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网站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人教版)第三册全册教学资源

[复制链接]
15#
 楼主| 发表于 2009-7-19 08:03:00 | 只看该作者

《夜宿山寺》片断赏析

师:(出示挂图)请大家看看图,再读一读古诗,你觉得这座寺庙有什么特点?
  生:这座寺庙非常的高。
  师:你们是从哪些地方看出寺庙很高的?
  生:我从“危楼高百尺”看出来的,有一百尺那么高,很高,很高。
  师:那这一句怎样读呢?
  生:危楼──高──百──尺。
  生:我从“手可摘星辰”看出来的。寺庙很高,站在上面都能摘到星星了。
  生:我从“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看出来的。天上的神仙就好像在我们的头上,不能大声说话,不然就吵醒他们了。
  师:那该怎样读呢?
  生:(轻声细语地读)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生:我是从图上看出来的。你看,云朵就在半山腰,星星就在旁边,多高啊!
  师:你的观察真细致呀!
  师:那么“危楼”的“危”是什么意思呢?
  生:是“高”的意思。
  师:我觉得是“危险”,这座寺庙是危房,快倒塌了。
  生:不对,要是快倒了,诗人还敢住在上面吗?
  生:是因为这座寺庙太高了,站在上面往下看,觉得很危险。
  ……

  评析:
  低年级教学古诗要不要理解?当然要。但这种理解不是架空的文字分析,而是通过诵读感悟,从整体上去理解。教者在教学《夜宿山寺》这首诗时,让学生围绕山寺的“高”这一特点,通过观察、想象、朗读来理解、体会,没有过多的分析,更没有逐字解释,但学生的理解是到位的、深刻的,因此在解释“危”的含义时,学生不仅能说出“高”的意思,也体会到了“高处不胜寒”的这种险峻之感。在这一教学片段中,学生的观察、想象、思维等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培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09-7-19 08:04:0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夜宿山寺》课堂教学描述:

  初读、再读、三读课文后,教师请学生说说诗句中写了哪些事物,并说说自己的理解,有兴趣的可以进行小组交流。但教师很快发现许多学生并没有参加小组交流,而是饶有兴趣地在画画,并发现其中一幅有问题的画,那是一张画有星星、月亮和一座倾斜的厉害的高楼。教师默许并支持了这一学习方式,并请学生对那幅画作出评价,学生很快纠正了错误,从而让学生正确地掌握了诗句中“危”字的正确解释不是“危险”而是“高”。

  反思: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不再死抱“预设”,而及时关注到了课堂的“生成”。教师的机智在于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并在过程与方法中融入新知识的学习指导。我们相信学生对这个诗句的理解也已融入他的生命中。《新课程标准》不再视知识为确定的独立于认知者的一个目标,而是视其为一种探索的行动或创造的过程,它倡导的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自主、合作、探究”中的独特的和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教师要不断探索这三大学习方式具体有效的操作方法。这些方法不单来自教师的实践和创造,更应该关注学习者自身的实践和创造,他们自己创造的方法更适合他们自身的学习特点和需求,为师者多么需要敏锐地捕捉和推广“画画”这类具有生命力的学习方法的“生成”。

  教学需要预设,但预设不是教学的全部,教学的生命力与真正价值在于预设下的生成教学。“关注生成”,它所蕴含的教育思想就是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第一要义的教育总旨,它所倡导的就是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它是对新课标理念的全新展示。研究生成教学,也是实践新课标的最基实的阵地和途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09-7-19 08:04:00 | 只看该作者

读写吟画——《梅花》教学设计

 《梅花》(人教版六年制第三册第四课)是北宋王安石咏梅的一首名作,写了梅花洁白幽香的特点,赞扬梅花不畏寒冷的坚强品质。全诗仅20个字,但读后令人眼前宛然有一枝傲雪白梅,幽香沁人心脾。我们在教学中要顺应低年级小学生喜读善背,好动爱模仿之特点,引导他们用各种感官与古诗打交道,全方位领会诗歌意境。因此,我们可采取读一读,写一写,吟一吟,画一画的形式进行教学。

  一、读一读
  新课伊始,教师出示梅花图。师生共赏后,教师声情并茂地吟颂全诗,让学生初步感知全诗。然后学生分小组自由读诗,可大声读,也可小声念,形式不一。学生划出本诗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做到不添字漏字,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小组评议后再讨论自己读懂了什么,什么模糊,什么不懂。小组反馈后全班交流,同学间互相评议,教师相机点拨。
  二、写一写
  让学生写一写课文中的生字。在学生对《梅花》一诗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在他们划出生字读准生字的基础上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利用已经学过的偏旁和熟字学习本课生字,记住字形。经过一番的讨论,学生很快由“海”、“楼”推及“梅”和“数”这两个生字,又把“独”分解为“犭”和“虫”,把“暗”分解为“日”与“音”。因此,在学习本课生字的重点应该是“墙、寒、遥”三个生字,老师可以和学生共同分析字形结构后,放手让学生试写。教师再板演示范,以此指导书写。在指导书写时,一定要充分发挥田字格的作用,让学生观察每个笔划在田字格的位置后,学生动手写上两个。书写前,教师强调写字姿势及执笔姿势;书写时,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书写后,教师把学生有代表性的作业投影出来,当堂评价。这样将写字教学穿插在古诗教学中,有动有静,学生情绪高涨,在丰富的时间活动中培养他们的识字写字能力。
  三、吟一吟、唱一唱
  1、吟一吟。拖腔拉调学古人,吟出样子吟出情。教师先示范,小组尝试交流,全班尝试交流,互相评议,追求完善。学生在吟的过程中摇头晃脑,努力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沉醉于诗人的创作意境中。
  2、唱一唱。教师拉起二胡,伴着优雅的弦音,唱起古诗。学生仿佛看到梅花在寒冬中开放,好象闻到一股幽香。这重醉人的情境,令学生唱诗的欲望激发得淋漓尽致。学生一边吟唱一边配上自己喜欢的动作,吟唱得十分投入,非常有感情。一时间整个教室手舞足蹈,摇头晃脑,弦音不断,学生陶醉在快乐的海洋中。
  四、画一画
  在学生吟唱之后,每个学生画上一枝梅花,并涂上颜色。在轻柔的音乐声中,学生根据今天所学,个个兴致勃勃,任意涂鸦。画后组织交流评议,展示其中优秀作品。这样一来的做法,不仅检查出学生对古诗的理解情况,也激活了课堂,激活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感到课虽终趣未了。

  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发挥创造性,针对教材的实际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拓展语文学习的渠道。《梅花》一诗的教学设计打破了“教师讲—问,学生听—答”的旧规教学,做到一教师为主导,一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语文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学到了读书的方法,提高了学习能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09-7-19 08:05:00 | 只看该作者

《梅花》教学设计

六年制语文第九册新选古诗《梅花》为北宋著名政治家、诗人王安石所作。全诗仅20字,却写出了梅花独处墙角、凌寒怒放、色洁如雪、幽香清远的特点;赞美了梅花孤傲高洁、倔强坚贞的性格。诗里洋溢着作者情思并暗寓象征寄托,故意境幽远,为咏梅之佳作。

  诗句简析
  第一句,“墙角数枝梅”。“墙角”点明梅花开放的位置——幽僻。“数枝”几枝,言极少,说明形影孤单。如此形单影孤,不禁使人生出怜爱之情。
  第二句,“凌寒独自开”。咏梅之作不少,仅就梅花而咏梅,则无论是形象和意境并无高远之处。而“凌寒”一句则寄寓了作者的主观情感。“凌寒”,冒着严寒,实为全诗点睛之笔。梅花在严寒中开放,本自然规律,而一“凌”字则付与其强烈的感情色彩——傲立严寒,坚强不屈,不由使人顿生敬畏之情。不仅如此,诗人还以“独自”来修饰“开”,让人觉得梅花气压群芳,孤傲无比,这般“傲姿”不能不使人肃然起敬。
  第三句,“遥知不是雪”。虽言不是雪,而偏偏联想到雪,以雪作比,意梅花色洁如雪,这般清丽高洁,实非白雪可比。
  第四句,“为有暗香来”。“暗香”,幽香。幽幽清香从远处袭来。联系第三句可知,作者三、四句运用了倒置的手法,既强调了梅花“色洁如雪”的特点,也突出了它“幽香袭人”。纵观全诗,词句虽清丽平淡但意蕴含蓄,寄寓深远。结合诗人当时的情况(推行变法受到保守势力的阻挠而失败)及个性,不难体会到作者赞美梅花凌寒独放、洁白清香,实际上是在表明自己坚贞不屈,在逆境中洁身自好的心态。

  教学设计设计
  说明:《梅花》这首诗诗意明白晓畅,参考注释学生基本上能说出诗意,故教师可把指导重点放在启发学生体会作者的心境上。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诗的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意。
  2.体会作者借对梅花凌寒独放品格的赞美来表白自己坚贞不屈、不怕挫折的心境。
  3.背诵并默写古诗。
  二、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要求1;教学难点:要求2。
  三、主要教学步骤:
  1.初读诗句,了解主要内容。①读题,简介作者后,检查学生对“凌”字字形掌握的情况。②先指几名朗读能力稍差的学生读并稍加指导,之后学生自读诗句,边读边想作者写了梅花的哪几个方面的特点。
  2.细读诗句,理解诗意。第一、二句。①首先让学生参考注释试着讲讲两句诗的意思。注意启发学生运用过去学习古诗的方法,对每个词加以理解后,适当添加一些恰当的词,再调整一下顺序把意思连起来。②指几名语言表达能力稍差的学生说说,再帮其订正,直到他表述清楚、准确为止。③启发学生从“墙角”、“数枝”中体会出梅花“形孤”的特点;从“凌寒”、“独自”中体会出梅花“姿傲”的特点。④朗读体会。在充分自读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之后再读,深入体会。第三、四句。①参照注释试着说说诗意,再集体讨论订正。在理解这两句诗意的时候特别要注意启发学生想象出梅花洁白如雪的特点,虽然不是雪,却像雪一样洁白。②轻声自由读诗句,体会梅花“色洁”、“幽香”的特点。③感情启发,朗读体会。
  3.再读诗句,体会作者的心境。①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②说说这首诗写了梅花的哪些特点,并分析从哪些词句中可以体会到。③启发想象,体会意境。请学生认真地想象并体会:诗句描绘了一个怎样的画面?这种画面使人产生怎样的感受?思考好之后用自己的话说说。④再读诗句,边读边思考,从“凌寒”等词语中体会,作者表面上赞美梅花凌寒独放,实际上是在表白什么心境?(可适当地作背景介绍)需要注意的是,对诗人心境的体会是个难点,只要有所体会即可,不必深究。⑤朗读诗句,边读边体会作者的感情。

  作业布置:完成课后练习。
  板书:
        梅花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形孤)
      凌寒独自开。(姿傲)
      遥知不是雪,(色洁)
      为有暗香来。(香幽)
     表达了“坚贞不屈、不怕挫折”的心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09-7-19 08:05:00 | 只看该作者

《梅花》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和朗读,使学生理解古诗意思。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进一步巩固给熟字加偏旁的识字方法。
  4、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理解古诗意思。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教师拿出几枝盛开的腊梅,让学生进行观察,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观赏后的感受。
  2、出示课题: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宋朝大诗人王安石写的赞美梅花的诗——《梅花》。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回忆学习的步骤,进行自学。
  (1)借助汉语拼音读古诗。
  (2)借助工具书,查一查不认识的字,理解意思。
  (3)提出不懂的问题。(把问题在书中标写出来)
  2、学生进行自学。
  3、相互交流学习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梅墙数寒独遥暗
  (2)指名让学生读生字,对读得不准确的地方及时提醒纠正。
  (3)结合学生遇到的难字说一说记忆字形的方法。
  墙:第五笔是“竖”
  遥:熟字“摇”去掉提手旁,换上走之底,就是“遥远”的“遥”。
  动手书空(教师进行板演,易错的地方用彩色笔标出来)。
  (4)师生共同介绍作者:王安石: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5)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理解字意
  数:几
  凌:冒着,顶着。
  寒:严寒,(交待出这是冬季)。
  遥:远。
  为:因为。
  (6)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让学生自己练习说说意思,教师及时进行帮助指导)
  墙角数枝梅:墙角边有几枝梅花。
  凌寒独自开:梅花冒着严寒独自开放。
  遥知不是雪:远远看过去知道那并不是雪,而是盛开的梅花。
  为有暗香来:因为有淡淡的清香随风飘过来。
  (7)让学生自己练习说说全诗的意思。(先自己说一说,遇到问题主动与同学交换意见或者向教师请教。)
  (8)让学生说说全诗的意思,其他同学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开展相互间的评价,及时补充,形成生生互动的氛围)。
  4、指导朗读
  (1)听配乐朗读。(听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
  (2)与小组成员一起进行练习,相互评议,推选一名同学参加班级展示。
  (3)学生进行朗读,而后评议。
  (4)全体同学伴着音乐进行朗读。
  (三)练习巩固
  1、看拼音填空
    línɡ( )寒  yáo( )远
      ( )巧    ( )动
  2、给下面的字加偏旁组字组词
     每( ) ( )
      ( ) ( )
  3、背诵古诗
  (四)总结本课学习情况
  (五)布置作业
  1、在生字本上抄写难字
  2、背诵古诗,让家长评分,记录在书上。
  附:板书设计:
        4 梅花(王安石)
       难字: 墙 遥 寒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通过看图和朗读,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古诗意思,知道诗人借赞颂梅花表达自己坚强的品格。
  2、指导学生欣赏诗句,给学生再现的空间,用画笔亲手画一枝梅花,感受梅花的美,从而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诗人借赞颂梅花表达自己坚强的品格。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让学生写一写生字:教师读生字,三个学生到前面板演,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写,写完后,大家评议三个同学书写情况,同桌之间对照课本进行相互评议。
  2、背诵古诗:全体同学一起背诵,指名背诵。
  二、进一步理解古诗意思
  1、诗人通过这首诗写了梅花的哪些特点?从哪些诗句看出来的?
  (1)让学生默读古诗,一边读一边在书中画一画有关的语句。
  (2)自己组织语言练习说一说。
  (3)结合自己的体会说一说。
  (学生可以结合梅花不怕寒冷,在百花早已凋零的时候,勇敢地绽开笑脸,斗雪傲霜。从“凌寒独自开”这句看出来;诗人还赞扬了梅花的美丽,像雪一样洁白,从“遥知不是雪”这句看出来;另外,诗中还对梅花的品格进行了高度赞扬,写出了梅花的香味清雅不俗,从“为有暗香来”这句看出来。)
  2、教师小结:
  梅花洁白美丽,芳香独特,而且不争春斗艳,在寒冷的冬季,不畏严寒,竞相开放,默默地向人们展示着自己的独特之处。作者运用恰当的笔墨描绘了百花凋零,唯梅独放的美妙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梅花的赞赏之情。
  三、欣赏古诗
  1、这首诗写得这么美,你喜欢哪句?谈谈自己的想法。
  (让学生在小组内说说,选代表参加集体交流)
  2、师生共同欣赏,参加交流活动。
  3、师生共同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四、实践尝试
  1、给学生再现的空间,用画笔亲手画一枝梅花,感受梅花的美。(学生在音乐声中做画)
  2、展示学生的作品。(让学生把梅花图贴在展示板上,大家共同欣赏。)
  五、总结
  六、布置作业
  1、完成书中的第三题。
  2、自己写一首描写梅花的诗,配好插图。(选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2009-7-19 08:06:00 | 只看该作者
梅,古之“四君子”之一。“四君子”是古代文人从物与环境的结合中提炼出的具有特别的精神象征的意象。

  古人借用这些意象往往有这样一种模式:竹,多以画骨,而境界全在其中,些许文字,以竹之斑驳融文之参差,所谓景中写意。松,以画,画姿则联想尽在松姿中;以诗写神,则松姿尽在想象中,以画以诗,展姿现神,皆谓借物言志。兰,以植,植之盆庭院,飞香于书斋,兰香清,书香雅,谓之淡泊,谓之文雅。而梅,亦如松,可诗可画,不同的是松以画传神,梅以诗传神。另外,梅似乎具全了其它三“君子”的特征:如竹般清瘦,如松般多姿,亦如兰而有芳香。因而,“四君子”中就梅在诗中表达的意境尤为丰富。王安石的《梅花》以寥寥几句诗句略出了几枝梅,恰把这几个特征都写出来了。在意象中,松往往唱独角戏,环境只是作为一种陪衬,主要还是看松姿,而梅不同,梅往往要与环境结合,当然在墨画中环境可以是空白,然而这就是一种环境,只不过比较朦胧。

  《梅花》中以“墙角”两字点出环境,极其鲜明,极具意境。墙角显得特别冷清,看似空间狭小,其实作者以墙角为中心,展开了无限的空间,正是空阔处在角落外,见角落便想到空阔。“数枝”与“墙角”搭配极为自然,显出了梅的清瘦,又自然而然地想到这“数枝梅”的姿态。“凌寒”两字更是渲染了一种特别的气氛,寒风没模糊掉想象中的视线,反而把想象中的模糊赶跑了,带来了冬天的潭水般的清沏。所以,不管它是曲梅还是直梅,读者总会觉得脑海中有一幅有数枝定型的梅的清晰的画。“独自开”三字就如一剑劈出分水岭般巧妙地将梅的小天地与外界隔开了,梅的卓然独“横”(梅枝不“立”),梅的清纯雅洁的形象便飘然而至。“遥知不是雪”,雪花与梅花——自然界的一对“黄金搭档”,两者相映成辉,相似相融,似乎是一体的。而作者明确“看出”“不是”,并且是“遥知”。为什么?“为有暗香来”。“暗香”无色,却为画面上了一片朦胧的色彩。清晰与朦胧交错,就像雪中闪烁着一个空洞,造成忽隐忽现的动感。也像飘来一缕轻烟,波浪式的前进,横拦在梅枝前。作者用零星的笔墨层层展开意境,几笔实写提起无限虚景,梅之精神也被表达得淋漓尽致,此作者之神往,亦令读者神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
 楼主| 发表于 2009-7-19 08:06:00 | 只看该作者

《江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懂古诗《江雪》,并能用自己的话语来说说这首古诗的意思。
   2、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何诗中所描绘的景色。
  教学过程:

  一、理解课题,认识作者。
    江雪:江上的雪。柳宗元(唐代)学生补充作者的简介。
  二、解释词语,说说诗意。
   1、千山:周围的群山。绝:断绝
    诗意:许多山岭看不到一只飞鸟。
   2、万径:数量很多的道路。踪:脚印。灭:消灭,消失(没有了)
    诗意:条条道路上都不见人走动留下的脚印。
   3、孤舟:孤单单的一条小船。蓑笠翁: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翁。
    诗意:孤单单的小船上,有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渔翁。
   4、山:寒冷江面上。
    诗意:独自一人冒着满天飞雪在寒冷的江面上钓鱼。
  四、说古诗,读古诗,背古诗。
  五、联系实际,发挥想象
  六、整首古诗给人一种什么感觉?
    学生交流(凄冷、孤傲……)
  七、学生质疑:解决问题
  八、感情朗读,体会诗境
  九、作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5-18 09:2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