导集体成熟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强调、渲染得不够。三大战役中,毛泽东等中共领导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从全局和战略角度思考,把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演绎得酣畅淋漓。如三大战役的各自特点,三大战役之间相互配和、相互促进的关系,教师应点出。
点评:侯建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2 16:45:00 | 只看该作者
第三章 以合作为主的课堂教学设计
话 说 三 国
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学院附中 陈秋英
学情分析
随着泰山学院附中初一学生对 《三国演义》这部小说的阅读和近期电视剧的热播,学生对三国时期的历史有了一定的了解,并随之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习的热情也不断增加。因此,在学习这段历史时,学生们非常想展示自己的才华。在设计 《三国鼎立》这课时,教师设法充分满足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历史,了解历史,锻炼能力,提高境界。
教学分析
本案例所选素材为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十八课的教学内容,课题是 “三国鼎立”。这一历史时期我国由大一统的秦汉时期开始进入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时期,学好本课可以为学好下面几课打下一定的基础。教材从战争讲到局部统一,讲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展示了很多历史人物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官渡之战、赤壁之战都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这里面决策者的因素有多大作用,如何看待历史人物,评价历史人物,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哪些,从汉的统一到三国的分裂,这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这些问题都值得和学生一起分析探讨。教材所写的三个内容环环相扣,互为因果。
教学设计
1.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学会评价历史人物;
2.学会分析战争胜负的原因,学会比较相似事件的不同之处,学习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的方法分析问题;
3.搜集有关三国人物、事件的材料,并表演和交流;体验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分析得失,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与人相处、合作的能力;体验成功感,体验被认同感。
教学过程
本课采用分组学导的教学模式进行设计。通过自由论坛、表演、小组竞赛、情境复现等形式,营造一种探究、合作的教学氛围和宽松自由的心理环境,并以曹操为主线分析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的胜败得失,以及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影响。辅助的多媒体教学可以进一步创设历史情境,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
先播放电视剧 《三国演义》的主题曲。在歌声中开始对本课的学习。各组纷纷把自己搜集到的有关三国的人物和故事说了个大概,满足了一下表现欲。可称之为七嘴八舌,小试牛刀。
之后,进入正题,由事先准备好的两个组同学表演有关官渡之战前袁绍和曹操不同表现的小品。其余组进行评价,并一起分析胜败原因和影响。教师播放电视剧 《三国演义》赤壁之战前反映曹操心态的一段视频资料。经过前后对比,分析曹操一方实力的变化及对战争结果的影响,再分析赤壁之战的作用,并对曹操及同学们感兴趣的三国人物进行评价,从而学会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方法,并能学以致用,尝试对自己的同桌、同学进行评价,体验被认同感,激发进取心。通过画三国鼎立示意图并配以幻灯片的展示,掌握三国的具体情况,并分析由汉的统一到现在的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最后由学生总结全课,教师布置为下节课作准备的探究性作业来结束全课。
教学片段
师:请同学们欣赏一组和二组同学合编的历史短剧。(学生自我介绍,并用纸在身上标明了身份)
生1:我是袁绍。
生2:我是袁绍的谋士———田丰。
生3;我是袁绍的谋士———许攸。
生4:我是曹操。
生5:我是曹操的谋士。
生6:我是旁白。
田丰:主公,现在不是攻打曹操的最好时机,曹操兵马虽少,但他善于用兵,变化多端,我看还是从长打算吧。
袁绍:怕什么!我有十万精兵,难道还打不过只有三四万人的曹操?你不要长他人的志气,灭自己的威风。
旁白:田丰一再劝谏,袁绍反认为他扰乱军心,把他下了监狱。袁绍开始声讨曹操,两军在官渡对峙。
许攸:主公,曹操的主力在官渡,我们不如趁他后方空虚,派兵去偷袭他的老巢许都。许都一旦被攻破,曹操就完了。即使他不崩溃,至少也会前后受敌,疲于奔命。
袁绍:(表情很冷淡)不行,我要先打败曹操再说。怎么打我都会赢。
旁白:许攸见袁绍骄傲轻敌,注定失败,就连夜去投奔了曹操。
曹操的谋士:主公,许攸来了。
曹操: (边拍手边笑)好啊!您来了,我的大事就一定可以成功了。
许攸:袁绍来势凶猛,您打算怎么对付他?现在你们的粮食还有多少?
曹操:还可以支持一年。
许攸:没有那么多吧!
曹操:对,只能支持半年。
许攸:您难道不想打败袁绍吗?为什么在老朋友面前还说假话呢!
曹操:不瞒您说,粮食只能维持一个月了,您看怎么办?
许攸:我知道您的情况很危急,特地来给您捎个信。现在袁绍的粮食全都放在乌巢,那里的防备很松,您只要带一支轻骑兵去袭击,把他的粮草全烧光,不出三天,他就会不战自败。
曹操:好,就照您说的办。
旁白:曹操连夜行动,烧了袁军的粮草,并大败袁军。兵败的袁绍担心因不采纳田丰的计谋,被他耻笑,又派人把田丰杀了。
(同学们热烈鼓掌。并由第三组同学进行简要点评。)
师:正如第三组同学评价的,这几位同学准备得很充分,表演得也很精彩。下面就请同学们结合曹操和袁绍这两个人谈谈为什么官渡之战曹胜而袁败?
生:因为袁绍骄傲自大,太轻敌,多次错过取胜的大好时机。
生:袁绍还不重视人才,不采纳别人的正确意见。
生:袁绍心眼儿太小,不善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生:曹操善于用兵,有心计。生:曹操很谦虚,能采用别人的意见。
师:同学们分析问题的能力日益增强。官渡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其中曹操和袁绍的个人性格、品行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官渡之战后曹操逐渐统一北方,再请同学们分析一下,原因是什么呢?
生:官渡之战曹操大获全胜,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是统一北方的关键一步。
生:曹操消灭了袁绍的残余力量。
师:我补充一下,袁绍死后,他的几个儿子不团结,削弱了自己的力量。
生:曹操又陆续消灭了一些小军阀。
师:统一北方后的曹操壮心不已,谁会背曹操的 《龟虽寿》一诗,他的壮心是什么?
生:我会背其中的几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生:曹操的壮心是想统一南北。
师:同学们知道的真多,分析得也很好,曹操率二十万大军南下,想要统一北方,结果如何呢?我们先来看一段赤壁之战前反映曹操心态的电视剧片段。看过后,你能说说和以前相比他有哪些变化吗?(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举手)
生:曹操变得骄傲轻敌了。
生:曹操也听不进去谋士的建议了。
生:曹操有点儿像袁绍了。
师: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原因导致赤壁之战中曹操失败呢?
生:曹军不习水战,水土不服,战术失误。
生:孙刘联军占着天时、地利、人和,战术准确。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到位,通过以上的学习,特别是对曹操在两次战争中一胜一负的分析,以及你平时积累的知识和学会的评价人物的方法,你如何评价曹操呢?
经过学生们的热烈讨论,最后形成三种观点。一种认为曹操心狠手辣,生性多疑,心胸狭窄,杀华佗、孔融、杨修等,还曾把袁绍投降的士兵成千上万地杀掉。一种认为曹操有帅才,知人善任,爱惜人才,从下层或者从对手当中选拔人才,心胸宽广。而且曹操还注意发展当地的经济,本人多才多艺,既能带兵打仗,又能写诗作文,令人佩服。有的学生还说出了曹操教子有方,几个孩子都比较有才华。一种认为曹操有功有过,要辩证地看待。教师总结说,同学们对曹操的分析很透彻,更应该肯定的是第三种观点,曹操身上也确实集结着很多矛盾,所以有人评价他是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他对自己的评价是:“设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雄。”而这点正是曹操最主要的功劳,他在一定范围内实现了统一,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所以,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应该主要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他的所作所为是否符合时代的发展趋势。
师:你还对三国中的哪个人物感兴趣,来简要点评一下。
生:我最喜欢诸葛亮了,他不仅足智多谋,而且品德高尚,是智慧的化身,是我们山东人的骄傲。
生:我喜欢张飞,他性格豪爽,粗中有细,是个好汉。
师:以后有机会我们还可以继续探讨三国人物和有关历史故事,现在请同学们用刚才我们评价曹操的方法,评价一下你的同桌。并说说从曹操的身上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同学们对同桌的评价大多采用了一分为二的方法,说得很诚恳,气氛很热烈)
生:什么时候都应该谦虚谨慎,戒骄戒躁。
生:要善于吸取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
生:男子汉要有宽广的胸怀、远大的志向。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读史使人明智”,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多从历史当中学到更多的为人之道、处世之道,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教学反思
三国的历史本身是纷繁复杂的,但学生都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很多学生都知道其中的一些人物和故事。还有个别的三国迷,对三国的历史更是津津乐道。所以课堂上必须给学生一个展示的机会。本课的教学设计完全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七嘴八舌、自由论坛、小品表演、人物评析、事件总结等全由学生分组合作完成,教师仅仅是引导一下而已。学生在竞争与合作及相互的评价中得到了很多收获和快乐。教师对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比较到位,选材精当,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学习的效果。唯一的遗憾是,感觉在还课堂给学生和对教学时间的控制问题上有些矛盾。
案例评析
本案例主要通过学生的活动以及影视资料来创设历史情境,由情境引出问题,由问题引发思考,推动学习进程。几个学习小组之间的合作竞争,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参与和相对兴奋的状态。学生自己组织编演的历史短剧将袁绍、曹操和许攸的性格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既加深了同学对人物的理解,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充分展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相互之间团结协作的能力。
本案例还教给学生分析历史人物的方法,用辩证的观点认识历史人物及历史事件。贯彻本案例的核心思想是对人的关注,既关注了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还历史以血肉,又关注了学生的情感变化,还课堂给学生。并且力求学以致用,让学生对自己的同桌进行评价,达到了学以致用和自我教育的双重目的。而且学生们在聆听对自己的评价时的眼神,会让我们怦然心动,这个年龄的孩子是很需要别人对他的肯定的,他们也很想知道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是怎样的。
在本案例的设计中教者运用了多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音乐、电视片段剪辑以及幻灯片等,的确调动了学生的多重感官,给学生留下更为直观的印象。这种教学方式的收效往往比教师一味地说教要大得多。
诚如教者所说,本案例以学生活动为主,因此很难把握还课堂给学生和对教学时间进行控制这组矛盾。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多下工夫,认真钻研,在实际教学时注意把握课堂动态,真正起到一种“导”的作用。另外,如果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小说、影视作品与历史本来面目的关系,将使教学效果更好。
点评:朱增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2 16:45:00 | 只看该作者
第三章 以合作为主的课堂教学设计
从长安到波斯湾的一次“商贸旅行”
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学院附属中学 刘姗姗
学情分析
泰山学院附属中学生源较好,教学设施齐备,学生获得历史知识的途径相对较广,历史知识也较为丰富。同时,学生对家乡以及身边事物的历史和今天具有浓厚的兴趣,并且乐于展示自己的才华和发表自己的看法,能够积极参与整个学习的全过程,在教师的提示下学生能够主动地从各种不同途径去获取知识。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其知识结构、能力和兴趣等合理地进行教学设计,更多地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让他们主动探究,在参与中获得知识,锻炼能力,培养兴趣,陶冶情操,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分析
本案例所选素材为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十七课的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本课是对前一课 (民族关系)的补充,也是理解下一课秦汉文化如此昌盛的重要前提。本课的主题是中原地区与祖国西北地区不可分割的联系和经济文化交流。课文从三方面展开论述:一是张骞通西域,包括张骞的出使目的,两次出使西域的过程、意义,汉代对西域的管理;二是丝绸之路,包括丝绸之路的路线、意义、文化内涵和地位;三是班超出使西域,经营西域。丝绸之路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1.了解两汉时期汉朝同西域的关系,以及中原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概况。
2.通过多种途径寻找有关丝绸之路的介绍,了解西北边疆的开发历程。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和它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3.在增强对祖国热爱的基础上,产生为祖国边疆开发作贡献的责任感。
教学过程
根据本课边疆开发的史实和祖国现在大西北开发近况设计主题:
神秘西域———张骞两次通西域以及班超的经营
丝国的绚丽———丝绸之路
今朝西域———我为西北作贡献
每一主题体现一个完整内容。三主题之间关系紧密,有助于学生建构完整的知识结构,训练思维能力,更有助于培养学生为祖国建设作贡献的热情。课堂上采取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学生分为六组,各组分别从不同途径查找资料,补充知识。然后,一组同学组成一个生活在汉武帝时期的商队,并选举一个领队,设想如果你要从长安出发到波斯湾作一次商贸旅行,你们准备交易的物品有哪些?你需要作哪些旅行准备?走哪一条路线?
每组各司其职,组内成员各有分工,学生把搜集到的材料经共同整理,最后在课堂教学中共同探讨研究,完成教学。为培养学生想
象、思维、动手、表达等能力,教师设计了全新的教学组织形式:资料搜集展示,自主探究,营造一种探究、合作的教学氛围和宽松自由的心理环境。
导入新课:
本课主要学习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从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了以华夏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到汉朝,这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继续发展,华夏族和其他民族相互交流、学习和融合,形成了以华夏族为主干的融合多民族的汉族。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各民族间的相互交流是历史的主流。自古以来,中国政府和人民十分重视对外交往。中国历史上的对外交往渊源于秦朝,丝绸之路开通后又开始与西方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并且日益频繁。
我们现在经常吃到的葡萄、核桃、苜蓿、胡萝卜、芝麻等,都是从西域传来的,而西域与中原的交通是在西汉开通的。那么,西域究竟在哪里?是谁开辟了中原和西域交往的道路?闻名于世界的 “TheSilkRoad”是什么时候开始的?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学习本课。
导入之后,按照三个主题的顺序依次展开教学过程。
在进行第一个主题学习时,在上节课的基础上理解通西域的目的,通过讲故事的形式认识通西域的过程,探讨汉同西域的关系。
在进行第二个主题学习时,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从各个方面来了解丝绸之路。
在进行第三个主题教学时,从开发祖国大西北出发,出谋划策,立志为祖国作贡献。
教学片段
主题二:从长安到波斯湾的一次 “商贸旅行”
师: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养蚕缫丝的国家。大约在公元前5世纪,我国的丝绸就开始西传,陆续辗转到希腊、罗马、印度。汉通西域后,中西方贸易开始发展,并形成了一条商道。在这条线路中,中国输出的商品以丝绸最具代表性。19世纪下半期,德国地理学家李西霍芬就将这条陆上交通路线称为 “丝绸之路”,之后一直沿用。如果你是一个生活在汉武帝时期的头脑灵活的商人,设想如果你要从长安出发到波斯湾作一次商贸旅行,你们准备交易的物品有哪些?你需要作哪些旅行准备?走哪一条路线?在沿途中会经过哪些地方?
生1:我们走陆上丝绸之路,过阳关,经鄯善,沿昆仑山北麓西行,过莎车,西逾葱岭,出大月氏,至安息,到波斯湾。
生2:我们准备了丝绸,它一定会在大秦成为抢手货,因为恺撒也穿丝绸呢。穿丝绸是罗马男女贵族的时尚,跟着时尚走是不会赔本的。
生3:我们走另一条路:北路。出玉门关,经车师国,沿天山南麓西行,出疏勒,西逾葱岭,过大宛至康居,后到波斯湾。
生4:我们除带丝绸外,还要带大量的中原技术人员,在漫长的沿途中和西域各国做生意,比如凿井、开渠、铸铁等技术人员。
生5:我要和其他商队一块西行,并雇佣有信用的、有经验的驼队,只有沿途安全才是保障,有经验的驼队才能带我们穿越荒无人烟的沙漠,翻过白雪皑皑的葱岭,到达中亚、西亚和欧洲。我们从长安西行,在敦煌补充饮水、食物和草料后,再通过玉门关或阳关,开始艰难的长途跋涉。
生6:我们走海上丝绸之路,从广东出发,沿海岸线,从中南半岛南下,绕过马来半岛,穿过马六甲海峡,通往印度,再走陆路到大秦。这条路虽远但比陆路要安全,因为沙漠太可怕了,气候百变难料。
生7:中国的丝绸之路早在公元前已分为海陆两路。就陆路而言,有西汉张骞开通西域的官方通道 “西北丝绸之路”、长城以北充满着血腥和暴力的 “北方草原丝绸之路”和四川云南山道崎岖的 “西南丝绸之路”;海路则有风平浪静的 “海上丝绸之路”,因转运的大宗商品多为香料,故又称 “海上丝香之路”。这样,丝绸之路实际上有4条之多。
师:同学们考虑的真的很周到,考虑到了多个方面的情况,做了各种准备。那同学们知道现在的丝绸之路已和原来的有很大不同了,哪位同学愿给我们讲讲现在的丝绸之路的一些情况?
生1:楼兰位于罗布泊西北岸,孔雀河南岸7公里,是楼兰故国的都城,丝路上的重镇。楼兰国始建于公元前176年,消亡于公元630年,共有800多年的历史,其东起古阳关附近,西至尼雅古城,南至阿尔金山,北到哈密。楼兰城是楼兰国前期重要的政治经济中心,在丝绸古道上盛极一时。这里地势平坦,水丰草茂,盛产鱼虾、蒲苇、野麻,有玉石、驴、马、鹿、骆驼等,物产富饶,人口兴旺。居民以渔猎畜牧为生。在古丝路上,楼兰道是主要的通道,它从敦煌的玉门关、阳关,翻过三陇沙、阿齐克谷地和白龙堆,经土垠抵楼兰古城,再沿孔雀河岸到西域腹地。楼兰是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十字路口,往西、往东、往南、往北可通向西域全境,形成交通网络,楼兰是古西域交通枢纽,楼兰古城作为一个丝路上的重要城市,在活跃了几个世纪之后突然消失了,直到20世纪初才被探险家发现。
师:丝绸之路是地理大发现前一条世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它不仅沟通了东西方文明,而且促成了这两个文明之间的相互渗透。另外,它对促成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至今它仍是中西交流的主要通道,在我国当今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仍然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师:那丝绸之路为何先兴后衰呢?
(幻灯片展示):从两汉到明代这1500年间,丝绸之路一直承担着内地与西域,中国与欧亚一些国家间紧密联系的任务。但由于各个历史时期政治条件的变化,丝绸之路亦时通时绝。概括地说,两汉时期,丝绸之路把当时世界上的四个文明大国———中国、贵霜、安息和罗马联结起来,并使这四个国家以其经济和文化的最高水平互相吸引。这是丝绸之路的畅通期。
3到6世纪,即中国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虽然处于政治上的分裂状态,但文化与经济仍然有很大的发展。丝绸之路更加充分地体现了它作为贸易与文化交流国际通道的作用。中国的蚕丝技术就是在这一时期传入西方的。
唐代是丝绸之路繁荣畅通的顶峰。长安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国际都会。
但是唐代后期,西北地区被吐蕃与回鹘交替控制,随后东北少数民族的崛起导致了宋、辽、金、夏的长期对峙,使丝绸之路出现了壅梗局面,时间长达400年之久。这期间丝路贸易又回到了通过中间站进行间接贸易的时代。
随着蒙古的崛起和横跨欧亚的蒙元帝国的建立,丝绸之路再次进入繁荣期。
明代,西北边防内缩至河西走廊西部,但与西域的交往还算密切,与中亚、西亚的帖木儿帝国也有贸易关系。只是总体看来,由于西方世界已经进入产业革命的前夜,西方航海业高度发展,丝绸之路已经不再承担它曾经承担的重要使命。从中西交通史的意义看,这时的丝绸之路已经不再闪耀昔日的光芒。这是丝绸之路兴衰史的大概情形。
师:很好!这节课大家从中学到了很多,尤其是咱们的商队,勇于设想,敢于探索,我相信不久的将来你们中一定会出现成功的CEO。作为祖国的未来,我们了解了丝绸之路的兴衰,今天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我们应该怎样建设祖国呢?
生1:我们在开发大西北的过程中应注意植树造林,保护植被,保护环境。
生2:我们应用新技术提高生产效率,不浪费资源,合理地开采利用。
生3:我们应进一步开发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加大对考古方面的重视,进一步探索我国独有的丝绸文化,建设以丝绸之路为特色
生1:我找到了一些文献资料。的旅游线路,利用文化来促进经济的发展。
师:大家的想法确实很独特,很有创意。课后大家可以写一份详细的计划书,做个规划者,我们全班同学一起来讨论大西北的开发,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
教学反思
与现实紧密结合的课堂内容,形象,具体,生动,不仅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也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查找资料切实感受到祖国悠久而发达的文化,为祖国感到骄傲、自豪,并为树立建设祖国的责任感打下情感基础。
在备课和教学过程中,让人切实感受到历史是一门生动、真实而精彩的课程。历史记载了人类艰辛而神奇的生命历程,展示了以人为本的时空长廊;历史演绎了事物与事件的纷繁美丽,具有恒久的艺术魅力。因此,在教学中应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利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真正进入历史,探索历史,感悟历史,构建历史,从中获取基本的历史知识,形成学习历史的能力,养成良好的道德素养和健全人格,使历史课堂教学真正迸射出生动、真实和多彩的生命光芒。
案例评析
在本教学设计中,教师大胆而富有创造性地重新整合教材内容,将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设计成三个联系密切而各有深刻内涵的主题,使学生既学到了历史知识,又了解了现实的重大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采用了多种形式新颖、设计独特的教学方法,始终注意历史与现实间的紧密联系,不仅缩小了学生对遥远历史的距离感,加深了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同时也调动了他们参与整个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另外,教师还注意引导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使学生不断积累历史知识,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同时,教师还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设计,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在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弘扬了民族精神,形成了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树立了为祖国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本教学设计缺乏对历史地图的运用,不利于学生全面认识历史本来的面目,也不利于学生形成清晰、正确的历史时空观念。对部分问题的分析,缺乏从地理、民俗、政治学的角度综合认识,显得有些单薄,不利于全面认识历史问题。对重要历史人物缺少在顽强的性格、执著的品质、坚忍不拔的毅力以及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等精神方面内容的学习和知识铺垫,这就不能充分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及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
点评:朱增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2 16:46:00 | 只看该作者
第三章 以合作为主的课堂教学设计
民族风情展示
南京市扬子第一中学 宰兆勤
学情分析
南京市扬子第一中学原是中国石化集团扬子石化公司所属的企业学校,位于古城南京、扬子江畔。作为国家重点大型企业,学生家长的素质较高,大多数家长具有专科以上文凭。学生的家庭教育较好,个人的整体素质较高。本次教学的班级是这个年级的实验班,学生的总体素质是全年级最好的,全班42人,学生家中80%以上有电脑,可以上网。学生的课外知识较为丰富和全面。这些给本次教学提供了较好的延伸空间。
南京市进行新课程改革已经是第二个年头了。经过一年多的经验积累,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已经逐步适应了新课程改革的步伐。在七年级的教学中,由于教师比较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的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和自学能力都有很大的提高。初二年级学生在心理和生理发育方面和初一年级相比更加成熟,学生对事物的认知结构越来越完善。这些都是历史教师在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在更好地展示学生的个性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自信心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学生对各民族的风土人情有很大的兴趣,动手搜集资料的能力较强,有较强的自我表现欲望,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七年级一年多时间的学科训练,为本课的教学设计奠定了基础。
教学分析
本案例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一课 《民族团结》。
课文主要介绍了两个问题:一是新中国成立后,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制度,实现了民族平等,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愿望,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二是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从财力、物力和人力上给予支持,使少数民族地区得到迅速发展。尤其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给少数民族地区带来了大发展的新气象。
本课重点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同时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也有较大的差异。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是保证祖国统一、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各民族团结起来,为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
本课的难点是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在筹建新中国的时候,中国共产党提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建议,是基于多方面的因素的考虑。这一知识点涵盖的知识面较广,理论性较强,初二学生难以把握,因而具有较高的难度。
教学设计
本课要通过教学设计,使学生了解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史实 (课程标准)。
新中国的建立,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实现了我国各民族的空前团结和国家的高度统一。我国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结果。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1.知识与能力:
(1)知道我国各民族的分布特点;
(2)掌握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内容和意义;
(3)了解少数民族的发展状况;
(4)掌握中央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5)知道西部大开发战略及其给少数民族带来的新气象;
2.过程与方法:
(1)组织学生分组收集和整理有关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的资料,培养学生探究式学习的学习方法,加强学生合作与竞争意识;
(2)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各民族的历史与现实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本课学习,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养成正确的民族观。
(2)通过对孔繁森事迹的了解,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观,逐步确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教学过程
根据本课内容,结合课前布置学生搜集的少数民族民俗文化 (历史与现状)设计两大板块:
多姿多彩———民族风情展示
追根溯源———民族政策讲解
每个板块设计一系列活动。两个板块之间是因果关系。正是有了中国共产党和政府正确的民族政策,才开创了如今大好的民族团结、民族经济持续发展的局面。这样有助于学生建构知识结构,训练思维能力,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民族观。
设计目的在于为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展拓更大的空间,提供更好的平台。课前的收集资料和课堂的知识学习,都是该教学设计中水乳交融、不可分割的部分。
教师课前编写详细的课前预习案,发放给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方法,课前把学生按兴趣分成六个小组。
第一组:根据各自兴趣,搜集少数民族服饰 (服装、图片、视频说明或文字说明)(因该校是企业学校,企业文化做得好,学生可以借到一定数量的少数民族服饰;该校还有实力雄厚的校本课程 《服装设计》,也有一部分学生自己制作的少数民族服饰),并准备服饰表演(选6套服饰)。
第二组:搜集自己感兴趣的少数民族资料 (概况、历史、礼仪、节庆、婚俗、服饰、饮食、建筑、禁忌、宗教等),准备演讲介绍。
第三组:搜集少数民族民歌 (歌名、歌词、音响资料等)、乐器,学唱民歌。
第四组:搜集自己感兴趣的少数民族舞蹈典型动作 (含视频资料),学做并准备示范。
第五组:搜集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状况和典型事例 (特别是近几年来西部大开发后的新气象)。
第六组:搜集党和政府及经济富裕地区支援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人或事 (援藏、援疆等事迹)。
每组各司其职,组内成员各有分工,学生把搜集到的材料,经过小组共同处理、整理,在教师的指导下各自制作成Powerpoint文
件,最后在课堂教学中生生、师生共同探讨研究完成教学。
为培养学生思维、动手、表达、表演等能力,营造以学生学习为主的课堂氛围,教师设计了一系列全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如服饰表演、民歌演唱、民族舞蹈、动手制作、资料搜集展示、自主探究、情景复现、主题演讲等,营造一种探究、合作的教学氛围和宽松自由的心理环境。
设计口字形的课堂空间组织形式,便于学生服饰表演、主题演讲、舞蹈示范、民歌演唱等。每一学习小组由七人组成,设一主持人,小组成员坐在一起。教室的讲台放置一边,摆放教学用具。教师以总主持人的身份,把各个环节灵活地组织在一起,最后达到让学生了解我国民族政策的内容和意义的目的。
导入:
第一小组主持人:现在请同学们猜一猜:这是我国哪一个少数民族的服饰?
第一小组余下六名同学依次进行民族服饰表演 (回族、蒙古族、白族、彝族、壮族、维吾尔族)……
第一小组主持人:评判是否正确?
师:第一小组的同学们表演得非常精彩。大家都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祖国的历史。那么我们的国家一共有多少个民族呢?除了刚才猜到的,你还知道哪些?说得越多越好!
生1:56个民族。有土家族、布依族、朝鲜族……
生2:还有哈尼族、哈萨克族、瑶族、侗族……
第二小组主持人投影其他民族名称。
师: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各民族相互影响,友好往来,已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那么,我国这56个民族的分布情况是怎样的呢? (投影 《中国民族分布图》,引导学生分析)哪位同学能上台来讲一讲我国民族分布的格局特点?
第二小组代表:……
随后,按照两个板块的顺序依次展开教学过程。
以维吾尔族为例介绍我国少数民族风情。
举例说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巨大的发展变化 (一是历史与现状,二是西部大开发以来的新气象)。
第三小组:演唱少数民族民歌,表达其建设美好家园、过上美好生活的喜悦。
以此引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巨大变化的原因,自然过渡到我国的民族政策。
教师进行民族政策讲解。
第一部分:民族区域自治
全体动手操作:把壮、回、藏、蒙古、维吾尔族人送回家 (在自制的中国小版图上找贴)。
第四小组代表:讲述我国实现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后,少数民族经济现状 (渔猎经济、农业经济的落后贫穷)。
自然过渡到第二部分:各民族共同发展
教师提供一组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数据,并指导学生阅读第53页相关课文,强调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人、财、物的支援。
第五小组代表:讲述中央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支援;讲述孔繁森的故事。
放映一段有关孔繁森的视频介绍,感性认识孔繁森。
讨论:谈一谈自己对 “孔繁森精神”的认识。
师:建国50多年来,在国家的大力帮助和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少数民族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与东部,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还是很大的。为此中央站在时代和发展的高度提出了一大战略,是什么?有没有取得什么进展?
第六小组代表:介绍西部大开发战略。
课后延伸探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大意义本课小结。
知识竞赛:
一是出示1980年版人民币:1角、2角、5角、1元、2元、5元、10元,判断人民币上人物像的民族名称;
二是第三、四组同学进行民族舞蹈典型动作示范、民歌演唱,判断其所属的民族。
最后,投影打出苗族歌手宋祖英演唱的 《爱我中华》歌词,同学们随着歌曲学唱这首歌。让同学们在音乐声中体会民族团结的伟大意义,在歌声中结束本课。
教学片段
板块一:多姿多彩———民族风情展示
第二小组代表上台指图 《中国民族分布图》讲述:同学们可以从图上看出:新疆、青海、西藏、云南、贵州、黑龙江、吉林这些省区的少数民族比较集中,而这些省区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北、西南和东北等地,这也是我国少数民族的主要居住地。少数民族大多同汉族交错分布,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汉族分布遍及全国,少数民族多分布在边疆地区。
师:这位同学说得很精彩!我国秦汉以来,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并经过了2000多年不间断的发展。各民族之间虽然有矛盾和战争,但是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和睦、友好、互助、联合的关系却是主流,各族人民齐心协力,都为促进祖国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各民族在发展中,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现在我们就从众多民族中选取一个民族展示多彩的民族风情,请第二组同学进行 “民族风情”主题演讲。
(第二小组同学边演示搜集整理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边进行演讲。)
生1:刚才赵梦薇同学展示的就是维吾尔族的服装。
维吾尔族人的衣着,一般都比较讲究。老年男性喜欢穿右衽斜领无纽扣的 “袷袢”(长上衣),腰系长带,足登 “买斯”(软底鞋),外套 “喀拉西”(套鞋);中青年男性喜穿小花或花格衬衣,西式长裤,外着西服或穿便服,喜穿皮鞋,头戴四楞小花帽 (称作 “朵帕”);妇女无论冬夏喜着裙装,上身着西装外套,下身穿长裙,足穿长筒袜和皮靴,头戴花帽或系纱巾,冬季则围以大方巾。现在城市居民一般穿时装。城乡妇女均喜欢戴首饰,以耳环、手镯、戒指比较多见,也有戴项链的。年轻姑娘有画眉的习惯,将两眉画连在一起。小女孩逢年过节,有的喜欢梳十多条小辫垂于脑后。已婚妇女梳两条辫子,近年来梳新式发型的逐渐增多。
(依次由学生介绍维吾尔族人的礼仪、节庆、饮食、禁忌、建筑和代步工具)
……
师:刚才这几位同学给我们介绍的维吾尔族风情,把我们带进了新疆多姿多彩的维吾尔族文化。可见同学们准备充分,积极性很高。大家想过没有,其他少数民族也和维吾尔族变化一样大吗?
第五小组主持人:(边操作多媒体课件,边介绍)我们小组搜集了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变化的图片。
生1:这是西北少数民族放牧牲畜方式的转变。过去靠马车转移牧场,现在靠汽车。过去是骑在马上放牧牲畜,现在是骑着摩托车、坐着汽车放牧。
生2:这是过去蒙古族居住的蒙古包,又矮又狭小,生活用品较少,缺少文化、娱乐设施。如今的蒙古族居民住上了宽敞的瓦房,有的还住上了两层小楼。房内通上了自来水,装上了电话、卫星电视,用上了手机,有的还拥有了电脑,装上了宽带。
生3:解放后,党和政府把加快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建设作为一项根本性的方针加以实行。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一大批重点工程项目在少数民族地区建设。这是我搜集到的图片资料:新疆克拉玛依油田、内蒙古包头钢铁公司、四川攀枝花钢铁公司、刘家峡水电站、新藏公路、川藏公路、青藏公路和铁路、兰新铁路、南疆铁路、西气东输工程、西电东送工程等等。它们的建设带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
师:面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巨大变化,各族人民用自己的歌声来抒发对自己民族发展的自豪,对党和政府的感激之情。第三小组的同学们将带给大家美妙动听的民歌。(由学生演唱 《翻身农奴把歌唱》、《唱支山歌给党听》、《达坂城的姑娘》、《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等著名歌曲)
……
师:同学们的歌声的确美妙动人,也的确反映了我国少数民族人民对党和政府的感激之情。那么,解放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巨大变化的获得又是靠什么来保证和实施的呢?
生齐说:靠党和政府正确伟大的民族政策。
师:那么,我国的民族政策包含哪些内容?
生1:民族区域自治。
生2:民族平等、民族团结。
生3:还有 “各民族共同发展”。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完整。在新中国刚刚筹建的时候,中国共产党就提出了各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都是国家的主人。为了加强民族平等与团结,我国政府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施了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那就是———
生齐说:民族区域自治。
教学反思
本课的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我国民族政策的内容和意义,特别是意义。而它的伟大意义在于使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生活发生巨变,赶上东部发达地区。通过少数民族的风情展示、历史与现状展示、民歌演唱等形式,让学生深切地感觉到我国民族政策的正确与伟大,以及它所带来的少数民族地区的巨大变化,从而在学生心中形成正确的民族观。在本课的教学中,这个目的已经实现了。同学们普遍感觉到上这节课收获很大,不仅提高了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能力,还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表演能力,大大提高了竞争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学习的意识,加深了自主探究式学习方法的体验。本课教学确实体现了新课程改革以学生为主、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理念。
当然,在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教学时间不容易控制,教学内容还需要更加精练,课堂教学形式、教学手段还需要更加优化等等。这些问题在以后的教学中将逐步得到改进。
案例评析
这是一堂让学生充分动起来的课,从课前到课堂,学生在不断地动手,动口,动脑,有说有笑,又唱又跳,在充分的体验和感知中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服饰表演、民族舞蹈、民歌演唱、动手制作、情境复现、主题演讲等多种形式,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演绎得充分而热烈。多媒体等视频音频设施的穿插运用,使学生的多重感官得到刺激,营造出活泼、宽松、热烈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动起来是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特点。本节课为了让学生动起来,教师可谓想方设法,精心设计。从效果看,学生确实动起来了,而且动得有声有色。但这里应强调的是,作为教师应思考如何让学生思维上的动多于形体上的动。只有学生的思维动起来了,才是具有实质意义的活动。就本课的设计而言,能否就重点内容进行一些有思维空间的开掘与拓展呢?如民族区域自治是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政策,我们实行这一政策的历史和现实因素有哪些?它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有何意义?对照当今世界由民族问题引发的纠纷和冲突,我们究竟应树立怎样的民族观?
点评:侯建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2 16:46:00 | 只看该作者
第三章 以合作为主的课堂教学设计
两河流域文明成果的收集与展示
南京第六中学 鲍 芳
学情分析
南京第六中学位于江苏省会———南京市区内。学生获取历史知识的途径较多,可以通过图书馆、博物馆、因特网、电影电视、报刊广播等多渠道来了解。然而,作为初中的学生,显然知识储备不够丰富,但是一方面他们对于富有神秘色彩的古老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另一方面他们也具有较强的合作意识,能够积极展示自己的成果,懂得搜集和整理历史知识的一些方法。因此,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充分考虑了本校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以期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分析
本案例所选素材为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课的教学内容,课文标题为 “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之前的内容是人类的形成,之后的内容是西方文明之源———希腊与罗马。它们都与本课有着一定的联系。学好本课可以更好地了解灿烂的上古人类文化,拓展学生的视野,也为后面内容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课文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介绍古代埃及、古代两河流域与古代印度的文明,突出了各个文明发展的鲜明特点:古埃及人追求死后的永生,古代两河流域频繁的政权更迭与民族变迁,以及古印度人严格的种姓制度。
教学设计
了解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历史,包括埃及、巴比伦、印度等文明古国的相关史实。
搜集文明古国的相关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活动。
能够通过对汉谟拉比法典、印度种姓制度等相关知识的学习,认识奴隶制度的残酷性;思考与探索金字塔的建筑历史,了解空中花园,认识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体会古代文化的灿烂成就。
教学过程
1.设计思路:根据教科书内容,并结合三个古国的文化特点,设计了三个主题:
金字塔的国度———追求永生的埃及
新月地的文明———两河流域的繁荣
瓦尔纳的世界———古老神秘的印度
每个主题都应体现该古代文明的特点,但不要求面面俱到。三种文化之间存在共性也有差异性,力求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认识到这一点,并掌握这些古代文明的最基本特性。训练他们灵活的思维能力与开阔的世界观,最关键的是通过认识不同地区、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初步形成一种宽容的民族观和正确的价值观。
将学生分为三个小组:第一组负责收集古代埃及的相关材料,包括神话传说故事,注意古埃及的几个分期,重点了解金字塔;第二组负责收集两河流域古代文明的相关材料,包括几个时期主要的国家(或地区):苏美尔城邦时期,古巴比伦,亚述,赫梯,腓尼基,希伯来人的国家,特别强调汉谟拉比法典;第三组负责收集古印度的相关材料,注意搜集宗教文化,便于联系种姓制度的学习。
每个小组只收集自己的专题材料,选出一个组长,进行分工。学生首先各自收集资料,然后小组集中,对材料进行整理和简单分析,最后在课堂教学中展示和运用。可以采用形式多样、气氛活泼的组织形式,如知识竞答、识图比赛、图表制作、展示资料、情境复现、自主探究、以画说史、专题演讲、热点辩说等。通过这些活动锻炼学生的想象、思维、动手、表达、合作能力以及综合能力,创造一个热烈的自主学习氛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
可以选择几个较有代表性的视频 (或具有民族色彩的音乐),在课堂上播放,创设历史氛围,使学生身临其境,以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课堂上可以将学生分为三个方阵,分别选取代表色做成组员榜(古埃及方阵可用金黄色,两河流域方阵可用咖啡色或深红色,古印度方阵可用宝蓝色)。以各组收集资料的多少与质量 (或者竞赛得分)作为平时成绩的参考。教师充当主持人 (或由学生担任),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2.教学过程
导入:(导入可以用图片、视频、音乐、联系旧知识、讲故事等多种方式,限于篇幅,仅展示两种)
(1)图片导入
(1)图片导入
(幻灯展示古埃及金字塔图片,或其他与古埃及、两河文明、古印度相关的图片,教师引导学生辨认,引入新课)
(2)故事导入
狮身人面像的故事 (略)
师:这个故事中提到的斯芬克斯是什么?(古埃及狮身人面像)与我们要了解的内容有什么关系?吉尔迦美什的故事 (略)
师:这个故事被记载于一部史诗 《吉尔迦美什》中,它起源于苏美尔时代,经历各代传诵,至古巴比伦时期才编订成书。那么,苏美尔时代指的是什么?古巴比伦国家在今天的什么地方?现在,我们就一起去挖掘时间长河中的宝藏吧。
导入以后,可以按照教材顺序依次展开三个主题,也可以颠倒次序进行教学,重要的是过渡自然。
进行古埃及主题的教学时,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联系古埃及各个时期的历史,重点介绍金字塔的建造历史与文化意义。整个过程可以穿插大量的墓室壁画,通过介绍壁画,介绍古埃及人的世界观和对死亡的认识,同时欣赏古埃及艺术独特的 “正面律”(人物的脸是正侧面,但眼睛是正面,双肩均露出,腰部以下又是侧面)。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进行两河流域主题的教学时,需要结合古代地图,对该地区频繁迁移的民族和更迭的政权进行整理,避免学生混淆不同时期和地区的文化代表。可以组织学生在交流材料的基础上,制作精美科学的图表或时间表,理清思路。
进行古印度主题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展示一些印度教中几个主神的形象,由学生介绍古印度人的宗教观和世界观。由于古印度是佛教的发源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问题提升到一定的哲学高度 (注意不能太深奥,要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为以后的学习埋下伏笔。
最后,联系中国古代文明的旧知识,思考大河流域对人类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认识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将学生的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
教学片段
主题:新月地的文明———两河流域的繁荣
师:刚才我们了解到古埃及人的历史与文化,现在我们将目光稍稍向东移动,来到两河流域。两河流域组的同学们收集了哪些相关的资料?现在就请他们展示自己的成果。
生1:两河文明,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两河流域的定期泛滥,使两河沿岸因河水泛滥而积淀成适于农耕的肥沃土壤。史书称两河流域为 “肥沃的新月地带”。约公元前3500年左右,这里产生了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几个民族先后成为两河流域的主人,共同创造了两河文明。古希腊人把两河流域 (相当于今天的伊拉克一带)叫作 “美索不达米亚”,意思是 “两河之间的地方”。美索不达米亚又分两个部分,南边叫巴比伦尼亚,北边叫亚述。巴比伦尼亚南部为苏美尔,北部为阿卡德。两河文明时代最早的居民是苏美尔人,他们在公元前4000年以前就来到了这里,两河流域的最初文明就是他们建立的。后来的阿卡德人、巴比伦人、亚述人以及迦勒底人,继承和发展了苏美尔人的成就,使两河文明成为人类文明史上重要的一页。其中巴比伦人的成就最大,因此,两河文明又被称为巴比伦文明。
生2:我整理了两河流域的大事年表。
(展示大事年表)
师:看了大事年表,我们对这一地区的文明发展有了更清楚的认识。那么,两河流域的文化有什么成就呢?当地人使用什么文字?和中国的甲骨文有没有相同点?
生3:楔形文字与甲骨文一样,都是象形文字。约在公元前3500年,苏美尔人发明了象形文字,后来发展成表意和指意符号,到公元前2800年左右基本成形。最早的苏美尔文字刻在石头上,约在公元前3200年,苏美尔人开始采用泥版刻字,即将文字刻在湿润状态的粘土制成的板状物上,然后用火或者阳光烤干。苏美尔人留在泥板上的文字,由于笔画像楔子,所以称为“楔子文字”,又叫 “钉头字”或 “箭头字”。楔形文字后来流传到亚洲西部的许多地方,为人类文明做出过重大的贡献。
生4:在科学成就上,两河文明的数学和天文学极为发达。他们发明了太阴历,以月亮的盈亏作为计时标准,把一年划分为12个月360天,大小月相间,大月30天,小月20天,并发明置闰方法。把一小时分成60分,一分为60秒,以7天为一星期等等。在数学方面已会做加减乘除四则运算,会解一元二次方程,发明了60进位法和12进位法,但没有表示 “零”的记号。他们把圆周分为360度,在求圆面积时,他们用3或3?1代替。
生5:在法律制度上,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颁布了一部法典,并命令把法典刻在石柱上,竖立在巴比伦马都克大神殿里。这部法典一共有282条,刻在圆柱上共52栏4000行,约8000字。该法典分为序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正文共有282条,其中包括诉讼手续、盗窃处理、租佃、雇佣、商业高利贷和债务、婚姻、遗产继承、奴隶地位等条文。汉谟拉比法典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情况———奴隶主、自由民、奴隶的社会地位是不同的。这是迄今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的、比较完备的一部成文法典。
生6:迦勒底人建都巴比伦后,复兴巴比伦文化,史称新巴比伦时期。这是两河文明的最后阶段。新巴比伦的城市建筑非常讲究,传说有称为世界七大奇观之一的巴比伦空中花园 (Hang?ingGardensofBabylon)。这座花园据说是当时的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 (约公元前630—前562年)为他的一位思念故乡的宠妃米底亚公主而建的。空中花园上栽满了奇花异草,并有完整的供水系统。令人叹为观止的是,古巴比伦人在2500年前就成功地采用了高层建筑防渗漏技术。当时到过巴比伦的古希腊人称之为世界奇迹。
师:两河文明在大家的介绍下,显得越来越丰满,更加吸引人了。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想过,两河文明为什么会消失呢?
生1:因为不断有外来民族来到这个地区,经过长久的战争,两河文明终于逐渐消亡了。
生2:后来有其他文明不断兴盛起来 (如希腊和伊斯兰文明),逐渐取代了两河流域的古文明。
生3:我看了亚述古都遗迹的图片,发现周围十分荒凉,可以说是寸草不生,我想,两河文明的灭亡会不会与乱砍滥伐,破坏当地生态环境有关?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两河文明消亡的原因是复杂的,一方面,外部的新兴文明如希腊和伊斯兰文明的征服和取代是重要的原因,另一方面,过度的农业开发恶化了先天不足的生态环境也是一个主要的内因。结合现在的生活,我们能从中学到什么教训?得到什么启发?
生1:我们应该注意保护环境,不要重蹈两河文明的覆辙。比如现在的土地流失问题,如果不解决的话,粮食生产将发生困难,不利于国家的发展。
生2:我们要将优秀的民族文化延续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这些文化,不能让中华民族的文化消失掉。
生3:巴以冲突,美国与伊拉克的战争,都发生在这个地区。新闻上说,战争破坏了不少文物古迹,我觉得非常可惜。我们要避免战争的爆发,战争会破坏人类的文明。
师:说得好,这位同学还联系了时事新闻,谈到了政治问题。希望同学们通过了解两河文明的兴衰,体会到古代文明的辉煌成就,并且以史为鉴,将我们中华民族的辉煌文化发扬光大。
教学反思
本课内容十分丰富,花费了两个课时。按照新课改的思路,多让学生动手动脑,教师的主要作用就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古代史内容,学生本来就很感兴趣,本课讲述的又是四大文明古国的历史,因此学生非常积极地搜集资料,参与活动。而这样的课,也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使他们更广泛地了解世界的历史。
在备课和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对古代史学习的热情很高,甚至一些平时对历史课没什么兴趣的学生也频频向专题组的同学发问,充满了对历史与文化的好奇。因此,在课堂结束前,教师布置了几个活动探究题,供学生自愿研讨。比如:“古埃及金字塔为什么要建成这样?有什么特殊意义?”“为什么两河流域各时期的文化特点不尽相同,而不是像其他文化一样具有很强的传承性?”“古印度的等级制度为什么如此严格?”
同时,为了配合教材的编写目的,让学生学以致用,教师还鼓励学生将世界史学习与英语学习联系起来,在了解历史的同时,提高英语阅读和表达的能力,学生对此也很感兴趣。如讲巴比伦空中花园时,学生不仅应教师的要求给出了英文名称:HangingGardensofBabylon,还对其作了解释:这个名字纯粹是出自对希腊文paradei?sos一字的意译,当然不是说花园吊于空中。paradeisos一字直译应译作 “梯形高台”,所谓 “空中花园”实际上就是建筑在 “梯形高台”上的花园。希腊文paradeisos(空中花园)后来蜕变为英文paradise(天堂)。这样学习,有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总之,新课改的目标是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需要师生之间多沟通,学生之间多合作,课内外资源相配合,学科之间相联系,在保持学生创造性和多样性的基础上,实现知识的获取,能力的提高与情感的升华。
案例评析
新课改的重要理念是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如何能得到充分而有效的体现?新课改提出要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学生进行基于建构基础上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本教学设计的最大特色是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方式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学生在课前按照老师的布置要求,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相关历史资料的收集、整理,课堂上各小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这一过程的完成,必然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热情与责任,必然要求学生对历史信息进行收集、提取、整理、分析等思维活动,必然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显然,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过程中,得到的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多维目标的培养、提升、体验。教师通过知识竞答、识图比赛、图表制作、情景复现、以画说史、专题演讲等多种形式,使课堂教学氛围始终活泼而热烈,学生学习热情高涨而持久。教师在教学中还能适时引导学生探究深层次问题,如:两河流域文明为什么会消亡?对我们有何启示?并将世界史内容与英语学习有机结合 (巴比伦空中花园一词由来),看似随意,实则精心。
需要提出商榷的是,当教学的基本内容由学生介绍讲解时,教师的主导作用 (指导、引导、辅导)如何有效地体现出来?教师的作用有隐性和显性之分,课前布置要求是一种指导,课堂中的适时提问是一种引导,但仅有这些似乎还很不够,教师对教材基本内容的处理,尤其是对重点的突出、难点的突破、关键点的开掘和提升,是不能指望单靠学生的自主或合作学习就可以实现的。例如本教学片段中对汉谟拉比法典这一重点内容,突出开掘得就不够。如何让学生的平面化叙述转换为立体化叙述,有赖于教师的作用。教师不能只做主持人或旁观者,而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积极有效的指导者、促进者、引领者,这也是新课改的重要理念。
点评:侯建飞
实施与操作
由于历史学科本身包罗万象的特点,故其合作学习的目标相比其他学科更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的特点。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如能在课程改革形势下通过组织有效的合作学习形式,既能顺利完成课堂教学目标,又能在有意义接受学习和探究性合作学习之间寻找一个 “中间地带”,才能真正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1.异质分组,科学合理
1.异质分组,科学合理所谓异质分组是按照成绩、能力、性别、家庭背景混合分组,一般以4人为一小组,要求各小组的总体水平基本持平,每个小组都应是全班的缩影或截面,各小组之间具有同质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为互助合作奠定了基础,而组间同质又为各小组展开公平竞争创造了条件。具体操作为:①每小组设发言人、记录员、纪律员、主持人各一名;②每小组安排一名成绩较好、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和一名基础较差、不善言语的学生,另外两名中等学生;③各小组间情况均衡;④指派基础较差的学生担任 “发言人”,由他把本小组讨论的意见向全班表述出来。在战略大决战的教学案例中教师分四人为一小组,合作探究 “共产党为什么在三年内就能以弱胜强,打败国民党?举例回答”。
2.创设情境,营造目标
教师事先要对课文进行钻研,据教学目标要求精心编选既有知识性又有思想性且带有一定思辩性的问题,在课堂上创设情境。在 《东渡前鉴真与弟子的对话表演》的教学案例中,教师营造和谐良好的课堂气氛,设计了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如历史短剧表演、故事演讲、视频音乐欣赏、情境复现、知识竞赛、分组讨论等形式来创设历史情境,使学生在亲历体验的基础上,感悟历史人物的思想言行。在 《商鞅舌战群臣场面的再现》的教学案例中,教师先从学生喜欢的历史人物到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学派的历史人物然后到法家学派的商鞅体现了认知过程的层层递进,最后引出学生要合作探究的问题:“商鞅变法是怎么回事?”
3.小组合作,协作探究
教师确定合作内容后,应根据学生实际,指导其分配合作任务。所有的合作组内都需要任务分配,即前面所述的角色分配。还有些合作需要组间的任务分配,合作活动的开展体现了在共同目标下,学生个人独立活动和小组成员协作交流的有机结合。人人参与、智慧共享和共同发展是合作学习的目的。设定问题后,小组成员互相交流,互相辩论,形成一定共识,也形成有争议的分歧点,并推选出发言代表,然后再进行课堂辩论。当然,协作的形式也要根据内容而各有侧重,如调查活动的资料交流,实际活动的拟订计划和协同操作等。刚开始学生的合作意识不强,教师更应重视任务的落实,可用事先设计活动提纲等方式提示学生。如在 《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的小组介绍》的案例中教师设计 “预习案”,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认真学习,再由组长负责分配任务,各组成员根据 “预习案”内容去查找、收集资料,之后小组进行交流和筛选,并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演示。在监控的过程中,教师要尽量用具体的语言说明,因为具体的语言能够强化学习,并可以促进学生将术语与他们的学习连接起来,从而促进正向迁移。
4.竞赛交流,展示成果
合作学习最终要让各小组向全班交流,分享成果。组间交流是学生之间互动的重要形式,是合作学习的必要环节。学生可通过它了解到其他组的动态,获取更广泛的信息,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交流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就是认知与技能方面,过程与方法方面,情感与价值观方面的交流,这种交流实现了资源共享,达到了更大范围的资源整合。如在商鞅变法的教学案例中,教师通过设计学生的历史短剧表演,来进行学生对商鞅变法精神的情感交流。
5.综合评价,反思延伸
合作学习的评价目标和尺度是 “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并且将评价重心由传统的鼓励个人竞争转向小组竞争。因此,评价从内容上应注重过程性评价,从对象上应注重对小组的评价。在战略大决战中教师设计生生互动,用巾帼赛须眉的比赛交流形式,对女生组设计的淮海战役小报进行评价,评出了最佳美工奖、最佳设计奖、最有创意奖、最需改进奖,在最后,教师还别出心裁设计了作业超市,体现了教师具有新课程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的理念。
适当将个人与小组的成绩挂钩,激励学生的责任感,促成合作的进行。教师依据具体合作学习的目标和内容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可适当结合学生自评、组内互评或组间互评和师评,并且让学生在明确任务的同时也了解评价标准,教师要引导学生及时对活动进行反思,是否有效地完成任务,是否学术性倾向太强,而忽略了小组成员之间有效的协同关系,积极的互赖和个人责任。合作学习是一种愉快的学习,如果没有人感到快乐,那肯定是出了问题,要及时找出问题的根源和解决的办法,利于合作学习的健康进行。
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对小组科学分工的过程中,教师要设定小组中的两种角色,一种是学习的操作者,一种是学习的检查者,这两种角色要由小组成员轮流担任。
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设计有深层次、启发性、激励性和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来组织学生的合作,对于简单的知识或者书本上有现成答案的内容,无须合作学习即可完成。新教材已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活动,教师可优先选择这些活动来组织合作,遵循从认识主体———尊重主体———发展主体的教学原则,而且要保证学生活动的足够时间和空间,并给予系统的历史学法指导,还要调动学生对历史学习的情感、兴趣、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并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在分组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好监控和调控。教师要把大部分时间用于观察合作小组的学习情况,除了正式的观察外,教师可以采用检查表,列出一些问题提供观察,如:①学生真的理解学习任务了吗?②学生都参与了吗?所有成员相互支持,相互给予反馈了吗?能够处理一些有益的争论吗?③学生是否朝着预定的标准努力?成功的标准定得是否合适?等等。另外要注意调控,课堂调控可分为宏观和微观。宏观调控是指教师对合作活动时间和内容上的安排,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课堂时间又是有限的,教师应根据实际灵活调控。微观调控是指在活动中教师深入学生,控制课堂纪律,注意是否离题,适当解答问题,观察学生表现,检查完成情况和及时点评等。
在小组交流中,教师可采用自愿和指定相结合,选取有代表性的小组汇报,引导其他学生耐心、礼貌地倾听,鼓励组间的提问和组内的互助解答。学生积极性较高,教师应注意在不同活动中创造机会让各组都有机会汇报。
实践表明:合作学习在转变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发展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虽然当前所进行的合作只是初级的合作,存在着许多问题,如现有班级过于庞大,课堂时间和教学条件的限制,缺乏规范评价,学生的两极分化,合作纪律的难以维持等。但是,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践将日趋完善,各种问题将得到逐步解决,合作学习方式将更广泛地应用在中学历史教学中,为实现新课程理念、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起到更积极的作用。
讨论与探究
1.什么是合作学习?你认为怎样的教学内容适合以合作为主的课堂教学设计?
2.以合作为主的课堂教学设计有哪些步骤?要注意什么问题?
3.模仿 《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的小组介绍》教学片段的写法,重新设计第三小组的合作学习过程。并对其教学设计作出说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7#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2 16:47:00 | 只看该作者
第四章 以体验为主的历史课堂教学设计
引  言
孔子曰:吾听吾忘,吾见吾记,吾做吾悟。根据资料阅读的信息,我们能学习到百分之十;听到的信息,我们能学习到百分之十五;但所经验过的事,我们却能学习到百分之八十。因此,历史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对学习活动的思考与体验,肯定学生以自己独特方式认识和感悟世界的能力,关注学生的内心体验,让学生参与教学,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体验学习,就是借助过去的经历,运用直觉,通过感悟来理解事物,是强调知识与学习主体互动联系的学习,注重学习者全过程深入地参与,突出人与人、学生与教材双向交流沟通,不强求划一认识,而尊重个体差异,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建构属于自己的富有个性的知识意义。它突出的不是对知识体系原封不动的储存,而是强调自我的感悟与发现,是一种变书本化为人本化的学习。
体验学习给学生搭建一个情感体验的舞台,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课堂教学,使学生从已有的经验和内心情感出发,对已有的或者正在进入个体心理加工过程的经验进行直觉性加工和改造,使个体经历过的或者正在经历着的事件、认识、情感得到进一步组织和整合,从而产生某种新的意义和价值,达到知、情、意的统一。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其求知欲和创造力被激发出来,从而有利于他们摆脱厌学情绪。
漫画北京人的一天
南京市第二十四中学 金波
学情分析
南京市第二十四中学是南京市一所普通中学,学生的来源和重点中学相比有较大差距,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较为狭窄,课余查阅资料的途径也有较大的局限性。大部分学生主要靠课本获取历史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利用现有资源,充分挖掘教学潜力。
刚刚入学的初一学生正处于中小学衔接阶段,他们告别了熟悉的小学生活,进入了期待已久的中学阶段。然而陌生的学习环境和完全不一样的课程设置,使他们无论是学习方法还是心理承受能力等各方面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一堂生动有趣的起始课,是培养学生对整个历史学科学习兴趣的重要环节。因此,本课作为中学阶段的第一节历史课,意义重大。
作为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教学中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式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梳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等各项能力。
教学分析
《祖国境内的原始居民》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的第一课,本课简要介绍了祖国境内旧石器时代远古居民的生活景象。
我国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遍及南北,十分丰富。本课以三个遗址为典型,分别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元谋人,以发现头盖骨化石闻名世界的北京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典型代表山顶洞人。
“北京人”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北京人是 “旧石器”时代远古人类的典型代表,它的发现成为古人类考古和研究史上的里程碑。教材主要从北京人的发现、北京人的体质特征、石器的制造和使用、天然火的使用以及艰苦的群居生活等内容,全面而简要地勾画了北京人的生活状况。
“山顶洞人”是本课的又一重点。山顶洞人生活的时间比北京人晚数十万年,已处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时期。教材对“山顶洞人”主要从体质形态、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人工取火、使用骨针缝制衣服、结成氏族等方面,展现山顶洞人的生活状况,反映出他们与北京人相比所取得的长足进步。
本课的难点是所讲内容距今久远,只有依据考古发掘成果进行科学推断,并结合必要的、合理的想象,才能理解和掌握本课的基本内容。
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
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二)课程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和掌握有关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基本生活景象。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看图 “对比一下,古猿、北京人和现代人的头部有什么区别”和 “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思考和探究 “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进行比较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中国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周口店古人类遗址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教学过程
导入:
方法一:什么是历史,介绍历史的定义
通俗的说法,即过去的事。权威解释,即自然界、人类与人类社会三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广义的自然界的历史,教材未涉及;人类的历史涉及了一些,即第1、2课中的主要内容;狭义的人类社会的历史,即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关于人类社会:你知道人类社会有哪五种社会形态吗?
方法二:神话故事
介绍世界各地的神话对于人类起源的不同看法,逐步引入科学的认识,即马克思主义对人类起源的看法,再进入新课。
世界各地的神话传说对于人类的起源问题几乎都有所涉及,但是由于居住区域、发展程度、文化传统的差异,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神话传说对于人类起源的解释均有一定的差异。概括起来,共有4种说法:
①神造说———如西方人所说的上帝造人,我们中国人所说的女娲造人等等;
②化生说———如古埃及人认为人是由猫变成的;
③进化论———如达尔文的进化论;
教师可以请学生辨别,以上三种说法中哪些是比较科学的?学生基本上都会认为达尔文的进化论是科学的,实际上达尔文的进化论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就是人类进化的动力问题。这个问题是由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进化论解决的。
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进化论认为,人类进化的最大原因是 “劳动”。这种说法可以从古人类的遗址中得到证明。然后进入新课的学习。
方法三:播放大猩猩或黑猩猩的科学录像。
请学生讨论:“人是由猴子变过来的”这种通俗的说法是否正确
这种说法当然不够科学,人和猴子都属于哺乳动物中的灵长类,但是人类是由类人猿演变而来的 (跟人类最接近的其实是黑猩猩,据科学家的研究,黑猩猩的遗传基因与人类的遗传基因序列相差为1?44%)。
一、我国最早的人类
1.元谋人
教师简要补充元谋人的相关知识
找一找:我国最古老的人类有哪些生存技能?
大胆说:为什么我国最早的人类出现在云南省?
议一议:为什么说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人能制造工具?
2.北京人
比一比:与元谋人相比,北京人有了哪些进步?
才艺小展示:《漫画北京人的一天》
回归原始:想象一下北京人一天的生活是怎样的。
课堂讨论:
(1)比较古猿、北京人和现代人的头部有什么区别。
(2)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强调劳动使原始人得以进化。
想一想:(活动与探究2)
观察北京人使用过的石器图片,思考其制造和使用方法。
3.山顶洞人
(1)议一议:将山顶洞人与北京人相比较,看看哪些方面又有了进步。
(引导学生思考手足分化、直立行走对大脑发展有何影响,主要是体格、外貌上的。)
理解 “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制造并使用生产工具
(2)阅读材料
阅读教材第2页的 《韩非子》节选,理解北京人是群居的,思考群居有什么好处,到山顶洞人生活时期,人的群体是由什么关系联系的?这种群体被称为什么?(氏族)
(3)作业:绘制图表:将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各类情况制成表格或图表,标出时间与重要进步。
附录:中国境内远古人类比较表
考考你:在原始人的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
火的来源、作用、保存方式有哪些?照明,御寒,熟食,自卫
教学片段
《漫画北京人的一天》教学片段
师:课前大家已经看了我给你们发的历史学家贾兰坡先生写的 《原始人的群居生活———北京人的一天生活》,根据老师的要求,大家用漫画的形式来表现北京人一天的生活。同学们准备好了吗?下面请同学来展示你们的才艺。
生1:大家好,我画的是北京人一天的生活,早晨起床男人和女人们为今天的食物作准备。大家看:第一幅是女人们去采集植物果实,第二幅是男人们在打猎,第三幅是老人们在照看孩子,第四幅是夜晚大家围坐在篝火前烧煮食物,大家享受一天的劳动成果。
师:非常好,这位同学基本上描述了北京人的生活,画面也很生动。
生2:大家好,老师说是想象画,我就用卡通形象来表现北京人的生活,大家不要奇怪呀。我觉得火种对北京人很重要,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检查火堆,赶紧添加柴火,保护好火种。第二幅画是男人们去打猎了,大家在追赶一头剑齿虎。第三幅是画在一个绿树成阴的小溪边,女人们正在清洗今天采集的食物。第四幅画是太阳下山了,大家回到洞口,坐在火堆旁,老人们在给孩子说故事,火堆上烤着今天的食物,飘出了诱人的香味。我的口水快出来啦。
师:描绘得太诱人了,我们仿佛又回到了北京人的时代啦。其实用卡通来表现也没关系,重要的是对北京人的生活有一个全面的表现。
教学反思
初一学生刚刚接触历史学科,就是学习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自然界中充满了无数的科学之谜,人类起源本身更是一切自然之谜中最大的谜。人类来自何方,来自何时,如何而来,至今在科学界还没有定论。我们都在期待有更多的考古发现问世。这个时代与当今距离遥远,给人一种陌生和冰冷的感觉,很难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各种教学方式的使用,以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曾经走过弯路。例如:《漫画北京人的一天》这个创意很好,可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帮助学生了解原始人的生活状态;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多学生无法仅仅根据对教材的预习,就能用漫画的形式描绘出北京人的生活。因此在第一次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因为学生画的内容千奇百怪,又无法击中要点,学生们哄堂大笑,场面有点失控,让人十分尴尬。
后来找到了贾兰坡先生写的 《原始人的群居生活》这篇文章,读后令人十分激动,像他那样的历史学家写的科普文章居然也是那么生动有趣,对小孩子来说,是一篇非常好的课外读物。发放给学生后,收到的效果就不用再描述啦。
附录:原始人的群居生活———北京人的一天生活 (略)
案例评析
本篇教学设计,教者独具匠心,独辟蹊径。诚如教者所言,远古时代距今遥远,给人一种陌生和冰冷的感觉,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何让学生借助有限的历史信息,对北京人的生活进行有意义的建构呢?教师做了两点有价值的处理,一是印发给学生贾兰坡先生的文章《北京人的一天生活》,贾兰坡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古人类学家,北京人遗址的发掘者,他的这篇文章既具有可信的科学性,又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教师给学生提供这篇文章,有效地拓展了课程资源,突出了教学重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让学生在可信的历史信息资源基础上,充分发挥合理的历史想象,漫画北京人的一天。学生的想象力被激活,表现力被激活,创造力被激活,遥远而陌生的北京猿人在学生的脑中不再是枯燥的语言符号,在学生的笔下他们似乎具有了灵性和生气。在这里,学生的绘画才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学生们对北京人的生活状况有了自己的诠释,而这种诠释是建立在可信的历史信息基础上的,本课的教学重点也由此而得到了很好的落实。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没有借助多媒体手段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如能利用多媒体设备,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动漫形式来表现北京人一天的生活,效果会更好。
点评:侯建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2 16:47:00 | 只看该作者
第四章 以体验为主的历史课堂教学设计
请为我唱一支《出塞曲》
江苏昆山国际学校 王黑铁
学情分析
初中二年级学生的思维习惯主要还停留在形象思维阶段,抽象思维能力较差。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历史学科具有一定的时空特定性,不像自然现象在相同的条件下可以反复出现,历史则不能重演。如果只是照本宣科,简单说教必将挫伤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严重地窒息学科的生命。所以,本课力求利用多媒体技术,综合运用图片、音乐、视频等形象直观的素材,充分创设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力图展现历史的精美画卷,“还原”历史的恢宏气象。
教学分析
本案例所选素材为沪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中第15课 “张骞通西域与丝绸之路”的教学内容。本课内容为张骞通西域与丝绸之路的建立,关注的是西汉时期中西经济文化交往的情况,以及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史上极其重要的地位。对本课的学习既是对以前所学西汉历史内容的一个归纳、充实和延伸,使学生对中国的西汉王朝有更深的了解,又对后面内容如玄奘西行、献给世界的文明之火、汉代长城及佛教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课文分两大部分,分别叙述了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上文化交往的情况。《教师教学用书》建议教学时间为2课时。但考虑到张骞通西域与丝绸之路的“天然”联系,笔者采用1课时进行教学。这就使课堂教学结构更加紧凑,线索更加清晰,符合普遍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主体建构知识体系。本课的重难点也就理所当然集中在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上。
教学设计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张骞克服困难、不辱使命的史实学习,培养不畏艰难、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坚忍不屈的意志;通过对西汉时期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学习,认识吸取他国先进科技文化,对促进我国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作用。
2.能力目标:能够正确识读 “丝绸之路图”,初步掌握识别和使用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能够正确认识张骞及丝绸之路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地位,初步培养正确认识、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能力。
3.知识目标:知道张骞出使西域的原因、时间,丝绸之路和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内容。
教学过程
根据课题,本课自然生成两个主题,即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由于课堂信息量过大,教者在讲授新课之前安排了学生在电子阅览室上网查阅和收集相关资料,这为本课顺利而高效地进行做了准备工作。课堂上,由于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的积累,所以教学流程也比较紧凑流畅。
根据本课内容的特点,教者采用以情境体验为主,辅以发现探究和团队合作的教学方案。教者设计许多新颖的教学形式,如知识大冲浪、角色扮演、小组讨论、团队合作、看图画图、发现探究、拓展思考、情境再现、模拟导游等。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加上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共同创设了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逼真形象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入情入境,从而在获得情感体验的基础上,感悟、内化、交流和研讨学习成果。
(一)课前准备
学生在电子阅览室上网查阅和收集相关资料,为本课顺利而高效地进行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二)进入课堂
在激情洋溢的历史与社会Flash片头中上课。学生照例齐声喊口号:“关注历史,关注社会,世界因我更精彩!”
师:欢迎走进历史与社会的课堂。
(三)复习提问:
知识大冲浪,模拟时下流行的这类电视节目 (如央视的 “开心辞典”)进行。老师扮演主持人或 “考官”,辅以幻灯片演示和图片展示,还可以准备一些糖果之类的小奖品。这其实就是一个益智类的小游戏,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又披上了一件时髦的外衣,为学生所喜闻乐见,对于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识记历史基本知识很有帮助,也是教者的一个小小特色。所设计的问题是对前面所学的西汉历史知识作的一次归纳和整理。
(四)导入新课
播放FlashMV 《出塞曲》(词:席慕容),由此导入新课。
(五)讲授新课
主题一:张骞通西域 (目的、时间、结果、意义)
教学策略一:故事角 (语言类的角色扮演,以第一人称叙述):张骞出使西域。我班的 “故事大王”绘声绘色、手舞足蹈地演绎了这个故事,教者辅助演示了一些相关图片,博得满堂喝彩。
教学策略二:动画演示:张骞出使西域的路线Flash(配以解说)。
教学策略三:发现探究:
1.西汉时期,西域指哪里?你能说出几个西域古国的名称吗?
2.张骞为什么要出使西域?
3.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有没有达到?他的出使有什么意义?
教学策略四:拓展 (联系第十二课中国古代诗歌的内容):你能背出一两首有关玉门关和阳关的唐诗吗?
教学策略五:填图 (出示 《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在图中方框内填写相应的国名、地名;用彩笔画出张骞出使西域的大致路线。培养学生识读、使用历史地图的能力。
教学策略六:分组讨论:你认为张骞在出使西域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张骞身上的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让学生放飞想象、热烈讨论张骞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出使西域所要经历的种种困难。提醒学生学习张骞的优秀品质。
主题二:丝绸之路
教学策略一:播放历史视频——— 《丝绸之路》(大约3分钟)。
教学策略二:发现探究:
1.丝绸之路的起点在哪里?
2.沿着丝绸之路向西最远可以到达哪些地方?
3.丝绸之路开通后,我国的哪些物品和技术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了西方?
4.下列物品 (图:水稻、玉米、葡萄等)中哪些不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原的?
教学策略三:分组讨论:何以见得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代名词?
教学策略四:丝路之旅 (模拟历史旅游):假如你是一位导游,带领着一支旅游团,从西安出发开始古丝绸之路旅游 (仅限国内),请介绍沿途主要的旅游景点。
教学片段
“教学过程设计”已经比较详细地记录了本课的教学过程。这里作两点补充:
1.分组讨论 (全班32位同学被分成6组):你认为张骞在出使西域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张骞身上的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第一组:我们小组认为张骞出使西域的过程中充满了危险,甚至会危及生命。比如,可能会遇到野兽,食物也肯定会短缺,还会遭到匈奴的打击。我们要学习他勇敢无畏、不怕困难、永不放弃、永不屈服的精神。
第二组:我们小组认为张骞出使西域会困难重重。比如西部地区环境恶劣,到处是戈壁荒漠、高山峡谷,要翻山越岭、忍饥挨饿,而且语言不通,交流困难,路线不明,随时都可能迷路。我们要学习他不怕困难、不屈不挠的精神。
第三组:张骞在出使西域过程中曾经被匈奴扣留十几年,但他仍然想方设法逃了出来,冒着生命危险坚持完成了出使任务。从这件事中我们小组看出,张骞不忘祖国、不辱使命、报效祖国的爱国精神和他坚持不懈、意志坚定、顽强不屈的优秀品质。这些都值得我们学习。
第四组:我们小组跟刚才几个小组的看法差不多。另外,我们小组还认为张骞出使西域的过程充分体现出张骞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他敢于挑战未知世界,敢于面对困难并千方百计战胜困难,不怕苦,不怕牺牲。
第五组和第六组由于发言的顺序在后面,想到的已经被前面几个小组说过了,因此 “怏怏不乐”。老师对这几个小组的精彩发言作了大力表扬,每个小组因此都获得了一枚红五角星。
2.丝路之旅。(模拟历史旅游,由一位男生和一位女生扮演导游。课件准备了大量关于西域风情的图片,辅助 “导游”的讲解)
女:西域歌舞、大漠驼铃、黄沙万里、冰雪晶莹……这是两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开拓的 “丝绸之路”在我们脑海中唤起的美好遐想。
男:随着悠悠驼铃声,古代的商人和使节从长安出发西行。长安是汉唐故都,这里有号称 “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还有著名的半坡遗址。(图片展示西安的一些著名景点)
女:(指着地图)沿着祁连山北麓西行,就进入了河西走廊。这是西域和中原交通的必经之路和咽喉要道,所以汉代在这里设置了“河西四郡”———武威、张掖、酒泉、敦煌。
男:相传汉武帝时骠骑将军霍去病击败匈奴,汉武帝赏赐了一坛御酒,犒赏有功将士,酒少人多,霍去病把酒倒入泉中,与大家共饮,酒泉由此得名。酒泉历史悠久,是古代丝绸之路入关后第一重镇。今天的酒泉又拥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卫星发射中心,是全国为数不多的集历史、人文资源与高科技资源于一身的旅游文化之都。(图片展示)
女:敦煌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是丝绸之路上著名的边关要塞,号称 “丝路明珠”。敦煌历经了汉唐风雨的洗礼,文化灿烂,古迹遍布,有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等主要景观。(图片展示)
男:莫高窟素有 “东方艺术明珠”之称,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石窟,保留了十个朝代、历经千年的洞窟、壁画、彩塑。这些壁画彩塑技艺精湛无双,被公认为世界佛教艺术的宝库。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图片展示)
男:鸣沙山整个山体由细沙积聚而成,山形美观,峰如刀刃,远看连绵起伏,如虬龙蜿蜒。多人顺坡下滑,便会发出雷鸣般的响声,鸣沙山因此而得名。游客在这里可以赤足爬山,滑沙,骑骆驼登沙丘,还可以滑板滑沙,牵引跳伞,进行沙浴、沙疗,情趣盎然。(图片展示)
女:月牙泉被鸣沙山环抱,因水面酷似一弯新月而得名。月牙泉四面环沙而不被掩埋,经千年而不干枯,实属自然奇观。(图片展示)再向西行就到了古代中原与西域的分界点玉门关和阳关 (指地图)。
女:玉门关是丝绸之路通往北道的咽喉要隘。自张骞出使西域以来,通过玉门关这座 “海关”,中原的丝绸和茶叶等物品源源不断地输向西方各国。而西域诸国的葡萄瓜果等名优特产和宗教文化相继传入中原。当时玉门关,驼铃悠悠,人喊马嘶,商队络绎,使者往来,一派繁荣景象。
男:阳关在玉门关南面。唐代大诗人王维有一首歌咏阳关的名诗,题为 《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图片展示)
……
教学反思
“请为我唱一支出塞曲,用那遗忘了的古老言语。请用美丽的颤音轻轻呼唤,我心中的大好河山……”哪里传出如此美妙的歌声?原来是一位可爱的老师带着一群同样可爱的学生正在课堂上深情地歌唱。这一定是一堂美丽的音乐课。不,这是一堂生动的历史与社会课。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每一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
若没有情感的激励,只是照本宣科,就事论事,历史课堂必将是空洞而令人窒息的;若没有情感的共鸣,只是对历史年代、人物、事件的纯粹记忆,历史学习也必将是枯燥而乏味的。历史将因此丧失生命力。倘若如此,这将是历史教学的最大悲哀。笔者以为历史应该是诗意的,是生动的,是美丽的。我们的历史课堂是我们诗意栖居的家园。
那优美的 《出塞曲》不就一下子把我们带进了那久远的时空吗?仿佛我们也看见了那苍茫大漠和雄关古道,触摸到了张骞、霍去病的英雄足迹。这种感受胜过千言万语的说教。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笔者认为一堂成功的历史课就是要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的脉动,要让那个时代的骄傲、喜悦、悲壮甚至愤怒在学生心中重新燃烧。
或许经过若干年后,这堂课的知识已被学生们忘记了,但这种在优美逼真的教学情境中感受到的情感将会陪伴他们一辈子。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把老师所教的知识忘得差不多,但在忘掉知识的同时还留下一点什么,这留下的一点东西就是教育。”
案例评析
本案例最明显的特点是充满了人文气息。一幅幅动人的画卷、一个个英雄的故事、一首首优美的诗篇,还有动听的歌声大家一齐吟唱,许多有趣的问题大家一齐探讨,这一切让我们的课堂到处洋溢着历史的魅力、诗意的美丽和人文的气息。历史教学的功能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在于熏陶情感,传承文明,培养高尚的人格。本课题从知识角度看,内容枯燥,但由于老师的设计匠心独运,综合运用诗与文、图片、音乐、视频等形象直观的素材,创设一个图文并茂、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从而使本堂课上得有声有色,情趣盎然。
本案例设计以情境体验为主,渗透着 “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理念。愉悦的情境是互动的前提,开始阶段教师语言与情境的创设,往往形成课堂教学的情感基调。教师的情感态度、举止言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参与教学互动。如本设计中在激情洋溢的历史与社会Flash片头中上课与学生照例齐声喊口号:“关注历史,关注社会,世界因我更精彩”以及教师的 “欢迎走进历史与社会的课堂”等一下子把学生置身于愉悦的课堂氛围中。
合作学习认为,生生互动是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之间关系的一种重要体现,生生互动,不仅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而且把学生当作学习的资源,生生互动是教学互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案例中的故事角,生动地再现了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导游角色扮演,探寻丝绸之路,领略沿途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小组讨论等互动环节,无不凸现学生的主体性。
网络为我们实施非限制性审美化教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是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使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具有传统教学无可比拟的优势。本设计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从多方位刺激学生的感官,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点评:沈志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4-29 07:5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