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网站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获奖论文欣赏(200篇)

[复制链接]
50#
 楼主| 发表于 2010-5-17 11:21:00 | 只看该作者
如何撰写课后教学反思



宜城市郑集镇王洲小学 余江琴 徐虎



  “教学反思” 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 作为认识对象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就是研究如何教,如何学,并在教中学,在学中教。如何写好教学反思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写成功之处



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



  2.写不足之处



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以后再教学时应吸取的教训。



  3.记教学机智



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



  4.写学生见解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到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他们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作为以后丰富教学的材料养分。



  5.写“再教设计”



  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总之,写课后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贵在执着地追求。一是每个实验教师随时将实验教材的闪光点以及不适用之处,课堂教学精彩片断,学生精彩发言以及课堂教学案例记录下来,在教研活动中一起交流。二是理论性东西可以少写,尽量用描述性的语言,把问题或闪光的东西记录下来,这能够及时地有针对性的发现自己的长短处,长期积累就会提高教学质量和写作水平。三是在思想上,能体现新课程的理念,观点和要求;在内容上,一事一议,一得一记,有感而发,求真务实,能真实反映自己在实验新课程课堂中的思考、发现、感悟、体会或困惑;在文体上,可以是教后记,教育随想,情景记录,案例分析,问题争鸣等;在篇幅上,有感则长,无感则短,长短不拘,一有所得,及时记下,以记促思,以思促教;在时间上,做到记录及时,一般不超过当天,每周2-5篇,目的在于使后记成为教案的延伸和有效补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1#
 楼主| 发表于 2010-5-17 11:21:00 | 只看该作者
语文阅读课中指导学生做笔记的一点尝试



河北省张家口市桥西区逸夫回族小学 任晓红



“自主学习”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指导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经过积极、主动地认知活动及合作学习,获得主动发展的过程,基于上述认识,笔者在小学中高年级语文阅读课教学中采用了“自学—讨论—交流”的教学模式,并在自学环节中指导学生做笔记,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效果较好,本文就在阅读课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做笔记,谈一点粗浅的做法和体会。



一、自学过程中蓝笔作记



在自学环节中,笔者根据教材及学生在预习中提出的不同疑问,整理合并(简为整合)出综合性问题,然后精心设计出自学提纲来引导学生自学。学生以自学提纲为依托,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学习,运用自己已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去反复品读课文,明确自己读懂了什么,怎么读懂的,还有什么疑问(即使因知识基础不同或因智力发展不同等因素会出现多个层次的答案,但毕竟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收获和想法),我让学生在自学过程中用蓝笔在文中圈点勾画,在旁白处记下自己的初步理解,在质疑本上将不理解的地方设计好问题准备提出。如我教《科利亚的木匣》一课,经过师生整合设计出一个中心问题: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科利亚是个善于动脑筋的孩子?要求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在书上勾画出重点词句,并在文侧写下自己对这些词句的看法或理解,并将疑难处设计成问题写在质疑本上。学生们经过自学理解,多数学生都写下了⑴科利亚善于动脑,发现妈妈挖出东西后,确信自己的宝贝还在;⑵他分析了找不到东西的原因是自己长大了,步子也大了;⑶随着时间变化,事物也在发生变化……可见,无论学生基础如何,领悟力如何,但那些基础的文中显而易见的观点几乎是每一个学生都可理解的,只不过理解的侧重点各不相同,自学过程中做笔记时间充裕,促进了学生分析、整理的能力,激发了求知欲和成功欲,而且避免了一些孩子因基础差而造成的课上只做听众,不敢发表意见的现象,同时,教师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巡视、调查、了解学生思维的误区,找准了需要反馈的信息点,以此为下一环节教学精心准备,对部分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可进行专门指导,这样做培养了学生“读书动笔”的好的学习习惯。



二、小组讨论中红笔标注



自学之后,笔者安排同学们先在小组中交流看法,统一认识,让学生们在组中充分讲述自己的理解,哪怕是观点的认同,也要求他们说出来,在自学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有那么一两点认识是正确的,这样使那些存有自卑的学生增强了自信心,使有独特见解的通过在小组讨论中,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表述自己的观点,使自己的观点得到同学们的认可并产生荣誉感,而且通过别人的补充还可以扩大自己的认识,在同学们面对面的没有丝毫压力的条件下,既有利于说的同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发挥,也利于听的同学分析认可的自愿性。此时,大家均处于充分自主、自愿状态,让他们在自己的观点上用红笔加以“增、改”,这样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将成为每一个学生此时的收获,使其观点、认识更加完善,也为全班交流时每一学生的发言提供充分的依据。



三、全班交流后彩笔加注



全班交流是一个内容完善、创新的过程,笔者就此环节让同学们各抒己见,相互补充,教师进行相机点拨,在小组充分学习、讨论之后,同学们的意见、理解、分歧将比较集中,而且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充分的认识,这样增、删的内容将不会很多,做标记的时间也就不会很长,因此我让学生们在全班交流后用彩笔加注,使每一个学生理解得更加全面、完善,有助于他们能力的提高。例如:《科利亚的木匣》一课,经过小组讨论之后,由于大家都做了简单的笔记,所以个人的认识、观点此时较清晰,全班交流时即很快达成共识,此时再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丰富、鲜活大家的认识,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并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为什么科利亚能分析出找不到东西的原因呢?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水平,抓住了文章深层的主旨去提问题,反映了同学们理解、讨论的深刻性,使大家的认识凝结到一个新的高点。可见,随学随笔是一种好习惯,为孩子们的敢想提供了动力,为创新提供了精力和希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2#
 楼主| 发表于 2010-5-17 11:22:00 | 只看该作者
语文新课改不能忘“本”

──浅议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安徽省南陵县何湾镇中心小学 程绪峰



[内容摘要]



自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所产生了一些问题。本文从三个课堂教学中的典型现象入手,发表见解,剖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形式主义的弊端。以期纠正语文教师为图新而抛弃传统语文教学中优秀的教学方法。告诫小学语文老师在实施新课改时不要忘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本”。



[关 键 字]



课改、“本”、独立思考、写字教学、主宰课堂等。



[正  文]



小学新课程改革实施已经有几年的时间了。这几年期间,从教材到教法都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教师和学生也都从课改中收获颇多。各地也都纷纷开展反映新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比赛。每个小学语文教师也都在课改中积极探索新方法,贯彻课改新理念。的确,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在课改的推动下,面貌变得焕然一新。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都得到了很大的展示。原先落后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也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野。



但是,就像人们对待所有的新生事物一样。我认为,许多教师在将课改理念贯彻到课堂教学时出现了一定的问题。他们刻意求新,为了课改而“课改”,完全抛弃了以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好的教学方法,而一味追求课堂上的一些形式化的东西。这样的课堂教学表面上看上去热热闹闹,“课改”精神也表现得淋漓尽致。实则不然,我认为,那样只会让课堂教学变得浮躁,学生的基本功也没有得到很好的锻炼,完全违背了新课改的初衷。这样的课堂教学是失败的,也是没有认真领会到新课程改革的精要,而只是徒具其表而已。下面我就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所遇到的几个问题谈几点看法。



一、合作学习固然重要,但独立思考亦不可少。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在一节语文课上,老师会给学生提出来出一些问题,布置一些任务,让学生们分组讨论,合作学习。学生且现得也很积极,几人一小组,热烈地讨论着,甚至激烈地辩论,老师也会参于其中讨论。有的时候学生们还会离开座位去别的小组参于讨论。课堂气氛十分热烈。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将合作教学演绎得栩栩如生。



这样的合作教学本来也无可厚非,但我同时也注意到。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频繁合作,甚至在有的公开课教学中,老师干脆就像做实验一般,直接将学生编成小组,为后面的合作做准备。一节课下来,所有的问题都是在合作中让学生完成的。好像一堂课没有“充分”的合作就称不上是一节课了。这其实是一个不了的现象。语文课堂教学,需要让孩子们进行独立思考。



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过:儿童心理的成熟与发育离不开他所依赖的环境,每时每刻他们都要思索,只有不断地思索,才能有所获得。不错,儿童的许多能力都要在他们的独立思考中进行养成。合作能力的培养固然很得要,但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就无关紧要了吗?在一些问题解决的安排上,教师不能一味追求合作,也应该适当让学生自己去独立思考,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课堂教学不能由“学生围着老师转”变成了“学生围着小组转”。这样会抹杀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而且在过多过滥的合作学习下,会造就一部学生的惰性。小组讨论不讨论,完全滥竽充数,依赖组内其他同学。那样,情况就更加不妙了。



二、“阅读”和“写字”一个都不能少



小学语文教学是对小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进行培养和锻炼的一个过程。是“语”和“文”的综合体现。教育家斯霞老师在总结她的教学经验时,就反复提到过小学语文中“读”和“写”的重要性。她认为汉字输入法的书写、记忆绝大部分都是在基础教育中完成的。电脑的普及,让汉字的书写已经弱化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地步。现在对有些中学生,乃至大学生而言,别说书法艺术,就是让他们去工整、流利地去写汉字,也变成一件很困难的事。这些情况的出现与他们“写字”基本功的不扎实有很大关系。由此可见,“写字”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在语文课改教学中,不少语文老师过分推崇阅读教学。课堂上读的形式各种各样,感情激荡。语文课堂上,书声琅琅的确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很可惜,我们很少看到,在课堂教学中,老师拿出时间让学生去写一写,再给予适当的指导。前不久,我听了好几位年轻老师的课,发现大部分课堂上,学生连一个字都没写过。老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生字时,只是让学生开火车去认读生字。有些学生甚至连笔都没带。



不仅是学生在课堂上得不到写字的机会。我们的许多语文老师也忘了语文课堂要“写字”这个“本”。在课堂上很少去板书,取而代之的是电脑屏幕的展示或在黑板上贴上现成的字词、图片。也许他们是认为课堂板书太费时间,特别是在教学比赛上,会打乱教学步骤。实则谬之。老师的示范书写,可以很好地纠正学生书写中的一些不正确的方法和不良习惯,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如果语文课堂教学继续这样不重视“写字”,还如何指望我们的下一代能将汉字艺术发扬光大呢?

三、不能让电脑去主宰课堂



随着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如何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进行整合,就成了课改教学中的一个热门话题。于是,我们越来越注意到,不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几乎所有的课堂教学中,大家都以充分利用电脑资源为荣,在有的教学比赛上,是否利用多媒体还成了一项评分的依据。电脑、多媒体似乎也成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角色。



不可否认,多媒体技术有着它特有的形象性、直观性,往往能从视觉、听觉上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学生坐在电脑屏幕前,被眼前不断闪现的画面深深所吸引,教师只需轻点鼠标,生字展示、动漫表演便一一出现,极大地方便了教师,娱乐了学生。



然而我个人认为,“凡课就有多媒体”、“电脑主宰课堂”的现象是一个比较危险的信号。当课件展示代替了老师的板演,当电脑发音代替了老师的情境范读时。我们不禁要问:语文教师,你在学生面前将如何体现你的示范引领作用?当学生被电脑里的精彩动漫所吸引,陶醉在电子信号模拟的虚拟画面中时,我们不禁要问:孩子们,你们在观看的时候,是否有过认真的思索,而对课文理解得更深?还是只是在感受着视觉的冲击,享受着肤浅的愉悦?你们是否知道,现实中的世界会更精彩?这些虚构的情节会不会固化你的思维,约束你丰富的想象力呢?当由于突然停电、电脑发生故障,而让老师在课堂上手足无措、满头大汗时,我们不禁要问:我们语文老师的“本”到底是什么?电脑只是也只能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它不能主宰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主宰课堂的永远只能是学生和老师。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的教学方法也在不断进步、完善。在此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许多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我想,只要我们深入学习《新课程改革标准》,领会她的精神实质。以教学为重,以学生为重,抛弃那些形式主义的东西,不做秀,不虚浮,牢记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的“根本”,们就一定能在课改实践中不断取得新成绩,在新课程改革这片蓝天下展翅高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3#
 楼主| 发表于 2010-5-17 14:26:00 | 只看该作者

追寻有效的语言学习 享受真实的语文味道



浙江省乐清市乐成镇第七小学 赵惠文



“语文课,引导学生从炼字的角度品味语言,思考这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用这样的语言文字来表达,从而感悟并掌握渗透着思想感情而变得生动活泼的语言。”面对当前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这句话精辟独到。反思平常课堂,有些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思考一:是“品词品句”还是“析词析句”?



《现代汉语词典》:



“品”:辨别好坏,品评。如,这个人究竟怎样,你慢慢就品出来了。



“析”:分开,散开;分析。“把一件事物、一种现象、一个概念分成比较简单的组成部分,找出这些部分的本质属性和彼此之间的关系”。



可见,“品”是来自心灵的感受,不是单凭感官就能获得的。对“这个人”,“品”的是他的“人品、品质”,不是用眼睛就能发现的,是用心才能感觉出来的。比如“品茶”:一火炉,一水壶,盖子在水汽的冲击下沙沙作响,提壶倒水,汩汩簌簌如山涧溪流回声。红瓷小杯中漂起的茶叶和升腾的水汽带来淡淡清香,嘬一小口,那便是品到茶的感觉了。品,每一个细节之处,只有用心才能有所触动,浮光掠影般的心绪永远不能获得触动情感的细节。



“析”是理性的,假如把“品茶”分成简单的组成部分──如茶壶、烧水、冲泡、喝茶等,那么沉淀在历史长河中的“品茶”便完全没有了意韵、内涵、情趣了。



所以想到了阅读中的“品读”。是品还是析,我们是否看清楚了。



【片段一】



“春风在唱歌,泉水在唱歌,小鸟在唱歌,小朋友也在唱歌。”



师:请小朋友读读,这句话写了什么?



生:写了春风,泉水,小鸟,小朋友。



师:请小朋友比一比,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出示句子:春风在吹,泉水在流,小鸟在叫,小朋友在唱歌。)



生:……



师:把春风比作人一样会唱歌,这就叫拟人,用了拟人句,很生动。再看看这句话,用了四个“……在唱歌”,就是排比句,读得时候要一句比一句声音高起来。



这儿童语言,充满儿童情趣,学它,要在学生心中激起欣赏大自然的冲动。而这样学,将语言理性地剖割,形象的语言抽象成概念,学生脑中留下的只是“比喻、拟人”等概念,用“这样的语言”表达的“味道”荡然无存。这样的阅读方法,只是“析”出概念,“析”得简单,“析”成抽象。



我们常常会把这样的“析”看成“品”,忽视了情感所在,忽略语言的情趣、韵味。怎么品?



首先,“品”之根本──寻找情感点



比如:“漓江的水真清,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静,静得看不见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语言对仗工整的结构美中更含有“舟行碧波上”时一股无可言说的惊叹、陶醉之情,且“醉、叹”之情层层叠进。阅读,要走进画中,行在碧波上,发自内心的叹着。当拥有了这样的感觉,“排比”的气势成了情感的倾诉表达。这样语言的妙处也便水到渠成般地悟到了。



所以在备课的时候,反复地读读,寻找情感的基点,让那些浸润着情感的而活泼起来的词句跳入眼中,潜入心中,让汉字的形象魅力充沛地展示出来。



其次,“品”之方法──找到对话点



阅读的过程,是“人”与“文”对话的过程。“文章自有情在,读中自能悟情”,阅读教学中要为学生创一个“对话”的平台,让学生体味吟诵,使“人”与“文”交融。



比如《花的勇气》中的一段美文:“原来青草下面藏着满满一层小花,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它们比青草只矮了几厘米,躲在草下边,好象只要一使劲儿,就会齐刷刷地冒出来……”



如果这样设计:



你从哪些词句中品出花多、花美?把你的感受朗读出来。



我想,这是理性地“析”,学生犹如隔岸观火般地审视着这段话,从语言中寻找理性概括的证据,这不是对话。阅读教学如果没有“迷醉于语言中”的心灵投资,那将都是一种标签式的理性分析。



我尝试这样与学生对话:



师:读读,涌上心头的是一种什么感觉?



生:我觉得很高兴(惊奇……)



师:这份惊奇、高兴、舒服又是从哪儿品出来,细细读,把你从语言中读到的画面告诉大家。(自由朗读,动笔)



生:满满一层,我觉得到处都是花。



师:用手比划一下,满满一层有多少。



生:(用手指比划)这么多吧



师:就眼前那么一层?



生:不是,一眼看过去,都是这么厚的一层花。



生:是花挤在一起,很密,看不到绿色了。



生:白的,黄的,紫的,颜色很多,五彩缤纷。



生: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



师:低头看呀,这么多,这么密,向远处看呀,这么辽阔。



生:我觉得仿佛是花的海洋……



师:再低头看看呀,这花纯洁、娇小,鲜亮,纯洁得仿佛是──



生:仿佛是一个个可爱的小姑娘。



生:那么娇小,就像一颗颗小豆豆藏在草丛中。



生:那么鲜亮,就像是蓝蓝的天空中闪闪的小星星。



师:在你眼中,花是──



生:是小精灵。



生:是亭亭玉立的少女。



师:能从文字中读到自己心中的画面,真了不起。看,“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在你眼中是什么画面?(出示句子:这么多,多得就像──)



生:花这么多,多得让你数不清有多少颜色;花这么密,密得像一群可爱的小孩子挤在一起;花这么辽阔,抬头看去,看不到边。……



学生在朗读中要感悟作者描绘的花的画面所传递出的惊喜,我设计了让学生与花儿对话,让学生在朗读、比划中感受,渐渐地进入花的世界中。低头看,花“娇小得像婴儿躺在妈妈的怀抱中”,“纯洁得仿佛是亭亭玉立的少女”,“鲜亮得就像满天的繁星”,学生仿佛置身于这片花海中,于是花自然成了他们眼中的“天使、精灵”了。这个赏花的过程,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花中,看花,赞花,品花。这般“品”,使语言成了画面,语言有了情感的参与而生动活泼起来,情感也随语言而表达出来。



“品”源自心灵而表达于口。



思考之二:是“想像再现”还是“抽象概括”?



汉语最美。一字一画,可以是连绵不断的画卷。汉语学习,要“从一粒沙子里读出整片沙漠”来,“从一颗绿芽里读出整个春天”来。细心揣摩,语言才能丰富立体。“丰富立体”的过程,就是在培养学生的语感。



立足语言,联系经历经验,想像再现画面,使抽象的文字符号在想像中直观丰满起来。这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有效方法。



但是,一些看似“想像再现”的品读教学,实际却是另一种抽象概括。



【教学片段】:



山谷中,早先有过一个美丽的小村庄。山上的森林郁郁葱葱,村前河水清澈见底,天空湛蓝深远,空气清新甜润。



师:读这段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树叶很绿。



生:我仿佛看到河水清清的,天空碧蓝碧蓝的。



师:带着你的感受去读读这段话。



老师在努力尝试着“想像再现”画面,使词语成为丰富直观的形象而存在。但是,把“郁郁葱葱”想像成“树叶很绿”,把“清澈见底”想像成“河水很清”,这样的“想像”,把文中原本画面广阔的词语概括成简单的口头语,这段话所包含的完整画面被切割成一物一景,没有整体感,这不利于学生语言的积累和语感的培养。



如何在读中把文字的画面丰富立体起来?



还是以这段话为例:



师:让我们住进这样的小村庄里,感受一下,你想到了什么?



生1:住这样的地方一定很舒服。森林郁郁葱葱,河水清澈见底,天空湛蓝深远,空气清新甜润。



生2:我们可以在郁郁葱葱的森林里快乐地休息、玩耍,累了躺在树下,很舒服。



生3:河水清澈见底,可以看见水草和小鱼。



师:在森林、在小河边,都有你们的影子。你们在干什么哪?



生4:我在河水游上几圈,水凉凉的,像吃冰淇淋。……



师:这样的山、这样的水,一定有很多小动物吧。



生5:野兔在森林的草丛中蹿来蹿去。小蝴蝶在野花上翩翩飞舞。



生6:小动物们跟孩子们常常玩,所以一点都不害怕,人和动物和睦相处。



(意图:从语言整体出发,引导想像再现。)



师:人与自然和谐。看看那里的天空,湛蓝深远。“湛蓝”可以换成什么词?



生;“深蓝”



生:蔚蓝……



师:“湛蓝”,读读这个“湛”的字音,再看看这个字的偏旁,你有什么感觉?



生:“湛蓝”的“湛”是三点水旁,感觉到仿佛天空很蓝很蓝。



生:读起来好像感觉到水要落下来,而且雨水一定很清很清。



生:我觉得天空蓝得就像《海的女儿》里写的大海。天空就像小人鱼公主生活的地方。



师:把“湛蓝”改成“深蓝”,读读,什么感觉?



……



生:我有个发现,这段中三点水旁的字很多,有水才干净。这些字都让我感觉到那里很美很干净。



生:我还觉得有一个词很舒服,“清新甜润”的“润”,感觉到吸一口气,清清爽爽的,像喝了一口清清的泉水。



生:那里马路上没有呛人的汽油味。



师:这些看起来读起来都非常舒服的词语,我们一读,心中就会产生美好的感受,这就是我们祖国母语的魅力。



(意图:这就是捶词炼句,老师导一个“湛”字,从音、形上使学生感受汉字之独特美,学生便能举一反三地悟出“三点水”字的舒服。)



师:闭上眼睛,读着这些句子,村庄的样子一定已经成为一幅画展现在你脑海中了,这幅图上,你还想添上什么景色吗?



生7:浓绿浓绿的树林中,鸟儿叫声清脆,它们欢快地从这棵树上飞到那棵树上。



生8:我觉得把“叫声”改成“鸣声”,听起来亲切一些。



师:大家认为呢?



生:改成“鸣声”好。浓绿听起来也很舒服。



生9:茂盛的枝叶挡住了阳光,太阳筛下一缕缕金光,孩子们在树阴下奔跑着玩游戏,有的还在摘野花。



生10:树林的主人小动物们也来了,它们探出头来,张望着孩子们。



师:读着这些词语句子,脑中情不自禁地会出现画面,这就是我们汉语的美丽之处。拿起笔来,写下你脑中那幅画。



学习这段美文,经历了三个层次:



首先,引导学生想像,先从整体出发,使文本成为一幅完整美丽的画面呈现出来。然后,从想像的画面中再回到语言,通过词语的转换、比较,引导学生抓住汉字的构字特点去感悟语言的美,体会表达的巧妙。最后,通过想像补白,再以语言表达想像中的画面。



经历了整体的想像感悟、积累表达的学习过程,学生不仅感悟了语言的美,也感受到了表达方式的美,这是真正的语言学习。



思考三:是“丰富表象”还是“抑制想像”



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一堂课,学生都抬着头张望着多媒体屏幕上呈现的文字或画面。一节课结束了,学生还没看上语文书一眼。有了多媒体,语文书被冷落了!有了多媒体,感悟语言的过程成了欣赏影像的过程。这可以吗?



多媒体作为辅助语文教学的手段,是必要的。但是,多媒体无法代替对语言的感悟。语言的魅力就在于她塑造了一个个逼真的形象,以这些形象激发人们想像、体验,进而产生共鸣。一味地以视听来代替学生的形象思维训练,就会产生思维的惰性,失去了主动思考、发展想像力、培养创造力的机会。



【教学片段】《四个太阳》:我画了个红红的太阳,照亮冬天。阳光温暖着小朋友冻僵的手和脸。



师:(出示课件:冰天雪地,孩子们玩雪。红红的太阳升起来。)瞧,这就是红红的太阳,你喜欢它吗?



这一问题意在引导学生感受“阳光温暖着小朋友冻僵的手和脸”,感悟红太阳的美好心愿。但学生并没有感受到,他们这样说:



生1:我不喜欢红红的太阳,因为红太阳会把冰雪融化了的,这样我们就不能堆雪人了。



生2:我也不喜欢,因为我希望我们这儿也下一场大雪,这样,我们就可以玩个痛快了。



生3:我喜欢红太阳,也有点不喜欢,因为冬天太冷了,红太阳给我们温暖,可是红太阳会把雪晒融化了,我们就不能玩雪了,多可惜啊!



对南方的孩子,下雪是他们的向往,他们把自己心中最强烈的最淳朴的感受全都融在老师所展示的这幅雪景图中,红太阳是美丽的,可是它带走了孩子最美丽的期盼,他们怎么不痛心呢?因此他们就不喜欢红太阳。



孩子的感受似乎与文本的内涵不符合,这是不是对文本的个性化的感悟?不是!都是雪景图惹的祸!为什么冬天的画面就一定是“冰天雪地”呢?为什么冬天就非得“堆雪人、打雪仗”?其实“冰天雪地”的画面只不过是老师个人的感受、个人的思想,这一多媒体也不过是老师个人精神的产品,而且对学生的认识和感受产生了负面作用,阻碍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忘却了语文的本质而去追求的多媒体,是多余的。



再看这样的对话过程:



师:(创设情境)啊,冬天来啦,寒风呼呼地刮着,小朋友觉得──



生:我早上去上学,冻得手都不敢伸出来。



生:写字的时候,手僵了,字怎么也写不好,牙齿还发抖呢。



生:我夜了盖了两条被子了,可是还觉得冷,只好躲在妈妈身边睡觉。



师:真冷啊!啊!太阳升起来了,红红的,照耀着大地,现在,你们就是红红的太阳,你们想对大地上的一切说什么呀?



生:小朋友,我是暖暖的太阳,我来啦,我给你们带来了温暖,你们就不会觉得冷了。



师:谢谢你,红太阳。



生:(伸拦腰)我是红太阳,我睡了一个冬天,现在终于醒了,我要给大地上的花儿带来阳光,让他们快快长大。



生:小动物们,我来给你们暖和暖和,你们快出来运动吧。



生:我是红红的太阳,我要到冬天的天空里,照亮大地,让小朋友读书的时候不再发抖,不用穿笨乎乎的棉衣,让植物快快从泥土里长出来,让小动物们到草地上做游戏。



师:哦,可爱的红太阳们,你们都有一颗善良的心。



语言是以抽象的文字组合的,感悟语言需要学生以自己的经验和认识读出言外之意,读出言中之形。这片段中,没有用多媒体,以语言创设情境,充分接触文本,结合生活经验,大胆想象,与文本对话,冬天的季节特点因为没有画面的束缚而显得多样化,符合学生的个体经验,因此对“红太阳”的感悟也就显得富有个性。



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不能只是一种“化妆品式”的点缀,而应该与语文学习浑然一体。



另外,用多媒体代替语文书本更不可取。“捧”着书本读书,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文化!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先生在课堂中常对学生说:“捧起书。”一个“捧”字,是一份对汉语文化的宗教般神圣虔诚的心情。试想,我们手中捧着的书,或诉说着千古不朽的情怀,颂扬流芳千载的民族魂;或是传承淳朴的文化,讲述感人的故事。“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民族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情怀,“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母爱之伟大,“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神圣地记载在书里,不用“捧”的心境怎能读出来?



到了中高年级的阅读,应该让学生养成边动笔墨边读书的习惯。“捧”着手中的书,便可以认真地在有所感触之处写、画,可写读书感想,也可写读书疑问;可写基于文本的联想,也可写是对文本或褒或贬的评价。这样常常写,学生阅读思考便逐步深入,阅读由被动转向主动,使阅读感悟不再是几个“优等生”的特权,而是每一位学生都享有这样的权利,形成个性化的阅读。



读书,还是好好地捧着书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4#
 楼主| 发表于 2010-5-17 14:27:00 | 只看该作者
男生朗读“女性化”及其他

──关于范读

陕西西安西北工业大学附属小学 蔡 华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范读”是必不可少的一种教学方法,尤其在新课程改革实验的教学中更加明确地提出“要重视范读”。



笔者在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中体会到,范读的确有其不可替代的示范作用,在指导学生读正确、注意适当的停顿、恰当表达语言思想感情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不适当的范读,或过多的范读也会适得其反。



《一株紫丁香》是一篇优美的抒情诗歌,表达了学生对老师的热爱、感谢之情。诗句委婉、动人,借“枝叶、花儿、歌声、笑脸”表达情感。由于教师在范读中声情并茂,感染了学生,因此全体学生在朗读中也像教师那样充满深情,女孩子的个人朗读也很成功,能打动人。遗憾的是男生在带动下也极力向老师、向读得好的女生靠拢,不料却丢失了个性特色,一副“娘娘腔”,听着很别扭。此时,提示让他用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来朗读,反而显得不知如何是好。因为,他从最初的“耳濡目染”开始,已经形成了定势,不知换个方式怎样才算好?



日常教学中我发现,大多数学生从低年级开始,朗读时都会有意、无意地模仿教师,会不由自主地向教师的语音、语调靠拢,以教师的朗读为唯一标准。这样,天长日久就会形成一定的朗读习惯。同时,从事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绝大多数是女教师,女老师特有的音色、语调,以及感情处理的方法,都会潜移默化地在学生心里扎下根,成为他们朗读的范本,甚至连老师惯有的手势、表情也被他们“复制”而去。虽不由为孩子们的童真、纯洁感到愉悦,但也不免心生担忧,这样的现象是不合适的。即使教师的朗读、模拟水平比较高超,她所教授的男学生的朗读也避免不了“女性化”的倾向。



男孩子,应该有男孩子朗读的特点,有他们阳刚、洪厚的特色,这些是女教师无法示范的。尤其在文中有男性角色的语言和情感流露时,女教师的示范更显单薄了。如,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多篇古诗词教学,朗读时都适宜体现出作者直抒胸臆、雄壮豪迈的气势。《父亲与鸟》展现的是“父亲”沉稳,坚定的语调。《匆匆》一文,女教师的朗读委婉感人,而男生个人读时却难以找着应有的感觉。



同时,近年来课本中增加了大量富有童真、童趣的儿歌、童话故事,如《称赞》、《纸船和风筝》、《我是什么》……其中主人公的语言极富儿童特点,这样的内容由孩子们不断练习、提高,读来会更加自然、贴切。



因此,我认为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范读应适时、适度,并非全盘示范、越多越好。充满儿童情趣的内容,更多地由学生尝试、练习,甄选出满意的“范读”;同时重视男孩子朗读中的性别特色,鼓励孩子自主尝试,读出个人心中体验,呈现多种表达技巧。而并非只提供一种标准模式,扼杀孩子的创造性,影响他们对语言美的鉴别。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情感美。



多样化的朗读体现在低段的语文教学中尤其重要,只有这样,在孩子升入中高年级后,无论教师性别如何,他都有自己的朗读标准,有好的朗读习惯,都仍然能正确地读,有感情地读,不会再出现“女性化”的朗读现象。



作者简介: 蔡 华 小学高级教师 陕西省教学能手



单位: 陕西西安西北工业大学附属小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5#
 楼主| 发表于 2010-5-17 14:27:00 | 只看该作者
《小杨树与老榆树的交流》

──与大师过招的体会

黑龙江省大市东风小学 李洪梅



  释  题

  大标题:《小杨树与老榆树的交流》杨树和榆树则是北方的象征。老榆树是历经风霜雪雨,非常顽强和执著,对事业有一种不屈不挠的韧劲,越老越有一种高尚的境界。小杨树,代表着年轻、成长,伟岸、正直、谦逊和希望。他们之间的交流,不就是教育智慧的一种互动吗?



  副标题:大标题是交流,就是相互的你来我往,在双方的思想和见解碰撞的时候,才有美丽的亮点和火花出现,这正是我们要追寻的东西。再者,我们是请教和学习的,让人给予指点,尊为大师不谓过,也是我们对刘贵和老师的一种崇敬和敬仰。





这是一个难忘的周末!



    晚上下班后,我和小赖还有丽娜三人同行,准时来到了刘贵和老师的家请他给我们导课。你知道吗,这次学习的机会真是来之不易,因为刘老师原来是大庆教育科研所的所长,虽然退休了,可各学校都是争先恐后地排着队来请他教研,能与刘老“零”距离的接触实在难得。

刘老是一个知识渊博而又十分谦和的老人,跟他在一起学习和交流,收获很多。尤其是听他讲课给人一种“柳岸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不一会儿心中的一个个疑团就解开了。



  1.语文课中的长文短教,略读课教师怎样上



起初是小赖提出小学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第七单元《难忘的一节课》比较难讲,自己在写教学设计的时候感觉比较困惑,由于是阅读课文章太长,在给学生讲解的时候不好把握重点,尤其是文中几次提到“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怎样才能让学生理解课文重点呢?



刘老听完后说文章长就要简明扼要,因为这是一篇略读课,一定要把握好课标中规定的:略读既粗略用比较快的速度了解书中大致内容为主要目的,略读要从三年级培养,接近平时读书、读报纸、读文章。因此,要想教好这一课就必须把内容分为三个层次去讲。第一层次主要是强调“光复”之后才敢学习祖国的文字。第二层次主要讲作者走进教室跟师生一起读“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第三层次是作者在学校的礼堂里看到中国伟人画像后激动地说了“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这是文章的重点部分,同时也揭示了课文的中心思想。



2.课堂中问题的设计



《难忘的一课》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去讲,那么在每一层次中教师都要设计合理的问题。第一层次主要是强调“光复”之后才敢学习祖国的文字。这时要求老师要设计学生易懂的问题,你们怎样来设计第一层的问题呢?我首当其冲:为什么学生不敢光明正大地学习祖国的文字?刘老说这个问题太大,对于小学生来说不仅仅深而且还容易偏离主题。“为什么这位教师写字很吃力,国语也不太熟练呢?”接着刘丽娜提出了第二个问题。可刘老仍是摇头,这下可难住了我们,于是我们几个不停地提出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最后都让刘老一一否了。



终于还是小赖自己想到:“作者听了一节好课,而且认为好极了,这是一节什么样的课?”“好,这个问题设计的好,浅显易懂,学生一听就会,而且还抓住作者的感受来提问!”书中P124页最后一句写着:我觉得,你今天这一课上得好极了!你教得很有感情,孩子们学得也很有感情。可见教师设计问题是多么重要呀,有时候我们不知不觉把简单的问题给复杂化了,结果学生与老师的提问脱轨,造成知识坡度大,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降低。



接着我们又设计第二个,第三个问题,直到每个人都露出了笑脸刘老师才停止发问。在这过程中,我们既紧张又兴奋,整个人的思维都在不停地转动。



3.教师怎样梳理学生的质疑问题



随后,刘老又给我们提出了一点,略读课中学生在质疑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例如,学生在质疑的过程中最可能提出的问题就是:“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会逐一找出,这时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会“梳理”学生的问题,把他们提出的问题变成课文中有价值的问题,这样梳理后的问题就会表现在文章的重点段落中,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被老师培养成会提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了!



4.关于课文的拓展



最后,刘老又给我们讲怎样对略读课进行拓展。一定要作适度的拓展,不能异想天开,拓展的五花八门,一定要结合课文内容开展相关的阅读、小练笔、想象等等。例如:《难忘的一课》可以开展一些台湾“光复”后与祖国相关的问题;作者回到原来的工作岗位想到了什么?(小练笔)。



5.对《课标》的正确理解



以前我们手里拿着《课标》,不是死记硬背就是敷衍了事。今天通过与刘老师的交流,才发现要想讲好一节语文课,如果“吃不透课标”就干脆别站在讲台上。听了刘老师的课之后,觉得自己为人师有一种深深的自责,这种自责来源于久而久之的“懒惰”,虽然自己刚刚接触课改时间并不是很长,但在背课时却没有真正理解专家们制定课标的含义,现在想起来真是惭愧!

这是我今天向刘老师学习写的一点体会,真心地希望我们中国的千百万老师都能多尽一份心,多尽一份力,有机会多多参与教研活动,争取把我们的每一节语文课都讲得更好。黑龙江省大市东风小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6#
 楼主| 发表于 2010-5-17 14:28:00 | 只看该作者
由学生边做练习老师边批改想到的



淄博万杰朝阳学校小学部 刘宝晨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有许多的方法与技巧,有教育教学的内部规律,我们只有在遵循这些规律的基础上,合理巧妙地利用方法技巧,才能使得教育教学工作做得恰到好处。



我们人类的学习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认知过程,是一个逐步加深印象,形成行为习惯的过程。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秉承了传道,授业,解惑的最基本原理。然而,在具体的实际工作中,还是各有各的方法,各有各的技巧。当然,这些都是以教好学生为最终目的的。说到这里,我想谈谈学生边做练习老师边批改的问题。在课堂教学的练习课上,有的老师喜欢学生边做练习老师边给他批改,这些老师认为,老师这样做能及时了解学生,及时指出学生的不足,并让其改正。一方面老师了解了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另一方面,学生改正了错误,可谓一举两得。我觉得这种想法和做法有失偏颇。



任何事情都有其两面性,对于学生边做练习老师边批改的这种做法也是这样的。这部分老师只是看到了此种做法的有利方面,但却忽视了其中更大的弊端。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由初步认知到逐步深化,到养成形成行为习惯的过程。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犯这样那样的小错误,或是粗心马虎,这些都是其学习生活过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不能苛求学生不犯任何错误,没有丝毫马虎。拿学生边做练习老师边批改来说,当我们老师发现了学生的错误,发现了学生的不足,我们怎么做才会更好呢?我个人认为,还是不当时批改为好。这样做的原因有二:一,这是练习课,是学生复习巩固学到知识的时刻,老师巡视的目的,是发现学生哪些地方掌握得不好,如果是做错或不会的学生多,老师就要考虑一下是不是自己讲得不清楚,还是方式方法不对,或是没有讲到这个知识点。等学生做完了,再集中讲解,如果只是个别学生不会做或做错了,那老师应该个别讲解。其二,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做练习或是试卷,自己检查修改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如果老师在学生做完后不等学生自己检查修改,就给学生批改了,那学生就省去了检查修改这一过程,因为老师已经检查过了,自己没必要再浪费时间检查了。然而这是做练习,我们的老师给学生检查、批改,到真正考试的时候,没有了老师的检查批改,学生是否会自己检查修改呢?我想答案是否定的。长此以往,学生已经习惯了老师帮他检查,自己检查修改的能力、习惯没能养成,学习的整个过程就不完整,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学习,甚至影响学生以后的成长!



谁都知道,温室里成长的花朵,经不得自然界的雪雨风霜。同样,在过度人性化呵护下成长起来的人,就像玻璃心和水晶鞋一样,虽美仑美奂,却脆弱至极,一击即碎!因此学生边做练习老师边批改,我个人认为不足取。我们老师在学生做练习的过程中,不能越俎代庖,该让学生自己检查的,还是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检查。还学生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还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的过程。我们没有权利剥夺学生出错,更没有权利剥夺学生享受挫折教育、失败教育的权利。



参考资料 :  《中国青年报》

        教育E线《家长必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4-28 14:1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