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784|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作文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习作展览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3 01:06:03 | |阅读模式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作文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习作展览
在“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活动中,我们这个小组选择了解有关陶瓷的知识。
  今天,只听到大街上的人们兴致勃勃地议论着陶瓷展销会的情况。我们怀着好奇的心情赶往交流会所在地。一路上,我们很纳闷:这次陶瓷展销会上的陶瓷到底有多好,在家乡引起了这么大的轰动。
  交流会上的人可真多呀,好不容易挤过人群,来到陶瓷展销点,我们已经热得汗流满面了。我放眼望去,每个摊点上都围满了人,有的已经买好了自己称心的花瓶,有的正与商家讨价还价,有的还没选准,正在精心挑选着。主持人告诉我们:“这些都是景德镇的瓷器。”我仔细地欣赏着:花瓶上都画着金花彩画,精美极了,有山水画、有人物画、有花鸟画。除了花瓶还有更美丽的陶瓷作品,如温酒壶、盛酒碗等等。特别是那头贪玩的大象,最引人注目,怀里抱着皮球,好像总也玩不够。
  我们流连其间,欣赏着每一件陶瓷作品,真正体会到了陶瓷的魅力。
  点评:热闹的陶瓷会,告诉我们一个信息,热爱传统文化的人越来越多了。小作者描述了陶瓷的美,引人入胜。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3 01:06:14 |
游锦绣中华公园 
 早就听说深圳的锦绣中华公园美,那里有缩小的名胜古迹80多处。这次,我们开展“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活动,爸妈很支持我,找机会带我去游览了一次。

  走进公园,远远望去,公园大门上挂着一串串大红灯笼,古色古香。“锦绣中华”四个金光闪闪的大字十分醒目。我们漫步在园中,看到了震惊中外的“秦始皇兵马俑”、历史悠久的“少林寺”、美丽的“黄果树瀑布”,还有高大的乐山大佛,爸爸说这些都是中国的传统文化。

  介绍年轻时对照相的喜欢,引出下文。

  想到那个特殊年代,自然地引起了对往事的回忆。

  一张相片还会有这么惊险而离奇的故事,真叫人捏着一把汗。

  详细地描写了与相片有关的背景。相片记载了家人对自己的关爱。

  走着走着,我们又来到了闻名中外的“黄山”脚下,那些怪石有趣极了!仙桃石好像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一个大桃子。还有仙人指路、天狗望月都像真的一样。这里的工作人员真是伟大,他们能完成这样一个艰巨的工程,了不起!

  感慨发自内心。

  这就是传统文化的魅力呢。

  观察得真细致。

  真好玩!

  游览结束了,在回来的路上,我边走边想:我们祖国真是地大物博,山清水秀。我爱我的祖国

  点评:把名胜古迹集中在一块,这是锦绣中华公园的特色,小作者突出地表现了这一个特色。置身于这样与众不同的地方,怎会不流连忘返呢?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3 01:06:25 |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五单元作文:闹元宵 
 “正月里,正月正,正月十五闹花灯;花灯花,花灯红……”正月十五元宵佳节,大街小巷“大红灯笼高高挂”,元宵真是一个喜庆的日子。今天,我和爸妈拿出相片簿,一起回忆着闹元宵的情景。

  下午3点,一声礼炮响起,“民俗欢闹贺新春”广场活动拉开序幕。台上那些具有闽南民间特色的舞蹈节目牢牢吸引住观众的眼球,另一侧,一场木偶表演也让许多男女老少拍手叫好呢。一位老爷爷说:“元宵气氛真是好,那些节目让我回忆起童年,好久没看到这么好看的木偶戏了!”

  不远处,灯谜引人入胜;围棋、跳绳、投羽毛球入洞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人玩得乐翻了天……这样的演出真是让我大开眼界。

  好戏在后头,现场锣鼓声、鼓掌声、雨声、欢呼声,一浪高过一浪;舞龙、高跷小丑等具有典型民间特色的传统舞蹈,精彩得让人目不暇接。观众围得里一层外一层,小孩子坐在爸爸肩上,个子不够的脖子伸得老长看表演……

  6时30分,天黑了,公园里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闹元宵真叫人难忘。

  点评:“木偶表演”“猜灯谜”这些活动多有意思啊!读着你的文章,好像也参与到了闹元宵中。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3 01:06:53 |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五单元作文:欢度春节  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它代表着团圆、幸福、平安。新年新气象,我最喜欢了,可以穿穿新衣,收收红包,放放鞭炮,太有趣了。

  早晨起来,大家一起贴春联,春联可真好:上联:新年新春新起点。下联:大吉大利打发展。横批:新年大吉。灯笼也挂好了,到处洋溢着节日的气氛。中午,奶奶摆上了丰盛的饭菜,有鸡、鱼、猪、肉等好多好吃的东西,简直可以与城里餐桌上的媲美。

  字里行间透着一股喜庆的气氛。

  以歌谣开头,很吸引人。

  按照时间顺序,写了闹元宵的情景。

  “闹”得很开心哦。

  这几个景点很有代表性。

  夕阳西下,奶奶又忙着准备年夜饭了。爸爸弟弟和我也忙着堆火轮。我们齐心协力堆好了一个又大又稳的火轮,看着我们的杰作,心里简直乐开了花。接着,我们又帮妈妈包饺子。夜幕笼罩着大地,我们全家人围坐在一起,热热闹闹吃团圆饭。

  我迫不及待地要放炮了。我又放了许多烟花。有“喜迎大地”、“百鸟迎春”……个个都绚丽多彩,让人看得眼花缭乱,应接不暇。

  我爱春节。

  点评:都说小孩子望过年,没错!在中国欢度春节,无忧无虑的,沉浸到传统文化中去,多么幸福!

5#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3 01:07:02 |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五单元作文: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在我们中国,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在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的气氛。这一天你到大街上去看看,到处是喜气盈门。

  春联代表着欢乐祥和。我们这组开展的活动就是抄写春联,有“大地春光好,长天晓日红”,“ 岁岁皆如意,年年尽平安”,“ 江山万里如画,神州四时皆春”,“春风送春处处春色美,喜鹊报喜家家喜事多”等等, 我们还上网了解到春联的种类比较多,按照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因此,贴的位置也不同,如“门心”贴在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横披”贴在门媚的横木上。

  参加抄写春联这样的活动,大家都兴趣盎然。这次抄写、收集春联让我们收获很多,这些对仗工整的句子真是太美妙了,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老师说从这一副副精美的春联中还可以读出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呢。

  点评:围绕“春联”这个主题来开展活动,这一组同学的认真劲儿真让人佩服。抄写春联,很好的主意,你有没有兴趣?

6#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3 01:07:07 |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五单元作文:我爱这样的活动  学完了第五单元的课文,老师布置我们一个任务: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今天一上课,同学们就迫不及待地把自己的收获展示给老师看。何姚带来了笔、墨、纸、砚文房四宝,还有自己写的毛笔字作品;张琪带来了妈妈常看的花鼓戏《补锅》的碟;肖妮带来了爸妈去湘西旅游时购买的少数民族服装;唐铭心带来了《经典诵读》的书……大家你看看我的资料,我看看你的资料,非常高兴,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还真不少啊!

  真有心啊!

  活动落到了实处,很好。

  传统文化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呢。

  抄写春联,是了解传统文化的好方式。

  写出了这次活动的收获和意义。

  一开头,就表达了自己对春节的喜爱之情。

  好丰盛。

  接着,老师根据我们的兴趣爱好编组。很快,古代名人、民族风情、民间工艺等五个小组就组成了。在组长的带领下,每位同学又开始了收集资料。开展的活动更是五花八门。胡浩开始向奶奶学剪纸,剪出来的东西可漂亮了。杨雨晴上网查阅了戏曲脸谱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张琳利用休息时间请家长带他去参观了天心阁,并带回了很多珍贵资料。卢荣收集了很多春联……

  我还知道了我们背的《唐诗三百首》、成语接龙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真有意义啊!我喜欢这样的活动。

  点评:看得出,你们收集的资料很丰富,真棒!从你的描述里,感受你们收获的快乐!

7#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3 01:07:12 |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五单元作文:毛笔  现在的毛笔有很多种,它们的“毛”主要是由狼毛或羊毛做的。

  关于毛笔由来的传说故事也五花八门,众说纷纭。流传最广的是秦将蒙恬造笔的传说。

  说的是从前没有毛笔,人们就用一种用竹子做的“笔”在绢帛上写字,但是这种竹笔写起字来很难得心应手。沾墨沾多了很容易把绢帛弄脏,沾少了又容易写不清,或只能写三、四个字,很麻烦。

  有一天,一个叫蒙恬的武将出门打猎。不一会儿,就拖着一只兔子回来了。不经意间,他发现兔子的尾巴在他身后拖出了长长的血迹,突发奇想:用兔子尾巴代替坚硬的竹子做笔会怎么样呢?他试了试,写出的字却断断续续,一点儿也不像样。好好的一块绢布也白白浪费了。他一气之下,把这条兔子尾巴扔到了一个山沟里。

  时光飞逝。一天,他从山沟旁走过,发现他以前扔在这里的“兔子尾巴”变得湿嗒嗒的。他灵机一动,赶紧捡起“兔子尾巴”跑回家,插在竹竿上,这时这个“兔尾笔”却变得十分听话,写起字来非常顺畅,写出的字也十分圆润、流畅。这就是历史上“秦笔”的由来。这种笔跟今天我们使用的毛笔已经很像了。

  原来这个山沟里有碱,碱把“兔尾”上的油脂分解了,使“兔尾”的吸水性变得很强。世界上第一支毛笔就在大自然的造化和好动脑筋的蒙恬手下这样诞生了。

  想不到我们平日里写书法字、画文人画的毛笔竟是一名武将和一个“兔尾”的“杰作”。

  点评:采用讲故事的方式将蒙恬发明毛笔的过程记叙得很清楚、具体。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6-5 05:2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