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网站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年级孩子数学辅导60课时(家长必读)

[复制链接]
43#
 楼主| 发表于 2010-8-26 16:00:00 | 只看该作者
辅导孩子学数学一上·第43课时 认识整时

郑祥旦 编著
学习内容
课本第91~92页,第94页练习十六第1~3题。
学习目标
结合生活经验学会看整时,初步认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初步建立时间观念,从小养成珍惜和遵守时间的良好习惯。
课文讲解
第91页,一幅一个小朋友早晨起床的生活情境图。妈妈正在叫小朋友起床,墙上挂着一个钟显示7时,并标明时针和分针;床头柜上有一个电子闹钟显示7时。

下边是3个钟表,显示了3个时刻,同时用中文和电子表数字的形式标明它们的时刻。通过这3个时刻的学习,使孩子会看整时。

第92页,结合小朋友一天的生活来巩固对整时的认识,使孩子初步了解一天钟表上的时针要转两圈,有早晨7时,也有晚上7时。还可以通过小朋友一天的作息时间,引导孩子学会合理安排自己每天的生活和学习,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由于时间和时刻都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孩子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还要结合大量的操作活动来学习。家长要为孩子准备钟表或模型,以便进行操作和演示,也是为孩子在课堂学习做准备。
辅导精要
看图说图意:早晨(7时),妈妈正在叫小朋友起床。如果孩子能说出时刻,家长就可以问他是怎么知道的。孩子可能说床头柜上的电子闹钟是7时,也可能说墙上的钟是7时。如果平时的语言习惯说时刻是几点的,就要告诉孩子课本里“几时”就是几点的意思,在数学里今后都要说“几时”不说“几点”。认识“时”, “时”是左右结构,左边“日”右边“寸”,寸是短的意思,“日”和 “寸”合起来是说时间很就会过去的,我们要爱惜时间。
应该说,大多数的家长是了解自己的孩子的,了解孩子看时间的学习基础。若家长不是很了解,那么在学习之前的一两周内要有意识地调查一下。若孩子的学习基础不是很好,家长就得提前一两周时间结合日常生活进行有机渗透。如早晨起床时,就与孩子说:现在是7时(点),你要起床;中午吃饭,说:现在是12时,大家来吃午饭。
认识电子表的计时方法。电子表,表面上有两个点,右边是“00”它的左边是几,就是几时。
认识钟表的计时方法。钟表上有12个数,长针是分针,短针是时针;分针指12,时针指几就是几时。让孩子看第91页下边的3个时刻,可以先引导孩子独立思考,再把钟表、汉字和电子表三者结合起来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让孩子用钟表依次拨出1~12时,再用数字写出来,加强对整时的认识。再结合实际,说正在进行学习的时刻,若正好是整时就太好了;若整时刚过,就问过了的整时要怎么表示?若快要到整时,就问快要到的整时会怎么表示?想一想,前一个整时是怎么表示的?后一个整时是怎么表示的?再想一想,12时的后一个整时是几时?在一天里时针要转几圈?12时分别在什么时候出现?其它整时都分别在什么时候出现?结合生活经验向孩子说明一天有早晨、上午、下午和晚上等,如有上午9时、还有晚上9时。
第92页,让孩子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说一说每幅图的内容,写出相应的时间。还可以让孩子说一说自己的一天是怎么安排的,与小东有什么不同,引导孩子遵守并爱惜时间。
习题解析

第1题,把钟表的时刻与数字的时刻连线。

第2题,一道游戏题,画面是孩子说整时,家长拨钟表;也可以反过来,家长说整时,孩子拨钟表。由于时针和分针是连动的,只能前进或倒退一个整时。

第3题,可以让孩子自己试一试,对有困难的孩子,可以启发孩子联系20以内数的顺序来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
 楼主| 发表于 2010-8-26 16:00:00 | 只看该作者
辅导孩子学数学一上·第44课时 认识半时

郑祥旦 编著
学习内容
课本第93页,第95页练习十六第4~5题,思考题。
学习目标
结合生活经验学会看半时,初步建立时间观念,从小养成珍惜和遵守时间的良好习惯。
课文讲解
第93页,最上边给出了显示半时的3个钟表,同样用中文和电子表数字标明它们的时刻。

半时比整时学习起来更难,通过观察和操作,让孩子感受半时的时针和分针的指向有什么特点,与整时的指向有什么不同。用电子表数字显示半时,孩子对点右边的“30”表示半时不好理解,只要知道“30”表示半时就可以了。
“做一做”,结合孩子的生活经验,给出上学的路上、上课、锻炼、晚自习等几项活动,巩固对半时的认识。


辅导精要
复习整时,钟表上有12个数,长针是分针,短针是时针;分针指12,时针指7就是7时。
认识钟表的半时。让孩子用钟表往前拨到8时,同时注意时针和分针的变化,时针走了1字,从7到8;分针走了一圈,从12回到12。再往前拨,分针到6字时就停下,依据“从7时到8时,分针走了一圈”的经验,孩子可能会说:现在分针走了半圈。再观察时针,时针走从8到9的一半,是半字。分针走半圈,时针走半字,所以这个时刻我们叫它“8时半”。“半”是个独体字,中间一竖把这个字分成左右两边相同的两部分。
第93页,观察图上的3个时刻,先说分针和时针的位置,再说是什么时刻,如第一个图分针指向6时,时针指向2和3中间,就表示2时半。分针变化显著,时针变化较小,所以应该先观察分针再观察时针。比较整时与半时分针和时针位置的不同点。
认识电子表的半时。家长引导进行推理,说:在电子表,整时点右边的数字是两个0(“00”),那么半时,在电子表里会出现什么数字?先让孩子猜一猜。孩子有可能说会出现“30”的数字,这里家长要问孩子他是怎么知道的。如果孩子能根据钟面的小格,说分针从12到6走了30小格,那么您的孩子太聪明了,他的时间的认识提前了一个学期。如果孩子说是从电视里或家里电子计时器知道的,那么您的孩子爱生活,能在生活中学数学。总之,都是很值得表扬,家长要学会表扬,把孩子表扬得心花怒放。若您的孩子说不出会出现“30”的数字,请莫着急,您可以告诉孩子电子表的半时用“30”来表示。最后归纳总结:点右边是“30”,点左边是几,就表示几时半。认识2时半、8时半、10时半。
这时要给孩子一定的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孩子说一说两个钟表表示的是几时半,再让孩子进行合作交流。然后教师告诉孩子电子表的半时用“30”来表示,最后教师说出几个时间,让孩子用钟表学具拨一拨。
“做一做”,让孩子自己结合生活经验独立完成,填写几时半和数字等两种时刻表示法。再说一说自己一天的生活中,几时半都在做些什么,加深对半时的认识。
习题解析

第4题,先说一说题目中的时刻,再引导孩子联系自己周末的生活实际来想一想,每个时间都在做什么,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和观察能力。

第5题,与第2题的做法一样,也可以与第2题结合起来练习整时和半时。
思考题,说一说已知钟表是什么时刻,想一想钟表上时刻的排列有什么规律,最后一个钟表的时刻应该是多少,再画出时针和分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5#
 楼主| 发表于 2010-8-26 16:00:00 | 只看该作者
辅导孩子学数学一上·第45课时 9加几㈠

郑祥旦 编著
学习内容
课本第96~97页,第99页练习十七第1~2题。
学习目标
进一步理解加法的意义,会用三种方法口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课文讲解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安排如下表:

20以内的进位加法是20以内退位减法和多位数计算的基础,这一部分学习的好坏,将对今后计算的正确和迅速程度产生直接的影响。如果有的孩子对这一部分内容没有学好,计算时既慢又容易出错,以后继续学习口算和多位数笔算时就会遇到很大困难,与其他同学的差距会越来越大。因此,20以内的进位加法也是进一步学习数学必须练好的基本功之一。
例1,学校开运动会的场景图,画面上有跑步、跳绳、踢毽、跳远等项比赛,还有当观众的同学等,为学习计算9加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在看台上放有一箱多饮料,箱内有9盒,箱外有4盒,有同学提了一个问题“还有多少盒?”,一群同学对所提问题发表着自己的想法。画面以对话形式,呈现了解决“还有多少盒”这一问题的三种方法:①点数,一盒一盒数出结果:“1,2,3,…,12,13,一共有13盒”;②接着数,箱内有9盒,从9起接着数,数出结果:“9、10、11、12、13,一共有13盒”;③“凑十法”,箱内有9盒,“放进1盒凑成10,10+3得13”。画面上一个小孩子问“你喜欢哪一种方法?”,体现了允许孩子用不同的算法进行计算的编写意图。

在跳远的一位同学也提出了一个问题:“踢毽的和跳远的一共有多少人?”画中踢毽的是9人,跳远的是7人。不过,这两个数据需要孩子从画中收集。
画面中还蕴含有其他9加几的问题。比如“踢毽的和赛跑的一共有多少人”、“踢毽的和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等等,为孩子在计算“9+4”、“9+6”的基础上,自己发现和提出新的计算问题,进一步探讨9加几的计算方法准备了丰富的材料。
辅导精要
例1,看图说图意:学校开运动会,同学们在比赛,有的同学参加跑步比赛,有的同学参加跳远比赛,有的同学参加跳绳比赛,还有的同学参加踢毽比赛。家长问:除了参加比赛的同学外,还有的同学在做什么?孩子可能会说:他们在看台上当观众。
家长问:图上的观众在做什么?孩子可能说:他们在讨论数学问题。家长说:他们看到了什么?提了什么问题?引导孩子说:有一箱饮料还有9盒,箱外还有4盒,一共有多少盒?家长问孩子:你会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孩子可能根据加法的原理想到:9继续数4,列加法算式是9+4=13。家长追问:你是怎么算出来的?孩子可能从9开始数:9,10,11,12,13,一共有13盒。也可能从1开始数:1,2,3,…,12,13,一共有13盒。还可能先放进箱子1盒凑成一箱10盒,10+3得13。9继续数4,提示了加法的原理;凑成一箱,是“凑十法”,是用数的组成计算进位加法;从1开始数数,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是不可少的。所以,三种方法各有功效,没有优劣之分,都得学会,也许用数的组成“凑十法”是最新的方法,但对于刚刚学习9加几的孩子完全可以不必“喜新厌旧”。
让孩子把饮料问题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编上序号,箱内9瓶写1,箱外4瓶写2,问题写3,并连起来再说一遍。再读一读课文中的三种想法。
接着,引导孩子发现跳远同学提出的另一个问题“踢毽的和跳远的一共有多少人”,并从图中找出解决这个问题所需要的数据:参加踢毽比赛的同学有9人,参加跳远比赛的同学有7人。解决问题的条件具备了,引导孩子讨论用什么方法算,怎样计算,进而算出得数。
还可鼓励孩子从画面上发现和提出新的计算问题:
参加踢毽比赛的同学有9人,参加跑步比赛的同学有6人,踢毽的和跑步的一共有多少人?
参加踢毽比赛的同学有9人,参加跳绳比赛的同学有4人,踢毽的和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
参加跑步比赛的同学有6人,参加跳绳比赛的同学有4人,跑步的和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
参加跳远比赛的同学有7人,参加跑步比赛的同学有6人,跑步的和跳远的一共有多少人?
在本课用三方法学习进位加法,9加几与7加几本质是一样的,孩子应该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解决问题。铺瓷砖将同样的图形重复连接,简简单单,却产生了重复之美。利用这种重复之美,可以简简单单学数学。
习题解析

第1题,看图填算式。让孩子说一说画面情境,弄清楚把左边的9只小羊和右边的7只小羊合在一起,看一共是多少,就要把9和7相加。之后,让孩子填写算式。在计算9+7的同时,又一次了解加法的本质。

第2题,练习时,可以让孩子选择计算某道题。对计算有困难的孩子,要帮助弄清计算过程。得数出齐后,可以用不同方式让孩子熟悉各题得数。之后,依次让孩子观察左、右两组题,使孩子直观地看到9加上不同的数,得数不同。让孩子初步体会一个数不变,另一个数变化时,得数也随着变化,以渗透函数思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6#
 楼主| 发表于 2010-8-26 16:01:00 | 只看该作者
辅导孩子学数学一上·第46课时 9加几㈡

郑祥旦 编著
学习内容
课本第98页,第99~100页练习十七第3~7题。
学习目标
学会“凑十法”,比较熟练地口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课文讲解
例2,强化用“凑十法”口算9加几的方法。

用小棒(9根黄色的、3根绿色的)和花(9朵黄花、7朵红花)的实物图显示了凑十和口算的过程,这里要求孩子“摆一摆,算一算”来加深对“凑十法”的理解。课文还配合实物图在9+3、9+7算式的下面注出了凑十的过程,把具体的操作过程与抽象的计算过程对应起来。这样,便于孩子理解算理和掌握“凑十法”,也为孩子脱离实物通过思考算出得数打下基础。
辅导精要
复习,19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列成加法算式是10+9=19。顺次复习十几数的组成。
家长告诉孩子用数的组成可以提高进位加法的计算速度,让孩子找出例1中用数的组成进行计算的方法:“先放进1盒凑成10,10+3=13。”
例2,让孩子自己摆一摆,使孩子在操作中体验凑十的过程,从而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如计算9+3时,先让孩子在左边摆出9根红色小棒,在右边摆3根绿色小棒,引导孩子用数的组成进行思考:拿1根绿色小棒与9根红色小棒合并10根,还有2根绿色小棒,1个十和2个一组成12,所以9+3=12;同时,可以用绒线或彩纸条把摆好的10圈起来,突出凑成的十。3根绿色小棒拿出1根就是把3分成1和2,9加1得10,10再加2得12;在9+3算式的下面注出了凑十的过程,把具体的操作过程与抽象的计算过程对应起来。
在计算9+7时,让孩子想一想:把9凑成10,7应该分成几和几?由孩子边摆边说,并自己填写计算过程和结果。通过边摆边说,使孩子头脑里形成凑十的表象,可以加深孩子对“凑十法”的理解,帮助孩子更好地掌握“凑十法”。
认识“凑十法”。 9+4,9+3,9+7等算式在用数的组成进行计算过程中,都要从4、3、7拿出1与9合并成10,数学上把这种方法叫“凑十法”,凑成十以后,就能快速计算了。十几数的组成是 “凑十法”形成的基础,学习时要充分探索和归纳总结。
还可以安排一个快速数数的练习。家长摆一个10+5和9+6的苹果图,同时呈现出来,让孩子马上说出数数结果,再列式计算,并沟通两个算式的联系。再摆几个图,让孩子多练习,从而体会用“凑十法”计算的优点。
“做一做”,让孩子逐题练习。

第1题,给出实物图和相应的算式,让孩子“圈一圈,算一算”,意在让孩子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熟悉凑十的过程。

第2题,给出实物图和算式,算式中缺第二个加数,即9+□=□,这就需要孩子先根据实物图填上第二个加数,同时需要孩子想像着“把一盘鸡蛋装满,凑成10个鸡蛋;把一盒蛋糕装满,凑成10个蛋糕”,借助动手操作在头脑中形成的“凑十”的表象算出得数。

第3题,不按顺序出全了9加几得数是十几的式题,要求孩子不依靠实物想一想该怎样算,通过思考口算出得数,及时给孩子一个练习巩固9加几口算方法的机会。使孩子能独立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的式题。如果有的孩子不习惯用“凑十法”而使用别的方法,也是允许的。也可以以前面的两个算式为例,引导孩子想像摆的过程,把第二个加数分成1和几,9加1得10,10再加几得十几。其余各题,让孩子通过思考说出口算过程,算出得数。应让孩子在长时间练习的过程中逐步体会“凑十法”的优势。
此外,还可以用下列数表理解9加几的进位加法。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从表中可知9+2,就是在第二行数2个数,得11;9+3,…,9+9,以此类推。还可让孩子算一算,9+1和9+10。通过这种观察法,可以进一步让孩子理解十进制计数法。
习题解析
第3题,与第1题的形式相同。让孩子根据图意在“□”中填写加数,形成完整的加法算式。对于第一题,可以让孩子加上丰富的联想讲述小蚂蚁搬运青虫的图意,教师加以适当点拨、强化:“蚂蚁虽小,它们团结合作,就能战胜大青虫。”以渗透团结合作精神的教育。


第4题,与前面“用数学”中的形式相同,只是变成了9加几的内容。引导孩子说图意,弄清要解决什么问题,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条件)、数据是什么,然后让孩子独立填写算式,为进一步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做准备。

第5题,看图填算式。

这是一道开放性题,题中给出蜜蜂采花蜜的情景图,图下是□+□=□,没有提出要计算的问题。孩子可以根据图意计算“有多少只蜜蜂”,列式是9+6=15或10+5=15,也可以根据图意计算“有多少朵鲜花”,列式是9+6=15。 计算鲜花的朵数时,孩子按从左到右的顺序把算式填成6+9=15,应该肯定是正确的。计算蜜蜂的只数时,如果有孩子按蜜蜂的颜色分类把算式填成10+5=15,在肯定计算正确的同时,表扬他能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并用前面学过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

第6题,让孩子画线把每道题和它的得数连起来,这种练习形式前面已出现过。在进一步巩固9加几的计算的同时,让孩子在连线过程中体会算式与得数一一对应的关系,渗透对应思想。

第7题,是10以内加法和9加几的混合练习。用以巩固旧知识,并区分不同的计算方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7#
 楼主| 发表于 2010-8-26 16:01:00 | 只看该作者
辅导孩子学数学一上·第47课时 9加几的应用

郑祥旦 编著
学习内容
课本第101页,第102页练习十八第1~3题,思考题。
学习目标
初步学会用9加几的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
课文讲解
例3,分两层次学习。第一层,呈现合唱队与乐队正在表演的场面,并用图文结合的形式给孩子提出要计算的问题和所需要的一个相关数据,图下面配有算式。算式9+5=□的右边写有“(人)”,这是第一次出现在算式中得数的后面写出单位名称。第二层,让孩子通过操作,探讨用不同的方法凑十,即分5把9凑成10和分9把5凑成10,进而计算出结果。

这道例题有两个作用,一是让孩子用9加几的知识解决问题,二是让孩子了解,可以因题选择算法。例3下面的两幅图,分别用小孩子的话说明“把9凑成10”、“把5凑成10”,用实物图(蓝色圆片和红色圆片)分别显示动手操作凑十和口算的过程,并配合图在两个9+5算式的下面注出凑十的过程,但要求孩子自己把5分成1和4、把9分成5和4,并算出结果。这是先要求孩子通过操作分别体会把9凑成十和把5凑成十的方法和过程,再要求孩子看着算式,思考把9凑成10和把5凑成10算出得数的过程。这样,有利于加深孩子对分小数把大数凑成十和分大数把小数凑成十方法的认识,同时有利于强化“因题选择算法”的意识。
“做一做”,

与例3相似,画面是小孩子运南瓜的情景,并以文字叙述了要求解决“一共有多少个南瓜”的问题,从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角度看,这道题比例3难度增加了。要求孩子根据要求解决的问题,从运南瓜的情景图中收集信息,确定参加运算的两个数据,再算出南瓜的个数。让孩子经历观察分析、收集信息、计算等活动,获得问题的解决。同时,使孩子在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实践中加深对加法含义的理解,进一步熟悉9加几的口算方法。
辅导精要
例3,看图说图意:合唱队与乐队一起在表演节目,一位合唱队的同学说,“乐队有5人”。课文中提了一个问题,“一共有( )人”。引导孩子找出另一个条件“唱歌的有9人”。让孩子连起来说条件和问题,合唱队有9人,乐队有5人,一共有多少人?孩子有可能列出算式9+5=15。
如果孩子直接写出得数,就问他是怎样想的?如果孩子没有写出得数,就问孩子想要怎样计算?孩子有前面学习9加几的基础,计算9+5时,很容易想到把5分成1和4,9+1得10,10+4得14。家长说:如果用蓝色和红色两种的圆片来代替这些同学,可以怎么摆?孩子先摆出9个蓝色圆片和5个红色圆片,再把红色圆片移动1个到蓝色圆片凑成10,并想到1个十和4个一组成14,也就是从9继续数5,得14。
除了一个一个外,引导孩子还可以五个五个地数数。让孩子摆5个红色圆片,数5个;再摆5个蓝色圆片,数10;还有剩下4个红色圆片,数14。所以计算9+5时,也可以把9分成5和4,5+5得10,10+4得14。
让孩子把两种“凑十法”的思考过程填入课文的方格中。同时告诉孩子:遇到9加几的计算,既可以把9凑成10,也可以分9把另一个加数凑成10。引导孩子根据题目特点,选择凑十的方法,同时培养孩子思维的灵活性。
计算出得数后,家长特别说明:得数14,表示参加表演的人数,在14后面写“人”,并在“人”的外面加上括号。并强调:像这样的题,计算出得数后要写出单位名称。
最后,引导孩子联系加法的含义,说一说解决问题的主要过程:要计算一共有多少人,需要把唱歌的9人和乐队的5人合并在一起,用加法算,9+5得14,一共有14人,使孩子理解用加法算的道理。让孩子把“乐队有5人”与图中的人物用线连起来,在合唱队的空白处写“9人”,在“一共有( )人”画下划线。
“做一做”,让孩子自己读问题,再放手尝试用9加几的知识解决问题。对于有困难的孩子适当给予指点:先看画面,弄清图中说的是什么事,提出了什么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条件是什么……。对于没有困难的孩子,也他完成练习后也要说一说已知条件和所求的问题,说一说是如何计算的。让孩子在练习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获得“用数学”的情感体验,同时也体尝成功的喜悦。
习题解析

第1题,与例3结构相同,是情境题。让孩子独立用所学知识解决题中反应的实际问题。注意,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要特别注意对学习有困难的孩子的辅导。孩子填完算式后,让孩子互相说一说是怎样想的,交流解决问题的体会。在巩固用9加几的知识解决相应实际问题的方法的同时,锻炼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孩子思维的发展。

第2题,巩固9加几的口算,同时带着练习写算式。练习时,家长指一个数,让孩子说得数。先按一定顺序指数(如,从“4”开始按顺时针方向指),让孩子说得数;再随意指数,让孩子说得数;使孩子能比较熟练地计算9加几的式题。然后,让孩子把每个算式写在写字格内。此题还可经常练习反复使用,并注意渗透了函数思想。

第3题,是10以内减法和9加几的混合练习,让孩子独立填写得数。既用于巩固前面所学的计算,又有利于培养孩子思维的敏捷性与认真审题的习惯。

思考题,用图画和对话形式表示的情境题。注意先引导孩子根据画面弄清题意,知道要求解决什么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条件。再让孩子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理解“我前面有9人,后面有5人”的意思,
“我”既不属于前面的9人,也不属于后面的5人。
解法一:
可以让孩子摆学具如下图,帮助孩子弄清这一道理。
○○○○○○○○○●○○○○○
                     小英
根据图意孩子就能很容易想出计算方法,列出算式:9+1+5=15(人),或9+5+1=15(人)。
解法二:
我前面有9人。说明从前向后数“我”是第10个,也就是连她在内有10个孩子,后面还有5个,列式是10+5=15(人)。
解法三:我后面有5个。说明连她在内一起数,就是6个孩子,前面有9个,列式是9+6=15(人)。

这道思考题有多种解法,孩子会哪种都可以,不作过高要求,也不作统一要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8#
 楼主| 发表于 2010-8-26 16:01:00 | 只看该作者
辅导孩子学数学一上·第48课时 8、7、6加几㈠

郑祥旦 编著
学习内容
课本第103页例1、例2,第105页练习十九第1~4题。
学习目标
学会“凑十法”,正确地口算8、7、6加几的进位加法。
课文讲解
本节内容是在上节内容的基础上学习的,计算加法的方法与上节相同。同时,本节教材还兼有巩固上节教材的任务。
例1,同学们买门票要去公园,引入计算“一共有多少人”的问题。画面上显示出两种方法解决问题:(1)接着数,数出结果;(2)思考8加5等于多少。不再出现一一点数的方法,比上节教材提高了一步。

下图有一同学用动手摆一摆解决8加5等于多少的问题,认识把8凑成10的过程。在8+5算式下面注出不完整的凑十过程,要求孩子自己把加数分成2和几并算出结果。这样,及时抽象用“凑十法”计算8加几的方法,促使孩子掌握8加几的计算方法,加深孩子对“凑十法”的理解和掌握。同时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抽象思维能力。

例2,只给出算式8+4、7+6、6+5,要求孩子不依靠实物,自己“想一想”该怎样算。在例1的基础上,计算8+4,可以将把8凑成十的方法直接迁移过来;计算7+6、6+5采用“凑十法”,强调怎样把7、6凑成10。把7凑成10要把另一个加数分成3和几;把6凑成10要把另一个加数分成4和几。让孩子通过自己的思考运用“凑十法”完成新的计算题:7+6、6+5,提高孩子探索解决新问题的兴趣,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
辅导精要
例1,看图说图意:同学们买门票要去公园。家长问:图上提了什么问题?培养孩子的问题意识。孩子根据“?”找到问题:“一共有多少人”。让孩子继续观察画面,问图上的同学是什么解决这个问题?孩子可能说:一个同学在点人数,他从9开始数(其实应该从8开始数,8是第一加数,这样编写才能与第96页的例1保持一致),“9,10,11,……”。家长说:你能把人数全部点出来吗?让孩子继续数数,12,13,一共有13人。再观察画面,孩子还可能说:一个同学直接想“8加5等于……”。您的孩子还可能很快地说出8加5等于13。这里要让孩子独立用小棒摆出把8凑成10的过程,以加深对“凑十法”的感性认识。在操作的基础上,让孩子说出用“凑十法”计算8+5的口算过程,强化“把8凑成10,就把另一个加数分成2和几”的认识,为孩子掌握8加几的计算方法打好基础。最后,把例题中不完整的部分填写完整。
例2,家长把8+5改写成8+4,让孩子思考怎样把8凑成10,算出8+4的得数。
想一想:计算9加几和8加几有什么相同点?孩子可能说:它们都可以用“凑十法”进行思考。又有什么不同点?孩子说:9和1凑成10,8和2凑成10。通过比较,为孩子用“凑十法”计算7加几、6加几做准备。然后,让孩子思考,你会用“凑十法” 推出计算7加几和6加几的计算方法?孩子口述7+6、6+5计算过程,以加深对7加几、6加几计算方法的认识。
让孩子在数表中,理解8、7、6的进位加法。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8+1=9,9是最大的数字;8+2=10,要在第二行数数;8+3=11,在第一行继续数1个数又在第二行继续数2个数;……;8+9=17,在第一行数1个数又在第二行继续数8个数。
7+2=9,7+3=10,……,让孩子观察数数方法。
6+3=9,6+4=10,……,让孩子继续观察数数方法。
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孩子进一步认识“满十进一”的道理。同时,可以告诉孩子,在数学上,这些算式都叫进位加法。进位加法的算式,都要在第二行里数数。
习题解析

第1题,巩固练习8加几、7加几的式题。注意让孩子观察、看到第二个加数和得数的变化,渗透函数思想,同时使孩子初步获得辩证观点的感性认识。
第2题,看图填算式,是开放题。先让孩子看图,描述画面,以引起孩子的兴趣。再引导孩子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分类方法确定两个加数,获得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分山上和山下,可填7+4=11;分男生和女生,可填6+5=11。培养孩子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3题,巩固练习8、7、6加几。练习方法同第102页第2题。练习时,注意逐步提高计算速度。

第4题,是前面出现过的“用数学”的形式。让孩子独立练习后,再说一说题意、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即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在表达中加深孩子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培养孩子的能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9#
 楼主| 发表于 2010-8-26 16:01:00 | 只看该作者
辅导孩子学数学一上·第49课时 8、7、6加几㈡

郑祥旦 编著
学习内容
课本第104页例3,第106页练习十九第5~8题。
学习目标
学会“凑十法”,比较熟练地口算8、7、6加几的进位加法。
课文讲解

例3,以8+9为例呈现了三种计算方法:(1)把8凑成10;(2)把9凑成10;(3)根据9+8=17,想出8+9的得数。具体体现“算法多样化”的理念。其中,应用“交换加数的位置,得数不变”的规律算8+9=17是重点内容。课文以9+8=17与8+9=□上下对照的形式出现,给孩子算8+9时一个依据,帮助孩子实现学习的迁移。这里,不要求孩子概括,只要孩子说出:因为9+8得17,所以8+9也得17。
辅导精要
此前的进位加法的习题绝大多数是一个大的数加上一个小的数,本课开始学习一个小的数加上一个大的数。
例3,计算8+9。可放手让孩子独立完成计算。然后,请孩子说一说自己的计算方法。按照迁移学习理论,孩子说出“凑十法”的可能性最大。
解法一: 8凑成10,把9分成2和7,1个十和7个1组成17,所以8+9=17。
解法二:第101页例3已经学过把第二个凑成10。9凑成10,把8分成7和1,一般不说分成1和7,7个一和1个十组成17,所以8+9=17。
解法三:用加法交换律进行思考。如果孩子自己能用交换加数的方法计算,让他说一说怎样想的:因为9+8得17,所以8+9也得17。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孩子用学过的计算推想出得数。如果孩子没有想出用交换加数的方法,要启发孩子想一想:“怎样能很快想出得数?”“怎样算简便?”如果孩子还有困难,家长可以进一步启发:用8和9这两个数还可以列出哪个加法算式?孩子可能顺利说出9+8=17 ,家长再问:9+8和8+9的得数会怎么样?依据10以内数的加法,孩子可能想到它们的计算结果相同。引导孩子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话。用交换加数的方法,是运用“交换加数的位置,得数不变”规律推想出得数,蕴含有简单的推想过程。
阅读课文内容,把留白位置填上合适的数,给三种思考方法用⑴、⑵、⑶等数字编上序号。
“做一做”,安排了四道巩固练习题。

第1题有实物图,让孩子“圈一圈”完成凑十的过程,再算出得数。让孩子在动手操作中熟悉把8、7凑成10的过程。
第2题,要求孩子通过思考说出用“凑十法”口算的过程,算出得数,使孩子进一步熟悉用“凑十法”口算的方法。
第3题,大数加小数的式题,让孩子通过思考口算出得数,巩固8、7、6加几的口算方法。
第4题,小数加大数的式题。要求孩子用学过的知识来计算,即用学过的大数加小数的式题推出相应的小数加大数式题的得数。比如9+6=15,所以6+9也得15。这样,有助于孩子思维能力的发展。
习题解析

第5题,是8、7、6加几的混合练习。

第6题,与前面的连线形式有所不同。练习时,注意让孩子弄清题目要求。即中间是得数,要根据两边算式和得数,画线把相关的算式和中间数连起来。

第7题,带着练习9加几的式题。可以先听算,再视算。既训练提高孩子计算的熟练程度,也可以培养孩子认真(看、听)、仔细(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第8题,一道用数学的习题,让孩子独立完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4-29 17:4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