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网站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获奖论文欣赏(200篇)

[复制链接]
71#
 楼主| 发表于 2010-5-18 08:06:00 | 只看该作者
谁的造句好



北京特级教师 王有声



(一)

那年开学,我新接一个三年级班。班里有两个学生,说是表姐与表弟,实际生日只差一个星期,罗月的“奶奶”就是陈阳的“姥姥”。奶奶是退休老教师,就住我们后院,常见面。

罗月臂上两道杠,优等生。陈阳呢,活泼可爱,特“聪明”,招人喜欢,是班里算术课代表。学语文,论成绩,两个人都是呱呱叫的。不过,打开作业本,看学习思路和方法,他俩的表现就大不相同了。

到底两个人谁学得更好呢?就说“造句”练习吧,这里面故事还不少呢!

那天晚饭后,我在院里散步,罗奶奶有些“生气”的样子,硬拉我去她家坐坐。两个学生很有礼貌地向我打招呼。桌上摆着两本作业本,奶奶每天都要认真检查他们的作业。

“王老师,您可是‘特’字号的名牌教师,”奶奶拉着脸说,“看,小阳的造句,这就这样,您还给打了对勾!“

“别着急,让我看看。”打开本子,陈阳的两个句子出现在眼前:

将来──我将来要当个出租车司机。

应该──我们应该爱惜粮食。

不错,这是前天我布置的作业。“这两个句子,对题目理解得正确,主语、谓语齐全,意思表达得清楚、明白,没有错别字,所以我打了对勾。”

陈阳一听,高兴得跳起来。

罗月呢,用得不理解的眼神望着我。

奶奶呢,坐在那里。气喘得更粗了。

(二)

说到造句,小“聪明”陈阳很有一套理论。他理论的头一条,就是“句子造得越短越好”。前面提到的两个句子“我将来要当出租车司机”“我们应该爱惜粮食”,正是这一理论的杰作。

“说说看,句子造得短,好处在哪儿?”

他望着我,得意地说:“造简单的句子,省事。主语什么齐了就行。造长句子容易出现错别字。”他拉开架子,像课间在走廊交流学习心得似的说下去,“现在是讲效率的时代。一分钟能干完的活,非要用三分钟,那不是浪费时间么!”

听,还一套一套的呢。

我没有立刻说什么,打开罗月的本子。还是用那两个词造句,内容却是这样:

将来──爷爷是市里有名的老中医,他希望我将来能考上中医学院,继承祖业,当一名受人欢迎的好大夫。

应该──吃完香蕉,我们应该把果皮扔进公园甬路旁的垃圾桶里,免得别人踩着滑跟头。

这样的造句,我当然是打了对勾。陈阳望着人家的作业,笑容消失了。我拍着他的肩头,新切地对他说:“学语文的思路与学算术是不同的。学算术2+3=5,对,若等于6,等于8,那不行,错了,学语文不是这样。一个造句,你造得对,她造得好,精彩,档次不同,一比就清楚了。考试时,两份答案成绩相同,但学作文,打基础,情况就大不相同啦!”

陈阳和罗月,全神贯注地听着,奶奶欣慰地笑了,笑声是那么爽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2#
 楼主| 发表于 2010-5-18 08:06:00 | 只看该作者
说话能力的课堂训练方法谈



顺德市容桂镇瑞英小学 谢荣福



学生能说会道,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如何在课堂中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让学生即能“入乎其内”、“化乎其中”,也能“言乎其外”,笔者从以下五个方面,结合一些教例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用好“本子”

所谓“本子”,就是指课本。在我们的语文课本里,每一册的“基础训练”中,都安排了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的内容,低年级的有些课文后面还设有“说话”的作业。这些内容,都是编者精心设计的,体现了各年段的说话要求,我们必须要认真对待。

要教好这些内容,我每次都做到四有:有详细教案、有训练方法、有时间保证、有效果检测。在课堂中采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说的兴趣,鼓励学生大胆说、大声说、大方说。

二、搭好“梯子”

在每一节语文课中,我都十分重视给学生创造说话的机会,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会说,实话实说。

1.仿句式说话

教材中有不少句式很有训练价值,让学生仿这种句式说话,效果很好。如二年级《小壁虎借尾巴》里有一句“小壁虎爬呀爬,爬到大树下”,老师让学生仿句式说:谁走〔想、唱)呀(想、唱),走到(想起、唱得)……以培养说话能力。再如五年级《鱼游到了纸上》一课中,写那位青年人画画“有时……有时……”,让学生仿着这句式说话。

2.看板书说话

老师上课都会对重点的词句板书,在教学的适当时候,可让学生看着板书的词句练习说话。如《高粱情》一课,在学完“根”这一节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连贯地讲出高粱根的特点,但要用上黑板上的一些词“很深很深坚韧鹰爪擒拿 庞大的活物”。

3.看演示说话

演示直观形象,让学生看后就说。教学《乌鸦喝水》一课,教师用一玻璃瓶装了大半瓶水,从瓶口往里放石子,水渐渐升高,让学生看后说话。

在《田忌赛马》一课的教学中,老师用纸的马演示比赛场面,让学生看后说,也可以让学生用左右手的手指当各等级的马,边比试边说。

4.看图画说话

这在低年级用得最多。如教学《两个名字》一课,老师出示“小蝌蚪”和“小青蛙”的画,让学生看图说话:小蝌蚪长大了变成了( ),( )小时候叫( )。

5.用关联词语说话

这种方式,既训练了说话,又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也让学生学会使用关联词语。如学了《太阳》一课的最后一段,老师让学生用“如果……就……”说这段的内容,然后再加上“不是……而是……”延伸说话;教学《我们家的猫》这课,在学生了解了猫性格古怪的特点之后,让他们用“既……又……既……又……”说出猫的古怪性格来。

三、出好“点子”

要让学生兴趣盎然地进行说话练习。老师还要想点办法,使学生津津乐道,越道越好。

1.当解说员

一些以介绍知识为主的课文,老师可以尝试让学生当解说员或当导游,以锻炼其说话能力。如六年级《马踏飞燕》学完后,让学生当解说员,向“观众”介绍这一名闻天下的文物;《镜泊湖奇观》一课学完后,让学生当导游,给“游客”介绍这一自然奇观。

2.当推销员

一些介绍产品的说明文,如《我的新朋友—一电脑》,就可以尝试让学生当当推销员,介绍产品特点,力争让“顾客”对产品感兴趣并购买。这也是将来言语交际的需要。

3.当配音员

教学网络的逐步普及,为这一活动提供了保障。学生对这一说话方式很感兴趣,对提高说话能力很有帮助。

如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出示课件后,关闭声音,但保留画面,让学生看着画面,根据课文内容和自己对画面的理解,给画面配音。

四、揭开“盖子”

课堂中,老师要善于打开学生辩论的话“盖子”,鼓励学生质疑、争辩,对问题提出异议。“真理是由争议而确立的。”(马克思语)学生在争议中明理,在争议中长知,课堂活了,思维活了,说话的能力也提高了。

1.于无疑处生疑

有一些看似没有问题的地方,老师引导学生去思考,去表述。《落花生》一课,文中用苹果、石榴与花生比较,老师问:花生外表不好看,可是很有用,因而值得赞颂;苹果、石榴外表好看。到底好不好呢?引起学生思考,争辩,从而加深对“只讲体面”的理解。在《草船借箭》一课教后,启发学生思考、讨论:诸葛亮其实是骗箭;课题为什么用“借”箭呢?让学后思考后有话可说。

2.于对立处争辩

在教学中,学生常常能提出一些很有价值的问题,老师要引导学生从对立的两方去争辩。如《苦袖》一课,学生质疑:课文表现了小女孩诚实的美德,可她前后说的话却不一致,前文说柚子“有点儿苦”,后文却说“苦味很浓”。老师让学生争辩:到底小女孩是否诚实。在《只有一个地球》的教学中,有学生提出:地球资源枯竭了,我们到火星上去。针对这一提法,我让持正反不同意见的学生辩论。

在争辩中,我们要注意训练学生说话的规范性:我同意XX的意见,但还想补充一点……;我不同意XX的看法,我认为……

3.于延伸处讨论

对有些教材的结尾;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讨论,谈出自己的见解。如《凡卡》学生,让学生讨论:爷爷能否收到信?假如收到信,爷爷会带凡卡回家吗?《穷人》一课,文章写到“桑娜拉开了帐子”就结束了,老师让学生续说,谈自己对结局的看法。

五、放开“胆子”

在教学中,我们要相信学生能说好,要大胆让学生去说。我在课堂教学中用得比较多的语句是:

你读完后,想说点什么?

你发现了什么?发现什么就说什么。

你还能告诉大家些什么呢?

你怎么会有这个看法呢?能把思维的过程告诉大家吗?

没关系,说错了不要紧,老师会帮助你的。

说对了给100分,说错了给120分,因为你进步了嘛。

说得真好,我为你感到骄傲!

为锻炼学生说话的胆量,我在每节课前用2分钟让学生说见闻,轮流着说;在学生预习课文时,要求学生写出自己发现的问题,并在课堂上提出来;平时常举办些班级讲故事比赛、演讲比赛、口头作文、时事评论……在期末检测中,说话能力也是必考内容之一。

只要我们真正重视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学生能说会道是完全可能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3#
 楼主| 发表于 2010-5-18 08:06:00 | 只看该作者
向生活要素材



山东胶南市 曹萍



小学生年龄小,经历少,活动范围窄,读的书也不多。如果平时不注意引导他们观察事物,观察生活,积累材料,沉重写作文时就会因肚里无“货”而难以下笔。为了“交差”,有些沉重就背离生活、凭空编造。在教学实践中,我感到,帮助学生从生活中捕捉植被,就从根本上解决了学生无啥可写、难以下笔的问题。

首先,对小学生来说,社会生活不易把握,要充分发掘、利用孩子们自己熟悉的生活。如劳动课上沉重进行缝沙包比赛,课堂上气氛十分紧张,男女同学都不甘落后,你看我,我瞧你,唯恐自己落后。出洋相的也是大有人在,有的缝反了,有的缝的漏豆子,不少男同学针弄断了几根,手指也被扎出了血……评比时又是一番情景,同学们雏鹰自己果实的好坏,不时还爆发出赞叹声、喝彩声、鼓掌声,还有哄堂大笑声。我及时捕捉了这个机会,让学生写一篇《有趣的劳动课》作文。因为所写的是学生很感兴趣的、又有真情实感的事,所以写出的作文生动、有趣、具体。

其次,指导学生认真阅读,在课内课外读物中积累写作材料。

语文课本入选的课文大都是名篇佳作。学习时,除了要求学生向作者学习怎样观察、认识自然、认识社会外,更重要的是向作者学习怎样运用语言来表达,做好语言的积累工作。

我在这方面要求学生做到两条:一是每人备一本读书笔记,随身携带,对于课文中的精彩片段、妙词佳词、成语格言等分别整理并在班内定期交流,相互观察;二是要求背诵精彩片段和警策语句,这样背的多了,作者的语言就成了学生自己的语言,运用时就得心应手。

另外,在开展课外阅读时,我还注意指导学生写好读书笔记。除要求摘录课外读物中的妙词佳句、精彩片段外,还要求学生写心得体会,定期评比,交流。

总之,我深切地感受到作文教学仅仅停留在课堂教学上,沉重是不容易写出好文章的。要引导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并指导他们把所看所感及时写下来,激发他们热爱生活的情感,才能产生用自己的笔去赞美生活的强烈欲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4#
 楼主| 发表于 2010-5-18 08:06:00 | 只看该作者
学会钻研课文



徐文博



钻研教材是备课的关键环节,是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程序、选择教学方法的重要前提,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钻研教材按照从整体到部分的顺序,包括学习课程计划和小学语文教学大纲,通读小语整套课本,熟悉各册教材,钻研一组教材;从整体上弄清教材的知识体系、训练序列、编写意图,准确把握语文基本功训练在各部分的要求,把握基本功训练的点、线、面。课文是教材的主体,为了准确掌握基本功训练的要求、步骤和方法,收到良好的效果,必须在整体把握教材,特别是在把握一组教材的基础上,深入钻研每篇课文。理解教材也不是单纯的从整体到部分,而要走几个来回才能有透彻的理解。

一、钻研一篇课文应包括的内容

(一)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包括课文的中心思想、情感、思路。

(二)弄清课文语言文字方面的特点,课文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的内在联系。

(三)理解课文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四)找准课文的基础知识,联系学生实际,确定应教给学生哪些基础知识。

(五)结合本组的训练重点,弄清课文承担着哪些语文基本功训练任务。

(六)根据课文和学生实际,明确应渗透哪些思想教育。

(七)挖掘课文具有的发展学生智力的因素。

(八)根据课文的类型,弄清本课所蕴含的教学方法。

这些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统一在课文之中。透彻钻研课文,就比较客易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智力因素和思想教育因素,虽然要结合学生实际来确定,但必须在钻研课文的基础上提炼出来。

二、钻研课文的基本原则

(一)一篇课文与整册、整套教材相联系的原则。文章放到教材中变成了课文,课文不是游离于教材之外的文章,要服从训练的需要,钻研课文要放到整套、整册、一组教材中去理解、去认识。

(二)课文思想内容与语言形式内在联系的原则。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是辩证统一的,有其内在联系。钻研课文从形式到内容,又要从内容回到形式。要了解作者用怎样的语言、结构来表述思想。

(三)钻研课文与学生实际相联系的原则。钻研课文需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不仅依据课文确定重难点,还要依据学生实际确定重难点。

(四)独立钻研课文与广泛参阅有关资料相结合的原则。以独立钻研为主,同时要有效地利用教学参考书和其他教学参考资料。但教学实际情况是复杂多变的,必须在钻研课文的基础上去参阅有关资料,并且要消化、吸收,决定取舍。不能照抄照搬,更不能用参考资料代替课文。 钻研课文,要做到“懂、熟、化”。“懂”即读懂课文,能逐字逐句逐段地读懂,了解内容,抓住中心, 弄清练习意图;“熟”即烂熟于心,熟悉课文语言,掌握重点、难点,运用自如;“化”即融会贯通,心领神会,把课文的语言、情感内化为自己的血肉,教学时才会真切、实在。

三、钻研课文的一般方法

(一)通读。把课文通读几遍。在这个过程中,对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句要弄清楚,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理清课文结构,把握作者思路,理解中心思想。

作者根据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选择和安排材料,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这就是课文的结构,也是作者的思路。理清课文的结构,了解作者的思路,既能够准确把握课文的中心思想和教学重点,又有利于教师形成清晰的教学思路。如第十册《丰碑》是一篇革命回忆录,写红军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全文14个自然段按事情发展顺序可划分为三段。第一段(1-2自然段)红军行军途中自然环境恶劣、装备很差,将军面对严峻的形势不无担忧;第二段(3-13自然段),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与云中山化为一体,成为一座晶莹的丰碑;第三段(最后一个自然段),写胜利一定属于红军队伍。课文第一段写得简略,不是重点,把故事放入了特定的环境,后来一系列事件的发生都与这样的环境分不开,不可少。课文中着重描写、塑造了两个人物:一个是军需处长,另一位是将军。将军神态的变化,情感的外露,突出了军需处长震撼人心的精神品格,完成了对军需处长高大形象的塑造,同时展示了将军身担重任、关心战士、心怀风云的精神风貌。课文最后一句与第一段“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相照应,点出军需处长为革命视死如归的精神,就是红军精神,预示了这样的队伍是必胜的队伍。课文通过描写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故事,赞扬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表达了作者以及红军战士对他的崇敬之情,揭示了红军队伍是不可战胜的。这就是课文的中心思想。

(三)深入钻研词句,揣摩、领悟、准确把握。语文教学要帮助学生驾驭语言,这就要吃透字、词、句,准确理解语言。由于课文中的词句受到特定语言环境的制约,因此要做到准确理解是不容易的。《丰碑》一课,“愣”字在课文中两次出现。第一次,将军听到有人冻死了,“愣了一下”,这里的“愣”是因为事情突然出现,所以“愣了一下”。当得知冻死的就是负责后勤给养的军需处长时,将军“愣住了”,因为听到此事如雷击顶,出乎意料,心潮起伏,情感复杂,而久久地“愣住了”。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情境中仔细揣摩、领悟,含义是不同的。本课的两个长句,也是需要很好品味的,第一个是第二自然段的第3句话。这个句子很长,先总说“等着他们的是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接着连用四个“可能……”具体说明红军将会遇到的各种困难。这一长句突出了环境的恶劣和形势的严峻,强化了特定情境,为情节的进一步发展埋下伏笔。第二个长句是第12自然段第3句:“他深深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向那位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这句话可以用短句“他庄严地向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表达。为什么要用长句子呢?用这个长句是有意放缓速度,尽情抒发将军也包括作者对军需处长的崇敬之情。要细细揣摩才能品味长句的内涵。再如第13自然段最后一句:“大雪很快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这个句子含义很深,是全文的重点句,是一个闪光的、点题的句子。如何理解“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这个句子描绘了“形”,又传了“神”,形神兼备。从形象上讲,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确实像一座晶莹的丰碑;从精神上体会,还有更深的含义,军需处长一心为公、毫不利己的崇高精神是永恒的、不朽的,是人们心中一座光亮透明的高大的碑,永远鼓舞人们奋勇前进。

(四)钻研课文,要准确把握课文特点。《丰碑》是篇革命回忆录。文章先抑后扬,写得极有波澜。主题鲜明,详略有当,形象生动,感情丰富,深邃的主题和高超的写作技巧结合得比较完美。《丰碑》一文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人物神态描写细致、逼真,给读者以呼之欲出之感;二是情感浓烈,人物喜怒哀乐洋溢在字里行间。课文以将军的情感变化为主线贯穿全文,而感情变化只是通过他的语言、神态反映出来的。课文多次写到将军的神态变化,钻研课文时要尽细理清描写将军神态变化的地方。一是在行军途中听到有人冻死的消息,将军“愣了一下”,二是将军看到冻死的老战士,“脸色顿时严肃起来,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三是将军叫军需处长来,没人回答他,“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十分可怕”,四是将军得知冻死的就是军需处长时,“他眼睛湿润了”,“他……缓援地举右手,向……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作者不惜重彩浓墨描写将军的神态变化,目的是反映将军的感情变化;课文对冻僵的老战士神态的描写更是细致、具体。先总写战士倚靠树干坐着,再分写他镇定、安详的样子。“右手中指和食指间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火已被雪打灭;手微微向前伸着,好像在向战友借火。单薄破旧的衣服紧贴在他的身上。”对老战士的神态描写与题目联系十分紧密,表面是写老战士的神态,实际上是揭示丰碑的含义:在白雪皑皑的云中山,红军战士好似一尊塑像,神态那么镇定,那么安详,为革命而死,视死如归,为人民而死,死得其所。他的崇高精神在人们心中筑起了丰碑。

课文向我们讲述红军在攀登云中山的途中发生的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字里行间凝聚着作者的感情。情感发展的高潮是描写军需处长形象的那一段。随着故事的进一步发展,随着将军情感的变化,读者的感情也由深深的感动到达无限崇敬的顶峰。钻研课文时要深入体会课文的这些特点,认真把握。

(五)吃透课文在训练组所处的地位和所承担的重点训练项目。教材第八册第7组的重点训练项目是“详写和略写”,侧重于写的重点训练。进行详写和略写的训练有助于把事情叙述清楚,把中心表达明确。围绕训练重点本组安排了三篇课文,《丰碑》是第二篇。在教学第一篇课文《狼牙山五壮士》时,已训练了在理解课文内容、概括文章心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作者怎样围绕中心有详有略地安排材料,表达中心思想。这篇课文为突出中心,详略安排也非常恰当。第一自然段三句话写出了红军队伍艰难行军,写出了云中山恶劣的自然环境,写出了红军装备差,寥寥15字,为后面发生的事作了铺垫,这是略写。对老战士的形象描写是详写,与本课题目“丰碑”紧密联系。抓住老战士的形象详细描写,既紧扣主题又突出了中心。以写将军的感情变化为主线,写将军一系列动作、语言、神态,把故事情节推向高潮,这部分也是详写。写军队继续前进是略写。文章紧紧围绕“丰碑”安排材料。钻研课文既要联系课文所在训练组的训练重点,又要考虑课文自身实际,把两者统一起来。

(六)认真钻研课文的“预习”、“思考?练习”。课文前的“预习”和课后的“思考?练习”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每篇课文前都有预习提示,提出预习的具体要求,激发阅读兴趣,教给学生科学的读书方法。课后的“思考?练习”设计,力求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指引思路,提供凭借。思考练习分思考题和练习题两种类型。思考题侧重体现作者的思路和课文的重难点,注意突出重点训练项目,课后的练习题侧重于词、句、段的理解、运用,并与理解课文内容紧密联系:一方面通过联系上下文准确理解词、句、段,一方面通过对重点词、句、段的理解、推敲,加深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和体会。钻研课文时,要认真钻研预习提示和课后思考练习,才能深入理解课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5#
 楼主| 发表于 2010-5-18 08:07:00 | 只看该作者
一则“观虫”故事的启示







有这样一个故事:三个人同时观察一只小虫子爬墙。这只虫子艰难地往墙上爬,一次又一次地失败。第一个人感叹地说:“一只小小的虫子,竟这样执着、顽强:失败了,不屈服;跌倒了,从头干,真是百折不回啊!” 第二个人长叹了一声:“可怜的虫子,这样盲目地爬行,什么时候才能爬到墙头呢?只要稍稍改变一下方位,不就能很容易地爬上去吗?为什么不肯看一看周围的有利条件呢?” 第三个人似乎有点生气了:“这个目标达不到,为什么不换一个目标试一试呢!”

观察一只虫子的行动,三个人的看法截然不同,当然受到的启示就不一样了。第一个人鼓励自己:遇到挫折,不能气馁;第二个人提醒自己:干任何事情都不能蛮干,要动脑筋,想办法;第三个人则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实事求是地对待自己,不要好高骛远。

并非折中,这三个人的看法都是对的,因为他们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当然认识就不一致了。借这则小故事反省我们的语文教学:之所以教学效果总不尽人意,这与我们常常只满足于一种正确的答案有着直接关系。

实话实说,只满足于学生“依葫芦画瓢”的正确答案,这实际上是一种思维的惰性。不仅只是砍断了思维的触角,更重要的是阻碍了孩子们创造潜能的发展。要想冲破思维惰性的束缚,就要从多方面去观察,去思考,从普遍的事物中发现其独特之处,透过事物已经熟悉的、了解的一面(如第一个人的看法),看到事物确实存在的、不被熟悉的另一面;从司空见惯的、习以为常的事物中去寻找陌生的一面(如第二个人第三人的看法)。

我们的语文教学活动,要克服思维的惰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走出求同的圆圈,训练思维的多向性

多年来,语文教学因受《教参》等教辅资料的影响,教师的思维被圈住了,学生的思维随之被束缚了。要想学生的思维在语文学习活动中有所发展,有所创造,教师必须率先走出求同的圆圈──摆脱《教参》等教辅资料的束缚,从训练学生的多向思维入手。比如教学《美丽的公鸡》,不能只满足于学生懂得:“公鸡看到啄木鸟、蜜蜂、青蛙都不理自己,认识到‘美不美不光看外表,还要看它能不能帮人们做事”’,就戛然而止。虽然答案是正确的,学习目的也已达到,但学生的思维却被限制在了一个圆圈内。倘若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想一想:公鸡改错之后,啄木鸟、蜜蜂、青蛙会不会理它,态度会不会改变?其思考的结果会是多向的或它们成了好朋友,或成了竞争对手,或啄木鸟、蜜蜂、青蛙成了公鸡的帮助对象……像这样引导学生由果导因,从发展看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显然有助于提高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

二、鼓励质疑,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创造性思维能力普遍存在于人类,尤其是对什么都感好奇的少年儿童。教师若能充分利用教材,让学生在学中思,在思中疑,鼓励他们敢于超出书本,敢于超越教师,敢于用挑剔的眼光去思考并发现问题,这不仅无碍于书本知识的掌握,还会在此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比如,有位教师教学《新型玻璃》,他先用二分之一的时间,让学生了解课本中所介绍的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及用途,接着鼓励学生挑刺:“请同学们结合日常生活实际,你认为这五种新型玻璃还有不足吗?谁能发现其不足,就发给“发现奖’;谁的见解有独创性,就授予‘智慧星’称号。”接下来的学习活动,整个课堂热气腾腾,学生的参与面达到了百分之百。有的说:“夹丝玻璃”可用于防盗,因为它坚硬,即使猛击也不碎,何惧刀划?若能与“夹丝网防盗玻璃”合二为一,万一破碎了,报警器再报警,也不迟呀,还可节约能源呢!有的说:现在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不少家庭有高档次或家用电器,若能将“夹丝网防盗玻璃”与“变色玻璃”的优点合并用于住宅,既可防盗,又可调节室内光线,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有的说:要是将这五种玻璃的特点来一个大综合,那不是成了万能玻璃了吗?有个同学异想天开:再加进去一种能模糊视线的材料,那就更妙了──若不仔细看,根本不知道有玻璃……虽然同学们这些超越现有条件的“创举”难成现实,但这种敢于发现,敢于创造的精神,才真正是塑造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新型人才的关键。可以这样说,培养创新型人才应成为我们现代教育的初衷。

三、诱发想象从训练思维的广阔性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假如在教学中,我们的教师能抓住儿童想象力丰富的特点,依据教材所提供的某一关节点作为启发想象的发散点,定能帮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让他们在想象中巩固知识,在想象中接受爱憎美丑的教育,在想象中培养思维能力。如教学《白杨》,抓住孩子们“只知道”的内容,启发想象他们“不知道”的内容;教学《狼和小羊》,抓住狼和小羊的对话,启发想象狼扑向小羊以后的情况;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抓住小女孩的四次幻想,启发想象小女孩死后的情况……

从上面的教学实例中可看出,语文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广袤空间。经常将学生认识问题的范围向课本外延伸、发散,既有利于学生牢固掌握课本知识,更有利于促使学生的思维纬度向广度展开,久而久之,孩子们就不会满足于简单的答案了。换句话说,“打破沙锅问到底”、“异想天开”将会成为孩子们创造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6#
 楼主| 发表于 2010-5-18 08:07:00 | 只看该作者
引导学生学会质疑



孙双金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也。”爱因斯坦曾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也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由此可见,让学生学会质疑太重要了。学会质疑是创新的开端,学会质疑是启智的关键。

一、学生不会质疑怎么办?

2001年10月,我应邀在“全国小学语文名师观摩会”上讲《落花生》一课。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说:“读书最可贵的是能发现问题。下面请大家拿出笔来,默读课文,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待会儿提出来我们一起学习。”

学生纷纷拿起笔读起课文来,我习惯地在学生中巡视。奇怪的是绝大部分学生只是拿着笔做样子,根本没有在书上画任何记号。

5分钟之后,我说:“现在请你们把自己不理解的问题提出来。”学生们都茫然地望着我,没有一个人举手。我心里不禁感到悲哀:这个班的学生平时根本没有提问的习惯。都读了5年书了,学生竟然不会提一个问题。

我调整了一下自己的情绪,笑着对学生们说:“你们有没有不理解的词语呀?有就提出来。我最喜欢勇敢的同学。谁第一个举手?” 我充满期望地看着大家。

大家你看我,我看你,仍然不敢举手。这时,一位男学生非常小心地举起了小手。我立即请他起来发言。

“老师,‘茅亭’是什么意思?”他轻声地问。

“你是班上最勇敢、最聪明的同学,你提出了第一个问题,了不起,请大家掌声鼓励!”我把这位学生大大地表扬了一番。我看到其他同学眼里流露出羡慕的目光,心里窃喜:榜样的作用有效了,坚冰打破了。

“老师,‘新花生’是什么意思?”第二位同学站起来提问了,我又鼓励了一番。

“老师,‘开辟’是什么意思?”第三位同学问。

学生具有思维定势和从众心理,他们都停留在就词语提问的水平。这时,我又及时启发道:“你们有没有不理解的句子呢?”

一会儿,一位女生说:“‘那晚上天色不大好,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这句话我不懂。”

“你真能干,一下子就找到这么一个重要的问题。”我立即把学生提的这句话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在全体学生面前,“我想,就这句话我们起码可以提三个问题,你们动脑筋想想看,我相信你们一定可以提出来。”

大家的目光一下子全都集中在这句话上,一个个都动起小脑筋来。突然一个男孩举起了手:“那天晚上为什么天色不好呢?”他的问题引得大家全笑了起来。

“老师,在我们家里父亲和我们在一起吃饭是经常的事,为什么这家父亲‘很难得’呢?”

“真聪明,他联系自己家的生活实际提出了很有价值的问题。”我马上鼓励了一番。

“那晚上天色不大好,父亲为什么也来了呢?”又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出来了。

“‘那晚上天色不大好,可是父亲也来了’,为什么要用上‘也’呢?”学生开始咬文嚼字了。

“父亲来就是为了吃花生吗?他还有什么用意呢?”

在老师的鼓励和循循诱导下,一个又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提出来了。

学生不会质疑怎么办?我的体会是:首先,要让学生敢提问,要破除学生怕提问、怕师生嘲笑的心理疑虑,让学生大胆地问,毫无顾忌地问,凡是提问,不管好与坏,不管对与错,均应给予肯定和称赞。其次,要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和句,抓住关键处提问,不能“浅问辄止”,而应刨根问底,多角度地思考,多方位地发问。再次,要在质疑上舍得花时间,绝不能走过场,搞形式,而应实实在在地让学生学习提问,经历由不敢问到敢问,由不会问到会问的全过程。

二、向教科书质疑。

“惟书、惟上、惟权威”是传统教学对人思想和精神和禁锢。创新教学,现代课程理念提倡的是“不惟书、不惟上、不惟权、只惟实”。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意识呢?请看课例:

落花生这种植物对城里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为了让学生对落花生有个比较正确的了解,我在学习课文前先问:“落花生这种植物有什么特点呢?请大家看课文前预习部分的介绍。”

学生都认真地阅读起预习部分,一会儿大部分学生的手都举了起来。我叫了一位学生回答,他站起来引用了书上的一句话:“落花生这种植物有个有趣的特点,它的花落了,能钻进地里结出果实。”

这个学生话音刚落,我马上接过话头郑重其事地说:“书上这句话有错误,请你们找一找,错在哪儿。”

“啊,书上有错误?”学生小声议论着,脸上露出惊讶的神情,用疑惑的目光望着我。

“不要看着我,我的脸上没错误,而是书上有错误,请认真读书。”我笑着再次提醒学生。

学生倒是都认真看书了,但脸上仍显得茫然。

“请轻声读一读这句话。”我提示道。

学生轻轻地念着,突然一名学生举起了手,然后又一个。好,五六名学生举起手,个个脸上显出兴奋的神采。

我叫了第一位举手的学生。“老师,落花生的花落了,在地上会枯萎掉、烂掉,不可能钻进地里去。”他试探着说。

“太棒了!”我由衷地称赞道。“花落了还能钻到地里去吗?”我问全体学生。

“不会,不会。”大家有的摇头,有的摆手。

“那落花生的果实是从哪儿长出来的呢?是根上长出的?是花上长出的?还是……”我因势利导,“请你们看看课文旁边的图画。”

通过看图,学生发现落花生的果实不是从根部长出的,也不是从花上长出的,而是从茎上长出来的。我看“火候”已到,就用实物投影仪展示落花生全貌,用笔指着图说:“落花生的花落之后,花柄继续生长,伸进地里,花柄前端的子房逐渐长大就结出了花生。”我边解释边画简笔画。

“噢,原来是这样。”学生们恍然大悟。

这时,我面向大家:“书上也有错误,你们能迷信书本吗?”

“不能。”

“你们能迷信老师吗?”

学生一愣,旋即回答:“也不能。”

“对,老师和书本上都会出错,如果你们发现问题要大胆地指出来,不能迷信!如果谁发现了我的错误,给我提出来后,我就拜他为师!”我一字一顿地说。

学生的脸上都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老师在学生心目中有神圣的地位,尤其是小学阶段,老师的话有时就像“圣旨”,小学生是惟命是从。面对学生的单纯天真,我们做教师的绝不能陶醉在“一言九鼎”的满足感中。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只能“惟实”、“惟真”,让他们敢于怀疑,敢于质问,敢于批判。

三、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让学生敢于质疑,是第一步。接下来是要让学生善于质疑,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怎样才能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呢?还是通过课例来说明吧。

例一:

“《落花生》第一自然段中有一个词用得有些奇怪,你们看是什么词?”我启发道。

“‘居然’。”学生找到了这个词。

“我想,围绕这个‘居然’可以提出几个有价值的问题。”

学生小脑筋动开了。

“‘居然’是什么意思呢?”

“这是问这个词的意思,这是首先要搞懂的──这是第一个问题。”我点评道。

“‘居然’就是出乎意料,没有想到的意思。”一个学生解答道。

“我们种花生就是为了收花生,现在收花生了为什么用‘居然’呢?”

“这位同学感到这个词用法上好像不恰当──这是第二个问题。作者为什么用‘居然’呢?”我点拨道。

“因为我们是第一次种花生。”

“因为我们是一群小孩子。”

“因为我们是在荒地上种的,收获出乎意料。”

一位女生站起来说:“老师,我认为从‘居然’这个词可以看出落花生这种植物生命力很强,不需要人特别侍候它。”

“真聪明,体会得很好。我把你这个答案变成问题就成了:从‘居然’一词可以看出落花生具有什么品质?──这是第三个问题。”我引申道。

到此,我小结:“怎么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呢?像‘居然’这个词(或其他句子),我们可以先问它是什么意思,然后从它用得是否恰当(用法上),从这个词对主要人物及中心有什么作用等几方面去思考、去提问,这样提出的问题就比较有价值、有水平。”

例二:

2000年10月,我应邀作示范课。古诗《赠汪伦》的教学正在进行当中。我让苏州实小的学生初步自解诗句的意思后,问学生:“这首诗你们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

苏州的小朋友真聪明,一只只小手举得老高。

“‘踏歌声’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呢?”

“李白和汪伦的感情为什么这么深厚呢?”

几个问题之后,再也没有人举手了,我看没有问出有深度的问题,就鼓励道:“苏州的小朋友真聪明,提出了一些好问题。但我相信你们再读读诗,再思考思考、讨论讨论,还可以提出更有水平的问题。”

学生纷纷皱眉思考起来。1分钟后4人小组窃窃地议论起来。

一会儿,班上的小手又举得老高了。

“老师,为什么汪伦早不送,晚不送,偏偏等到李白上船要走的时候才来送呢?”一个男生问话的底气很足,好像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

“老师,一般人离别时都很伤感,为什么汪伦送李白时高高兴兴地踏歌相送呢?好像与众不同。”一位胖胖的女生疑惑地问。

啊,我是多么高兴啊!这是两个多么有价值的问题啊!这是通过表象深人诗歌实质的问题,我认为只有解决了这两个问题,才算真正读懂了这首千古送别名诗。

所谓有价值的问题,就是通过表象看到实质的问题。怎么做到这一点呢?一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不要匆匆走过场。二要让学生互相讨论,互相启发,碰撞才能产生火花。三要引导学生往深入想,不浅尝辄止。四要联系生活实际和常理去思考反常之处。如:人与人告别一般在家门口就送别了,为什么要李白上船时汪伦才赶到呢?这有悖常理。好朋友分别一般是比较难过的,为什么汪伦送别时却踏歌相送呢?这好像也与众不同。这些都是疑点,值得推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7#
 楼主| 发表于 2010-5-18 08:07:00 | 只看该作者
引入竞争机制激发学生创新



浙江诸暨市陈蔡镇中心小学 蔡梅



如何改革小学作文教学,选择有效途径来提高教学效率?我认为:引进竞争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是关键之所在。下面介绍几个成功的例子。

(一)别开生面的野炊活动。

为了引进竞争机制,活动前,我与小干部们一起商讨设计了一套特别新颖的方案。一周前,我向学生宣布:这次活动要进行两项比赛:

1.评比“诗厨”和“智多星小组”。

2.进行活动现场作文比赛,评比“写作能手”和“写作优胜小组”。野炊活动的规则是:①五人小组自愿结合,每人至少做一道菜。②每做一道莱得五分,如果配上一个适合的成语加五分,如能配一句古诗加十分。最有创新精神,每道菜都能配上古诗的同学评为“诗厨”,加起来分数最高的评为“智多星小组”。这个方案给学生提供了驰骋想象的广阔空间,激发他们创造的欲望。活动规则一宣布,班内就掀起了一个学习成语古诗的热潮。同学们有的找来各册语文书,有的买来《成语词典》、《唐诗三百首》、《小朋友读唐诗》等。一有空,大家就秘密地讨论,设计着做什么菜,配什么诗词。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在想象的王国中驰骋、兴趣极为浓厚。在这个野炊活动中,同学们兴趣盎然,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张罗,一道道佳肴终于“诞生”了。同学们把蕃茄炒蛋称作“锦上添花”;在汤中放几只鹤鹑蛋称作“水中捞月”;在炒韭菜面上放两只熟蛋黄,叫做“两个黄鹂鸣翠柳”;一盘剁碎的蛋白称作“窗含西岭千秋雪”;一盆咸菜汤上浮几只剖成两半的蛋壳称作“门泊东吴万里船”。真是妙趣横生,令师生惊叹不已!

(二)别具一格的作文竞赛。

作文比赛中,我首先宣布比赛规则:①习作在90分钟内完成,按时完成的方可参赛。②习作由小组交流后推荐到全班宣读,最好的三名同学评为“写作小能手”。③比赛结束后,大家数—数自己所写文章的字数,并以野炊小组为单位进行统计,总字数最多的三个组评为“写作优胜小组”。接着引导学生回忆上午所创设的优美情景:在风景如画的水库边,在迷人的秋色中,大家一起动手搭灶、拾柴、淘米、做菜,一起品评一道道色香味俱全的佳肴,且边品尝边吟诵一首首优美的唐诗。同学们“情动而辞发”,一个个跃跃欲试。然后,我亮出作文题目《记一次别开生面的野炊活动》。同学们立即动手,有的趴在石头上,有的伏在草地里,有的席地而坐以膝当桌,都沙沙地写起来。由于这次活动是亲身经历的并且留下了无比深刻美好的印象,学生习作普遍写得很好。不但内容充实、语句活泼,而且感受深刻。赞科夫说过:“只有儿童集体的丰富多彩、生气勃勃的生活,才是使每一个学生的才能开花结果的条件。”比赛结束后当场评出“写作小能手”和“写作优胜小组”。

(三)有趣的“采花酿富”活动。

每接手一个班,我都组织学生参加“我有三个小伙伴”的活动,让每个学生备三本小集于。

1.《小蜜蜂》。教育学生像小蜜蜂一样辛勤劳动,广泛阅读并摘录佳句、格言在《小蜜蜂》集子上。

2.《小剪刀》。要求学生将课外看到的零碎的精彩文章、片断剪下来,分门别类进行粘贴,以便随时学习欣赏。

3.《小浪花》这其实是个日记本:同学们将自己观察到的东西记下来,将耳闻目睹的新鲜事写下来,将自己的心得、体会表达出来。还定期进行评比展览,互相学习,称之为“献蜜活动”;有时还开展“拾宝贝”和“大扫除”活动,即把别人三本小集子中的“宝贝”拾回来,把别人文章中的“垃圾”清除掉。这三本集子,同学们把它装饰得很漂亮、有的在面上贴着或画着许多小蜜蜂,有的添了不少美丽动人的想象画,这本身就是一种美的创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5-10 15:2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